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3 1.1区域与区域差异(2)学生版

必修3  1.1区域与区域差异(2)学生版

1.1区域与区域差异(二)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2.了解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3.了解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认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学习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口_________和经济________的地区。

_______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土地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青藏高寒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_________为主,少数地区可以适度发展林业和________,该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_________。

4.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________、_________条件复杂,建设交通路线比较困难,___________阻碍着西部地区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它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大致以_____________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此线以北为________区,属________农业区,河湖冬季___________,地形多为________和________;此线以南为_______区,属__________农业区,河湖一般__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主。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回答)略(板书)(二)四大地区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问题)P14活动问题2:(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气候
水文特征 植被和
土壤
内部差异 的主导因 素
森林和森林草原, 漠草原、荒漠/荒漠 高寒荒漠/缺乏 森林植被发育土壤和草原植被下发育 发育成熟的土壤 的土壤 随纬度位置变 化的气温状况
随距离海洋远近 随海拔高度变 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农业活动
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吐鲁番的葡萄
都江堰
吐鲁番盆地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 大,各地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明显。 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可以再分为 “南方”和“北方”两个亚区。
秦岭—淮河线是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 0℃等温线和800mm年 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 为北方和南方、暖温 带与亚热带、旱地与 水田等地理事物的重要 分界。
我的故乡-山东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 和人类活动
地理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和人类活动
青藏高原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 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 置和可量度的实体.
东北
武汉市
西南
广东省
区域的 级别有高有 低,划分的 指标也不尽 相同。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阅读教材,了解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 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 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GDP则可以 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区域发展的原则。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区域概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3.学会运用区域发展原则分析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2.制作课件;3.准备讨论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呈现(10分钟)展示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4.巩固(10分钟)呈现讨论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学案(教师用)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学案(教师用)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考纲浏览:1、中国的区域差异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4、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5、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6、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7、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热点提示:1、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资料,综合考查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关注台湾问题、南水北调、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等热点问题3、关注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和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4、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往往是命题的切入点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一部分中国区域地理一、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北方地区1、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制作:审核:日期:月日【课程标准】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过程】模块一区域和区域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区域概念2、区域特点3、区域划分的指标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从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来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阅读课本P4-P5,完成下列问题:1、区域: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区域划分的指标:自然、社会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差异: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差异研究(1)研究方法:比较法(2)研究内容: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B、分析以上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研究意义: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模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产生原因2、划分界线3、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册,了解基础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每个自然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阅读教材P5-P7,结合左侧地图,完成下面的内容。

1、产生原因: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模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产生原因2、划分界线3、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册,了解基础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每个自然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教学教案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教学教案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教学教案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

2、读图分析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举例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景观图,直接感受重要地理界线两侧的差异。

2、运用地图、实例体会和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培养学生全局统筹观念,体会到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你或许能说出南、北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很多差异,但是你知道这些差异的明显界线在什么地方吗?21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秦岭和淮河,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秦岭—淮河线1. 秦岭—淮河线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

(如图)视频:《秦岭——南北分界线》秦岭: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海拔为1500-2500米。

拓展延伸:秦岭的“贡献”秦岭东西延伸,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土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

而秦岭以南则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

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则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冷空气,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

21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下游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海,全长约1000千米。

(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是1月份多少℃等温线通过的地方?(0℃)拓展延伸: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来说明这种差异吗?主食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主要以面类食品为主,以南以米饭为主。

必修3 1.1区域与区域差异(2)教师版

必修3 1.1区域与区域差异(2)教师版

1.1区域与区域差异(二)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2.了解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3.了解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认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学习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_ 广泛而深刻_____,是中国人口__最为集中____和经济_最为发达____的地区。

_平原____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水源不足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土地_ 荒漠化___和__盐渍化____。

3.青藏高寒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_畜牧业____为主,少数地区可以适度发展林业和_种植业__,该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_微弱___。

4.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_地形__、_地质__条件复杂,建设交通路线比较困难,_交通的不便___阻碍着西部地区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它造成_信息闭塞___、__经济落后___,这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大致以_秦岭—淮河____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此线以北为__温带季风__区,属_旱地___农业区,河湖冬季_ 结冰___,地形多为__平原___和__高原____;此线以南为_热带、亚热带季风___区,属__水田___农业区,河湖一般__不结冰__,地形以__丘陵____和__山地___为主。

差异区域发展 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022年)

差异区域发展 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022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板书】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

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读图思考】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点拨】(1)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其他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

