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国家规定的三十六种重大疾病
国家规定的三十六种重大疾病在现代社会中,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防治各种疾病的蔓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公众的健康。
其中,国家规定的三十六种重大疾病是我国公认的最为严重和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这些重大疾病及其特点,以及相关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一、感染性疾病类1.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传播,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
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抗结核药物,同时加强呼吸道卫生和预防措施,以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2.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
它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但通过抗病毒治疗和艾滋病预防措施,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3.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由蚊子传播。
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
治疗疟疾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疟药物和蚊虫控制措施,如使用蚊帐和杀虫剂等。
4. 乙肝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乙肝的发展。
5. 脊灰病脊灰病是由脊灰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脊灰病疫苗是预防脊灰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加强脊灰病的预防接种和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二、寄生虫感染类1. 蛔虫病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内引起的疾病。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食入被感染蛔虫卵的食物和水源。
预防蛔虫病的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避免食用未经煮沸或煮熟的食物。
2.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血管内引起的疾病。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通过接触寄生虫感染的水源,如江河湖泊等。
预防血吸虫病的主要方法是加强个人卫生和饮水卫生,避免接触寄生虫污染的水源。
3. 疟原虫病疟原虫病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感染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⑵脑炎或脑膜脑炎:疟原虫、锥虫、 脑炎或脑膜脑炎:疟原虫、锥虫、
自由生活阿米巴。 自由生活阿米巴。
⑶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蠕虫 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
幼虫。 幼虫。
三.能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能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的寄生虫
1.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布氏嗜碘 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原虫
阿米巴、耐格里属阿米巴、棘阿米巴属阿 阿米巴、耐格里属阿米巴、 米巴、 米巴、小哈特曼属阿米巴※、冈比亚锥虫※、 恶性疟原虫、 罗得西锥虫※、克氏锥虫※、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及肉孢子虫等。 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及肉孢子虫等。 及肉孢子虫等
多数症状经治疗后可恢复; 多数症状经治疗后可恢复; 病死率为 病死率为0.4%~20%,可高达 ,可高达33%, , 岁病死率最高。 以1~5岁病死率最高。 57.6%的脑型疟疾在起病的第一周, 的脑型疟疾在起病的第一周, 的脑型疟疾在起病的第一周 故正确诊断、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故正确诊断、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寄生虫可寄生在脑部的任何部位 寄生虫可寄生在脑部的任何部位
2.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致病机理 ⑴机械性作用 创伤: 移行、 ①创伤 移行、
窜扰。 窜扰。
肺吸虫的体棘
②压迫: 压迫: 阻塞: ③阻塞:造成脑部血液循环及 脑室和脑脊液的循环障碍。 脑室和脑脊液的循环障碍。 增殖:造成细胞破坏,炎症, ④增殖:造成细胞破坏,炎症, 阻塞。 阻塞。
脑棘球蚴病
⑵化学性作用 ①虫体代谢产物、 虫体代谢产物、 分泌物及酶类作用: 分泌物及酶类作用:
蠕虫感染
②变态反应:棘球蚴病 变态反应:
血吸虫病侏儒症
3.寄生虫性脑部疾病的类型 寄生虫性脑部疾病的类型 寄生虫性脑部疾病的 脑部占位性病变:成虫、幼虫、 ⑴脑部占位性病变:成虫、幼虫、
专业宠物医疗知识点总结
专业宠物医疗知识点总结一、宠物常见疾病及症状1. 感染性疾病a. 犬瘟热:犬瘟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症状包括高烧、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和呕吐等。
b. 猫瘟热:猫瘟热同样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
2. 寄生虫感染a. 蛔虫感染:宠物感染蛔虫后,常表现为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和腹泻等症状。
b. 耳螨感染:耳螨感染会导致宠物耳朵发痒、头晃耳和耳内有黑色的分泌物。
3. 肿瘤a. 良性肿瘤: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瘤和脂肪瘤等。
b.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宠物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常见的有淋巴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等。
