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单有效)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中医学认为,健康的身体取决于脾胃的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脾胃功能不佳或气血不畅时,人体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经络拍打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具有调理脾胃、补气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帮助您恢复脾胃功能,提升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拍打法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关元穴周围,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关元穴周围的经络活血,增加脾胃的功能。
二、足三里穴拍打法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骨的外侧凹陷处。
可以坐下抬起一只脚,或站立,将拳头用力拍打足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三、大横穴拍打法大横穴位于手腕两侧,正中线上,掌腕横纹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手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大横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手腕周围的经络,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四、脚三里穴拍打法脚三里穴位于脚背上,当拇趾第一骨指关节和第二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脚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促进脾胃的健康。
五、关冲穴拍打法关冲穴位于脚背上,脚踝尖骨上方,向下一寸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关冲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胃问题。
经络拍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补气健身。
在进行拍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受伤。
2. 拍打时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
3. 配合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松开。
4. 坚持每天进行拍打,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5. 如果有其他疾病或疼痛,应该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
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
用补法,有宁心安1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
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
《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
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
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
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脾胃弱按什么穴位
脾胃弱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脾胃弱按什么穴位*二、健脾胃食物有哪些*三、脾胃虚弱怎么调理脾胃弱按什么穴位1、脾胃弱按什么穴位脾胃弱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脾胃弱的临床表现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3、脾胃弱的症状脾胃虚弱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胃食物有哪些1、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
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2、薏苡仁味甘淡,属性微寒。
具有利水渗湿和止泻的作用。
对于腹泻、食欲下降等脾虚症状都适用。
3、粳米又被称为“大米”。
性平味甘,对于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处。
可以用来治疗、改善因脾虚所致身体消瘦、烦闷、泄泻、下痢等症状。
推荐: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于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4、小麦小麦属于性凉味甘的五谷类食物。
脾虚怎么健脾?按两组穴位可健脾
脾虚怎么健脾?按两组穴位可健脾
内容:按两组穴位可健脾“四君子汤”是中医经典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良药苦口利于病,不过并非一定要吃药才行。
在身体里,有组穴位,正好可起到“四君子汤”类似的功效。
组合按摩对应穴位,对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效果很好。
人参对应肚脐下两指处的气海穴,能补气健脾养胃。
用掌心在穴区小范围快速摩动,使热力渗透下去。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对应足三里和阴陵泉,可用点揉法。
炙甘草补气健脾,对应的按摩是“开四关”:点揉双手合谷穴、双脚太冲穴,有明显酸胀感即可。
配合食疗,效果翻倍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若是脾虚湿气重的,即起床头晕、刷牙恶心、食欲不振、小肚子突出、易生痘痘湿疹的,可多食薏仁、赤小豆、芡实等。
老中医教你按摩五个穴位助消化
张璐说胃肠按摩五穴位缓解肠胃不适秋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现象,还有人会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常见的肠胃病。
肠胃问题除了通过饮食来改善,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不适。
足三里穴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就能治好。
四缝穴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如果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穴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
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下脘和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章门穴章门穴在人的侧腹部,取穴时可以把手贴在脸上,肘尖这时候对的位置就是章门穴的位置。
按摩的时候,可以用双手的手掌.去按揉这个部位一直到发热为止。
这种方法具有舒肝健脾的功效。
外关穴在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大约2寸的位置处是外关穴所在的位置,此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对于一些胃部不好的患者在吃饭之前的半小时便可以对外关穴进行顺时针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胃液中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胃部食物的消化。
另外,在吃完饭之后,我们对其进行按摩还能更好地促进胃排空,大大减少胃部的负担。
在对手部外关穴进行按摩的时候,手部的力度需要稍微重一点,以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能很好地对穴位处产生良好的刺激,起到预期的养胃功效。
一个穴位调理脾胃
一个穴位调理脾胃中秋已近,早晚天气有了一丝凉意,不少讲究食补的广州人就开始准备进补。
秋季进补不仅可以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还能增强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为平安过冬做好准备。
