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水系廊道与古都西安城址变迁的关系研究
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

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作者:李悦刘建林朱记伟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渭河水文化的功能价值,探讨了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实践问题。
指出渭河水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传承功能。
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要紧扣渭河水文化主题,总体布局按“一主一副一长廊”、“四带、五区、多点元”进行,打造以人为本,彰显亲水性,以水为线的美好水利景区。
【关键词】渭河;水文化;内涵;功能价值;建设规划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及水利部党组关于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水利部特制定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使水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著名作者余秋雨曾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水文化的胜利”。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中国首届水文化论坛中强调,“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
”渭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轴”,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水文化历史悠远、内容丰富。
历史上渭河两岸的关中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渭河在哺育沿岸人民的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和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也正是渭河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蕴含的非凡价值,所以,研究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郝旺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本文以河流连续性的视角,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渭河水文变迁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梳理,旨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一定的规划指导。
通过研究渭河向北偏移和水量变化两个方面的变迁历史,以及影响其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人类在大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渭河自然过程的连续性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渭河的变迁的结论。
关键词:渭河;河流连续性;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 TU29.5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Historical Changes in Xi’an Section of Weihe River Based on RiverContinuumHao Wangh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F rom a view of river continuu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Weihe river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 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 give certain planning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hange history of northward move and runoff of Weihe river and also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uman beings have destroy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Weihe river and aggrav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Weihe river d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e.Key words: Weihe river; river continuum; historical changes自古以来,渭河在关中地区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息息相关。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
论文以西安水域空间构架和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发展、历史演进的观点,从研究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着手,发现影响二者的动因及制约条件,对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的理解,并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联规律。
