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人教版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课件 机械运动(共39张PPT)
合集下载
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基础知识复习课件:第1章 机械运动(39张ppt)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篇
2.[2016 河南,17(1)]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一项基本技能。如图所示,用刻 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读数为__1_2_._0_2________cm。一次测量可能误差较大,为了 减小误差,应当___多__次__测__量__取__平__均__值___。
_相__等_____
不相等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篇
4.平均速度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 ○43
___平__均__速__度___。大多数情况下所说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篇
真题经典流传
长度的测量 1.(2018 河南,1)物理学拓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认识。研究发现,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___分__子__、__原__子___构成的。在天文观测中,人们通常用光年表 示____长__度__单位。
1 m/s=○38 ___3_._6_____km/h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篇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体沿着○39 __直__线____且○40 __速__度____ 物体沿着直线但○41 __速__度____变化的
不变的运动
运动
特点 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2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般
第一部分 教材梳高频考点梳理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基本单位:①___米_____,符号:②___m_____。 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如图: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篇
1.5 km=③_____1_.5_×___1_0_3 ________m④___1_._5_×__1_0_5__________cm 350 m=⑤___3_.5_×___1_0_3 ______dm=⑥_____3_.5_×__1_0_8_________μm =⑦____3_.5_×__1_0_1_1_______nm 1.2 mm=⑧____1_.2_×___1_0_6 _____nm=⑨____1_.2_×__1_0_-_3_________m =⑩______1_._2_×__1_0_3 _______μm 6 800 nm=⑪____6_.8_____μm=⑫____6_._8_×__1_0_-_3________mm =⑬_____6_.8_×__1_0_-__6_______m
备战中考物理一轮教材章节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PPT
考11点6: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定义:把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
用时间的比,叫速度。 公式 v s
t
单位:米/秒,符号为m/s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通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12 例1: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做 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 的位置如图所示,在选项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 s、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B)
5、2测2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时,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 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 判断,正确的是( B )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6考点3:误差:_测__量__值___和_真__实__值___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 但应尽量减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例: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测量结果是1.41厘米,1.42厘米,1.42厘米,1.44厘米,测,物体的 长度是_____1_._4_2___厘米。
20 3.下列对此初中《物理》课本的估测值域真实值最接近的是 ( A) A.长度约为26厘米 B.质量约为2千克 C.重力约为0.2牛 D.平放时对桌面压强约为2帕
21
4、2018年10月歼20以编队飞行亮相珠海航展,完成各种高难度战术 机动,体现优越气动特性。在飞行中,飞行员相对于他驾驶的飞机是 ___静__止__(填“运动”或“静止”)的。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机械运动课件
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① 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
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先选 概念 定一个物体作为② 标准 ,这个作为标准
的物体叫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 说明 就说它是③ 运动 的;位置没有改变,我
们就说它是④ 静止 的
第 一 章 机械运动(jīxièyùndòng)
2021/12/9
第一页,共三十九页。
考点(kǎo diǎn)梳理过关
考点(kǎo diǎn)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和时间(shíjiān)的测量
单位
国际单位 ① 米 ,符号② m
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纳米(nm)
长 度 测量工具 刻度尺
的测
看
量 测量方法
选择刻度尺要观察它的③ 零刻度线 、 ④ 量程 和⑤ 分度值
放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⑥ 紧贴 被测
物体放置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⑦ 垂直 ,估读到
⑧ 分度值 的下一位
记
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时间 的测 量
2021/12/9
单位
国际单位 ⑨ 秒 ,符号⑩ s
常用单位 时(h)、分(min)
测量方法 类型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物体运动的 时间,利用公式④ v s
t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⑤ 不变 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速度⑥ 变化 的直线运动
2021/12/9
第七页,共三十九页。
辨一辨►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保持不变的,速度 与路程和时间存在正比或反比关系.( × )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在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时,切不可将组成这段路程中每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的算 术平均值作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
人教版 物理 中考复习第一章 机械运动 课件(共65张PPT)
(3)列车运行时刻表问题:正确解读时刻表和计算出列车运行的 路程和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4)船的速度:假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水的流速是1m/s, 则船顺水行驶的速度是5m/s+1m/s=6m/s,船逆水行驶的速度是 5m/s-1 m/s=4m/s。
命题角度❶ 速度的基本计算 例1.(2018山东青岛)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 m/s,从家到学校要 走15 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 A.1080 m B.108 m C.18 km D.0.3 km
第一章 机 械 运 动
一、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 (1)单位及换算。
(2)测量工具:刻度尺。 ①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_量__程__和_分__度__值__。 ②测量时:四会。 一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要求和刻度尺的_量__程__、_分__度__值__选择。 二会放:_零__刻__度__线__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_紧__靠__被测 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_平__行__,不能歪斜。 三会读:读数时,视线要_正__对__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_下__一__位__。 四会记:测量结果有_数__字__和_单__位__。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刻度尺使用的“三个注意事项”: (1)放正: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2)读对: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对: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读数方法:物体长度=物体末端对应刻度值-起始端对应刻度值。 3.长度、时间的估测: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身体上的有关长度 和时间等。例如,人的正常步幅约为0.5m,人的一拃约为20cm,人每分 钟脉搏的跳动次数约是60次。
