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八成被访者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
素材3《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消费者协会:《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随着网络消费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服务快速普及,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快速融合,网络通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普及,使得消费者通过一部智能就可以享受各种线上线下服务。
然而,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
有报道称,中国网民在网络遭遇诈骗等问题上的经济权益损失超过千亿人民币。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统计,2018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投诉新热点。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内容范围、可能途径、问题形式、维权意愿等有关情况,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一、调查主要结果(一)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图1:是否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二)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推销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收到垃圾邮件根据调查结果,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图2: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三)消费者个人信息两大关键担忧: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根据调查结果,如果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
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07 信息安全基础

体验探究——了解近年来的信息系统恶意攻击事件
— 21 —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安全 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近年来,全球信息系统恶意攻击事 件频发,从大型企业服务器遭受攻击到个 人隐秘信息的泄露,公司财产流失及个人 名誉扫地等情况无一不严重威胁各国经济 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 6—
体验探究——调研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现状及治理情况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智能手机,用户只需安装各
种App,即可获取相应的网络服务。
但是,用户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
来的各种利好时,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
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违法违规使
一、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 11 —
B
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的目标 其目标是保护和维持信息的三大基本安全属性, 即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者也常合称为 信息的CIA属性。
信息安全的特征 信息安全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无边界 性和非传统性4项特征。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 算机病毒学、密码学、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法律学、 犯罪学、心理学、经济学、审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第一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
会对相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危害国家
01
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五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 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 05 严重危害。
第二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相关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 02 害或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 益造成危害,但不危害国家安全。
2019宁德福建公务员面试热点:APP乱象—谁正在窥探我的隐私

2019宁德福建公务员面试热点:APP乱象—谁正在窥探我的隐私【热点背景】仅2018年就发生了多起严重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猎豹浏览器默认开通监听用户外拨电话;华住酒店集团有5亿条用户信息遭到泄露;12306官方宣称约410万条旅客信息通过第三方抢票平台泄露……去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
并且,67.2%的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77.0%的受访者认为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原因是推销广告。
2019年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个人隐私信息通过手机App泄露的案例。
主持人现场使用一款名为“社保掌上通”的App查询个人社保信息,一旁的网络安全专家通过抓取分析数据包发现,就在主持人查询的同时,用户的信息已被发送至一家大数据公司的服务器。
(《光明数字报》(2019年05月07日04版:《你被App偷窥了吗》史薇薇)【命题预测】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人手一部手机,每个手机上面都有很多APP,人们在享受APP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正在蒙受APP带来的隐私侵害,对此你怎么看?【参中公解答】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正逐步改变生活,人们使用手机工作生活已经成为常态,手机里面的很多APP确实会给人类待会诸多便利,与此同时,手机APP也在无形当中侵害人们的隐私,使群众利益受害,应加强对这类APP的监管规范。
部分手机APP通过各种方式侵害群众的隐私,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统计过我国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可见其影响广泛,后果严重。
一方面不少商家通过窃取的联系方式获取客户来源,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推销产品,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烦恼,有些人因此上当受骗购买一些不必要的产品甚至因此进入传销组织;另一方面犯罪分子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讯录室性早搏诈骗,假装用户遇到问题进而诈骗,使用户的亲朋好友蒙受损失,更严重的甚至以此窃取国家机密,损害国家利益。
手机app

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存隐患亟待规范治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手机应用软件APP呈爆发式增长。
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化运营的手机APP已多达1700万个,各种手机APP给人们的消费、学习等方面带来极大方便,同时也带来不少困扰。
比如多数APP要求访问用户的位置、存储等信息,阅读APP 要求调用用户通讯录等,这种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做法已经埋下隐患。
北京市消协于2018年3月7日发布了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部分手机APP过度收集、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可能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被窃取,存在巨大隐患。
一是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被窃取,轻则用户经常接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推销,会造成一定骚扰,重则可能会引发信息诈骗等刑事案件,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中研普华研究员胡圆峰于2018年3月16日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APP开发商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会导致用户的隐私数据泄露,包括联系人、银行卡、消费信息等信息,有些不法商家会把用户的信息进行转卖,获取不法利益,对用户造成损失,这也给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宁波市知名律师李棠分析认为: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是受利益驱使,用户个人信息对手机APP提供者而言是块“宝地”,既可以利用用户信息进行精准营销,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又可以根据用户信息来调整产品方向和企业方向,还可以利用用户数据进行融资及其他商业合作,所谓“无所不用其极”。
二是不当获取信息成普遍现象,而用户维权意识薄弱。
手机APP不当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已成了普遍现象,甚至连大公司也存在不规范行为。
据《中国消费者报》于2018年1月5日从江苏省消保委获悉,2017年12月11日,百度旗下的两款APP涉嫌偷窥用户隐私,被江苏消保委起诉,后者称百度在没有获得用户同意、未告知取得权限原因的情况下,获得了系列手机权限。
与手机APP肆虐获取信息形成对比的是,虽然大多数用户意识到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但用户的维权意识却很薄弱。
移动App个人信息安全检测分析

