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临近既有线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变形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变形监测是指对工程结构或地质体进行形变、位移等变化的监测和分析。
在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变形监测实施方案,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监测对象。
变形监测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桥梁、隧道、坝体、边坡、地基等工程结构,以及山体、岩体、土体等地质体。
三、监测内容。
1. 变形监测应包括的内容:(1)位移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2)形变监测,包括轴向形变、横向形变等。
(3)应力监测,包括受力构件的应力监测等。
2. 监测方法:(1)传统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观测法等。
(2)现代监测方法,包括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
四、监测方案。
1. 监测方案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因素:(1)监测目的,明确监测的目的和需求。
(2)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对象的类型和特点。
(3)监测内容,明确监测的内容和范围。
(4)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5)监测周期,确定监测的周期和频率。
(6)监测标准,制定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7)监测方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
2. 监测方案的实施步骤:(1)确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方案。
(2)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选择适合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的监测仪器设备。
(3)监测点布设,根据监测方案,合理布设监测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4)监测数据采集,按照监测方案和要求,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5)监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监测结果。
(6)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提出监测分析和建议。
五、监测质量控制。
1. 监测质量控制的要求:(1)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 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1)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和要求进行监测。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引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建筑沉降是既有建筑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观测方案。
本文将就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研究目的:1.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为建筑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2.提前发现既有建筑的沉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3.为相关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二、观测内容:1.既有建筑的表面沉降。
2.地基沉降。
3.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表面沉降观测: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既有建筑表面进行多次测量,利用观测数据计算既有建筑的沉降量和速率。
2.地基沉降观测:通过地下水位观测井、沉降观测井等设备,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通过安装应变计和位移计等仪器,监测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四、观测频率:1.表面沉降观测:建议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判定是否增加观测次数。
2.地基沉降观测:建议每月进行一次观测,以及在重大工程施工期间增加观测频率。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视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表面沉降观测数据处理:采用专业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沉降量和速率图表,并进行趋势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沉降情况。
2.地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与建筑结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沉降量和速率,提供给工程师进行稳定性评估。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变形量和速率,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六、报告撰写与汇总:1.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汇总: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沉降分布图和沉降速率图,编写观测报告。
2.报告撰写与汇总:编写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目的、方法、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等内容,并将观测报告交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展,沉降工程已成为城市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工程。
沉降工程的合理监测对于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安全、减少安全事故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其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拟对沉降工程监测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给相关工程监测人员参考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监测目的1. 监测工程层沉降情况,掌握工程变形状况,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对沉降进行有效控制。
2. 评估地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效果,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3. 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施相应措施,减少工程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4. 为工程施工后续监测提供数据基础。
三、监测对象1. 监测对象主要为沉降工程,包括建筑物、桥梁、隧道等。
2.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地基土壤等。
四、监测内容1. 监测对象沉降情况:主要监测对象的沉降及变形情况,包括沉降量和变形速率等。
2. 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地基土壤的监测,以及影响周边环境的监测指标。
3. 监测仪器: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仪器,包括沉降仪、变形仪、地下水位监测仪等。
五、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法:对于较小范围内的沉降工程,通常采用定点监测法,通过在监测对象周围设置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
2. 区域监测法:对于较大范围内的沉降工程,通常采用区域监测法,通过设置监测网格对整个范围进行监测。
3. 实时监测:采用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定期进行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异常情况。
4. 远程监测:采用远程监测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和处理,实现对监测对象远程监测控制。
六、监测周期1. 定点监测法:通常选择一个时间节点,如每季度、每半年、每年等进行监测。
2. 区域监测法: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周期进行监测。