例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2021年春中考物理机械运动专题复习课件
A.5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 m B.整个20 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 m/s C.物体在0~5 s内的速度比10~20 s内的速度大 D.5~10 s时间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常考的速度估测 ①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1 m/s; ②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5 m/s; ③中学生百米跑的速度约为 7 m/s。
命题点:参照物的判断 1.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观望。突 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他 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小明感觉自己的车前进了是以
s
表示路程;单位:m或km
t 表示时间;单位:s或h
(4)单位换算:1 m/s= 3.6 km/h。
(5)类型: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 不变 的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公式 v=st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 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时间相同,比较 路程 ,路程 越长 的运动得快。 (2)路程相同,比较 时间 ,时间 越短 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把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v=st
v 表示速度;单位:m/s或km/h
误差 可以减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 位置 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 (2)选取原则: ①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4.常考的速度估测 ①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1 m/s; ②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5 m/s; ③中学生百米跑的速度约为 7 m/s。
命题点:参照物的判断 1.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观望。突 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他 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小明感觉自己的车前进了是以
s
表示路程;单位:m或km
t 表示时间;单位:s或h
(4)单位换算:1 m/s= 3.6 km/h。
(5)类型: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 不变 的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公式 v=st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 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时间相同,比较 路程 ,路程 越长 的运动得快。 (2)路程相同,比较 时间 ,时间 越短 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把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v=st
v 表示速度;单位:m/s或km/h
误差 可以减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 位置 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 (2)选取原则: ①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021年春人教版物理中考知识点过关专题复习课件第一章《机械运动》
5 实验的注意事项 (1)小车从斜面顶端由 静止 自由滑下。 (2)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①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 测量时间;②倾角过小,易造成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3)小车运动距离(或时间)的测量:要“头对头”“尾对尾”测量。 6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的运动形式:变速直线运动(或加速直线运动)。
2 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A.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①__秒___, 符号是②__s__。 B.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C.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 h=③__6_0__min=④__3__6_0_0__s。 (2)测量工具:通常使用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
考法❷ vt、st图象的理解及相关计算 (2020·南充)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
车的st图可知(如图),乙车速度为 72km/h;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200 m,乙车追上甲车还需 40 s。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实验原理:__v_=__st __。
2 实验装置:
3 实验测量仪器及作用: 停表(测量时间);刻度尺(测量距离) 。 4 金属片的作用 (1)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2)防止小车滑出斜面。
运动和静止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_位__置__ 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① _标__准__ 的物体叫作参照 物。 (2)选取: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生活中通常以② _地__面__ 或静止在地 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注意:通常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③ _参__照__物__ 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 和静止的情况就不同。
运动的快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停表的读数
3
37.5 217.5
3 误差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误差和错误
产生 原因
可否 避免
误差
①仪器精确度不够; ②实验方法不完善; ③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④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
不可避免
特点 有误差的测量数据一般比较接近真实值
控制 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
速度和平均速度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__长___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__短___的运动得快。
2 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把__路__程___与__时__间___之比叫作速度。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__快__慢___的物理量。
精确测时的是( D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手表
D.铯原子钟
3.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 ) (2)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 √ ) (3)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40 cm( × ) (4)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 √ ) (5)中学生的手掌宽度约为40 cm( × ) (6)食指的指甲宽度约为1 cm( √ )
频闪示例
st图象
vt图象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 大小__变__化___的运动
4 平均速度 (1)定义: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 __v_=__st__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 (2)物理意义: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 快慢程度。
测量结果由___数__字__和__单__位___组成
注:刻度尺是初中阶段唯一需要估读的测量工具。
2 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 A.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秒___,符号是__s__。 B.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等。 C.换算关系:1 h=__6_0__min=__3__6_0_0__s。 (2)测量工具:生活中的钟、表等,运动场和实验室中的停表等。
