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阐述:“解放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是互为条件的。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后者是最终目标与实现方式。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文化、教育突飞猛进,这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密不可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明知决策,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终极就是共产主义.在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我们还能稳步的发展,这与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与其他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是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结构,是由哲学基础、基本理论与具体理论三部分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它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15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显示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摘要: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走“依附型”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公正与平等。

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

不能为了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论;公正;平等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是一个很有创新的观点。

蒋建平-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蒋建平-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蒋建平,吕红征. 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J].前沿,2003(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二个层次,即生产力层次和生产关系层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属于生产力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层次。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

这二个层次内在的统一、辨证综合,全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

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具有实践依据。

1、在社会主义以前特别是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

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解放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原始社会,人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人的自由程度非常有限。

私有制的出现是历史一大进步,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由于劳动者与剥削者处于对立两极,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

所以,在以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里,劳动者的被奴役地位决定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伟大、最深刻的实践。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无产阶级以暴力彻底摧毁私有制和旧的国家机器,剥夺剥削者,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被奴役的地位。

这种劳动者地位的改变正是生产力解放最深层次的内容,是最高意义上的生产力解放;第二,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需要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变革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表现就是改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精华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精华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而强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中,生产力的发展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这是因为: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当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革。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以,生产力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于社会产品还不够丰富,还不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只有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杜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从党建立第一天起,就把消灭剥削、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宗旨。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存在下去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来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主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材料一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3、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思考:将土地承包给农户会否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5、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6、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7、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

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基本特征问题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要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

2、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3、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4、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

5、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之一。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统一的学理分析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统一的学理分析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统一的学理分析作者:罗建平刘金丽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2期摘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

对此论断,众多学者从实践和历史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获得了大量的史料依据和经验依据,然而却缺乏学理脉络梳理的逻辑依据。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的学理来看,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总是不断产生的。

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展开的逻辑关系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必然存在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关键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学理依据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2-0045-03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对这一论断。

学界的研讨主要是沿着邓小平讲话中提供的思路,即历史和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一路径展开的。

着眼于历史角度的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这是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以后的任务只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不只是旧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任务。

在社会主义新制度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也要解放生产力。

从实践角度展开研究的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我国现行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证明,现行的政治、经济等具体体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形成真正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各种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主要是经济体制),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

冲破束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即解放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者:王伟光来源:《前线》2012年第06期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二十周年。

对“南方谈话”发表二十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深刻领会“南方谈话”的主要观点、精神实质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身体力行,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改革开放、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展到今天,在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

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南方谈话”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高到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高度,提高到是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有两条:一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条是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这两条是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可以归结为共同富裕,因此也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有两层内涵: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要共同富起来,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说到底是要创造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生产力发展不上去,贫穷,就无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

要富起来,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

然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要发展生产力,不能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不发展生产力。

不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同。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的统一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的统一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由市场调控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但结合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等社会主义下的经济制度。

因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制度是辩证统一的。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有本质性矛盾吗: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实质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重合性。

从目标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

从内容看,即使社会主义阶段完全的计划经济,并不能完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就是说还有市场经济,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兼论内蒙古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兼论内蒙古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学习》 年第 期!!!兼论内蒙古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佟铁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根本的就是一句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无一不是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提出和论述的。

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把哲学的使命确定为“改造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他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 页)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看,马克思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特别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层面看,马克思在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认为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才能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

并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生产力发展和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者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进而在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同时,仍以生产力为基础,阐述了“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列宁也非常重视生产力,他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他也阐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能消灭三大差别,也就没有共产主义可言。

列宁还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任务,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在革命和建设中,也都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中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精辟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根本途径。

从发展生产力入手,重新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坚持的一贯思想.将生产力标准纳入社会主义范畴,赋予它以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出特点。

他深刻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应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不能脱离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才能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观点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他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在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挑战而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

这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终于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将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了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其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

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越雄厚,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就越大,来自资本主义的威胁也就越小。

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把解放生产力,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摘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取向,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经济建设的成就尤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2220亿美元1,稳居世界第三位。

然而,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仍然在一百名开外,约相当于世界人均GDP的三分之一2,中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虽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一般认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即端起于此。

为了打破全国上下思想上的桎梏,邓小平多次阐述其生产力理论,苦口婆心地引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3。

“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4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关系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

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

”5。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例子

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例子

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例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例子。

通过实行市场经济、放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劳动力,我们已经实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中国成功地将传统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的限制,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机会。

然而,随着政策的改革,农民可以拥有他们所种植的土地,并且可以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其次,中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同样,中国的服务业也在迅速增长,这些行业包括旅游业、金融业和教育业等。

最后,中国通过改革和创新,成功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这包括改善了住房条件、提高了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服务。

总之,中国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放开人民创造力和劳动力,实行市场经济,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可行的。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并且为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并且为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并且为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发展
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题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_________,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题目来源
党校教育培训考试试题
答案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生产力发展受到制约,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如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
在当今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总体增长,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

