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新技术(2020新版)
内蒙古《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2020版)
![内蒙古《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6149815022aaea988f0f2b.png)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科〔2017〕53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14
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节能控制技术
通过传感器检测,使有乘客通过时,扶梯全速运转;无乘客时,减速或停止运转状态,降低空转能耗。
适用于有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的各类建筑。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下地区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内蒙古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6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部(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的规定,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35-2019、《内蒙古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7-2017等现行标准的规定。
以复合外模板为免拆外模板,内侧浇筑混凝土,复合外模板通过连接件与混凝土连接在一起,外侧做抹面层及饰面层而形成的复合墙体。具有良好的耐火等级,实现了建筑保温与结构同寿命。建筑防火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的规定,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35-2019、《内蒙古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7-2017等现行标准的规定。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下地区低层建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宜居型绿色农房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建筑施工中的新型节能技术应用有哪些
![建筑施工中的新型节能技术应用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ceef4b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4.png)
建筑施工中的新型节能技术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社会,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积极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不仅有助于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
以下将详细介绍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新型节能技术及其应用。
一、太阳能技术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太阳能热水器是较为常见的应用之一,通过吸收太阳能将水加热,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更是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建筑屋顶或外墙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仅可以满足建筑自身的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还可以并入电网。
这种技术不仅能为建筑提供清洁电力,还能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
此外,太阳能采光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采光系统,利用反射镜或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它通过地下埋管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在冬季将地下的热能提取出来用于供暖,夏季则将室内的热量排放到地下,实现制冷。
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地源热泵具有高效节能、运行稳定、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其能效比传统空调系统高出 30%至 50%,大大降低了建筑的能耗。
同时,由于地源热泵系统不直接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在建筑施工中,地源热泵系统的安装需要进行专业的地质勘察和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节能效果。
三、保温隔热技术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不断涌现,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真空绝热板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能够有效减少热量的传递。
气凝胶保温材料不仅保温性能优异,还具有防火、防水等优点。
在建筑施工中,除了选择优质的保温隔热材料外,还需要注重施工工艺。
确保保温层的连续性和密封性,避免出现热桥现象,从而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方法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5573dae87101f69e3195eb.png)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方法发表时间:2020-09-10T07:33:38.9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0年12期作者:张园[导读] 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人们对绿色环保越来越重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一些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环保和节能。
建筑施工可以节省很多原材料,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益。
将绿色节能材料来与传统材料相替换,贯彻节能环保的理念,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降低能耗,减少建筑工程的经济损失。
张园柯坪县九泰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省阿克苏市 843000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人们对绿色环保越来越重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一些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环保和节能。
建筑施工可以节省很多原材料,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益。
将绿色节能材料来与传统材料相替换,贯彻节能环保的理念,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降低能耗,减少建筑工程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建筑工程;应用方法;施工新型绿色节能技术是现代化新技术的一种,是科技与绿色环保相结合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项新技术具有鲜明的特征,同时实现了创造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该项节能新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绿色环保,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的作用。
