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约言录》精要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疝蛔虫病脉
证治第十九
01
第二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
并治第十四
05
03
第二十六章
惊悸吐血下
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第二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
淫病脉证并
治第十八
第三十一章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一
第三十章妇人妊娠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三十二章妇人杂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
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痉
二、湿
三、暍
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
谢
观
看
并治
第九章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
第十章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4
第十八章奔豚
气病脉证治第
八
5
第十九章胸痹
心痛短气病脉
证治第九
第二十章腹满寒疝宿
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
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一
第二十二章痰饮咳嗽
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
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
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
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
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
《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
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
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
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1.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二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讲解:古人认为肺合皮毛,如前文所言“风伤皮毛,内舍于肺”,肺中风即风邪闭塞皮毛,邪热与气息上冲则口燥而喘,身动而沉重,头晕、肿胀,皆示有水,因于肺中风,气受伤则津液不行,变为水湿。
2.肺中寒,吐浊涕。
讲解:此条曾于肺痿篇提及。
非寒生于肺,为胃中停饮,上冲于肺所致,当吐浊沫如涕,以甘草干姜汤治之。
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讲解:肺旺于秋,秋脉应毛,即浮,平人脉浮依附胃气,当浮而和缓,若胃气衰败无根,肺无所依,则脉浮虚无力,称为肺之真脏脉现,多死。
4.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讲解:肝主风,更中风邪,风太盛则动,头目动,两胁为肝经所过,故疼痛,风为阳热,肝主筋,肝中风则筋弛不收,使人不能直腰而行走伛偻。
肝属木,喜条达,病则苦急,欲食甘药缓其急。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讲解:寒为阴邪,中于肝则筋拘挛紧急而两臂不举;肝被寒郁,不能疏泄,则舌本燥,喜太息;寒气向上攻冲,则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
肝病常常及胃,肝弱则胃强,阳明热结则食不下,食后即吐,阳明热盛则汗出。
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讲解:脉浮取弱,重按如索不动或不见端直,而见弯曲如蛇行状,二者皆是肝之真脏脉,死。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臣林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讲解:着者,瘀滞而不行,气滞血瘀,肝不能条达,则胸中气塞,欲以手足蹈其胸,使气机得畅,欲饮热可见使之气滞血瘀者,为寒,旋覆花汤主之。
本方见于妇人杂病篇,由旋覆花、葱白、新绛组成,现新绛均以红花代替,可行气活血祛瘀散寒。
8.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
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它还承上条那蓄水说的。
那小便利者,里头也能停水,“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因为饮水多,胃里停水,胃停水,就心下悸。
这在《金匮要略》里有,说病人饮水多,心下有留饮,甚者则悸,危者短气。
为什么太阳病第17讲……小便少者,如果小便少,那样的膀胱蓄水一定苦里急,这个里急就是少腹里急,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少腹满,那么这就是说里有蓄水,有这么两种征候,那么就不是由于饮水多,心下悸,那也是停饮,胃有蓄水,如果膀胱蓄水,一定少腹满而里急,它是这样的。
里头停饮,太阳病有影响的,前面讲很多了,那么在辩证上这也是挺重要的,他要是胃蓄水绝对xx的心下悸,甚至说要短气,这个前面也都有了,那么要是由于小便不利造成下焦蓄水呢,就是膀胱蓄水了,他一定少腹里急,小腹发硬满。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一、痉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讲解:痉,抽搐痉挛也。
痉病多不恶寒,仅刚痉恶寒,故云“反恶寒”,实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表证,一为伤寒无汗,一为中风有汗,痉以中风证出现者,名曰“柔痉”。
