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一、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知识梳理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
2.解题。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
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
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
“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二、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雎(jū)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二读,注意停顿:教师作诵读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的两首诗歌,一首是《关雎》,一首是《蒹葭》,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这两首诗歌作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难点:领会《诗经》古朴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雎》、《蒹葭》的原文和译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关雎》、《蒹葭》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背诵两首诗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
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3)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修辞角度:(反双叠韵)(1)“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炼字角度:“悠”字形容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出来炼字“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7.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古代诗歌语言的现代解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需要教师通过对比、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一些自然意象背后的寓意可能不够了解,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深秋景象与人生哲理。
-《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学生可能对《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影响缺乏认识,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诗经》二首,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在创作中表达个性和创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关雎》中婚恋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诗中如何运用起兴、比兴等手法描绘爱情,以及如何传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体验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对友谊、对梦想的渴望。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世界。
-诗词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可能缺乏情感体验,难以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象征着理想或追求的目标,而“水一方”则隐喻了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教师通过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个篇目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重点】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中国被称为是“诗的国度”,循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在这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经典中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来解读古人心中的爱情。
提示:导入形式不限于谈话导入,也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仇海平演唱的歌曲《关雌》以及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从其优美的旋律引入诗歌《关雎》与《蒹葭》的诵读,体会《诗经》音韵和意境的美妙。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诗经》简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积累介绍《诗经》。
PPT展示:《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警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2《诗经》二首 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cēn..(hǎo qiú)参差cī)荇.(xìng) 芼.(mào) 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在本次教学《诗经二首-关雎》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把握古文韵律和节奏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诗歌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解释不够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更多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爱情观。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关雎》的异同,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关雎》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关雎》的韵律和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词汇、词义掌握:学习课文注释,掌握如“关关”、“雎鸠”、“窈窕”等古代词汇的词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认识《诗经》的成书背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增强文化底蕴。
举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重点在于理解“雎鸠”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以及“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所表达的古代婚恋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难点1.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表现爱情的诗歌,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来学习其中两首最有名的爱情诗。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三、写作背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 《诗经》二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有表达爱情、友谊等情感的。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通过这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特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体会《诗经》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流行歌曲《关雎》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音乐美。
然后提问:“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哪里?”引出《诗经》的学习。
2.朗读诗歌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两首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之后,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解析诗歌对两首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4.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探究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诗经》中的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关雎》,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自信:深入了解《诗经》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思维品质:分析《关雎》的艺术手法和哲理内涵,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古典诗词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5.塑造道德品质:通过学习《关雎》中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课本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理解:学生需掌握《关雎》的全文内容,理解诗意,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选自202:
1.《诗经》简介:了解《诗经》的背景、地位和价值。
2.《关雎》诗歌解析:
a.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b.分析诗歌的韵律、比兴、对仗等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学生需学习并识别《关雎》中的韵律、比兴、对仗等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需学会从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鉴赏《关雎》,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化背景认识:学生需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
举例解释:
-对于诗歌内容理解,例如学生需明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仅是描述自然景象,而是通过自然景物引发对人物情感的描绘。
其次,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美妙之处。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两课时)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位身 加 深 对 诗 歌 的 理
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坐在小船上,她挽起双袖,露出纤纤玉手,在水中 解,又锻炼了学生 采摘荇菜,她的头发像黑瀑布一样又黑又亮;她的笑容像三月桃花一样美 的语言表达能力。 丽粲然。
【教师小结】好一幅美丽清新的少女采荇图。 【学生回答】我在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漆黑的天空之上,窗外的 月色是这样的柔和,屋内人儿的思念却是如此的深沉。采荇少女的美好身 影让床上的人儿在明亮的月夜中翻来覆去,难以人眠。 【教师小结】你用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辗转难眠的画面。 【学生回答】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 样的画面:男子想尽一切办法讨心上人的欢心,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抱得 了美人归! 【教师明确】君子淑女,比翼双飞,让人羡慕啊。但是这是现实吗? 【学生回答】想象之景。 【教师小结】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 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朗读练习】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 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学生齐读】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人,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 这首诗。 五、研读诗文,探究品味 【提出问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 系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追问】那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用雎鸠来抒发自我的情怀,引出下文对爱情的描写。 【教师小结】用雎鸠鸟来引人男女爱情的描写,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物的表现手法叫作—— 【学生齐答】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1 关雎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比、兴”的手法。
2、反复诵读诗歇,感知诗歌大意,把握全诗主旨。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了解“比、兴”的手法。
3、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二、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通常认为本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四、文题解读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关”即“关关”,拟声词;“雎”即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五、知识链接——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复习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总结知识点一、相关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即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四、比较阅读。
1.《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五、探究写法:《蒹葭》之美--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朦胧美叠词押韵重章叠句起兴入笔情景交融朦胧飘渺虚实相生六、当堂检测: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 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总结知识点一、相关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即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在教学中开展对《诗经》的详细解读,但有必要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这千年前诗歌的魅力,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他们将来自己去了解、熟悉这部书籍奠定基础。
我的设计首先从《诗经》的特点入手。在课后补充的材料中,简略地提到了“《诗经》六义”,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再从《关雎》首句开始,引入文本。而课后练习中反复强调了《诗经》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这当然是为了重复咏唱的需要,但诗歌中重复出现的诗句强调了什么情感,在相似的诗句中不同的词语又表达了什么含义,这恰恰是诗歌的内涵所在。以此为切入点,不仅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经》的特点、掌握字句含义,也可以真切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但请大家注意,孔子也强调,学《诗经》还是要用于实践。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那么,《诗经》的实践用途是什么,对今天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关键所在。
2、结合补充材料,把握六义,引入《关雎》
提示:
①流,求取。只知道她在荇菜边求取荇菜,具体动作能看清吗?说明什么?(相距较远)采,说明能够看清她摘荇菜的动作了。芼,挑选。看得更加清楚。这几个词的变化说明什么?(距离这位女子的越来越近)
②当他远远望见这位女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什么情感?(渴求)如何表现出这种渴求的强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这样无心睡眠、坐卧不宁的情景,与上文描写的渴求相比,情感强烈了许多。那诗人用什么修辞手法将这里的诗句与上文联系起来?(顶针,这里朗读时要注意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
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
“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
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
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
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
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
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
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
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
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