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针灸 声带小结
针灸声带小结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针灸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应用针灸治疗上呼吸系统疾病时,常常会遇到一种疾病——声带小结。
声带小结是指声带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肿块,常位于前一三分之一或一二分之一的位置,阻碍了声带的正常振动,导致声音嘶哑、变调、变软或音量减小等症状。
以下将探讨针灸在声带小结治疗中的应用。
声带小结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原因有声带过度使用、声带疲劳、声带肌肉紧张等。
因此治疗声带小结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运用针灸来调节声带肌肉紧张状态,改善声带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的方法。
在声带小结的针灸治疗中,常用的主要穴位有曲池、下巨虚、足三里、合谷等。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刺激针灸针,可以调节声带周围筋肉的紧张状态,改善声带的血液循环,促进声带黏膜恢复正常。
此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按摩来加强治疗效果。
其中,曲池穴是治疗声带小结的主要穴位之一。
曲池穴位于手掌掌侧中指掌蹼褶的近体端,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始穴位。
针刺曲池穴可以调节声带的松紧度,减轻声带的疲劳感,改善声音的嘶哑、不清晰等症状。
同时,还可以通过针刺曲池穴来改善发音时对声带的过度使用,减轻声带的负担,有利于声带黏膜的修复。
此外,下巨虚穴是治疗声带小结的另一个重要穴位。
下巨虚穴位于胫骨前缘泻漏之下,是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
通过针刺下巨虚穴,可以舒缓声带周围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声带黏膜的循环,改善声带的水肿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针刺下巨虚穴来增加声带的弹性,提高声音的音质和音量。
在声带小结的针灸治疗中,除了刺激穴位外,还应配合针灸按摩来加强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按摩曲池、下巨虚等穴位周围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声带黏膜的修复。
另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按摩来舒缓声带周围肌肉的紧张度,降低声带的负担,促进声带的恢复。
总的来说,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声带小结的方法。
通过刺激穴位和针灸按摩,可以调节声带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声带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恢复声音的正常功能。
8 种名穴解读
8 种名穴解读:
以下是8种名穴的解读:
1.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两种:一是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
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二是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等病症。
2.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时,足内侧,内踝后方,
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此穴位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等病症。
3.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经穴,乃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4.巨阙穴:心经募穴,调节心脏功能找巨阙。
属任脉,心之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5.京门穴:别名气府、气俞。
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本
穴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
6.日月穴:胆经募穴:胆囊守护神为日月。
日月穴位于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现代常用于治
疗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7.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8.丘墟穴:属足少阳胆经。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下缘的凹陷处取穴。
中医经络按摩特效穴位汇总(附详图)
中医经络按摩特效⽳位汇总(附详图)⽳位保健是⼀种简单、⽅便且⾏之有效的保健⽅法,通过刺激⼈体特定的⽳位,激发⼈的经络之⽓,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的。
⼈民健康⽹推出《⾦台养⽣园》栏⽬,为您盘点最养⽣的⽣活⽅式,今天与你聊聊⽳位养⽣的话题。
温敷四⽳暖全⾝《黄帝内经》中有“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的说法,意思是阳⽓就像天上的太阳,丢掉会影响寿命,强调保护阳⽓的重要性。
中医也认为,阳⽓充盛,则正⽓存内、邪不可⼲,⼈会少⽣病,有活⼒。
