《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

时间分配
通过习题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基尔霍夫定律
掌握支路、节点、回路、网孔几个术语的概念。
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对于电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在任何瞬间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
KVL通常用于节点,但也可以将节点推广到电路的一个闭合面(即广义节点)所包围的部分电路。
4、组织学生讨论维持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维持课堂纪律人人有责,确定对迟到等现象必要的惩戒措施,课下请学生干部帮助维持课堂纪律;
5、组织讨论电工技术的学习方法以及与电子技术的紧密关系。
授课提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第一节电路及基本物理量
一、电路模型
二、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1、电流
(1)电流的大小
(2)电流的正方向
难点
关联方向的概念及应用其灵活计算
课
堂
组
织
1、自我介绍并视实际情况对全部或部分学生进行点名,为实现教与学的密切配合打下良好基础;
2、介绍《电工技术》主要内容及其与后继课《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联系;
3、说明学习《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及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强调与高中学习电学知识的方法有所不同;
2、在讲解基尔霍夫定律的时候,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定律的变换形式;
3、画出实际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电流和电压的函数表达式;
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尽量自己分析电源的等效变换;
5、在上课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产生互动。
授课提纲
例题1-7:求图1-33(a)中的端电压Uab。
2024年新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3章“电路分析基础”展开,具体内容包括:3.1节电路基本概念,3.2节电路分析方法,3.3节交流电路分析,3.4节三相电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功率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串联、并联、混联等。
3. 能够对交流电路进行分析,理解阻抗、相位等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交流电路分析,特别是阻抗和相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电路基本概念的理解,电路分析方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演示板、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 学具:电路实验箱、万用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电路图,引发学生对电路分析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 介绍电路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等。
(2) 讲解电路分析方法,如串联、并联、混联等。
(3) 引入交流电路,解释阻抗、相位等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1) 搭建串联电路,测量电压、电流,计算电阻。
(2) 搭建并联电路,测量电压、电流,计算总电阻。
(3) 搭建交流电路,观察阻抗、相位的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电路分析方法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电路分析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电路基本概念:电压、电流、电阻、功率。
2. 电路分析方法:串联、并联、混联。
3. 交流电路分析:阻抗、相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给定串联电路的电阻、电流、电压。
(2) 计算给定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电流、电压。
(3) 分析给定交流电路的阻抗、相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交流电路分析部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电路分析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电工电子技术 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工基础1.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是安培(A)。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单位是欧姆(Ω)。
1.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公式:U = IR,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应用示例:给定电压和电阻,计算电流;给定电流和电阻,计算电压等。
1.3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在各个元件中相同,电压分配。
并联电路:电压在各个元件中相同,电流分配。
第二章:电子元件2.1 半导体基础知识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如硅(Si)、锗(Ge)。
PN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结构,具有单向导电性。
2.2 二极管结构、符号和性质。
应用:整流、滤波、稳压等。
2.3 晶体管结构、符号和类型(NPN、PNP)。
放大作用和应用。
第三章:基本电路分析3.1 交流电路交流电:电压和电流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
交流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3.2 频率和相位频率:单位是赫兹(Hz),表示单位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相位:表示电压或电流波形的时间关系。
3.3 谐振电路谐振条件:L和C的组合使电路的阻抗最小,电流最大。
应用:滤波、选频等。
第四章:电子测量技术4.1 测量仪器和工具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毫安表等。
4.2 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电压、电流等。
注意事项:正确选择测量范围、避免测量误差等。
4.3 故障诊断与维修常用诊断方法:观察、测量、替换元件等。
维修技巧:查找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修复电路等。
第五章:电力电子技术5.1 电力电子器件晶闸管、GTO、IGBT等。
5.2 电力电子电路应用交流调速、变频调速、电力控制等。
5.3 节能技术和环保电力电子技术在节能和环保领域的应用。
第六章:电机原理与应用6.1 直流电机构造、原理和分类(永磁直流电机、励磁直流电机)。
特性:转速、扭矩与电流的关系。
6.2 交流电机构造、原理和分类(异步电机、同步电机)。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第 二 讲教学章节:第一章 电路和电路元件 1.3~1.4 独立电源元件,二极管教学要求:1、熟悉电压源和电流源;2、掌握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3、熟练掌握二极管的特性;4、掌握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特点。
教学重点: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二极管的特性,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特点。
教学难点: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二极管的特性;稳压二极管工作状态。
