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看法
人们对端午节这种风俗的看法
人们对端午节这种风俗的看法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屈原纪念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诸多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这些在端午节上经常进行的风俗活动,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下面,本文将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探讨人们对端午节这种风俗的看法,具体如下:一、粽子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准备好美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粽子。
粽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食品,味道鲜美,寓意着平安和幸福。
在不同地区,粽子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其诞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都是相通的。
由于粽子的独特之处,不仅在内地受到欢迎,就连海外华人也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切粽子共庆佳节。
对于粽子这种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人们的评价非常高,几乎没有什么人是不喜欢吃粽子的。
二、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特有的运动项目赛龙舟也是端午节上广为流传的一种运动项目,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屈原一役。
乘龙舟进行比赛,需要团队的配合和默契,对于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赛龙舟的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
在现代,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连海外的华人社区也会举办龙舟赛事和庆祝活动。
对于赛龙舟这一端午节特有的体育项目,人们也是十分欣赏和支持的。
三、端午节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活动,比如踩高跷、装饰鲜花、赛夹红等等。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让人们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地方风俗,并体验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认知。
四、总结端午节作为传统的民俗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深度。
其默契的粽子文化和古老的龙舟传统,在人们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总之,人们对端午节这种风俗的看法是非常支持和认同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端午节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一节日并且展开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习俗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包粽子在端午节之际,包粽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人们用粽叶将糯米与各种食材包裹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紧,蒸熟食用。
包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抗议当时政府的腐败而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纷纷将糯米投入江中,以此来充饥。
后来,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成为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族团聚的期待。
包粽子的过程中,家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品尝粽子的美味,带给人们团圆的快乐。
因此,包粽子的习俗既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家庭和睦、亲情浓厚的文化内涵。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另一个特色的传统习俗。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当地居民为了悼念他,划船到江中去搜寻屈原的尸体,并且在江中散发食物,希望鱼虾不再伤害他的尸体。
当居民们发现屈原的尸体时,他们纷纷下水,划船将尸体救上岸。
这一传统习俗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的竞赛活动。
赛龙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遗志,更是弘扬团队合作和勇敢精神的表达。
赛龙舟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需要队员们同心协力、齐心协力,才能划出最佳的速度和力量。
这个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三、挂艾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习惯性地在门上悬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有驱邪消疫的作用。
由于农历五月是疫病流行的季节,人们相信悬挂艾草可以祈求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还认为厨房也是疫病滋生的地方,因此还会将艾草放在厨房中。
这一习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端午节风俗寓意看法
端午节风俗寓意看法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设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他以诗文才华著称,他代表楚国参加过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
但是由于楚国内部的斗争和军事争端,最终屈原被流放到了汨罗江。
后来,他获得了神仙路的传授,于是他跳入了汨罗江,以示不满。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大夫,人们就发明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的风俗习惯是包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挂艾草等等。
那么,这些风俗背后的寓意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讲到包粽子的寓意,它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据说,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时,他曾用粽叶包裹米饭来祭奠自己,所以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也会包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
此外,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也有许多象征意义,比如说粽子的形状像是屈原跳江前身上所绑的五根彩线,也有嫩黄色的粽子代表太阳,寓意着迎接夏至等等。
