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
权力与知识相关的例子
权力与知识相关的例子知识就是权力?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理论到底阐述了什么?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创建的思想往往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例如他的知识权力论为人们理解知识、学者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使一些人开始借用知识权力论重新思考政治与文化、权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近代以来,人们总认为知识与权力没有关系,认为知识就是知识,是揭示事实真理的理论,知识的特点就在于敢于说真话,知识分子则敢于挑战权力,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理论显然站不住脚。
正在学术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知识与权力有什么的关系之时,福柯语出惊人,直接抛出了他的知识权力论,认为知识总是与权力有所勾连,知识产生权力。
因为话语描述往往带有某种倾向,而这种倾向总是会向权力掌握者那一边倾斜,这时,知识必然表现为权力,也与权力有着说不清的关系。
福柯的知识权力论对爱德华·萨义德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他借用知识权力论来阐释“东方主义”,认为西方人通过自己的知识权力话语系统构造了东方。
一、福柯“知识—权力话语”的主要内容1.福柯其人福柯生于1924年,成长于医学之家,按照父母的规划,福柯本来是会成为一名医生,但是福柯并不喜欢当医生,不仅如此,他还批评现代医疗制度,日后他还专门写书进行专门性的抨击,最后直接拒绝选择医学专业。
学习成绩优异的福柯最终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这所学校是法国最为有名的学校,该校诞生了很多法国著名人物,并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
福柯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后,选择了心理哲学。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同样学习成绩优秀,实践动手能力强,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强。
福柯在学校中与其老师阿尔都塞关系较近,二者常常谈天说地,对心理学和哲学的问题进行多次探讨。
在老师的影响下,福柯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由于他不满意法国共产党的行事和制度,再加入后的第三年又选择退出法国共产党。
直到1961年,福柯发表了《疯癫与文明》一书,从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出福柯的叛逆性格,这本书虽然是在表达福柯对现代医疗制度和诊疗程序的不满,但实际上是在影射当时法国的官僚体制。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作者:周鑫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公共知识分子,有着特殊的定义和作用。
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出现,则是对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作用的反思。
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他们的言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当对他们的作用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提起知识分子,人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
但是,事实远非如此。
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波兰文,后又传到俄国、法国。
十九世纪俄国民粹派最先使用它。
民粹派是一群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他们痛感本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强烈的背叛意识。
“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
”作为欧陆启蒙思想家在苦难俄罗斯的忠实后裔,他们的知识,是用来对公众说话的,他们所期望的,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公共生活的激烈变化。
这表明知识分子从诞生初始即处于一种独立的、批判性的、反抗的、离经叛道式的存在状态。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以左拉、雨果为首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文人表达了对德雷福斯事件的义愤,他们在报刊上刊登抗议书,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他们也因此被他们的敌对分子蔑称为“知识分子”,尽管该词实际上一开始是贬义的,但是它同时也指那些受过教育、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一群人。
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被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重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这样一批文人、作家经常坐在咖啡馆里就社会和政治等公共问题高谈阔论,形成了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所谓的“公共领域”。
而“公共领域”的主体正是这样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是完全独立的,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世界人的存在——《北迁季节》中穆斯塔法的“流放”
流放 在后殖 民语境 中有着复合 的含义 。它 既指地域 意 “ 义上的流放 ( 指生 活国度 的改变 )也指种族 ( 血缘 ) 义上 , 或 意 的流放 , 即父母 亲来 自不 同的血统或 不同 的种 族 ; 同时指 心 理和文化意义上的流放。” 任一鸣 :3 ) ( 1 1 本文谈及 的流放 主 要指地域意义上 的流放 以及心理和文化意义上 的流放 。主人 公之一穆斯塔法.萨义德从小就没有感受 到家的温暖 .一 方 面, 没有 获得 父爱 的呵护 , 因他 自幼就失去 了父 亲 。 父亲在他 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 。另一方 面 , 也没有在母亲 身上 体 他 会到母爱 的温暖 , 虽然 自幼他 与母亲二 人相依 为命 , 但母 亲 是他“ 在马路上邂逅的一个生人 。” Sl :1 )注 : (ai 8 ( 为方便起 h 见, 下文 出现的小说引文 , 只注 明页码 ) 亲跟 他很少 交流 . 母 他们的关系陌生而疏远。由于父爱母 爱的双重 缺失 . 穆斯塔 法 自小就处于心理流放的阴影中。“ 人要是没有 了爱 。 生活将 是一个充满悲哀凄凉、 孤独冷漠 的世界 ” 邬跃生 :3 虽然他 ( 9)
