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进城读书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大于弊

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大于弊

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大于弊第一,父母看中城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

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进城借读生的50%左右。

一位借读生父亲的话颇有代表性:“县城尤其是村镇的教育条件比城里的差多了。

我们这一代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许多事情都做不来、做不好。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知识有技术,我们打拼十几二十几年开始过上小康富裕生活,送孩子进城读书除了能多学些知识之外,还能早一些体验到城市各方面竞争的气氛;多花钱是肯定的,但钱花了可以再挣,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将来会获得无限的增值效益。

”第二,父母无暇照管孩子,让孩子到城市中小学寄宿。

这一类占进城借读生的15%。

一位借读生的母亲坦言:“我们学历不高,小学时辅导孩子就很吃力,上了中学就更不能胜任了。

加上个人事务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把孩子托付给城里的学校,我们放心。

”第三,孩子自己要求进城读书。

这一类学生占15%左右,他们有的是看到其他同学有不少进城读书,有的是听到高年级进城借读者的讲述,希望进城得到更好的教育,还有的是觉得在家里不够自由,希望进城后相对独立地生活。

第四,城市中小学到乡镇中小学选拔好苗子。

这一类学生占借读生的10%。

城市中小学,尤其是重点高中,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以免学费、生活费等条件吸引乡镇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城借读。

某中学副校长韩先生说:“农村孩子学习刻苦,好管理,加上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很容易出成绩。

这是双赢的结局,学校提高了升学率,孩子也得到了实惠,为自己谋得了更好的前途。

”第五,其他一些原因。

有的家长进城经商或单位外派常驻城里,孩子随家长进城借读;有的父母离异,家长不想让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里影响学习,索性送孩子进城,换环境、求学一举两得;有的嫌乡镇中小学生活艰苦,师资不足,管理欠佳,学习风气不好,无奈之下送孩子进城读书。

浅析我国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几点看法

浅析我国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几点看法

浅析我国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几点看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农民工在各大城市就业,就学的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也在快速增长。

如何解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本身的几种状况:1、成绩方面。

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较之城镇居民子女要差,较之父母外出之前有所下滑,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辅导、学习监督及学习目的等各个方面。

2、个性方面。

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缺乏自信,尤其有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负担重,心理上承受着压力和不安全感。

3、道德方面。

由于父母的外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许多进城农民工子女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真空,喜欢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容易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发生消极变化,如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进三室两厅和网吧,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

4、情商方面。

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在家的父母一方因为要承担家务农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子女沟通,祖孙辈由于年龄代沟、知识的局限,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谈心沟通也很少,因此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情感世界影响较大。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原因1、当地政府的认识不高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地方政府担心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环境得到改善,就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流入城市就学,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更会长期呆在城市,就会给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

而农民工主要是在城郊谋生为主,流入地政府对这个地带的公办学校的师资投入和管理上都不太重视,从而导致市中心一些具有容纳能力公办学校空置而在此城郊一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则无学可上局面出现。

2、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瓶颈我国的教育资源以户籍作为划分的依据,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进城务工子女是指随父母外出打工而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农村孩子。

这一群体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以及与城市孩子的差异等原因,常常面临着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适应困难、自卑感、焦虑和孤独感等。

进城务工子女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新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容易产生适应困难。

进城务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比较,常常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来自农村,没有城市孩子那样的优越条件和机会。

他们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们常常感到孤独。

造成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是家庭因素。

进城打工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家庭关系疏离,缺乏家庭温暖。

是社会因素。

进城务工子女往往被视为外来人口,面临的歧视和排斥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

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进城务工子女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机会,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要注重关爱和家庭教育。

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子女,传递温暖和关爱,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加强学校教育。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关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

要加强社会融合和平等待遇。

社会应该改变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态度,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源培养产生影响。

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注重关爱和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农村中学生进城上学利与弊

农村中学生进城上学利与弊

农村中学生进城上学利与弊茶余饭后“学校撤并”成了我们的热门话题。

农村学校撤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一、背景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部分适龄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等原因,农村部分“麻雀学校”难以维持现状,学生少,师生缺乏竞争氛围,无心上课,而且学生年龄小,路途远,往返很不安全。

