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复习知识点(精编)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水存在于自然界中,除了液态还有水蒸气。

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加热可以加快蒸发。

水蒸气体积会增大。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

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会结冰,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开始融化,吸收热量。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加热、搅碎可以加快溶解。

利用水溶解物质的性质可以解决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的问题。

研究水溶液蒸发出晶体的方法。

在物质的外在形态改变时,物质本身并未改变。

第二单元:空气空气是气体,具有轻、泄漏、可压缩等特征。

空气可以被压缩,因此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空气是有质量的,可以用称量的方法知道其重量。

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这个原理被应用在热气球上升或下降中。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地球的大气层是由空气组成的,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第三单元:天气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XXX以及风等情况。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同。

我们的地球被大气层所包围,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大气中发生的自然现象。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太阳的辐射会影响地球的温度,因此温度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

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中空气的温度。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仪器,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气温计的组成包括刻度、液柱和液泡三个部分,不同的温度计用途不同。

气温计零上温度自下往上读,数字越大表示气温越高;零下温度自上往下读,数字越大表示气温越低。

例如,38℃读作三十八摄氏度,-8℃读作零下八摄氏度;零下五摄氏度写作-5℃,零摄氏度写作0℃。

使用气温计时,应将其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悬挂在空气中,保持干燥,并让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XXX。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天体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
2.昼夜交替原理
3.四季更替原理
4.节气的作用
二、天气气候
1.气温、气压、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风的原因和分类
3.云的形成和类型
4.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方法
三、生物多样性
1.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
4.灭绝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四、生活中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
3.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4.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五、家庭和谐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2.文明用语和行为的重要性
3.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素质
4.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六、安全知识
1.交通安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原则
3.身体卫生的保护方法
4.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以上就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掌握基础概念和原理,理解其实际应用,重视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培养探究和创新意识,同时注意实践应用和生活实用。

【新教材】精品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精品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单元知识点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楚。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5.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7.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

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

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单元知识点1.可以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来研究。

在挖土的时候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2.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挖来的土壤里有蚂蚁、小石子、枯树叶、沙子等。

4.把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壤中冒出,搅拌静止后发现沉淀物分层,上层的物质是黏土,下层的物质是沙粒。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汇总一、水的蒸发水是一种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当湿抹布擦黑板一段时间后,它会变干,湿的手也会变干,这是因为水蒸发了。

常见的蒸发现象包括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食物煮干了等等。

杯子装水后,加盖子和不加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速度较慢,放在通风处的蒸发速度也较慢,放在阳光下的蒸发速度则较快。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不管温度高还是低,水都在不停地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洗澡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二、水的沸腾不停地加热水,水会沸腾。

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水面上也会看到很多“白烟”,但这不是水蒸气。

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此时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水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氏度,足以烫伤人,一定要注意安全。

温度计100摄氏度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而在高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在测量水温时,需要保证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同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

在进行实验时,加热后的石棉网和三脚架会很烫,不能用手触摸,需要等它们降温后再收拾和整理。

14.当水沸腾时,水面上的水蒸气温度非常高,触摸会导致烫伤。

15.水沸腾后,可以用来蒸、煮食物、消毒自来水、泡茶、泡方便面等,并且可以获取更多的水蒸气。

三、水结冰1.在常温下,当水温下降到摄氏度时,开始结冰。

2.水结冰时会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

3.为了比较结冰前和结冰后的高度,我们需要在结冰前做好标记。

4.冰块会浮在水面上。

5.冰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

6.冰的温度很低,长时间接触皮肤会导致冻伤。

7.在制作水结冰实验时,加入食盐和碎冰可以获得更低的温度。

8.冰是一种固体,没有流动性,有固定的形状;也是水的固态形式。

9.制作冰淇淋、冰沙、冰棍等冷冻食品需要水结冰。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之中。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

2、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

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不能用手触摸。

5、水温在0℃或0℃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

同样,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冰就会融化成水,体积减少。

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在一定条件下,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

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我们利用水,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

10、与水一样,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12.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

1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14.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15.冰融化的时候,周围的温度会随着降低,因此,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用冰块降温。

16.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进行分离,也可以先倒人水中,再把浮在水面的木屑分离开来,再把水过滤分离得到铁屑。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

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
- 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理解物种和栖息地的关系
知识点二: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理解物质的三态和相变规律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了解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知识点三:力和机械
- 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
- 掌握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原理
- 了解杠杆和轮轴的应用
知识点四:天体与地球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掌握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征
- 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和表现
知识点五:生活中的能源
- 掌握常见能源的种类和应用
- 了解能源的转换和利用
- 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方法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
-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 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知识点七:科学观察和实验
-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理解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为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内容涵盖了生物多
样性、物质的属性和变化、力和机械、天体与地球、生活中的能源、
环境保护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等七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掌握这些基本科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汇总《水》单元知识点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4.杯子装水后,加上盖子和不加上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慢,不加盖子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比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水蒸气是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水。

6.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水蒸气存在我们身边周围的空气中,不管温度高还是温度低,水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9.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

