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理工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
南理工国家奖学金评选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标准和工作程序,提高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南理工研[2014]259号文件)、《关于印发《研究生奖助工作相关评审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南理工研[2014]261号文件)及《关于做好2014年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工作的通知》(南理工研[2014]274号文件)的文件精神,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评定细则适用对象为在学校规定的标准学制内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非定向就业全日制研究生(包括非在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
第三条学院成立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委员会、申诉委员会,负责本院奖学金评定工作。
上述组织由学院书记、分管研究生副院长、副书记、研究生教务员、研究生辅导员、导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第二章等级、比例和标准研究生奖学金等级、评定比例和发放标准按《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的规定执行。
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情况和学术行为等方面。
研究生所在班级班委对班级所有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考核,并出具考核结果,上报至学院。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研究生,思想品德考核为不合格,取消学业奖学金评定资格:(1)受到国家和学校行政处分的研究生;(2)经查实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
(二)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考核计分办法1.课程学习考核计分办法硕士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均列入计算范围,补考或不及格者、教务员处未收到试卷或答题册者,成绩一律计为0分。
课程成绩得分=∑(课程标准分*该门课程学分数)/总学分数所有原始成绩用标准分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标准分的计算方法:课程均分以70分计算。
按照以下公式对原成绩进行标准化:Cj:学生本门课程的原始成绩:本门课程的平均分S:本门课程成绩的标准差,班委10研究生干部身兼数职的,按照较高级别加分。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成 果 名 称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 究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加强大学生电类工程能力的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 实践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 能研究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教学版) 基于 INTERNET 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模型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 《现代晶体化学》 (教材) 基于 INTERNET 外语远程教育研究“4+2”“理学学士 —— 教育硕士 ”六年贯通制新型骨干师 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与理论物理课程改革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100 项) 主要完成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冈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完成人常治斌、孙传琼、任柏林、毛高波、邹玉胡文宝、张光明、刘昌明、许成祥、周克厚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胡明毅 华北庄、徐金燕、刘纯朝、黄义武、马成松 罗炎林、林其伟、翁惠辉、孙启军、熊俊俏 库夭梅、温小波、黄辨非、杨晓林、许巧情 高振中、李建明、白光第、彭德堂、王正允 周思柱、徐小兵、杨雄、吴文秀、帅玉妹 张光明、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徐秀廉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吴冲龙、刘刚、汪新庆、赵温霞、李伟忠 赵晶、王菁、张峰、于志平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 吴信才、杨伦、郭际元、郑贵洲、黄晓萍 陈敬中、孟大维、吴秀玲、何涌、赵珊茸 肖惜、余健明、阮全友、陈奇敏、段少敏 祝心德、孙锡凤、万洪文、张文华、郭能 刘连寿、陈立华、汪德新、李家荣、郑小平 王道俊、王坤庆、但武刚、董英、卢子洲 周晓明、黄曼君、王又平、吴建波、张岩泉 王先霈、胡亚敏、徐敏、王耀辉、曹慧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语言教材编写与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师范院校性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 