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讲授,联系实际,多媒体,板书。
教学内容与进程:一、引入:电压源和电流源 1、电压源⑴ 两端的电压仅由自身决定,与流过的电流及外电路无关。
⑵ 流过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电压源置零,等效于两端短路。
电压源不允许外电路短路。
2、电流源⑴ 电流源的电流仅由自身决定,与两端的电压无关。
⑵ 两端的电压由外电路决定。
电流源置零,等效于两端开路。
电流源不允许外电路开路。
二、实际电源的模型 1、电压源模型2、电流源模型3、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1.4 二极管 三、PN 结及其单相导电性二极管的结构和电路符号如图所示,VD 是文字符号。
R -+U +U s -R -+U I s四、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和主要参数(1)正偏导通(2)反偏截止(3)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正向特性:二极管正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电流开始快速增长,对应的电压称为死区电压,也称阈值电压或开启电压,记作U T ,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电压称为二极管导通电压或管压降,记作U D 。
方向特性:二极管反向电流一般很小,小功率硅管为几μA ,锗管为几十μA 。
反向击穿特性:反向电压增高到一定数值U (BR)时,二极管反向电流急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反向击穿。
五、二极管的工作点和理想特性六、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是应用在反向击穿区的特殊硅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的符号、伏安特性和典型应用电路。
七、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工作在正向偏置状态。
光电二极管又称光敏二极管,它工作在反向偏置状态。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数字电路基础”中的内容,详细涵盖数字逻辑的概念、基本逻辑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与门、或门、非门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字逻辑基本概念,掌握基本逻辑门的功能及逻辑符号。
2. 能够运用基本逻辑门分析简单的数字电路。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及其组合应用。
教学重点: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逻辑门的识别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课件、实验用逻辑门电路板、示波器、电压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逻辑门实验套件、电路图绘制工具、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锁电路实践情景引入数字逻辑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包括逻辑电平、逻辑“1”和“0”。
介绍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的工作原理及其符号表示。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并讲解一个包含与门和或门的实际应用电路。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逻辑门控制电路。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实验套件搭建基本逻辑门电路。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其逻辑功能。
六、板书设计1. 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
2. 基本逻辑门的符号和真值表。
3. 实例电路图及逻辑表达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使用与门和非门实现“反相器”功能的电路,并给出逻辑表达式。
答案:反相器可以通过一个与门和一个非门实现,输入A、B,输出Y,逻辑表达式为:Y = A'B。
2. 分析并绘制一个或门与两个非门组成的“与非”电路,给出其逻辑表达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基本逻辑门的理解和应用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基本逻辑门在计算机和数字系统中的应用。
探索更多复杂的数字电路设计,如编码器、译码器等。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05
常用低压电器与控制 电路
常用低压电器介绍
刀开关
用于接通和分断电路的 电器,如负荷开关、隔
离开关等。
熔断器
用于电路过载和短路保 护的电器,如熔断器、
自动开关等。
接触器
用于频繁接通和分断大 电流电路的电器,如交 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
等。
继电器
用于自动控制和保护电 路的电器,如时间继电
器、热继电器等。
欧姆定律及应用
欧姆定律
在同一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为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欧姆定律的应用
利用欧姆定律可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例如,已知电路中的电压和 电阻,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已知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可以计算出电路中 的电压;已知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电阻。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逻辑电路,包括编码器 、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等。
分析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07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半导体器件基础知识
半导体材料特性
介绍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掺 杂原理及PN结的形成。
半导体二极管
阐述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主 要参数及应用。
半导体三极管
详细讲解三极管的结构、电流放大 原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及主要参 数。
基本控制环节和典型控制电路分析
01
02
03
04
点动控制
通过按钮直接控制接触器的通 断,实现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
。
自锁控制
利用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实现自 锁功能,使得电动机能够连续
运转。
正反转控制
通过两个接触器实现电动机的 正反转控制,同时需要加入互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电工电子原理的知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2.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电路中的串联、并联、混联等连接方式。
4.能够使用基本的电工电子工具进行电路的搭建和调试。
5.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工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引言通过介绍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电流、电压和电阻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
3.电压、电流的计算讲解电压和电流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练习。
4.串联、并联和混联介绍电路中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等连接方式,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5.电工电子工具和仪器介绍常见的电工电子工具和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