标签:水域空间;城市形态;西安一、西安古代水环境特征概述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
纵览西安的历史,阅读那些关于水的诗文记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源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汉代上林苑的壮丽之美,以后就有了这“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绕长安”是西安最有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在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关中城市,也曾有过水的辉煌。
纵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西安由一个汉唐时期的富水之都演变为一个水域资源匾乏的现代城市,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
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渭河横贯关中平原,环绕今日的西安城北流经过撞关最后注入黄河,而居住在关中平原附近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就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源头。
渭河众多支流犹如叶脉一般伸向整个关中平原,位于沿河南岸的南北地区地势最为宽阔,所以河流分布也最为稠密。
由于这种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水域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联也日益增多。
需要我们通过认识西安城市形态与水域空间总体构架的关系,以及西安城市的自然山水肌理,从而构建城市水域网络构架并合理塑造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设箭。
渭河流域的历史

渭河流域的历史渭河,是中国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其流域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文明发源地到现代的经济繁荣地,渭河流域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和人类的奋斗史。
一、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的居住和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河流域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化遗产。
例如,位于渭河流域的咸阳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都城,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这些古代文明的遗迹,见证了渭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帝王之都的辉煌岁月渭河流域不仅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秦朝统一六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渭河流域经历了辉煌的岁月。
而后,汉朝、隋朝、唐朝等朝代也在渭河流域建都,使得这片土地更加繁荣昌盛。
特别是在唐朝,长安(今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渭河流域的历史地位更加彰显。
三、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随着历史的变迁,渭河流域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政权更迭。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执着和传承。
明清时期,渭河流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都在渭河流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四、现代经济的崛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渭河流域的经济逐渐崛起。
特别是在西安的发展带动下,渭河流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相继建成。
另外,农业也得到了发展,渭河流域的农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总结起来,渭河流域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的奋斗史。
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到现代经济的繁荣地,渭河流域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渭河变迁

渭河形成的历史变迁程俊珊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母亲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孕育了中国最早王朝,震兴了华夏民族。
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河一城一路三山”的特色文化,即渭河、战国秦长城、古丝绸南路、鸟鼠山、首阳山、马武山。
经祖祖辈辈口碑流传和丰盛浓墨的史载,是渭河文化展现得璀灿更辉煌。
地质变化造渭河渭河之水天上来大地演变,造就渭河源头。
据现代学者研究,距今500多万年以前,黄河是一条正直滚滚东流的大河。
黄河从兰州向东,经渭源鸟鼠山,呈“一”字状,沿渭河流域向东流,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
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抬升,露骨山成为陇中屏峰,西延西倾山,低凹下陷,洮水向西流;北坡向东北凹陷。