三峡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为 试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与实践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 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在面向创新的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的自动化专业远程实验教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 实践面向 21 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 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 术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王玉德、赵国华、邢来顺、刘伟、廖林子 王学东、王战平、李玉海、段尧清、杨斌 邢福义、汪国胜、卢卓群 胡金柱、叶俊民、陈利、杨进才、杨青 彭晓辉、汪海燕、霍玉娜、刘荣才、谭邦和 张珩、杨艺虹、刘永琼、艾军、杨建设李咸善、吴成明、邓长虹、胡翔勇、刘淑军 蔡德所、王德广、刘秀珍、蔡顺德、罗先启 吴卫华、胡绍华、金林、王作新、赵琳 谭德福、汪鋆植、卢训丛、张长城、周平 桑大鹏、梁艳萍、金道行、刘月新、闵泽平 张联盟、谢峻林、伍洪标、冯小平、陈玲琍 严新平、康灿华、赵玉林、张安富、钟庆 傅正义、陈文、黄学辉、张荣国、顾少轩 罗帆、刘明菲、刘舒燕、吕浩、王超 刘泉、李方敏、徐成、吕锋、薛立功雷家珩、巫辉、郭丽萍、庞金兴、蔡宏伟 袁佑新、黎洪生、陈静、谭思云、雷升印 陈磊、张荣国、张安富、张开鹏、谢峻林 张昌、汤文华、程向东、郑万兵、汪秀清 马必学、李望云、刘晓欢、刘小芹、姜新桥 赵大兴、宋小春、陆载涵、尹杰、杨勇勤工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化学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辅助系统 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 科学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建设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体系及探究式教学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材料学与新材料设计跨学科互动式虚拟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九江学院 上海市卫生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熊健民、吴方艳、马丹、吴振彪、郑琼兵 黄泽元、齐玉堂、肖安红、王月慧、姚理 吴灵英、王春维、侯永清、房桂兵、丁斌鹰 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 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 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 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 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文历阳、厉岩、涂明华、方亚 陈传尧、何锃、李振环、王杏根、李国清朱光喜、严国萍、赵云娣、肖看、黄瑞光 李德群、陈立亮、张宜生、魏伯康、刘光葵 段献忠、尹仕、翁良科、冯爱明、马冬卉 陈孝平、杨为民、陈义发、梅斌、陈安民 熊永红、唐超群、任忠明、张炯、是度芳 曾金华、刘声远、邓耀祖、郭莲军、洪竟兰 刘伟、蔡兆麟、黄树红、舒水明、黄俭明 吴廷俊、石长顺、申凡、顾建明、刘洁 刘献君、余东升、雷小川、林林、张俊超 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陈国元、鲁文清 余龙江、吴元喜、刘凌、刘幸福、陈祖建 江建军、王耘波、冯则坤、聂进、黎步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欧阳星明、胡迎松、唐九飞、万琳、赵怡竹汪小燕、严国萍、王福昌、鲁昆生、王殊马勇、刘名俭、魏卫、黄其新、蔡靖方陈贻汉、顾豪爽、韦群、马为川、李梅潘纪平、宋克夫、陈敦源、童向飞、薛梅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王绪朗、李崇光、孙彦泉、钟涨宝、余国瑞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杨仁海、吴虹李忠云、张端品、冯永平、程华东、江珩包满珠、高翅、陈龙清、裘鸿菲、胡惠蓉许绮川、易国顺、夏俊芳、张衍林、刘作清陈焕春、毕丁仁、彭克美、程国富、张金洲谢季坚、邓泽清、余家林、朱倩军、刘承平李文鑫、黄进、娄延常、吴平、黄明东熊贵光、于国萍、张观明、周殿清、胡承正汪存信、季振平、陈彰评、席美云、潘祖亭刘涤尘、李裕能、向铁元、张元芳、向农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郑从义、沈萍李进才、白光义、徐乃庄、时向东、邹林大谢志雄、沈显生、刘曼西、杨艳燕、陈建秀、杨志荣张焕国、黄传河、王丽娜、刘玉珍、许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电子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旅游管理专业 " 三段式 " 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适应 21 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农林类本科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材建设(教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物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锐意改革 ,利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 ,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 容研究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 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现代三维测量系列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体寄生虫学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手段研究 高师学生综合教学技能研究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系统改革 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师中文专业课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咸宁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二等奖( 115 项) 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杨小亭、赵明登、槐文信、詹才华、李大美 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 马玉龙、黄驰、周新花、郑洁修、于萍 於可训、陈国恩、叶立文、赵小琪 黄诗笺、卢欣、刘思阳、谢志雄、郝广勤 刘耀林、詹长根、刘艳芳、唐祥云、唐旭 席美云、曹瑰华、蔡凌霜、王福来、邓立志 刘光临、谈广鸣、赵英林、程志毅、胡鹃 冯文灏、李欣、李建松王永棣、张国忠、余祥庭、陈建民、沈定文苏成雪、张昆、强月新、周茂君、刘建明 蒋明森、杨孟祥、何立、董惠芬阮绪芝、曾凡龙、严世荣、李文春、王燕 杨江林、况成云、李晓兰、柴云、庄红平 余新武、李江林、王元汉、张国勇、汪自云 陈春生、冯广艺、陈强 程庆华、徐大海、田永红、王一举、孙先松 黄清世、罗炎林、张强、周传喜、管锋 严赞开、蔡哲斌、李克华、李爱国、黄剑平 黎东升、许家林、朱忠贵、张华林、李炳莲 李嘉宝、黄忠顺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黄新云 漆腊应、方洁、邓俊、何康民、卢鸿 曾翔云、王远坤、王金国、卢永良本科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性研 究 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途径研 究 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编写面向 21 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 教材新体系(教材)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 概率统计面向 21 世纪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 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 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 践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电磁学及其计算机辅助教学( “立体化”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 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 21 世纪高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计算机课件研究 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创新教育研究孝感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咸宁学院陈丁堂、高华、丁远坤、丁么明、邓银城 汤起宇、胡亦海、刘星亮、程序、吕万刚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曾广策、王华 王焰新、罗泽娇、张首丽、庞岚、王群英 吕新彪、王华、张吉军、兰廷泽、郭秀蓉 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姚光庆、王华、兰廷泽、关振良、赵彦超 谢兴武、刘安平、李宏伟、沈远彤、赵晶 胡亨魁、徐超、郭建林、鄢达成、汪瀚李文联、李文群、童雷、丁世学、张建华 史惠风、刘光耀、陈洁、梁艳红、付光辉 李文联、刘伦钊、马永军、李文群、张建华 刘建清、沈振煜、程敏、尹梦、叶飞 陈义成、王建中、谢晓梅、王岚 王健、郭敏、黄爱峰、鲁长芬、王维 李家清 辛凌、张隆胜、杨虹、游巧荣、刘东虹 陈传忠、郑勤、曹东平、周红旗、鄢润国 刘贤龙、黄超、谢民育、左国新、赵慧 彭小玲、吴凡、郭永玉、田晓宝 胡静、谭传凤、徐东文、王长华、李星明 罗邦成、梅全雄、阎承梓 方卫兵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系列教材(教材) 传感器系统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图形计算器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数学习题课立体化教材(教材) 动画专业课程研究 工科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机械设计》 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改革研 究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孟立军、杨卫东、张文华、韦成良、李磊 李步海、李磊、孟立军、杨力行、杨金洲 喻汉平、舒位光、王礼平、王观凤、陈红 刘羽、吴高安、杨嘉谟、姚裕安、肖群枝 吴高安、夏先平、胡中功、杨先麟、欧阳琼 黄祝明、吴锋、胡亚联、余仕成、李端勇 鲍世聪、刘羽、石和彬、黄志良、张芳 江世宏、娄联堂、王志宏、沈明宇、熊小龙 周学君、钟阿林、韩芳、王斌、向学军 任丽萍、王志刚、杨宇飞、刘东、田颖华 夏成才、胡先锋、廖启新、吴茗、邹秉国 李大明、杨灿明、庞凤喜、艾华 袁天荣、彭岚、刘圻 陈池波、张开华、王益松 张小柔、吴传生、王卫华、王展青、彭斯俊 朱明健、粟丹倪、周艳、肖文、周锦琳 张荣国、郭丽萍、雷家珩、彭善堂、刘军 