总的来说,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让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记住这位楚国大夫,并用粽子来传承和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其次,划龙舟的寓意也十分深刻。
众所周知,端午节也是龙舟赛的节日,人们在此期间将划龙舟比喻成赛龙舟。
据说,在屈原身体还没入水时,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了屈原的身体,就在江里划起了龙舟,让人们分散水中的鱼虾,以此来保护屈原的身体。
再加上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神话故事,龙舟就成为了保佑人民丰收、祥瑞吉利的象征。
所以,划龙舟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屈原,象征着人们保佑身体健康,祥瑞吉庆。
最后,饮雄黄酒、挂艾草的寓意也很有趣。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酒里加上雄黄粉,然后饮用,还会挂上一些艾草。
这两个习俗都是为了预防瘟疫和驱赶蚊虫而设立。
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端午节正好是瘟病最多的时候,所以人们就用饮雄黄酒和挂艾草来预防瘟疫。
此外,艾草有祛蚊的功效,所以人们也会在端午节时挂上艾草来驱赶蚊虫。
这两个习俗的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认同
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认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人们会通过饮食、游戏、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而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认同也是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过庆祝活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例如,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可以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 促进家庭和谐:在端午节期间,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度过这个节日。
团聚的时刻可以增强亲情、家庭和睦的氛围。
一家人共同包粽子、观赛龙舟等活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3. 增强民族凝聚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庆祝活动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都可以通过共同庆祝端午节,增强彼此的联系和认同感,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4.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团结和和谐的节日,庆祝活动可以调动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增强社会凝聚力。
人们在共同参与端午节庆典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友善氛围,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端午节习俗的文化认同1. 根植于历史文化: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和传承,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庆祝端午节可以让人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2.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端午节习俗在各地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例如,南方地区的赛龙舟活动,象征着对屈原的悼念与纪念;北方地区的吃粽子和系五色线等习俗,则体现了不同地域对于粽子起源和包装方式的理解。
3. 传统美食的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是吃粽子的重要节日,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粽子制作方法和口味。
通过庆祝端午节,可以促进传统美食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对端午节的看法与感受【五篇】
对端午节的看法与感受【五篇】【导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下面本店铺为您倾力推荐了对端午节的看法与感受【五篇】,希望您及时采纳。
【篇一】对端午节的看法与感受“五月五,是端午”这首儿歌大家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吧。
这不,现在大街上的小孩嘴里都在唱着,为什么?因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
今天,姥姥带我去早市买粽子。
刚刚到早市,一股香草的清香袭面而来。
接着,一个个精美的香包映入眼帘,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早市左右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香包,给早市增色不少。
我们往里走,看见了今天我们的“目标”——粽子,粽子的“个头”不大不小,比我的拳头略大一些,呈三角状,上面缠着一根彩线。
我买了一个想尝尝味道,拿起粽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拨开“粽子宝宝”的“小被子”,白白胖胖的“粽子宝宝”便探出头来,白白的粘粘的,香气扑鼻,我怎能禁得起这样的诱惑?便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小口,细细品味,一颗颗糯米在口中翻滚,顿时粽子特有的香气充满了我的嘴,使我不禁几口将其吞下。
端午节的传统物品中,每样都能看出人们的汗水。
比如香包,每一个小小香包中,都含有人们晶莹的汗水,密密的针线中,含有人们多少宝贵的时间,精美的图案中,含有人们多少精力的投入。
每一件物品都是海水的结晶,精力的聚合与时间的积累。
所以我们不能浪费它们,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它内在的美。
向晚的微风吹走了端午节那美好的一天,让我们向明天出发吧!【篇二】对端午节的看法与感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写了约摸十二种端午节的风俗,不过,那是南方,在我们北方,至少在我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风俗了。
我们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也有几种,例如系五丝,插艾草,包粽子,煮咸鸭蛋,吃大餐等。
单说的是系五丝,就是将五种颜色的线搓成绳子状,在天蒙蒙亮,还没出太阳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的情况下,家长将它系在孩子的手腕上,等孩子醒来后发现彩色的丝线象手镯一样缠绕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到很美,同时家长再教导孩子等下大雨的时候,记得讲这五丝拆下来,压在石头地下,将来它就会变成彩色的蛇,保护着屈原和自己不受毒害。
讨论端午节民俗
讨论端午节民俗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作“重五节”。
这个节日被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民俗传统进行讨论。
一、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为著名的民俗之一。
相传,在古代中国,楚国大夫屈原因被诬陷而投江自尽,后来当地渔民和百姓在长江上划龙舟寻找他的身体,并在船上献上粽子和饮料以守卫屈原的灵魂。
这个传说通过龙舟竞渡的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龙舟竞渡有着非常具有特色的仪式,其中包括选舵手、黄旗手、敲鼓手等一系列的环节。
