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合集下载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月夜作者:杜甫朝代:唐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赏析: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2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夜》原文及鉴赏

《月夜》原文及鉴赏

《月夜》原文及鉴赏《月夜》原文及鉴赏《月夜》原文及鉴赏1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

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富有诗意的表现方式,常常作为文学教材在中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许多学者和学生,下面就对《月夜》进行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首杰作。

一、《月夜》文本解读1、整体结构这首诗一共五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整体结构简洁明了,给人以一种紧凑而深刻的感觉。

诗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仰望皎洁的月光,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2、具体内容第一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是对江南风光的赞美,也可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之情。

作者借江南这一具体的地域来表达对过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第二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自然景观的变幻来勾勒出江南的美好,描绘出江南的春景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第三句“能不忆江南?”作者通过问句,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之情,理所当然地让读者产生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第四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作者在忆江南时,最先想到的是杭州,这表明杭州在作者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五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鸳鸯”这句话切入了诗人对“江南”的感怀,写出了一种超越情景描写的审美情趣。

3、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了杜甫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他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透露出一种丝丝的愁绪,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二、教材分析1、现状2、问题及建议目前许多学生对《月夜》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诗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学习《月夜》时无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旨。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品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也要加强对古诗背景的介绍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月夜》诗词鉴赏《月夜》诗词鉴赏1 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思家而作此诗。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原文】月夜今夜鄜州月⑴,闺中只独看⑵。

遥怜小儿女⑶,未解忆长安⑷。

香雾云鬟湿⑸,清辉玉臂寒⑹。

何时倚虚幌⑺,双照泪痕干⑻。

【注释】⑴鄜(f 口)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 a 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 )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 squo; 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squo;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squo;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白话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月夜》杜甫原文翻译与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翻译与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翻译与赏析《月夜》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翻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月夜》注释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月夜》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月夜》作品赏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

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

“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

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

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月夜杜甫鉴赏

月夜杜甫鉴赏

月夜杜甫鉴赏《月夜》全文如下:月夜杜甫〔唐代〕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鉴赏: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

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杜甫《月夜》全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全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全文及赏析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评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
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月夜》(杜甫)评析

《月夜》(杜甫)评析

《月夜》(杜甫)评析原文:《月夜》(杜甫)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评析:此为诗人于“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思念鄜州妻子之作。

本是诗人在长安对月独看,反说鄜州妻子对月独看。

原为诗人忆念小儿女,却引出小儿女之未解忆念父亲。

未能解忆,自亦不知对月怀人,想来早已睡去,故只妻子一人“独看”。

小儿女之一段笔墨,于全诗中仿佛不谐,而实为不可少。

有此二句,方可衬出妻子思念之苦,也即自己思念之苦。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进一步言看月甚久。

夜深不寐,月下思人,不忍离去,因而雾湿云鬟,寒生玉臂。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预期他日重逢,共倚薄帷,月下双照,不再有眼泪流下。

而这也正暗示今夜之两处独看皆已泪湿。

“虚幌”,轻薄之帷幕。

首联突兀而出,立即入题。

颔联之“小儿女”句为“独看”中之一波澜,使诗意不单调。

颈联加强“独看”之感情深度,为结联之出铺路,结联之“双照”又呼应首联之“独看”。

全诗以一人“独看”出之,而处处有两个“独看”在;鄜州之“独看”,思君也;长安之“独看”,忆内也。

两位“独看”者中间,偏又有不识“看”之小儿女。

以今夜两地分离之叹起,以“何时”重得团聚之问收。

诗人自身之“独看”与忆念妻子之情一字未露,然而字字皆诗人之情。

剪裁见大匠之心,构思见大师之笔,写情真而厚,纯而切,真是抒情大圣手,写情大方家。

“遍插茱萸少一人”,“霜鬓明朝又一年”,皆客中人遥想家中相忆之词,已难堪矣。

此又想其“未解忆”,又是客中一种愁苦,然看得前二绝意明,方知“遥怜”、“未解”之趣。

(谭评) “泪痕干”,苦境也,但以“双照”为望,即“庶往共饥渴”意。

(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卷二十一)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

须溪云:“愈缓愈悲。

”是也。

“云鬟”、“玉臂”,语丽而情更悲。

至于“双照”可以自慰矣,而仍带“泪痕”说,与“泊船悲喜”,“惊定拭泪”同。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原⽂翻译及赏析⽉夜原⽂翻译及赏析⽉夜原⽂翻译及赏析1 原⽂:原⽂: 更深⽉⾊半⼈家,北⽃阑⼲南⽃斜。