6.电工电子元器件介绍常见的电工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并讲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电路的搭建和调试讲解电路搭建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8.实际应用案例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电工电子应用案例,如电源、放大器等,让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9.总结与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一次简要的小结。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结合PPT和示意图进行理论讲解。
2.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电工电子元件和工具,进行电路的搭建和调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PPT和示意图:用于讲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实验仪器和元件:用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调试。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3.理论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2.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实际项目或比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024新版电工电子技术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4新版电工电子技术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包括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RLC串联交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2. 第四章: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包括半导体物理基础、二极管、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2. 学会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和设计基本的放大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RLC串联交流电路的分析、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晶体管、面包板。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上述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实际的交流电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工作原理。
2. 理论讲解:a. 讲解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分析方法。
b. 分析RLC串联交流电路,并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
c. 介绍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举例说明。
d. 讲解半导体物理基础,介绍二极管、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e. 介绍基本放大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搭建RLC串联交流电路,观察并分析波形。
b. 搭建半导体器件实验电路,观察并分析其工作状态。
c. 设计并搭建一个基本放大电路,观察其放大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a.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b. RLC串联交流电路c.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2. 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a. 半导体物理基础b. 二极管、晶体管c. 基本放大电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的电压和电流。
b. 分析RLC串联交流电路的功率。
c. 画图并解释二极管、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和改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的功率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方法。
难点:理解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示波器、实验用交流电源。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展示家庭电路和工业用电设备,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功率问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b. 解释功率因数的概念,分析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c. 讲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交流电路,计算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使用示波器和实验用交流电源,观察不同功率因数下的电路现象。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分析a.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b.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c.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2.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b. 分析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功率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节能、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等。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定律和分析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选用和应用。
(4)掌握电子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2. 能力目标:(1)具备分析电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电子电路设计和调试的能力。
(3)具备电工电子技术实际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树立工程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电工基础(1)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
(2)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电路定律。
(3)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2. 电子元件(1)半导体器件的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及应用。
(2)电阻、电容、电感的选用及计算。
(3)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工电子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路案例,提高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
3. 实验法:进行电工电子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电工电子技术》。