同时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调查现场,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配备专业的施工方案,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是当代环保社会的一项重大研究,同时对建筑工程起重要作用。
1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基本概述1.1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基本内涵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的施工规模和建筑工期以及建筑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作业中,施工技术的选择和正确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作为现代化技术的代表之一,是当代科技发展迅速发展的产物,说明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
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
![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c17c0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f.png)
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一种必然选择。
建筑工程中的节能环保技术主要包括了墙体保温材料、节能型建筑的设计、太阳能利用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是如何应用的。
一、墙体保温材料的应用1.聚苯乙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是建筑物保温材料中最常用的一种。
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较高的抗压强度,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一定的施工便利性,可适应不同形状、尺寸的建筑体。
2.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是一种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其热阻性能较高,能够大幅减少建筑物在夏季或冬季的能耗。
同时,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阻燃、隔音等多重性能,符合建筑工程中需要的多种性能指标。
3.岩棉板:岩棉板密度大,较为耐磨,因此其使用寿命较长。
岩棉板具有良好的防火阻燃性能,能够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节能型建筑的设计1.合理选址:选择在强太阳辐射的区域建筑物时,应考虑如何降低建筑物的热量吸收,维持室内温度。
2.建筑物的形状设计:建筑物的形状会影响环境的影响,影响建筑内部的热平衡。
因此,在设计建筑物形状时,应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气温等。
3.建筑物的采光设计:建筑物应根据不同功能和应用场景选取不同的采光方案,避免过多采光区域造成室内温度过高。
三、太阳能利用1.光电池板:光电池板是一种太阳能利用装置,能够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为直流电能,可以用于建筑物的照明、电梯、电梯等电力设施。
2.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用于加热水,供应热水使用。
以上所述就是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节能环保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还能对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能建筑适用技术目录(2023)
![节能建筑适用技术目录(2023)](https://img.taocdn.com/s3/m/b623e41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d.png)
节能建筑适用技术目录(2023)节能建筑适用技术目录(2023)1. 引言本目录旨在提供2023年节能建筑领域的适用技术,以帮助建筑行业实现能源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建筑可以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档列出了节能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相应的应用场景,以便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中参考使用。
2. 高效建筑外墙材料- 高绝热性能材料:采用具有良好绝热性能的外墙材料,如岩棉、聚苯板等,能够减少能量损失。
- 高透光性材料:采用具有良好透光性的材料,如太阳能玻璃等,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减少电力消耗。
3. 高效建筑保温层- 高效保温材料:选择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如发泡聚氨酯、岩棉、聚苯颗粒等,能够有效减少热量传导。
- 无缝隔热层:使用无缝隔热技术,如喷涂泡沫等,能够填充建筑结构的空隙,提高隔热效果。
4. 高效建筑机电设备- 高效照明系统:采用LED照明技术,结合光感控制和智能调光系统,能够降低能耗并提高照明效果。
- 高效空调系统:采用变频技术的空调设备,结合智能温控系统和新风回收技术,能够节约能源并实现舒适的室内环境。
- 高效供暖系统:选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高效供暖设备,结合智能温控系统,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
5. 可再生能源利用- 太阳能利用: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能够实现建筑自给自足,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 风能利用:使用风力发电装置,结合建筑外墙和屋顶的风能收集系统,可以为建筑提供部分电力供应。
6. 智能节能控制系统-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使用传感器、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算法,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建筑能源消耗,优化能源利用。
- 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建筑内外环境的智能化控制,最大化节省能源和提升居住舒适度。
7. 结论通过采用节能建筑适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改善环境质量。
建议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并不断更新和应用最新的节能建筑技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实现。
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一)
![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53da481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8.png)
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节能也在不断地得到新技术的支持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建筑内部环境的系统。
通过对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与调整,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实现时间控制、自动化开关等功能。
能源回收系统能源回收系统是一种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的系统。
建筑中的废水、废热、废气等能源都可以通过能源回收系统得以利用。
通过将这些废能源转化为有用的能源,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风力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是一种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
在建筑中,可以通过利用建筑的特殊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的风力,来产生电能。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节约建筑使用的电能,同时也可以为周围环境提供一个清洁的能源。