4. 呼吸系统疾病a. 支气管炎:宠物感染支气管炎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流鼻涕等症状。
b. 肺炎:宠物感染肺炎后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二、宠物医疗常用药物及用法1. 抗生素a. 氨苄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常用剂量为每日10-20mg/kg。
b. 头孢菌素: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常用剂量为每日20-30mg/kg。
2. 抗寄生虫药物a. 伊维菌素:用于治疗蛔虫、钩虫和蛔虫等寄生虫感染,常用剂量为每日5-10mg/kg。
b. 吡喹酮:可用于治疗犬疥螨和猫疥螨感染,常用剂量为每日0.2-0.4mg/kg。
3. 镇痛药a. 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宠物的轻度疼痛和发热,常用剂量为每日10-20mg/kg。
b. 吗啡:可用于治疗宠物的中度至重度疼痛,常用剂量为每日0.5-1mg/kg。
4. 抗炎药a. 氢化可的松:用于治疗宠物的过敏性皮肤病和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常用剂量为每日0.5-1mg/kg。
b. 青霉素钠:可用于治疗宠物的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炎症性疾病,常用剂量为每日25-50mg/kg。
三、宠物医疗常用检验及诊断方法1. 血液检查a. 血常规检查:用于评估宠物的贫血、白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等。
b. 血生化检查:用于评估宠物的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糖水平等。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
根据地区和寄生虫的流行情况,制定和实施疫苗接种计划,以降低感染风险。
提高公众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向公 众普及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知识 和预防措施。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居 民对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认知和 自我保护意识。
05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准诊断。
免疫诊断技术
研发针对寄生虫抗原的特异性抗 体,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寄生
虫感染。
无创诊断技术
通过血液、尿液等非侵入性样本 检测寄生虫抗原或抗体,减少患
者痛苦。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
针对寄生虫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靶点,研发 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增强对寄生虫感染的抵 抗力,减少疾病发生。
诊断方法
01
02
03
病原学诊断
通过采集患者粪便、血液、 组织等样本进行寄生虫检 测,如粪便查虫卵、血液 查抗体等。
免疫学诊断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或免疫反应物质, 如检测抗体滴度、免疫复 合物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基因测序等,检测 寄生虫的核酸物质,提高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
目
CONTENCT
录
•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概述 •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诊断 •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治疗 •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预防 •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01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寄生虫感染性肝脏疾病是指由寄生虫侵入肝脏引起的疾病,常见 的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一、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二、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三、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1、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病:肠蛔虫病轻者无症状,大量蛔虫寄生可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善饥或偏食,甚或发生厌嗜症而至营养障碍,常可引起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而其代谢产物或毒素可使病儿出现毒性症状甚至惊厥.此外,因吸收虫体异性蛋白可出现寻麻疹,气喘,发热,肠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人在治病期间,由于体质和抵抗病菌能力较差,而被感染其它疾病。
像刚做过手术的人,不注意对刀口消毒和保护,容易被感染而不易愈合。
还有的病人由于动了大手术,在愈合期间,引起肺炎,这叫感染性肺炎。
像白求恩就是因为手上的刀口被细菌感染而不治身亡的。
2、警惕宝宝体内4种寄生虫
蛔虫病: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蛔虫虫卵进入肺部支气管,可引起咳嗽、胸闷、血丝痰等症状。
严重感染时有可能侵入脑、肝、脾、甲状腺和眼睛,引起癫痫、肝大和腹痛等。
成虫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异食癖;常腹痛,部位主要在脐周,喜欢别人按揉腹部;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烦躁易惊或萎靡、磨牙等。
此外,虫体的异种蛋白可引起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感染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3、避免寄生虫感染
不要生吃蔬菜:一些人认为寄生在蔬菜上的寄生虫往往无法危害人。
综述:寄生虫感染
综述:寄⽣⾍感染常见的寄⽣⾍感染如蛔⾍、钩⾍、鞭⾍和⾎吸⾍往往⽆症状,仅有少数感染较重者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病理改变。
此外,寄⽣⾍感染的死亡率较低。
这些特征表明,⼈类与寄⽣⾍之间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共存。
