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战国时期,“善哭”添入故事情节
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50年),上述故事有了新变化。《孟子· 告子下》载:“淳于髡曰:„昔者王 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锦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另《韩诗 外传》的作者韩婴,引注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称咏”为歌唱之意。 “杞梁之妻”追念丈夫时,悲痛欲绝的哭腔,却为文化修养精深的齐国人所赞美,“善哭”等同于善 唱,美丽的腔调产生的音乐美感,竟可以与王豹的讴,锦驹的歌相媲美。“杞梁之妻”的哭腔也一举 成为齐国的时尚,被齐国上下纷纷仿效,以致改变了齐国歌唱的风气,成为 “国俗”。 “杞梁之妻”作为驰名天下的歌唱能手,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西汉,为西汉许多文学家所讴歌,如枚 乘《玉台新咏》诗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奈杞梁妻?” 》诗中,极赞箫声之美,令“钟期、牙、旷怅然而愕立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 王褒在《洞箫赋 在这里,杞梁
1、松江府是自中国元代起设立的地区行政建制区。 ——网易一篇文章
秦汉时期,设海盐县,古海盐县城应该是松江府地区最早设立过的县
城。 ——松江文明网 换言之,秦时,松江府应称为海盐县。(刚才那个说法应为元以后的 版本)
2、相传孟姜女哭倒的为固阳秦长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区。
跳海处为山海关。
还是有些距离的······
▲
杞梁由齐国人变成了秦朝人,其战死也变成了被筑在长城里。杞梁妻 哭夫,一哭城崩,再哭丈夫骸骨出土。此诗总结了“春秋时死于战事的
杞梁”的种种传说,开辟了“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的新传说。唐代后期
,不断的征战,徭役不息,人民饱受灾难,借杞梁妻的故事渲泻心中 的不满,恨不得一口气就哭倒长城。
8、唐朝至宋初的“敦煌变文”,产生“送寒衣”情节
单节总结
从春秋到汉末(前55023),由杞梁妻哭之哀 到善哭再到哭夫城崩, 故事框架形成,其中心 思想是杞梁妻“知礼” 和“贞”的品质,既维 护了自己和丈夫的名分 地位,又表现了自己对 丈夫的忠贞。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故事情节没有明显增损
文人诗文多咏叹杞梁妻的悲惨
寄予极大地同情
4、三国时期,“杞梁之妻”故事与长城结合;哭山情节出 现
▲
仲姿因洗澡被看到,才与杞良成为夫妇,按照现代人的观点,他们的婚
姻基础并不牢靠。但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仅能为丈夫所见 ,合乎当时的习俗。《同贤记》将杞梁变为杞良,国籍改为燕国,故事
情节更加生动,表述秦始皇筑城苦役,造成了一场悲剧,奠定了《孟姜
女》传说的基调。因此,《同贤记》当为孟姜女传说的雏形。
4
宋以后,日趋丰富完整,并定型
深化了反暴政、抨击统治者荒淫无道、凶狠残暴的思想
9、宋以后,日趋丰富完整
▲
到了宋朝,孟姜女的故事各地广为流传,产生了《孟姜女补》、《孟姜
女哭长城》等话本。元、明、清以后,人们利用话本、杂居唱词、小曲 等文艺形式说唱孟姜女的故事,而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 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 女”。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 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主要作品 有弹词《孟姜女万里寻夫》、明传奇《哭长城》及大量各地民歌。到了 现代,或自典籍辑录,或从口头采集,或以诗文再创作,对此传说故事 付出辛勤劳动,使之日趋丰富完整。而在1928年国立广州中山大学语言 历史系研究所出版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后,孟姜女故事更是家喻户 晓:“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 夫筑长城······”
孟姜女传说 的一种说法
传说秦代江南松江府的孟 姜女,千里寻找被强行服 役、修筑长城的丈夫范杞 良,至此,闻知丈夫已经 作古,早被埋在长城下面。 悲痛中的孟姜女,感动上 天, 哭倒八百里秦长城, 找到丈夫尸体,用带来的 棉衣,重新装殓安葬。后 为反抗秦始皇的淫威,坚 贞不屈,在山海关投海身 亡。
疑点
出身地 死地 哭崩处
传说分布范围
以上红色图示只是其传说主要部分 所以说孟姜女能成为四大传说,其群众基础广泛······
1
“杞梁之妻”,孟姜女的最早原型
春秋时齐国的“杞梁之妻”
为孟姜女传说的发端。
1、春秋时期,“杞梁之妻”郊外拒绝吊唁的故事
▲
“杞梁之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春秋时襄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549),齐庄公攻打莒国,身为先锋的杞梁,不幸战死。
▲
▲
▲
5、北齐时期,沉重的徭役导致传说与现实生活相 连
▲
公元552年至577年的22年间,北齐政权为防止突厥、 契丹南下和北周西进,大规模地修造长城,前后超过八 次。繁重的徭役,造就民间许多怨夫旷女。严酷的现实 生活,使民众把暴政带来的疾苦,与秦代修筑长城的苦 役相联系,传说逐渐演变为以反筑城徭役为主题的新形 态。杞梁也由为国捐躯的战将,逐渐变为被打杀的筑城 民夫;杞梁妻也向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著名传说人物 过渡。 作品如崔豹《古今注》、郦道元《水经注》
应时代需要,继续演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