寒冷冬季最易折煞阳⽓,因此应着重养阳来强⾝健体、延年益寿,这⾥给⼤家推荐四个“阳⽓⽳”,它们能参与全⾝的能量代谢、温暖全⾝之阳。
关元。
将⼿放在脐下,四横指处即是关元⽳,它是任脉和⾜三阴经的交会⽳,也是阴阳元⽓交关之处,故名为“关元”。
元⽳就像⼈⾝体的⼀个阀门,将⼈体元⽓关在体内让它不泄漏,是男⼦藏精、⼥⼦蓄⾎之处。
经常按摩关元⽳能起到补益元⽓、强⾝固精、祛寒回阳的效果。
每天早晚将双⼿重叠,以关元⽳为中⼼按揉50下左右,然后⽤双⼿⾷指指腹重叠在⼀起,点按⽳位20下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海。
该⽳为⼈体先天元⽓聚会之处,位于肚脐直下⼤约⼀⼨半。
经常按摩⽓海⽳,可补中益⽓、温煦百脉、培元补虚。
按摩时以掌⼼紧贴⽓海⽳,先按顺时针⽅向按摩100次左右,再按逆时针⽅向重复。
动作宜轻柔缓慢,以腹部感觉徐徐⽣热为度。
神阙。
此⽳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的功效。
同时,⽳位⼜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邻近胃和⼤⼩肠,所以该⽳还能健脾胃、理肠⽌泻。
每晚睡前将双⼿搓热,叠放于肚脐,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揉各100次左右。
命门。
命门⽳位于后腰中点与肚脐相对应的位置,它就像两扇门,保护着肾脏,故⼜叫“精门”。
中医认为,肾藏精,若⼀个⼈肾精充⾜,则阳⽓充⾜、⽼⽽不衰。
命门可温煦⼈体阳⽓,喜暖不喜寒,临床常⽤艾灸的⽅法进⾏保健。
但艾灸是个技术活,⾃⾏操作难,平时可⽤暖⽔袋温敷该⽳,并注意防⽌烫伤。
人体经络对应的穴位大全(图释版)
人体经络对应的穴位大全(图释版)肺经(共11个):(图释版)中府(LU01)云门(LU02)天府(LU03)侠白(LU04)尺泽(LU05)孔最(LU06)列缺(LU07)经渠(LU08)太渊(LU09)鱼际(LU10)少商(LU11)大肠经(共20个):(图释版)商阳(LI01)二间(LI02)三间(LI03)合谷(LI04)阳溪(LI05)偏历(LI06)温溜(LI07)下廉(LI08)上廉(LI09)手三里(LI10)曲池(LI11)肘髎(LI12)手五里(LI13)臂臑(LI14)肩髃(LI15)巨骨(LI16)天鼎(LI17)扶突(LI18)口禾髎(LI19)迎香(LI20)胃经(共45个):(图释版)承泣(ST01)四白(ST02)巨髎(ST03)地仓(ST04)大迎(ST05)颊车(ST06)下关(ST07)头维(ST08)人迎(ST09)水突(ST10)气舍(ST11)缺盆(ST12)气户(ST13)库房(ST14)屋翳(ST15)膺窗(ST16) 乳中(ST17) 乳根(ST18) 不容(ST19) 承满(ST20) 梁门(ST21) 关门(ST22) 太乙(ST23) 滑肉门(ST24) 天枢(ST25) 外陵(ST26) 大巨(ST27) 水道(ST28) 归来(ST29) 气冲(ST30) 髀关(ST31) 伏兔(ST32) 阴市(ST33) 梁丘(ST34) 犊鼻(ST35) 足三里(ST36) 上巨虚(ST37) 条口(ST38) 下巨虚(ST39) 丰隆(ST40) 解溪(ST41) 冲阳(ST42) 陷谷(ST43) 内庭(ST44) 厉兑(ST45)脾经(共21个):(图释版)隐白(SP01)大都(SP02)太白(SP03)公孙(SP04)商丘(SP05)三阴交(SP06)漏谷(SP07)地机(SP08)阴陵泉(SP09)血海(SP10)箕门(SP11)冲门(SP12)府舍(SP13)腹结(SP14)大横(SP15)腹哀(SP16)食窦(SP17)天溪(SP18)胸乡(SP19)周荣(SP20)大包(SP21)心经(共9个):(图释版)极泉(HT01)青灵(HT02)少海(HT03)灵道(HT04)通里(HT05)阴郄(HT06)神门(HT07)少府(HT08)少冲(HT09)小肠经(共19个):(图释版)少泽(SI01)前谷(SI02)后溪(SI03)腕骨(SI04)阳谷(SI05)养老(SI06)支正(SI07)小海(SI08)肩贞(SI09)臑俞(SI10)天宗(SI11)秉风(SI12)曲垣(SI13)肩外俞(SI14)肩中俞(SI15)天窗(SI16)天容(SI17)颧髎(SI18)听宫(SI19)膀胱经(共67个):(图释版)睛明(BL01)攒竹(BL02)眉冲(BL03)曲差(BL04)五处(BL05)承光(BL06)通天(BL07)络却(BL08)玉枕(BL09)天柱(BL10)大杼(BL11)风门(BL12)肺俞(BL13)厥阴俞(BL14)心俞(BL15)督俞(BL16)膈俞(BL17)肝俞(BL18)胆俞(BL19)脾俞(BL20)胃俞(BL21)三焦俞(BL22) 肾俞(BL23) 气海俞(BL24) 大肠俞(BL25) 关元俞(BL26) 小肠俞(BL27) 膀胱俞(BL28) 中膂俞(BL29) 白环俞(BL30) 上髎(BL31) 次髎(BL32) 中髎(BL33) 下髎(BL34) 会阳(BL35) 承扶(BL36) 殷门(BL37) 浮郄(BL38) 委阳(BL39) 委中(BL40) 附分(BL41) 魄户(BL42) 膏肓(BL43) 神堂(BL44) 譩譆(BL45) 膈关(BL46) 魂门(BL47) 阳纲(BL48) 意舍(BL49) 胃仓(BL50) 肓门(BL51)志室(BL52)胞肓(BL53)秩边(BL54)合阳(BL55)承筋(BL56)承山(BL57)飞扬(BL58)跗阳(BL59)昆仑(BL60)仆参(BL61)申脉(BL62)金门(BL63)京骨(BL64)束骨(BL65)足通谷(BL66)至阴(BL67)肾经(共27个):(图释版)涌泉(KI01)然谷(KI02)太溪(KI03)大钟(KI04)水泉(KI05)照海(KI06)复溜(KI07)交信(KI08)筑宾(KI09)阴谷(KI10)横骨(KI11)大赫(KI12)气穴(KI13)四满(KI14)中注(KI15)肓俞(KI16)商曲(KI17)石关(KI18)阴都(KI19)腹通谷(KI20)幽门(KI21)步廊(KI22)神封(KI23)灵墟(KI24)神藏(KI25)彧中(KI26)俞府(KI27)心包经(共9个):(图释版)天池(PC01)天泉(PC02)曲泽(PC03)郄门(PC04)间使(PC05)内关(PC06)大陵(PC07)劳宫(PC08)中冲(PC09)三焦经(共23个):(图释版)关冲(SJ01)液门(SJ02)中渚(SJ03)阳池(SJ04)外关(SJ05)支沟(SJ06)会宗(SJ07)三阳络(SJ08)四渎(SJ09)天井(SJ10)清冷渊(SJ11)消泺(SJ12)臑会(SJ13)肩髎(SJ14)天髎(SJ15)天牖(SJ16)翳风(SJ17)瘛脉(SJ18)颅息(SJ19)角孙(SJ20)耳门(SJ21)耳禾髎(SJ22)丝竹空(SJ23)胆经(共44个):(图释版)瞳子髎(GB01)听会(GB02)上关(GB03)颔厌(GB04)悬颅(GB05)悬厘(GB06)曲鬓(GB07)率谷(GB08)天冲(GB09)浮白(GB10)头窍阴(GB11)完骨(GB12)本神(GB13)阳白(GB14)头临泣(GB15)目窗(GB16)正营(GB17)承灵(GB18)脑空(GB19)风池(GB20)肩井(GB21)渊腋(GB22)辄筋(GB23)日月(GB24)京门(GB25)带脉(GB26)五枢(GB27)维道(GB28)居髎(GB29)环跳(GB30)风市(GB31)中渎(GB32)膝阳关(GB33)阳陵泉(GB34)阳交(GB35)外丘(GB36)光明(GB37)阳辅(GB38)悬钟(GB39)丘墟(GB40)足临泣(GB41)地五会(GB42)侠溪(GB43)足窍阴(GB44)肝经(共14个):(图释版)大敦(LR01)行间(LR02)太冲(LR03)中封(LR04)蠡沟(LR05)中都(LR06)膝关(LR07)曲泉(LR08)阴包(LR09)足五里(LR10)阴廉(LR11)急脉(LR12)章门(LR13)期门(LR14)督脉(共28个):(图释版)长强(DU01)腰俞(DU02)腰阳关(DU03)命门(DU04)悬枢(DU05)脊中(DU06)中枢(DU07)筋缩(DU08)至阳(DU09)灵台(DU10)神道(DU11)身柱(DU12)陶道(DU13)大椎(DU14)哑门(DU15)风府(DU16)脑户(DU17)强间(DU18)后顶(DU19)百会(DU20)前顶(DU21)囟会(DU22)上星(DU23)神庭(DU24)素髎(DU25)水沟(DU26)兑端(DU27)龈交(DU28)任脉(共24个):(图释版)会阴(RN01)曲骨(RN02)中极(RN03)关元(RN04)石门(RN05)气海(RN06)阴交(RN07)神阙(RN08)水分(RN09)下脘(RN10)建里(RN11)中脘(RN12)上脘(RN13)巨阙(RN14)鸠尾(RN15)中庭(RN16)膻中(RN17)玉堂(RN18)紫宫(RN19)华盖(RN20)璇玑(RN21)天突(RN22)廉泉(RN23)承浆(RN24)经外奇穴头顶部(共24个):四神聪(Ex-HN01)当阳(Ex-HN02)印堂(Ex-HN03)鱼腰(Ex-HN04)太阳(Ex-HN05)耳尖(Ex-HN06)球后(Ex-HN07)上迎香(Ex-HN08)内迎香(Ex-HN09)耳后静脉三条(Ex-HN10) 聚泉(Ex-HN11)海泉(Ex-HN12)金津(Ex-HN13)玉液(Ex-HN14)颊里(Ex-HN15)牵正(Ex-HN16)翳明(Ex-HN17)安眠(Ex-HN18)挟承浆(Ex-HN19)上廉泉(Ex-HN20)新设(Ex-HN21)颈臂(Ex-HN22)颈百劳(Ex-HN23)崇骨(Ex-HN24)经外奇穴胸腹部(共8个):胃上(Ex-CA01)脐中四边(Ex-CA02)三角灸(Ex-CA03)止泻(Ex-CA04)气门(Ex-CA05)提托(Ex-CA06)子宫(Ex-CA07)维胞(Ex-CA08)经外奇穴背部(共14个):血压点(Ex-B 01)定喘(Ex-B 02)结核穴(Ex-B 03)巨阙俞(Ex-B 04)夹脊(Ex-B 05)胃脘下俞(Ex-B 06)接脊(Ex-B 07)痞根(Ex-B 08)肘椎(Ex-B 09)下极俞(Ex-B 10)腰宜(Ex-B 11)腰眼(Ex-B 12)十七椎(Ex-B 13)腰奇(Ex-B 14)经外奇穴上肢部(共20个):肩三针(Ex-UE01)臑上(Ex-UE02)抬肩(Ex-UE03)肘尖(Ex-UE04)扭伤穴(Ex-UE05)手逆注(Ex-UE06)尺桡(Ex-UE07)二白(Ex-UE08)中泉(Ex-UE09)拳尖(Ex-UE10)五虎(Ex-UE11)虎口(Ex-UE12)中魁(Ex-UE13)大骨空(Ex-UE14)小骨空(Ex-UE15)腰痛点(Ex-UE16)八邪(Ex-UE17)外劳宫(Ex-UE18)四缝(Ex-UE19)十宣(Ex-UE20)经外奇穴下肢部(共16个):髋骨(Ex-LE01)鹤顶(Ex-LE02)百虫窝(Ex-LE03)内膝眼(Ex-LE04)膝眼(Ex-LE05)陵后(Ex-LE06)胆囊(Ex-LE07)阑尾(Ex-LE08)内踝尖(Ex-LE09)外踝尖(Ex-LE10)八冲(Ex-LE11)独阴(Ex-LE12)气端(Ex-LE13)里内庭(Ex-LE14)女膝(Ex-LE15)失眠(Ex-LE16)。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五单元 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特定穴主治规律强,应用范围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常考点)。
这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1.分布特点与组成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以此类推。
十二经脉五输穴的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下表。
阴井木,阳井金?阴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注意阴井木,阳井金)注:手少阴心经---少海穴。
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阳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注意阳井金)2.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16年考);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对上巨虚穴,下巨虚穴的古今研究
对上巨虚穴,下巨虚穴的古今研究陈颖201201045摘要:对上巨虚穴,下巨虚穴的古代文献进行总结,并分别检索上巨虚、下巨虚两穴的现代研究进展,寻找古今对此两穴的认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
正文: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
《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小肠禀脾胃之气而能泌别清浊,排泄糟粕,肠腑的生理功能与胃有密切联系,故肠腑之病常取胃经穴位治疗。