这种共⽣关系的关键之处在于寄⽣⾍和其哺乳动物宿主之间免疫作⽤的相互影响。
寄⽣⾍之所以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可能是因为⾃⾝可以分化调节免疫应答反应和过程。
在两者关系进化过程中,寄⽣⾍似乎从根本上影响了宿主的基因构成。
寄⽣⾍暴露于⼤量⼈群,看起来促进了⼈类特别基因的选择,从⽽控制⼈体细胞因⼦的表达⽔平。
这种适应可能反映着机体尝试克服寄⽣⾍诱导的免疫调节反应的过程,若没有寄⽣⾍的存在,⼈体的这种适应过程可能是有害的,易患免疫性疾病如过敏症和⾃⾝免疫疾病。
20 世纪,⼈们在世界范围内防控传染病⽅⾯投注了⼤量精⼒。
然⽽,随着寄⽣⾍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减少,随之出现了患病率⼤幅增加的各种慢性炎性疾病,如哮喘、⾃⾝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炎性肠病等;虽然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似乎在发达国家已经趋于稳定,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为解释这种流⾏病学结果,先后提出了各种卫⽣学假说或推论,如所谓的“⽼朋友假说”和⽣物多样性假说等。
这些假说认为,⼈类遗传学上已经适应了受寄⽣⾍和微⽣物的调节影响,⽽从⼈群中彻底祛除它们的存在,则会诱发机体免疫系统失衡,从⽽增加了免疫性疾病的发⽣。
由此引发了⼀个问题:到底应将寄⽣⾍视作有害的病原体,还是作为与⼈体互利共⽣的存在?在低收⼊国家内,主张积极驱⾍以降低寄⽣⾍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在⾼收⼊国家中,⼏个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寄⽣⾍对⼈体疾病的治疗潜⼒及其代谢产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发挥的作⽤。
这种看似⽭盾的做法需要进⼀步仔细权衡,因为其实际意义是影响多个⽅⾯的。
荷兰莱顿⼤学医学寄⽣⾍教研室 Wammes 博⼠等对此做⼀综述,归纳了如今慢性寄⽣⾍感染相关免疫和代谢改变的知识,分析驱⾍在炎性疾病发病⽅⾯可能带来的后果,收集证据论证是否适度地利⽤寄⽣⾍作为治疗⼿段对患者有益,并对寄⽣⾍分⼦衍⽣物作为新型治疗⽅法作⼀展望。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姓名:何庆加学号:1409503109专业班级:生物科学14摘要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病原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少可在人兽之间自然地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所以寄生虫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就我国的典型的五大寄生虫病作简要论述,旨在了解和懂得防治这五大寄生虫病。
关键词:五大寄生虫病,防治目录一、五大寄生虫及五大寄生虫病二、寄生虫病的防治三、总结参考文献一、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一)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利什曼原虫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中的动鞭亚纲的动物。
有分为前鞭毛体(细滴虫型)和无鞭毛体(利什曼型),细滴虫型,体梭形,中央有一个核,核前有一基体,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
利什曼型外具有细胞膜,里面有胞质、胞核、和基体。
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防治:1.病原治疗 2.脾切除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脾高度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二)钩虫(hookworm)钩虫是属动物界——原体腔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纲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THANKS.
免疫治疗
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节和免疫细胞治疗等方法,提 高患者的免疫力,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跨国合作研究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共享 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源。
学术交流平台
建立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 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推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领 域的快速发展。
耐药性分析
对于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检验可以帮助分析其耐药机制,为 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
05
向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 2 3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基因组进 行全面解析,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更 精确的信息。
蛋白质组学技术
研究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质的表达和 功能变化,为药物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支 持。
VS
详细描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蛋白质分离、质谱分 析和功能研究等方面。通过对感染性疾病 患者体内蛋白质的表达谱进行分析,有助 于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进程 和耐药性机制。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感染性 疾病的诊断和治征
细菌性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详细描述
PCR技术利用特定的引物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通过循环加热和冷却的过程, 将特定的DNA片段进行指数级扩增,从而实现对微量DNA的检测。PCR技术在 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检测出极低浓度的病原体DNA。
基因测序
总结词
基因测序是通过测定DNA序列,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溯源的技术。
详细描述
