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第一讲文档论语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pptx课件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pptx课件

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论语》 泉港民族中学
研读课文
才德出众的人。
同等。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里面,引申为内 部,内心。
译文: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 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 (对照着)检查自己。”
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论语》 泉港民族中学
Hale Waihona Puke 内容分析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论语》 泉港民族中学
内容分析
第一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曾子从职业、 交友、学习的角度每天反省检查自己,充满了 一种积极而富有责任感的精神,可以启发人 们热爱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吾日三省吾 身”,一个“日”字,强调了反省的经常性, 即每天如此;“三”强调了反省是多方面的。 一个破折号,表明下文是反省的内容。从中 可见古代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孔子的学生,名参
研读课文
(shēn),字子舆。
每天。
替。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 检查。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诚,尽心竭 力。
交往。
诚实不欺,守 信用。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呢?”
第二则是孔子讲述人们对待先进和落 后的正确态度。“见贤思齐”,看见德行 优秀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这是一种受 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见不贤而内自省”, 是对照着“不贤”而反省自己,这样才会 免于犯错误,这也是一种积极态度。从正 反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 出避免错误。“焉”是兼词,“向他”的 意思。“见贤思齐”是流传至今的成语。

七年级(上)第1篇《论语》十则

七年级(上)第1篇《论语》十则

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6)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却认为,
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12山西) 答:
(6)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却认为,
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12山西) 答: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①凋: ②译文: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①凋:凋谢。 ②译文: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其: ②恕: ③译文: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其:大概、也许。 ②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③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奉行终身的话?”
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
此才是仁的表现。我们要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3.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 ,字 ,春秋时鲁 国陬邑(zōu 家、 家, yì )(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七年级(上)
知识梳理
第1篇 《论语》十则
1.重点字词句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为: ③愠:
七年级(上)
知识梳理
第1篇 《论语》十则
1.重点字词句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时习:时常地复习。 ②意思为: “说”通“悦”,意思为:愉快。 ③愠:生气,发怒。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论语》六则 (1)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论语》六则 (1)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学思要 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重点字词:罔、殆
辨正统一
学习
思考
迷惘
停滞、危险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 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 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 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的事,因此称他为‘文’。
▪ 二.给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乎?
▪ (2)可以为师矣( yǐ )。
▪ (3)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 则殆。
▪ (6)三人行( xín
),必有我师焉
( yā )。
g
▪ (7n )不亦( yì )君子乎?
▪ (8)论( lún )语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
▪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 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书。它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 定必读书。
《论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 后来成为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殆: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如:比
好:喜爱 必:一定 志:立志
惑:疑惑
乐:以(它)为乐
善:好的
立成:就 逾超:越,超过
行走: 从听:从,采纳
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
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论语》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论语》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选读三:《论语·八佾》
总结词
阐述礼乐文化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详细描述
该篇主要讲述了礼乐文化对于道德修养的影响,强调了遵循礼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03
《论语》的解读与思考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仁”
总结词
深入探讨《论语》中“仁”的内涵,理 解其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含义和价值。
VS
详细描述
在《论语》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涵盖了道德、人格和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同情, 以及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和。通过深入解 读“仁”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 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 活和人际关系中。
如何正确看待《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
批判性继承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应以批判性思维看待《论 语》中的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促 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以开放的心态面对《 论语》等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应 对《论语》等文化经典进 行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求。

《论语》在现代社会的争议与挑战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论语》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引发关 于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讨论。
文化保守主义与多元文化
《论语》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面临来自多元文化的挑战,如 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实现文化创新成为重要议题。
曲解与误读
《论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曲解或误读,导致一些人对儒家思想 产生负面印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 级上• 《论语》选读 • 《论语》的解读与思考 • 《论语》的实践与应用 • 《论语》的争议与评价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七上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七上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斯夫,不舍昼夜。”(《子 消逝,日夜不停。”
罕》) 段层理解 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 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 对待这变迁,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
【答案】 1.译文: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 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 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 2.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 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理解: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 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浮云。”(《述而》)
一样。”
段层理解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1.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 守“义”。 2. 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 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3.《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 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 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 警的意味。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段层理解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及坚守志向。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 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人教版七上语文《论语》十则

