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题库(最终版)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导论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答: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2)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3)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马政经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处理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时: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依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普遍经济规律;第二,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特有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答:①历史背景。
A.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篇: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2.政府失灵·3.市场失灵4.个人主义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2.自然垄断3.政府保护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4.平均主义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2.布坎南3.尼斯坎南·4.唐斯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2.行政垄断3.自然垄断4.科技垄断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2.平均主义分配3.按需分配4.按阶级分配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3.外部性4.官僚也是经济人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2.瑞典·3.美国4.挪威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2.进入障碍3.供给意愿不足4.资源短缺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2.法国3.瑞典·4.英国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政治经济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社会生产关系B. 生产力C. 社会制度D. 社会意识形态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阶级斗争论3.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资本家的投资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家的管理D. 市场的供求关系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市场失灵B. 生产过剩C. 消费不足D.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B. 计划经济C. 完全自由竞争D. 政府全面干预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阶级斗争C. 城乡差距D.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7.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A. 私有化B. 混合所有制C. 完全市场化D. 国有化8.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A. 维护社会稳定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保障人权D. 促进经济发展9.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维护国家安全C. 参加选举D. 所有选项都是10.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A. 民主集中制B. 一党制C. 三权分立D. 多党合作制答案:1-5 A B B D A 6-10 A B D D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2.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 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 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结束语:本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政治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经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A.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2.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A)A. 生产B. 交换C. 分配D. 消费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C)A. 社会分工B. 机器的出现C.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D. 货币的使用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C)A. 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B. 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 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 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5.在历史上,资本的最原始形式是(D)A. 产业资本B. 商人资本C. 工业资本D. 可变资本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B)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 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7.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C)A. 提高平均利润率B.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C. 提高剩余价值率D. 提高资本积累率9.在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C)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
A. 生产价格B. 平均利润C. 生产成本D. 利润10.平均利润率是(A)A.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B.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C. 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总量的比率D. 社会平均利润总量和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11.商业资本的职能是(A)A. 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B. 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C.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D. 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1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B)A. 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 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C. 它们的物质形态不同D. 它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不同二、多项选择题: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有(ABCE)A. 产业利润B. 商业利润C. 借贷利息D. 银行利润E. 地租2.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中(AE)A. 生活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同步增长B. 生活资料生产优先增长C. 生产资料生产优增长D. 增长最慢的是生活资料生产E.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3.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A.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B. 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C. 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D. 它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E.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5.在存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产品的价值要分割成如下几部分:()A. 补偿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B.补偿所耗生产资料的价值C. 实现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D.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产品价值E. 流通中实现的全部价值6.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A. 统称为生产资料B. 表现为人的因素C. 表现为物的因素D. 必须与劳动者结合才能发挥作用E. 是劳动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D.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E.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B.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 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D.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E. 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9.资本家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是()A. 加强劳动强度B. 延长工人劳动时间C. 增加预付资本数量D. 提高劳动生产率E. 降低工人的工资政治经济学练习题2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商品二因素的是()A. 价值和使用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价值和交换价值D.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A. 货币具有价格标准B. 货币是稀少物品C. 货币商品具有价值D. 货币具有价格3.商品的生产过程是()A. 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B. 价值的形成过程C. 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D. 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 货币必须购买到生产资料B.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C. 劳动力成为商品D. 货币能够发生增殖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A. 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B. 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C. 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不变资本比例上升,可变资本比例下降D. 随着资本总虽的增加,不变资本比例下降,可变资本比例上升6.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 c+vB. c+v+mC. v+mD. c+m7.平均利润率是()A.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B. 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D. 剩余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率8.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A. 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B. 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C. 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只创造出劳动力的价值D. 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10.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 超额剩余价值B. 绝对剩余价值C. 相对剩余价值D. 剩余价值11.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 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 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12.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A.