张安富、钟庆、万明芳、胡晓敏 谢峻林、陈文、文进、顾少轩、何峰侯玉英、李志明、杨光、陈晓岑、韩少军 陈辉、高海波、孙俊、尚前明 刘秋圃、王攀、万君康、王培根、毕小龙 王仲君、王卫华、唐湘晋、王展青、梅顺治 何方、方卫、任赛赛、丁山 刘同员、陈智勇、李勇、唐春芳、范克全 徐晓英、万明芳、胡又平、彭慰慈、韩庆奎高校经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 面向 21 世纪纺织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及在教学中的推 广应用高职动画教育中的“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虚拟设备及仿真实验系统 大学生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工单元操作 CAI 研究及网络化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的改革与实践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建立 机械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早期接触临床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研究与实践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研产结合构建高水平测控课程创新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 PLC 实验教学研究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乡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夏火松、常亚平、刘嵩、王珍义、黄明山 潘鄂菁、武继松、陈益人、肖军、丁国强 杨洪林、徐红、王君姚正国、邓正源、倪东业、阎孝英、贺泽江段林杰、朱新兰、梁俊、杨珺、谢丽 陆载涵、鄢烈祥、宋小春、吴选军、龙毅 蔡光兴、李子强、邢廷卫、许松林、朱永松 李春梅、孙厚权、徐彬、林兴发、余莉 雷达、李云雁、韦一良、范国枝、方立中 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程清洲、陈靖 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 冯向东、刘太林、范华汉、胡适耕、肖奕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师洪吴昌林、杨家军、姜柳林、谭琼、张卫国陈先华、马建辉、厉岩、赵纯红、刘功明 周世权、胡建华、徐翔、童幸生、徐自立刘声远、王建枝、金肆、张业平、陈正跃 何岭松、朱文凯、武新军、王俊峰、康宜华 周纯杰、黄为、周永鹏、王明哲、刘正林 杨泽富、谭丹、李军、王彬、孙开放 顾纪鑫、雷小川、许明武 唐齐鸣、田映华、易江、王红、梁敏、。
黄石市卫生技术正高职务评审量化评分标准

黄石市卫生技术正高职务评审量化评分标准1.概述黄石市卫生技术正高职务评审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评审程序,准确评价申请者的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
通过科学的评审标准,可以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评审对象范围黄石市卫生技术正高职务评审适用于所有在黄石市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并申请正高职务评审的医务人员。
3.评审标准内容黄石市卫生技术正高职务评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专业技术能力评定申请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包括医疗技术能力、临床技术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等方面。
3.2 临床工作业绩评定申请者在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业绩,包括临床治疗效果、医疗安全质量、临床科研成果等方面。
3.3 管理和组织能力评定申请者在医疗卫生管理和组织工作中所展现的能力,包括科室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
3.4 师德和社会影响力评定申请者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所展现的师德和社会影响力,包括在医德医风建设、患者关系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表现。
4.评分标准细则根据以上评审内容,制定如下评分标准细则:4.1 专业技术能力(1)医疗技术能力:根据申请者的医疗技术水平、技术难度和操作风险等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1-20分。
(2)学术研究成果:根据申请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获得专利等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1-15分。
4.2 临床工作业绩(1)临床治疗效果:根据申请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率、治愈率等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1-25分。
(2)医疗安全质量:根据申请者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工作业绩,包括医疗事故率、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1-20分。
4.3 管理和组织能力(1)科室管理能力:根据申请者在科室管理中的业绩,包括科室绩效、人员管理、资源调配等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1-20分。
(2)组织协调能力:根据申请者在医疗卫生组织中所发挥的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1-15分。