就我家乡所在学校而言,服务半径达5公里以上,又是山水灌区,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如遇风雨,学生就来不了学校。

家长担心,学校操心。

撤并学校迫在眉睫。

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高峰,农民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村新的增长点。

农民工子女即“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但老人年纪大,文化低,在生活和学习上疏于管理。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责无旁贷。

二、农村学校实行撤并的“利”一是有利于规范管理,均衡发展。

过去,农村学校都是一村一校,统一管理较困难。

而撤并后实现了一乡一校一套领导班子,学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人员的减少,精简了机构,充实了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教育教学方便实行封闭管理,在管理上得到了统一。

二是乡镇中学条件太差,老师水平和责任心都不行,孩子呆在这样的学校只会葬送前途。

学生能到县里好中学读书,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他们的命运会因此改变。

”三、取消农村初中,让农家子弟进城读中学,面临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学生支出增加,农民负担增加。

二是教师、学生的交通安全令人担忧。

三是违背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的规定。

四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缺位,学生不能得到全面教育。

五是学生支出增加,农民负担增加。

学生吃饭住宿、往返乘车,比在乡镇中学就读花费要大得多。

“农村孩子进城后吃住都得掏钱,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可能就上不起学了。

很多学校都有学生很晚进餐厅,找残汤剩饭吃。

如果没有正规渠道救助,不知这些学生能支撑多久。

”六是所有学生进城,学校的后勤保障会出问题,图书馆、机房等设施分配有困难。

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指由于父母离乡进城务工而留在农村的孩子在教育方面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教育欠缺等方面,对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思考和努力。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许多农村的学校设施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

与城市的教育资源相比,农村的学生在知识面和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差距。

为了保障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权益,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学校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确保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没有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

许多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应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尽量给予他们家庭的关爱和教育。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照顾,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辅导机构和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责任。

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教育部门还可以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肩负起解决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责任。

家庭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并关爱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解决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农村子女进城入学调研报告

农村子女进城入学调研报告

农村子女进城入学调研报告农村子女进城入学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城市教育资源逐渐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到城市接受教育。

然而,农村子女进城入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了解农村子女进城入学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两个县市作为调研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实地访察的方式,我们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信息。

调研主要的内容包括农村子女进城入学的原因、入学条件、教育质量和存在的问题等。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农村子女进城入学的原因调研显示,农村子女进城入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提高升学机会。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农村家庭普遍希望通过进城入学来改变他们孩子的教育环境,提高孩子的学术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机会。

2. 入学条件与政策调研表明,农村子女进城入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入学条件和政策限制。

一方面,有些城市对农村子女的入学条件较为苛刻,比如要求户籍、成绩和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符合一定的标准。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政府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为农村子女进城入学提供了帮助。

3. 教育质量和问题调研显示,农村子女进城入学后普遍受益于较好的教育质量。

与农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拥有更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

然而,我们也发现,农村子女进城入学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与城市同学的差距和性格等方面的问题。

四、调研总结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了解了农村子女进城入学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农村子女可以通过进城入学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城市教育部门和农村家庭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农村子女能够顺利进城入学并获得良好的教育。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务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随迁子女到城市定居。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教育体系,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实现健康成长和自身发展。

一、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随迁子女不能像城市户籍儿童一样直接入学,他们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和手续,才能在城市学校就读。

这给他们的学籍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解决。

2. 适应问题:由于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包括城市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交方式等。

3. 成绩问题:随迁子女由于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学业上比城市孩子有所落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因此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 心理问题: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包括孤独、焦虑、自卑等。

二、相应对策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为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放宽对学籍转移的限制,简化相关的手续和流程等。

2.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3. 加强学校管理:在城市学校当中,应设立专门的随迁子女班级或者专班,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教学安排,提供专门的辅导和帮助。

4. 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在学校和社会当中,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护他们的心灵健康。