题显而易见 , 流放往往还伴 随着寻根 。 萨利赫通过追寻主人
更大的 山头” 2 ) ,(2 穆斯塔法开始 了他地域上 的 自我放逐 。 来
公穆斯塔法. 萨义德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 北迁季节》 在《 中
建 构 了 流 放 的母 题 。主 人 公穆 斯 塔 法 流 放 的过 程 就 是 他 寻 根 的 过 程 , 的 流放 充斥 着 重 重叠 叠 的矛 盾 与 冲 突 。流 放 的最 终 他
蔡 惠英 1 ' 2 ‘
(. 1曲靖师 范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 云南 曲靖 65 1 ; . 50 1 2 云南 师范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云南 昆明 60 9 ) 5 02
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公共关系(P5黑体字)公共关系观念(P6)揭丑运动(P35第二自然段前六行)爱德华"伯尼斯,奥地利籍美国人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
他们共同在公共关系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艾维"李相比,他更注重理论的研究,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公众舆论之形成》,被视为公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
1923年,伯尼斯率先在纽约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开公关教育之先河。
全员公关(P91黑体字)二、判断正误并更正1.对2.错(以课本第五页黑体字更正)3.错(它包含了“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4.错(第三家)5.错(发达的商品经济提出了对公共关系的需要)6.对7.对(P65)8.错(不完全)9.对10.错(P134倒数第五行)三、单项选择题1.A2.B3.C4.B5.C6.A7.D8.D9.B 10.D四、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E4.ABCDE5.BCD6.BC7.AD8.ABCD9.ABCD 10.ABCDE 11.ACDE 12.AD 13.BCE 14.ABCDE 15.ABCDE五、问答题答: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统称为公众,公众必须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
作为公共关系的运作客体,公众有其自身的特点: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相关性。
答:(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的特点:盲目性;经验性;低层性。
(2)近代公共关系萌芽阶段,人们只顾为企业赚钱,完全不顾公众的利益甚至嘲笑、漫骂公众。
从思想实质上看,这是一个反公众、反公关的时期。
(3)艾维"李等人的公共关系实践,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为日后公共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从事公关工作的原则是“共冲必须迅速被告知”和“向公众说真话”,这一原则使公共关系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
思想理论研究萨义德"东方主##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郑大伟张孟雪(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
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e之作。
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萨义德“东方主义”一、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Said)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出生于巴勒斯坦,身上带有浓厚的巴勒斯坦文化传统。
他早年在开罗的西方殖民学校接受英国式教育,后又到美国一流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1963年入职哥伦比亚大学后,职称快速提升,最终成为在多个领域都享有声望的教授,学术生涯可谓一,成:著。
,萨义德是一有名的,他在国上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持续发声,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民的和解放事业,巴勒斯坦的&萨义德的出生——巴勒斯坦的,1922年于英国的殖民统&1947年,国巴勒斯坦一为二,&1947年年,巴勒斯坦内部的和武装冲突迫使萨义德一家他,移民开罗&1948年国对英国的授权终止,国,的是年,成上万的巴勒斯坦地区&西方国大,家园的,但巴勒斯坦称为“事件”&在萨义德的生,为一个出生于第世,成、成名在第一世的,家受的和他国的教育与培养造了他“流亡者”的身份和精神落差感,他深深验到了东西方间的复杂关系&,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给予他“跨”研究的储备和思维视角,种复杂的身份使他可用边缘话语面心权力话语,创了大量超出学院派范围的文化批判品&因此,《东方主义》(或称《东方学》)品面世之后能够在东西方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引起大的关注,萨义德的生贡献了基础的思维和研究视角&二、“东方主义”的基本内容萨义德认为一种话语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系统和力系统&在《东方主义》中,他指明了东方主义的三层含义:东方主义是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理论出发点是假定东方这一概念是为构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被为创造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西方对东方及当代命运的表述,东方(the Orient)是与西方(the