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B.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C. 借贷资本、银行资本D.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1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A. 优等地的生产条件B. 中等地的生产条件C. 劣等地的生产条件D. 平均地的生产条件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有()A. 土地有优劣的差别B. 对土地实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D.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构成E. 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A. 固定资本的比重呈正比B. 固定资本的比重呈反比C. 流动资本的比重呈正比D. 流动资本的比重呈反比E. 固定资本周转速度呈正比3.资本积累是()A.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B. 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C. 资本家迫于竞争的压力而进行的D. 资本家的“节欲”E. 资本家为发展生产所为4.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C. 劳动者必须能适应生产的要求D. 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必须是一无所有E. 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5.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是否背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般表现为()A. 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保持一致B.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C.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会高于其价值D.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高于其价值E.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低于其价值6.通过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A.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运动的目的B.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 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D. 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E. 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7.抽象劳动()A. 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 形成商品的价值C. 反映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D.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E. 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8.商品是()A.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 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 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政治经济学练习题3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价值的源泉在于()A. 抽象劳动B. 具体劳动C. 联合劳动D. 联合劳动2.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要()A. 纸币B. 现实的货币C. 贵金属D. 观念上的货币3.在现实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和价值是()A. 完全一致的B. 完全不一致的C. 经常不一致的D. 经常一致的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表现为()A. 劳动力的价值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劳动力的价格D.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5.资本周转速度()A. 与周转时间呈正比,与周转次数呈反比B. 与周转时间呈反比,与周转次数呈正比C. 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呈正比D. 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呈反比6.生产价格是()A. 由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价格B. 由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构成的价格C. 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D. 由生产成本和利润构成的价格7.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形成()A. 级差地租ⅠB. 绝对地租C. 垄断地租D. 级差地租Ⅱ8.经济规律是客观的,()A. 人们不可能认识经济规律B. 人们可以认识但不能改变经济规律C. 人们可以创造经济规律D. 人们不能利用经济规律9.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A. 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 是商品交换的媒介C. 自身也有价值D. 能作为支付手段10.产业资本是指:()A. 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B. 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资本C. 商业部门和金融业的资本D. 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部门的资本1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本身会使:()A. 社会资本总额增加B. 个别资本规律扩大C. 剩余价值数量增加D.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12.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经济规模属于()A. 资本积累B. 资本积聚C. 资本集中D. 资本分流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A. 统称为生产资料B. 表现为人的因素C. 表现为物的因素D. 必须与劳动者结合才能发挥作用E. 是劳动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E. 世界货币3.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是否背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般表现为A. 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保持一致B.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会低于其价值C.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会高于其价值D.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高于其价值E.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低于其价值4.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 无限度延长雇佣工人的工作日长度B.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C.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D.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E.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5.个别资本的增大途径有()A. 对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B. 资本积聚C. 中小资本合并D. 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E. 创办股份公司9.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有()A. 职能资本家已投入使用的资本B. 固定资本未更新前的折旧费C. 暂时未使用的原材料费D. 准备用于支付工资的货币资本E. 用于积累还未投资的剩余价值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4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是()A. 劳动对象B. 生产工具C. 科学技术D. 生产劳动2.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 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 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 土地的有限性D. 土地的等级差别4.在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辅助材料D. 原料燃料5.利润是()A.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B. 成本价格的转化形式C.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D. 新创造价值的转化形式6.货币的本质是()。
政经练习题
政经练习题一、选择题1.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A. 促进经济增长B. 增加就业C. 稳定物价D. 以上都是2. 以下哪项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竞争性B. 计划性C. 法制性D. 开放性3.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 贸易全球化B. 投资全球化C. 政治全球化D. 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D. 以上都是5. 以下哪项不是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C. 宗教信仰自由D. 财产私有权二、填空题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为主体、_______、_______、在_______与_______相结合。
7.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_______性。
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_______,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10. 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但不允许_______利用宗教进行_______。
三、简答题11.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2. 阐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13. 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14. 某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对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请分析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环境影响,并提出你的建议。
六、材料分析题15.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的见解。
材料: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剩余价值理论B. 劳动价值论C. 阶级斗争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资本家的矛盾D. 工人与工人的矛盾答案:A3. 马克思所指的“商品二重性”是指()。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价值和使用价值D. 价格和交换价值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分为()。
A.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B.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答案:B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 生产过剩B. 消费不足C. 资本积累D. 阶级矛盾答案:C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 资本的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比例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D. 资本的总形式和个别形式的比例答案:C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源泉是()。
A. 资本的自我增值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的再投资D.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答案:B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绝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剩余价值B. 通过延长工作日获得的剩余价值C.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D. 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答案:B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相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剩余价值B. 通过延长工作日获得的剩余价值C.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D. 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答案:A1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的结果是()。