大连理工大学教职工考核实施意见-大连理工大学人事处

1000大连理工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年度工作考核量化方法教学、科研人员年度工作的量化以该年度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为依据,采用以教学、 科研、成果、奖励、管理工作量五项之和的方法计算,即5W = W ii 4式中W 为考核量化总值,式中VXi=1,2,3,4,5) 为教学、科研、成果、奖励、管理对应的工作考核量化值。
教学、科研人员年度工作量化值考核合格的标准为 1680.1. 教学工作量的量化教学、科研人员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量化值的计算方法是:8W = ' Q ijj吕式中W 为教学工作量量化值;Q j (j=1,2,……,8)为本年度完成的有关教学工作量; P i 为教学质量系数。
1. 1讲课工作量一个授课班的工作量Q 1的计算方法是:附件:Q 1=计划学时X L X K X R式中L 为工作量系数,见表1.和授课班人数有关。
记授课班人数为n ,则当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时,的取值见(1)式70 n1 n _ 100 200 n200 ,60 60::n — 100(1)1200,100 ::n当授课对象为统分统招研究生时,k的取值见(2)式'45 + n 「“,5兰n兰20 50110 + n /c、k =」,20 c n W 40 (2)100630 + 3 n “----------------- ,40 c ni500注:k取两位小数。
当授课对象为计划内MBA工程硕士时,k取值为1。
L取值与统招研究生相同<:对于成人教育学院、留学生等课程,须经各院(系)批准同意讲授方能计算工作量K取值与本科生相同。
P i为教学工作质量系数,取值见表2.i注: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双语教学课、新开课程、工程画类课程由教务处负责认定; 研究生教学工作质量由研究生院负责认定。
1. 2指导研究生教学工作量Q2指导一年级研究生的教师,一名学生一年工作量为50小时。
指导二年级以上研究生的教师,一名学生一年工作量为:硕士生博士生150小时。
广东商学院院内人员科研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院内人员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了落实学校的“科研兴校”战略,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尽快产出高质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大幅提升学校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打造学院品牌,参照其他院校近几年科研奖励工作的经验,制定本办法作为今后我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奖励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科研与教学、医疗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本。
在教学和科研、医疗工作中,建立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奖励办法。
第二条科研奖励由院内领导班子按照本办法量化以后,按分值折算,作为教职工业绩考核的基本条件,为今后晋级、进修、评优选先、提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科研经费的形式发放,每年核定奖励一次,奖励方案另行制定。
第三条科研工作量化奖励计分范围及条件:1、在合法出版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教研论文或专业作品。
2、公开出版的著作、译著、教材等。
3、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课题)4、市级以上获奖的各级各类成果。
5、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6、出版物的类别以其刊号或书号为确认依据。
7、自出版、发表、获奖等之日起,在一年内统计的。
8、成果认定范围有争议的由学术委员会判定。
第四条本办法只对在科研工作完成学院基本要求,超额工作量的量化(比如面临晋级的教职工,完成晋级所需基本的科研工作量不计算在内)。
第五条凡学院在职教职工,其科研成果经学校科研部登记认定后,按表一、表二、表三、表四方法计分。
表一:论文发表计分标准注:1.学术论文必须署名海南医学院;2.论文必须是全文发表在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核心期刊发表的短篇报道和题录工作量可计为同类别的1/2);3.被SCI全文收录的论著按影响因子(IF)大小计分:IF≤3.0,计200分;3.0<IF≤8.0,计400分;8.0<IF≤15.0,计800分;15.0<IF≤25.0,计1200分、IF>25,计1600分;论著以文摘或题录等其它形式被SCI扩展版收录者按相应标准减半计分;4.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分值系数等同。
浙江理工大学教师科研绩效考核

浙江理工大学教师科研绩效考核
各系(办):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21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浙理工教〔2022〕24号)文件精神及《浙江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修订)》(浙理工教〔2021〕76号),学校于近期开展2022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工作。
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人员范围
学院在编的具有教师职称系列的教师和承担教学任务的实验系列、研究系列教师。
对从事管理工作并具有专任教师职称的“双肩挑”教师,由其学科归属系部进行考核。
思政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全校单列,具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部协同完成。