比赛现场也十分热闹,观众们会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喊加油,同时也可以品尝到各地特色的粽子和甜品。
二、饮粽子端午节储存的食品,就是粽子。
粽子是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以竹叶等自然材料为外壳制成的一种传统美食。
在端午节,人们习惯性地食用粽子,以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的粽子有许多不同的口味和形式,例如枣泥粽、五仁粽、咸肉粽等,吃法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配以口味丰富的酱料,有的则用于和其他食物混合成为一道菜品。
无论是宜莲食品还是家庭制作,粽子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意义。
三、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中最具有活力和竞技性的一项活动。
为了庆祝端午节和怀念屈原,人们会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赛龙舟的比赛。
赛事规模往往规模庞大,它不仅吸引了许多专业运动员和国内外的游客,更吸引着一些热衷于浪漫和热闹的年轻人。
赛龙舟的举办地点并不限于江河湖海,也可以选择在公园湖畔等一些景点进行。
赛前的准备工作和比赛过程宛如巨大的派对,比赛过程中船队贯穿一片粽叶,龙舟上也会饰以鲜艳的彩带和装饰。
比赛结束后,大家可以品尝传统小吃和粽子,同时还可以欣赏到有关中国文化的精美展览和表演。
总之,端午节的民俗传统含义非常丰富,除了赛龙舟和品尝粽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和事件。
例如剪艾草、赛鼓等节日习俗,都折射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
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社会意义
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社会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凝聚了人们对和谐、团结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社会意义。
一、粽子传递亲情和友谊之意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不同地区对粽子的做法和口味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甜粽还是咸粽,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亲情和友谊的思念。
粽子制作过程繁琐,需要许多人的合作和协助。
人们常常会在端午节前一起包粽子,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感情,也展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邻里,共同参与粽子制作过程的人们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增进感情和友谊。
此外,人们还会互送粽子,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祝福。
通过送粽子,人们传递出温暖和亲情,加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粽子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传递亲情和友谊的媒介,是人们心灵的纽带。
二、龙舟赛展示团结合作精神龙舟赛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这个活动是人们模仿古代楚国江王的船队驱散水中恶鬼的传说而来。
通过划龙舟来追忆这个古老的故事,人们既保留了文化传统,也展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加龙舟赛的队伍通常由数十人组成,他们要密切协作、互相配合,才能推动龙舟快速前进。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队员们的力量和技巧,更需要团队精神和默契配合。
龙舟赛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体验到团结合作所带来的力量和成就感。
在现代社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依然非常重要。
无论是在学校团队活动、工作项目中,还是在家庭、社区中,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团结合作,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
龙舟赛正是通过强调这种精神,提醒人们时刻保持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三、艾叶驱邪寓意健康和平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家中、门前或放在衣物中夹一把艾叶。
这是古人为了驱避瘟疫和疾病所采取的一种措施。
艾叶具有驱邪辟瘟的寓意,代表着健康和平安。
端午节看法
端午节看法篇一: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看法粽子虽小,意义却大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其中吃粽子的习俗更是一种普遍传统文化现象。
端午节是中国人三大重要节庆之一,按照传统习俗,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正午立鸡蛋等皆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项目,而在众多习俗当中,吃粽子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而且,粽子更是端午祭拜的必备品。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与端午节的来历联系到一起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而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的节日。
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现在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由此,便兴起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了。
那么,粽子到底有些什么历史呢?它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吃粽子又有些什么学问呢?还有,其他国家的粽子又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首先,让我们谈谈粽子的历史吧。
人们对端午节的风俗的看法
人们对端午节的风俗的看法端午节,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拥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走在中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都可以看到民间流传的和端午节相关的各种风俗。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巨大的一项传统活动,在中国各地都有很多人参加。
赛龙舟是因为当时刘禅下令,让游泳技术最强的人到汨罗江的潇湘山寨救出正在水中的时装模特。
最后在草船借箭的谋略下救出了时装模特,并把龙船送回了故乡,为此而设立的活动。
赛龙舟也是一个时尚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推手。
二、挂艾叶、穿五色绳挂艾叶、穿五色绳是端午节中很重要的传统风俗。
挂艾叶是因为古时候人们认为端午时节气值潮湿,容易引起疾病,于是就用熏制的艾叶挂在门口,以驱暑防疫。
穿五色绳则是为了保平安、驱邪毒、祈福长寿。
穿好五色绳后,可以附上饰品,如玉佩、红绸和钱串等民俗文物,进一步装饰和祈福。
三、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中颇受大家喜爱的饮食习俗,每到端午时节,街道上甚至可以看到许多人排长龙的购买和品尝粽子。