移动App个人信息安全检测分析作者:赵一凡曹晨业刘斌黄力冶来源:《信息化建设》2021年第05期針对移动应用出现的个人信息非法泄露和使用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人工渗透测试和漏洞分析的检测方法,通过静态和动态检测相结合,针对移动应用App进行多维度安全检测。
随着信息基础建设的发展和移动应用的普及,用户个人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被应用开发者大量收集,出现了对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和使用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个人信息安全。
据东部某省2020年App个人信息违法违规收集专项行动的数据显示,85%的App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56%的App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37%的App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功能或未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
为此,笔者针对移动应用出现的个人信息非法泄露和使用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人工渗透测试和漏洞分析的检测方法。
通过静态和动态检测相结合,针对移动应用App进行列的分析,包含基本信息、漏洞信息、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行为、通讯传输行为、软件和技术供应链情况、技术脆弱性、隐私政策规范性以及App中第三方插件或SDK等进行多维度安全检测。
静态检测静态检测由信息获取、重打包检测、权限检测和特征检测4个模块组成,对应用程序的源代码和文件信息进行扫描分析,解读应用程序的行为,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信息获取功能。
该功能可获取应用程序的文件信息、权限的信息和组件信息。
APK格式文件也可看作一个ZIP压缩文件,通过查看ZIP文件信息就可以获取文件相关信息;使用开源工具将Android应用程序中Android Manifest.xml文件转换成XML文件,然后使用Python中的XML文件处理功能,来读取该XML文件中的uses-permission权限属性;Activity列表可获得应用的界面的类,服务是指后的运算类,可以通过service列表得到应用程序的后台运算类。
权限检测。
权限检测技术可以提取到申请权限的Permission信息,根据Permission信息列表即可得出其敏感权限。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调研与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大数据的应用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担忧。
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向5000名受访者发放了关于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问卷,并对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二、调研结果1.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来源根据调研结果,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使用:在使用互联网进行各类在线活动时,个人隐私数据容易被黑客、病毒和恶意软件等入侵和窃取;(2)手机应用:很多手机应用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隐私数据;(3)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成为了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重要渠道,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可能被滥用。
2.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影响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权益: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导致个人权益受到侵害,如信用卡被盗刷、个人账户被盗用等;(2)商业风险:个人隐私数据泄露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风险,如客户信任度降低、企业形象受损等;(3)社会问题: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如个人信息被用于诈骗、恶意传播等。
3.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个人隐私数据泄露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对个人隐私数据泄露行为的打击力度;(2)技术手段:企业和个人应加强个人数据保护的技术手段,如强化密码管理、加密通信等;(3)隐私意识:提升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加强个人对隐私泄露的防范和保护。
三、结论与建议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广泛重视;(2)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强个人隐私保护;(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保护个人隐私的合法权益;(4)提升技术手段和意识,加强个人数据的安全防护;(5)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认识。
应用软件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上书房信息咨询

应用软件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随着网络消费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服务快速普及,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快速融合,网络通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普及,使得消费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享受各种线上线下服务。
然而,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电话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
有报道称,中国网民在网络遭遇诈骗等问题上的经济权益损失超过千亿人民币。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统计,2018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投诉新热点。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内容范围、可能途径、问题形式、维权意愿等有关情况,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一、调查主要结果(一)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二)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电话、收到垃圾邮件根据调查结果,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三)消费者个人信息两大关键担忧: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根据调查结果,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
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丛生