基因测序能够测定病原体全基因组的序列,提供关于病原体种属、基因型、耐药性等重要信息。通过比较不同病 原体基因组的序列差异,有助于追踪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溯源。基因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控、诊断和治疗中具有 重要意义。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引起疾病的一类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通过空气、水源、食物、血液、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当人体免疫力较弱时,这些病原体就有可能入侵并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1. 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且多种多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常见病例包括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因疾病部位和种类而异。
一般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
诊断确认后,常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按时用药,避免不必要的滥用。
2. 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感冒、水痘、麻疹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一般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痛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等。
对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 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感染性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病和肺曲霉病等。
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因感染部位和种类而异。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治疗方法一般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外,加强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清洁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4.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疟疾、蛔虫病等。
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疾病类型而异。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和症状支持治疗。
在预防方面,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总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因不同的病原体而异。
对于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方法;病毒感染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预防接种;真菌感染常用抗真菌药物;寄生虫感染主要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感染性疾病
概述 病原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及预防 治疗 新进展
麻疹接触史 典型临床表现 前驱期鼻咽部找多核巨细胞及尿 中检测包涵体细胞 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 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
概述 病原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及预防 治疗 新进展
※
网状内皮巨细胞也称华 佛细胞: 网状内皮巨细胞也称华-佛细胞:存在于
全身淋巴组织和肝、脾等脏器中; 全身淋巴组织和肝、脾等脏器中;
※
上皮巨细胞:主要位于皮肤、眼结合膜、 上皮巨细胞:主要位于皮肤、眼结合膜、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等处 ;
皮肤、眼结合膜、鼻咽部、支气管、肠 皮肤、眼结合膜、鼻咽部、支气管、 道粘膜等处可见单核细胞增生及围绕在毛细 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胞, 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肥大 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 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 内有浆液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内有浆液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巨细胞肺炎 麻疹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巨细胞肺炎
厌氧菌感染 常常是后发性和慢性感染
如腹腔感染、慢性附件炎 临床上疗效不全的原因,可能是需氧菌和厌氧菌 的混合感染。 机体的组织内外是有氧环境,有利于需氧菌的生 长。待需氧菌将环境中的氧耗竭时,环境即有利 于厌氧菌的生长,故治疗后期表现为厌氧菌感染 为主。如果仅一般抗菌素治疗,则疗效不佳,病 情迁延。
感染时病理变化及血象特点
细菌感染
组织坏死、出血、细胞变性、炎性细胞侵润 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 可见中毒颗粒, 核左移。
寄生虫病
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
DNA病毒 DNA病毒 RNA病毒 RNA病毒 细小V 细小V 腺V 疱疹V 肝炎V 疱疹V 肝炎V 肠道V 肠道V(脊灰) 付粘V(麻疹) 付粘V 呼肠V 呼肠V(轮状)
人体寄生虫学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
杜氏利什曼原虫
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 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巴西利什曼原虫 仅侵犯皮肤与粘膜
皮
弥漫性红斑
浸润性斑块
疹 结节和色素减退性斑
皮疹主要分布面部。结节棕红色、 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柔软,有弹 性,数目不定。聚集面部时,类似瘤型 麻风病“狮面”。