不过,中医专家指出,进补无需“操之过急”。
如果秋天一到就忙着大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出诸多弊端。
因为经过苦夏,人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如果急于大量进食补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补品,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秋季进补之前宜先调理脾胃,除了饮食调理脾胃外,还可以通过按揉丰隆穴来达到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林国华教授介绍,丰隆穴是足阳明经的络穴。
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脉分出的穴位,能沟通表里两经之气血,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一升清一降浊,而按揉丰隆穴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当然,丰隆穴是胃经的穴位,刺激丰隆穴还可以起消食导滞作用,缓解恶心、呕吐、胃口差等脾胃病症。
另外,丰隆穴还有祛湿涤痰的作用,也是临床“祛痰”的主要穴位。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聚而成痰,化生百病。
取穴方法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膝眼与外踝尖间的中点),距胫骨前缘两横指(见右图)。
操作方法1、按摩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丰隆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并屈伸活动踝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
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左右交替。
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
每日1次。
2、艾条灸:患者治疗时选用舒适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或坐位。
将艾灸点燃后放于丰隆穴上方,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施灸,使温热感向深处、远处扩散,以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隔日灸1次。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调理脾胃虚弱可以试试中医按摩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吃下的食物身体无法吸收它的营养,身体容易疲乏,会感觉全身无力,中医按摩能够调理脾胃虚弱,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方法。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1、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
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脾胃虚弱饮食调理1、饮食调养基本原则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饭,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粳米性平,有补脾益气之功。
脾胃虚弱可以多吃点黄颜色的东西,比如玉米、土豆、鲫鱼汤、薏米等,它们都是调脾胃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不想那么麻烦可以直接服用虫草薏米糊。
其实何为虚弱,就是功能不强,知道原因就简单了,还是从容易消化着手,每餐以豆浆牛奶,及没馅的馒头及易消化的粥最好是加些薏米、荞麦、燕麦、红枣等一类补脾胃的东西更好,生冷硬及刺激的东西尽量不吃,还有荤的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鱼类,其它肉类少吃为好。
穴位保健全身调理尽在手中
穴位保健全身调理尽在手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在这个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传统的保健方法,如运动、健康饮食等,一种被广泛认可并且使用的方式是穴位保健。
穴位保健是利用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和相应的调理方法,帮助您了解并正确地运用穴位保健,让全身保持健康。
一、太和穴太和穴位于手腕掌侧,当拇指和食指并拢时,凹陷处的中央位置。
按压太和穴可以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平时可以通过按压太和穴缓解疲劳,预防和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二、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中央,当脚板对折时,最凹陷的位置即为涌泉穴。
按压涌泉穴可以帮助舒缓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涌泉穴还与眼睛、鼻子、喉咙等脏腑经络有关,按压该穴位可以起到舒眠安神、缓解鼻塞咳嗽的作用。
三、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背部颈椎旁肌肉凹陷处。
按压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部和肩部的酸痛,还可以改善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尤其对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久坐不动导致的颈肩部不适,按摩风池穴有很好的效果。
四、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合谷穴可以帮助提神醒脑,缓解疲劳,还可以改善消化不良和失眠等问题。
此外,在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后,按摩合谷穴可以舒缓手部肌肉,减轻手部疲劳。
五、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当拇指和食指并拢时,与拇指根骨相连接的凹陷处。
按压内关穴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能量,提高免疫力。
这个穴位还与胸腹部脏腑有关,按摩内关穴可以缓解胃脘不适、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六、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二趾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太冲穴可以帮助平衡情绪,缓解焦虑和急躁,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失眠问题。
此外,太冲穴还与经络相连,按摩该穴位可以起到调理肝脏、平衡体内阴阳的作用。
以上介绍的穴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具体的身体情况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是非常重要的。
补脾的穴位
补脾的穴位关于《补脾的穴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体上存有许多的穴道,每一个穴道都存有一定的医治使用价值,我们能够掌握人体每个位置的穴道。
针对健脾的穴道关键有三阴交穴及其天枢穴等,三阴交穴关键是在踝关节的凹处,而天枢穴是在腹部的两边处。
针对健脾的穴道有什么及其穴道在哪儿,我们能够来掌握下边详细介绍的內容。
脾虚推拿三阴交穴部位:内踝尖上3寸,胚骨边缘处。
选穴方式:坚韧度骨同身寸的方式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身的手指头,4指宽幅,轻按有一骨骼为踝关节,此穴坐落于踝关节边缘挨近骨边凹处。
方式:右手大拇指轻按三阴交穴,上下旋按20次;随后用左手轻按左三阴交穴,同前。
作用:举凡生理期不如意,分泌物,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医治;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易会之处,因而运用普遍,除可健脾胃益血外,也可调式肝补肾壮阳。
亦有安神助眠之效,可促进睡眠。
脾虚推拿天枢穴部位:脐旁开2寸处。
选穴方式:前正中心线旁开2寸,当腹部肌肉以及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支系及腹腔下动、静脉支系,布有第10肋间神经支系,浅层为结肠。