5.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应加强与随迁子女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将孩子送往城市打工,这些孩子被称为进城务工子女。

虽然他们相对于农村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机会,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独特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会从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心理问题1. 家庭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的父母大都在城市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这种缺失感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失落,从而出现人际沟通障碍、自卑等问题。

2. 学业问题相比农村孩子,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机会和资源上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在部分人看来,他们进入城市后,从事的工作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和学习兴趣,也可能因此忽视了学术成就,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3. 社会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生活在城市环境中,与当地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歧视和偏见。

在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和肯定的情况下,他们会感到无助、不安,并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二、解决策略家庭团聚是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案。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安排空余时间陪伴孩子,增强家庭凝聚力和亲子关系,从而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2. 重视教育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上重视学业成就,适时提高学习兴趣,推动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

家长和教育部门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为他们寻找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3. 健康生活在城市生活中,健康生活习惯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积极运动、正常睡眠和健康饮食的习惯。

对于城市环境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文艺活动、旅游等具有放松和愉悦的活动。

4. 社会支持除了家庭和教育,社会支持也是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这一群体的问题,如提供精准资助、相关政策保障、社区管理和维护等,让这些孩子有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总之,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需要一系列综合而有效的方案。

家庭、教育、健康生活、社会支持等方面应该共同伸出援手,并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这些孩子实现良好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呵护和支持。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现象浅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现象浅析

2020年第9期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近年来,农村学生进县城上学在许多地方成为新潮流。

以往,农村孩子通常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才到县城读书。

现在进城的脚步提前了。

很多农村家庭,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在城里租房或者买房陪读,让孩子享受城镇“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一部分孩子则很小开始住校。

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带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城镇学校却人满为患。

笔者对所在县城的城乡小学进行了比较准确的班额统计,城区小学平均每班60人左右,而乡村小学平均每班仅有30人。

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建设,让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从而留住已有学生,让已经进城的学生回流,从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

这种思路一贯成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既定思路。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农村学生为什么进城?除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老问题外,还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一直在继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阻挡!在城镇化背景下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许多农村孩子将会进城接受教育,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大量农民通过各种途径由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学龄阶段人口自然由在农村上学变为进城就读。

二、农民收入提高,开始重视教育一直以来,城区学校一直比农村学校在各个方面有优势,但进城上学是近些年才成为潮流,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提高的同时,农民的意识也逐步提高,开始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历史性巨变中,农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孩子成了进城的“先遣军”。

经济条件改善了,农民的视野也开阔了,他们同样也意识到了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像城市有“择校风”一样,农村就出现了“进城上学”的“时尚”,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理念不是坏事。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几点思考发表时间:2019-11-28T17:33:16.8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作者:张浩[导读] 时下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学生进城就读已成时尚、主流,一个接一个,一个看一个。

甘肃省礼县雷坝镇学区742218摘要: 时下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学生进城就读已成时尚、主流,一个接一个,一个看一个。

你家的孩子进城读书,我家的孩子也想进城读书;有钱的进城读书,没钱的想尽一切办法进城读书。

就其表象来看,应该承认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发展,是人们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和对孩子未来教育重视的表现。

然而,事实证明,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结果并非都如其所望,是好是坏,是忧是喜,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则不能不回味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为了彻底弄清农村中小学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现象的真实原因,笔者对本乡307名进城就读学生做了初步调查统计,并对其家长做了部分的问卷分析。

结果表明,有将近40%的学生达到了家长的预期愿望;有将近20%的学生进城后学习成绩下滑,思想消沉、堕落,成了家长的沉重负担;还有近5%强的学生回流到了原农村学校,且绝大多数已着实无药可救。

例如张明同学,该生在本校就读期间,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父母在盲目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将其转学进城。

结果出人意料,孩子学习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学会了花钱、上网、交朋友,不仅给家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使自己流落社会,最终害了自己,也苦了家长。

一、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诸如张明同学的典型实例举不胜举。

为此,引发了笔者以下的思索首先,从教育成本来看: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大都需要租房,而且大部分都是父母陪读,为了节省开销,父母不得不在县城周边打工。