色素减退性斑类似花斑癣白斑。
皮肤阿米巴病
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 肛门粘膜及周围皮肤破损时,粪便中 阿米巴原虫从破损皮肤或粘膜处侵入,形 成皮下深部脓肿,脓肿破溃后形成不规则 溃疡,并迅速扩大,其肉芽组织增生形成 菜花样外观,类似尖锐湿疣,有咖啡色样 分泌物和特殊臭味,自觉疼痛。
血吸虫尾蚴皮炎
病原体为血吸虫尾蚴 人接触疫水后,尾蚴钻入皮肤,钻入 处出现淡红色小丘疹,中心有一小瘀点, 瘙痒。继发感染后形成脓疱,反复接触尾 蚴,反应逐渐加重,出现多形红斑、荨麻 疹和血管性水肿;若虫卵沉积皮肤形成硬 结。
肺吸虫病
病原体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 殖吸虫 患者可出现皮肤游走性包块或结节。 皮下结节单个或多个成串,初起时柔软以 后变硬,表面皮肤正常,有瘙痒或刺痛, 好发于腹壁,其次为胸壁,腰脊部,腹股 沟,大腿内侧。
皮肤丝虫病
病原体为各种丝虫 班氏和马来丝虫 成虫及微丝蚴代谢产物引起局部和全 身反应,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 炎和丹毒样皮损,伴畏寒,发热。晚期淋 巴系统阻塞,出现乳糜尿、乳糜腹水和鞘 膜积液。阴囊、大阴唇和小腿部发生象皮 肿。
盘尾丝虫 在感染一年后出现皮肤结节,数目 不定,结节约2~25mm3大小,虫体在 结节中央。 罗阿丝虫 寄生于皮下,形成蜂窝组织炎和游 走性肿块,成虫可从局部爬出皮肤到体 外。
引起皮肤病的寄生虫
医 螫蝇,采采蝇)、虻、蠓、蚋、硬蜱、软 学 蜱、恙螨、革螨 节 虱病:头虱、体虱、阴虱 肢 疥疮:疥螨 动 潜蚤病:穿皮潜蚤的受精雌蚤钻入皮内 物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感,食欲不振 或轻度腹疼。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重度感染者潜伏期短,仅10~26天,急性起病突发畏 寒、高热、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肝大压疼、轻度黄疸。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 良、肝大伴压疼等。
【疟原虫生活史】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少数 可因输血或母婴传播发病。例如输血疟疾。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主要流行热带和亚热带,其次是温带,发病 季节夏秋季较多,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古代医学 书籍《黄帝内经》对疟疾已有明确的记载。
再燃(recrudescence):由血液残存的疟原虫引起, 多见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现。
复发(relapse):由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诊断】 一、流行病学 :是否到过流行区,有否被蚊叮咬甚至有无
输血等。 二、临床表现:典型的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
四、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类型
1、蠕虫病 包括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
蛲虫病等
以华支睾吸虫病为例:
2、原虫病: 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疟疾、黑
热病、隐孢子虫病等
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是华支
睾吸虫随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或虾感染人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疟疾一般在红细胞内发育无症状。当成批的红细胞破裂, 释放出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时, 作为致热源,刺激机体 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引起临床上的寒战、高热、 大汗的典型症状。裂殖体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消灭 ,部分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发育,导致周期性的临床 发作。
寄生虫病-感染科疾病
第六章寄生虫病目录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1)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 (8)第三节囊尾蚴病 (12)第四节棘球蚴病 (19)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大为主。
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逐渐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在国内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南方12个省、自治区。
诊疗环节:(1)仔细询问疫水接触史和流行病学史。
(2)仔细询问发热及相关伴随症状。
(3)对疑似患者查血吸虫抗体、大便查找虫卵、腹部B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高度怀疑但未找到明确依据时,可行直肠镜下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便查找虫卵。
(5)根据血吸虫病的临床分型选择驱虫治疗方案。
(6)驱虫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关键点】1.急性血吸虫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热、弛张热和不规则热多见。
2.血吸虫感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尾蚴性皮炎。
3.详细询问接触史、既往史和流行病学史,寻找重要诊断线索。
4.90%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出现肝大。
5.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粪便中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6.免疫学检查血清血吸虫抗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7.高度疑似诊断,但缺乏确诊依据时,可考虑行直肠活组织检查。
8.急性血吸虫病驱虫治疗剂量为成人总剂量120mg/kg,分4~6天服用,每天剂量分2~3次服用。
临床病例40岁,男性,工人,因“发热十余天”前来就诊。
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峰波动在39~40℃,用退热药物(双氯芬酸钠栓)伴大量出汗后可降至正常,每天发热1~2次,无显著规律。
伴畏寒、轻微咳嗽,无咳痰;无头痛、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精神、食欲稍差。