2.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讲解:“为难治”三字为衍文,当去。
本段主要论述柔痉。
柔痉为病,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约束脉道而脉沉不出。
太阳病不一定就是痉病,若发汗太多,表未解,热未退而津液已伤,组织枯燥,肌肉痉挛,方为痉病;“风病”即太阳中风,应以桂枝汤解肌,而反下之,病必不愈,徒亡津液,津伤而致痉;若下之后,再以麻黄类复发其汗,津液更伤而致拘急成痉;平素身有恶疮,津液随脓血而亡失,本已不足,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存在,但仍不能发汗,发汗重亡津液,亦作痉。
总而言之,痉病的发生基础是津液亡失到一定程度。
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讲解:本段言刚痉。
身热、恶寒、颈项强急,为葛根汤证,气夹津液而上冲,下部津少而足寒,上冲头脑则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颈项活动不利,难于转动,则独头动摇。
甚者牙关紧急,口难开,背弓反张。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一句,《伤寒论》及《玉函经》中俱未载,为衍文。
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刚痉以葛根汤发其汗,发汗之后,其脉紧弦当变为缓曲前行如蛇形状。
表邪已解,冲气已去,津液当下,下则暴腹胀大,为欲解也。
如果脉直上下行,紧弦如故,而又沉伏不出者,主于由表入里,其痉更重。
已故名中医胡希恕讲伤寒论,三言两语,直达本质,太精彩了

已故名中医胡希恕讲伤寒论,三言两语,直达本质,太精彩了胡希恕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元老之一,毕生沉醉仲景之学,精通伤寒、金匮,临床妙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
胡老将伤寒,常出妙语,直探本质。
下面是胡老讲解什么叫“中风”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讲解:太阳病,就是指上条提到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时又有发热汗出,这种汗出不是大汗出,为潮乎乎地出汗,汗并不太多,没有臭味。
不但恶寒而且恶风,恶风甚于恶寒。
缓脉与紧脉相对,比如香烟,裹得很紧,握在手上界限分明,感觉很清楚,要是将烟丝倒出一点,按之不再饱满硬实,就像缓脉,脉缓即是因为出汗后,水分丧失一部分,下条所讲伤寒,因为一点儿汗也不出,所以脉紧。
太阳病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证候叫作中风。
“中”就是用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于内也”,言其邪深也。
这个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部位比伤寒要深,古人有句话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皮肤疏松,所以病邪可以乘虚而入,向内侵入,到达肌肉这一层,后面要讲“桂枝本为解肌”,就不叫发表了。
中风证,病邪不在表皮这一层,而在肌肉这一层,“中”字的应用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关于“风邪”的说法现在就不恰当了。
恶风是当然的,身上发热又有汗,一遇风是肯定要恶风的,以洗澡为例,洗过热水澡,汗出后,必然怕风,非披衣不可。
由于恶风,古人说它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作本质,这是不对的,但是中风和伤寒的命名在辨证施治上有着重要意义。
有人说,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不用内经以经解经,不用五行生克,不用五运六气,不用脏腑经络,直言中医治病背后的规律和本质,不信中医的看了能信中医,迷信中医的看了能怀疑中医。
胡老先生密切结合临床讲解伤寒论,每发真知灼见,时有振聋发聩之感!在85岁高龄时,思维依然敏捷,颇有口才。
讲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气势高屋建瓴;而具体到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又毫发毕现,细致入微。
胡希恕——伤寒约言录【13~15】

胡希恕——伤寒约言录【13~15】十一、表证与下利证的关系太阳病不解,每使病毒内迫,而发作下痢,亦有误于下,而发为胁热痢,或肠虚脱下利等证,除见于其他类证外,尚有数方证列述于下: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心下痞、脉促下利不止、或喘而汗出者。
方:葛根一两二钱,黄芩四钱,黄连四钱,炙甘草三钱。
2.桂枝人参汤证: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而下利不止者。
方:桂枝四钱,炙甘草四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三钱。
3.黄芩汤证:下利而腹拘急、心下痞者。
方:黄芩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
4.黄芩加半夏汤证:为黄芩汤证而呕者。
方:即上方加半夏五钱,生姜三钱。
5.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本方证为肠滑脱所致下利不止者。
方: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六钱。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橘窗书影》日:“大热下利挟惊者,葛芩连也。
昏睡不醒者为重证,下利剧者,亦葛芩连也。
缓者,葛根加黄连……”。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日:“此方(葛芩连汤)治表邪下陷之下利有效,尾州医师用于小儿疫痢之下利,屡有效云,余亦于小儿之利多经验之。
此方之喘为热势内壅之处,非主证也。
”《类聚方广义》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肢体倦怠,心下支撑,水泻如倾者,多于夏秋问有之,宜此方(谓桂枝人参汤)。
”按:人参汤主吐利;此方主下利有表证者。
又:“治痢疾,发热、腹疼、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加大黄。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加大黄。