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载:“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 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 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故事增加了天人感应的神秘色 彩与民众情感想象,派生出城下大哭、义投淄水、十日后城墙崩塌等情节, 更加凄美感人。
▲
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 寒衣的内容。唐《敦煌曲子词集》有一《捣练子》:“孟
姜女,杞梁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从送,不
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 ······”说明到了唐朝,杞梁之妻变成了孟姜女。
单节总结
唐至宋,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转变为与现 代相同,基本思想发 展为反暴政、反徭役 、反统治者的横爆荒 淫,增添滴血认亲, 送寒衣以及杞梁孟姜 后园缔亲的情节。至 此,孟姜女的故事基 本定型。
总结
▲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传说,其间有 2000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
并不断被加工、改造,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
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 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 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单节总结
宋以后,故事文学发 展成熟,孟姜女哭长 城的故事成为重要题 材,深化了反暴政、 抨击统治者荒淫无道 、凶狠残暴的思想。
5
现代,孟姜女传说研究
国内外研究成果丰富
10、现代研究
▲
中国“四大传说”中古代文人诗文里面涉猎得较早的,“五四” 以来采集和研究得最多的,非《孟姜女》莫属。
▲
早在1928—1929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撰写和编辑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集》。1984年,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张紫晨编辑的《孟 姜女故事论文集》。
情
节
《同贤记》
1
2 3 4
避苦逃役 花园邂逅 喜结良缘
筑尸城内
万里寻夫 哭夫崩城 滴血认骨
5 6 7
7、唐朝僧人贯休《杞梁妻》
▲
唐代诗仙李白也持哭城之说,如《白头吟之二》云“城崩杞梁妻,谁 道土无心?”
▲
对后世孟姜女传说,影响最大的唐代诗人,当数僧人贯休,其《杞梁 妻》云:“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 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 ,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齐庄公率兵归国,在郊外
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却被杞梁
的妻子拒绝:“如果杞梁有罪,就不必为他吊唁,如果有功,应到 我家中吊唁。” 齐庄公于是在杞梁家中,举行哀悼仪式。
▲
虽然无法知道“杞梁之妻”的真实姓名,但她却是个知礼、知节
的刚强妇女,这是孟姜女传说的源头。
▲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 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 其室。
绿江等;死法有哭死、力衰而死、城墙压死、投河、跳海、投火化烟等;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长度,有五丈、三千多丈、八百里、万里、十万里等;
哭崩的城有:杞城、莒城、韩城、长安、潼关、穆陵关、山海关等;寻
夫路线有:渡浍河而北行、出秦岭向西北行进、过泗州到长城、从镇江 到山海关、从把城关到潼关、从苏州昆山到山海关等等。
▲
▲
▲
之妻悲伤的歌唱,为世人赞叹,堪与古代的音乐大师钟子期、俞伯牙和师旷相提并论。
3、西汉,奇峰陡起,杞梁之妻大哭十日崩城
▲
战国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学说。西汉时期,儒
家吸收阴阳学说精华,将阴阳五行变成天的属性和体现,伴随着儒家思想,
一起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盛行于西汉,为当 时文化潮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文化背景下,“杞梁之妻”的故事,也顺
▲
此外,5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饭仓照平曾撰写过《孟姜女故事的 原型》、《孟姜女笔记》等文;
▲
60年代初期前苏联研究员的鲍·李福清出版了《万里长城的传说
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在近半个世纪内,国内外关于孟姜女
传说(故事)的研究论著多达一百万字以上。
总结
▲
从孟姜女故事传说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孟姜女 经过各朝各代的不断加工与演绎,已成为一个虚构的人 物。在《孟姜女》中,孟姜女是反对封建统治者奴役的 代表,秦始皇则是封建暴君的典型。孟姜女的遭遇,就 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一个缩影。人们同情她 的悲惨身世,赞扬她的反抗精神,不但广为传说她的事 迹,还在各地为她塑像建庙宇。南宋时期周辉所著《北 辕录》就记载了人们为传说中的孟姜女塑像建庙的事实 。直到今天,山海关附近还有孟姜女庙和她的塑像。