从特定穴上来看,上巨虚为手阳明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为手太阳小肠的下合穴,故大肠小肠腑病,常用上巨虚下巨虚调理肠腑。
1、定位《类经》曰: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
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现代解剖学定位为:上巨虚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2、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对针灸取穴原则有总的论述:“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此文提出“荥输治外经,和治内府”的观点,并指出,上巨虚为手阳明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为手太阳小肠的下合穴。
这对临床选穴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今治疗大肠小肠病,常选其下合穴。
3、主治3.1主治病症的古代论述《本输篇》曰:“大肠属上廉。
此以邪在大肠故当刺巨虚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肠者则当取巨虚下廉也。
”《针灸甲乙经》:“大肠有热,肠鸣腹满,夹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以及《神应经·肠痣大便部》均取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泄泻症。
《针灸甲乙经》:“乳痈惊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针灸大成》:“(上巨虚)主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久立,风水膝肿,骨髓冷痛,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腰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伤寒胃中热。
养生系列之穴位篇22: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之说
养生系列之穴位篇22: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之说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
失眠,癫狂,头晕。
虚劳赢瘦,水肿。
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艾灸:艾柱灸3~7壮,或者艾条灸10~15分钟。
按摩: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日常生活保健指导:足三里是基本每个人都知道的养生保健穴位,经常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溢血及其他病症都有防治作用。
古就有长灸足三里能够祛病延年之说,所以把足三里叫长寿穴。
喜欢保健养生的朋友,一定要记得这个穴位。
上巨虚穴:在小腿前外侧,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肠胃疾患。
下肢痿痹。
艾灸:艾柱灸5~9壮,或者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按法、点揉法。
功效:调和肠胃,通经活络。
日常生活保健指导:对于经常腹泻者,可采取按摩此穴位。
方法:取坐位或者仰卧位,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侧上巨虚穴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并跖屈踝关节,以加强指压的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每次每穴按揉5~10分钟。
下巨虚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等。
艾灸:艾柱灸5~9壮,或者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功效: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日常生活保健指导:艾灸下巨虚穴,不仅可以为小肠经补充气血能量,而且还有调和气血、舒筋活血的作用。
经常艾灸这个穴位,对于肩周炎、肩扭伤、挫伤等原因引起的肩痛有显著的止痛效果。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操作: 刺法: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操作: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膝股走 至腹部。少数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操作: 3.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走至足 跗、足趾部;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操作: 4.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操作:
按摩法:患者取最舒适的体位(坐位、仰 卧位均可),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侧上巨 虚穴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按而揉 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 并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 并跖屈踝关节,以加强指压的感觉,持续 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每次每穴按揉5-10分钟。