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具体结果不详),诊断为“细菌感染”,予以头孢哌酮(2g,一天2次)静脉注射5天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
寄生虫感染与肾脏疾患
寄生虫感染与肾脏疾患佚名23.寄生虫感染与肾脏疾患肾脏疾患的缘故很多,变态反映性疾病、感染、肾血管病变、代谢异样和药物、毒素和严峻循环衰竭等,都可引发肾脏损伤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人体寄生虫感染也是引发肾脏疾患的少见缘故之一,可因寄生虫直接寄生于肾组织而造成损伤,或因寄生虫抗原与人体的免疫反映间接致使肾脏组织损伤。
在寄生虫感染所引发的肾病中,后者的重要性慢慢受到人们所熟悉,现将这两种情形介绍如下。
寄生虫在肾脏直接寄生发病机制;因寄生虫直接破坏肾组织.引发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寄生虫本身或肿大的虫囊压迫周围的肾组织而引发的相应病变,如压迫肾盂、肾盏引发粘膜水肿充血,压迫肾盂、输尿管引发肾盂积水、肾结石;虫囊破裂或成虫逸出可引发肾绞痛;虫囊破裂的碎片在尿路中的异物刺激可产生尿频、尿痛;尿路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可引发肾孟肾炎,乃至肾脓肿;肾实质严峻受压或破坏者那么阻碍肾功能。
丝虫寄生人体的丝虫有7种,在我国流行者只有班氏和马来丝虫。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四肢浅淋巴系统内,以下肢为多,表现为四肢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象皮肿。
班氏丝虫多寄生深部淋巴系统内,以下肢、阴囊、腹股沟及肾盏等处为多见,要紧引发泌尿生殖系等的病变。
夏同礼(1983)报导1例丝虫性肾盂肾炎,患者以无痛性全程血尿为主诉,以有肾盂内占位变而行肾切除术。
肾切面见肾盏囊性扩张,该处肾乳头坏死,肾实质变薄,坏死之肾乳头处有成堆圆形虫体切面。
班氏丝虫病引发血尿者并非少见,往往误诊肾结核或肾肿瘤。
其所引发血尿的性质与寄生部位有关,当丝虫寄生并阻塞乳糜池和胸导管时,引发肾丛淋巴回流受阻,在压力超过末梢淋巴管张力时,淋巴管破裂。
破裂部位多在肾盂、输尿管等处,而使淋巴流和尿路相通,发生乳糜尿。
假设伴有血管破裂,那么发生乳糜性血尿。
若是丝虫寄生于乳糜池以下,如主动脉旁淋巴组织内,那么只有淋巴液混入尿液,发生淋巴尿。
假设丝虫寄生于肾内淋巴丛的盲端,亦即肾乳头处,那么不发生严峻的淋巴逆流、当伴有局部血管破裂时,仅发生血尿。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一、病原体及其分类原则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原体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类型。
病原体在引起疾病过程中相应的生物学特征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直接侵袭和繁殖人体细胞的病原体被归为病毒,而对人体产生毒素的菌类被归为细菌。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细菌是一类没有真正核心的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各异,包括球形、棒状、螺旋形、分枝状等。
细菌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其引起疾病的基本机制是通过细菌细胞壁构成的外膜或者生物物质(如唾液)传递病原性。
细菌的增殖速度一般比较快,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引起疾病的发生。
细菌数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物学上的改变,如代谢率的增加、对物质的需求增多等。
这些生物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些可利用的指标。
三、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细菌不同,病毒是一类蛋白质壳包裹的核酸分子。
病毒的作用是将它们的遗传物质插入宿主细胞中,使其产生新的病毒。
病毒致病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病原体,其通过宿主细胞内部的生物过程繁殖,而非独立生长。
病毒的致病能力因种类而异,有些病毒与人体细胞相似,很难与其差别,从而获得在宿主细胞内快速繁殖的能力。
另外一些病毒则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如绑定到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才能进入宿主细胞。
病毒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让它们与病毒结合从而使其失去活性。
另一种治疗方式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其中一些可以靶向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减少其繁殖数量。
四、真菌的生物学特征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其细胞体积较细胞较大,形态各异。
相对于细菌和病毒,真菌的病毒性较弱,致病的基本机制是释放一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毒素,引起细胞组织的炎症反应。
由于真菌的细胞壁不同于人体细胞,因此它们相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
在感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试图消灭这些“异物”。
真菌的治疗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提高免疫力等。
五、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寄生虫是一类动物体,作用是通过宿主的身体吸收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
华支睾吸虫成虫外形似一粒葵花子仁, 呈扁平状,色褐红,大小为 10~25mmX3~5mm。雌雄同体,有口、 腹吸盘各一个。虫卵很小,壳厚呈棕黄 色,上端有小盖,下端有一小结节,内 有一成熟毛蚴。
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排卵约需1个月 左右。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可达20~30年。
*阿苯达唑(albendazole)即丙硫咪唑,
10~20mg/kg,每天二次,7天一个疗程。疗效 91%。 2、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 *肝硬化患者需保肝、对症支持治疗。 *胆石症或胆道阻塞需手术、抗菌、术后驱虫 。
预防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加强粪便管理。 高发地区居民普查普治。动物不喂生鱼
病理解剖
