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误差。
这些误差有可能对诊断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影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方法,对于临床医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在进行血液采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入外来物质或污染物,并导致结果的误差。
如果使用不合适的消毒方法,或者在采集过程中发生管道破裂、漏血等问题,都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防范方法:确保采集操作规范化,使用合适的消毒方法,确保血液标本不受外来物质污染,并避免采集过程中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2. 标本保存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在血液标本采集完后,如果保存和处理不当,也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如果标本保存的时间过长,或者保存的温度不合适,都会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防范方法:及时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到实验室,确保标本保存的时间和温度符合要求。
对于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标本,可以考虑低温冷冻保存,以保持血液成分的稳定。
3. 检验设备和试剂的误差:在血液检验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试剂的质量和准确性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设备的校准不准确,或者试剂的质量不稳定,都会造成结果的误差。
防范方法:确保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符合质量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如果发现设备或试剂出现问题,及时更换或修复,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误差: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操作人员对于操作流程和方法不熟悉,或者技术水平不高,都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防范方法:对于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
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监控和评价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时纠正不合格的操作。
影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采集过程中的误差、标本保存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检验设备和试剂的误差,以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误差。
针对这些因素,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防范方法来减少误差的发生,从而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往往会出现误差,这些误差可能会对诊断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方法。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保存条件、运输方式、操作技术等方面。
1. 标本采集:采集标本时,需要保证采样器具的无菌和采集过程的无污染,否则可能会导致标本的污染,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采集血液时,应选取适当的部位和深度,并避免血管瘀血和溶血等现象的发生。
防范方法: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采集标本的操作规程,保持操作的专业和规范。
确保采样器具的无菌和采集过程的无菌操作。
2. 保存条件: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如果保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中的某些成分,如细胞、酶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防范方法:血液标本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免过高或过低温度以及过度干燥或湿润的环境。
应尽量将血液标本保存在材料透气性好、防光和防辐射的容器中。
3. 运输方式: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可能会受到震动、温度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防范方法:应选择适合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保证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
在长途运输中,可以考虑使用冷藏箱等保温设备,保持标本的稳定温度。
4. 操作技术:血液检验的操作技术非常重要,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标本的稀释、洗涤、离心、吸取等步骤,可能会导致操作结果的偏差。
防范方法: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准确的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过程中的差错。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标本采集、保存条件、运输方式、操作技术等多个方面。
为了减少误差的发生,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采集、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误差,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一、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1.标本采集错误错误原因:标本采集时标本管内如有溶血、凝血或混入空气、抖动过度、标本容器不当等因素都会引起标本质量下降,进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预防措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管径合适的血液采集器,避免使用较小直径的针头,造成快速流动时的液体动力学效应,漏出并带出周围组织液进血管而引起血液稀释。
另外,在血管内采集血液时,抽血前应将患者手腕屈曲,使用多张血管外的手指进行压迫,以充分淤血,避免空心管引入空气造成误差。
错误原因:血标本不及时离心分离,或离心时间较短,均会造成血液成分分布不均,甚至有些检测指标受到影响,引起误差。
预防措施:在标本处理方面,应该将血标本快速转运至检验室,在离心前,应该将血管中抽取的血液描述清楚,并标注离心的速度和时间。
另外,标本室中必须保持洁净,以确保标本不受较大的环保看似及交叉污染。
3.仪器误差错误原因:在检验仪器的运行过程中,如有电源波动或电源质量不佳,也会导致检验结果异常,甚至可能造成检验仪器的损坏。
预防措施:检验员应定期维护检验仪器,并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使用。
如发现仪器出现任何故障,及时更换或维修。
4.实验操作技术误差错误原因:检验员的工作技能差、工作态度不端整、出勤率低、工作地方环境差等因素与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原因都会导致误差。
预防措施:检验员应定期参与技能培训、考核,并要求严格自律,定期进行检验员的轮岗培训,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提高检验技能水平。
5.数据录入误差错误原因:数据录入时,检验员出现失误,或录入的数据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相符,造成误差。