2. 实验设备:电工实验桌、电子实验箱、万用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网站、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实验报告。
3. 实践能力:电工电子实验、项目实践。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8课时:电工基础第9-16课时:电子元件第17-24课时:电路分析方法与应用第25-32课时: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七、教学步骤1. 电工基础:课时1-2: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
课时3-4: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电路定律。
课时5-6: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2. 电子元件:课时7-8:半导体器件的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及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电路定律。
(3)学会使用常见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
(4)能够分析简单的电路并进行故障排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运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1)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2. 电路的组成部分(1)电源、负载、导线、开关等基本元件。
(2)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电工电子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2.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路连接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电工电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电工电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电工电子技术》教科书。
2. 实验设备:电路实验板、电源、仪表、元器件等。
3. 多媒体教学:PPT课件、视频教程等。
六、教学内容3. 电工元件(1)电阻、电容、电感的作用和特性。
(2)变压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模拟电路(1)放大器、滤波器、整流器的原理和应用。
(2)常用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的特性及应用。
七、教学方法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电工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5. 项目驱动法:设计相关项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全套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全套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分析电路。
3. 电路元件: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性和应用。
4. 交流电路: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分析简单电路。
3. 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元件的特性,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电路元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交流电路的分析,电路元件的选择和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电路图、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以一个简单的电路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路的运行原理。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介绍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分析电路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一些典型的电路题目,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电路元件讲解:讲解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性,以及如何在电路中选择和使用这些元件。
6. 交流电路分析:讲解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分析交流电路的运行原理。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图示;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示例;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为I,求电阻两端的电压。
(2)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与一个电容值为C的电容串联,通过它们的电流为I,求电阻两端的电压。
2. 答案:(1)电阻两端的电压为IR。
(2)电阻两端的电压为Isqrt(L/C)。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计算,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以及交流电路中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功率因数的物理意义。
2. 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理解其作用和实际应用。
3. 掌握交流电路中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了解它们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计算,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概念,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工电子实验室设备,交流电源,电容器,电感器,示波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计算器,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验室设备,展示一个实际的交流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中功率因数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功率因数计算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10分钟)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6.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2. 内容:功率因数的概念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2) 说明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3) 计算交流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2. 答案:(1) 功率因数计算公式:cosφ = P / S,其中P为有功功率,S为视在功率。
(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并联电容器,串联电感器等。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掌握电路的基本元件、电路定律和分析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和应用。