”汤本按日:“痢疾者,为大肠卡瘩儿,与赤痢等之总称。
脓血者,黏血便之谓也。
此等病证,里急后重者,乃欲驱逐肠内毒物,而自然妙机之力有所不及之徵,故有此症状时,不拘黏血便之有无,不得不加用大黄,以补助此妙机。
又有黏液便及黏血便者,因细菌毒素之刺激,而肠黏膜发炎,炎性产物停滞,与炎性机转之进展,为黏膜血管破溃之候,故亦当加用大黄以消炎之策,且欲荡涤此等毒物也。
故里急后重己去,至不认为黏血、或黏液便时,若无特别情形时,当即去大黄焉。
”此说甚佳,须熟读。
《幼科发挥》日:“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禹余粮汤(即赤石脂禹余粮汤)。
傷寒約言錄,胡希恕著(太陽病)13

傷寒約言錄,胡希恕著(太陽病)13傷寒約言錄,胡希恕著太陽病一、太陽病的意義在患病的初期,由於機體在大腦皮質的作用下,欲把病毒從上半身廣大體表以發汗的形式排出於體外。
但每因自然良能的有限,競至不得汗出,乃徒使淺在體表(膚表)的毛細血管或動脈充血,以致體溫高度郁於體表不得外散,而發作一系列的特有征狀——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就是太陽病的特征。
凡病若現此証候時,便命名為太陽病.二、太陽病的三大類型人類體質干差萬別,勞動、飲食、起居,以及潛在體內的病毒或病變亦各有不同,而所感染的致病因素,無論在質或量上更多不一致,故同患太陽病,雖在欲汗而不得汗解的相同病理調節情況下,發作必然的上述特征外,還以上面的特殊關系而呈現種種不同的或然見証,因而形成很紛繁的太陽病狀。
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中風:凡太陽病,若發熱、自汗出、惡風、脈緩的,統屬此類。
傷寒:凡太陽病,無論發熱與否,若無汗、身疼、腰疼、骨節疼痛、脈緊的,統屬此類。
溫病:凡太陽病,若發熱而渴,不惡寒的,統屬此類。
三、太陽病的治療原則本病的發生即如上述而治需以發表劑,使機體達成發汗的機轉,把病毒和高體溫排出於體外,乃最為理想的病因療法。
中醫積長久之經驗,確實掌握了這一原則,可見它的療效不是偶然的。
即有關中風一類的太陽病,經常以桂枝湯為主治﹔傷寒一類的太陽病經常以麻黃湯為主治﹔惟溫病因為表裡俱熱,麻黃辛溫的發表劑切不可輕投,必須治以辛涼(清涼),如需解表,亦應同時大清裡熱,麻杏石甘湯即屬其例。
不過此均就一般的原則言之。
中醫講究綜合診療,隨症狀的出入,乃有以下諸多不同的為証,尤不必區分其主治病名與類別也。
1.桂枝湯証: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為應用本方的正確適應証。
但有以下情形之一時,亦可用本方。
①病人經常自汗出者﹔②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者﹔③太陽病下之后氣上沖者﹔④汗、吐、下后,仍頭痛或身疼,脈浮者(外不解者)。
方: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
胡希恕——伤寒约言录【10~12】

胡希恕——伤寒约言录【10~12】1.桂枝甘草汤证:本方的适应证,为心下悸、上冲急迫、欲得按者。
方:桂枝一两二钱,炙甘草六钱。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为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有动或烦惊者。
方:桂枝一钱,炙甘草二钱,牡蛎二钱,龙骨二钱。
3.小建中汤证:主治里急(腹部拘急)、腹急疼、或心中悸而烦者。
方: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芍药六钱,生姜三钱,饴糖一两。
4.芍药甘草汤证:主治拘挛、急迫者。
方:芍药六钱,炙甘草六钱。
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应为芍药甘草汤证而兼有附子证者。
方:芍药三钱,炙甘草三钱,附子一钱半。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主治胸腹满而呕者(气满气胀)。
方:厚朴八钱,生姜八钱,半夏五钱,炙甘草二钱,人参一钱。
7.炙甘草汤证:主治脉结代、心动悸而为阳虚证者。
方: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人参二钱,生地一两六钱,桂枝三钱,阿胶二钱,麦门冬五钱,麻仁五钱,大枣十枚。
8.甘草干姜汤证:主治烦躁吐逆而厥者,或多涎唾、眩而小便不禁者。
方:炙甘草六钱,干姜三钱。
9.四逆汤证:主治四肢厥逆、下利、恶寒、身体疼、口中和、脉微弱者。
方:炙甘草二三钱,干姜二钱半,附子二钱。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建珠录》日:“男,四肢惫惰,有时心腹切疼,心常郁郁,志意不乐,诸治无效。
某医以先生有异能劝迎之,其人日:因闻先生名,然古方家多用峻药,是以惧而未请,医更劝之,且保其无害,遂迎先生诊之。
腹皮挛急,按之不实也,乃作建中汤使与之。
其夜胸腹烦满,吐下如倾,其人大惊,急召某医责之,医日:东洞所用非峻药也,因病适将发动耳。
其人尚疑,又面先生,意欲不复服,先生日:余所用非吐下之剂,而如是其甚者,盖彼之病毒之势已败,而无所伏,因而自溃,宜益攻之。
其人服其言,先生乃还。
翌日,病者自来谒日:吐下之后,诸证脱然如平日。
”服建中而吐下如倾,是大瞑眩,故即愈。
《生生堂治验》日“一男子,久患头疼,立即晕倒,医以为徵毒,与芎黄汤及轻粉、巴豆之类攻之,数十日。
胡希恕讲伤寒论356条~395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356条~395条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也指太阳伤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是有水的证候,金匮上有,人饮水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胃要停饮呀,水在这个地方多,水在这个心下跳,水少呢,则短气,所以遇上短气,不一定就得补。
这里厥而心下悸,肯定里有水,即胃里有水,所先先治水,用什么药呢?用治心下悸的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为基础,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治气上冲,又有水,所以加茯苓,这个水在胃,它搁生姜,生姜是健胃的药,这里当然也有呕逆的现象,他没说,只说主要症状心下悸。
故遇到伤寒四肢厥,要有心下悸的话,这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就是有水,当先治水,用此方。
去治其厥,然后再治厥,也就是治水,就所以治厥,不是然后再治厥。
否则,水渍入胃,水老在胃里头,则必作利也,即是不但厥,而且既厥又利。
故治水即是治厥。