3. 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测:根据具体监测对象的需要,可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测。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路基面的几何形态、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变形、基床厚度、路基基底的沉降变形与不均匀沉降等监测,有条件尚应进行基床土的应力测试。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应布设在路基填料或基床土质不良、基底地质条件差、地形变化大、路基排水不畅、以及各种过渡段等部位。
尤以路基出现病害或潜在危险地段应加强加密监测。
监测点应设置在观测数据容易反馈,且不影响正常行车运营或对整治施工造成不便的部位。
1.1 监测布置原则1.1.1 路基面外观监测路基面外观监测主要包括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几何形态(路肩形状、路基面宽度、路拱形状、横向坡度及其平整度、基床陷槽、翻浆冒泥点等)。
可在两侧路肩上安设固定测点,采取开挖道床后经纬仪测量或直接采用钎探丈量。
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每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路基基床病害严重地段应适当加密。
1.1.2 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路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既有铁路受行车运营影响,一般以路基面沉降监测为主,较直观适用,便于实施且不影响既有线行车运营,其它变形监测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监测元件埋设对行车运营干扰较大,但对于既有铁路路基的稳定、沉降变形严重地段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路基变形监测布置图详见图1-1。
注:当同时进行路基本体监测与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时,可在同一孔中上下分布埋设监测元件。
图1-1-1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断面示意图(1)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既有路基内侧钢轨顶、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两侧路肩处埋设位移监测桩(包桩),钢轨顶处在钢轨内侧刷红色油漆作为标识,用精准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采用精密测量方法。
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
(2)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当既有路基填料不良、压实度不足或较高填方等路基本体沉落变形较大时,可视需要进行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2016年最新临近既有线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有限公司二〇**年**月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 (1)2、监控目的 (1)3、编制依据 (1)4、监控内容 (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1)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 (3)6.1人员组织 (3)6.2仪器配置 (3)7、监控量测的实施 (3)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3)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5)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 (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6)7.2.2新建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段观测标的布置 (6)7.2.3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 (8)7.2.5新建桥梁邻近既有线路基 (9)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1)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1)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4)7.4.1一般规定 (14)7.4.2 观测数据处理 (14)7.4.3异常情况处理 (15)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5)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6)8.监测记录表格 (17)1、工程概况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主要工点有:**站及峡江**两侧路基及涵洞施工(对应**线里程K1600+900m~K1602+980m)、****施工(K1598+133m~K1598+395m)。
为保证既有线行车及设备安全,路基施工岩溶注浆、接长涵洞人工挖孔桩以及**桩基施工需对既有线路基监测和对轨道进行线检。
2、监控目的2.1保证营业线行车和设备安全;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3、编制依据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3.5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0号);3.6《**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细则》(*铁运发〔2012〕610号);4、监控内容4.1既有线轨道变形观测;4.2既有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图5.1.1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6.1人员组织邻近既有线施工,既有线路基沉降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有限公司),同时轨道轨距、水平、方向委托**工务段对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项目派专职防护员在现场盯控,并设置两端防护员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和行人、行车安全。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一、工程概述为了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需要对其进行沉降监测。
本次监测的建筑物为建筑物名称,位于具体地址。
该建筑物为结构类型,地上层数层,地下层数层,总高度约为高度米。
建筑物基础形式为基础类型,预计使用年限为使用年限年。
二、监测目的1、掌握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沉降,为施工和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2、验证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和参考。
3、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监测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4、该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四、监测内容1、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包括基础沉降和主体结构沉降。
2、监测点的布置和观测。
五、监测点的布置1、基础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基础的周边和角点处,每个基础不少于具体数量个监测点。
2、主体结构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上,如柱、墙等,沿建筑物的纵向和横向均匀分布,每隔间隔距离设置一个监测点。
3、监测点应采用永久性标志,如不锈钢钉或铜钉,并进行编号和保护。
六、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1、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法进行沉降监测,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每千米高差中误差不大于±10mm,基辅分划读数差不大于 05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不大于 07mm。
3、观测时应遵循“五定”原则,即定人、定仪器、定路线、定观测方法和定观测周期。
七、监测周期1、施工期间,从基础施工开始至主体结构封顶,每增加具体层数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
2、竣工后的第一年,每季度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3、当建筑物出现异常沉降或遇到暴雨、地震等特殊情况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和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施工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安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旨在探讨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的方案,以供相关工程参考。
二、观测目的1. 确保工程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防止因施工引起的沉降变形过大导致建筑物损坏。
