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一)
宋明理学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 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 能算做真知。
观点争鸣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 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 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 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重新排列《周易》解释64 卦,系统的思辨,将宇宙 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 为一。邵雍力图构建一个 能够说明宇宙、自然、社 会、人生的完整体系,并 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于整 个体系的最高法则。他认 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总体 的“道”产生出来的,这 种天地运化、道在物先的 自然观和宇宙观受到其他 理学家的推崇。
“宇宙内事乃己主分观内唯事心;主己义分内事乃宇宙内
事。”在京师,“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 而兴起者甚众”。当时名望之高,每开讲席, 学者群集,“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
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 要将其剥落、扫除
2、王守仁(明)浙江人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 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 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另一个朋 友打趣道:“哈哈!看来,我不认识的人,就 如同没出生一样啦。”
(2)“致良知”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⑶、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理学(教学)1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内容
相 同
影响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
(世界本原)
陆王心学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理是内在的“心”
方法论:格物致知
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 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 再欣赏它一次吗?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 材料五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五常…… ——《朱文公文集》
张载 (横渠) 关学
①开创气学一派;
提出理学的基本 对理学的创立贡 ②严格区分天、道、 宗旨和精神 献巨大(奠定基 性、心等概念 础)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 高范畴天理 ②“仁”是天理的核 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二程 洛学
确定了理学 的最高范畴 天理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解析】“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含义是天地 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是心 学理论,王阳明思想是心学。 【答案】C
(2013· 广东省百校高三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 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 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 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 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 万物明白天理)
程朱理学的影响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 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1)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陆九渊)
(2)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他认为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甚 至连书都不必多读。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 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的格物致知有 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为封建统治提供了 理论根据,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 者进行斗争。
宋明理学
材料五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二、宋明理学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 (道教) 1思想: (1)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程颢、程颐 (北宋时期)
客观唯心主义
《三教图》(清·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官方)
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理学”。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 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 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 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 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同心出版社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宋明理学 2、基本流派: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程门立雪
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理学的宇宙观 天,地得之而为地。
宋明理学简述
宋明理学简述作者湛柏欣一理学的准备1,唐代韩愈(768—823)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道统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韩愈推崇《孟子》、《大学》,排击佛教,都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
韩愈认为要承接孔孟的道统,“道学”由此得名。
2,唐代李翱(772—841)作《复性书》,启发了后世理学家的心性之学。
他在《复性书》中推崇的《中庸》被后世理学家所肯定,和《论语》、韩愈推崇的《孟子》、《大学》并列为四书。
3,北宋初期有着崇道(孔孟之道)、尊经(六经)、排佛的社会思潮,为理学运动打下基础。
二理学的发端1,在儒家的经典中,只有《易经》特别是《易传》为儒家哲学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关于宇宙本质与生成的哲学体系。
北宋儒家大力研究《周易》,把《周易》视为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
2,周敦颐(1017—1073)作《太极图说》,通过解释太极图、《易传》的建立了一个儒家的宇宙论纲要。
《太极图说》中“太极”是最高的范畴,周敦颐把“太极”解释为“元气”,“无极”是形容“太极”的无形、无象。
周敦颐还提出“人极”,《太极图说》从“太极”开始,以“人极”结束。
3,在《通书》中,周敦颐认为“诚”是出自太极乾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的本性。
“诚”本就是《中庸》的重要观念,因此也成为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4,周敦颐提出“寻孔颜乐处”,此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所谓“孔颜乐处”是指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后,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利害而达到的内在的幸福和愉悦。
其中的“乐”不是说刻意追求的快乐,而是达到一种精神境界后自然而有的愉悦。
因《太极图说》、《通书》影响深远,又提出了“寻孔颜乐处”这个重要思想,还做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合称)的老师,周敦颐被尊为理学的始祖。
5,张载(1020—1077)提出“太虚即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统一于“气”。
张载有关气的哲学是针对佛、道二教的。
他认为气的每一种凝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所以道教的内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所以佛教所说的“空”、“虚”,道教所说的“无”都是一种迷幻。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知识点完整梳理
四.目的
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问题以及外来佛教何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通过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二.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三.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濂学”指北宋周敦颐为首的学派,因其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而得名,也 称“濂溪学派”。“洛学”是以北宋程颢、程颐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又因程颐曾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洛之 间,也称“伊洛之学”。“关学”是以北宋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而得名,又因世称张载为“横渠先生”,也称“横渠学 派”。“闽学”是以南宋朱熹为首的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福建别称“闽”)而得名,又因朱熹号“晦庵”、在 建阳考亭讲学,也分别称“晦庵学派”或“考亭学派”。参见“濂溪学派”、“伊洛之学
宋明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先有理后有气,理气浑然一体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理学的修养论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个人修养): 强调 “仁”(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依据 ——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核心 ——“正君心”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酷吏以法杀人,后 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 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 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 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性)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 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 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 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修养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 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 易,破心中贼难”。
材料中“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的意思 是什么?王阳(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 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元代开始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 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目的: 主要思想 重建儒家信仰 ①“理”是万物的本原,是伦理道德。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③道德修养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文档
宋明理学一、简介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思想流派,诞生于宋朝,随后发展至明朝。
其学说以理学为基础,强调人与天命的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学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
1.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性。
理学认为人的内在道德和精神境界应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相一致,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与天地万物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这种观念在社会底层深深植根,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理学的重要原则,它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理学认为,人应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研究,来寻求自身认识和理解的可靠基础。
这一原则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理学的主要思想家宋明理学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理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家:1.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他是宋代理学家,被称为“理学圣人”。
他深入研究了《周易》和《孟子》等经典著作,提出了“理达,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颐(1033-1107):他是北宋末年的一位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理学的研究突出了“诚实”和“格物致通”的重要性。
•程颢(1032-1085):他是宋代末年的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修身养性的观点,认为通过自我修养,可以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2. 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阳明(1472-1529):他是明代理学家,他对理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和发展,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对于道德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系统的改革理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主张“以心相教”,提倡自主学习和实践。
1.3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北宋河南洛 阳人。颢与其弟颐学于周敦颐 ,合称“二程先生”。北宋儒 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 学代表人物之一。二程主张通 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强调封 建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万 物皆出于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
理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程 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积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强调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朱熹(1130—1200)徽州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婺源(今属江西)人,南
“存天理、灭人欲”
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 ·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宗教 佛教
来源
来源于印度 (外来)
教义
认为现实一切都是苦。人 们只能忍受。主张舍弃对现实 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 和对来世的向往。
东汉末年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
道教
(土生土长) 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 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体现 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 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 相对。
宋明理学
天理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 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 孔颜之乐 仁 仁者就是“ ”。
天理的实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理学的成熟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朱熹
朱熹的主张和成就:
①理先于气,理是宇宙的本原
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不可取的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
理学 派别 程朱 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主要观点
不同点
评价宋明理学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
《周易》 《太极图》 结合______解释________,建构了包括万 衍生规律 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_________,把人 “理”生万物 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_________ 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是理学 的开创者。 1.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
1.3 宋明理学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各 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客观唯心主义) 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 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并理解二程和朱 熹的主要观点: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1175年)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 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 精微。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朱熹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 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 经典。
陆九渊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指以陆九渊与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 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思想主张
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即心是
世界本源。
材料二: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2、方法论(思想核心):“致良知”。加强道德修
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邵雍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谥康节,北宋哲学家。 其贡献在于,重新排列六十四卦,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 命运。
3、唯物主义者——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大儒,哲 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封先贤。字 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 其理学贡献: (1)开创“气学”一派; (2)理论上,严格区分天、道、心、 性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 旨和精神。
宋明理学1
(2)理学修养论: 1)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
进——“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2)从伦理观,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3、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创立奠定基础。
理学的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北 宋) (南 宋)
陆九渊 王阳明
(南宋) (明朝)
二、宋明理学
1、含义: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 又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并能治理国家(目的) 的新儒学。宋代兴起,明代掀起高潮。以“理” 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②认识论(方法论):
“本心体悟”——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③心性修养论:
发明本心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 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 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 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 它并不存在。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含义:
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 普遍天理的认识
目 的: 明道德之善
鹅湖之会
朱熹
陆九渊
知识小结
程 内容 朱 理 学
影响
二 程朱理学
①哲学观:“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方法论: “格物致知”
③道德观:“存天理,去人欲”
国内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利于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 鲜曾一度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 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程朱理学
后世评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朱子提出理高于势,要求皇帝正心诚意,正是建构了一个高 于皇权的理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强权丧失了合理合法性。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次伟 大突破。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而非退步和否定。褒扬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家在人格修养上继 承了孔孟等先人,并且将之发扬。
当代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开创期
吕思勉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 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 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 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理论形成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二程集》。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 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 “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官员支持
唐鉴是理学复兴的宗主,倭仁、吴廷栋、曾国藩等则是理学复兴的主将。同治年间,倭仁、吴廷栋、李棠阶 以“正学”立朝,大大提升了理学的地位。方宗诚称:吴廷栋“与倭公艮峰、文园李公同朝。时倭公以大学士为 师傅,李公以尚书掌军机,虽各有分位,未能越俎,而道义相契,可以密相赞襄,切磋德业,海内称为三大贤。 都中凡有志正学之士,皆以三公为依归焉。”(方宗诚:《吴竹如年谱》,见吴廷栋《拙修集续编》附录)在地 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也纠集了大批理学人士,除湘军首领左宗棠、胡林翼外,罗泽南、刘蓉、李元度、 郭嵩焘、刘长佑、丁善庆、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贺兴范、钟近衡、刘典、涂宗赢、方宗诚等,或为 湘军成员,或一度为曾国藩幕僚,均有理学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说,湘军集团就是一个理学大本营。
1、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陆王心学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理;仁、礼;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 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实质
影响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ຫໍສະໝຸດ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 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 才是美丽的。”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 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 “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政治思想: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能达到理的最高境界“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集 大成者. 2.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 有理,这就是太极(客观唯心主义) (2)理学的修养论: ①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 循序渐进。(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 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的内涵:“三纲五常”. “正君心”)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
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理学指宋朝以来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广义的理学,即宋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陆王的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同相同之处:(1)同属儒学,承继孔孟之道。
(2)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3)核心思想的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过多的自然欲求。
(4)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之处:(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心,(2)认识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李约瑟难题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的解答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理學(一)
一引論
-略。
二周濂溪《太極圖說》略釋
-周氐的主要著作為《太極圖說》與《通書》,以下只重點講述前者。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
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
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
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
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
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
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
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
而已矣)。
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
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
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
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首四段:本體宇宙論(天道論)
\第五段:修養論(人道論)
-首四段之解釋:
/第一段:宇宙的最高本體是「無極」(天道),亦稱「太極」。
-第二段:由太極而生陰陽二氣,兩者有辯證的關係。
-第三段:頭二段有類《易傳》之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此段則用漢儒的五行觀念來代替四象與八卦的觀念。
此段講二氣的進一步分化。
\第四段:由五行進而化生宇宙萬物。
-第五段的解釋:表明了宇宙的秩序與道德修養的秩序相一致。
注意:此段段雖用了有道家色彩的「主靜」及「無欲」等用語來講人生的修養工夫,但其涵義其實亦與儒家相通。
三張橫渠的「太虛即氣」說
-張橫渠在天道論方面的主要主張,可概括為太虛即氣說。
-「太虛」與「氣」,是橫渠對宇宙本體的稱謂,兩者只是表述同一本體的不同分際意義,∴橫渠曾有「太虛即氣」及「虛空即氣」之說,「虛空」是「太虛」的同義語。
/分別地、思辯地說
/太虛-指宇宙本體的體(存有、本體),無可感知的形體
\氣-指宇宙本體的用(活動、現象),有可感知的形體
\圓融地、實踐地說-兩者相即不離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正蒙.太和篇》)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正蒙.太和篇》)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正蒙.神化篇》)
其所謂「太和」、「道」、「神」等即是「太虛」,其所謂「絪縕」、「聚散」、「變化」、「客形客感」等即是「氣」。
→橫渠所講的太虛與氣二觀念與後來二程及朱子所講的理、氣二觀念,其實並無大的差別。
但橫渠不同(不及)二程及朱子的地方,在於他用詞往往不很嚴格,∴在不少的地方,直接將宇宙本體稱為「氣」。
e.g.1: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
(《正蒙.參兩篇》)
說「神為一,化為兩」,意應即宇宙本體是一,其發用流行是多,而神與化兩者只是同一本體的兩方面,但橫渠這裏卻將宇宙本體的即體即用直說為氣,容易令人誤會。
e.g.2:神,天德,化,天道。
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正蒙.神化篇》)
此句意義與上句同,亦將宇宙本體的體用相即直稱為氣。
-∴很多大陸學者以為他以氣或物質為宇宙的最高本體,故稱他的哲學為唯氣論或即氣一元論,甚至以西方哲學用語稱為唯物論。
這種稱謂頗有問題
∵唯物論是思辯形上學,但張氐哲學卻是道德形上學。
∵唯物論中的心與物無辯證的意義;但張氐哲學卻有辯證的意義。
∵張氐哲學與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的觀點較接近。
-橫渠之所以要別開生面,用「太虛即氣」說來交待宇宙本體,其主要目的,是要摭撥佛老的形上學觀點: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放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
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
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塗。
(《正蒙.太和篇》)
/道家-講有生於無,不了解有、無兩者只是體用關係,不可分割。
\佛教-講緣起性空,偏於宇宙本體的虛空的一面。
四張橫渠《西銘》略釋
-《西銘》原是《正蒙.乾稱篇》的首段,横渠曾把這一段和篇末另一段錄出,貼在東西窗上作為自己的座佑銘,前者題為《砭愚》,後者題為《訂頗》。
後來伊川改稱前者為《東銘》,後者為《西銘》;朱子更把後者從《乾稱篇》分出,另作注解,成為獨立的一篇。
-《西銘》原文:
乾稱父,坤稱母。
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
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
樂且不懮,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
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
育英才,封人之賜類。
不弛勞而豫,舜其功也。
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
貧賤懮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本文的主旨,是發揮了孟子的「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思想。
孟子的原來觀點只是具倫理學涵義,但本文卻從道德的形上學的角度引伸孟子的思想。
-當時,伊川學生楊龜山(楊時)曾質疑橫渠之說與墨子兼愛思想雷同,伊川則回答:「《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氐則二本而無別。
」→伊川將其說看成是一種「理一分殊」的觀點,此義後經朱子的發
揚而大明。
朱子《西銘論》說:「以乾為父,以坤為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