马啣山至鸟鼠山,发生南北长垣状隆起带,变成孤岛,尔后出现榆中、临洮、陇渭盆地坳陷,隆起带阻拦了黄河,使古黄河遇到障碍,改道向北流,迳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绕一大湾,由晋北顺桑干河流入大海;后来,由于集宁地区隆起,黄河又南下,呈“几”字状形,在潼关和渭河交汇。
隆起带造就古渭河发源地,历史上把古黄河流入的地方,称作渭河源头,也叫渭河发源地,源头鸟鼠山以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另一洮河支流相隔,是古黄河流入渭河的关键通道。
彪炳史册,传承后世。
地貌确定,降雨溢注河流。
渭河地堑雏形,发源地隶属中祁连地质褶皱带,地质力学观点属“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貌;南部边缘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西延段,为中低山积石山地貌。
在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形成山岭、盆地、台原、低山丘陵、中高山地貌综合体系,加剧了渭河流域的完善。
20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渭河上游属亚热带气候,向温暖带过渡,环境湿润,植被茂密,水源充沛,分布着内陆湖泊,渭河水主要由地下潜水供给。
更新世中期,地壳再次断裂,湖洪积错断,沟谷继续下切,丘陵被黄土覆盖,地下潜水减少,渭河流量逐渐缩小。
古都的变迁——以西安为例说明其分期

十 三 年 时将 都 城 迁 到 咸 阳 。到 公 元 前 2 1 , 王 赢 政 横 扫 六 国 , 2年 秦 建 立 了 我 国历 史 上 第 一 个 统 一 的 封 建 王 朝 , 定 都 咸 阳 。 秦 朝 灭 仍 亡 后 , 邦 建 立 了 汉 朝 , 时 的 咸 阳 已 经 遭 到 了严 重 的 破 坏 , 邦 刘 此 刘
横 街 是长 安 城 中最 宽 的 一 条 街 道 , 起 着 拱 卫 宫 城 的 作 用 。皇 城 它 东 、 、 面都 有 大 门 , 西 南 所有 大 门 都 与 城 内大 街 相通 , 其 内南 北 有 而
七 条 街道 , 西 有 五条 街道 ,台省 寺 卫 ” 列 其 间 , 成 了 唐代 的行 东 “ 并 构
古 都 的 变 迁
以西安 为 例 说明 其 分期
梁 静 梁 小平
( 川 大 学历 史文化 学 院 6 0 6 ) 四 1 0 5
【 摘 要 】 天 的 西 安 是 从 历 史 上 的 丰 镐 , 安 发 展 而 来 的 。 在 其 发 展 今 长
过程 中, 不仅 是 城 市 名 称 发 生 了 变 化 , 史地 位 更 是 变 化 巨大 。本 文 就 历 是 以 其 历 史 地 位 的 变化 作 为 城 市 分 期 标 准 的 。 【 键词】 关 丰镐 一 长 安 一 西 安 ; 史 地 位 历
政 中心 。外 郭城 从 东 西南 三 面 拱卫 宫城 和皇 城 , 一 般 群众 和官 僚 是 的住 宅 区 , 是 长安 的商 业 区 。城 内南 北 十一条 大 街 , 西 十 四条 也 东 大 街 , 间列 置 诸坊 。当 时 全 城 的 面 积 约 有 八 十 四 平 方 公 里 , 乎 其 几
在 人 类 漫长 的原 始 社 会 中并 没 有 城 市 。城 市是 在 奴 隶 制 社 会 出现 后 , 隶 主 为 了 保 护 其 财 产 , 范 奴 隶 造 反 , 其 居 住 区 周 围 奴 防 在 筑 起 高 墙作 为 防卫 工 事 的 时 候 才 出 现 的 。 恩格 斯 在 他 的 《 庭 、 家 私 有 制 和 国家 的起 源 》 书 中以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观 点 指 出 , 垣 建筑 一 城 是 在 生 产 力 发展 到一 定 阶 段 , 现 了 阶级 以后 才 有 的 东 西 。列 宁 出 也说过“ 国家 是 阶 级 矛盾 下不 可调 和 的产 物 ” “ 一 个 阶 级 压 迫 另 ,是 个 阶 级 的机 关 ” 。而古 代 国家 的职 能 在 城 市 中 得 到 集 中 的 体 现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说 , 市 是 国 家 的 同义 语 。 因此 通 过 城 市 去 透 视 历 城 史是很重要的。 西 安 是 我 国 的历 史文 化 名 城 , 公 元 前 1 3 周 王 朝 在 这 里 从 14年 建 都 起 , 后 有 十 三 个 王 朝 定 都 于 此 。远 在 公 元 前 十 二 世 纪 , 国 先 我 正 处 于 商 王 朝 的 末期 。这 时 , 今 天 陕 西 岐 山 和 麟 游 一 带 的周 原 在 上, 崛起 了 以周 族 为 中心 的 势 力 。《 经 》 是 这 样 描 述 的 “ 原 腮 诗 上 周 臁, 堇荼 如 饴 ” 可 以看 出 此 地 土 地 肥 沃 , 产 丰 富 , 就 使 得 周 族 , 物 这 更 加 强 大 。到文 王 时 , 了 和商 朝 争 夺 天 下 , 于 公 元 前 l3 为 便 14年 从 周 原 迁 到 今 西 安 西南 二 十 多 里 的 丰 水 ( 沣 河 ) 岸 , 立 起 自 今 西 建 己新 的首 都 , 名 丰 京 。西 安 这 个 地 区作 为 国 家 首 都 就 是 从 这 一 命 年 正 式 开 始 的 。 这应 该 是 西 安 这 一 地 区 的 一 件 大 事 。文 王 迁 丰 以 后 不 久 就 死 了 , 子 武 王 为 了 做 好 灭 商 的 准 备 , 国都 从 丰 迁 到 其 把 镐 。镐 京 亦 称 宗 周 , 于 沣 水 东 岸 。丰 、 虽 然 只 有 一 河 之 隔 , 位 镐 但 国都 的迁 移 是 经 过 仔 细考 察 的 。丰 京 和 镐 京 遗 址 虽 都位 于 沣 河 两 岸 的二 级 高 地 上 , 丰京 地 处 沣 河 与 灵 沼 河 之 间 , 法 扩 建 , 扩 但 无 要 大 都城 , 有 向 沣水 东 岸 发 展 。“ 王 都 镐 京 , 四 方 来 朝 者 丰 不 只 武 为 以 容之 ” 于 是 就 有 了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丰 镐 。 周 人 建 都 丰 镐 以后 , , 就 以 其 为 中心 , 蓄力 量 , 商而 后 建 立 了周 朝 。丰 镐 是 周 王 朝 的 首 积 灭 都 , 很 快 发展 为全 国 的 政 治 、 济 和 文 化 中 t 。但 平 王 东 迁 后 , 它 经 , l 丰 镐 的地 位 就 一 落 千 丈 了 。 从 公元 前 4 5 起 我 国 进入 了封 建 时 期 。 这 时 在 关 中 西 部 兴 7年 起 了秦 国 , 霸 一 方 , 不 断 向 外 扩 张 。 为 了 和 六 国 争 雄 , 孝 公 称 并 秦
渭河流域的历史