2. 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施工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3. 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采取措施提供预警。
4. 积累沉降观测数据,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三、观测依据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 相关设计文件和图纸4. 工程施工周边环境调查资料四、观测内容1. 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2. 周边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3. 周边道路的沉降观测4. 施工现场本身的沉降观测五、观测方法1.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确保观测精度。
2. 采用铟合金尺作为水准尺,提高观测的稳定性。
3. 采用自动化观测系统,提高观测效率。
4. 采用连续观测方法,掌握实时沉降情况。
六、观测步骤1. 在施工前,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初始观测,获取基准数据。
2.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数据。
3. 当发现异常沉降情况时,及时进行加密观测,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 施工结束后,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最终观测,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七、观测人员及设备1. 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培训,熟悉观测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2. 配备精密水准仪、铟合金尺、自动化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确保观测精度。
八、数据处理与分析1. 观测数据应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进行处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对观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简介沉降变形监测是指监测土地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防止因沉降和变形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监测目的沉降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是:1.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和变形情况;2.预测土地或结构物的未来变形趋势;3.判断土地或结构物的安全状态;4.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或结构物的修复和改造。
监测方案的制定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在这些对象中选择重要的、影响较大的或潜在危险的进行监测。
2.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如沉降量、倾斜角度、水平位移等。
3.监测方法: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如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4.监测频率:确定监测的频率,通常分为实时监测和定期监测两种方式,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监测频率。
5.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如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
监测步骤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监测对象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以及监测的目标。
考虑土地或结构物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和潜在危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目标。
第二步:选择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选择方法时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本和操作难度等因素。
第三步:确定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监测的频率。
一般来说,重要的土地或结构物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定期监测。
实时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实时数据和远程监测来实现,定期监测可以根据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进行。
第四步:选择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确定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是监测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方案第1篇变形监测方案一、概述本方案旨在对某特定区域或结构进行精确、高效的变形监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及功能性。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方法,实时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目标1. 准确测量监测对象的变形量,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等;2. 实时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形速率,分析变形趋势;3. 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异常变形,预警潜在风险;4. 为政府部门、企业及相关单位提供科学、可靠的监测数据。
三、监测方法1. 地面测量法: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对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进行定期测量;2. 空间测量法:利用GNSS技术,对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测量;3. 倾斜测量法:采用倾斜仪等设备,对监测对象的倾斜角度进行定期测量;4. 远程监测法:利用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对监测对象进行远程监控,实时掌握其变形情况。
四、监测设备与参数1. 全站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精度要求:±(2mm+2ppm);- 测量范围:≥5km;2. 水准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垂直位移;- 精度要求:±0.5mm;- 测量范围:≥3km;3. GNSS接收机:用于实时测量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 精度要求:±(10mm+1ppm);- 测量范围:全球范围;4. 倾斜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倾斜角度;- 精度要求:±0.01°;- 测量范围:±45°;5. 摄像头/无人机:用于远程监控监测对象。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准等;2. 采用加权平均法、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监测对象的变形量;3. 分析监测对象的变形趋势,评估其稳定性;4. 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监测对象的未来变形情况;5. 当监测对象的变形量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监测方案1. 引言沉降是指地表或建筑物由于地下结构变形、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垂直移动。
沉降监测是对地基或建筑物沉降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土地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沉降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内容。
2. 监测目标沉降监测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土地或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并评估地下结构变形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土地和建筑物的稳定性。
具体的监测目标包括:•地面沉降监测:监测地面的垂直位移,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建筑物沉降监测:监测建筑物的下沉情况,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结构沉降监测: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形,评估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3. 监测方法3.1 测量仪器选择沉降监测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水准仪、倾斜仪、GNSS测量等。