预防措施:检验员应认真核对检测的数据,及时更正错误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与完整,并定期对数据进行归档、备份和管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血液检验标本可能会出现误差,从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影响因素1.采集方式:血液标本的采集方式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采集方式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误差。
特别是在采集血液时,如果不按照规范操作,可能会造成血管受损、血液外溢、血细胞破坏等,并且可能会引入外部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2.保存方式:血液标本的保存方式也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正确的保存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检验标本的质量,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保存方式主要包括内部及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
3.标本数量:标本数量太少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血液病患者血细胞减少或血细胞质量下降的情况下。
此类情况下应采取多次采样或增加采样量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生物周期:人体生物周期是指人体在一天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变化,因此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例如,正常情况下,早上的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液红细胞计数高于晚上。
5.饮食等因素:饮食习惯也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例如,饮酒、吃油炸食品和高脂肪饮食等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二、防范方法1.正确采样: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正确选择适当的采样器械并按照规范操作,避免被污染和受外部因素干扰。
2.标本保存:应在规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保存血液标本,以防止污染和失效。
保存期间应该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下,应该特别注意保鲜。
3.增加采样量:针对血细胞减少和血细胞质量下降的情况,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多次采样或增加采样量,并结合其他的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4.限制食物:在进行血液检查前,应该减少酒精、油炸食品和高含脂肪的食物的摄入,并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空腹采样。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诊断至关重要,因此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进行探讨。
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采集部位、标本容器和采集方法,就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比如采集时使用了带有抗凝剂的血管采血管或者标本容器中的抗凝剂不足等,都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2. 标本保存不当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如果保存不当,比如温度过高或冷藏时间过长等,就会导致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改变,从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差。
3. 标本传递环节中的误差在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如果标本的标识不清晰或者送样的时间过长等,都会造成标本与个体情况的不匹配,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4. 检验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失误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实验人员的技术操作不规范,比如稀释液量不准确、试剂的配制不当等,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5. 仪器故障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老化,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6. 样本污染在采集和传递标本的过程中,如果标本受到了外界污染,比如细菌、病毒等,就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误差。
1. 严格标本采集规范在进行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包括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和标本容器、采血方法等,避免抗凝剂的使用不当。
2. 标本保存规范在标本采集后,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保存管理,包括标本冷藏温度的要求和保存时间的限制。
3. 严格标本传递环节在标本送检过程中,要标注清晰标本的信息,确保送样时间的及时。
4. 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5. 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对检验所用的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6. 标本污染的预防在标本采集和传递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标本受到污染,保持标本的清洁。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生化、免疫、病原体检测等多方面的信息。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检验的标本可能会出现误差,这不仅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对患者的诊疗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一、误差的原因1.感染病毒或细菌:标本收集时若未有严格的消毒与防护措施,有可能导致外界病毒或细菌与标本发生接触,从而污染标本。
2.使用错误的采血管或采血器:采血过程中使用错误的采血管或采血器可能会导致失血量不足或大量溢血,从而引起误差。
3.采血部位过于压迫或揉搓:过度压迫或揉搓采血部位可能会导致血液中各种参数的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采血前未进行充分饮食、饮水、休息和缓解紧张情绪: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血液参数的正常变化,从而在检验时出现误差。
5.采血采集量过少:采集量不足会导致某些化验难以进行,如血清学检查。
同时也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6.采血时不采取状态或生理调整措施:如采血时间不恰当,某些血液成分会受到生理节律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误差。
7.标本被污染或氧化:标本在采集、运输或处理过程中未完全避免氧化可能会产生对结果的影响。
8.标本处理不当:例如血清或血浆从血液中离心过程中,离心不适当或时间不够可能会影响成份分布结果。
二、误差的控制1.采血前准备工作:在采血前,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采取必要的状态调整措施,如避免食用脂肪类、油炸类食品,保持充足的饮水量,避免过度用力、过度紧张等直接影响采血结果的因素。
2.采样器具的消毒:医务人员必须在采血前仔细消毒采样器具,如采血针,采血器壳体,采血管以及化验器具等。
确保采样器具的消毒、灭菌等步骤得当。