4. 掌握基本电路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概念1.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1.2 电路的组成及基本电路元件2. 电路定律与分析方法2.1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2.2 串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的分析2.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 常用电子元器件3.1 电阻、电容、电感的识别与选用3.2 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等器件的识别与选用3.3 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应用4. 基本电路的安装与调试4.1 工具的使用与安全常识4.2 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4.3 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5. 动手实践与创新5.1 设计简单的电路并进行安装与调试5.2 分析实际电路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3 开展电工电子技术竞赛与创新活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动手实践。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组织电工电子技术竞赛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
2. 实验室:提供电工电子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元器件。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视频教程。
4. 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板、工具等。
六、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电工电子技术全套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3章“电路基础”及第6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3.1节至3.5节的基础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应用;6.1节至6.3节的放大器原理,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电路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能够识别和应用这些元件构建电路。
3. 掌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能够分析运算放大器电路,并设计简单的模拟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路分析中的复杂计算,放大器电路的稳定性分析。
教学重点:电路基础知识的理解,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应用,放大器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元件模型,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电工电子实验箱,万用表,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必要的连接导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展示一个简单的音频放大器电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电路工作现象。
2. 理论讲解(30分钟)讲解基本电路分析方法,通过例题进行详细解释。
介绍电路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讲解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2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逐步解析电路分析方法的应用。
通过具体电路图,演示放大器电路的分析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元件的识别和连接练习。
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器电路,并进行仿真实验。
强调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主要电路分析方法流程图。
2. 电路元件特性表格。
3. 放大器原理示意图及关键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给定电路图,计算电路中的关键参数。
设计一个具有特定放大倍数的运算放大器电路。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答案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学生对电路分析方法和放大器原理的理解程度。
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内容包括了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掌握功率三角形的画法,以及计算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功率三角形进行交流电路功率的分析。
3. 能够正确计算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概念,功率三角形的画法及应用。
难点: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交流电路演示板,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电工电子实验箱,交流电源,电表,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交流电路实例,引出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a. 介绍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概念。
b. 讲解功率三角形的画法及应用。
c. 演示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电路搭建。
b. 学生通过实验箱测量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4. 例题讲解:a. 结合教材例题,讲解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方法。
b.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题,加深理解。
5. 随堂练习:a. 老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老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学生错误。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分析a. 功率因数b. 功率三角形c.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计算2.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b. 分析交流电路功率因数对电路效率的影响。
2. 答案:a. 有功功率:P = UIcosφ无功功率:Q = UISinφ视在功率:S = UIb. 功率因数越接近1,电路效率越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误差。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识别及电路图的绘制。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电路图的识别和绘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认识常见的电路元件,掌握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绘制方法,电路元件的识别。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作用及电路图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元件模型,电路图示教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识别及作用,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观察实验箱中的电路元件,并尝试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实际电路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实际电路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2. 