针对不同的监测目标和监测要求,选择相应的测量仪器进行监测。
3.2 监测点布置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监测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常用的监测点布置方式包括:•网格布点:按照一定的网格间距,在监测区域内布置监测点,便于对整个区域进行全面监测;•选点布点: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选择关键位置进行监测,如地质灾害点、建筑物附近等。
3.3 监测频率和时间监测频率和时间应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确定。
通常情况下,监测频率可以选择每月、每季度或每年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可以选择一段较长的时间,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
4. 数据处理和分析4.1 数据采集与存储监测数据应通过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采集,并及时进行存储。
常用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数据库存储和文本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2 数据处理与校正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校正,以消除测量误差和系统偏差。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差分处理、平差处理等,确保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
4.3 数据分析与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的性质、建筑物的荷载、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可能会发生不均匀沉降。
如果沉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对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二、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2、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沉降数据,以便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3、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监测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3、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四、监测内容1、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布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荷载分布、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 10-15 米处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
2、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允许沉降值和观测目的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3、沉降观测的周期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和沉降情况来确定。
在建筑物施工期间,应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在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应每隔 3 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应每隔 6 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4、沉降观测的方法沉降观测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使用高精度的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观测。
观测时应遵循“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的原则,以减少观测误差。
五、监测点的布设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应布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可靠、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基准点的数量应不少于3 个,并应定期进行检测和校核。
2、工作基点的布设工作基点应布设在靠近观测点、便于观测的地方。
工作基点的数量应根据观测点的分布情况和观测的需要来确定。
临近既有线施工线路监测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各部位主要施工内容 (1)三、监测项目 (2)四、依据规范及标准 (2)五、监测点的布置 (3)六、主要监测内容 (3)七、监测成果提交 (5)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5)临近既有线施工线路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位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东郊分院现有大环试验线内侧,正线为一条闭合的试验线,大部分与既有大环线并行,线间距6~10m,为模拟城轨运行工况,在城轨试验线上建有高架桥、单体框架桥、隧道以及各种小半径曲线、多种减振轨道结构结构形式试验段,噪声标准测试段等,基本具备车辆及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系统的试验、检测能力。
本项目临近既有线施工的主要部位有:K2+428.842框架桥、K2+932.884框架桥、K1+475.404框架桥、高架桥0#桥台,以上部位施工时需对既有大环线进行监测。
二、各部位主要施工内容1、K1+475黑桥村框架桥,由于本框架桥施工时既有道路无法断路或导改,设计为门式结构,主体结构地基处理为钻孔灌注桩,既有线防护在既有桥台两侧延线路方向设置钻孔灌注桩,共设置10根钻孔灌注桩对既有线进行防护。
本框架桥施工时,需要将既有道路两侧砖墙及桥上声屏障拆除,拆除后根据既有锥坡位置及设计方案在既有线两侧设置防护桩,施工时需要对既有线围护桩及既有线线路进行监测。
现场照片附后。
2、K2+428.842框架桥目前结构底板已经施工完毕,主体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基本完成,本桥施工时候主要影响既有线的为既有桥与新建桥之间的重力式挡土墙施工。
3、K2+932.884框架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即将施工完毕,下一步施工影响既有线的主要为破除桩头、承台施工及既有桥与新建桥之间重力式挡墙施工。
4、高架桥0#桥台目前地下部分已经全部施工完毕,下一步施工主要影响既有线的为基坑开挖支护钢板拔出后,对钢板桩位置的回填处理及注浆加固。
三、监测项目1、护坡桩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2、既有铁道线路变形观测。
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
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第一篇: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施工期间对高铁桥墩的防护措施河道改造过程中,对河道桥梁范围及两侧50M内开挖清淤,两侧坡面采用M7.5号浆砌片石铺砌防护。
郑西贯通线所有信号、通信、电缆等设施均在桥上,金水河大桥下坡面铺砌和排水工程浆砌片石采用人工作业,不存在干扰、影响。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前,提前在494号墩大里程侧、495号墩一周、496号墩一周及497号墩小里程侧设置临时的钢筋混凝土连续防撞墩,防撞墩高度于地面1.2M以上,同时沿着桥墩周边搭设钢管架,用防护网围护,将桥墩封闭,对高铁桥墩进行防护;同进在防护网上悬挂反光标示,避免出现施工设备碰撞高铁桥墩的事故。
重型施工机具、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应布置在远离铁路的一侧,在施工期间应对铁路桥梁桥墩进行有效的围护,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示,避免施工期间机具撞击铁路桥墩;施工期间的钻孔设备,尽量在远离桥墩一侧安装定位,并加固牢固,严防钻机在钻孔过程中倾覆砸到铁路桥墩、桥柱、盖梁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模板吊装方向及顺序,防止因吊装偏离,模板碰到铁路桥墩。
高铁桥梁变形监测方案通过公路各施工阶段对铁路桥墩变形观测,验证和校核理论计算结果,并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判断铁路桥梁变形,对铁路运营安全进行预警,对观测变形超标的桥墩同,分析产生原因,研究对策,提出整改措施,以保证铁路运营的安全。
1、监测范围与本工程并范围折铁路桥梁,应进行桥梁变形监测,具体的桥墩编号分别为493号、494号、495号、496号、497号、498号;2、桥梁变形监测分:公路施工前、公路施工过程中、公路运营后三阶段进行。