二、考核办法
考核办法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高校自主开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通知》(浙教电传〔2021〕426号)文件精神,详细要求参见学校《关于开展2013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浙理工教〔2022〕24号)文件精神、《浙江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修订)》(浙理工教〔2021〕76号)。
XX理工学院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奖励办法

XX理工学院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奖励办法为有效调动有关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大力推动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结合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实际情况,参照X大学有关科技查新工作奖励办法,经图书馆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学校关于图书馆科技查新收入的政策。
鉴于我校科技查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对外联系客户和主动推广服务的任务比较繁重,学校同意将科技查新收入全部返还图书馆,用于科技查新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条图书馆关于科技查新收入的政策。
图书馆积极支持和推动科技查新工作。
严格按学校有关财经纪律,建立图书馆科技查新收入专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经纪律。
查新中心所有收入必须全额上交学校财务。
学校将查新收入返还图书馆后,图书馆按以下方法列支使用:1、查新业务拓展费。
即学校返还总额的40%,作为图书馆查新中心的业务拓展费,主要用于查新中心业务推广、对外联络、项目引进之必要开支。
2、图书馆发展基金。
即学校返还总额的30%,作为图书馆发展基金,用于查新工作建设发展和图书馆职工福利开支。
3、查新人员奖励基金。
即学校返还总额的30%,作为图书馆查新人员奖励基金,每年底由图书馆核准后统一下拨到查新中心进行二次分配。
4、以上各项应由馆长审批同意后方能实行。
第三条查新业务拓展费(即学校返还总额的40%)中,可以列支科技查新推广奖励。
专兼职查新员以外的其他图书馆职工,如能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为科技查新工作争取到校外查新项目,每项按本馆实际收费金额(即除去应上交湖南大学查新站的部分)的10%提成,作为科技查新推广奖励。
第四条国内查新、国内外查新按1:2换算为标准工作件。
本办法按标准工作件分段奖励。
分段依据和计算方法如下:以202X年的查新数量(国内查新X个、国内外查新X个)为基准,换算为标准工作件总个数(X个),再除以专职查新员数量(X人),即为专职查新员的年标准工作件个数(X 个)。
查新人员奖励基金(即学校返还总额的30%),按照以下方式分段奖励:1、专职查新员完成X个标准工作件内的,按每个标准工作件80元奖励;2、专职查新员超过X个标准工作件部分,按每个标准工作件100元奖励;3、兼职查新员一律按每个标准工作件100元奖励。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校人字[2007]47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校博士后管理工作,根据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简称全国博管会)《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国人部发[2006]114号)、《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和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协调委员会(简称省博管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博士后工作坚持“稳步扩大规模、健全完善制度、注重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创新人才。
第三条博士后工作坚持“德智并重”。
在注重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加强博士后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加强学术道德自律,反对学术上弄虚作假的浮躁浮夸作风,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欺骗行为。
第二章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第四条学校成立博士后管理协调委员会(简称校博管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主管人事人才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人事处、科学技术处、研究生院(筹)、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和各建站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其主要职责为:1、研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的申报、建设和发展;2、颁布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管理制度;3、对学校博士后工作中的重要和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解决博士后日常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