粽子的种类、口味、形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如南方地区以甜粽为主,北方地区则以咸馅为主。
在现代,加入时下流行的奶油馅、巧克力馅等新口味,不仅丰富了五月节食品的种类,也让更多人饱眼福、垂涎不断。
四、饮雄黄酒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另一项传统风俗,又称雄黄酒、华清酒,是用雄黄粉、芝麻、花椒、香草等配制而成的一种民间酒。
据史书记载,古代人们在端午节中喝雄黄酒,是为了预防瘟疫、消灾解祸,也有延年益寿、增强体质的效果。
现代人们传承着这项古老的习俗,继续在端午时节与家人、朋友一起饮用雄黄酒,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多彩的风俗和文化遗产,深深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
快乐的节日不仅是一个神秘的传统节日,也是荣耀的民族文化。
让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传统,传达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底蕴,让这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习俗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愈加卓越、迷人和魅力。
端午节在风俗中的寓意的看法
端午节在风俗中的寓意的看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它以龙舟竞渡、挂艾蒿、食粽子为主要特色。
而在端午节的风俗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正是这些寓意,使得端午节得以被世代传承并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端午节在风俗中的寓意进行探讨,以期加深人们对端午节的理解和认识。
一、警醒人心,消灾除疫端午节的风俗中,有食用粽子、饮食中药、入水冲凉、挂艾叶等习俗,这些习俗都具有警醒人心,消除灾害的效果。
以食粽子为例,据说粽子的起源与屈原有关,在屈原死后,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用粽子投掷到汨罗江中,以遗腹之意。
后来百姓又在粽子中加入草药,如艾蒿、菖蒲、茅草等,既美味可口,又有消瘟除疫之功效,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粽子。
而且在挂艾叶的风俗中,也有消灾除疫的意义,艾叶在民间被认为具有驱毒消痈的作用,挂上艾叶能够避邪辟秽,除病防疫。
二、传承文化,弘扬国粹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传承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龙舟竞渡为例,龙舟源于中国古代传说和神话,据传是为了纪念被溺水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展起来的。
人们每年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仿照屈原被扔下江中的情形,在江河边划龙舟,以示悼念和缅怀。
而且在龙舟竞渡的比赛中,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能够深入人心地传承和弘扬龙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家庭团聚,感恩生活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家庭团聚是节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这个主旨下,人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感恩、团聚,丰富自己的生活。
这一天,人们会围绕餐桌,品尝家乡特色美食,重温童年回忆;也会在户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赏艾蒿、观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人们不仅仅是在庆祝,更是在感恩生活,感恩生命的美好之处,感恩能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节日和家人一起度过。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寓意。
端午节习俗的心得体会
端午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端午节习俗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端午节习俗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习俗的心得体会1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
所谓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
今年的端午节恰逢上海世博会,高考结束,南非世界杯开始。
所以,可以说今年的端午节比往年更精彩,更好玩。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民间节日,是全民健身、防病治病、避瘟疫和毒药、祈求健康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相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投江为国捐躯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一位爱国诗人,听到攻破楚都的消息,心痛如绞。
他毅然写下自己的杰作《怀沙》,投身汨罗江,为国捐躯。
沿河的人们带领船只争夺救助,沿着水唤起灵魂,把粽子扔进河里以避免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这种习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母亲说:“几千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经深入人心。
人都是惜字如金,哀痛不已,世人都在议论他们的话,以此来传承他们的话。
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做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保留节目之一。
妈妈和阿姨总是买很多粽子叶,少用水泡,洗干净,码好。
粽子的馅料通常是糯米,用绿豆和红枣煮熟。
然后,经过妈妈和阿姨灵巧的忙碌,我们的孩子像猫一样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来的那一刻…长大学习后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跳进汨罗江后,群众为了防止水里的鱼咬诗人的身体,就做了许多粽子扔进水里。
端午节习俗心得体会(通用15篇)
端午节习俗心得体会(通用15篇)端午节习俗篇1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可惜没能吃到家里的粽子,只能在学校超市买几个回来煮,也就算过节了。
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回家陪家人过端午节了,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有羡慕,有无奈,其中滋味,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求学,感觉无依无靠的人都明白的。
来广州读书这一年多,深深感受到自己对传统节日变得冷漠了。
像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同学都会回家陪家人一起过,只有情人节、圣诞节和女生节这些我认为不痛不痒的节日才会全班同学一起过。
像我这种不能回家又在广州感觉没有任何归属感的,只能宅在宿舍看看书、上上网,看着QQ空间上同学炫回家后家人的各种关爱,默默地点一个“赞”。
据我在中大读书的同学说,他们学院今年给每个学生发了2个粽子,这就是中大学子的福利吧,住在中大附近的广外学子的只能当作没看见。