如果胃有停水,停水就得去水,当然就得用祛水利尿的药,这个配伍呀,这个胃有水,配伍什么呢?如果冲逆的厉害,心下悸,配桂枝甘草汤。
还有一段,这段成问题的。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大下后,后面是大泻下之后发生的问题,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六足厥逆,即是虚其胃,大下嘛,津液也虚,所以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就是尺没有脉了,即下虚的更厉害了,咽喉不利是呃逆上气的情形,唾脓血,在金匮要略,说无论发汗或者利小便,或者以快药下之,亡津液,如果热光在里头而不亡津液也不至于吐脓血,如果丧失津液,热再陷于肺,那非伤津液而吐脓血不可。
这里说大下之后,就脉象上看,他是津液虚的不得了,甚至于下部脉不至,下又虚,可是热陷于肺了,而为吐脓血之肺痈之病,同时又治泻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就是应泻利不止,肠胃也虚的不得了,又大下之,为难治。
傷寒約言錄,胡希恕著(太陽病)23

傷寒約言錄,胡希恕著(太陽病)23七、表証與停飲的關系太陽病固以發汗為治療原則,但是裡有停飲,必須兼逐水,表始得解,如前之小青龍湯証及桂枝去芍藥加苓術証,即屬其例。
假如不兼逐水,或汗或下,不但病不去,且每因激動裡水發生諸多病變。
見於本篇的方証有以下數則:1.苓桂術甘湯証: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心悸、小便不利或頻數者。
方: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術二錢,炙甘草二錢。
2.苓桂棗甘湯証:臍下悸、攣急上沖、欲作奔豚者。
方:茯苓八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五枚。
3.苓桂姜甘湯(即茯苓甘草湯証)証:為心下悸、上沖而嘔者。
方:茯苓二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錢。
4.五苓散証:表不解、煩渴、小便不利、或飲水則吐者。
方:豬苓三錢,白術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五錢,桂枝二錢。
5.真武湯証:心下悸、頭眩、身啁動、振振欲僻地、腹疼、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咳者。
6.茯苓四逆湯証:心下悸而煩、小便不利、身日lj日動、厥逆惡寒、汗出不止、或下利者。
方:茯苓四錢,人參一錢,生附子一錢半,甘草二錢,干姜一錢半。
治驗實例及有關論說:《建珠錄》日:“主僧某,請診日:貧道眼目有外障而不礙明,然看物不能久視,或勉強時,則無方圓大小,須臾即漸滅,最后則芒刺射目中,即疼不能忍,如是者凡三年矣。
先生診之,上氣煩熱,體肉惘動,作苓桂術甘湯及芎黃散使服之,數十日,其視稍真,不復有錐芒矣。
”湯本按日:“此証為亂視而兼眼睛疲勞也。
”又:“女,初患頭瘡,療后,兩目生翳,卒以失明,召先生求診之。
其証,上逆心煩,有時小便不利,作苓桂術甘湯,及芎黃散而雜進之,或時以紫丸攻之,翳障稍退,左眼復明。
於時,其族或以為古方家多峻藥,障翳雖退,恐有不測,大懼,乃謝罷。
更召他醫服緩補之劑,久復生翳,漠漠不能見,於是復來謁日:我向賴先生之庇,一目復明,然惑於人之間阻,遂復失明,今甚悔焉,幸再治之,則先生之惠也。
請甚懇,先生因復診之,仍使服前方數月,兩目復明。
”湯本按日:“頭瘡為外治事,不行內治,往往變眼疾,皮膚科醫者,不可不三省之。
胡希恕讲伤寒论51条~59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51条~59条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
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
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
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
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
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
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
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
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
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
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
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
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
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
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
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
胡希恕讲伤寒论-321条~355条(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321条~355条(上)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不是“可下”,在玉函经里就是“急下”),宜大承气汤。
那么这个论述根本不是少阴病,这个就是所谓瘟疫了,瘟疫论,就是所说热结旁流,自利清水,自下利而清水,这个清字当个动词用,就是大便的意思,就是排便,排出便全是水,这个清古人是当如厕讲,跟下利清谷是一样的。
下利同时清谷,便出来的是完谷不是粪,当然也没有味儿了,谷物都没消化,这都是胃虚的一种说法,这个清水不是色纯清,这个色纯清,就是青褐色,我得过这种病,这个清水是色十分浑浊,发清黑色,那么就是污浊之水了,味气难闻的很,心下必痛,所以他这个书呀必字它的用法前头讲了很多了,太阴阳明合并必下利,就是说这一段必须有这个征候,才是这个情形,如果心下不是疼痛,这个不能说他内有结实了,他心下疼痛,他这个病一来呀,开始从胃上解,所以他就热结旁流,一方面结者自结,流者自流,一方面它结,热的很呐,一方面排出水,往下流,结在中,从旁流出,就起个名字热结旁流,挺有意思。
就是一方面结一方面流,咱们一般的阳明病不是这样,一般阳明病热都酝酿到一定程度,它是使得水分消失,水火不同炉,火盛了水自然就要消逝,所以阳明病法多汗,小便数,大便硬。