Occident)相对而言的&萨义德认为,这种所谓的“东方主义”实质上是帝国主义的,是和“国语”的理论基础&他“话语一权力”结构到了主国、、文化念边缘国文化明的二元,种虚构出了一个西方眼的“东方”,用东西方之间的比彰显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先,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东方设定出的的意义&,东方主义第一层含义是东方主义其他学科一是一门学科、一学,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的一学科和学&是最表层的学术层面的含义,含西方学者于这一域的和;第二层含义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西方东方思、认、判的思维方式,话语东西方开来&东方在“东方主义”里并不是现实,只是西方人的建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的"(萨义德,1999)-与前两种含义比,第三种含义最能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为一种力话语或文化,西方此优话语和用实文化,出力的在隐秘关系&层含义可出,东方主义了西方东方的有认,是一种构出的了西方和优越感的话语,是东方主义的&另外,东方主义的层含义,萨义德一方面了东方的,了东方主义的,一方面东方主义为东方主义和隐性东方主义个方面,其有了深入的研究&发展来看,东方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世纪到第一世大,在一,业命后,英成为世上个最强大的西方国家&为了的利益,他们在世界各地扩展殖民地,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地球。
萨义德
由此可见,美国的文学理论又退回到脱离历史的“文本性 的迷宫”之中,公然接受了所谓的“不干预原则”。 世俗批评的核心思想是“批判意识”
为了说明批判意识的形成问题, 萨义德引入了“ 原属性联 系”(filiation)和“ 从属性联系”(affiliation)这两个重要概念, 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讨论上自18世纪后三十年下迄1870年 左右的“现代东方学”,萨义德认为这是启蒙 主义遗产的一部分。
第三章考察了东方学在1870年以后这一时期的 遗产。
潜在的东方学是‚一种几乎无意识的(自然也是无法触 摸的)确定性‛,而显在的东方学则指‚所陈述的关于 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等诸如此类的 形形色色的观点‛ ——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页。
知识分子之言与行的目的为何?
知识分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自由和知识。 —— 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 论》,三联书店,2002年,第22页
世俗批评
在《世界· 文本· 批评家》一书中中,萨义德明确提出了“ 世俗批评”这一超越传统四种批评形式的“第五种批评”。 (传统的文学批评,有四种类型,即实用批评、学院式文 学史、文学鉴赏与阐释、文学理论)
三、萨义德论著中的关键议题
代表/再现
“中东三部曲”:主要关怀就是强势、主
流的欧美世界如何来想象、观看、再现、 区隔、围堵、宰制他者。 《最后的天空:巴勒斯坦众生相》:图文 并茂的地代表/再现日常生活中的巴勒斯坦 人 《文化与帝国主义》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代表/再现”密切相关。在《知识分子论》 一书中,萨义德多次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摘要]后殖民理论批评家萨义德多年来执着关注知识分子问题。
笔者认为,萨义德的特殊身份让他在美国学术界显得格格不入,而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独特见解又让我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后殖民批评理论[关键词]萨义德;知识分子;巴勒斯坦解放运动[DOI]10.13939/ki.zgsc.2015.44.1891 前言后殖民批评理论“三剑客”之一的萨义德(1935―200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国际知名的重量级学者,为美国学术界引入欧陆理论及另类观点。
萨义德著作等身,其著名的《东方学》(Orientalism)成为后殖民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成为后殖民批判理论自觉和成熟的标志。
在政治上,他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投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特立独行的勇气,言人之所不能言、不敢言。
而第三世界的背景又使他对于研究对象有着异乎英美学术主流的角度和关怀。
作为有着东方或第三世界民族血统的知识分子,他与真正的主流的理论家相比成为一个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在《认同・权威・自由:君主与旅人》中,萨义德提到自己的三重身份:“我是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是个美国人,这所赋予我的双重角度即使称不上诡异,但至少是古怪的。
此外,我当然是个学院人士。
这些身份中没有一个是隔绝的;每一个身份都影响、作用于其他身份……因此,我必须协调暗含于我自己生平中的各种张力和矛盾。
”[1] 1999年,萨义德出版了《萨义德回忆录:格格不入》,他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一段基本已不可复返的过去――巴勒斯坦如今是以色列;黎巴嫩历经二十年内乱,面目全非;殖民地、君主制的埃及在1952年消失。
萨义德是阿拉伯人却为基督教徒,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加上他始终拿不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以及阿拉伯姓氏(Said)上架了一个莫名所以的英国名字(Edward),又令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的感觉,是个永远的局外人。
作为一个离乡流亡多年的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对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暧昧矛盾的母亲,热心公益、席不暇暖地救助巴勒斯坦人的姑姑,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
公共知识分子_告别还是开始_
2003年9月25日,爱德华#萨义德在纽约去世。
美国主流媒体称他是/在美国的巴勒斯坦事业首席代言人。
0他的5东方主义6一书开辟了文化批评的一个新时代,其影响跨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
当今世界能像萨义德这样在政治、外交、大众传媒、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和音乐各不同领域均有重大影响和建树的学者屈指可数。
他经常谈论知识分子,毕生的学术主题围绕着知识的建立、传播与权力的关系,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
他的观点虽然并不为美国主流社会认可,但毫无疑问,萨义德将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被载入历史。