▲
唐代《雕玉集》收录的《同贤记》,记载着孟仲姿的故事:燕人杞良因 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于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孟女仲姿正在池中洗澡
。孟女因身体被杞良所见,便以身相许。婚后杞良又返回筑城役地,主典
怒其逃走,将他打杀,筑尸于城墙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 ,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终得丈夫遗骸,收回安葬。
▲
单节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杞梁之妻”故事 与长城结合;哭山情 节出现,为唐代传说 发展打下基础。
3
唐朝至宋初,孟姜女传说基本定型
唐朝至宋初,是“杞梁之妻”故事向孟姜女故事进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期间,孟姜女夫妇逐步替代杞梁夫妇。
牵强附会的结果,使故事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愈趋丰满。
6、《同贤记》
《孟姜女》传说的各个版本
▲
《孟姜女》的传说,版本很多,众多的版本之间,故事内容与情节变
化,差异极大,如孟姜女的名字有杞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等;杞
梁的名字,有杞良、范良、犯良、范杞梁、万杞良、范喜良、万喜良、 范希郎、范士郎等;孟姜女的出身地,有长清、安肃、铜官、泗州、松
江、武州等;孟姜女的死地,有益都、铜官、潼关、山海关、东海、鸭
《饮马长城窟行》歌中并无实指的人物,但因有“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 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诗句,无意间就把 长城与“杞梁之妻”故事紧密相连,“死人骸骨相撑拄” 也被具体化,成为杞梁的 骸骨,从此,杞梁就被埋在长城下,杞梁夫妇的故事也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魏曹植或许认为哭倒城墙,不能尽意地体现杞妻善哭的本领,于是大胆创新,提出 哭山之说。在《精微篇》中云“精微烂金石,至心动神明,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 ”。 蔡邕也在《琴操》为杞梁妻悲歌:“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 城为堕。”
▲
北宋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第38卷收录了三国魏陈琳创作的乐府《饮马长城窟 行》,深刻反映了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现状,后由唐代的王翰作曲, 在民间广为吟唱。诗云:“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 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战国时期,“善哭”添入故事情节
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50年),上述故事有了新变化。《孟子· 告子下》载:“淳于髡曰:„昔者王 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锦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另《韩诗 外传》的作者韩婴,引注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称咏”为歌唱之意。 “杞梁之妻”追念丈夫时,悲痛欲绝的哭腔,却为文化修养精深的齐国人所赞美,“善哭”等同于善 唱,美丽的腔调产生的音乐美感,竟可以与王豹的讴,锦驹的歌相媲美。“杞梁之妻”的哭腔也一举 成为齐国的时尚,被齐国上下纷纷仿效,以致改变了齐国歌唱的风气,成为 “国俗”。 “杞梁之妻”作为驰名天下的歌唱能手,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西汉,为西汉许多文学家所讴歌,如枚 乘《玉台新咏》诗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奈杞梁妻?” 》诗中,极赞箫声之美,令“钟期、牙、旷怅然而愕立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 王褒在《洞箫赋 在这里,杞梁
1、松江府是自中国元代起设立的地区行政建制区。 ——网易一篇文章
秦汉时期,设海盐县,古海盐县城应该是松江府地区最早设立过的县
城。 ——松江文明网 换言之,秦时,松江府应称为海盐县。(刚才那个说法应为元以后的 版本)
2、相传孟姜女哭倒的为固阳秦长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区。
跳海处为山海关。
还是有些距离的······
▲
杞梁由齐国人变成了秦朝人,其战死也变成了被筑在长城里。杞梁妻 哭夫,一哭城崩,再哭丈夫骸骨出土。此诗总结了“春秋时死于战事的
杞梁”的种种传说,开辟了“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的新传说。唐代后期
,不断的征战,徭役不息,人民饱受灾难,借杞梁妻的故事渲泻心中 的不满,恨不得一口气就哭倒长城。
8、唐朝至宋初的“敦煌变文”,产生“送寒衣”情节
单节总结
从春秋到汉末(前55023),由杞梁妻哭之哀 到善哭再到哭夫城崩, 故事框架形成,其中心 思想是杞梁妻“知礼” 和“贞”的品质,既维 护了自己和丈夫的名分 地位,又表现了自己对 丈夫的忠贞。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故事情节没有明显增损
文人诗文多咏叹杞梁妻的悲惨
寄予极大地同情
4、三国时期,“杞梁之妻”故事与长城结合;哭山情节出 现
▲
仲姿因洗澡被看到,才与杞良成为夫妇,按照现代人的观点,他们的婚