【探究活动】看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业区的位置与名称。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地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2)了解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方式;(3)能够分析区域差异,提出合理的互补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2)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提高爱护家园的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四大地理区域及其特点(1)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农业以旱作为主;(2)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农业以水田为主;(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农业以灌溉为主;(4)青藏地区:高海拔,农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2. 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1)资源互补:如南方地区提供农产品,北方地区提供矿产资源;(2)交通往来:如铁路、公路、水路等;(3)信息技术交流:如互联网、通信等;(4)人才交流:如教育、科研等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方式。

2. 难点:如何分析区域差异,提出合理的互补措施。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与特点;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地图: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2. 案例材料:南方与北方地区农业合作案例、西北与青藏地区资源互补案例等;3. 讨论话题:如何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补发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课堂讲解:(1)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强调各自的优势与不足;(2)介绍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方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1)提问:请学生列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例子;(2)回答: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020-2021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案

2020-2021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案
了解我国主要经济区划的过程,加深对区域划分方法及区域概念的理解,同时增强阅读图表、提取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讲解主体功能区这一国家区域开展战略的区域划分根本思路与意图。
了解国家前沿区域开展战略,增强对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开展这一根本观念的认识,落实教学难点。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与重点。布置课后开放性作业。
回忆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课后练习强化对于区域相关知识及区域划分方法的理解认识。
教 案
教学根本信息
课题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2〕
学科
地理
学段:第二学期
年级
高二
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6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区域开展实践的实例,了解国家经济区划与区域开展的时代背景和根本过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知道地理学科将空间划分为区域的区划方法,深化对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开展的认识。
教学重点:〔1〕通过梳理与分析建国以来主要的经济区划与区域开展过程,加深对区域的含义及类型的理解;〔2〕结合主体功能区这一国家区域开展战略,加深对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开展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主体功能区这一国家区域开展战略,加深对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开展的认识。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忆、梳理上节课所学重点内容。
温习知识,加深印象,引出后续内容。
根据教师给出的中国建国以来主要的三次经济区域方案及各种图文资料,思考并答复三个问题:〔1〕在我国建国后及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国家开展,主要依据哪个要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2〕我国现阶段仍以经济开展为唯一考虑因素来划分区域可能导致什么问题?〔3〕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拓展提升
备注
7.读下面材料、三大自然区图及其面积、人口比例表,回答问题。
1
三大自然区面积、人口比例表
(1)图中A、B、C三地分别与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对应。
(2)图中A、B、C三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最低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A、B两地区相比,降水量较少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备注
完成资料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后反思
2.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________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________的。
3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________。
4、自然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位置、和等。
和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和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一般依据地形、气候、________、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其中________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________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突出,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自然区域。
高二上学期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课题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比较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比较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过渡转承】大家的推测准确吗?我们来通过读河南省地形图验证一下!二、东西差异自主探究二:河南省东部和西部地形有何不同?(从地形类型分布、地势来说)地形地貌条件不同,传统民居也大不相同。

在河南省西北部黄土高原上有一种神奇的窑洞。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陕州地坑院。

【播放视频】地平线下古村落【过渡转承】地形地貌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对产业布局产生深刻影响。

合作探究二根据河南省的地形、气候特征,规划产业布局,把标有“旱地、水田、林业、旅游业”的标签贴在河南省地形图的相应位置,并解释原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3分钟后找小组代表把标签贴到河南省轮廓相应位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3分钟后小组代表到黑板上贴标签。

同组同学纠正,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河南省东部的华北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10%,位居第二,小麦产量占全国1/4,依托丰富思考河南省东西部的地形差异。

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三道塬地坑院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河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布局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小组代表到黑板前把标签贴在河南省相应位置。

作业布置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任选一个区域,比较其地理差异,并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1.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两个自主探究和两个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在教学评价方面,能够及时地给予客观评价,此外增加生生互评,使学生转换一种教师视角,更能发现问题,从而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课堂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学习目的,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概述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现。

由于地球表面地理要素的不均匀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气候、水文条件、地貌特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

二、气候的区域差异1.赤道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湿润,年降水量丰富,温度变化小。

2.副热带地区:位于赤道与两个回归线之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季风影响较大。

3.温带地区:位于副热带和极地之间,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量适中。

4.极地地区:位于北极和南极地区,气温极低,年降水量较少。

气候的区域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赤道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农业发展较为便利;而在极地地区,气候严寒,资源稀缺,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三、水文条件的区域差异1.河流水系:不同大小的河流穿越不同地形,形成不同的河流水系。