上巨虚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上巨虚穴
拼音:shànɡjùxū 别名: 经络:胃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取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 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 深神经。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解析: 巨虚:巨,指大也;虚,指空缺凹陷之处。 本穴在胫、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在下巨 虚之上方,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解析: 功效:理气通腑,调和脾胃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解析: 附注:大肠经下合穴。
中医穴位详解:上巨虚穴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 痹,脚气。
针灸穴位 巨觉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巨觉穴说明指导书总述巨觉,经外奇穴名。
出自《中国针灸学》。
别名臣觉、巨搅。
位于肩胛部,肩胛骨内上角边缘下际,两手相抱,于肩胛骨内上角边际,患者中指尖所点处,左右计2穴。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3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3或第4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3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狂走、喜怒悲泣、癔病、肩胛痛、脏燥等。
斜刺0.5-0.8寸。
1.名称巨觉穴2.别名臣觉、巨搅3.出处《中国针灸学》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位于肩胛部,肩胛骨内上角边缘下际,两手相抱,于肩胛骨内上角边际,患者中指尖所点处,左右计2穴6.主治狂走、喜怒悲泣、癔病、肩胛痛、脏燥7.功能安神定惊,通络止痛。
8.操作斜刺0.5-0.8寸9.主要配伍配水沟穴、合谷穴、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治心神失养的脏燥10.定位位于肩胛部,肩胛骨内上角边缘下际,两手相抱,于肩胛骨内上角边际,患者中指尖所点处,左右计2穴。
11.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
有第3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
布有第3或第4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3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安神定惊,通络止痛。
14.详细主治狂走、喜怒悲泣、癔病、肩胛痛、脏燥等。
15.详细操作斜刺0.5-0.8寸。
局部有酸麻胀感,有时扩散至背及肩部,留针30分钟。
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狂走、喜怒悲泣、癔病、肩胛痛、脏燥等。
17.配伍1、配水沟穴、风府穴、大陵穴、丰隆穴、手逆注穴等治痰火上扰、肝胆火郁的狂走急躁。
2、配水沟穴、合谷穴、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治心神失养的脏燥。
3、配肩贞穴、秉风穴、曲垣穴、养老穴等治风寒入络、痹阻不行的肩胛痛等。
18.附注在小肠经曲垣穴近处。
19.相关论述1、《备急千金要方》:“狂走喜怒悲泣,灸臣觉(一作巨搅)随年壮。
穴在背上甲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
【葵花解穴】第17期: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
【葵花解穴】第17期: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
隆
3.36足三里
三里就是三寸,跟手三里一样,足三里就是膝下三寸。
属于定位命名法。
跟足三里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相比,它的命名确实显得过于简单了。
3.37上巨虚
巨虚,就是巨大空虚,因为上巨虚位于胫、腓骨之间的大空隙处,故此得名。
另外,《广雅·释兽》记载有:“巨虚,野兽,驴马之属,善走。
”此乃小腿之象,正是巨虚穴所在。
3.38条口
条,指条风,即东北风;口,孔也。
条口,乃治疗下肢风病之孔穴也。
《经穴选解》认为,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此穴在大小肠之交,故曰“口”。
又本穴位于胫骨前肌,皆长条之形,故名条口。
3.39下巨虚
跟上巨虚一样,下巨虚也位于胫、腓骨之间的大空隙处,只是在上巨虚的下面,所以用上下来区分二者。
3.40丰隆
丰,丰满;隆,隆起。
丰隆穴位于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该处肌肉丰满而隆起。
故名丰隆。
《会元针灸学》认为:“丰隆者,阳血聚之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
”。
每日一穴:巨阙穴
每⽇⼀⽳:巨阙⽳2019-03-28 14:42:45巨阙⽳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备急千⾦要⽅》。
⼀说在脐上6.5⼨《针灸甲⼄经》。
取⽳位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位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法。
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腹部中部,左右肋⾻相交之处,再向下⼆指宽即为此⽳)。