姻基础并不牢靠。但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仅能为丈夫所见 ,合乎当时的习俗。《同贤记》将杞梁变为杞良,国籍改为燕国,故事
情节更加生动,表述秦始皇筑城苦役,造成了一场悲剧,奠定了《孟姜
女》传说的基调。因此,《同贤记》当为孟姜女传说的雏形。
4
宋以后,日趋丰富完整,并定型
深化了反暴政、抨击统治者荒淫无道、凶狠残暴的思想
9、宋以后,日趋丰富完整
▲
到了宋朝,孟姜女的故事各地广为流传,产生了《孟姜女补》、《孟姜
女哭长城》等话本。元、明、清以后,人们利用话本、杂居唱词、小曲 等文艺形式说唱孟姜女的故事,而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 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 女”。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 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主要作品 有弹词《孟姜女万里寻夫》、明传奇《哭长城》及大量各地民歌。到了 现代,或自典籍辑录,或从口头采集,或以诗文再创作,对此传说故事 付出辛勤劳动,使之日趋丰富完整。而在1928年国立广州中山大学语言 历史系研究所出版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后,孟姜女故事更是家喻户 晓:“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 夫筑长城······”
孟姜女传说 的一种说法
传说秦代江南松江府的孟 姜女,千里寻找被强行服 役、修筑长城的丈夫范杞 良,至此,闻知丈夫已经 作古,早被埋在长城下面。 悲痛中的孟姜女,感动上 天, 哭倒八百里秦长城, 找到丈夫尸体,用带来的 棉衣,重新装殓安葬。后 为反抗秦始皇的淫威,坚 贞不屈,在山海关投海身 亡。
疑点
出身地 死地 哭崩处
传说分布范围
以上红色图示只是其传说主要部分 所以说孟姜女能成为四大传说,其群众基础广泛······
1
“杞梁之妻”,孟姜女的最早原型
春秋时齐国的“杞梁之妻”
为孟姜女传说的发端。
1、春秋时期,“杞梁之妻”郊外拒绝吊唁的故事
▲
“杞梁之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春秋时襄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549),齐庄公攻打莒国,身为先锋的杞梁,不幸战死。
▲
▲
▲
5、北齐时期,沉重的徭役导致传说与现实生活相 连
▲
公元552年至577年的22年间,北齐政权为防止突厥、 契丹南下和北周西进,大规模地修造长城,前后超过八 次。繁重的徭役,造就民间许多怨夫旷女。严酷的现实 生活,使民众把暴政带来的疾苦,与秦代修筑长城的苦 役相联系,传说逐渐演变为以反筑城徭役为主题的新形 态。杞梁也由为国捐躯的战将,逐渐变为被打杀的筑城 民夫;杞梁妻也向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著名传说人物 过渡。 作品如崔豹《古今注》、郦道元《水经注》
应时代需要,继续演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
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载:“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 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 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故事增加了天人感应的神秘色 彩与民众情感想象,派生出城下大哭、义投淄水、十日后城墙崩塌等情节, 更加凄美感人。
▲
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 寒衣的内容。唐《敦煌曲子词集》有一《捣练子》:“孟
姜女,杞梁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从送,不
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 ······”说明到了唐朝,杞梁之妻变成了孟姜女。
单节总结
唐至宋,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转变为与现 代相同,基本思想发 展为反暴政、反徭役 、反统治者的横爆荒 淫,增添滴血认亲, 送寒衣以及杞梁孟姜 后园缔亲的情节。至 此,孟姜女的故事基 本定型。
总结
▲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传说,其间有 2000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
并不断被加工、改造,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
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 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 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单节总结
宋以后,故事文学发 展成熟,孟姜女哭长 城的故事成为重要题 材,深化了反暴政、 抨击统治者荒淫无道 、凶狠残暴的思想。
5
现代,孟姜女传说研究
国内外研究成果丰富
10、现代研究
▲
中国“四大传说”中古代文人诗文里面涉猎得较早的,“五四” 以来采集和研究得最多的,非《孟姜女》莫属。
▲
早在1928—1929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撰写和编辑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集》。1984年,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张紫晨编辑的《孟 姜女故事论文集》。
情
节
《同贤记》
1
2 3 4
避苦逃役 花园邂逅 喜结良缘
筑尸城内
万里寻夫 哭夫崩城 滴血认骨
5 6 7
7、唐朝僧人贯休《杞梁妻》
▲
唐代诗仙李白也持哭城之说,如《白头吟之二》云“城崩杞梁妻,谁 道土无心?”