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丛生作者:史薇薇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5期看,这是我最近接到的各种推销电话。
”北京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手机通话记录,每天都有七八个非联系人来电。
据王女士说,前段时间为了买房,她注册了某房屋中介App,过了两天她就开始接到贷款、装修、二手房买卖等多种推销电话:“上来就叫我‘王姐’,不仅知道我的电话,还知道我姓什么、新买的房子在哪,这也太吓人了!”隐私“裸奔”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仅2018年就发生了多起严重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某浏览器默认开通监听用户外拨电话,某酒店集团有5亿条用户信息遭到泄露……2018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
并且,67.2%的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77.0%的受访者认为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是做广告。
2019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也曝光了个人隐私信息通过手机App泄露的案例。
主持人现场使用一款名为“社保掌上通”的App查询个人社保信息,一旁的网络安全专家通过抓取分析数据包发现,就在主持人查询的同时,用户的信息已被发送至一家大数据公司的服务器。
过度采集信息让人不知所措近日,某大学在校学生小楠下载了一款美图App,该App在软件安装过程中要求读取通讯录。
由于平常较为关注个人隐私保护,注册账户时她有意识地查看了《隐私条款》,发现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本平台可能会在与第三方合作中分享用户必要信息。
这让小楠十分震惊:“我用一款App拍拍照片修修图,为什么对方要看我的通信录?”记者从这款App的一位运营人员处得到的答复是,该App属于拍摄美化类别应用,同时包含社交功能,读取通信录可以帮助用户找到同样在使用该App的好友,有利于增加用户黏性。
至于在与第三方合作中分享用户信息,他们在《隐私条款》中承诺,会确保信息安全并禁止第三方用于除合作内容外的其他用途。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报告

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严重损害。
为深入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报告对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调查对象包括企业、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
三、调查结果1. 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据调查,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其中手机App泄露、网络购物泄露、社交平台泄露等是主要途径。
2. 个人信息泄露原因分析。
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网民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企业监管不到位。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个人信息保护,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4)技术手段落后。
部分企业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3. 个人信息泄露影响。
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1)个人隐私受损。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财产损失、名誉受损等。
(2)企业信誉受损。
企业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影响企业品牌形象。
(3)社会治安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四、对策建议1. 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广大网民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 加强企业监管。
企业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3. 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 提升技术手段。
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水平。
5. 强化宣传教育。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五、结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泄露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信息泄露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泄露问题日益突出。
本报告将对网络信息泄露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网络信息泄露的现状近年来,网络信息泄露频发,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隐私和安全风险。
各类社交网站、电商平台以及政府机构等,在信息管理和保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个人隐私、公司商业机密、国家重要信息等都有可能被黑客非法获取和利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网络信息泄露的原因分析1. 技术漏洞:网络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漏洞。
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不完善,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和漏洞,成为黑客攻击的突破口。
2. 人为失误:人为因素也是导致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
例如,员工过度相信网络安全,没有妥善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密码,或者因个人行为不慎导致信息外泄。
3. 盗窃和恶意攻击:网络黑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盗窃和恶意攻击,不仅仅是为了窃取个人信息,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更大的政治、经济或社会利益。
三、网络信息泄露的影响和危害网络信息泄露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个人隐私暴露,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损失、声誉受损甚至身份盗用。
其次,泄露的商业机密可能会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商誉受损,甚至引发公司倒闭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国家重要信息的泄露可能危及国家安全,造成国家利益的严重损失。
四、应对网络信息泄露的措施和建议1. 加强技术防护:企业应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建设,修补系统漏洞,提高网络安全性和抗攻击能力,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2. 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信息保护意识,加强密码管理、账号权限控制等。
3.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信息泄露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国际合作:网络信息泄露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建立起全球信息安全的合作机制。
五、结论网络信息泄露是当前互联网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2020年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
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以上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两成人曾受电信诈骗恐吓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和封面智库联合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有26%的人每天收到2个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个月来每天收到两个以上骚扰电话。
《报告》还显示,在遭遇个人信息侵害时,经历邮箱、即时通讯、微博等网络账号密码被盗的参与调研者占40%,因在网站留下个人电话和注册网络金融服务而遭遇各类骚扰和诈骗的参与调研者都在30%以上,遭遇针对银行卡、信用卡和网络交易诈骗以及被“短信炮”、“拨死你”电信骚扰的参与调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检法、税务机关的不法分子诈骗、恐吓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9%,明确知道个人和家庭信息被贩卖、泄露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8%。
此外,即便最少的数据比例,即“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站公布”、“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诈骗信息”也达9%。
60%受访者不知如何维权在日常生活中,证件复印件、快递单和手机是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app调查报告