大型河流如长江、尼罗河成为该地区的生命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小型河流则提供了区域内的水资源,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2.湖泊和水库:不同地区的湖泊和水库对水资源的储存和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国的太湖和洞庭湖是重要的淡水资源。

3.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地下水的开采对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条件的区域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四、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1.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适宜农业和城市发展。

例如,长江流域的江苏、湖北等地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经济重要地区。

2.山地地区:地势崎岖,多样的山脉和丘陵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地理景观。

山地地区的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3.高原地区:位于大陆内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资源稀缺。

高原地区依靠畜牧业和小规模农业为生,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景区。

中图版高二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范例

中图版高二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范例

中图版高二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范例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高二阶段,这是一个高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高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高二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范例,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Ⅲ的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打下基础,所以《区域发展差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1.3 区域发展差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教材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发展差异为例,探究形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探讨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意义。

教材在编写方法上打破了传统正文固定的表述模式,采用正文、阅读、活动等形式,有利于教师开展活动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材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地理现象说明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查找资料、阅读图表、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分析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

高中地理《区域差异比较》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区域差异比较》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目标展示
朗读课标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主要内容,方便学生抓重难点
板书设计
播放英国、日本区域景观图片
教学反思
英国、日本两个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重点讲解)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采用表格、地图和资料的形式比较两个国家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工业布局、农业等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掌握区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高中地理《区域差异比较》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地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1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区域差异比较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情分析
云县一中学生入口比较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月考检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月考检测中,一层次班级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均分以60上,及格率达到60%,二层次班级平时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测试中平均分55以上,及格率达到30%;普通班平时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测试中平均分40以上,及格率达到20%。总的来说我们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同层次的学校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做好普通基础知识的记忆,但是到地理分析方法的对比和理解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在讲课和平时练习时,主要找图表,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

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

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

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

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臧以东。

深居内陆,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大部分中国西南部地形和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

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植被和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

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

冻土广区域特征形成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二课时)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改革开放:从东部向西部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划分界线:⑴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讲述〗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界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等;该线南北两侧表现出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多为落叶阔叶林,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界南地形比较破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多为常绿阔叶林,以水作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实际上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对此内容的细化。

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以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回顾:秦岭一淮河一线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二)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产品水果北方地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旱地小麦、棉花苹果、梨、桃、杏、山楂。

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稻谷、茶叶、蚕丝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影响因素:地形和气候北方:多平顶建筑南方:屋顶坡度大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和通达性的影响北方:公路和铁路南方: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

方言少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

方言复杂。

(三)工业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

(第三课时)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讲述〗由于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

当时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的。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二)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读图〗P12图1-1-14《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落实在地图上)1、东部地带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区。

(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2个省、市、区)〖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都在中国的沿海省份。

(╳)〖讲述〗东部地带暂时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

而北京虽然不直接濒临海洋,但是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所以也划在沿海的东部经济区内。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中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个省区。

西部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列表〗经济地带面积人口东部地带 16% 41.6%中部地带 27% 35.3%西部地带 57% 23.1% 〖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地区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3、差异原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分析〗东部地带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课后记录作业记录学生反馈备四课时注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练习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A 干湿地区B 自然区C 高原区D 热带雨林区2 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 区域内的某些地理要素往往具有相对的一致性C 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 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地区都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B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 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读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

夏随风里热,梅逐雨中黄”,据此回答4—5题4 “五月炎蒸气”所描述的地理现象是()A 夏季潮湿炎热的天气B 春季增温快的现象C 印度雨季来临前的天气D 春季潮湿炎热的天气5 这四句所描述的地区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四川盆地C 台湾海峡两岸D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综合题: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至48°N之间,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读下图,完成6—12题。

6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存在的差异有()(1)工业基础的差异(2)矿产资源条件的差异(3)气候条件的差异(4)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A (1)(4)B (1)(3)C (2)(4)D (2)(3)7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A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B 农业走向专业化、机械化C 粮食商品率高D 全球变暖8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A 都临海洋B 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C 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D 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9 地理环境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是()A 水热条件好,种植棉花、甜菜B 一年两熟到三熟C 西部草原分布广,发展了畜牧业D 湖面较宽,水产业较发达10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 长江三角洲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水B长江三角洲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C长江三角洲气候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D长江三角洲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少11 图一、图二所示区域,按地形区分,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