10.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11. 我们可以像海水晒盐一样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的蒸发。

12.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湿度越大:水蒸气越少,湿度越小。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人们用加湿器加快水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14.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水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是气体。

15.不同的天气状况,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二、水沸腾了1.不停地给水加热,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

3.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烟" ,这不是水蒸气。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5. 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

6.水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水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水蒸发的时候不一定沸腾。

7.水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是足以烫伤我们的,一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9.高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科学三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

科学三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

科学三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科学三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科学是一门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神奇学科。

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包括植物、动物、天气、物质等方面的内容。

在期末复习中,我们需要回顾这些知识,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科学三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复习。

一、植物1. 植物的组成:植物由根、茎、叶三部分组成。

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责支撑和传输水分和养分,叶负责光合作用。

2. 植物的繁殖:植物可以通过种子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种子繁殖包括结实、散播和发芽等过程,无性繁殖包括分株、扦插和嫁接等方式。

3. 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和空气等条件。

不同植物对这些条件的要求不同。

4. 植物的用途:植物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用途,包括提供食物、药物、纤维和建筑材料等。

二、动物1. 动物的分类: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动物的特征:动物有着各自独特的特征,如鸟类有羽毛和喙,哺乳动物有乳腺和体毛。

3.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如鸟类会筑巢、迁徙和产卵,哺乳动物会哺乳喂养幼崽。

4. 动物的食物链: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食物链包括食物生产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三、天气1. 天气的变化:天气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和降水等。

2. 天气的预测:通过观察云、风向、气温等天气现象,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3.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不同的天气对人类有着不同的影响,如高温天气容易中暑,寒冷天气容易感冒。

四、物质1.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溶解、融化和沉淀等,化学变化包括燃烧和反应等。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

1. 单元一:生活中的科学
- 物体的形状
- 物体的颜色
- 物体的材质
- 物体的大小
- 感知器官
- 小动物与人类的口、爪、牙等不同
- 人类行走步态与小动物的移动方式的区别
2. 单元二:空气和水
- 空气的存在
- 空气的性质
- 水的存在
- 水的性质
- 水的用途
- 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单元三:更多的动物
- 鸟类、昆虫、两栖类、爬行类的特征与分类- 动物的生活环境
- 动物的饮食性
- 动物的行为性
- 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4. 单元四:植物的生长
- 种子的结构
- 植物的生长过程
- 植物的繁殖方式
- 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 植物的重要性
5. 单元五:物体的运动
- 动物和非动物的运动方式
- 物体的速度
- 物体的运动轨迹
- 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方向
- 物体运动中的摩擦力
6. 单元六:时间和计量
- 时间的概念
- 常见的时间表示法
- 时间的利用与安排
- 物体的长度、质量、容积等基本计量单位
- 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
- 测量的重要性
以上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汇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1、我们知道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3、水要保持沸腾状态,必须持续给水加热。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结冰。

5、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因为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

6、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降低温度。

7、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到完全融化成水。

8、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9、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10、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1、我知道食盐、味精、白糖等可以溶解在水中;橡皮、石头、玻璃等不可以溶解在水中。

12、在实验中,莉莉用搅拌、加热水、碾碎的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3、生活中,可以用小勺替代实验中的搅拌棒,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14、我们用水来进行混合分离试验,食盐和味精的混合物不能分离,白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可以分离。

15、我们可以把水溶液中的物质通过蒸发实验提炼出来。

16、水的形态有液体、固态、气态。

17、所有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变化是相同的,有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二)1.水还会以另外一种形态一一水蒸气,存在于自然界中。

2.水容易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4.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5.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6.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7.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8.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9.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0.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1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1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单元一:物体与材料1. 物体的分类:- 固体:有形状和体积,不能随意变形。

-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能够流动。

-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流动并且可以被压缩。

2. 材料的用途:- 金属:制作工具、建筑材料等。

- 木材: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

- 塑料:制作玩具、包装材料等。

3. 物体的性质:- 形状:物体所具有的外形。

- 颜色:物体所反射或透过的光的颜色。

- 大小:物体的尺寸大小。

- 质量:物体所具有的重量。

单元二:生物与环境1. 植物的生长需要:- 光线: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来源。

- 水分:植物吸收的养分来源。

- 空气:植物进行呼吸所需的氧气。

2. 动物的特征:- 形态: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

- 运动: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速度。

- 呼吸: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呼吸方式。

3. 环境保护:- 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 分类垃圾:将垃圾进行分类,方便回收利用。

- 植树造林:保护和改善环境。

单元三:天体运动1.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造成日夜更替。

- 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造成四季交替。

2. 月亮的变化:- 月相变化:月亮在不同的日期呈现不同的形状。

- 日食与月食: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星星与行星:- 星星:夜空中闪烁的光点,代表遥远的恒星。

- 行星:像星星一样亮,但会移动的天体。

以上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复习资料总结。

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

三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

科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世界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以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

三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程主要涉及了生活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下面是三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1.生活科学(1)身体部位:头部、躯干、四肢等。