第五条校博管会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博管办),校博管办设在人事处,负责博士后的日常管理,其职责为:1、落实人事部、湖北省博士后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制定学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2、负责流动站的申报、管理、评估工作;3、制定博士后招收规划和年度招收计划,并保障计划的落实;4、负责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出站手续的办理;5、协助建站单位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管理,做好服务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6、组织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负责博士后日常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黄石理工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 一、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的对象 本办法考核的对象为黄石理工学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奖励范围 (一)本办法考核以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成果(教学、教研类成果的管理考核办法另行规定): 1.发表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2.公开出版的著作(专著、译著、编著); 3.立项的纵向研究课题; 4.各类有科研经费进学校财务的横向研究课题; 5.通过市级以上鉴定或评审的科研成果; 6.获奖科研成果; 7.文学、艺术创作成果; 8.发明专利; 9.其他相关科研成果。 (二)上述各类成果必须与完成人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直接相关,方可计算科研工作量,否则一律不予计算。 (三)各类科研成果中若没有署注我院校名的,不计分。作者(完成人)在攻读学位(访问学习)期间所完成的成果,以我院为第二署名单位的,按60%的比例计分;其他情况以我院为第二署名单位的,按50%的比例计分。
三、科研工作量化计分标准 (一)学术论文 2
(1)论文字数及计分系数 系数 类别 1.0 0.6 0.3
文科研究论文及综述 ≥3000字 ≥2000字、<3000字 <2000字或补白文章 理工、医学、语言、体育、艺术类论文 ≥2000字 ≥1000字、<2000字 <1000字或补白文章
理科研究简报 医学病例报告 标明Letter(或译报、快报、通报)且字数在1.0计分标准以下的论文以0.6系数计,医学病例报告以0.3系数计。 (2)对于合作成果中各人员的分解计分,原则上由第一责任人负责分配(校外人员必须参与计分)。若第一责任人非我院、但有我院署名的,按下表所示比例分解计分(下同)。 人数 1 2 3 4 5 排名 1 1 2 1 2 3 1 2 3 4 1 2 3 4 5 比例 100 70 30 60 25 15 60 20 10 10 60 15 10 10 5 (3)学术期刊分二级,计分如下:
期刊级别 《中国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核心级期刊 (以当年北图版本为准) 省级期刊 (包括院刊) 得 分 200 60分 20分 (4)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和《中国教育报》理论(学术)版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视同核心学术期刊论文。大于等于2000字的论文计1.0系数;大于等于1000少于2000字的论文计0.6系数;少于1000字的论文计0.3系数。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概不计分。 (5)在学术期刊增(专)刊上发表的论文按同类期刊论文的50%计分,但只作完成任务的考核指标,不参与科研奖励。 (6)在非法出版物(由于非法出版物处于动态变化中,经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咨询,“中国记者网”网上无信息显示的均为“非法出版物”!请向各类期刊投稿时上网查询)上发表的论文概不计分。 3
(7)在公开出版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收录的论文,视同核心期刊论文;在公开出版的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收录的论文,视同省级期刊论文;在其他论文集上收录的论文不计分。 (8)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每篇计25000分。 (9)论文被转载、摘录的加分标准:
文 摘 期 刊 名 称 加 分 标 准 同一篇论文被几个检索系统同时收录的,以最高的检索物计,不重复计分 《SCI》、《EI》、《SSCI》、《AHCI》、《新华文摘》(全文) 300分/篇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摘要刊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 200分/篇
《ISR》、《ISTP》、《ISHP》《CA》、《MA》、《MR》、《CSCI》、《CSSCI》;《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刊登) 100分/篇
《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题录 50分/条
(二)著作 学术著作(专著、译著、编著,不含教材)注重学术性和学术价值,不包括一般通俗性、普及性、知识性出版物。 学术著作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为:15分/万字×出版社类别系数×著作类别系数。
出版社类别系数 一级出版社(见附件) 一般出版社 专业不对口出版社(不分级) 1.2 1.0 0.8