3.标本采集:采用多种保护及卫生措施,如戴手套、使用单独包装或套装标本收集器具等措施,可最大程度降低感染、污染风险的发生。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检验科的血液标本检测是临床诊断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检验过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和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人为操作误差1. 样本采集不当:收集的标本量不足、采血部位不正确、采集容器不干净或被其他物质污染等,导致样本质量不佳。
预防措施:对于采血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标本采集过程中拒绝因时间匆忙等原因导致的误操作。
2. 测量仪器校准不准确:仪器无法准确读取样本数据,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并及时修复故障。
3. 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熟练的仪器使用和标本处理技能,容易导致误差。
预防措施:对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并定期进行职业培训。
二、样本处理误差1. 标本处理时间过长:过长的标本处理时间可能导致样本中的代谢物质异常。
预防措施:在处理标本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时间要求进行操作。
2. 样本处理温度不当:不当的温度会使标本生化物质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
预防措施:对不同的标本要求不同的处理环境,仪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恰当的温度。
三、质量控制误差1. 样本标签误差:标签不明确、缺失、错误或不干净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预防措施:在标本采集和标签贴附前检查和确认标签准确性和质量。
2. 样本来源错误:可能反映不同的样本来源,如可能来自不同的部位或身体物质,可能会导致误差。
预防措施:标本采集与标签贴附后要仔细核实样本来源和正确性进行比对。
以上就是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误差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科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关注操作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减少误差对检验和诊断的负面影响,提高诊断准确性。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是医学检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常常被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然而,误差始终存在于检验过程中,严重的错误甚至会导致患者的误诊或误治,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认真探讨这些误差和预防措施。
以下是对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的讨论。
1. 人为操作错误人为操作错误是血液标本检测中最常见的误差之一,通常发生在标本采集、标本标识、样品处理、设备使用等环节。
例如,标本采集时没按规定时间采集,没有注意清洁,或者没有一个准确的记录系统,导致样本的标记错误等。
这些误差导致分析结果的质量受到影响,常常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等结果,其后果是严重的。
为避免这些误差,操作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熟悉任务要求,严格遵循规定程序,并保持持久的精神集中和关注细节的精神。
标本标记必须在样品采集现场完成,并有责任人核对确认,避免任何标记错误。
仪器使用前必须保证其运转良好,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定期检查,防止系统故障和误报等错误。
2. 拘谨/模模糊糊的区别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是一项精细工作,结果的精确性往往取决于技术人员的熟练度和实际经验。
在操作环节中,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样品的搅拌、离心、抽吸、时间、溶媒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精度偏离的情况。
例如,如果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设备的精确度进行计算,结果的差异可能会很大。
为了避免这些误差,操作人员必须全面、系统地理解检测过程,查阅流程简明明确的操作手册,坚持准确地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并及时纠错。
技术工作不可拘谨,要对可能的误差有敏锐的嗅觉和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标本运输标本的运输也是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的误差源之一。
标本在运输期间可能会遇到震动和温度变化,这样就有可能影响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结果。
样本的处理过程中,压力和感染等多方面的影响都需要注意。
为了减少这些误差,必须提高人员的责任感,严格执行运输标准,分类、包装和运输样本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以保证标本的安全和完整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它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能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
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集标本的技术操作:血液采集是血液检验的首要环节,在采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不准确,就会导致标本中混入其他物质或发生溶血等现象,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为了减少这种误差,需要培训采血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采血。
2. 标本的储存和转运:血液标本需要在采集后及时储存和转运,以保持其稳定性和完整性。
如果标本存放的时间过长或保存条件不当,如温度变化或震动等,都会对标本中的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为了防止这种误差,应在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并采取相应的储存和转运措施,如冷藏或冷冻。
3. 实验方法和仪器:血液检验中使用的实验方法和仪器也可能存在误差。
不同的实验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
而仪器的质量和校准情况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这种误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校准。
4. 个体因素:每个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都可能会影响血液指标的测定结果。
某些药物的使用、肝脏和肾脏功能异常、血液病等,都可能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为了减少这种误差,需要了解被检者的基本情况,如用药史、病史、相关疾病等,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为了防范和减少误差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培训和监督人员:对于进行血液采集和检验的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使其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应定期监督和检查他们的操作,并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认识。
2. 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健全的血液采集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如采血时注意不要污染标本、避免气泡和颠簸等,以确保采集到的标本准确无误。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血液样本的准确性对于临床医生提供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样本的采集、保存和检测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将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方法。