一个学生的花费再加上陪护者的花费,一年少说也得15000元左右,其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家里大量农田荒芜,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孩子脱离监护人的直接监护,孩子进城就读离家较远,家长与学生不能正常沟通,对学生了解甚少。

谈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的利与弊

谈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的利与弊

谈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的利与弊作者:于丽娟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2012年第06期随着科技的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大批地涌进城市学校,这表明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在提高,有条件的进城,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进城,这种现象广义来讲利大于弊,但也存在弊端。

利大于弊,是说农村的孩子进城里读书,首先环境得到了改变,从偏僻的小山村来到了热闹喧嚣的城市,大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接触的人也多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

据了解进城读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寄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了学习的氛围,有研究探讨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当然这也是针对一些爱学习、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团结、互助,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远离父母的孩子们的独立性。

比如家长给的零花钱如何分配,自己的衣物怎样整理,学习用品的摆放,饮食起居的规律性等,非常适合当代的独生子女,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孤僻、自私等性格的养成。

当然也有一定的弊端。

这也是针对一少部分学生而言,指的是缺乏自理能力而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生活没有规律的孩子,再加上监管方不负责任,这些孩子对于家长给的零用钱分配不合理,多数用于买一些垃圾食品或玩具。

据了解,有一少部分孩子染上了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肥胖症,这些病因是一些孩子吃了大量垃圾食品导致而成。

像这样的孩子,不但没学习好,还把身体搞垮了。

另外,有的同学沉迷于网吧,家长毫不知情,学业未成,恶习一堆。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经常与孩子沟通。

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远离家长,脱离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他们看不到家长劳动的艰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攀比时尚,追求名牌。

有些农村学生家长,盲目追求孩子进城学习,他不去思考孩子寄宿的环境,监管人的素质、文化修养和监督方法,还有孩子本身的素质。

我曾跟踪了解过多名同学,家境不是很好,这几个孩子1-6年毕业下来,成绩都排在班级同学的最后面,成绩不及格,整天邋里邋遢,书包里的小食品不断,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不仅没养成好习惯,而且也没有把学习搞上去。

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大于弊

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大于弊

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大于弊作者:陈庆峰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11年第04期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好转,广大农民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纷纷将孩子送到城市来念书,据不完全统计,只是通辽市科尔沁区一地,就有近6000名农村的小学生在城市中就读。

农村孩子大量涌入城市就读,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对这一现象的利与弊众说纷纭。

我们学校是城市中的一所小学,也接收了很多从农村来上学的学生,从2007年起,我们将“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与弊”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就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利多弊少。

我们课题组对100名农村进城就读的孩子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调查,汇总成表如下:从表中不难看出,变化是明显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当然是很多的。

一、管理环境改变了生活在有意识的管理环境中。

作为父母花钱将孩子送到城里来念书,由于家不在城市,好多小学又没有住宿的地方,就只好将孩子安排在别人家里,由别人来管理,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雇佣关系,那么如果将被雇佣人和父母比较,他们都更关心孩子什么呢?我们对这100名孩子的家长和10名被雇佣人做了比较。

家?摇长:1.别让孩子冻着、饿着。

2.别让孩子受欺负。

3.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

被雇佣人:1.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2.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便于管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有好处。

3.调理好饮食,使其吃的有营养,孩子们愿意来,也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4.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5.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他们见一见世面。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管理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管理,他们所说的管是吃饱、穿暖、别吃亏这些事情。

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长有一种意识,就是孩子是我的,我闲着的时候就管一管,忙起来的时候就不管了,而这种愿意管就管,不愿意管就不管,成了家长私人的事。

而被雇佣人则不同,他们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他们要从生活的质量,孩子的日常习惯,孩子的健康这些角度去考虑问题。

关于J县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J县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调查报告
学生进城 就读现象的调查报告