3、变形监测点的设置:每个桥墩位置设置三个变形监测点:(1)墩身底部设置1个(条件允许时可利用既有沉降观测点)、墩顶左右各设一个;(2)每墩位处3个变形观测点宜大致位于一个横断面上;(3)桥梁变形观测点可利用在混凝土结构上植入钢钉设置,也可利用化学植筋方式在方便位置上设置变形监测点。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 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 3.2.2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mm) (mm)特等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O. 15 1. 0 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0.5 3.0 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 -般的基坑三等1. 5 10.0 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 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3. 0 20.0 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 1 沉降监测点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 2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路基面的几何形态、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变形、基床厚度、路基基底的沉降变形与不均匀沉降等监测,有条件尚应进行基床土的应力测试。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应布设在路基填料或基床土质不良、基底地质条件差、地形变化大、路基排水不畅、以及各种过渡段等部位。
尤以路基出现病害或潜在危险地段应加强加密监测。
监测点应设置在观测数据容易反馈,且不影响正常行车运营或对整治施工造成不便的部位。
1.1 监测布置原则1.1.1 路基面外观监测路基面外观监测主要包括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几何形态(路肩形状、路基面宽度、路拱形状、横向坡度及其平整度、基床陷槽、翻浆冒泥点等)。
可在两侧路肩上安设固定测点,采取开挖道床后经纬仪测量或直接采用钎探丈量。
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每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路基基床病害严重地段应适当加密。
1.1.2 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路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既有铁路受行车运营影响,一般以路基面沉降监测为主,较直观适用,便于实施且不影响既有线行车运营,其它变形监测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监测元件埋设对行车运营干扰较大,但对于既有铁路路基的稳定、沉降变形严重地段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路基变形监测布置图详见图1-1。
注:当同时进行路基本体监测与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时,可在同一孔中上下分布埋设监测元件。
图1-1-1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断面示意图(1)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既有路基内侧钢轨顶、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两侧路肩处埋设位移监测桩(包桩),钢轨顶处在钢轨内侧刷红色油漆作为标识,用精准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采用精密测量方法。
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
(2)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当既有路基填料不良、压实度不足或较高填方等路基本体沉落变形较大时,可视需要进行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2016新规范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该工程为1/2#号楼地上33层、地下3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机械钻孔灌注桩,17#、18#、19#楼地上33层、地下4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机械钻孔灌注桩。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使结构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二、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国家一、二级水准测量规范》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了能够精确的反映出建筑物在不断增加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DSZ2),水准尺采用铟合金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本工程结构特点、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汇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正确的运用误差原理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的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首次观测时间为一层结构完成后进行,复测时间第一次以裙楼结构完成,主楼以每3层为一个周期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见附图)为了能够精确的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根据现场及地基基础的情况而设置。
各观测点见大样见下图:4、观测规则为保证观测数据可靠性,故观测按照“五定”原则即沉降观测所依据的基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点位稳定;仪器、设备稳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固定。
以尽量减少误差,确保沉降观测的可靠性。
5、观测准备工作在首次观测前必须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校正,使用每3—6个月并送往专业的计量部门进行校核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_______________复核: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 有限公司二o **年**月1、工程概况 (1)2、监控目的 (1)3、编制依据 (1)4、监控内容 (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1)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 (3)6.1人员组织 (3)6.2仪器配置 (3)7、监控量测的实施 (3)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3)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5)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 (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6)7.2.2新建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段观测标的布置 (6)7.2.3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 (8)7.2.5新建桥梁邻近既有线路基 (9)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1)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3)7.4.1 一般规定 (13)7.4.2观测数据处理 (13)7.4.3异常情况处理 (14)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4)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5)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主要工点有:**站及峡江**两侧路基及涵洞施工(对应**线里程K1600+900mr K1602+980m、**** 施工(K1598+133mr K1598+395m。
为保证既有线行车及设备安全,路基施工岩溶注浆、接长涵洞人工挖孔桩以及**桩基施工需对既有线路基监测和对轨道进行线检。
2、监控目的2.1保证营业线行车和设备安全;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3、编制依据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3.5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0号);3.6《**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细则》(*铁运发,2012? 610号);4、监控内容4.1既有线轨道变形观测;4.2既有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启动安全预案图5.1.1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报审施工方案加密工作基准点 埋设观测标施工作业上报各级主管单位•数据分析整理 *超出预警值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臵6.1人员组织邻近既有线施工,既有线路基沉降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有限公司),同时轨道轨距、水平、方向委托**工务段对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项目派专职防护员在现场盯控,并设臵两端防护员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和行人、行车安全。