今夜偏知春⽓暖,⾍声新透绿窗纱。

译⽂ 译⽂ 夜⾊深沉,⽉光窗照半边庭院,北⽃星横在天上,南⽃星也已西窗。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叫声穿透绿⾊窗纱。

韵译韵译 夜半更深明⽉西挂照亮半边⼈家, 北⽃七星横卧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息, 还听得春⾍叫声穿透绿⾊的窗纱。

注释注释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半⼈家:⽉光只照亮了⼈家房屋的⼀半,另⼀半隐藏在⿊暗⾥。

北⽃:在北⽅天空排列成⽃形的七颗亮星。

阑⼲:纵横,这⾥指横窗的样⼦。

南⽃:有星六颗。

在北⽃星以南,形似⽃,故称“南⽃”。

偏知:才知,表⽰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次透过。

赏析:赏析: 【评析】: 诗是抒写感受⼤⾃然物候变化的,清新⽽有情致。

这类诗是诗⼈对外界⾃然事物、⽓候加以精细体察⽽萌发于⼼的⼀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

诗的⾸⼆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空明,星⽃阑⼲,暗隐时⾠流转;后⼆句是写俯视,⼤地静谧,夜寒料峭,⾍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

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语清丽细腻,妙然⽣趣。

(刘建勋) 【简析】: 据皇甫冉说,刘⽅平善画,“墨妙⽆前,性⽣笔先”(《刘⽅平壁画⼭⽔》),这⾸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半沉浸在⽉光下,另⼀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越发衬出了⽉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星和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且把读者的视野由“⼈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夜的静寂,只有⼀轮斜⽉和横斜的北⽃南⽃在默默⽆⾔地暗⽰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夜的静谧⽅⾯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的只是⽉夜的⼀般特点。

如果诗⼈的笔仅仅停留在这⼀点上,诗的意境、⼿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平凡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很多的古诗词翻译、赏析吧,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月夜诗歌鉴赏

月夜诗歌鉴赏

月夜诗歌鉴赏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杜甫写的诗,充满了浓浓的思念之情。

杜甫当时被困在长安,而他的家人在鄜州,他通过想象妻子在月夜思念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二、诗句解析1.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这两句特别有意思。

杜甫说啊,今天晚上鄜州上空的月亮,只有我那在家里的妻子独自看着呢。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想念妻子,而是从妻子的角度入手,说妻子在看月亮。

就好像是在给我们拍一个小电影,镜头先给到鄜州的月亮,然后再拍到独自看月的妻子。

这就像我们平常聊天,不直接说自己想家人,而是说“这个时候家人肯定在想我呢”,很巧妙。

2.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里杜甫又想到了自己的小孩子们。

他说啊,可怜那些小娃娃,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爸爸呢。

这就更细致了,他不只是想到妻子,还想到了孩子。

你看,他这心里啊,装着全家人。

而且“未解忆长安”这几个字,把小孩子那种天真无邪的状态写出来了,他们还不明白大人之间这种思念的愁绪呢。

3.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这两句可就很有画面感了。

杜甫想象着妻子在月下站了很久,头发都被雾气弄湿了,手臂也被清冷的月光照得发冷。

“香雾”啊,说明妻子是个很温柔美丽的女子,身上还有那种淡淡的香气呢。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月下,头发有点湿漉漉的,手臂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很是惹人怜惜。

杜甫这是把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妻子的爱都融入到这两句诗里了,他心里肯定在想,我的老婆在那里多冷啊,多孤单啊。

4.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最后这两句,杜甫就开始憧憬了。

他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靠着薄帷,让月光照着我们,把脸上的泪痕都晒干呢。

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愿望啊,他想和家人团聚,想结束这种分离的痛苦。

就像我们在外地打工,很想回家和家人团聚,盼着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把以前思念的苦都忘掉。

月夜翻译及赏析

月夜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翻译: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月夜》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 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月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写实主义而著称,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痛苦。

其中一首著名的诗作是《月夜》。

下面是《月夜》的原文及赏析。

《月夜》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是一首以写实手法描绘军旅生活和战争阴影的诗作。

杜甫通过描写月夜中的景象,巧妙地展现了士兵的孤独、困苦和命运无奈。

首节写出了边境戍卒的生活,戍鼓声断续不绝,表现了战乱年代中士兵的辛苦和孤寂。

边境的秋天,一只孤雁的哀鸣声显得格外清晰,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节通过描写露水的出现暗示了月亮的现身,月光犹如乡间的灯火一般,照亮了整个夜空。