姚帆宏
摘㊀要: 平凉市 J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 , 学校 质 量 与 规 模 显 著 提 高 , 完成了 两 J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基 任务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渐提高了 , 九年基础教育普及了 . 然而乡村中小学孩子就 读 流 失 率 或 辍 学 率 现 象 非 常 严 重 . 根 据 笔 者调查访谈近 5 年来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现象非常普遍 . 关键词 : 农村中小学学生 ; 进城就读 现象
一㊁ J县农村教育的现状 甘肃省平凉市 J县位于陇东东部 , 县内 , 西东宽 6 8. 7 6公 里, 北南长 8 总面积 2, 总耕地 1 2 公里 , 1 9 3 平方公里 , 4 7. 6万 亩, 山旱地 占 9 属国家4 2% , 2个国家扶贫县和甘肃1 8个干 旱难困县之一J县辖 5 镇 ㊁ 共 6 个社区 ㊁ 1 9乡, 3 3 6 个行政村 ㊁ 总人数4 此中农业人数4 2 3 1 3 个小 组 队 , 8. 9 2 万 人, 5. 4 2万 人 . 民族主要以汉 族 为 主 , 其 中 少 数 民 族 以 回 民 为 主, 居住 范围比较集中 . 平凉市 J县 有 各 级 各 类 农 村 中 小 学 校 3 2 0 1 6年 , 5 5 所. 此中幼儿园 3 教学点2 小学2 初级中学3 6所, 7 个, 5 2 所, 5 所, 普通高级中 学 5 所 , 完 全 中 学 5 所; 在校学生9 3 4 9 8 人, 此中 , 在园 ( 班) 幼儿人数8 小学人数3 初中 1 0 5 人, 7 9 1 7 人, 人数 2 普通高中人数1 有正式教师4 6 5 7 0 人, 6 8 8 2 人; 9 3 0 人, 其中专任教师 4 由于部分 学 校 缺 少 教 师 县 上 聘 任 8 8 2人, 临时代课老师 3 校园占地面积 2 2 2人; 6 0 万平方米 ; J县 全 县 校舍修建筑面积 6 5 万平方米 . 现有市级示范性高中 3 所 . ( 一) J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笔者从 7 位教育 主 任 的 谈 话 和 调 查 中 了 解 到 教 委 所 管 辖的农村学校 , 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 都 比 较 好 的 , 从2 0 0 8年 起, 截 至 目 前, J县把学校危 房 改 造 列 入 重 点 项 目 , J县 大 部 分教委的村级学校 改 造 了 , 教 师 住 宿 条 件 也 有 所 改 变, 学校 的各个功能室都配备比较齐全了 , 学校焕然一新 . 笔者通过和 J县 7 乡 镇 中 学 校 长 访 谈 和 调 查 , J县 农 村 中学学校教育资源状况如下 : 笔者通过和 7 位 校 长 的 访 谈 和 本 人 实 地 参 观 7 所 乡 镇 中学的建设情况 , 我也 看 到 了 农 村 中 学 建 设 的 很 漂 亮, 大都 是楼房 , 教师办公室 和 住 宿 条 件 大 大 改 善 , 而且各个学校的 功能室齐全 , 校园环境优雅 . 现在农村 学 校 基 础 建 设 确 实 不 错, 但农村学校的学 生 逐 年 减 少 , 大部分条件好的都把孩子 转到城里就读去了 . ( 二) J县农村学校就读学生状况 笔者通过和 J县 7 乡 镇 教 委 访 谈 和 调 查 , J县 农 村 小 学 2 0 1 2~2 0 1 6 年间学生变化和流失学生情况如下 : ( 笔者通过参阅静宁 « 静宁 县 教 育 志 » 和7乡镇 2 0 1 6. 1 2) 的中小学年报统计的数据当中我们不难 看 出 , 各个教委的学 生人 数 每 年 递 减 , 递减人数从6 9~9 8 左 右.也 就 是 说 每 年 有 2~3 个班级 在 减 少 . 在 和 教 委 主 任 访 谈 当 中 , 他们都谈 到与当地的出生率 有 关 系 , 但 还 不 是 最 大 的 影 响 因 素, 影响 最大的因素是现在农民的收入好了 , 部分 农 民 把 孩 子 送 到 城 区就读 , 这使我们每年学生人数减少 的 主 要 原 因 . 另 外 我 们 可以从访谈中可以看出每年各个教委的 流 失 学 生 逐 年 增 加 , 从几位教委主任的访谈当中 , 这些学生大 部 分 到 我 们 城 区 学 校就读去了 , 部分学 生 跟 随 父 母 到 外 地 就 读 的 , 还有部分转 入临近的乡镇就读等等 . 二㊁ J县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基本情况 ( 一) J县农村学生进城的流向 笔者选 取 7 个 乡 镇 的 7 所 初 级 中 学 ; 其中5 1 1 所 小 学, 所中 心 小 学 ; 不 4 所 村 级 小 学; 2 个 教 学 点.我 们 从 调 查 中, 难发现农村中 小 学 生 从 2 从单个学校 0 1 1年到2 0 1 5年之间, 上看 , 每一所学校都不同程度的递减 学 生 人 数 ; 从2 0 1 0年前 和2 每一所学校减少了原来学生人数的2 0 1 5年间看, 5% ~ 从选 取 的 样 本 中 ( 3 6% 不等 ; 1 1 所 小 学 7 所 中 学) 2 0 1 0年农 村中小学的总人 数 是 5 减 1 1 7人, 2 0 1 5年总人数是2 9 3 7 人, 少了 2 即4 1 8 0人, 1. 6% 的农村中小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就读 . 从2 每一所 学 校 增 加 了 原 来 学 生 人 0 1 0到2 0 1 5 年间看 , 数的 2 从选取的 3所原来的学校总人数 看, 5% ~3 0% 不 等 ;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思考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思考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思考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思考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思考——基于赣南2县的调查摘要:近年来,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人数急剧增加,新形势下新的“进城择校潮”规模大、影响大、特征鲜明。