电路元件的识别与作用3.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4. 实际电路例题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灯泡等元件。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但在电路元件的识别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电路元件及其作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布置一道拓展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照明电路,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1.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1)明确电路图的组成部分:电路图主要由电源、电路元件、连接线和辅助符号等组成。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电动机的控制

1.三相电动机正反转原理在三相电源中,各相电压经过同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先后次序称为三相电源的相序。
如果各相电压的次序为A A- - B B- - C C (或B B- - C C- - A A 、C C- - A A- - B B),则这样的相序为正序或顺序。
如果各相电压经过同一值的先后次序为A A- - C C- - B B (或C C- - B B- - A A 、B B- - A A- - C C),则这种相序称为负序或逆序。
如图3 3. .1 1. .2 2所示,将三相电源进线(A A 、B B 、C C)依次与电动机的三相绕组首端(U U 、V V 、W)相连,就可使电动机获得正序交流电而正向旋转;只要将三相电源进线中的两相导线对调,就可改变电动机的通电相序,使电动机获得反序交流电而反向旋转。
图电动机正转与反转相序调相图2.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要求电动机正反转起动控制线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现正转和反转,但三相异步电动机原理与结构决定了电动机在正转的时候,不可能马上实现反转,必须要停车之后方能开始反转,故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要求如下:当电动机处于停止状态时,此时可正转起动,也可反转起动;当电动机正转起动后,可通过按钮控制其停车,随后进行反转起动;同理,当电动机反转起动后,可通过按钮控制其停车,随后进行正转起动。
3.应用实施电动机正反转起动控制线路常用于生产机械的运动部件能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的电气控制。
常用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有: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按钮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和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控制线路。
3.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线路的构成控制图中采用了两个接触器,即一个正转接触器K M1 和一个反转接触器K M2 ,它们分别由正转起动按钮SB1和反转起动按钮S B2 控制。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以及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功率因数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掌握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并能应用于实际电路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尤其是无功功率的计算;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重点: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示波器、实验电路设备等。
2. 学具: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电路图,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的功率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讲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分析功率因数对电路的影响。
(3)介绍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个具体的交流电路,演示如何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计算一个交流电路的功率,并讨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5. 三相交流电路功率分析(15分钟)(1)介绍三相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特点。
(2)讲解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演示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计算公式。
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三相交流电路功率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并分析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电路分析。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本章要求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
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
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
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线性电路。
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电路的基本概念教学时数1学时本节重点1、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
本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
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一、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1)组成:电源(信号源)、负载和中间环节(2)作用:a.电能的传输和转换;b.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2、电路模型:考虑电路分析的需要,建立理想电路模型。
(1)理想电路元件概念:忽略实际元件的次要物理性质,反映其主要物理性质,把实际元件理想化。
(2)电路模型的概念:实际电路中的实际元件用理想元件代替的电路。
例如手电筒电路:实际电路 手电筒电路模型3、常用的理想元件: (1)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2)耗能元件: 电阻(3)电容 电感二、 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1、 电路参数与变量的文字符号与单位 电路参数的概念:理想元件的数值。
变量的概念:电路中的电动势、电压和电流。
(1)文字符号的规定:①电路参数的文字符号用大写斜体字表示,如电阻R ; ②电路变量的文字符号:直流量:用大写斜体字表示如电压U 、电流I ;瞬时量和时变量:用小写斜体字母表示,如电压u 、电流i ;③单位的文字符号:用国际通用的文字符号表示。
单字母的单位用大写正体 字母表示,如V 、A 等;复合字母表示的单位,第一个字母正体大写,以后的字母正体小写,如Hz 、Wb 等。
2、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电路变量的实际方向:物理学中的规定:电动势的方向是在电源内部,低电位点指向高电位点的方向;电压的方向是高电位点指向低电位点的方向;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流动的方向,如图(a)所示。