(2)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

(3)生理功能:看、听、闻、吃、喝、呼吸、运动等。

(4)食物分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牛奶鸡蛋等。

(5)食物的营养:主食提供能量、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提供蛋白质等。

(6)人体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7)人体卫生:勤洗手、剪指甲、保持床铺卫生等。

2.物质科学(1)固体、液体和气体:区分不同物质的表现形态。

(2)物体的状态变化:溶解、凝固、融化、汽化、凝结等。

(3)空气的组成与性质: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4)水的性质:透明、无味、无味等。

(5)冰的性质:冰是水在0摄氏度以下凝固的物质。

(6)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河流、湖泊、海洋等。

(7)简单的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返运动等。

(8)磁性物质:铁石等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物质。

3.地理科学(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2)昼夜交替与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3)天体:太阳、月亮、地球等。

(4)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5)陆地与水域的特征:陆地有山脉、平原、高原等,水域有河流、湖泊、海洋等。

(6)地图与指南针:地图可以表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指南针用来指示方向。

以上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的部分主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些知识点的复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
更好地复备考。

1. 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特性: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质地等
-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 能源的种类:太阳能、水能、风能、火能、化石能源等
2. 生物多样性
- 动物的特征:羽毛、鳞片、皮毛、分节体等
- 植物的特征:光合作用、根茎叶花果等
- 动植物的分类:按食性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按栖息地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
3. 环境保护
- 节约能源的方法:关灯节电、减少用水、循环利用等
- 垃圾分类方法和意义
- 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原因
4. 健康与安全
- 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卫生惯等-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感冒、发烧、腹泻等
- 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方法:火灾逃生、地震防护等
5. 科学技术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科学仪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医疗器械等
以上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同学们在期末复习中能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期末复习

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期末复习

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期末复习第一单元水1.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

它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水又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正是由于水具有这种特性,动物、植物和人类才能够生存在地球上3.用湿布擦黑板,水会变成水蒸气。

生活中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有:水洼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衣服晾干了5.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就会沸腾了。

6.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

7.温度计100℃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8.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然其他酒精灯。

(3)燃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9.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那么水就会结冰。

10.水和冰的相同点: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不同点:冰坚硬、光滑、有固定形状,是固体;水柔软,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是液体。

11.如果给冰进行加热,那么冰会融化成水,体积会减小12.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13.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14.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5.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

1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永中。

17.小苏打、碱、味精都能溶解在水中。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8.在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的实验中,食盐和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同时两个杯中的水也要一样多。

19.我们可以利用加热或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0.分离食盐和沙,需要用到滤布(或滤纸)。

21.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加热(吸收热量)水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5课计量1.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直尺的零刻度线要与物体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2.一张床长2米,一本字典的厚度是15毫米;大拇指宽约1厘米。

3.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称作体积。

4.量筒和量杯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要了解量筒的刻度、单位、最小刻度、最大量程。

6.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上称质量为重量。

7.质量的单位是克和千克。

8.实验室里用的天平一般是托盘天平,被称量的物体应放在左侧的托盘里。

9.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的,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10.一杯热水放在室内,温度的变化是先下降的快,后下降的慢。

11.水在变成冰时,温度是0摄氏度。

12.漏刻和沙漏都是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

13.写出三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分别是手表、时钟、沙漏。

14.人们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15.跳绳150下大概需要1分钟。

16.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精确测量的,我们可以采用另一种测量方法估测。

17.随着时间的延长,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直到与室温相同。

18.要想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是多少,需要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19.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20.人的感觉等不一定可靠,用工具进行测量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21.做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变化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的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秒表100米赛跑的时间第6课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构成的2.按照材料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像石油、木头、棉花等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

4.玻璃是人造材料,他们是由沙子和其他矿物质经过人工加工制成的。

5.像玻璃这样,由天然材料经过人类的加工制造而成的,叫做人造材料。

2019-2020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2019-2020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2019-2020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1.蒸发是一种液体在表面发生的气化现象,无论温度如何都会发生。

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自然界中的水不断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是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是水可以看得见和摸得着,而水蒸气则看不见和摸不着,水是液体,而空气是气体。

2.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会产生大量气泡,这个过程被称为沸腾。

水沸腾时会伴随着大量气泡产生以及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沸腾的液体会剧烈汽化,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时,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3.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会向周围放出热量。

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水和冰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不同点是水是液体,而冰是固体。

4.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融化后的冰体积变小。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水是液态的,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转化成三种不同的状态。

5.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水能够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包括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

6.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过滤是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而蒸发结晶则是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

用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7.总的来说,水有很多不同的形态和状态,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水和其他物质的特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它们的物质组成没有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新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2、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3、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4、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5、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原创】新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三单元材料复习提纲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知道身边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5、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6、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7、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8、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

9、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10、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11、砖的主要用途是(砌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12、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3、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14、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

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

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15、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新教科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提纲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4、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5、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是生命的源泉。

(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7、水的用途很多。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8、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9、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10、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1、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12、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1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14、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5、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16、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17、空气占据(空间)。

18、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9、空气有(重量)。

20、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四(上)科学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四(上)科学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