血液样本的采集方法不正确是导致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集血液时应选择正确的采集针和管道,避免使用过长或过短的针头,以免影响血液采集质量。
血液样本的采集位置也很重要,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避免静脉穿破或血液混入其他组织液。
血液样本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误差也常常发生。
血液样本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应选择合适的保存容器,将血液样本存放在恒温箱内,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避免样本质量的退化和结果的误差。
血液样本的检测方法和仪器也可能会引起误差。
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对血液样本的要求不同,使用不合适的方法和仪器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并对仪器进行定期校正和质量控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采集和检测血液样本时,操作人员的经验水平和操作技术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重要影响。
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质量控制,加强对操作流程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为了防范上述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的规范操作流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2. 选择合适的采血器具和采血部位,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采血,确保标本的质量。
3. 对血液样本进行合理保存和运输,控制好保存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避免样本受到污染和退化。
4. 购置和使用合适的检测仪器,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质量控制,监督和指导其合理操作,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很多,但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合理选择仪器和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防范这些误差,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的发展。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误差,这可能会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
了解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出现误差的原因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检验的第一步是采集血液标本,如果采集不当,会导致标本污染或受到外界污染。
采血时未及时清洁采血部位、使用了过期的采血管等都会导致误差的发生。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如果保存不当,比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标本的质量受损,从而产生误差。
3. 检验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在进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能存在疏忽或失误,比如标本混混淆、标本交换、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引发误差。
4. 仪器故障:血液检验仪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或者不符合标准,会导致检验结果产生误差。
控制误差的方法1. 严格规范标本采集流程:确保采血时遵守规范操作流程,保持采血现场的清洁和无菌,采用符合标准的采血针和采血管,避免因为采血造成的误差。
2. 标本储存环境的控制:要求标本储存温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在标本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障标本的质量不受影响。
3. 检验过程的标准化:在进行检验时,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范,避免操作人员的失误,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减少因为仪器故障引发的误差。
4. 管理培训:培训操作人员,要求他们持续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最新的操作标准和技术,提高操作技能,降低误差发生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的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外,临床实践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来降低误差的发生。
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对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质量评估,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及时更新检验技术和流程,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等。
血液检验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准确的检验结果可以为医生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本文将从样本采集、保存、运输、操作等方面,分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方法。
样本采集是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采集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导致血流受到影响,造成血液成分的改变。
采集前患者饮食、药物使用等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防止这些误差,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包括消毒、采血顺序、采血量等要求。
在采集前,应告知患者禁食时间和停药要求,避免因饮食或药物干扰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保存和运输也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误差。
血液标本需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中,避免受到温度变化、阳光暴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血液标本的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振动和温度变化,并采取合适的包装措施,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不同类型的标本在保存和运输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某些检测项目需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对此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
