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

合集下载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懂得珍惜光阴。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寓意。

2.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领会。

3. 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有关诗歌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7. 布置作业:(1)背诵《观书有感》。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刻寓意以及主题思想?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能否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5. 反思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七、学生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1. 如何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分析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方法。

学生准备:1. 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的大意。

2. 收集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观书有感》的大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欣赏与评价:分析并欣赏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写作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反思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反思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观书有感》与其他相关诗歌的异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书声》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读书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1. 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尊重经典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书有感》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课文表达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小练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3. 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3.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感悟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中体验诗中的美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观书有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4.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5. 分组讨论:诗中的景色描绘了哪些画面?诗人为何产生这样的感慨?7.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理解与感悟。

10.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观书有感》的后续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观书有感》的题材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进一步扩大文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意、用词、意境等方面的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表达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6篇观书有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2

6篇观书有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2

6篇观书有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2《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书有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观书有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2篇1教学目标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

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

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

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先小组再全班汇报。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比喻)徘徊:来回移动。

(动作理解)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1.教师设疑问难。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

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能够解读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

3. 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对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思考和交流能力。

3.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分析和解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和诗文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和关注。

4.2 朗读诗文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4.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5 创作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创作展示,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背诵诗文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5.3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诗文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文背诵、写作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体会诗中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人抒发的情感和哲理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书有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领悟诗中的哲理。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选取恰当的诗词名句,进行仿写练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五、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3.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以及对其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在诗歌解析和应用拓展中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和展现个性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翻译和背景资料。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诗文。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 讲解:讲解《观书有感》的诗文背景、作者简介、诗句意义等。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诗文,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与背诵: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感受其意境,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有所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合作:在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观书有感》的原文及其注释版,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文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1课时2. 阅读与讨论:1课时3. 欣赏与背诵:1课时4. 写作练习:1课时5. 教学反思:0.5课时九、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和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总结,升华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学习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文本。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课文翻译:略3. 重点词语解析:略4. 句子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句子。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练习。

(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创新:(1)尝试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和背景。

(2)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书籍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妙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开心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学生预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积存词语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和日丽春花怒放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观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许多,今日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宠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

(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3、简介:学生自由沟通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想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快乐、喜悦、兴奋、开心、欢快、感动、舒服、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6、猜想终归是猜想,假如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想,我是有理由的。

(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见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妙的风景。

春游时心情确定很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漫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处处。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初中语文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情感;(3)掌握表达个人阅读感悟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2)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找自己的阅读感悟;(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情感;(2)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话题做准备。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1)呈现《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课文解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老师带着学生解读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观点。

4. 写作指导(15分钟)(1)介绍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等;(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澄清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字表达;(2)布置一定数量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

同学们,这样行吗?
2、师: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

(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千古名句。

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是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

(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

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

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

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