A. 社会财富的增加B. 贫富差距的缩小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的积累方式包括()。
政经练习题(打印版)
政经练习题(打印版)# 政经练习题(打印版)## 一、选择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C. 国家宏观调控- D. 所有选项都是2.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A. 产权清晰- B. 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政府直接干预3.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私有制- 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混合所有制- D. 国有制4.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A.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 按资分配- C. 平均分配- D. 按需分配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是:- A. 决定资源配置- B. 完全由政府决定资源配置- C. 仅在微观层面发挥作用- D. 仅在宏观层面发挥作用## 二、判断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完全放开的。
()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
()4.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三、简答题1.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 阐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3. 解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4. 描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
## 四、论述题1. 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2. 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该企业如何通过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案例:某国有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2. 根据案例,讨论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马政经试题答案及解析
马政经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阶级斗争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社会主义革命D. 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机制,包括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2.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劳动和资本D. 供给和需求答案:A解析: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量。
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基本特性。
3. 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的条件是()。
A. 劳动者拥有自由B. 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C. 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D. 劳动者接受教育答案:C解析: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的条件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这种出卖是建立在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当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他们才能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
4.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
A. 资本家的投资B. 工人的劳动C. 市场的供求关系D. 政府的政策答案:B解析: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的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还创造了超过这一价值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构成了资本家的利润。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生产过剩B. 消费不足C. 资本积累D. 阶级矛盾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阶级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一种表现。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而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却受到限制,导致商品无法全部实现其价值,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政经(最终版)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关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类型3、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4、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运用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6、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7、货币流通规律8、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9、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作用形式10、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及影响因素11、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12、剩余价值的生产既在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领域13、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15、资本积累的实质、影响因素16、资本有机构成17、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及资本集中的关系18、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两个条件19、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0、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关系21、固定资本的损耗22、预付资本总周转23、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24、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类型、核心问题、理论前提、实现条件25、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26、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股票、虚拟资本27、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28、垄断与竞争的关系29、跨国公司的含义、主要特点和作用30、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含义3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关系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力量或能力。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又称社会生产关系。
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人类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类型客观性: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的;它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
类型: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政经练习题
1、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劳动时间长度不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7、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形式的生产资本。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10、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11、资本集中:是指几个资本结合成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
12、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13、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
简答题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值原则进行。
作用:微观作用:激励创新,优胜劣汰。
宏观作用: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简述价值形成的四个阶段1、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简单的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2、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4是货币形式。
即当一种商品固定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政经重点最终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产生于17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经即无产阶级政经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2.物质资料的生产:含义: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的活动.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须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地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一切其他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社会生产力的含义与要素: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4.社会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相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内容: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生产居于首位,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与结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6.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他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特点:1.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经济活动相联系的2.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详解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详解模拟试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D. 阶级斗争答案:B2.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固定资本B. 流动资本C. 可变资本D. 流通资本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A. 生产过剩B.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贫富差距扩大D. 市场需求不足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矛盾C.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答案:C5. 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是()A.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B.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毁灭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即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答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量。