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防范误差的关键。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步骤的标准化和仪器设备的精确性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仪器设备的校准和质控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在防范误差方面,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建立和贯彻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标准化。
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确保其精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和质控检验,及时发现和纠正误差。
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血液检验标本在采集、保存、运输和操作过程中都存在误差的风险。
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包括采集环境、标本保存、运输条件、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校准和质控等。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诊断。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可能会出现误差,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讨论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
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标本采集是血液检验的第一步,采集不当可能导致误差。
常见的问题包括标本污染、采集过程中无菌条件不符合要求、采集管体积不足、采样时间不准确等。
解决方法:提高采集标本的技术操作水平,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保持无菌操作环境,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并确保采样时间准确。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持其稳定性。
不适当的保存条件可能导致标本的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决方法:采集后立即将标本送到实验室,避免血液与空气接触时间过长,避免标本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在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运送长途或长时间保存标本时,可以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保存。
3. 标本处理不当:血液标本在实验室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保存等。
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样本污染、误差积累等问题。
解决方法:实验室应建立标本处理的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处理。
确保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质量控制,以确保标本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仪器操作不当:血液检验通常需要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如血细胞分析仪、化学分析仪等。
仪器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误差。
解决方法:操作人员需要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仪器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工作状态和准确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采集、保存、处理标本过程中的错误均应避免,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血液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偏差,因此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一、误差的原因1.1 样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的结果受到样本采集的影响,如果样本采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比如采血时未按规范消毒皮肤、采血时把血样放在了不适合的试管中等。
1.2 采血管粗细与试管类型选择不当采血管粗细与试管类型选择不当也会导致误差。
采血时应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粗细的采血管,试管类型也应该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试管,以防止脱钠或者脱钾。
1.3 血液样本不新鲜血液样本的新鲜度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血液样本在采集后存放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某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偏离正常值。
1.4 血液稀释不当在血液检验中,某些指标需要进行稀释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如果稀释比例不合适,就会导致结果失真。
1.5 检验方法选择不当不同的检验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如果选择的检验方法不合适,可能会导致误差。
比如选择了不适合的分析方法、检验方法操作不当等。
1.6 仪器故障仪器故障也是导致血液检验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仪器不正常,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出现漏报和误报。
2.1 规范样本采集规范的样本采集是避免误差的关键。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规范的样本采集技术,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2.3 保存血液样本新鲜在采集血样后,应尽快送至检验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导致样本不新鲜。
2.4 血液稀释与检验方法选择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稀释比例和检验方法,确保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2.5 定期维护仪器定期维护仪器,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对于发现故障的仪器应该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2.6 质控措施检验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严格按照质控要求进行操作。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辅助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血液检验结果可能出现误差,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本文将就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进行分析。
血液采样的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误差。
在采血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没有正确选择采血部位、采血量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血液中指标的浓度发生变化。
医务人员在采血前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采血技术,避免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误差。
血液标本的保存和运输也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血液标本如果没有正确保存,可能会发生溶血、凝固、细胞沉淀等现象,影响指标的准确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和运输制度,确保采样后及时进行分离,并储存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免标本质量的下降。