中大孩子们你们就别得瑟了,广外校友在外有所作为,将来衣锦还校之时也是广外腾飞之时!不过我也很享受这仅有的3天假期,《红楼梦》看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刚好放假有时间,今天又拿出来看了。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最后那两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子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再次引发我的感慨,突然好想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从心里承认了自己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
我突然又想起不久前在图书馆举办的空巢老人展上看到的那些老人,其中有一张照片的文字写到:我知道把老人放在这边不好,可是我城里的2个孩子要上学,我们夫妻俩要拼命赚钱,都是照顾得了老的照顾不了小的。
那一刻,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羡慕那些能够每逢有节日就回家的同学,我也好想回家,帮忙料理做粽子的材料,然后美滋滋地跟老爸老妈老弟一起包粽子。
家里的粽子里面的馅都是非常多的,岂是学校的粽子所能比的?去年我所在的社团也组织我们在一起包粽子,虽然包的粽子很好吃,大家也玩得很开心,可是那种感觉跟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家人有一种血缘情怀,那意味着至少这辈子我们是彼此在这个世上的依靠。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通用16篇)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通用16篇)端午节风俗篇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对于端午节,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端午节这天,庆元的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爷爷奶奶拿出准备好的粽叶和糯米,放在一旁的凳子上。
拿起粽叶,将粽叶卷成一个锥形的容器,然后将糯米小心地放进粽叶做成的容器中,再将粽叶多余的长尾巴将糯米抱起来,最后用线将包好的粽子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
将包好的粽子放到蒸笼上蒸,热气腾腾的。
慢慢的,一阵香气便扑鼻而来,我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蒸笼前,流着口水,等待着美味可口的出锅。
粽子熟了,奶奶将它们端出来,放在一个大盘子里,过了一会儿,盘子便空了,只见大家每人都捧着一个粽子,兴奋的吃着,我一口咬下粽子,那甜甜的香气便传进我的心中。
家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对这美味可口的粽子赞不绝口,很不得能够多吃几个。
这一天,全城都飘着粽子的香气。
庆元的端午节,还有另外一个习俗,那便是赛龙舟。
我们全家人在这一天一起来到河边,与全城人一起,观看着龙舟比赛。
“加油!加油!加油!”大家一起呐喊着,为龙舟上的船员鼓气助威。
一条条龙舟飞快地从我们眼前划走。
终于,一条龙舟划过终点,获得了冠军,我们用最响亮的声音为那些船员们欢呼。
在庆元,还有一个特有的习俗,在这一天,全庆元的人民都要走桥。
爷爷奶奶带着我们。
走上廊桥,我们停在一尊佛像面前,为佛祖上香,祈祷自己能平平安安,幸福地过日子,那时候我还小,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长大了,也明白了,现在爷爷奶奶还保持着这个习俗,端午节到了,我们没空回家了,可爷爷奶奶却惦记着我们上香时也不忘为我们祈祷。
就这样,端午节轻轻悄悄地来到,也轻轻悄悄地溜走了,我们期待着明年的端午,端午就这样离去了。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篇2“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啊!又是一个端午节到啦!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各种各样的粽子。
它们有方的,有三角的;有肉的,有豆沙的……今天中午,爸爸把做好的肉粽、蛋黄粽放在桌上:“快点吃吧,不然就凉了!”爸爸刚说完,我就吃了起来,不时发出“太好吃了!”的声音。
端午节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
端午节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之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这些风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东西,但是,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却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人来说,端午节的风俗是很有意义的。
他们认为评功不分等,只要用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赛龙舟比赛,让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吃粽子更是一道美食,让人们品尝到美味,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这些独特的传统风俗,不仅有吸引力,更让人倍感温馨,感受到深厚的家国情怀。
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端午节的风俗是值得传承和继承的。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端午节的风俗却是一个古老的陋习。
他们认为这些风俗对于时代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浪费了太多的资源和时间。
比如说,赛龙舟比赛不仅占用了大片的水域,而且还存在某些矛盾。
吃粽子同样存在浪费的情况,毕竟粽子的包装和配料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财富。
有的人认为端午节的风俗已经过时,应该好好规划这个节日,让它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
不论是哪种看法,端午节的风俗不可否认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喜欢还是反感,大家都应该尊重这些风俗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停止争论,从传统文化中借鉴适应现代社会的思路,或许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的文化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我们更应该珍惜端午节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
它是我们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也是我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把每个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温馨和感动。
不管是舞龙舞狮、赛龙舟还是手工制作粽子,都是一个有趣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
在这个端午节,我们应该讲述儿时的故事、分享亲人的美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融合。
总之,端午节的风俗既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成分。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不断思考,学习和吸取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益信息,使端午节在未来也能继续传承下去。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意义探析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意义探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遵循一些特定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探析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意义。