s
(3)计算公式:v=____t __。 (4)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米__每__秒___,符号 是__m_/_s_或__m_·__s_-__1 _;常用单位有km/h。换算关系为1 m/s=__3_._6__km/h。
3 直线运动
运动类型 定义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__直__线___且速度 __不__变___的运动
(7)教室门的高度约为140 cm( × ) (8)教学楼每层的高度约为3 m( √ ) (9)乒乓球的直径约为10 cm( × ) (10)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5 mm( × ) (11)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3 s( × ) (12)正常人1 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次( √ )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__位__置___随时间的变化。 2 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2)特点:假定__静__止__不__动___的物体。 (3)选取原则:除研究对象本身外,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通常选择地面 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4)运动状态的判断: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 就说它是__运__动___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就说它是__静__止___的。
(5)误差分析:小车过了起点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测得 的平均速度偏 大 ;小车到达金属片位置后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 时间偏大,测得的平均速度偏 小 。
(2019·铜仁)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 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3.(2020·潍坊改编)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 t=0 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 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在0~5 s内甲车的速度是10 m/s B.在0~5 s内乙车的速度是2 m/s C.t=10 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 s后乙车超过甲车
D.只有②③正确
2.(2020·济宁)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 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__A__(选填“A”或“B”); (2)小球A和B在第1 s至第6 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__=___(选 填“>”“=”或“<”)vB。
速度的理解及相关计算 (1)一列长200 m的火车正在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的 一个安全位置测量出整列火车通过他共用时8 s。
①这列火车的速度为__2_5__m/s。 ②已知枣庄到济南的距离约为252 km,如果这列火车以这个速度行驶, 则火车从枣庄到济南需用__2_._8__h。 ③如果火车以这个速度完全通过一条隧道用时48 s,则这条隧道的长度 为__1__0_0_0__m。 (2)汽车以4 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 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 6 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是__4_._8__m/s。
(2)测量工具 A.常用测量工具有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B.精准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
三看
零刻度线 __量__程___ __分__度__值___
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看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三会
会放
会读 会记
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 一边要__紧__靠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不能歪斜 视线要__正__对___刻度线,测量值要估读到 __分__度__值___的下一位
【拓展设问】 (4)实验时,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加__速___(选填 “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 (5)若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偏__小___。 (6)图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情况的是__C__。
(7)若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1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1中点 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选填“>”“<”或“=”)v2。 (8)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王让小车从斜面
3 实验装置
4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
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4))根 将金据属测片得移的至s1、斜t面1,的利中用部v,1=测出st11 小算车出到小金车属通片过的斜距面离全s程2。的平均速度v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米___,符号是__m__。
B.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等。 C.换算关系:1 km=__1_0_3_m,1 dm=__1_0_-_1_m,1 cm=__1_0_-_2_m, 1 mm=__1_0_-_3_m,1 μm=__1_0_-_6_m,1 nm=__1_0_-_9_m。
6.(2020·菏泽)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 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是( C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2020·邵阳)在抗击疫情中,多地防疫站经常用洒水车在路面上喷洒 消毒液进行消毒,某洒水车沿平直街道匀速行驶 3 min前进了900 m, 该车的速度是__5__m/s。 8.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0 m/s( × ) (2)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 ) (3)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15 m/s( × ) (4)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速度约为10 km/h( × )
st、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小明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图甲所示,物体的vt 图象如图乙所示。物体在0~1 s内处于__静__止___状态,在第2 s的速度是 __0_._5__m/s,在4~6 s内通过的路程是__2__m。 (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丙 所示,甲车的速度为__0_._2__m/s,5 s时两车相距__0_._5__m,以甲车为参照 物,乙车向__西___运动。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 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 s1 s2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s1 t1
v2=
s2 t2
5 实验分析 (1)在放置斜面时,斜面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 坡度太大时小车滑行太快, 不利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 (2)小车在下滑过程中运动状态的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做 加 速直线 运动。 (3)假设斜面光滑,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重 力势能 减小 ,动能 增大 ,机械能 不变 。 (4)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 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每次测量时必 须让小车从 同一位置(或斜面顶端) 由 静止 开始下滑。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刻__度__尺__、__金__属__片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__较__小___(选填“较大”或 “较小”)。 (3)经测量,s1=0.9 m,s2=0.4 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 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__0_._5__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