人教版七上语文《论语》十则

后落叶的。”
本则讲思想修养: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奉行
?”子曰:大“概其恕乎!己所喜不欢欲的,勿施施加于人 。”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 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 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孔子
老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荀子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返回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千古圣人”,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 十大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 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 行“仁政”。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试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 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 )吾身 5、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6、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7、诲(huì)女(rǔ )知之乎 8、是知( Zhì)也 9、弘毅( yì) 10、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 )也 11、其恕(shù)乎
本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 律。
2、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办事 尽心竭力 交往 诚实 传授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PPT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PPT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气、节奏。 2.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并纠错。 3.指名比赛读,读出音韵之美。 4.全班齐读,熟读成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孔子思想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 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 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孔子是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他的思想 精髓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博大精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这节课, 让我们认识教育家孔子,诵读《论语》,探 寻其深邃的思想,感受古代典籍的魅力。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1.读准字音 不亦说(yuè)乎 曾(zēng)子 传(c
2.找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 和零数之间。
不也……吗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转接连词
理解:这一则讲述学习的方 法、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
曾参
多次 反省
孔子的学生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主意 忠实
诚实
理解:这一则可看
传不习乎?” 出古代治学人非常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六则课件

朗诵课文
划出停顿,并给难读的字词注音
1、注音
论 lún
愠 yùn
识 zhì 焉 yān
曰 yuē
罔 wǎng 诲 huì
说 同“悦” yuè
殆 dài
哉 zāi
划分节奏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加上括号,表示增益。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增删留变,通情达理;如无标点,审慎段句;
曰: 说
而: 表并列关系,并且
时: 习:
时常,经常 复习、复习
之: 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 亦: 也,也是。 说: 同“悦”,愉快 乎: 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的正确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学习效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快速回答:《论语》六则中,是从 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

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原文

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原文

课内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初一上第一讲文档论语

初一上第一讲文档论语

初一上第一讲《论语及孔子《论语》的重新解读《论语》中的人物:子路曾子子贡第一讲文档论语及孔子1《论语》是一部什么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2《论语》的另两个“最”: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又是出成语最密集的书。

有人统计过,《论语》全书只有11750字,却出成语174条。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温故知新见义勇为乐在其中既往不咎尽善尽美见贤思齐听其言,观其行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敬而远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后生可畏名正言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必信,行必果怨天尤人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3、《论语》作者是谁呢?——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4、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作为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统思想。

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原则,现在仍在使用。

他是中国读书人的祖师。

他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

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经典是他整理编定的。

课文解读第1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

”“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研究学问之根本。

这三句话中: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进一步提高;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第2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是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文本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文本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文本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第三章:兄弟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四章:雍也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第五章:述而篇子曰:“君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第六章:泰伯篇子曰:“泰伯虽犹,其可谓也已矣。

”第七章:子罕篇子曰:“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曰:“‘汝歌’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子,女仲也,丧我骄子。

””并及第八章,《季氏篇》一起,被称为《尧问》。

第八章:季氏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第九章:阳货篇阳虎欲同乎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阳货帅三百人如东家之郭。

子将四方,不除鲁也,无敢去家。

将命者见于孔子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可谓至德也已矣。

”将命者曰:“夫子何以谓之‘至德’?”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得一报,则之期再三云尔,仇视而不甚者,难矣夫!”第十章:微子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微子》一章,根据已故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是后来人为增加的。

第十一章:子张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第十二章:曾参篇曾参曰:“舜将有天下,人皆曰非其人也。