它小便数多汗都是消除水分,里头热可以蒸蒸汗出,所以热结旁流来的猛,一方面结,一方面被水毒的排斥不能出汗,不能小便数就统统往下排泄,所以这个伤津液、结都是相当迅速。
那么心下结他就疼了,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口干燥,同时虚燥的津液也反映到了口腔,急下之,这不急下是不行的,急下也的用大承气汤了。
我得过这个病,说话就四十年前了,这个病我最有体会了,睡觉中我就感觉整个身体就晕眩起来了,想做梦一样,我寻思做梦呢,可是呢难受的很,醒了肚子疼呀,我就往厕所跑,那厕所都在外头,我跑出去就回不来了,孩子把我弄回来了,所排泄的就是那个自利清水,色纯清,那个气味难闻的很,回来我就人事不知了,这东西凶的很呢。
胡希恕讲伤寒论-106条~120条(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106条~120条(上)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在这个阶段上,不好,就是不愈、不解,那个有的时候,一般说传里了,这个病有表传到半表半里到里,到里,它就无所不传了,一般是传里而发生阳明病的,但是也有热结膀胱这个部位的瘀血证,热结膀胱不是热结到膀胱里头了,而是部位,古人说关元、膀胱,冷结关元等,它只是部位说的,这个瘀血证常在少腹这个地方,因为人它是一个站立的液体的东西都向下尤其咱们现在说这个瘀血,那西医所说血栓这一类的,这一类的东西最常结在腹骶,所以这个腹骶盆腔这个地方,你看这个结构生理缺陷就有,静脉网血丝就那一点,当然女人指子宫了,男人也就指那个地方,也就是说膀胱与大肠夹的那个那个地方,所以,打架小肚子不是全是血,为什么呢?就是胆内出血那个地方的静脉网呀,血液相当的多,因为血性就下,那个地方老存血,由于血液常在那个地方,所以热结膀胱呀!不是膀胱里面有,这个病呀,不是那个事,咱们也说这个东西,病太阳之腑,这是错的,膀胱一点都没病,哪里是那个事呀,太阳之腑有病了简直就是瞎胡扯,其人如狂,就是这个有瘀血证呀!与这个脑系上大有关系,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我也曾经用这个法治很多,所以精神病呀!它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
瘀血他这个东西,随着血液循环呀,这里头有这个,古人管瘀血叫恶血,晦恶之气呀他最容易冲击大脑了,所以其人如狂,甚者发狂。
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这个方子也较好使也很多,血自下,下者愈,也有这样的,有了瘀血他自己就下,如果瘀血下去,这个病也必好。
如果血不是下,虽下而也没完全下,下得不够,这个病也不能好的。
那个也得用药下,用药下总的来说桃核承气汤,可是一样,它讲的是表证呀!太阳病呀,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它和阳明病一样,阳明病也是其外不解尚未可攻,这个它不在胃在少腹,那么如果有外证呢,你先解外,那么解外就用桂枝汤了,如果有麻黄汤证你可以用麻黄汤,没问题。
胡希恕的《伤寒约言录》

胡希恕的《伤寒约⾔录》今天下载到了胡希恕的《伤寒约⾔录》,和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不同的是,胡希恕的《伤寒约⾔录》是从⽅证的⾓度分析总结,把伤寒论及⾦匮中与该⽅剂相关的条⽬均列于其下,并结合临床经验给予了分析,⽽且还列出了常⽤该药治疗的各种其他的病,实为初学者学习伤寒论之好书。
另外,每个⽅剂⼤都附了案例,案例中我觉得⼀个⽐较好的地⽅是,每个案例都附了以现在计量⽅法计算的剂量,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
因为如果⽤伤寒论中原⽅的剂量(按郝万⼭整理的换算⽅法),药量⼤的很,药店有时候都不敢卖,对于初学者,还没有经验,有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这么⽤药是否能治病,亦或害⼈病,经常是考虑再三,还是不敢下⼿。
这些真实的案例也就给了初学者⼀个可资参考和可以信赖的⽤药剂量。
应该好好的学习⼀下。
不过,有⼏个遗憾的地⽅(或者说是我想知道的地⽅,可能对别⼈并不是问题):1。
没有将伤寒论中原⽅的剂量列在⽂中。
他是按汉代⼀两=现在3钱的⽅式转换后的,但是是否应该按此⽅式换算,我不知道。
如果有的话就可以进⾏⼀下药量的对⽐,可能更好。
当然,这不是⼤⽑病。
2。
对于煮药的⽅法,过简。
我想应该是他只负责开药,有专门的煮药师傅去煮,所以他没有太关⼼;或者他觉得煮药没有必要这样细研究,对药效的影响不⼤?主要有⼏个问题:a。
他开的⽅剂使⽤量都是⼀服的量,伤寒论上⼀般都是⼀剂的量。
⽐如⼀剂3服的药,是3服⼀起煮,然后分三次服,还是⼀服⼀服的煮,煮后就喝?b。
没有初始⽔量,伤寒论上对⽔量的要求很细,本书中没有。
如果⽤伤寒论上的⽔量,⼀服和⼀剂煮的⽔量是否不同?c。
现在有些药需要先下后下,本书中有涉及,但⽐较少。
⽐如⼤柴胡汤中⼤黄先下取其清热泻⽕,后下取其攻滞,通⼤便。
总之,⽬前我对煮药的⽅法⽐较晕。
3。
书中对饮⽤量使⽤杯做计量,不知道他那时候的杯有多⼤?呵呵。
⽹上的说法是各各不同,我现在是采⽤伤寒论中所述的⽔量及⽅法。
⽐如⼤柴胡汤:柴胡半⽄(味⽢平),黄芩三两(味苦寒),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温),⽣姜五两(切,味⾟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枣⼗⼆枚(掰,⽢温) ⼤黄⼆两(味苦寒)伤寒论中煮法:右⼋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升,⽇三服。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第301条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释】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
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太阳篇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
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反发热,则表邪明显,故以两解表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金贵》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
【注】①反发热脉沉中间不当断句。
反字贯彻发热脉沉两者。
少阴病本虚,以不发热为常。
病在表,脉当见浮,发热、脉沉均不寻常,故曰反。
脉沉,当责里有水饮。
反发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较强;二是里有水饮。