面对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党的十五大作为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而被载入史册。

这次大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其中最重要,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就是明确地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新时期的伟大旗帜。

这是十五大的灵魂,也是十五大报告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理论在内容上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但所有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又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这一体系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明确这一核心,对于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终落脚点。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结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优良传统。

在风雷动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关于古装斗争的普遍原理;主指导,以中国实际出发,独立思索,冲破传统的革命道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最后取得夺取政权。

这说明革命事业需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同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要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在领导重建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宇地根据我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状况,依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短短的三年中恢复了国民生产,我们参照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国民一年计划的经济建设。

在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心脏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觉察到,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是有缺点的,革命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建设同样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1956年毛泽东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大量调查研究有基础上进行了思考由毛泽东集中大家的智慧,写出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试论“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试论“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作者: 易敬源
出版物刊名: 梧州学院学报
页码: 6-8页
主题词: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 促进生产力 生产关系 束缚生产力发展 人的解放上层建筑 物质技术基础 体制改革
摘要: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谈话要点中,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光讲发展生产力,还要讲解放生产力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阐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对于解放思想,敢于改革,搞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

解放生产力,说到底是人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是我们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发展公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

选项中的其他三个都是发展生产力带来的结果。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
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生产力就是排除、克服、革掉生产力得以发挥发展的阻力、束缚、桎梏,为生产力的发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如何解放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面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展武装斗争,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解放了全中国,使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制度上得到了解放。

但从中国的国情看,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一下子跳跃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在生产关系方面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由于中国的生产力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不协调客观上成了一个现实的、突出的基本矛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生产关系方面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如何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尽可能地相适应,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就是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面临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然而,现阶段要解放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一些弊端,已经没有必要用武装斗争或者用“政治运动”的办法,唯一正确可行的办法是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以解放和推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所以,改革是新时期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说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途径。

二、如何发展生产力。

除了改革开放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外,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首先,要制定和坚持正确的经济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要冲破或者说打破那些循规蹈矩的“用人禁区”和“误区”,包括年龄和文凭的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其所用。

目前,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可以说是最大的浪费。

所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既是非常迫切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

另外,要发展生产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在“统筹”上下功夫,做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行各业,中央、地方、城市、乡村、沿海、内地,东西南北“充筹兼顾,统筹发展”,以推进社会生产力和整体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保护生产力。

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和重视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主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上的,而在如何保护生产力方面显得不够重视。

比如生产力结构不够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生产力,导致资源浪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恶化等等,而且最终无形的长远的生产力也遭到了破坏。

所以,保护生产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努力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

要保护生产力,除了在所有制上加以保证外,还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和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控股”作用,使社会生产力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稳定、稳健的“国家力”。

实践证明,“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保护生产力的主要手段。

而宏观调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

根据中国的国情,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信贷、财政、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实施。

当然,在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条件下,或者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这就是“政策调控,行政干预”。

从这些年宏观调控的情况看,一般都是从货币、财政两方面下手的,价格和政策杠杆用得比较少。

事实上,中国目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市场价格混乱,供求关系不顺,许多领域价格严重偏离甚至违背价值规律,政府的指令和指导性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比如房地产业,谁都知道和感到其价格是很不合理甚至是畸形的,房地产价格的恶性膨胀,最终必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所以,对房地产这样有关国计民生的价格问题,政府应当责无旁贷地管起来,实行必要的“政策干预”。

另外,要保护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尽可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使生产力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总之,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理论战线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政治理论问题,更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和把握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主要靠国家管制下的经济,是计划经济主要靠市场调节的经济叫市场经济我过现行经济是市场经济为主导,加以国家监管。

例如国家通过金融手段调节通货膨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是对经济活动管理过程的不同。

计划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国家或全民所有制,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由集合的人经过长时间的互动、相互博弈而形成的。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第二个不同是管理手段的不同。

计划经济管理的手段是计划,市场经济管理的手段是价格。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否定计划经济的成就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底子极端薄弱,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集中经济力量才能发展一些国家急需的工业项目。

搞计划经济虽然是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也是适应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种种弊端,特别是排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灵敏反映市场需求,压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经济活力。

结果导致供应短缺,生产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要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必须改革。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也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的转变,是我们党顺应潮流做出的英明决策。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灵敏反映社会需求,充分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灵敏反映社会需求,充分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间完成。

实现这一伟大转变,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工作。

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在新世纪创出更伟大的业绩。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2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3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4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决定》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划时代的突破: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计划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决定》指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思路。

提出企业应有的多项自主权,应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此外,《决定》还提出了价格体系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应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挂起钩来,企业内部的工资制度应充分体现差别。

《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各项要求,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各项要求,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折叠编辑本段1984年7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对于这个文件,邓小平这样评价:"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邓小平"举重若轻"的"有些新话",却承载了几十年时间里无数精英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