⽳位解剖巨阙⽳下为⽪肤、⽪下组织、腹⽩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的前⽪⽀和腹壁浅静脉。
深层有第七胸神经前⽀的分⽀。
层次解剖:⽪肤→⽪下组织→腹⽩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和腹壁上动、静脉。
在腹⽩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的内侧⽀。
巨阙⽳的作⽤:巨阙⽳意义:胸腹上部的湿热⽔⽓在此聚集。
⽓⾎特征:⽓⾎物质为温热⽔⽓,亦即是⾎。
运⾏规律:由本⽳外输⼼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巨阙⽳功效:募集⼼经⽓⾎。
巨阙⽳有理⽓安神,和胃利膈作⽤。
主治疾病指压此⽳,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巨阙⽳主要⽤于⼼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绞痛、⼼烦惊悸、胸膜炎、⽀⽓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症等。
巨阙⽳主治⼼胸痛,胃脘痛,呃逆,反胃,吞酸,噎膈,呕吐,惊悸,健忘,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胆道蛔⾍症等。
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腹胀,惊悸,咳嗽,黄疸,蛔⾍痛,⼫厥,健忘,胃痉挛,隔肌痉挛,⼼绞痛,⽀⽓管炎,癔病,胸膜炎,癫痫。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或⽔针。
⼀般直刺0.5~1.0⼨。
肝左叶肿⼤及⼼脏扩⼤者,不宜深刺。
可灸。
直刺0.3~0.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大巨穴位作用
大巨穴位作用
大巨
【穴位名】大巨Daju 属足阳明胃经穴
【定位与取法】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仰卧位,取穴用骨度分寸法。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浅层布有第10、11、12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
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10、11、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功能主治】①通调水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②调理冲任:疝气,遗精,早泄。
③宁心安神:惊悸不眠。
现用于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
【操作方法】直刺1~1.5寸。
可酌情使用灸法或拔罐法。
【配伍举例】配下巨虚治疗腹泻,腹痛。
针灸穴位 下巨虚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下巨虚穴说明指导书总述下巨虚,经穴名。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别名下林、下廉、足下廉、巨虚下廉、巨虚。
属足阳明胃经。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
直刺1-1.5寸。
1.名称下巨虚穴2.别名下林、下廉、足下廉、巨虚下廉、巨虚3.出处《备急千金要方》4.隶属足阳明胃经5.位置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6.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7.功能清胃调肠,理气活络,镇惊安神。
8.操作直刺1-1.5寸9.主要配伍配丘墟穴治狂10.定位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1.解剖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12.名词释义巨虚,巨大空虚之意。
下与上相对而言。
穴在上巨虚之下方,胫、腓骨之间大空隙处,故名下巨虚。
13.功能作用清胃调肠,理气活络,镇惊安神。
14.详细主治1、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
2、下肢痿痹。
3、乳痈。
15.详细操作正坐屈膝,先取足三里,于其直下二夫(6寸)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下肢瘫痪或麻痹痉挛、脑贫血、肋间神经痛、下腹部痉挛、扁桃腺炎、脚气等。
2、现代研究,针刺胃炎、溃疡病、胃癌患者的下巨虚穴,可见胃电波幅增加,亦使胃癌不规则的波形变得规则。
在X 线下观察,针刺下巨虚可使胃的蠕动增强。
17.配伍1、配丘墟穴治狂。
2、配幽门穴、太白穴治泄利脓血。
3、配悬钟穴治胃热不嗜食。
4、配五处穴、神庭穴治头风。
5、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地仓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脘痛。
6、配上巨虚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治痢疾(湿热痢)。
7、配足三里穴、上巨虚穴、阴市穴、梁丘穴治着痹。
下巨虚穴:(小肠之下合穴)理肠胃、清湿热、化积滞
下巨虚穴:(小肠之下合穴)理肠胃、清湿热、化积滞
学习各种刮痧、拔罐知识,轻松掌握刮痧拔罐治百病
下,相对于上而言。
巨,巨大;虚,空虚。
本穴原名“巨虚下廉”,指本穴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本穴在巨大空隙处之下方,故名。
本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之下合穴。
【取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根据骨度分寸法,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折量出犊鼻下9寸所在,再以中指同身寸即可定位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下巨虚所在。