此亦同表阳证邪在表、里有水饮者,单纯发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动里饮而生变证,小青龙汤证即其例也。
不管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里有水饮者,必须解表逐饮同时实施。
若是表阳证,先解表后逐饮,即有变证,尚容时调整方证。
若表阴证,解表逐饮分步治之则不可轻视也,必须同治。
盖虚寒之人里有水饮,并于里则转太阴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阴病的人本来就虚(津虚血少),即使用发汗药解表,也得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
若里有水饮,必加逐饮药以两解表里。
本方附子细辛正为此而设,故曰“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乃变治方剂,下条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剂。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释】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按】二三日无里证,说明少阴证本是表证。
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
若胃气衰败,则死也。
外感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间治疗,稍有疏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致死。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
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这个反字,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
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
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
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
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竟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就说《伤寒论》里方法方式讲的非常清楚,这个书就不清楚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如果没有一个痉的这个问题在里头搁着,那这就是太阳伤寒啊,怎么是刚痉呢?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抽,如果痉病一抽,要是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形作伤寒,他的病形像没有汗的伤寒,也发热恶寒,但是脉呢,它不弦紧,伤寒是表实,脉浮紧,弦紧这个脉是很不好分的。
弦,从上下绷之叫弦,绷直力非常强,脉管紧数有力叫做紧,这两个脉,脉紧无弦,这个脉不很好分的。
跟这个缓弱一样,弦对这的这个脉就是弱,就像琴,才上的弦,用手弹弦,琴弦非常的直而有力,日久而不上弦,弦就软了,用手一按就弱了。
缓是对紧说的烟卷卷的松一按就是缓,卷的紧按就紧,就。
紧和缓,弦和弱,是对着的。
但是缓与弱是不好分的,所以书上太阳中风有时候是缓,有时候是弱,在理论上是存在,在指下上很难分清。
不弦紧而弱说明什么问题呢?津液虚,很好理解啊,脉管里充血脉管就紧,血少,松,脉就弱。
这个我们讲过,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治法?头前有这么一句还记得不记得?“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有这一节吧。
这里是脉弱,脉弱说明没有津液,它不是阳气重于表,就是体表津液不舒。
所以发汗是不能的,更不能用火攻。
所以津液虚,人要渴的。
所以脉像前后看就知道了。
热多寒少津液虚可以治。
被火必谵语,所以津液虚以前就有了,这时候用火攻,那一定火邪入胃,胃中水结,发热,一定要谵语。
弱者怎么治呢?弱者要是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解之,不是要你大汗,这跟我们那节一样,“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解之”,用小量药清肃内外,解之就可以了。
你们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个药量非常轻,石膏多少?此无阳也,阳不是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这个此无阳也不是没有热,无阳也就是津液没有。
麻黄汤解之于表也是津液失于表。
所以这一段,注家都注错了,尤其是《医宗金鉴》就说这个弱者错了。
弱者不能发热啊。
其实是没有看到头上的那一节。
这本书啊,熟读一遍是不行的。
我19岁开始念伤寒,我今年80多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白虎汤证�大烦渴�恶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浮滑�热结于里而犹未实者。 方�生石膏三两�知母六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撮。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白虎汤证而津液虚�心下痞硬者。 方�即上方加人参三钱。 3�调胃承气汤证�胃不和�大便硬�而有急迫证者。 方�大黄四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五钱�少少与温服之。