app调查报告App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在线购物、旅行预订还是健康管理,App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了解人们对App的使用情况和态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每天使用App的时间超过2小时。
其中,社交媒体类App是最受欢迎的,超过80%的受访者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App与朋友交流和分享生活。
其次是娱乐类App,如音乐、视频和游戏等,约有70%的受访者每天都会使用这类App来放松娱乐。
此外,生活服务类App也备受欢迎,如外卖订购、打车软件等,约有6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这类App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然而,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使用App时会感到时间不够用,容易沉迷其中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
其次,约有40%的受访者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App滥用,尤其是一些需要登录或授权的App。
此外,还有约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使用App时会感到焦虑和压力,因为App的功能和内容过于繁杂,使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App的使用环境。
首先,App开发者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简化App的操作界面和功能设置,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App市场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有效的保护。
同时,用户自身也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在不信任的App上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定期清理手机中不常使用的App,以减少信息泄露和安全风险。
另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和娱乐类App,而中老年人更喜欢使用生活服务类App。
这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App的需求和兴趣的差异。
此外,调查还发现,男性受访者更喜欢使用游戏类App,而女性受访者更喜欢使用购物和健康管理类App。
个人基本信息泄露情况汇报

个人基本信息泄露情况汇报
近年来,个人基本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作
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也深受其害。
在此,我将就个人基本信息泄露情况进行汇报,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个人基本信息泄露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购物、网上注册、社交媒体等途径留下大量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被用于实施诈骗、侵犯隐私等行为。
其次,个人基本信息泄露的后果十分严重。
一旦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身份被盗用、信用被滥用等问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针对个人基本信息泄露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首先,加强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在网上留下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
其次,定期修改密码,不使用简单的密码,并且不在公共场合随意连接不安全的Wi-Fi。
另外,定期关注个人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解决。
最后,对于一些涉及个人信息的第三方平台,要选择正规、有信誉的平台进行合作,以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比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安装不明来源的软件等。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随意打开陌生人发送的文件和链接,避免上当受骗。
总的来说,个人基本信息泄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希望全社会都能共同努力,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拧紧个人信息保护阀

拧紧个人信息保护阀作者:齐志明,陈星月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9年第2期最近一段时间,由腾讯发布的《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被朋友圈热转。
从交通出行习惯、生活作息规律到常用表情符号,各个人群的“微信画像”跃然纸上。
这份报告火了,但也招来很多质疑:微信不会是在窥探用户的隐私吧?虽然腾讯马上回应“所有数据均已匿名及脱敏化处理”,但许多人还是心里犯嘀咕。
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个人信息保护缺失”高居当年维权舆情热点排行榜第二位——你在看手机,而屏幕那边,不知有多少只眼睛盯在着你哩!目前,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有哪些种类?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哪些损害?增强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人人成为“透明人”,我们该如何行动起来?超八成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过,近半数APP的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一键下单,可口的饭菜就能送到家里;刮风下雨,出租车可以开到门口;预约挂号,一个软件连着多家医院,再不用披星戴月排长队;家有年长老人,可用手机实时查看其坐卧起居;或者美图软件来个自拍,就能给自己换个发型……不过短短10多年,我们的生活已经处处“互联网+”,经济社会管理很多难题迎刃而解,日常生活的方便、舒适程度大大提升,而且催生了很多新业态、新行当,挖掘百姓消费新潜力、增添经济新动能。
然而,“发展的烦恼”也如影随形——“您好!我是教初二数学的马老师,您家小孩儿需要期末考前辅导吗?”“这里是X医院X科室,您最近身体是否不适?”……从理财、培训到装修、出游,对方似乎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准确知晓你的某些关键信息与近期需求。
这说明,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这种情况有多严重呢?中消协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
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
中消协:八成多受访者遭APP个人信息泄露

69Z'Magazine遵义2018中消协:八成多受访者遭APP个人信息泄露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信息泄露后约有1/3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原因是推销广告;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手机APP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需要加强。
调查发现,在信息泄露后遭遇的问题方面,约86.5%的受访者曾受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在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方面,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57.4%,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多部委发声加速建立楼市长效机制近日,多个部委密集释放出加快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信号,专家认为,其中房地产税是重要内容。
8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下半年做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在扎实有效推进三大攻坚战方面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当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指出了下一步财政四方面重点工作安排,其中在推进落实重要改革举措方面提出,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住建部日前在辽宁沈阳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地要加快制定实施住房发展规划,抓紧调整住房和用地供应结构,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和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支持合理住房消费,坚决遏制投机炒房,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乱象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手机上网涉密情况汇报材料