实地调研表明,“进城就读”现象与中部地区城市大幅扩张、城市义务教育免费等诸多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定联系,但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中部地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悬殊,农村中小学教育不能很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对于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呈现的新问题,有关部门需要正视“进城就读”现象对农村地区的巨大影响,客观分析其中利弊,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尽快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才能实现城乡教育平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赣南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进城就读”现象调查思考一、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的实证调查㈠实证调查近年来,中部地区出现了“农村中小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的现象。

2008年下半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驻赣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专家工作组与赣南师范学院部分研究人员、赣州市教科所人员等组成调查组,深入到地处赣南农村地区的A、B两县[①],对“进城就读”现象进行了专门调研。

[②]从A县的情况看,“农村中小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现象非常普遍。

全县现在有初中学校16所(其中县城初中3所);全县有小学33所(不含38个农村教学点),其中县城内小学6所。

2008年10月份,全县中小学生数量35790人。

根据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数字,2005年以前,A县各地的农村中小学生到县城就读的人数每年几百人次不等;从2006年开始,A县农村中小学生“进(县)城就读”人数规模变大,2006年全年全县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人数首次过千,达到1306人;2007年、2008年两年的数字分别为2050和2534人。

A县县城仅有的3所中学学生数占到了全县中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三左右。

其中县三中上学年在校学生数是1423人,一个学期之间就增加246人,达到1679人。

进城“陪读”现象应引起重视

进城“陪读”现象应引起重视

进城“陪读”现象应引起重视进城“陪读”现象应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务工人员背井离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然而,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副作用却鲜少被关注到,其中之一便是进城“陪读”。

进城“陪读”是指农村父母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特意搬到城市陪同其求学过程的现象。

然而,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既损害了家庭的完整性,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首先,进城“陪读”现象破坏了农村家庭的完整性。

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自己则放弃了在农村的生活,进城打工并陪伴孩子求学。

然而,这样的选择必然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分离。

原本团结的家庭被迫分割成两部分,父母和孩子分隔两地,很少有机会见面。

这样的分离不仅引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疏离,而且也给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增加了照顾孩子的负担,导致家庭关系变得薄弱。