2004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小医院永远停止了他的思想。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 /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0,并称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0,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堪与福柯、罗兰#巴特和阿尔图塞等齐名的哲学家和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世界,他的一些代表著作如5声音与现象6、5书写语言学6、5立场6、5判断力6和5马克思的幽灵6等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思想界影响深远,也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知识界最为关注的西方思想文献之一。
2004年12月28日晨,/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0苏珊#桑塔格,因骨髓性白血癌病逝于曼哈顿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享年七十一岁。
苏珊#桑塔格患此病已有三十年之久。
与病魔的这种斗争,深深反映在她的著名作品5疾病的隐喻6里。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苏珊#桑塔格就是一个高度被关注的公众人物,其极富创意的评论涉及文学、女权、艺术等多个领域,此外还出版有颇为畅销的小说,甚至执导过几部电影。
此外,桑塔格还是现今全球/文化研究0领域中的风云人物。
她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而且由于其社会批判的力度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她本人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0。
这三个人在西方被称为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
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头两三年,他们仿佛约好了似的相继辞世,对全球思想界而言无异于一场不小的地震。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读记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读记本书英文原名《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这书名本身就不好译。
有两个核心概念的联结,其一Intellectual,其二Representation。
首先,将intellectual译为“知识分子”当然没有错。
但要知道,作为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一个特指的群体,intellectual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也不同于现代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学科训练的技术知识阶层(knowledge worker)。
其次,若译为“论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论”对应的英文则是On the Intellectual,那样书名中Representation的意思就无法准确传达。
而Intellectual和Representation这两个概念本身以及两个概念的联结方式恰构成萨义德本书的主旨。
The Intellectual(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各有各的理解,各时代有各时代的涵义。
广义上读过书有个学位或职称什么的都算作知识分子了,但其实用“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来称谓可能更准确,以在概念上区别于这里所讲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
有知识不等于有思想,两者相关联但毕竟不同。
不少“知识工作者”有知识却没有思想,也缺乏公共意识,眼界狭小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地。
即便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学者,也有不少只会咀嚼别人思想的冷饭,陶醉于空洞的理论和虚幻的名词术语,满足于圈子里的自我吹捧和相互吹捧,把持着学术资源,胸无大志却又自鸣得意。
在萨义德看来,知识分子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者传统的说法或作法。
”(p.25)知识分子的职责应是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时时维持着警觉,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p.26),“从事批评和维持批判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生命的重大方面。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王晓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注释】自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就不断有人预言知识分子的衰落。
美国联邦大法官理查德?波斯纳在其2001年出版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宣称:公共知识分子在专业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里将成为过时之物,必然被形形色色的专家和大学教授所取代,至多只能在社会文化的缝隙中存在。
[1] 这种思潮在世纪之交也借后现代之名传入中国,为部分知识分子退化为学者提供了来自域外的理论支持。
然而,“911”事件再次点燃了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激情,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再呈复兴之势。
一度思想退隐而学术凸显的中国知识界同样出现了立场转折,不少学者开始回归或进入公共知识分子行列。
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国内的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报刊、广播、电视对各种公共事务发表评论、申明立场,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因此而崛起。
然而,在有关公共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功能的认知方面,其实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待讨论。