患者本身的生理和病理因素也可能干扰血液检验结果。
患者在采血前没有进行适当的禁食、饮水等限制,会导致血液中某些指标的浓度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些疾病本身也会对血液指标产生影响,例如炎症、感染等都可能会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发生变化。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避免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检验设备和试剂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误差。
医疗机构应选择质量可靠的检验设备和试剂,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检验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防范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严格的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规范,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专业化的操作人员培训等。
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前应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医疗机构还应选择质量可靠的设备和试剂,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到采样、保存、运输、设备和试剂等多个方面。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了解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以及防范方法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因素1. 采样方法不正确:血液采样是进行血液检验的第一步,采样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标本的污染或者稀释,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采样时没有充分清洁皮肤表面或者使用了锈迹斑斑的针头进行采样,就有可能将细菌、灰尘或其他污染物引入标本中,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2. 采样量不足:血液检验所需的血液量是有要求的,采样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样本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偏低,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对标本量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采样量。
3. 采样时间不准确:一些血液指标的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采样时间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
某些药物会在特定时间段内达到峰值浓度,如果在此时采样,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4. 标本保存不当:标本的保存条件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标本保存的时间过长,或者保存温度不合适,可能会导致样本中物质的降解或者沉淀,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5. 检测仪器和试剂的质量:血液检验所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的质量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使用的仪器存在校准不准确或者功能故障的问题,或者试剂的质量不稳定,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
二、防范方法1. 规范采样流程:在进行血液采样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包括使用无菌针头和容器进行采样,清洁采样部位,避免细菌和灰尘的污染,确保采样过程的无菌和无杂质。
2. 确保足够的采样量:为了避免采样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在采样时注意控制好采样速度和采样量,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标本。
对于不同的检测项目,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采样量的调整。
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有凝块: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采集人员未按照规范操作、采血后未充分摇匀或未进行混匀、采血时间过长、抽血不顺畅、挤压采血部位、送检不及时等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中有凝块。
用错抗凝管:主要原因是采集人员未正确区分、使用采血容器,或专业能力不足、或缺乏责任心未认真对待血液采集工作。
采血量不足:主要由人为因素导致,采血者将凝血管作为第1管进行采集,可导致采血管负压较低,采血量不足;在输液的同一侧手臂进行血液采集使采血管内混入液体,可导致采血量不足;新生儿因血管细,采血难度较大,也易出现采血量不足的情况。
标本溶血:在采血过程中混匀动作过于激烈会使红细胞破裂,从而出现溶血;血液采集时,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采血不顺畅、反复多次进针探查等均会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
脂血:在采血前未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被采血者未空腹或输注脂肪乳后进行采血均可出现脂血的情况。
改进措施1.针对标本有凝块、溶血的改进措施应严格按照血液检验采集规范进行操作,以采血管的额定量为准,采集适量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立即以180°轻轻颠倒混匀5~8次;若使用碟翼采血针,当采血量较大时应当边采集边摇匀;特殊情况下需采用注射器采血时,应当先将采血管底部向下轻敲或甩一甩,以便抗凝剂沿管壁下滑,采血后将针头卸下,开塞,沿管壁将血液缓慢注入,加盖颠倒180°轻柔摇匀,以减少血样冲击力。
2.针对用错抗凝管、重复送检的改进措施应仔细核对医嘱内容、检验条码上的各项信息、采血管的种类三者是否一致,以及是否有重复检测的项目;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制度,规范地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
3.针对标本采血量不足、脂血的改进措施采血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进食、服用药物情况,告知患者采血时的注意事项;按照正确的采血顺序进行采血,避免在输液时、进食后采血。
4.管理方面的改进措施采集人员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护士长、质量监督员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与血液标本采集有关的指南、行业标准、建议、意见等最新知识,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将检验科编写的标本采集手册通过医院的内部网络发放到临床各科室,由临床科室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每3个月向临床科室公布不合格标本的统计数据及情况分析,使采血相关工作人员给予重视,进而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方法,而其结果的准确性往往直接影响到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可能出现误差,因此需要进行防范和管理。
本文将对常见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标本采集方面的误差1. 采集过程中的错误:采集时未采足或过量,或者采集位置不正确等,都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采集样本的污染。