方式:双手放于腹部两边,中拇指轻按天枢穴,按揉30次。
作用:主冶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经痛等妇科疾病。
脾虚推拿隐白穴部位:足大指甲根处里侧。
选穴方式:在足大趾末节里侧,距指甲角0.1寸。
方式:用右手大拇指轻按右足隐白穴,上下旋按20次;随后用左手大拇指轻按左足隐白穴,同前。
作用:主冶腹胀,便血,小便带血,月经过多,月经崩漏,颠狂,梦多,惊风。
配地机、三阴交医治出尿症。
脾虚推拿阴陵泉穴部位:踝关节内铡外缘。
选穴方式:在小腿肚里侧,踝关节里侧外缘与踝关节里侧缘中间的凹痕中。
方式:两手扶于双膝,用大拇指轻按阴陵泉穴转动揉20次。
作用:主冶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畅,尿床,尿失禁;阴部痛,经痛,频繁遗精;膝痛。
脾虚推拿足三里穴部位:外膝眼底下3寸,踝关节两侧。
按摩足三里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按摩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足三里中医术语,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神穴“足三里”
要穴: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可谓增强体质的要穴。
神穴:在日本,足三里堪称“神穴”,长幼无异,妇孺皆然,连政府都提倡全民施灸,至今日本仍流传“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的谚语,常灸足三里是日本人长寿的秘诀所在。
死穴:足三里被击中后,下肢麻木,行动不便,随时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足三里穴的主治作用:调理脾胃,主治一切胃肠疾病;疏经活络,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疾病;急救复苏,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保健防病,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是能防治疾病、
强身健体的要穴。
“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足三里亦可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
常用保健手法
取穴:足三里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即是。
按揉: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
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艾灸:取中草药“艾”为燃料,将艾绒点燃,直接或间接温热感穿透肌肤入穴。
此法有时出现烫伤甚至化脓不干,难以结痂。
穴位保健改善消化
穴位保健改善消化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消化系统问题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难题。
不少人常常感受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和肠胃炎等症状。
而传统医学认为,通过穴位保健可以帮助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穴位保健方法,帮助改善消化系统,恢复健康。
首先,我们来了解几个常用的穴位。
1. 中脘穴:位于胃部中线上,离胃窦大约四指的位置。
按压中脘穴可以调理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每天早晨起床后,用手指轻轻按摩中脘穴,每次10分钟,可以有效改善胃部不适。
2. 劳宫穴:位于手腕横纹上,两根手指骨连线的最高点处。
按压劳宫穴可以舒缓胃部疼痛和胃胀气的不适感。
每天用拇指按压劳宫穴,每次1分钟,可以有效改善消化问题。
3. 太冲穴:位于脚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太冲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缓解消化不良和腹胀症状。
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拇指按摩太冲穴,每次5分钟,可以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了解了这些穴位之后,下面介绍一些穴位保健方法,帮助改善消化系统。
1. 按摩穴位: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
可以使用指腹轻柔按压穴位,或者用拇指旋转按摩,每个穴位按摩时间5-10分钟,每天坚持进行。
按摩过程中,要保持放松的状态,配合深呼吸,增加效果。
2. 穴位贴敷:除了按摩,还可以使用磁石贴敷在穴位上,进行穴位保健。
选择符合身体需求的贴敷物,如磁石、艾灸等。
将贴敷物贴在穴位上,每天坚持30分钟至1小时,有助于刺激穴位,促进消化系统的调节。
3. 中医养生:在穴位保健的同时,结合中医养生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消化系统。
例如,合理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和过度饮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量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等。
这些方法可以与穴位保健相互配合,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总结起来,穴位保健是一种改善消化系统的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穴位、穴位贴敷和中医养生等方式,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蠕动,缓解消化不良和胃胀气等不适症状。
养胃不花钱,记得常按这六个位置
养胃不花钱,记得常按这六个位置
1劳宫穴
位于握拳中指尖所指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2大陵穴
位于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对应脾胃。
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也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3内关穴
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能有效缓解胃痛或由胃疼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4足三里
足三里穴虽然在小腿部,但经常按摩不仅有利于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对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等肠胃疾病也有很大作用。
5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脚部,经常按摩利于胃部保养,缓解胃部不适,同时提高脾脏功能。
6三阴交穴
这个穴位是女性应该重视的穴位,按摩不仅可以辅助治疗妇科类疾病,还有助于肝脏排毒,同样能够缓解胃部不适。
穴位养生改善肠胃健康的奇妙之道
穴位养生改善肠胃健康的奇妙之道肠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肠胃不适的问题。
此时,穴位养生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理身体的能量流动,从而改善肠胃健康。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养生方法,帮助你提升肠胃健康。
1. 合谷穴合谷穴位于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是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按摩合谷穴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
每天早晚以大拇指在合谷穴上来回按摩数分钟,可以有效缓解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问题。
2. 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最高点的掌侧,是调理胃肠的重要穴位之一。
按摩内关穴可促进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减轻胃痛和腹胀。
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内关穴,每次按摩2-3分钟,每日多次重复。