例如,究竟何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何在,判定某人是否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是什么,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意味着荣誉和使命,还是新的特权,公共知识分子自古有之,抑或是现代的产物,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与现代性(尤其是公民社会)有无内在关联,就这些问题产生必要的共识无疑是个紧迫而关键的任务。
顾名思义,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关注社会公众事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存在以必要的言论空间为前提。
对公共领域的自由评论是现代性的产物,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现代,他们是以公民身份关切、思考、言说公民共同体命运的知识人。
他们大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法律、经济、文学、历史、宗教等),而又以关切、思考、言说公民共同体为志业。
精神和人格独立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
他们应当保持独立自主,不依附任何阶层和群体,他们不应该是任何阶层的代言人,而必须是从普遍公民的立场出发的独立发言者。
他们的观点或立场可以是激进的或中庸的,但不能将自己与特定阶层捆绑在一起,因为那样就会损害他的公民立场。
怎样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
怎样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作者:董丽敏来源:《视野》2004年第02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形下,知识分子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永远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质疑态度与批判精神。
当现代大工业生产使得“专门化”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努力方向的时候,当现代传媒的大行其时使得“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名称的时候,当学院化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生涯使得知识分子越来越远离公共生活的时候,关于“知识分子”使命与职责尖锐反思与批判的文章,便时时呈现在我们面前。
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无疑是其中相当有深度的一种。
这本书可以说是萨义德秉承“东方学”的思绪,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知识分子形象的产物。
该书最初是以英国广播公司久负盛名的瑞思系列演讲的名义展开的。
这种形式可以说是萨义德比较喜欢的。
在这种形式中,萨义德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现身说法,提供学院知识分子以学术成果介入公共生活空间的某种示范,从而完成了对他在书中反思的局限于书斋的知识分子与纯粹的大众传媒化的知识分子这两种情形的超越。
19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各种阶层、社群的崛起,各种利益的交错,使得知识分子往往会以某种机构(大学、政党、智囊团、媒体等)附属者的形象出现,机构的需要、机构的利益往往会成为知识分子思考与行为的出发点,这样一来,成为社会良心的古典主义知识分子角色设定常常被撇在—边,回避、妥协通常成为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的选择。
萨义德尖锐地指出,这类知识分子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而只能说是职业化的知识分子,或者严厉地说,犬儒。
在他们身上,自古以来薪火相传的知识分子传统并没有得到延续,而是无情地中断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也因此日渐式微,其本身也沦落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再具有任何有异于常人的特质。
萨义德心仪的“知识分子”由此浮出了海面:知识分子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谈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
公共知识分子本身带有很强政治倾向,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不可能成为“独立”阶级,应辩证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标签: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概念一、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迄今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
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
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
吉方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是“独立”的意见领袖,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朱苏力将公共知识分子界定为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予以大众化,并且获得了一定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价值中性的经验的界定。
孙立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有三个特点:理想,批判,分析。
马立诚则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维系着社会的主要价值,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
”杨曾宪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超越专业而关注“公共事务”的人。
正像世界上有“好的市场经济”有“坏的市场经济”一样,同一“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也可被注入不同价值内涵。
萨义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