手机上网涉密情况汇报材料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和调查分析,手机上网涉密情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数量和频率明显增加。
其次,涉密事件的类型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涉及范围逐渐扩大,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手机上网涉密情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现将汇报材料如下:一、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数量和频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数量和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恶意软件攻击等事件占据了绝大多数。
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场景下,涉密事件的发生率更是居高不下,给用户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困扰。
二、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类型和形式。
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类型和形式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隐私泄露事件屡有发生,涉及范围包括个人信息被盗用、个人通讯录被非法获取等;二是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更新,包括虚假推广、虚假中奖、虚假投资等多种形式,给用户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三是恶意软件攻击事件屡有发生,包括病毒木马、钓鱼网站、恶意链接等多种形式,给用户的手机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
三、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原因分析。
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网络犯罪手段不断更新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部分用户对手机上网安全意识不强,存在信息泄露、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盲区和漏洞;其次,部分手机厂商和应用开发者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存在疏漏和不足,给用户带来了安全隐患;再次,网络犯罪分子利用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不断破解和攻击用户手机,给用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防范对策。
针对手机上网涉密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我们建议采取以下防范对策,一是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二是加强手机厂商和应用开发者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健全的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加强网络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
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以上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两成人曾受电信诈骗恐吓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和封面智库联合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有26%的人每天收到2个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个月来每天收到两个以上骚扰电话。
《报告》还显示,在遭遇个人信息侵害时,经历邮箱、即时通讯、微博等网络账号密码被盗的参与调研者占40%,因在网站留下个人电话和注册网络金融服务而遭遇各类骚扰和诈骗的参与调研者都在30%以上,遭遇针对银行卡、信用卡和网络交易诈骗以及被短信炮、拨死你电信骚扰的参与调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检法、税务机关的不法分子诈骗、恐吓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9%,明确知道个人和家庭信息被贩卖、泄露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8%。
此外,即便最少的数据比例,即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站公布、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诈骗信息也达9%。
60%受访者不知如何维权在日常生活中,证件复印件、快递单和手机是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调研报告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其中之一就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隐患。
本文将对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
1. 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资产。
然而,由于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在不断升高。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xx%的受访者曾经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其中x%的受访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深远。
2.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薄弱尽管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仍有很多互联网用户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
据我们的调研显示,仅有x%的受访者熟悉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x%的受访者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x%的受访者不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
3. 第三方机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的侵害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
然而,部分第三方机构以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隐私风险。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x%的受访者曾经收到过来自第三方机构的诈骗电话或电子邮件,x%的受访者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盗用。
4.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尽管个人信息保护已经被提上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出台,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与国际上先进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还存在差距。
此外,执法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也应提高。
5.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5.1 提高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通过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加强舆论引导等方式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保障,明确违法行为的界定,并提高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5.3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手段,提高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传输等环节的保护措施。
短视频领域乱象自查报告

短视频领域乱象自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总体的856%。
[1]我国网络短视频行业规模2019年达400多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700亿元。
[2]短视频已成为中国网民最喜爱的视频内容形态之一。
然而,网络短视频市场存在着内容失范、版权侵权、隐私泄露等棘手问题,挑战了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底线,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背景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借助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力量,补齐网络短视频监管短板,形成多元共治效应,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短视频发展中存在的棘手问题网络短视频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
因其制作简单、发布方便、内容鱼龙混杂等特点,网络短视频行业急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诸多乱象。
(一)内容良莠不齐,挑战三观底线网络短视频是当下社会精神文化、心理特征、价值追求的重要投射。
短视频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单是抖音APP 2018年9月就清理了61294条内容失范的视频,永久封禁24191个问题账号。
[3]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让负能量信息滋生蔓延,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制造精神鸦片。
短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向用户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爱好的视频内容,带来“沉浸式体验”。
据媒体报道,575%的微博用户則表示自己只关注感兴趣的同一类型的视频内容,823%的抖音用户更关注娱乐恶搞内容,当短视频的商品化趋势和精神消费功能逐渐凸显时,民众的无意识选择也日渐明显。
[4]二是放大舆情危机。
短视频跨媒介渗透率更高,传播效率更强。
2019年4月11日,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视频在网上流传,有大V等传播虚假信息,事后双方虽达成和解,但也一度激化了公共情绪。
三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接近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八成被访者曾
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日(29 日)发布的《App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85.2%的被访者个人信息曾经被泄露。
而约有1/3 的被访者遭遇信息泄露后会自认倒霉。
而调查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的最主要途径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八成被访者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统计,2018 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投诉新热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今年7 月17 日至8 月13 日组织开展App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假如手机App 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
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也有受访者会选择与服务商协商和解,向有关行业组织进行反馈。
但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经营者擅自收集个人信息成泄露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