*急性期:汇管区的小胆管周围有大量嗜酸细胞 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杯状细胞化生分泌 黏液。
*慢性期:汇管区的结缔组织也呈轻度增生,伴 有上述炎性细胞浸润。管壁有不等量淋巴细 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临 床 表现
起病缓慢,潜伏期1~2个月。 1、轻度:常无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大
生在肝的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 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 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 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 在螺体内发育为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钻入鱼体内发育成囊蚴。人们因生食或半生 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经口入人体的十 二指肠后,移行至胆管而发育为成虫
.肝 肉眼观,肝轻度肿大,尤以左叶为著,严重时在左叶被膜下 即可见到因成虫机械阻塞而扩张的胆管分支,可能因左叶胆管较
平直,易被童虫侵入之故。切面见肝内大、中胆管呈不同程度扩 张和管壁增厚,胆管的直径可达3~6mm,壁可厚达0.5~3mm
肝内胆管扩和,胆管上皮细胞呈不同程度 增生,严重者上皮向管腔内呈乳头状增生, 并可在粘膜下见多量的增生腺体,形成腺 瘤样结构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已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和 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2、传播途径:食用未煮熟或生食的含 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与人的生 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
发 病 机制
幼虫寄生在肝胆管发育成虫随着数量的增多 使胆管发生病理改变 1、胆汁淤积:壁增厚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胆管阻塞。 2、胆管扩张:胆管呈圆柱样或囊状扩张。 3、肝硬化:周围肝细胞受压变性坏死胆管周 围纤维化浸润肝小叶。 4、继发性疾病:继发细菌性胆管炎、胆囊炎、 胆石症、胰腺炎等。
*皮内试验阳性率92%~95%。 *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率85.3%~93.9%。 4、其他方法:彩超、CT和MRI。
诊
断
1、流行病学资料:饮食习惯,生活习 惯。
2、临床表现:慢性消化道功能紊乱, 肝左叶增大、神经衰弱、胆管炎、胆石 症、肝硬化等。
3、实验室检查:粪便中或胆汁中检出 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特异性 抗体阳性。
鉴 别诊 断
1、阻塞性黄疸: 2、肝硬化: 3、其他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异形
吸虫、猫后睾吸虫等,虫卵即可鉴别。
预后
与感染的虫数有关。 与重复感染情况有关。 与治疗情况有关。
治疗
1、病原治疗:
*吡喹酮(praziquantel)首选,25mg/kg,
每日三次,连服2~3天。具有疗程短,见效快, 毒性低,人体易吸收、代谢、排泄。疗效 90%。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症科教研室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一、原虫疾病:
疟疾、非洲锥虫病(昏睡病)、美洲锥虫病 (CHAGAS病)、利什曼病(黑热病)、弓形 体病、隐孢子病、贾第虫病、阿米巴病、肠原 虫病、巴贝虫病、毛滴虫病等。
二、蠕虫疾病:
绦虫病、血吸虫病、肝、肠和肺吸虫病、线虫 病、丝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蛔虫病、旋 毛虫病、蛲虫病等。
肝 吸 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概
述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随食用未经煮熟的淡 水鱼或虾感染人类,并寄生在人体肝胆管所 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为肝肿大、上 腹隐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 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生虾,有条件可驱虫治疗
疟疾
malaria
疟疾的现状
人们与这种疾病的斗争已进行了1 个多 世纪,但至今疟疾仍在全球肆虐。目前世界人 口的约40%仍处在疟疾威胁之中, 分布于100 多个国家, 每年有3~ 5 亿人感染疟疾, 其中约 270 万人死亡, 大多为儿童和孕妇。特别难以 使人理解的是, 一百多年来全球防疟的努力不 仅没有有效地控制这种传染病, 反而有卷土重 来之势。自20 世纪70 年代始, 全球疟疾年死 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并发症
1、胆道感染:常见 2、胆管炎:常见 3、胆石症:常见 4、肝硬化:严重 5、胰腺炎:少见 6、胆汁性肝硬化:少见 7、原发性肝癌或胆管上皮癌:少见
实验室检查
1、寄生虫学检查 粪便检虫卵:直接涂片、沉淀集卵法、醛醚
法、氢氧化钠消化法。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虫卵:提高检出的阳性率。
2、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40%。慢 性患者轻度增多,5%~10%。 3、免疫学检查:辅助检查方法。
肝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猫、犬、猪等动物和人类的肝内胆管中产卵后
入肠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被第一中间宿主(淡
水螺)所吞食内在肌肉中发
囊蚴 育成
随未煮熟的鱼虾进入人体内胃酸及胰蛋白酶使囊蚴
幼虫 脱壳
在十二指肠逸出进入肝胆管或进入腹腔侵入肝脏寄
便可检出虫卵。 2、中度:头昏、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心悸、记忆
力减退、食欲不振、上腹饱胀、腹泻、肝区隐痛,肝 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3、重度:表现急性起病,潜伏期短,10~26天。寒战、 高热、为弛张热,食欲不振、厌油、肝大伴压痛,轻 度黄疸,为梗阻性黄疸,时有胆绞痛,少数有脾大。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数周后进入慢性期。 4、反复感染: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腹壁 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腹水、黄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