一、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水乡地区,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痛惜国家的衰落,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
龙舟赛是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参与者需要配合默契,共同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划行船只。
这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活动。
通过参与龙舟赛,人们能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制成的传统食品,通常用竹叶包裹而成。
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据说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便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投入江中喂鱼。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可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还可以作为一种美食享用。
因此,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吃粽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味蕾,更重要的是它寓意着对屈原的缅怀和纪念。
通过吃粽子,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和传承。
三、挂艾草和穿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前或门框上,或者将艾草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这是为了驱邪避邪,保护家庭平安和健康。
艾草被认为有驱邪的功效,可以祛除疾病和灾难。
而香囊则被认为可以驱除不幸和厄运,给人带来好运和吉祥。
通过挂艾草和穿香囊,人们表达了对幸福和健康的向往,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和文化。
总之,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龙舟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和民族精神,吃粽子寓意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纪念,挂艾草和穿香囊表达了对幸福和健康的向往。
端午习俗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端午习俗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
一、粽子——重情义端午节的最大特色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然后用竹叶系好的传统美食。
粽子有很多种口味,有甜有咸,有肉有素。
在端午节,家人们会一起制作粽子,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吃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
通过制作和分享粽子,家人之间可以增进感情,传承家族的温暖和团结。
粽子的形状也寓意着团结和完整,象征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二、赛龙舟——团结合作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特殊的划船工具,长约10米至30米,用于竞赛和庆祝活动。
传说,赛龙舟源于古代人们为了寻找伟大诗人屈原而划船捞尸的行为。
赛龙舟需要团队的合作和默契。
船上的划手们要同步划桨,舵手要准确掌握方向,队长要提供明确的指示。
这种合作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团结、合作和互助。
通过赛龙舟,人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团结带来的胜利和快乐。
三、挂艾草和穿五彩线——驱邪辟邪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草和穿上五彩线。
艾草被认为有辟邪的作用,能够保护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五彩线由五种颜色的丝线组成,代表着五行的力量,据信可以驱散邪恶的力量。
挂艾草和穿五彩线是为了驱除家中的厄运和邪气,保护家人的平安和健康。
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关注家庭幸福和身体健康的表现。
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家人和亲朋好友传递了祝福和保佑。
四、端午节民俗游戏——传递友谊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端午节还有一些有趣的民俗游戏。
例如,踩高跷、包麻花和放风筝等。
这些游戏都是为了增加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踩高跷是一种需要平衡和协调的游戏,它要求参与者保持稳定并保持前进。
包麻花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人们会一起包裹面粉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面食。
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认同
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认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龙舟节。
它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习俗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认同。
端午节习俗的第一个社会意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多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人们划着精美装饰的龙舟,在河流或湖泊上竞速。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象征。
参与者需要齐心协力,精确配合才能赢得比赛。
这种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强了团结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
吃粽子是端午节习俗中另一个重要的活动。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物。
吃粽子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传,在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能充饥鱼虾,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
今天,人们仍将粽子视为屈原的象征。
通过吃粽子,人们回忆起屈原的伟大事迹和牺牲精神,进而将这种崇高品质传承给后代。
吃粽子不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端午节习俗的第二个社会意义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和睦。
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其他许多庆祝活动,如系艾草、挂菖蒲、佩香囊等。
系艾草是一种流行于南方的习俗,人们在节日前后将艾草系在门口或家中,以驱邪、祈福和保护身体健康。
艾草被认为具有神奇的驱邪功能,人们相信通过系艾草可以保护家庭、驱走疾病和灾难。
挂菖蒲也是一种吸引吉祥和祝福的习俗。