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在总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比重增大,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比重减小。
这一过程导致工人阶级的相对过剩,即失业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因为资本积累使得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他们的劳动报酬无法与他们创造的价值相匹配。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政经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A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D按比例发展规律【】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C社会分工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7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12年剩余价值率是A年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之比B年剩余价值与流动资本之比C年剩余价值总量与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D年剩余价值总量与年预付总资本之比【】13利润的本质是A劳动的报酬B资本的报酬C剩余价值D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4抹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的范畴是A商品的价值B生产价格C工资的形式D成本价格【】1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整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16商业资本成为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因为A商业赚钱快B商品生产发展,市场扩大的现实要求C商业资本投资少D为了搞活经济【】17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A职能资本经营状况B借贷资本供求状况C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18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A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B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C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D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19商业职工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来补偿A CB VC C+VD V+m【】20垄断的产生是A少数资本家阶级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B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C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D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的结果【】21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A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B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C完全代替商品输出D阻止落后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2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起来,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是A混合垄断资本B混合公司资本C金融资本D混合公司垄断资本【】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取决于A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地位B垄断组织性质C国家的性质D资本属个人还是国家【】2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一直是主要形式的是A国际卡特尔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D跨国公司【】25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A生产的国际化B资本全球化C资源配置国际化D贸易全球化【】26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并存的根源在于A资本主义私有制B资本主义自由竞争C资本主义垄断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7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其中最主要的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日趋深化【】2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A根本利益一致,多方联合B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争夺C在经济利益上一致,政治利益上有矛盾D在政治利益上一致,经济利益上有矛盾【】29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结果B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C经济危机规律作用的结果D危机规律作用的结果【】3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社会化大生产B生产资料公有制C按劳分配D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3年经济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经济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器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劳动力市场政策- D. 发展战略政策答案:C2. 下列哪个政策对通货膨胀有抑制作用?- A. 扩张性财政政策- B. 收紧性货币政策- C. 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政策- D. 促进外贸政策答案:B3. 在市场经济中,主要通过哪种方式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A. 中央计划- B. 市场机制- C. 政府指令- D. 企业自主决策答案:B(以下省略)第二部分:填空题(共10题,每题5分,共50分)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经济的__稳定__和__增长__.2. __通货膨胀__ 是指货币供应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3. __财政政策__ 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运行.(以下省略)第三部分:解答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1. 请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
答: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对于调控经济总量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对于调节货币市场和影响市场利率起着重要作用。
2. 简要介绍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答: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对经济进行调节。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节。
此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经济调控手段,如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等。
3. 解释宏观经济稳定的含义和重要性。
答:宏观经济稳定是指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状态。
宏观经济稳定对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稳定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预期,提高经济的可预测性;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降低社会矛盾和风险;此外,宏观经济稳定还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政经练习题
政经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D. 以上都是2. 以下哪项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A. 竞争原则B. 效率原则C. 平等原则D. 计划原则3.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单一的公有制B.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以私有制为主体D. 混合所有制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A. 决定性作用B. 辅助性作用C. 完全作用D. 部分作用5. 以下哪个选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A. 促进经济增长B. 增加就业C. 稳定物价D. 以上都是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包括:A. 经济手段B. 法律手段C. 行政手段D. 以上都是7.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B.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C.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D. 市场调节具有强制性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A. 促进经济发展B. 保障社会公平C. 维护市场秩序D. 以上都是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A. 财政政策B. 货币政策C. 产业政策D. 以上都是10.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A. 依法调控B. 科学调控C. 强制调控D. 适度调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下哪些是市场调节的优势?A. 促进资源有效配置B.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C. 保障社会公平D. 提高经济效率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包括:A. 依法调控B. 科学调控C. 强制调控D. 适度调控13. 以下哪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A. 促进经济增长B. 增加就业C. 稳定物价D. 保障社会公平1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A. 经济手段B. 法律手段C. 行政手段D. 以上都是15. 以下哪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B.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C.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D. 市场调节具有强制性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完全替代市场调节的。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题:解释下列名词一、政府收入的概念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就在于:首先,政府收入是政府理经济的重要环节。
只要政府收入政策设计合理,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使财源更加充裕。
其次,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这就必然形成政府的公共支出,而政府公共支出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有收入。
再次,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收入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
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二、政府收入的内容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
1、税收。
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并非是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经题目终极版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的关系?2.为什么中国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4.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第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2.请阐述全民所有制采取国有制形式的原因与局限性。