理论与争鸣萨义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高继海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萨义德的主要代表作品如《东方学》、《知识分子论》等,重点讨论了萨义德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和他作为一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实践。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既保持一种相对超脱的态度,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要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和自由,敢于向权势讲真话。
作为巴勒斯坦裔的美国学者,萨义德坚持将理论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巴勒斯坦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时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他的一生对我们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 萨义德 知识分子 《东方学》 《知识分子论》 政治 爱德华・萨义德(Ed ward Said,1935—2003)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
他的《东方学》(O rien ta lis m,1978)开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引发了一系列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专著。
①《文化与帝国主义》(Cu ltu re and I m peria lis m, 1993)则继续并深化、系统化了在《东方学》中展开的对西方权力话语的批判。
其次,他作为巴勒斯坦裔的美国学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使他成为联合国中东问题的著名专家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反对签署奥斯陆协议,②并因此与阿拉法特彻底决裂。
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一系列著作《巴勒斯坦问题》(The Q uestion of Pa lestine,1979)、《报道伊斯兰》(Covering Islam,1981)、《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A f ter the L ast S ky:Pa lestin ian L ives,1986)让全世界的学术界对巴勒斯坦和中东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刻全面的认识。
第三,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阐述当今世界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肩负的职责,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著作《知识分子论》(R epresen ta tions of the In tellectua l,1994)和《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Hum an is m and D e m ocra tic C riticis m, 2003)中,也散见在他的其它著作中,如他的回忆录《格格不入》(O u t of P lace,1999)和《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Po w er,Politics and Cu ltu re:In tervie w s w ith Edw a rd W.S a id,2001)。
浅析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
蔷 瑟 鹣
浅析萨义德 的知识分子论
回 姜深洁
( 苏 州大 学
[ 摘
文学 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1 2 3 )
要] 萨义德在 《 文化 与帝国主》中提 出以对位 的参照体 系来重读经典 ,解读文化与帝国主义间的
联 系。本文分析 了在这种参照体 系中知识分子所起 的作用 ,并联 系其另一部论著 《 知识分子论》 ,进一步讨 论
一 一
单 方面 的 对 西 方 经 典 文 本 和 作 家 进 行
批评 ,是 “ 专把世界一~ 尤其是第三 世界一一的所有罪恶都怪罪给西方~ , 但是从萨 义德的访谈 中我们可 以明确 看 到 萨 义 德 对 此 的 回应 : 我在阅读简 ・奥斯汀的小说时, 觉 得小说对 奴隶制度采取 的缄 默态度表 示 了一种 默许 ;但我 的任 务不是指 责 作家本人 ,而是将这种 态度 与奥斯 汀 以后提倡解放 奴隶的西 印度 群岛作家 进行联系 。将奥斯汀与 C.L _ R. 詹姆 斯作相关 性探 讨 ,与殖 民主 义历史 以 及奴隶制 等等因素进行 联系,努力 去 理解历史 ,理 解为什么历史 在奥斯汀 小说中被阻隔 , 或者说被挤 向了边缘 。 这 就 是 我 努 力 的 目标 。 ( a s I t r i e dt o d o
括研究文本和作者的其他知识分子 , 同 时包括研究文 化与帝 国主义 关系 中知 识分子作用 的评论家 自身一一 譬如萨 义德本人 。因此,我们不仅要 分析萨 义德如何讨 论知识分子在 文化对帝 国 主义的记录 、支持、维护和 改变 中所 起 的 作 用 , 而 且 要 分 析 萨 义 德 对 不 同 地域的一一殖 民宗主国和边缘地 带的 不 同社 会 与 文 化 处 境 下 的 知 识 分 子 自我身份认 同的讨论 ,并且 从中反 观萨义德 自身作为晚期资本主 义时期 的知识 分子在 身份认 同上 的矛盾 。 以萨义德对 简 ・奥斯汀小 说 《 曼 斯菲尔德庄 园》 与帝国主义现 实之间 关系的阐释为 例,萨义德将 《 曼斯菲 尔德庄 园》视为简 ・奥斯汀小说中 “ 意 识形 态 与道 德 倾 向 最为 明显 的一 部 把 某些 ‘ 道德 差别 ’提升 到 ‘ 独 立价值 的高度”① ,强调 了奥斯汀对 空间彼此双重互利 的联系 :内部的宗 主 国 的 某 一 处 无 论 多 与 世 隔绝 , 都 无 可避免的会与外部殖 民地产生联系, 而 这 一 切 都 是 围绕 在 欧 洲 式 的秩 序 的 核 心周 围。奥斯汀 的帝国意识体现 了文 学创 作与文学 思想 中建立在社会 与经 济基础 上的道德准 则, 以及这种道德 和社会 准则背后 隐含的权力话语 :前 殖 民地 作家对地 区差 异化和 自身偏 爱 合法化 的赞 同。萨 义德放弃传统 的以 时间和 因果关系为序 的分析方法 ,通 过 《 曼 斯菲尔德庄 园》 来探讨 “ 在英 国人写英 国的表面模 式与表现英伦三 岛以外世界 ( -者之间) 的对照 点”@ , 进而发现大 范围殖 民扩 张时期作家们 对 自身及 作品在世界 中的地位 的认 同 方式。萨义德在 《 知识分子论 ・ 序 言》 中介绍 到,在运用对位 的参照体系过 程中 ,尽管 自己采取 的是 一种描述 的 态度分析文 本 中潜在 的帝国主义意识 形态 ,仍难 免会被人误会 以为 自己是
《知识分子论》序言(节选)
《知识分子论》序言(节选)
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
【期刊名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尝试固守普遍、单一的标准,这个主题在我对知识分子的说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正确的说法也许是:我的主题是普遍性(universality)与地方特色(the local)、主观、此时此地之间的互动.