【穴位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功能主治】
1.近治作用
下肢痿痹、膝痛。
2.远治作用
(1)肠胃病证:泄泻、痢疾、肠鸣、便秘等。
(2)乳痈。
【穴位配伍】
配幽门、太白,主治泄痢脓血;
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临床应用】
现代多用以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
附:肩周炎:下巨虚为小肠下合穴,小肠经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针刺下巨虚能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为治疗肩周炎、落枕等颈项疾患上病下取的要穴,临证可配伍后溪等穴应用,加强通经止痛之功。
■如果喜欢,不妨点个ZAN吧!。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顺序考究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顺序考究下合穴是六腑气血汇聚于下肢三阳经的部位,与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记载:“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其中,胃的合穴足三里,膀胱的合穴委中,胆的合穴阳陵泉,都在本经。
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都在足三里的下方。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二合穴均在胃经上。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所以,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了解了六腑下合穴,我们先把今天的“主角”提取出来,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大肠的下合穴是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是下巨虚,为什么这些是主角呢?它们的顺序有趣在哪里呢?◆◆◆首先,我们先一起了解现代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其中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位。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人体共有5个消化腺,分别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胰腺(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我们知道了现代医学消化道解剖结构的顺序是“胃——小肠——大肠”,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下合穴的顺序应该是“足三里、下巨虚、上巨虚“才似乎符合常理,那古人为什么要以“里——上巨虚——下巨虚”的顺序排列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先从这些穴位的主治作用找起足三里在古代一直被广泛的应用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中,如主治胃病、腹部胀满、呕吐、泄泻等的主要穴位,其中对于胃病的记载相对较多,如《灵枢·热病》记载:“中有寒,取三里”等。
急性阑尾炎和乳腺炎的救急大穴——巨虚穴
急性阑尾炎和乳腺炎的救急大穴——巨虚穴
说到巨虚穴,大家可以联想一下《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汗血宝马,这种马脚力非常好,腾挪跳跃无所不能,跑个三天三夜也没事。
在危急时刻,它还能从这个山头飞到另一个山头,保护主人不受伤害。
我们的巨虚穴同时涵盖了这两层意思,它像一个空隙,两边是两块如同山岩一样坚硬的骨头。
巨就是巨大,虚就是空虚,空隙,字面意思就是巨大的空隙。
同时呢,巨虚在古代是一种动物,非常能走,和驴子、马匹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想象成一匹马从一边的山峰,跨越鸿沟,飞到另一边的山峰。
那么这个动物和人体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巨虚穴所在的位置就知道了,它在小腿外侧。
人在走路的时候,靠的就是双腿的迈动。
小腿就跟这巨虚一样,善于行走。
上、下巨虚呢,就像是两匹一前一后向前迈步的马匹,上下相隔3寸,共同管理着人的行走能力。
潜意识点穴公众号提示:这两个穴都在足三里下面,可能不是特别好找,不容易找准确。
所以,这里我们还是推荐前面讲过的“手指犁”。
将手握成拳头,中间突起的四个关节并排在一起从膝盖一直往下推,推到脚踝处,可以同时刺激胃经上很多的穴位,对于“松土”吸收营养作用是非常强的。
这两个穴的作用很奇特,上巨虚用于急性阑尾炎,下巨虚用于急性乳腺炎,都是应用于急性发作的疾病的。
我们说人体的穴位,都是双向调节,未病防病,有病治病的。
急性发作的时候要想通过按摩迅速达到治疗效果,有点困难。
所以,我们可以作为平时的一种保健手段,多多按摩这两处穴位,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施,相当于给自己打一剂预防针。
从足三里往下3寸的位置就是上巨虚,往下6寸的位置是下巨虚。
功夫百科-死穴——巨阙
功夫百科-死穴——巨阙别名:巨缺穴,巨送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