2. 血样筛选不当:在采样过程中,如果使用了不干净的器具或者不合适的采样管,都会导致血样的受污染和变质。
3. 血样保存不当:如果血样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或保存时间过长,都会导致血样受到损伤。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护士在采集血样之前,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与药品有关的信息。
同时,在采集血样过程中,需要仔细遵循流程和操作要求,使用无菌器具和标本管,并避免在与药品有关的情况下进行采集,同时注意血样在采集后及时保存。
1. 过度抖动:血样在传递过程中如果受到过度抖动,会导致血液成份的紊乱和可测定值的变化。
2. 高温环境:过高的环境温度也会对血样造成损伤,一旦导致血样损伤,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运输过度: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延误了运输的时间,也会导致样本受污染和变质,最终影响检测结果。
在样本传递过程中,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可以使用专用的运输工具和加固包装来减少样本运输过程中的冲击,同时设置各种警示符号以及确保保鲜期,在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等。
三、检验实验室方面的误差1. 人为因素:在样本检测过程中,人类因素的错误是造成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严格的检测方法以及对结果的质量控制等。
2. 仪器校准:很多情况下,由于仪器的误差或没有及时校准,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检验环境:如果检验环境没有完全控制,如无条件管制噪声和温度等,由于环境噪声和温度的影响,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是临床检验中常见的问题,对于医学诊断和治疗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误差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也可能是由于标本采集、运输、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误差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对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误差的原因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标本采集不当是导致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在采血时不按标准操作,例如使用不洁净的采血针、不合适的抗凝剂、采血过程中震动标本管导致血液凝固等,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2. 标本保存问题血液标本的保存也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如果血液标本保存不当,如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者冷藏条件不符合要求,都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操作问题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实验室设备的维护情况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操作人员的误差、仪器的校准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误差的出现。
5. 样本混淆或标签错误在医院实验室中,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有时容易发生样本混淆或标签错误的情况,这也是导致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6. 检测方法选择不当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样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选择的检测方法不合适,也有可能导致误差的出现。
二、误差的控制1. 严格规范采血操作在进行采血操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选择合适的采血针和抗凝剂,避免血液凝固、肿胀或者溢出,确保采集的血液标本干净、完整。
2. 标本保存条件在采集血液标本后,要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比如避光、防震、低温保存等,确保标本的稳定性。
对于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标本,可以进行冷藏或者低温保存,避免血液成分的改变。
3. 标本运输环节在标本运输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容器,避免血液标本受到震动或者高温等影响,造成血液成分的改变。
4.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时,医护人员需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规范使用仪器和试剂,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把误差带入实验。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方法,可用于诊断疾病、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等。
然而,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会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进行分析。
1.影响因素(1)采集方法不当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不当是导致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采血时不按规定位置采血,导致血液成分不够均匀,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血时把抗凝剂和血液成分混合在一起,导致抗凝剂的过多或不足,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标本处理不当在血样采集完成后,标本的处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血液样本离心不足,导致血浆和血细胞分离不够彻底,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在采集后把血细胞或血小板离心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这些细胞死亡或间歇性死亡,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样本储存不当在样本的储存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误差。
长期的样本储存会导致红细胞及白细胞数量的下降,而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体积多样性、形态等参数的变化也容易导致误差的出现。
(4)外来因素的干扰外来因素很容易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疾病、药物、饮食、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有些疾病或药物可引起血浆内酮体或假肾病性贫血。
饮食也会对血清指标产生影响,如饮酒、大量进食后血清三酰甘油、血糖等指标会升高。
2.防范方法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适当的采集方法,同时应遵守相应的规定要求。
必要时应备有如抗凝剂、射血管、混血等相关物品,以确保血液成分均匀,采血量足够。
在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样本的处理。
主要是采用离心法使血浆与血细胞完全分离,避免因离心不彻底导致标本与采集时间、数据清洗等相关情况发生差错。
样本储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确保储存温度和时间的合适性。