3.为什么要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4.怎样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5.什么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涵义、特点、优点、局限性及改革的政策方向)6.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综合本章第10、11、12道思考题)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你对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评价的?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3.你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在消除这些缺陷和不足方面,政府如何合理地发挥作用?第四章企业经济分析1.什么是企业?业主制企业与合伙企业各有什么特点?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4.什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形式)?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5.什么是股份制?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什么特点?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有什么意义?第五章居民收入分配1.为什么居民的劳动收入、资产收入会出现差别?如果考察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你认为这种差别是否合理?为什么?2.什么是按劳分配(含义与性质)?3.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4.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政经期末考试试题
政经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货币政策工具?A. 利率调整B. 公开市场操作C. 外汇储备管理D. 财政支出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不包括以下哪项?A. 贸易自由化B. 资本流动C. 技术转移D. 国家经济政策的统一化3. 以下哪个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A. GDPB. HDIC. CPID. 人均收入4. 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的是:A.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逐渐减少B.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总需求逐渐增加C.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总需求逐渐减少D.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比5. 以下哪个不是市场失灵的原因?A. 外部性B. 公共物品C. 信息不对称D. 完全竞争6. 经济增长的“黄金法则”是指:A. 保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率B. 保持资本积累率等于经济增长率C. 保持政府财政赤字D. 保持贸易平衡7. 以下哪项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主要职能?A. 提供金融援助B. 监督成员国的经济政策C. 制定国际贸易规则D.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8. 以下哪个不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A. 利率水平B. 通货膨胀率C. 政治稳定性D. 人口增长率9. 以下哪个不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项目?A. 经常账户B. 资本账户C. 金融账户D. 贸易账户10. 以下哪个不是财政政策的工具?A. 税收B. 政府支出C. 货币供应量D. 国债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2. 描述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并解释其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
3. 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 讨论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的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导论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D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生产力反映的是( B)A.人与社会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5、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6、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商品生产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生产力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10、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1、构成社会形态的是( B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B )A.为无产阶级服务B.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调整生产关系D.推翻剥削制度13、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 A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C )A.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B.科学抽象法C.唯物辩证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5、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是( D )A.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B.社会制度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多选题:1、物质资料生产是( ABCE )A.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B.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C.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ACE )A.劳动者的劳动B. 经济信息C.劳动手段D.科学技术E.劳动对象3、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 ABCD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管理4、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CD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D.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E.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BE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政治制度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E. 产品的分配形式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D.人与社会的矛盾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BC )A.它的存在是客观的B.它的作用是客观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它是永恒不变的E.经济制度是客观的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 )A.唯物辩证法B.科学抽象法C.矛盾分析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E.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三、辨析题: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所以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应该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原题结论混淆了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它,但是能够利用它。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意味着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它;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实现预期目标。
原题结论错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错误。
一般认为,生产力具有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在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中,由于生产工具在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规定着生产力水平的性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
由于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既得的而非潜在的力量,因此,任何一种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只有物化在生产资料中,才能形成生产力。
这就是说,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客观上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此观点正确。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分配、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
答:此观点错误,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首先必须有物质资料,例如:食物、衣服、住房及其他生活资料,以及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才能生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其他社会活动。
而要获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答:此观点错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必须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
他的客观性根源于生产力的客观性,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同时,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直接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直接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正确。
⑴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内。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
⑵ 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
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⑶ 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四、问答题:1、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学中被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答:科学技术在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进步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的产生来看,科技是源于实践。
从其应用的范围来看,科技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产生影响,科技在生产中应用范围越广,应用程度越深,对生产推动作用越明显。
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现代科技是管理日趋变化,科学化;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所以,从这些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3、说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方面说”(斯大林)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四环节说”(马克思)即广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生产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的统一。
4、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依存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同这种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
因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人们的行为如果违背经济规律要求,就会受到其惩罚。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以期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人们越善于研究和总结,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还可以研究在各个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表现形式,选择有利的实现形式为社会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