渭河流域的历史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渭河流域的历史。
一、早期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渭河流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渭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业文明中心之一。
在这里,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养殖牲畜,逐渐形成了原始农业社会。
这里的居民还制作了精美的陶器,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
二、秦朝的崛起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
渭河流域成为秦朝的核心区域,作为秦朝的都城咸阳就位于此地。
秦始皇还修筑了著名的兵马俑,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军事力量。
三、唐朝的繁荣在唐朝时期,渭河流域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渭河流域成为了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此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渭河流域也因此繁荣起来。
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都在此地活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明清时期的衰落明清时期,渭河流域逐渐衰落。
明朝时期,曾有一段时间,咸阳成为了明朝的都城,但随着明朝的衰落,渭河流域逐渐失去了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
在清朝时期,渭河流域的经济状况更是逐渐走下坡路。
一方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疏于管理,渭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侵略对渭河流域造成了严重破坏。
五、现代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渭河流域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政府加大了对渭河流域的投资力度,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提高了交通和通讯的便利性。
渭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
此外,渭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渭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体验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渭河流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到秦朝的崛起,再到唐朝的繁荣,渭河流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安的“泾渭”之略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7(上)水韵Water Rhyme有经天纬地之略,必有经邦纬国之才。
“经纬”的重要性,在古人的心中落地成河,便是泾河和渭河。
一条由北而来、一条自西而来,两条河流经过长途跋涉在长安相遇,便有了“泾渭分明”,有了十三朝兴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水与船的关系,也适宜城市与水。
人类择水而居,没有水,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为继。
“八水”的衰落,长安皇城的丢失,便是最好的例证。
好地方自带风水,西安自古帝王都。
当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时,当长安变西安时,那已不是一个地名改变,而是一个河与城的故事,一首八水润长安的变奏曲。
当晨曦揭开西安护城河的面纱,那河水便成了镜子,让古城梳妆打扮。
那清流如一条绿腰带,系在古城腰身上,在水的映衬下,原本古朴厚重的城墙一下子变得灵动明丽起来。
那水一汪汪,如女孩的眼睛般清纯,又似绸缎般光滑。
那水很清,清得连鱼儿都难以隐藏;那水很深,深得让人看不到河底。
就在这清波静流中,鱼,任意穿行;鹅,自由徜徉。
当然,它们巡游更多的目的还是检验护城河的水质。
水映城郭,静若处子。
水映两岸,绿树浓荫。
鸟儿啁啾,歌舞升平,此起彼伏,相得益彰。
水中漂荡着两三游船,便尽显江南味道。
只不过这水,不似江南的水柔软,也不似江南的水悠长,它携着秦岭的清纯与明亮,彰显着西安的博大与深邃。
就在这水上,晨曦携着朝霞起身,黄昏带着夕阳落座,桥上车水马龙穿流而过,桥下护城河水静静流淌,所有的市井喧嚣与烦恼忧愁都被流水洗涤,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温柔长情地凝聚在城墙根下、护城河边。
看着这一河的水,我知道它不似北京的护城河静默,也不似南京的护城河没有方向,它就像西安城的面貌一样,完整地记述着这座城的选择。
14.6千米长、36.2万平方米水面、127万立方米库容,水质Ⅲ类的简单数字背西安的“泾渭”之略阴秦延安水润西安42后,不仅是护城河的脱胎换骨,更是西安人碧水绕城垣的梦想成真。
城市因水而生,而河湖也因城市而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水系廊道与古都西安城址变迁的关系研究崔玲刊发于《华中建筑》2009年第02期摘要借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了古都西安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城市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址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