正常而言,单位时间在低温下处理样本可减少样本中红细胞数量自然减少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应避免样本阳光直射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发表时间:2016-09-29T15:56:42.6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作者:宋盈盈
[导读] 影响血液检验的客观因素较多,需要对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减少误差的发生,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检查出现的误差的原因,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血液检验科的出现误差30份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查出出现误差的原因,提出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防范措施,提高血液检验的质量。
结果:误差原因有:①采集因素:抽血时间过长、血液量过少。
②标本因素:抗凝管使用错误、检查不及时。
③患者因素:抽血期间未禁饮食、患者处于月经期。
④送检因素:送检时间过长、样品剧烈震荡。
结论:影响血液检验的客观因素较多,需要对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减少误差的发生,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检验;误差;防范措施
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检验方法,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依据,从而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但血液检验和患者的真实情况会存在误差,因此,排除影响血液检验准确性的客观因素至关重要。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1]。
可靠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也是全过程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中患者准备、原始样品采集、运送到实验室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血液检验科的出现误差30份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现误差的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取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血液检验科的出现误差30份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标本来源为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将误差情况反馈给相应科室,科室组织人员对标本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误差的相应对策。
其中出现的误差情况有标本稀释6例、标本量少7例、标本污染6例、标本凝血8例、其他因素3例。
2结果
误差原因有:①采集因素:抽血时间过长、血液量过少。
②标本因素:抗凝管使用错误、检查不及时。
③患者因素:抽血期间未禁饮食、患者处于月经期。
④送检因素:送检时间过长、样品剧烈震荡。
3讨论
3.1误差因素分析
①采集因素:采集人员对血液采集不够重视,未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抽血的有关注意事项不够了解,导致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采集过多导致血液和抗凝剂失调,而采集过少会导致化验不能完成,同时在检查前对患者的宣教不足,导致患者在抽血前饮食、使用药物等,饮食会导致血液产生沉淀,而使用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物会导致红细胞出现破坏,导致误差产生[2]。
②标本因素:部分检验人员操作不够熟练、对检验意识薄弱、未认识到检验报告的重要性,导致出现抗凝管使用错误、标本放置或检验时间过长,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③患者因素:采血前、采血后、采血过程中患者的活动情况、用药情况、精神状态等都会对血液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含量,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同时多数患者对血液检验不够了解,检验人员未对患者做到充分宣教,导致部分患者在填写基础资料不够全面或不实等情况,或由于在采集过程中患者体位变化,出现细胞外液浓度分布改变,都会导致血液检验的结果。
④送检因素:由于检验人数较多,送检人员在忙碌中急于送检,在送检过程中会使标本发生剧烈震荡,导致血液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同时在送检后标本等待时间过长,会造成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导致误差发生。
⑤其他因素:吸烟、饮酒等因素会导致血液中酶类的检测,而月经期间血液化验会导致胆固醇发生变化,采集血液时紧张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另外,血液检验在早晨、中午、晚上的检验结果不同,都会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3.2减少误差的防范措施
①标本的质量控制:血标本采集应规范操作,采血前患者应保持平静,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固定时间取血。
应避开有炎症、化脓、冻伤等皮肤损害部位采血。
皮肤出汗应先用干棉球擦干,以免稀释血液。
采血时,不要用力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3]。
止血带压迫时间应小于1分钟。
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增大。
标本一定要防止溶血发生。
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溶血,需重新采血,在采集、转移、保管和分离血细胞时要防止溶血。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果必须保存时,应根据实验项目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
保持标本完整性,控制各种干扰因素;保持标本新鲜,必须在规定时间送检和完成检测;拒绝不合格血标本如脂血、溶血和凝固的血标本等。
②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采集和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对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嘱患者进行空腹检查,采集人员应明确检验所需要标本量,使用何种抗凝剂等,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进行检查。
③避免其他客观因素:嘱患者戒烟、戒酒,采集前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了解患者的检验指标的生理变化,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合适的采集时间。
另外,检验人员在操作前对检验仪器、设备等进行检查,对有偏差的及时校准,避免仪器因素导致误差。
4小结
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反应出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临床医师进行治疗时判定的依据,因此,血液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健康。
加强人员培训,对导致误差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防范,有利于减少血液检验误差的发生,提高临床血液检验的准确性,促进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容桂荣,张萍萍,赵利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45-647.
[2]李春艳.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120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288.
[3]彭海维,方宗军,杨荣,等.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3427-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