【总页数】1页(P1)
【作者】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后殖民知识分子——重读赛义德《知识分子论》 [J], 罗如春
2.萨义德眼中的知识分子:流亡者、业余者、实践者——读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之我见 [J], 李嘉英
3.《知识分子论》序言(节选) [J], 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
4.流亡身份:知识分子的述写自由——兼论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 [J], 缑英杰
5.从《知识分子论》看《英国病人》中的知识分子 [J], 黄若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探萨义德眼中的知识分子
A Study on Said's Concept of Intellectuals
作者: 赵钊渠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25-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知识分子;责任;批判意识;流亡;业余者
摘要: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萨义德非常关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
萨义德是接受正规西方教育的巴勒斯坦裔,这种东、西方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得他更为重视知识分子应有品行,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他眼中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具有批判意识,在公共场合代表弱势群体发出声音,他们处于流亡的隐喻状态,甘于脱离中心,处于边缘地位,是社会的边缘人和业余者,面对权势他们敢于讲真话,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2萨义德
萨义德爱德华·萨义德〔Adward Said,1935—2003〕,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阿拉伯商人家庭,幼年生活安逸,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
1947年,赴美国学习。
195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其后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并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2003年去世,年仅68岁。
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知识分子,萨义德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东西文化的比拟批判,从这一中心课题向外辐射,萨义德广泛探讨了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论著有:?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音乐的阐发?、?最后一片云天:巴勒斯坦众生相?、?格格不入?等。
萨义德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东方学?,这本书的主旨是挖掘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权力之间的关系。
萨义德指出,东方学至少有三重含义:第一,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第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即在诗人、小说家、政治家以至一般民众意识深处隐藏的将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第三,作为西方用以处理、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萨义德尤其强调东方学的第三种含义,他认为东方学并非一种纯粹中立的关于东方的知识,相反它是一种殖民权力话语,“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东方〞从来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不管是作为地理区域还是文化观念,都是西方观念的“构建物〞。
西方殖民权力通过东方学将东方建构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他者〞——东方是神秘、放纵、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原始、混乱、邪恶的,东方是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的“东方性〞的,东方是与西方文明社会相对立相区分的社会——并以此来满足西方人自我中心主义的对东方的想象性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摘要:爱德华·萨义德是国际著名的比较文学批评家和政治活动家。
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观来源主要有三:福柯的权力哲学、葛兰西的霸权政治哲学和奥本巴赫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
笔者试图通过对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来源的分析,使萨义德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全面丰富。
关键词: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99-02
爱德华·萨义德是20世纪闻名世界的文学批评家、政治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在美国知识界具有崇高的声誉,但同时也因其巴勒斯坦裔身份和其著作、言论饱受争议。
萨义德不仅不甘于静坐书斋,反而投入大量精力到公共事务领域和国际热点问题当中。
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位人物:福柯、葛兰西、奥本巴赫。
其中法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的权力哲学思想直接为萨义德提供了理论来源。
福柯的权力哲学强调去主流话语霸权,解构权威、去除中心,突破学科的束缚,这个理念为萨义德所用,为贯穿他《东方学》一书基本框架的成型打下了基础,“倘若没有福柯关于话语和话语构成的概念,关于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讨论,关于表述总是受到它所寓于其内的权力体系的影响的观点,萨义德的研究将是无法想象的”。
福柯所说的话语和文本是创造和
被创造的关系,文本不仅创造知识,还创造他们臆想出来的另一种现实。