菖蒲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圣力量的植物,人们将其挂在门前用以祈福。
佩香囊是一种香料袋,人们将香囊挂在身上或放入箱包中,以驱邪和祈求平安。
这些习俗不仅平和,还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感和社会和睦。
端午节习俗的第三个社会意义是传承文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
端午节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屈原的故事、龙舟的传统运动、粽子的制作技艺等。
关于端午节的看法
关于端午节的看法篇一: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看法粽子虽小,意义却大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其中吃粽子的习俗更是一种普遍传统文化现象。
端午节是中国人三大重要节庆之一,按照传统习俗,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正午立鸡蛋等皆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项目,而在众多习俗当中,吃粽子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而且,粽子更是端午祭拜的必备品。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与端午节的来历联系到一起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而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现在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由此,便兴起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了。
那么,粽子到底有些什么历史呢?它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吃粽子又有些什么学问呢?还有,其他国家的粽子又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首先,让我们谈谈粽子的历史吧。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个人感触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个人感触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让人们在欢庆中品尝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在这里分享一些我对于端午节习俗的个人感悟。
一、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期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
吃粽子不仅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粽子则代表了我们对于父辈、祖先的感激和纪念。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总是期待着每年端午节能够吃到妈妈亲手做的粽子,那是一种家的味道。
二、赛龙舟龙舟赛是端午节的又一项传统习俗,也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赛龙舟源于远古祭祀活动,后来演化成体育竞技项目,现在已经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赛龙舟不仅仅是一项运动竞赛,更是一种凝聚群众,传承民族精神的方式。
赛龙舟需要协调与同伴的配合,体现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三、挂艾叶艾叶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物品,挂艾叶、泡艾香浴是端午祈福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我看来,挂艾叶和泡艾香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艾叶也代表了我们对于健康和平安的祈愿,让我们在端午期间更加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四、重温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重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看来,民俗文化中不仅有我们所熟知的习俗,还有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重温端午节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习俗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之美。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应该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根,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更应该在这个节日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在这个端午节,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温暖中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更好地感悟和珍惜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强大和有力。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感受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感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过端午节的方式也随之变革,但是它所寓意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始终不变。
在我看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
据中国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在国家楚的统治者不信任而自杀的日子。
而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将这个节日定在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日期,它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民俗传统。
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系五彩线、穿香囊等等。
每个风俗都有它的典故和文化背景,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被逐渐淡化,但是端午节的重要意义却不会消失,它的价值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我们要珍视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信仰和精神的象征不断传承下去。
同时,文化传承也需要适应时代变迁和文化融合的趋势。
比如,一些企业发起了“端午送福”等新型端午节活动,结合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现代生活的需求,使整个节日更加富有现代感和生活化。
三、弘扬民族文化和凝聚人民情感传统节日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更能弘扬民族精神和凝聚人民情感,让每个国人更加认识和关注自身的文化和传统。
比如,端午节龙舟比赛,不但是离不开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更是各地区凝聚起人们共同的爱国精神和团结意识。
从中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力量,在共同传承节日的过程中,更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人心。