以其子妻之。

舜亦曰:“然则何必曾皙?”曾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曰:“君子谲而不正,小人正而不谲。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论语》课件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论语》课件ppt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修身做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泰伯》
本则讨论修身做人 本则讨论修身做人: 修身做人 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 鼓励人们要为实现“ 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是 , 鼓励人们要为实现 “ 仁 ” 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松柏之后 子曰: 岁寒,
1、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 复习 志同道合的人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了解
而 不 愠,
却 生气, 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乎?”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 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高 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 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 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 这里) 不也快乐吗? 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 ),我却不生气,不怨恨, 我却不生气 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不是君子(的所为)
这样 以后 最后 凋谢
[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 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 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 身自好。 身自好。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精品课件 七年级上册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精品课件  七年级上册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 够立足了。
• 3.【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 语言描写。
• 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 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 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27.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__指__军__队___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___指__平__民__中__的__男__子__,__这__里__泛__指__平__民__百__姓__
29.博学而笃.志 笃:__坚__定___
30.仁.在其中矣 仁:__仁__德___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第九章
第九章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
”(《述而》)
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第十章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
夜。”(《子罕》)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 【甲】阅读《 <论语> 十二章》全文,此处略。
• 【乙】孙权劝学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语文七上《论语十则》之一

语文七上《论语十则》之一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 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 复习过了呢? "
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字词: 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 诲女(rǔ)知之乎
•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 重点字词解释: •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第九则: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 重点字词: • 岁:年 • 凋:树叶凋落
孔子说:“(要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 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重点字词解释: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以“言语”见长
孔子简介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 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 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篇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篇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篇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字词解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 说(yuè):通“悦”,愉快。

- 愠(yùn):生气,发怒。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字词解释:-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字词解释:- 有(yòu):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不惑:迷惑,疑惑。

- 天命:上天的意旨。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 知新: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

人教版xx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uacute;n)②说(yu&egrave;):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igrave;)也:通“智”,聪明。

⑤愠(y&ugrave;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aacute;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agrave;i):有害。

⑩弘(h&oacute;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一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本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本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第一讲
《论语及孔子 论
语》的重新解读 论
语》中的人物: 子
路 曾子 子贡
第一讲文档
1《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 20 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2《论语》的另两个“最” :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又是出成语
成语就出自《论语》:
天尤人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气方刚 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3、《论语》作者是谁呢?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4、简介孔子 :
前 551 -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

作为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 2000 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 统思想。

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 原则,现在仍在使用。

他是中国读书人的祖师。

他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 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经典是他整理编定的
课文解读
论语及孔子
最密集的书。

有人统计过,《论语》全书只有
11750 字,却出成语 174 条。

下列
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乐在其中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 听其言, 观其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后生可畏 名正言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怨
杀鸡焉用牛刀 道听
第1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P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u n,不亦君子乎?”
“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

” “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研究学问之根本。

这三句话中: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进一步提高;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第2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是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是巧合。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身方面
传不习乎?——学习方面
第3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知新。

而知新,必须独立思考。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故”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第4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更反对
“思而不学”。

因为“学而不思”只是无所得,而“思而不学”还有危险。

第5则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思考答问:在这一则中,“知”有哪两个读音和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 i也。

其余几个都读“ zh I”。

第6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考答问:这一则是讲学习态度。

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第7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一定“有我师” 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将“善者” 当正面的老师,将“不善者”当反面教员。

这一则和前文哪一则内容相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8则
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补充注释:“不亦重乎……不亦远乎”,两个“不亦……乎”,都是轻微的反问句,不能翻译成“不也……吗”,而应是“不是……吗”、“还不……吗”。

思考:从这一则看,曾子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实现“仁”的理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9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考答问:这一则仅仅是说自然现象吗?一一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
现象。

只有“君子”才能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

第10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思考答问: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根据这一则说一说,“恕” 是什么意思?一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的人物
子路(由,季路)
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hang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⑶ 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 ?”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不惧(7)。

好谋而成者也。


曾子(曾参)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贡(端木赐)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
“瑚琏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