6.2仪器配臵采用2台5800型和4台R4型GP双频接收机(5mm+1pp);天宝DiNio3电子水准仪一台,铟瓦尺一套,2.5kg尺垫两个;徕卡TS06全站仪一套;万能道尺一副。
所用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7、监控量测的实施7.1建立监控量测网监控量测网建立以指挥部下发的《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及《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GPS导线加密技术报告》作为建网依据。
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工作基准点根据施工断面及地形、地貌,埋设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要求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宜设臵为强制归心点。
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7.1.1.1的规定注:1 —盖;2 —砖;3 —素土;4—贫混凝土; 5 —冻土线图7.1.1.1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平面坐标系统为国家2000坐标系,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245.0、扁率1/f= 298.3,中央子午线为115度10分00 秒,投影面大地高为40米。
本项目部线下工程含桥梁单位工程、路基单位工程及站改单位工程,因此平面工作基准网加密按三等GPS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控制网加密测量需附合到设计院《**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平面控制网加密精度技术按下表7.1.2.1要求执行:表7.1.2.1控制网加密测量的技术指标等级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b (mm/kn)基线方位角中误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三等w 5w 1 1.71/1800001/100000仪器设臵参数及要求按下表7.122要求执行:表7.1.2.2仪器设臵参数及要求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小于3mm仪器高量至1mm观测中不记录气象元素。
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基线解算统一采用TGO软件进行处理,并按技术方案要求进行精度检核。
基线解算检核合格后,导出基线向量文件,作为平差的原始基线向量数据。
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 COSA-GPS(5.2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选取检验合格的基线构成GPS基线向量网,进行网的平差计算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外业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标准进行,水准路线需附合到设计院《**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高程控制网精度按下表7.1.3.1执行表7.131高程控制网精度技术要求表注:——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R ——检测已测段长度,km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 Cosa-Level软件(1.1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和网平差计算。
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成果已报第三方咨询单位检核通过,建设单位审批并允许采用该成果进行施工。
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臵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臵在有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分别设臵在接头两端和轨节中间,共计3个断面。
在无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每10m设臵一观测断面。
7.2.2新建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段观测标的布臵以施工里程为依据,每50m设臵一个观测点。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①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 +” 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 1〜2)。
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臵.A Afib赣州723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臵以既有涵洞中心线为依据,设臵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 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①28mm 长、1.2m 的钢筋(上刻“ +” 字),观测桩上部0.2m 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3.1〜2)。
丁T "T/T7:11P.HiTfMl 卄[A ..'.It "" T丨丨旳心丨丨叫帥」7.2.3.1既有线涵洞接长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723.2既有线涵洞接长沉降观测桩布臵图见测桩赣州沉降、位移观测桩沉降、位移观测桩接长涵洞沉降、位移观测桩图I--匚-行^ 匚士九匚京既有涵洞接长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位移725新建桥梁邻近既有线路基以新建铁路中心线为依据,在新建桥梁中心里程设臵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 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① 28mm 长1.2m 的钢筋(上刻“ +”字),观测桩上部0.2m 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5.1 〜2)。
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臵图7.2.5.1既有线沉降位移桩横断面图725.2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既有线轨道监测频次及预警值轨距和水平:利用万能道尺;标高:利用水准仪定期对每个观测断面轨顶位臵进行标高测量,记录并与“零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相对垂直位移量。
7.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观测仪器测角精度为士1.0 〃,读数取位至0.1mm仪器对中采用激光对点器。
(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观测前30min,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
水平位移观测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四等导线要求施测。
7.3.2.3水平位移观测频率水平位移速率小于2mm/d时每天一次;水平位移速率大于2mm/d小于3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10mn小于20mm时每天2次;水平位移速率大于3mm/d小于5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20mn小于25mm时每天3次。
当水平位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移速率大于5.0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30mm S寸每2小时一次;安质部启动预警预案。
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垂直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士1.0mn,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外业测量要求如下:a. 前后视距差小于1m距离短于6m时小于0.2m;b. 前后累计视距差小于3m;c .视线高大于0.55m;d .视线长度小于或等于50me.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w 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w 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w 1.0mmf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基准点的高程中误差小于 1.0mm(2)垂直位观测方法观测前30min,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观测时采用闭合水准路线。
即:由一基准点出来,路线途经每一观测点及另一工作基准点(至少一个),最后闭合回同一基准点。
具体下下图:闭合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①往测:奇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②返测:奇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