十二、表证与结胸证的关系 太阳病�下之若早�每致结胸之变证。然亦有自发的结胸证�故犹不得一概而论。无论 由于其误治或自发�其为水热结于胸廓之为病则一�就为证之轻重缓急�以及结实程度的深 浅�可分为大小结胸两种类型。兹述其各别方证如下�以示其为治之各有不同。 1�大陷胸汤证�病毒结于胸廓、心下满硬疼、而有里实之候者。 方�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遂末三分。 先入大黄�后芒硝�后甘遂�得快利�勿再服。 2�大陷胸丸证�为结胸、心下硬满疼、而项亦强者。 方�大黄三两�芒硝二两�杏仁二两�葶苈子二两。 捣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温服�一宿 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 3�十枣汤证�心下痞满硬、而胸腹掣疼者。 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 各别捣为散�先煮大枣十枚�去渣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赢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 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养。 4�白散方证�毒结胸中、痰涎息迫者。 方�桔梗三钱�巴豆一钱�贝母三钱。 为细末。以白饮和服八分�赢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若下多不止�饮冷
二、太阳病的三大类型 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的�统属此类。 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疼、腰疼、骨节疼痛、脉紧的�统属此类。 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统属此类。
三、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1�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应证。但有 以下情形之一时�亦可用本方。 ①病人经常自汗出者�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③太阳病下之后气上冲者� ④汗、吐、下后�仍头痛或身疼�脉浮者(外不解者)。 方�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服后啜粥�覆以取微汗。 2�麻黄汤证�头疼、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为应用本方 的正确适应证。但有以下情形之一时�亦可用本方。 ①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③太阳伤寒 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④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方�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 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3�葛根汤证�项背强急�发热、无汗、恶风、身疼痛�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应证。但 下利证而发热、无汗、恶寒者亦可用本方。 方�葛根四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甘草(炙)二钱。 4�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者�为应用本方的正确适 应证(以下简称确证)。但水气郁于体表�而为脉缓、身重、乍有轻时者�亦有应用本方之机 会。 方�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生石膏二至 六两。 5�小青龙汤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发咳喘者�为本方确证。 方�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钱�半夏五钱�五味子五钱。 6�麻杏石甘汤证�汗出而喘或渴者。 方�麻黄四钱�杏仁二钱�石膏二至六两�甘草(炙)二钱。 7�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麻黄二方证的合并证者�为本方确证。但发热恶寒如疟 状�而面色泛赤、无汗、身瘁者�亦可用本方。 方�桂枝一钱七分�芍药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枚�炙甘草一钱�麻黄一钱�杏仁一
半。 10�有关桂枝汤的加减方证 依原方证的症状变化�而为药味或药量的增减者�均属之。今诸一述之于下� (一)桂枝加桂汤证�此为桂枝汤原方�仅增量桂枝�故以桂枝汤证而上冲更为剧甚者�
为应用本方的适应证甚明。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考葛根主治项背强直拘急�故本方适应证�当为桂枝汤证而项背
发强直拘急者。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此为桂枝汤原方�加治阴证之附子�治桂枝汤证而有阴证之机转
十、表证与虚热的关系 虚热为实热的相对名词�即胃腔空虚�未有阳明实热之意�乃阳证�非阴证。此多由于
汗下后表解而遗热不除�因致津怯内转之病�本篇计有以下各方证。 1�栀子豉汤证�心中懊�陬、烦热不得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 方�栀子二钱半�香豉六钱。 2�栀子甘草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而有急迫证者。 方�栀子二钱半�炙甘草三钱�香豉六钱。 3�栀子生姜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方�栀子二钱半�生姜八钱�香豉六钱。 4�栀子厚朴汤证�心烦、胸腹满、卧起不安者。 方�栀子二钱半�厚朴六钱�枳实四钱。 5�栀子干姜汤证�身热微烦、而呕恶、或下利者。 方�栀子二钱半�干姜三钱。
七、表证与停饮的关系 太阳病固以发汗为治疗原则�但是里有停饮�必须兼逐水�表始得解�如前之小青龙汤 证及桂枝去芍药加苓术证�即属其例。假如不兼逐水�或汗或下�不但病不去�且每因激动 里水发生诸多病变。见于本篇的方证有以下数则� 1�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小便不利或频数者。 方�茯苓四钱�桂枝三钱�白术二钱�炙甘草二钱。 2�苓桂枣甘汤证�脐下悸、挛急上冲、欲作奔豚者。 方�茯苓八钱�桂枝四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五枚。 3�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证)证�为心下悸、上冲而呕者。 方�茯苓二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钱。 4�五苓散证�表不解、烦渴、小便不利、或饮水则吐者。 方�猪苓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五钱�桂枝二钱。 5�真武汤证�心下悸、头眩、身啁动、振振欲僻地、腹疼、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 咳者。