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治心绞痛;配章门穴、合谷穴、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呃逆;配足三里穴、膻中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心平穴、心俞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穴、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穴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名解:1)巨阙。
巨,大也。
阙,通缺,亏缺也。
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
巨缺名意与巨阙同。
(2)巨送穴。
巨,大也。
送,送出也。
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
理同巨送名解。
人体穴位大全——巨髎穴: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等
人体穴位大全——巨髎穴: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巨髎穴位位置图】【图解巨髎穴位的位置】巨髎穴的位置: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穴位解剖: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穴名解说】巨髎穴,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
手足阳明、阳蹻之会。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1、巨髎穴。
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
髎,孔隙。
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
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2、跷脉足阳明之会。
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胃浊。
【按摩巨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主治疾病: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塞,鼻出血,齿痛,唇颊肿,三叉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巨髎穴,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穴位配伍:巨髎穴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巨髎穴配合谷穴治齿痛。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炎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针灸疗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近视等。
艾灸方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功能: 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操作: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针刺: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 扩散至足背。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解析: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 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 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意义: 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运行: 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配伍: 配天枢穴、气海穴治腹痛。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谢谢!
下巨虚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下巨虚穴
拼音:xiàjùxū 别名:下廉穴,巨虚下廉穴 经络:胃经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取穴: 下巨虚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犊鼻 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 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 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中医穴位详解:下巨虚穴ຫໍສະໝຸດ 解析: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 也。虚,虚少。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 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 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 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 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 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 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 洁,指气血虚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