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新罗仿唐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骆驼载乐俑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故B正确;AC推动中日文化交流,D推动中朝文化交流,故ACD错误。故选B。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越窑、邢窑,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重虚心纳谏,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5.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创立于隋朝。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24.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D.负责监察百官
25.下列唐朝城市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的是
14.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下图),横批应为( )
A.海路通达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D.文明互鉴
15.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C符合题意;A是东汉的冶铁工具;B用于谷物清选加工;D是唐朝的耕作工具,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唐朝筒车的相关史实。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作用。这一记载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太宗的话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后,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故B符合题意。帝王的奢侈生活是大兴土木,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正确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不是在说李世民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B.
Biblioteka BaiduC. D.
9.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
10.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故选D。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3.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4.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5.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指的是日本。唐朝年时期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ABC项项人物与日本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判断出东瀛国指的是古代的日本,由此可以链接知识点鉴真东渡日本。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2.“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反映的是
2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①遣唐使来华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16.“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
17.“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玄奘D.鉴真
18.《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19.B
解析:B
【解析】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提干的对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远赴天竺,学习佛法的人物,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先进的文化,这属于两国之间的文明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所以答案选A。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
19.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材料中的“乱世”是指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20.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A.隋炀帝B.唐太宗
C.唐玄宗D.武则天
6.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A.越窑、邢窑B.越窑、定窑C.汝窑、邢窑D.汝窑、定窑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抓住题干关键词“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是解题的关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11.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记载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12.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辖
2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3.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新罗仿唐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骆驼载乐俑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故B正确;AC推动中日文化交流,D推动中朝文化交流,故ACD错误。故选B。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越窑、邢窑,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重虚心纳谏,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5.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创立于隋朝。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24.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D.负责监察百官
25.下列唐朝城市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的是
14.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下图),横批应为( )
A.海路通达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D.文明互鉴
15.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C符合题意;A是东汉的冶铁工具;B用于谷物清选加工;D是唐朝的耕作工具,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唐朝筒车的相关史实。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作用。这一记载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太宗的话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后,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故B符合题意。帝王的奢侈生活是大兴土木,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正确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不是在说李世民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B.
Biblioteka BaiduC. D.
9.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
10.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故选D。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3.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4.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5.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指的是日本。唐朝年时期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ABC项项人物与日本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判断出东瀛国指的是古代的日本,由此可以链接知识点鉴真东渡日本。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2.“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反映的是
2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①遣唐使来华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16.“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
17.“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玄奘D.鉴真
18.《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19.B
解析:B
【解析】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提干的对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远赴天竺,学习佛法的人物,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先进的文化,这属于两国之间的文明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所以答案选A。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
19.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材料中的“乱世”是指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20.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A.隋炀帝B.唐太宗
C.唐玄宗D.武则天
6.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A.越窑、邢窑B.越窑、定窑C.汝窑、邢窑D.汝窑、定窑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抓住题干关键词“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是解题的关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11.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记载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12.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辖
2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3.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