变量参考方向概念的引入:变量参考方向又称正方向,为求解变量的实际方向无法预先确定的复杂电b)所示。
(a)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b)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参考方向标示的方法:①箭头标示;②极性标示;③双下标标示。
注意:①参考方向的设定对电路分析没有影响;②电路分析必须设定参考方向;③按设定的参考方向求解出变量的值为正,说明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相同,为负则相反。
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一个元件或一段电路上,电流与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称为关联参考方向,反之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欧姆定律在不同参考方向情况下的表达形式: 关联参考方向:U=RI 非关联参考方向:U= –RI例:已知图(a )、(b )电路和变量的参考方向,求电流I 。
解:(a )图中电阻电压与流过电 阻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据欧姆定律U=RI则 A 326===RU I(b )图中电压与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a ) (b )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为 U= –RI 则 A 326-=-=-=RU I结论:(a )图解得I 为正,表明电流的实际方向与所设参考方向一致,而(b )图解得I 为负,表明电流的实际方向与所设参考方向相反。
3、功率规定:吸收功率为正,发出功率为负。
在此规定下,元件的功率计算在电压、电流取关联和非关联参考方向时具有不同形式。
关联参考方向时: P= U·I 非关联参考方向时:P= –U·I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一电路在任一瞬时所有电源发出的功率的总和等于所有负载吸收功率的总和;或所有元件瞬时功率的代数和为零,∑P 发出=∑P 吸收,或∑P=0称为功率平衡方程式,常用于验证电路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三、电路中的电位和电压物理学中给出了电位(电势)和电压(电势差)的定义。
电位只有相对的意义。
只有选定了参考点,并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零,则某点电位才有唯一确定的数值。
电力工程中规定大地为电位参考点,在电子电路中常取机壳或公共地线的电位为零,称之为“地”,在电路图中用符号“ ”表示。
电路中电位的大小、极性和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原则上,参考点可以任意选择。
参考点不同时,各点的电位值就不一样。
电压是两点间的电位之差,具有绝对的意义,与参考点的选择毫无关系。
图(a )所示电路选择了e 点为参考点,这时各点的电位是:V6)5()654(V )510()65()65(V 5,V 10,V 0=-+Ω+++Ω+=++=+=-=====d de bd b de d ae a e V I V V V V V VV VV 1)5(66=-+=+=+=d de cd c V I V V V如果选定d 点为参考点,则各点的电位将是 V 5,V 6,V 11,V 15,V 0=====e c b a d V V V V V在电子电路中,电源的一端通常接“地”为了作图简便和图面清晰,习惯上不画出电源, 而在电源的非接地端注明其电位的数值。
图(b )就是图(a )的习惯画法。
(a ) (b )1.2电路的基本元件教学时数 1.5学时本节重点 1、理想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 2、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本节难点 电源等效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针对电容、电感伏安特性和储能的相似性,对比讲解帮助学生理 解和记忆,举例说明电源等效变换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与电子课件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一、理想线性电阻元件电阻是反映将电能不可逆地转换为其它形式能量性质的理想化元件,如白炽灯、电炉丝等均可理想为电阻。
1、伏安特性:线性电阻 R 为常数,电阻两端电压与流过电流的瞬时关系满足欧姆定律u= R i电压单位为V ,电流单位为A ,电阻的单位为Ω (k Ω、M Ω)。
其伏安特性曲线如图(b)。
2、电阻的功率: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时Ru Ri ui p 22=== (a ) (b ) 二、理想线性电感元件凡是具有电流建立磁场,能储存磁场能量性质的元件用电感表示,如线圈、日光灯镇流器等。
1、伏安特性:电流流过电感元件产生的磁通为Φ,电感元件匝数为 N ,则磁通匝链数链Ψ= N Φ,元件的电感(自感系数、电感系数)定义为iL ψ=线性电感L 为常数。
Ψ单位Wb ,i 单位A ,则电感的单 位H 。
电感单位常用mH ,1H=103mH 。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电感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dtdiL dt d e L -=-=ψ 如图示变量取关联参考方向时,电感两端的感应电压dtdiLe u L =-= 上式为电感的伏安特性。
在任一瞬时,感应电压与电流的时变率成正比。
对于直流电流,感应电压u=0,即电感元件对直流而言相当于短路。
2、电感的能量理想电感是储存磁能的元件,不耗能。
流过电感的电流为i 时,其储存的能量 221Li W L =电感任一时刻的储能多少只取决于该时刻电流的大小,电感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过程是电能与磁能的转换过程,是电感与电源能量的互换过程。
三、理想线性电容元件具有存储电荷性质的元件用电容表示。
1、伏安特性电容两端加电压u ,电容器充满电荷,其带电量为q ,电容元件的电容定义 为 uq C =电量的单位取C ,电压单位取V ,则电容单位为F 。
常用单位μF 和PF ,1F=106μF=1012pF 。
线性电容 元件的电容 C 为常数。
当电压变化时,电容的电 量也随之变化。
根据电流的定义dtduCdt dq i ==上式为电容的伏安特性,表明电容两端导线中的电流在任一瞬时与其两端电压的时变率成正比。
对于直流电压,电容电流i=0。
即电容元件对直流而言相当于开路。
2、电容的能量理想电容是以电场形式储能的元件,不耗能。
电容两端电压为u 时,其储存 的能量 221Cu W C =电容任一时刻储能多少,取决于该时刻电压的大小。
电容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过程是电能与电能的转换过程,是电容与电源能量的互换过程。
四、独立电源元件在电路中能独立提供电能的元件称为独立电源。
1、理想电源有恒压源(理想电压源)和恒流源(理想电流源)之分。
(1)恒压源内阻为零,能提供恒定电压的理想电源。
图形符号如图(a )所示,其输出特性(外特 性)曲线如图(b )所示。
特点:①任一时刻输出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无关;②输出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外电路负载电阻的大小。
(a ) (b ) (2)恒流源内阻为无穷大,能提供恒定电流的理想 电源。
图形符号如图(c )所示。
其输出特性 曲线如图(d )所示。
特点:①任一时刻输出电流与其端电压 无关;②输出电压的大小取决于外电路负载电阻的大小。
(c ) (d )2、实际电源的模型实际电源有内电阻,用理想电源元件和理想电阻元件的组合,表征实际电源的特性。
(1)电压源模型①图形符号: 恒压源Us 与内电阻Ro 串联组合如图(a )。
②外特性:电压源输出电压与输出 电流的关系为o IR U U S -=当电源开路时,I=0,输出电压U=Us ; (a ) (b ) 当电源短路时,U=0,输出电流I=Us/Ro ;当Ro →0时,U →Us ,电压源→恒压源,其外特性曲线如图(b )。
(2)电流源模型①图形符号: 恒流源Is 与内电阻 Ro 并联组合如图(c )。
②外特性:电流源输出电流与输出 电压的关系为oR UI I S -= 当电源开路时,I=0,输出电压U=Is·Ro ; (c ) (d ) 当电源短路时,U=0,输出电流I= Is ;当Ro →∞时,I →Is ,电流源→恒流源。
其外特性曲线如图(d )。
(3)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一个实际电源可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两种电源模型,对同一负载而言这两种模型应具有相同的外特性,即有相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外特性表达式样可得:RU I SS =或 R I U S S = 即两种电源模型对外电路而言是等效的,可以互相变换,可用图(e )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