月光给人以温暖和安抚,但对于在异乡征战的士兵们来说,月光只是故乡的回忆,更凸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达了士兵们的命运多舛和家园的离散。

战争让亲人们分离,生离死别成为常态,战乱导致了人们家破人亡的现状。

这两句句意简短,却深情地表达了杜甫对于战争的痛惜。

最后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通过描写士兵们寄予家人的书信很难送达,更进一步体现了士兵们与家人分离的悲苦。

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他对于战乱不断的忧虑,战争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停,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继续存在。

通过对《月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军旅生活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揭示战争的丑恶和军人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深深忧虑和愤懑。

这首诗作不仅是杜甫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对于那个时代军民悲惨命运的真实记录。

《月夜》诗歌鉴赏

《月夜》诗歌鉴赏

《月夜》诗歌鉴赏《月夜》诗歌鉴赏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又题《夜月》,写的是诗人刘方平在一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开篇二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而两句的着眼点又各自不同。

首句为近景,是从空间的下方落笔,写出早春夜深时分皓月普照的景色。

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

一个半字,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

次句则写的是远景,是从宇宙空间的上端摹景的。

在这迷人的'夜晚,天空月朗星稀,只有北斗、南斗等晶莹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与明月交辉,令人感到宇庙广袤,视野开阔。

这一句是写景,同时也透露出月斜星横,夜阑更深时诗人难寐的信息,为下文作了铺垫。

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用倒叙手法从心灵和听觉感受的侧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夜深更阑,诗人却毫无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知道惊蛰后的虫声突然在庭院的墙根下鸣起,奏响这一年的第一首春曲,将春的信息带到人间,使诗人蓦地因季节物候的变迁而惊心。

在这春夜里,对春意有特殊敏感的小虫,成了报春的使者,从而使人感到虫声的可亲,可爱,悦耳,动听,而无声无形的春气也在虫声鸣唱中变得可触,可感,牵人情愫!偏知二字说明诗人平素对自然界物候变化不注意,只有今夜才感觉颇深的典型感受。

新透二字显示了虫声的巨大魅力,状出了春气不可阻御的伟力,将融融春意、盎然生机,一下子融透到读者心中。

这首诗,景中仍然深寓着诗人深沉的情思。

特别是后两句,诗人见月色难寐,闻虫声更是辗转反侧,正所谓春色恼人眠不得,偏知二字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些的信息不知,还罢;一知,就深深拨动了诗人的心弦。

至于这情的内涵,可能是诗人怀人伤春的恋情,也可能是感世伤时的积郁;可能是思念故乡的乡愁,也可能是感叹时光飞逝。

这些都无确指,写得极其含蕴,而其惆怅的情绪,却溢于言表。

杜甫月夜赏析

杜甫月夜赏析

杜甫月夜赏析杜甫月夜赏析月夜(杜甫)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4卷1号)
【赏析】
在早期的白话诗人中,沈尹默的诗才受人瞩目,周作人曾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周作人《〈扬鞭集〉序》,北新书局)《月夜》是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与胡适的《鸽子》以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为最早发表的新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有新诗美德”。

(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亚东图书馆,1922)
诗题是《月夜》,但它并非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诗人仅是选择“月夜”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于“秋风”、“寒霜”、“月光”、“树木”,这些景致在古典诗词中都很常见,难得的是诗人能将这些“旧景”点染出新境界,并从中挖掘出新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两句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萧瑟苍凉的氛围。

诗人写“风”而仅用
“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

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在古典诗词中,“我”很少直接入诗,抒情主人公“我”,往往被隐藏于“物”或者消融在诗歌的意境里,难以凸显出来。

而《月夜》中“我”却带着昂扬之气立于“月夜”的“霜风”之中,“我”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行里,充分表现了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月夜》里,“我”的发现、“我”的觉醒、“我”的张扬正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而最后一句“并没有靠着”与第三句“并排立着”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在寒冷寂寞的环境中“我”的独立与自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得到了更为明晰的表现,诗歌的精神主旨也上升到新的层次。

《月夜》简约古朴的语言不免露出新诗初创期稚嫩的痕迹,尽管如此,读者还是可以看出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

诗歌第一句和第二句“呼呼”与“明明”的叠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色彩性;口语化虚词“着”字在诗歌句尾的反复呼应,使诗歌的音节韵律和谐自然,这些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新诗形式所做的有益探索。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
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沈尹默的理论著作有《谈书法》、《书法论》和《二王法书管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