其次,进城“陪读”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随着父母进城打工,孩子被迫与父母长时间分隔。

这样的分离不仅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孤独感,而且也增加了他们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心理压力。

从小学习承受分离的压力,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支持,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孩子甚至会出现逃学、早恋、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长期以来,这种压力也可能导致孩子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此外,进城“陪读”现象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工作并租住廉价房屋,给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

大量的人口迁入城市,不仅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和房屋紧缺等问题,还可能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带来风险。

另一方面,进城“陪读”的家庭成员在城市的安身立命问题上也面临着困境。

一些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容易陷入社会问题和交往困境之中。

综上所述,进城“陪读”现象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农村儿童读书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儿童读书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儿童读书问题研究报告农村儿童读书问题研究报告1. 引言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而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儿童的读书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儿童读书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问题描述2.1 阅读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农村儿童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指导,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都相对较弱。

2.2 阅读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和书店相对较少,很多农村儿童很难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

虽然现在互联网普及,但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来说,购买图书仍然是一种负担。

2.3 家庭教育环境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很少有家长会给予孩子良好的阅读引导。

农村儿童在家庭中往往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父母的陪伴,这对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影响因素分析3.1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更为匮乏。

这导致农村儿童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书店和专业的教学指导。

3.2 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图书购买费用。

即使一些家庭能够购买少量的图书,但由于资源匮乏,这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3.3 传统价值观束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注重孩子帮忙家务和参与农活等实际生活中的事务。

这些观念限制了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4. 解决方法4.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增加农村图书馆和书店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以便农村儿童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到优质的图书资源。

4.2 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家庭的教育引导。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并提供方法和技巧来引导孩子进行阅读。

4.3 建立志愿者队伍成立农村儿童读书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农村孩子上学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孩子上学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孩子上学问题调查报告农村孩子上学问题调查报告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

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正确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拟,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小学(10—13岁) 初中(14—16岁) 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47(人) 34(人) 34(人)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外表上进行了了解,比方:“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长进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

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答复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通过教育均衡发展来解决农村子女进城就读现象的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通过教育均衡发展来解决农村子女进城就读现象的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通过教育均衡发展来解决农村子女进城就读现象的策略一农村子女进城就读的原因农村师资匮乏,教学设施老化,软硬件落后,信息闭塞,教育手段陈旧,达不到家长和孩子的预期等,是造成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的重要原因。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富裕起来的农民,谁不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于是,农村孩子进城上学自然成了一种必然。

有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享受平等的国民教育,让孩子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接受先进的信息网络教育。

城区教育无论师资、教学环境还是硬件建设都比农村有优势,特别是高中升学率高于农村学校。

加上城市中农民工的增多,于是就出现了更多农村子女进城上学的现象。

一种情况是村里有孩子去城里上学了,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城里上学,即使条件不成熟也要上,不然在村里没有面子。

另一种情况是家里有孩子高中或初中必须到城里上学,家长要陪读,那更小的孩子也就带进城里,这样也方便照顾。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校学生太少,学生之间缺乏竞争心、理,导致了学生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较差,家长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无法上高中,于是就将学生转到城里上学。

此外,学校撤并导致许多乡村中小学学生都得寄宿,而寄宿的幼龄学生问题非常多,许多学生生活能力较差,于是家长就直接将孩子转到城区上学,自己租房子陪读。

凡此种种,农村孩子进城读书自然就成了一种热潮。

二农村子女进城上学的优与劣优势:能够和城区的孩子一同接受均等的国民教育,享受优质资源和优质教育,享受良好的教学环境。

特别是可以更多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不断地树立自信心,开阔眼界,学习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接受专业教师教授的体、音、美、信息技术等农村学校较弱的艺术教育和学科教育。

有些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在二、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开发学生的潜能,导致许多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突出,无法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这些在城市学校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劣势: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房租一年平均要3500至5000元,水电费需要1500元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孩子进城读书问题的研究在知识改变命运,早已家户喻晓的时代,孩子读书的问题,即使在农村,也是非常受重视的。