深入探索研究渭河流域历史上城市发展迁移与渭河变化的互动关系问题,不仅对于科学地理解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城-水”关系的变迁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渭河中下游地区各类型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也可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借鉴。
关键词古都西安选址迁移渭河水文河道变迁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construction, migration of the ancient Xi’an and the hydrology and change of waterway of Wei River, finds out the city experiences changes in several aspects: the life water source changes from the Wei River to its branch; the transportation way changes from relying on the Wei River shipping to on canal and then to suffering the lack of shipping condition; The city site migrates from the north bank of Weihe River to the south bank, and from being close to the river to being far away from it. This study not only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to well understanding the vicissitude rule of “city-water” relationship b etween Xi'an city and its circumjacent zones in history, but also provides certain historic experience for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ies along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Wei River.Key Words Ancient Xi'an, Location, Migration, Hydrology of Wei River, Vicissitude of waterway古代城市的选址、建设、发展、迁移历来注重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古城西安的选址与迁移与渭河水系廊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往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多注重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人文因素去探索,而忽视环境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时期城市发展迁移与水系变迁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还很少,只有少数的探索性文章发表。
本文拟从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演变的角度入手,探索分析历史时期渭河水系廊道变迁与古都西安选址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历史时期渭河水系廊道的变迁渭河水系廊道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渭河及其支流常水量不断减少,水体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导致河流、湖泊及人工渠系淤积严重,水系网络的减灾能力减弱。
1.1 渭河水系廊道水量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历史时期以来,渭河水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西安地区天然湖泊数量的不断减少,渭河及其支流的常水量减小导致漕运能力下降。
关中地区的湖泊数量从秦汉、隋唐乃至现代数量减少许多,如今西安周边已经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天然湖泊。
有关西安地区的湖泊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白华》记载的滮池:“滮池北流,灌彼稻田。
”稻田属于沼泽,不过诗中的稻田是位于渭河南岸,据渭河不远。
周代有“灵沼”,《三辅黄图》记载位于长安县西三十里;另在卷四“苑囿”还记载周代有“灵囿”,“周灵囿,文王囿也。
诗曰:王在灵囿,鹿鹿攸伏。
鹿鹿濯濯,白鸟翯翯。
”诗中的“翯翯”意味羽毛洁白,白天鹅栖息在多湖泊的环境中。
周代的“灵囿”,有“鹿鹿濯濯,白鸟翯翯”的景观,表明灵囿中除了灵沼外,还应该有其他不少湖泊,才会有众多的白天鹅在这里栖息(表1)。
先秦时期的湖沼多因河而成,和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河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多分布于天然河道附近。
如焦获泽,《水经·渭水注》曰:中山西有觚口,所谓觚中也,即焦获泽是泾水在流出仲山谷口时受两岸(弯曲河道)所阻而形成的觚状大泽。
关中地区的湖泊数量在唐代已经开始逐渐减少。
《三辅黄图》记载的汉代上林苑中的“十池”,即初池、糜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坡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等10个池陂,但唐代大多不见记载,比如镐水和镐池。
其中牛首池一名虽然到唐代还见于《括地志》等文献,但在《长安志》中,则被称为野菲泽,表明其水文状况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代周长四十里范围巨大的昆明池,到唐代也经历很大变化。
昆明池的变化对于唐代长安城的供水系统有很大影响。
汉代以后有关昆明池的记载,见于《水经注》。
该书虽然对于昆明池记载很简略,但有昆明故池和昆明池两个称谓,表明昆明池的位置发生变化。
再后就是《括地志》。
其卷一记载:“沣、镐二水皆已堰入昆明池,无复流派。
昆明池在雍州长安县西十八里。