著作类别系数 专著 译著 编著 1.0 0.7 0.6 担任主编的,附加计10分;担任副主编,附加计5分;多人署名的平均计分。合作完成的按实际撰写章节的字数依上述标准计算,未标明撰写章节和字数的由第一责任分配或按总字数除总人数计算,或 4
按“合作权数表”依具体情况计算。 (三)立项研究课题 本文中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系指经科研处向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申报立项的项目,没有经科研处申报备案的项目不列入考核计分范围。 (1)课题立项分
份量 级别 国 家 级 省 部 级 省教育厅 市科技局 省部级以下(不含
省部级)的社科类项目按2/3计算。 重 点 1000分/项 300分/项 200分/项
40分/项 非 重 点 500分/项 100分/项 60分/项
注:立项后,给项目负责人计15%分值,其余85%结题后由项目组分配。 (2)课题经费分(只作完成任务的考核指标,不参与科研奖励) 纵向课题经费(不含黄石市科技局以奖代助项目和学校的配套资金,以当年度实际进入学校财务的经费为准),每万元计分标准: 课题学科性质 计 分 自 然 科 学 100分,数学200分 人文社会科学 200分 全部经费(纵向课题经费、配套经费)提取5%作科研管理费。 (四)各类有科研经费进学校财务的横向研究课题及技术转让 经学校认可(以合同为准)的横向研究课题(必须到科研处登记备案),以当年度实际进入学校财务的经费(不包括用于委托购置仪器、设备等不可支配部分)为准,可计经费分,每1万元计60分。其经费10%交提成作科研管理费,其余的90%由课题组支配(仍按1万元计完成任务)。 对于介绍引进横向课题或项目的人员,只要签订了有效合同、且第一笔款到校帐户,给予到帐经费5%的奖励(从项目经费中支出,此款可按以上条款记分抵科研任务),是本专业人员的还可进入课题(项目)组。 5
(五)通过鉴定或评审的科研成果 鉴定或评审的科研成果是指市级以上立项并通过学校科研处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鉴定或评审的各类科研成果。鉴定费由课题组承担。 鉴定或评审的科研成果计分标准(分/项):
鉴定级别 国家级 省部级 市厅级 鉴定水平 国际领先 国际先进 国内 领先 国内先进 国际领先 国际先进 国内 领先 国内 先进 国际领先 国际先进 国内 领先 国内 先进 得 分 3000 2000 1500 1000 800 600 500 400 400 300 200 100
(六)获奖科研成果 (1)关于科研成果的级别认定: 国家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社科成果奖等。 省、部、委级奖: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星火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市(厅)级奖:市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2) 获奖成果范围:国家、省、市级政府奖项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纺织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等全国公认的权威机构颁发的奖项。 (3)获奖成果计分标准: 获奖级别 国家级 省部级 市厅级 院级 一等奖 10000分 1000分 400分 80分 二等奖 5000分 600分 200分 50分 三等奖 3000分 400分 100分 20分 (4)省级以上(含省级)人文社科类成果按上述标准70%计分,市 6
厅级(含市厅级)以下人文社科类成果按上述标准50%计分。 (5)综合性成果以1.0系数计分,单项论文奖以0.5系数计分;优秀奖、鼓励奖不计分。 (七)艺术创作类成果 (1)入选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或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年度大展计300分/幅;入选文化部或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综合展览计200分/幅;入选省文化厅和省美协(省书协)主办的综合性展览计100分/幅;入选省文化厅或省美协(省书协)举办的综合性展览计50分/幅。单项展(如花鸟画展、楹联展等)以相应级别的50%计分;获一、 二、三奖的作品按同一级别展览作品的200%、150%、120%计分。 (2)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定期主办的全国音乐大赛计300分/部;文化部或中国音协主办的全国音乐比赛计200分/部;省文化厅和省音协主办的全省性音乐大赛计100分/部;省文化厅或省音协主办的全省性音乐大赛计50分/部。单项赛(如美声、通俗等)以相应级别的50%计分;获奖作品计分方法与美术作品相同。 (3)在正式公开出版的本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美术(含书法)、音乐作品,按同类期刊论文标准的1.0系数计分。在非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美术(含书法)、音乐类作品按同类期刊论文标准的0.5系数计分。 (4)由我院独立完成的专题音像制品被国家级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计300分;被省级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计100分。 (5)文学创作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中篇小说计120分,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60分;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中篇小说计60分,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30分。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按专著的50%计分。 (八)专利及软件 (1)经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权人为黄石理工学院的发明专利计300分。 (2)经国家软件登记中心登记的软件,计3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