“萨义德在具体分析话语霸权如何形成和如何表现时援用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福柯的理论旅行到萨义德就更加具体化了,更落实到政治层面上了”。
然而萨义德并没有全盘接受福柯权力哲学中的所有观点,比如福柯认为极权主义、对思想的专制对于社会的运行是有害的,而萨义德则坚持知识分子阶层首先应该在学术界内外发挥影响力,诉诸于消除非正义和不平等的行动,这样才有益于社会。
他认为现存在与西方学术界和主流媒体中的东方主义是西方近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霸权与东方知识结合的所谓东方学话语,东方主义就代表着抬高西方、贬损东方,东方是理所当然地落后于西方,西方的知识、文化也应该凌驾于东方之上。
其次,对萨义德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
在有关东方学权力结构关系的阐述中,萨义德借用了葛兰西的霸权观念,即本国的政治和文化为别国所统治,试图说明西方语境中的东方场景是如何通过‘许可’而不是‘统驭’来实现的。
此外葛兰西关于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相互依赖的概念也为萨义德所用,“19世纪所有有关印度和埃及的学术知识,都被这些国家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政治事实’所左右—的基础”。
福柯话语理论和权力哲学中欠缺考察历史过程的漏洞被萨义德运用葛兰西历史化地分析权力、统治阶级的材料填补上了。
葛兰西关于文化霸权主导殖民地的文化模式的观点也得到了萨
义德的认同。
葛兰西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被萨义德认为是高瞻远瞩的、是基于未来历史社会现实的准确预期。
此外他有志于造成文化运动、塑造文化形成的目标同样得到了萨义德的赞许。
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箴言使萨义德感同深受,葛兰西告诫人们应该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反思的起点是自己,必须历史性地反思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并且保持一以贯之的批判意识。
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方面,奥本巴赫对萨义德产生了持续而显著的影响。
奥本巴赫主张在知识生产中使用‘综合’的写法,他的理由是过于专业化的学术著作会使知识分子在社会阶层中越来
越边缘化,为此“必须发展某种新的综合思想模式和写作模式……《摹仿论》论及的所有作家,但丁、巴尔扎克、左拉,都尝试过综合思维和写作”。
而这样做的目的,则是为了“防止文化分崩离析所导致的社会道德沦丧和非理性主义,确立新的‘综合者’,即现代精英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领导地位”,这一点在奥本巴赫和萨义德身上体现地特别明显,奥本巴赫是美国文学和文艺批评旗帜性的人物,而萨义德长久以来则被世界各地的同行们视为当代知识分子的灯塔,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现代精英人文知识分子领导者的地位。
萨义德引入奥本巴赫‘综合’概念写作要表达的是:西方文化隐含的现代化工业和城市社会对东方传统的、穆斯林式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占据着的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正使得西方式的而不是东方原始的语文学得以确立,正逐渐改变、摧毁着东方
穆斯林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人类在进入20世纪现代社会以来,以大学教授为首的知识分子专业细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从前全知全能式的知识分子逐渐消亡,感觉到失去文化权威、社会权威的知识分子试图维护等级分明的精英统治,于是就使用手中还拥有的批评利器控诉越来越被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庸俗化的大众阶层,就像英国著名批评家约翰·凯里指出的:“现代派文学和艺术可以看作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读者群的一种敌对反应”,“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是围绕这样一个原则形成的,即排斥大众、击败大众的力量、改变大众的读写能力和否定大众的人性”。
奥本巴赫相信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精英阶层能够维持与大众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精英阶层的准则沦丧。
他的著作也反思了顶峰时期魏玛共和国学术精英阶层与国家政府权力共谋以求生存的关系,历史主义思想和正统教师形象这两个影响奥本巴赫的重要因素也被萨义德应用到西方文本批评和知识分子映像的反思之上。
在国家、权力与知识分子的联系方面,奥本巴赫在《论帕斯卡尔的政治理论》一文中就国家行为疏离道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国家应该有所承担,建立有道德的文明。
他还反驳了帕斯卡尔的“一切事物都对权力俯首帖耳”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不应对社会进步感到绝望而屈服于权力,更不应求助于宗教或革命式的暴力,而保持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热情,负责任地进行对抗非正义、不平等的斗争,因为“正义要求人文知识分子寻找途径,加入人有关正义的争论”。
很明显,萨义德
在《知识分子论》中对它做了信徒式的模仿:奥本巴赫与萨义德一样强调民族差异性的重要,单一、强势的西方文化话语在两人的观念中并不讨好,尽管两人都借助它获得学术和名利上的回报。
奥本巴赫还认为知识分子的领导责任才能挽救历史知识和研究技能的
衰落,重新寻找回人类缺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分子应投身面对集权制、教授职业化等消极因素的斗争中,学术生产必须能够反映历史和发现人性,也要对复杂的学术考察过程有警惕作用。
在另一方面,奥本巴赫认为生活是历史中需要优先考虑的,生活才是支撑知识分子写作与研究的支柱,“把理性学术研究的技巧用于研究一切文化话语和知识话语的源头”。
萨义德尽管只是部分认可奥本巴赫关于生活与历史的理念,但还是有意识地贯彻了将理性学术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辅之以热心中东政治、引领左翼思潮的媒体形象,使萨义德式的思想、著作和文章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研究者,形成当今蔚为大观的萨义德研究现象。
参考文献:
[1]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富.赛义德现象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保罗·博维.权利中的知识分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m].译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