”据此,至唐初,昆明池仍存在,且作为长安城的供水源地。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了昆明池在唐代经过两次挖浚:“秦姚兴时竭,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命京兆尹韩皋充使浚之,追寻汉制,引交河、沣水合流入池。
”又该书《长安县》条下记载昆明池:“昆明池,在(长安)县西二十里,今为民田。
” 程大昌的《雍录》认为应该是在“则唐初仍自雍堰不废。
至文宗而犹尝加浚也。
然则图经之作,当在文宗后,故水竭而为田也。
中宗时安乐公主欲请昆明为己有,帝以民资蒲鱼不可请。
公主遂别穿顶昆以胜之。
定昆池在长安县西南十五里。
”又记:“贞观间,又堰沣、镐以入昆明,而二水于是乎断流。
”从以上记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昆明池曾经干涸,且水源发生变化。
唐代贞观年间,在沣、镐二河上筑堤,将二河之水引入昆明池。
汉武帝挖凿昆明池时,是将交水拦截引入昆明池,昆明池的水源发生很大变化。
由此可见,作为汉唐长安城的主要供水源地的昆明池,到唐文宗以后逐渐干涸。
更为重要的是,唐末以来,关中地区湖泊数量持续减少,据研究,唐代长安城内有113个湖泊(图1),剧减为今天的2个:兴庆湖和莲湖。
然而,即使仅有的2个也非隋唐原状留存至今,而是后人重新修凿的。
湖泊数量的减少,直接表明渭河水系水资源总量的显著减少。
另一方面,渭河及其支津诸河流的常水量从远古至历史时期直到现代,一直在持续减少,航运条件越来越差。
从浐河东岸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半坡所出土的相当数量捕鱼的工具和绘有鱼形花纹的彩陶可以推测当时浐河的流量是很大的。
这和现在的浐河一年之中多数时候只是涓涓细流,甚至是河床干涸,无鱼可供捕捞形成鲜明的对比。
渭水下游本是周人肇兴之地,据史料记载,周人居于豳时,已在渭水行船。
至春秋时,公元前647年,著名的“泛舟之役”,也足以表明渭河当时的航道是相当长的。
秦汉及唐代,为满足都城及京畿地区的粮食供应,需从关东运粮。
运输的水程是先运到黄河岸边,再由黄河而上,进入渭水,运到咸阳和长安。
唐代长安城北的东渭桥是渭水运漕粮的终点,唐代李频《东渭桥晚眺》云:“秦地有吴洲,千樯渭曲头。
”可见那时东渭桥帆樯林立,俨然是一个大型的货运码头。
然而隋唐时渭水水量已较秦汉时为小。
因为当时在渭水以南开凿漕渠的一个原因是渭水流浅沙深,不利于航运。
隋代为开漕渠而下的诏书就说:“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路途,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操舟之役,人亦劳止。
”[1]宋代以后,渭河航运就不再见诸史籍了。
由此可见历史时期渭河常水量逐渐减少,航运条件越来越差,以至到现代无航运条件的变化过程。
水量的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
自然的因素虽然不能为人力所控制,但一些人为的作用却能促成或加速自然的变化。
就自然因素而言,历史时期呈周期性变化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变化对河流水量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解释在2000年或更长的历史时期中河流水量逐渐减少以至于干涸。
这样一来,就不能不从人为影响方面去寻找原因。
关中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富有森林的地区,战国时,关中被誉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2]。
但后来随着都城的兴起与建设,特别是隋唐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明清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关中地区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秦、汉、隋、唐都城所用的建筑材料与燃烧的劈柴,皆取之于秦岭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致使原始森林几乎损失殆尽。
后来随着明清人口的增加,开垦的加剧,大致从明代中叶起,陕西的森林就又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
由于人口大增,耕地有限,清政府曾对关中地区采取鼓励开垦的政策,如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谕令,“联意南山内既有可耕之地,莫若将山内老林,量加砍伐,其地亩既可拨给流民自行垦种,而所伐材木,即可作为建庐舍之用”[3],关中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了极度的破坏。
森林可以涵蓄水分,能够均匀地为河流提供水源从而保持河流的水量。
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渭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河流水量陡增,甚至暴溢,水患不断;冬春之季则往往河床干涸甚至断流。
常水量减少,航运条件越来越差。
事实上,径流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是今天渭河水系水量的共同特点。
渭河及其支流黑河、涝河、沣河、浐河、灞河等河流年际水量变化一般高达4~6倍左右[4],这种水量的季节差异悬殊,是与流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密切相关的。
1.2 河道的变迁及其原因渭河河道变迁特点是:在历史时期中下游河道一直向北迁移。
关于近两千余年来渭河在西安段的北蚀侧移变动,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并为丰富的考古资料所证实(表2)。
从表可以看出,渭河河道北移的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速度,特别是清顺治以来,达到每年了2.8986 m。
将古河道与今日渭河河道做比较,可以看出,渭河从一级阶地形成以来河道不断向北偏移的规律。
渭河中下游河道持续北移的原因,首先是与构造运动有关,全新世以来秦岭山地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渭河北侧又受咸阳——临潼断层下沉的影响,因此,该段渭河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