▲
对后世孟姜女传说,影响最大的唐代诗人,当数僧人贯休,其《杞梁 妻》云:“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 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 ,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齐庄公率兵归国,在郊外
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却被杞梁
的妻子拒绝:“如果杞梁有罪,就不必为他吊唁,如果有功,应到 我家中吊唁。” 齐庄公于是在杞梁家中,举行哀悼仪式。
▲
虽然无法知道“杞梁之妻”的真实姓名,但她却是个知礼、知节
的刚强妇女,这是孟姜女传说的源头。
▲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 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 其室。
绿江等;死法有哭死、力衰而死、城墙压死、投河、跳海、投火化烟等;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长度,有五丈、三千多丈、八百里、万里、十万里等;
哭崩的城有:杞城、莒城、韩城、长安、潼关、穆陵关、山海关等;寻
夫路线有:渡浍河而北行、出秦岭向西北行进、过泗州到长城、从镇江 到山海关、从把城关到潼关、从苏州昆山到山海关等等。
▲
▲
▲
之妻悲伤的歌唱,为世人赞叹,堪与古代的音乐大师钟子期、俞伯牙和师旷相提并论。
3、西汉,奇峰陡起,杞梁之妻大哭十日崩城
▲
战国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学说。西汉时期,儒
家吸收阴阳学说精华,将阴阳五行变成天的属性和体现,伴随着儒家思想,
一起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盛行于西汉,为当 时文化潮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文化背景下,“杞梁之妻”的故事,也顺
▲
此外,5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饭仓照平曾撰写过《孟姜女故事的 原型》、《孟姜女笔记》等文;
▲
60年代初期前苏联研究员的鲍·李福清出版了《万里长城的传说
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在近半个世纪内,国内外关于孟姜女
传说(故事)的研究论著多达一百万字以上。
总结
▲
从孟姜女故事传说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孟姜女 经过各朝各代的不断加工与演绎,已成为一个虚构的人 物。在《孟姜女》中,孟姜女是反对封建统治者奴役的 代表,秦始皇则是封建暴君的典型。孟姜女的遭遇,就 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一个缩影。人们同情她 的悲惨身世,赞扬她的反抗精神,不但广为传说她的事 迹,还在各地为她塑像建庙宇。南宋时期周辉所著《北 辕录》就记载了人们为传说中的孟姜女塑像建庙的事实 。直到今天,山海关附近还有孟姜女庙和她的塑像。
▲
唐代《雕玉集》收录的《同贤记》,记载着孟仲姿的故事:燕人杞良因 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于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孟女仲姿正在池中洗澡
。孟女因身体被杞良所见,便以身相许。婚后杞良又返回筑城役地,主典
怒其逃走,将他打杀,筑尸于城墙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 ,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终得丈夫遗骸,收回安葬。
▲
单节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杞梁之妻”故事 与长城结合;哭山情 节出现,为唐代传说 发展打下基础。
3
唐朝至宋初,孟姜女传说基本定型
唐朝至宋初,是“杞梁之妻”故事向孟姜女故事进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期间,孟姜女夫妇逐步替代杞梁夫妇。
牵强附会的结果,使故事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愈趋丰满。
6、《同贤记》
《孟姜女》传说的各个版本
▲
《孟姜女》的传说,版本很多,众多的版本之间,故事内容与情节变
化,差异极大,如孟姜女的名字有杞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等;杞
梁的名字,有杞良、范良、犯良、范杞梁、万杞良、范喜良、万喜良、 范希郎、范士郎等;孟姜女的出身地,有长清、安肃、铜官、泗州、松
江、武州等;孟姜女的死地,有益都、铜官、潼关、山海关、东海、鸭
《饮马长城窟行》歌中并无实指的人物,但因有“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 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诗句,无意间就把 长城与“杞梁之妻”故事紧密相连,“死人骸骨相撑拄” 也被具体化,成为杞梁的 骸骨,从此,杞梁就被埋在长城下,杞梁夫妇的故事也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魏曹植或许认为哭倒城墙,不能尽意地体现杞妻善哭的本领,于是大胆创新,提出 哭山之说。在《精微篇》中云“精微烂金石,至心动神明,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 ”。 蔡邕也在《琴操》为杞梁妻悲歌:“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 城为堕。”
▲
北宋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第38卷收录了三国魏陈琳创作的乐府《饮马长城窟 行》,深刻反映了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现状,后由唐代的王翰作曲, 在民间广为吟唱。诗云:“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 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