或许是受孟母三迁的影响,背负家人厚望、怀揣天之骄子之梦,从农村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学生已越来越多。

他们有的到城市小学上学,有的进了初中,而更多的是去城里的高中就读。

一句话,这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将厚望寄予在了城市的学校里。

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热,原因何在?大量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将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笔者查阅了资料。

新时代的“孟母三迁”,一切为了孩子,很多农村孩子的家长都认为,城市的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花再多的钱,他们认为也值得。

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还是按照老的教学陌生来教学,从而有些学生上课能听得懂,但是下来根本不会解题,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因此厌学的越来越多。

当然,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对于改变他们的命运当然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第一、农村学生进城自身发展的问题;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很多农村教师都纷纷往城里跑,导致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继续下降;第三、城市办学规模扩大与学校建设滞后不协调的问题;第四、部分家长进城伴读住房问题。

一、农村学生进城自身发展的问题
1、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市学校办学规模不能跟上,所以部分学校一个班级人数在八十人以上,班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

因此,学生并不一定得到的是最好的教育。

2、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不一定会得到预期回报。

首先,学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不同。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会下降,更不会有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农村学生进城之后,面临的诱惑也很多,如果家长不监督好的话,成迷于网络,成迷于游戏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话,效果可能还不如就在农村上学。

再次,农村学生在农村,成绩排名肯定都在班上靠前,经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进了城市学校之后,学习压力增大,周围同学又都比较优秀,成绩可能排在班级最后,心理上,可能会受些打击,再加上高中和初中不同,老师可能不会经常关心学习差的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

3、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市部分优秀学生又往更好的城市求学,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

4、综上,农村学生即使进城上学,师资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再加上自己或许不能适应城市教师的教学方式,周围优秀同学减少,其实和在农村上学差不多,而进城上学对家庭开销是非常大的,这真是得不偿失。

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农村好学生进城上学,农村好教师往城里走,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越来越大。

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市部分教师教学中感觉越来越累,与学生交流也成了一种奢侈。

作业、备课、教学等工作量明显加大,工作强度大大增加,想找学生谈话,根本不可能。

而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得到增加,从而很多城市的教师也往更好的城市寻求发展,从而城市的师资力量也在下降。

三、城市办学规模扩大与学校建设滞后不协调的问题
很多城市学习盲目的追求好的农村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但是带来的却是教室和教学设施也无法满足扩大的生源,因此出现了一个班级80人以上的规模,教师的任务严重增加,有些教师担任三个班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数学老师上四个班的数学。

学生也不能享受好的教学资源,反而不利于求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个人觉得,要想扩大招生规模,
先应该把学校的规模扩大,再把教师补充足够。

否则就是盲目的追求生源,而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村学生,甚至城市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四、部分家长进城伴读的住房问题
正如刚才分析,农村学生进城后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而远离父母的他们往往经受不住这些诱惑。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城市学校,有些甚至会举家迁进城市,有些会在学校附近租房伴读。

城市住房压力增大,房价也会随之增长。

所以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求学的问题,还会牵扯出一些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这些往往是家长考虑不到的。

五、解决方法
其实,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原因无外乎在于农村学校的师资配置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校园建设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源不如城市学生。

我想,如果能多给农村学校一些支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此举可以留住农村优秀的教师,自然就可以留下优秀的农村学生,只要形成了良性循环,农村学校自然会发展好。

近年来,国家对西部的发展支持力度增大,农村学校也引进了部分优秀的大学生,给农村学校输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我想,长此以往,农村学校一定会发展为农村学子甚至是广大城市学子求学的胜地,也将成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胜地。

然而,很多大学生进入农村学校之后,由于农村学校管理层都是老教师,观念些许有些落后,很多大学生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所以我觉得,管理层应该注意年龄结构,这样的话,或许更能把先进的知识带进农村学校,也就能减少农村进城学习的人数,也能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能减轻城市住房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