四、展示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形象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各个国家,交流与融合也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端午节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多元和开放性的节日,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比如,中国政府为了让外国朋友更加了解端午节文化,已经将端午节正式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粽子虽小,意义却大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其中吃粽子的习俗更是一种普遍传统文化现象。
端午节是中国人三大重要节庆之一,按照传统习俗,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正午立鸡蛋等皆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项目,而在众多习俗当中,吃粽子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而且,粽子更是端午祭拜的必备品。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与端午节的来历联系到一起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而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现在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由此,便兴起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了。
那么,粽子到底有些什么历史呢它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吃粽子又有些什么学问呢还有,其他国家的粽子又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首先,让我们谈谈粽子的历史吧。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
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艺也相当高。
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的。
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
"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
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现代粽子以浙江嘉兴最负盛名。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由此可见,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且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古代人民节日不可或缺的食品。
并且,它的做法甚是简单。
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代的粽子制作工艺与现代的相差无几。
对于吃粽子的学问,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习学习。
吃粽子的时候必须要与蔬菜水果进行合理搭配,并且,不宜吃太多,吃后不能立刻喝冷水,粽子是糯米做的,性热,遇冷凝结不消化,腹胀。
还有,挑选粽子的时候,要做到五小心,即小心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小心粽子的口味变化、小心粽子的质量、小心粽子的外包装、小心吃粽子是不是适宜。
还有很多很多健康吃粽的学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
然而,在国外也有不同的吃粽子习俗。
朝鲜的粽子: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成它为“车轮饼”。
日本的粽子: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别具一格。
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缅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
缅甸的粽子:缅甸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国的粽子: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新加坡的粽子: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
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后,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
在国外,还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口味、不同颜色的粽子,虽然外表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本质还是相同的。
都是粽子。
我想,在大家的眼中,也许都会认为粽子小小的,一点点都不起眼,只会认为是一种可以饱腹的食品。
但,其实不然,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和巨大的影响力。
它可以作为一种奖赏品。
在唐宋时代,粽子也曾受到过皇室的喜爱。
唐明皇在位时,每年在端阳宫里都要精工制作一批粽子和粉团。
粉团盛于金盘之中,然后让宫女们用金质小弓箭去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以粽子为赏。
可是粉团滑腻,并不好射,宫女们为获得吃粽子的奖赏,必须全神贯注,认真拉弓引箭才行。
唐明皇则在一旁取乐,并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
这种宫廷游戏直到宋代仍然延续不断。
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病的良药。
古人还在粽子中加入药物,以疗疾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将治疟药与粽子并食来治疗疟疾效果良好的记载。
南北朝时,卢循将中药益智与糯米同裹,制成“益智粽”,呈献给宋武帝刘裕吃,治疗他的脑力衰退、思维迟钝的症状。
粽子也曾激发过古代诗人们的创作灵感。
元稹有“采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温庭筠有“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这些都是对粽子的歌咏。
后来,粽子也成为人们在端午期间馈赠亲友的礼品。
旧时,一些朱门大户的节礼除粽子之外,还要配以桑椹、樱桃、荸荠、黄杏、五毒饼、玫瑰饼等时鲜物品。
而小户人家则只能勉强裹几只清水粽,既充节物,又当食粮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粽子有着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食,同时还是还可当做是良药,更是佳节馈赠亲友的礼品。
它凭借着自己的特殊作用,成为了历朝历代的宠儿,所以才能流传至今而不被湮灭在历史潮流之中。
因此,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更应该好好保护“吃粽子”这个传统文化现象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文化现象是需要国人采取确切措施进行切实保护的,不论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哪个文化现象都是需要保护的,没有特例。
像韩国江陵端午节“申遗”成功事件,我们不希望再发生,也不能允许被发生。
这就深刻要求我们,不论是国家还是人民,都需要提高自己的爱国情操,为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