6�茯苓四逆汤证�心下悸而烦、小便不利、身日 lj 日动、厥逆恶寒、汗出不止、或下 利者。
方�茯苓四钱�人参一钱�生附子一钱半�甘草二钱�干姜一钱半。
八、表证与虚寒的关系 其人素虚多寒�患太阳病时�常使表证为候不备�且每为阴阳表里互见之证�治宜随证 先扶其虚�再治其表�但亦有救里解表合治一方者�并表证误治失治�亦每使转为阴虚证� 见于本篇此类的方证有以下数则。 1�桂枝甘草汤证�本方的适应证�为心下悸、上冲急迫、欲得按者。 方�桂枝一两二钱�炙甘草六钱。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为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有动或烦惊者。 方�桂枝一钱�炙甘草二钱�牡蛎二钱�龙骨二钱。 3�小建中汤证�主治里急(腹部拘急)、腹急疼、或心中悸而烦者。 方�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芍药六钱�生姜三钱�饴糖一两。 4�芍药甘草汤证�主治拘挛、急迫者。 方�芍药六钱�炙甘草六钱。 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应为芍药甘草汤证而兼有附子证者。 方�芍药三钱�炙甘草三钱�附子一钱半。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主治胸腹满而呕者(气满气胀)。 方�厚朴八钱�生姜八钱�半夏五钱�炙甘草二钱�人参一钱。 7�炙甘草汤证�主治脉结代、心动悸而为阳虚证者。 方�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人参二钱�生地一两六钱�桂枝三钱�阿胶二钱�麦门冬 五钱�麻仁五钱�大枣十枚。 8�甘草干姜汤证�主治烦躁吐逆而厥者�或多涎唾、眩而小便不禁者。 方�炙甘草六钱�干姜三钱。 9�四逆汤证�主治四肢厥逆、下利、恶寒、身体疼、口中和、脉微弱者。 方�炙甘草二三钱�干姜二钱半�附子二钱。
九、表证与瘀血的关系 其人有潜在的血毒�由于患太阳病�常发作瘀血证�如表证犹在�必先解表方得下其瘀 血。此亦治病定法�见于太阳篇的�有以下各方证。 1�桃仁承气汤证�小腹急结�上冲”如狂”属于瘀血证者。 方�桃仁二钱半�大黄四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 2�抵当汤证�陈久的瘀血证�其为候� ①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者。 ②善忘、少腹虽硬、大便反易而色黑者。 ③脉数、善饥、不大便者。 方�水蛭十个�虻虫十个�桃仁七个(碎)�大黄三钱。 3�抵当丸证�证同汤�此为重证�取缓治之法。 方�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九钱。 分四丸�每付煮一丸�连渣服。
胡希恕《伤寒约言录》精要
太阳病
一、太阳病的意义 在患病的初期�由于机体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欲把病毒从上半身广大体表以发汗的形 式排出于体外。但每因自然良能的有限�竞至不得汗出�乃徒使浅在体表(肤表)的毛细血管 或动脉充血�以致体温高度郁于体表不得外散�而发作一系列的特有征状——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这就是太阳病的特征。凡病若现此证候时�便命名为太阳病
六、表证与半表半里证的关系 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亦每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无论太少合并病�只能以太少双 解为治�或治从少阳�不得发汗以攻表。若阳明少阳合病或并病�亦只能为阳明少阳双解之 治�或竟治从少阳�不得下以攻里。三阳合病或并病�亦宜治从少阳�此为定法。见于本篇 的有以下各方证。 1�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此四证有一即可� 不必悉具。 方�柴胡八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五钱。 2�大柴胡汤证�为小柴胡汤证呕剧而腹满痛者�或满大实疼者(加大黄)。 方�柴胡八钱�黄芩三钱�芍药三钱�半夏五钱�生姜五钱�枳实四钱�大枣五枚�大 黄二钱(一方无大黄)。 3�柴胡加芒硝汤证�为小柴胡汤证而兼有芒硝汤证者。 方�即小柴胡汤加芒硝二钱。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小柴胡汤证�胸腹悸动�烦惊身重�二便不利者。此乃少 阳证误下或烧针�使邪陷于里。 方�柴胡四钱�黄芩一钱半�生姜一钱半�半夏二钱半�人参一钱半�大枣二枚�桂枝 一钱半�茯苓一钱半�大黄二钱�铅丹一钱半�龙骨一钱半�牡蛎一钱半。 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柴胡汤证�渴而不呕�胸腹动烦�而上冲急迫者。 方�柴胡八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花粉四钱�黄芩三钱�牡蛎二钱�炙甘草二钱。 柴胡桂枝汤证�应为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合并证。 方�桂枝一钱半�芍药一钱半�生姜一钱半�大枣二枚�柴胡四钱�黄芩一钱半�人参 一钱半�半夏二钱半�炙甘草一钱。
十一、表证与下利证的关系 太阳病不解�每使病毒内迫�而发作下痢�亦有误于下�而发为胁热痢�或肠虚脱下利 等证�除见于其他类证外�尚有数方证列述于下� 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心下痞、脉促下利不止、或喘而汗出者。 方�葛根一两二钱�黄芩四钱�黄连四钱�炙甘草三钱。 2�桂枝人参汤证�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而下利不止者。 方�桂枝四钱�炙甘草四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三钱。 3�黄芩汤证�下利而腹拘急、心下痞者。 方�黄芩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 4�黄芩加半夏汤证�为黄芩汤证而呕者。 方�即上方加半夏五钱�生姜三钱。 5�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本方证为肠滑脱所致下利不止者。 方�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