3. 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脐部正中央的凹陷处,是调理肠胃的重要穴位。
按摩天枢穴可改善肠胃蠕动,缓解胃痛和便秘等问题。
每天坚持按摩天枢穴,可以起到促进肠胃健康的作用。
4. 沉香穴沉香穴位于足背部的凹陷处,是调理脾胃的穴位。
按摩沉香穴可帮助消化食物,改善腹胀、泄泻等问题。
每天用手指按揉沉香穴,每次约5-1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明显效果。
5.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部正中央的凹陷处,是肠胃健康调理的重要穴位。
按摩中脘穴可以帮助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可以每天用手指旋转按摩中脘穴,每次约5-10分钟。
6. 大横穴大横穴位于脚掌内侧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是调理胃肠的重要穴位之一。
按摩大横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胃胀和便秘等问题。
每天用手指在大横穴上揉搓数分钟,可以提高肠胃健康。
穴位养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使用穴位养生之前,还是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
另外,在按摩穴位时,要保持身心放松,不宜过于用力,避免损伤身体。
在肠胃养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脾虚多按太白穴
脾虚多按太白穴,功效等同于喝薏米山药粥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是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己流出来了);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
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
指压一次风池穴,
一周之内不晕车
晕车、晕船、晕飞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压或针灸风池穴,立竿见影。
上车(船,飞机)前针刺、指压或艾灸一次风池穴可在一周内不晕车(船,飞机)的,晕车(船,飞机)后针灸可在几分钟内消除晕车的一切症状。
如你没条件针灸,可以按摩风池穴,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晕车,晕船,晕飞机,因人的体质不同,表现的部位也不同,有的是头有反应,有的是胃肠有反应,有的是全身都有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头疼,胃难受,腹部难受,浑身酸痛难受,很难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这几种不同的症状的,但风池穴是可以全解决的。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些症状全是肝风上扰引起的,风池穴虽是膀胱经穴,但它是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位,肝胆互为表里,所以风池穴能制肝风,风池穴能搜全身的风,所以针灸,按摩风池穴是全效的。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有晕车毛病的人,可以提前指压针灸风池穴预防的,指压针灸风池穴后,一周内,有的甚至几个月内再坐车(船,飞机)都不会晕的了。
脾胃不好按摩什么穴位
脾胃不好按摩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脾胃不好按摩什么穴位1. 脾胃不好按摩什么穴位2. 脾胃不好的原因3. 脾胃不好有哪些表现*二、脾胃不好的食疗方法*三、生活中如何预防脾胃不好脾胃不好按摩什么穴位1、脾胃不好按摩什么穴位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时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用艾条艾灸四缝,治疗消化问题。
大陵穴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
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艾灸此穴位调理脾胃。
足三里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
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2、脾胃不好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都可以导致脾胃虚弱证。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病候》:"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为饮食失调;二为劳累过度;三由于急慢性病。
以上诸因,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形成脾胃虚弱证。
3、脾胃不好有哪些表现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脾胃虚弱灸什么穴位
脾胃虚弱灸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脾胃虚弱灸什么穴位1. 脾胃虚弱艾灸中脘穴2. 脾胃虚弱艾灸足三里穴3. 脾胃虚弱艾灸大椎穴*二、脾虚的按摩方法*三、脾胃虚弱吃什么好脾胃虚弱灸什么穴位1、脾胃虚弱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2、脾胃虚弱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3、脾胃虚弱艾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脾虚的按摩方法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有“思虑伤脾”之说,思虑过多,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状。
大家想必都曾有过思虑多了、食欲减退的现象。
1、揉三阴交穴: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
2、按揉天枢穴: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按揉30次。
3、揉隐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
4、揉阴陵泉穴: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旋转揉2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最强健脾穴!按一按,比吃了补中益气丸还管用!(简
单有效)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
太白穴的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揉太白穴,远离脾虚烦恼
人体的脾出现问题时,多表现为大便稀溏或便秘、肠鸣、腹胀、胃痛等。
如果出现这些表现,人体上有特殊的穴位可以方便我们及时治疗吗?当然有了,这个穴位就是位于足部内侧偏前方赤白肉际处的太白穴。
对于脾虚带来的烦恼,只要按揉太白穴,就能帮你解决。
此穴集脾经的原穴与输穴于一身,不但能治疗上述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而且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是脾经上的重要穴位。
按揉太白穴,治疗脾胃疾病
太白穴为脾经原土穴,善治疗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泄热之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饥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针灸太白穴,缓解各种疼痛
本穴为足太阴输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
”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操作方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太白穴。
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
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太白穴交替点揉。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版权声明:本视频为公众号【艾灸祛百病】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