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
在建筑中,可以通过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建筑的屋顶或墙壁上,来利用太阳能产生电能。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节约建筑使用的电能,同时也可以为周围环境提供一个清洁的能源。
总体来说,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推广,我们可以大力促进建筑节能的进程,从而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是其他一些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调节照明亮度的系统。
通过对建筑内部光照强度、人员流量等要素的监测与调整,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同时还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光感控制等功能。
蓄热墙体蓄热墙体是一种能够储存热能的墙体。
在夜间等低峰期,可以利用它所储存的热能来增加室内温度,减少建筑使用的暖气设备的使用次数,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喷雾降温系统喷雾降温系统是一种通过喷雾将室内温度降低的系统。
通过喷雾机将细小的水雾喷入室内,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喷雾降温系统不会产生冷气,从而实现更加节能的效果。
精细化管理系统精细化管理系统是一种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对建筑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
建筑新技术—节能建筑
![建筑新技术—节能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e8b1158971fe910ef12df8e0.png)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限值 朝 向 北 东 、西 南 窗墙面积比 ≤30% ≤35% ≤50%
注:
① 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计入窗户面积,下部不透明部 分不计入窗户面积。 ② 封闭采暖阳台上部透明部分和栏板的面积分别计入 同朝向窗户和墙的计算面积。 ③ 表中的窗墙面积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表中的 “北”代表从北偏东600至北偏西600的范围;“东、 西”代表从东或西偏北300至偏南600的范围;“南” 代表从南偏东300至偏西300的范围。
(4)与传统砖墙比,提高使用面积利用系数
由于使用高效轻质材料做为墙体的保温材料,外 墙结构仅起承重作用,因此墙体总厚度必然要比即承 重又保温的重质墙体减薄许多,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 面积。这也是复合墙体共同的特点。
(5)有利于供暖建筑冬季室内温度的热稳定 性
外保温墙体因蓄热系数大的材料位于室内一侧, 其内表面温度波动小,墙体内侧的热稳定性较大,吸 收或释放较多热量,当供热不均匀而引起室内空气温 度上升或下降时,可保证墙的内表面温度不会急剧上 升或下降。但这是在墙体内侧吸收巨大热量的前提下, 这显然会提高耗热量。
居住建筑节能
一般规定 1.普通住宅冬季采暖的室内热环境,应达到以下指标:
(1)卧室、起居室的室内设计温度,不低于18℃。
(2)通风换气次数,不低于0.5次/h。
2.建筑群的规划布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 应有利于冬 季日照、避风和夏季自然通风。 3.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
4.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如果不满
根据热湿理论,内保温构造的冷凝界面通常在轻 质保温材料与重质材料的交界处,因此,保温材料必 然因受潮而降低保温性能。一般情况下,为防止围护 结构内部过度潮湿,两层之间应加设聚湿层(或称引湿 层、空气层)和透气孔,还须做好隔气层。
四新技术总结年度(3篇)
![四新技术总结年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79a8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e.png)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建筑等领域不断涌现出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报告对2023年度四新技术在公路、铁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路领域四新技术应用1. 高速公路建设技术(1)智能建造技术: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隧道施工技术:推广采用盾构法、暗挖法等先进隧道施工技术,提高隧道施工速度和安全性。
(3)桥梁施工技术:应用悬索桥、斜拉桥等新型桥梁施工技术,提高桥梁建设质量和耐久性。
2. 公路养护技术(1)路面病害检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红外热像等技术,实现对路面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
(2)路面修复技术:推广采用沥青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再生等技术,提高路面养护效率。
(3)桥梁养护技术:应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实现对桥梁结构的实时监测和养护。
三、铁路领域四新技术应用1. 高速铁路建设技术(1)高速铁路轨道技术:采用无缝钢轨、长轨焊接等技术,提高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2)高速铁路桥梁技术:推广采用悬索桥、斜拉桥等新型桥梁施工技术,提高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质量和耐久性。
(3)高速铁路隧道技术:采用盾构法、暗挖法等先进隧道施工技术,提高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速度和安全性。
2. 铁路养护技术(1)铁路线路养护技术:采用激光扫描、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对铁路线路的实时监测和养护。
(2)铁路桥梁养护技术:应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实现对铁路桥梁结构的实时监测和养护。
四、建筑领域四新技术应用1. 绿色建筑技术(1)建筑节能技术:推广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2)绿色建材技术:应用高性能、环保、可再生的绿色建材,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8703563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9.png)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2020特别关注02.001九州同愿,共克时艰云访谈02.002江亿院士:战“疫”胜利时与大家共议建筑节能新思路02.005赵锂院长:办公建筑安全运维,确保返岗人员工作健康战“疫”视线02.007许鹏教授:从传染病防治看南方采暖的必要性02.010央企担当,共筑建筑这座战“疫”堡垒03.001朱颖心教授:战“疫”期谈谈“建环”产学研那些事特别视线09.001国内外南极科考站建筑节能策略孙弘历,段梦凡,赵海湉,周浩,庄惟敏,张翼,任飞,林波荣政策法规07.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银保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07.09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图集(试行)》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筑碳中和11.001基于数据挖掘的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分析张仲宸,周浩,林波荣,李嘉麒,田昕,吴佳欣,陈帅元,黄莉11.007公共机构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晓姣,廖虹云,刘馨,桑婧萌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01.001广州番禺图书馆共享大厅空间自然通风系统联动控制策略研究张进,赵立华,梁耀昌01.007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案例研究彭渤,吴雅典,杨彬01.013基于建筑空间尺度的环境感知与能耗研究王莹莹,黄琼,张颀01.020围合式庭院对建筑边界冬季温度场的影响探究孔雪姣,吴克,王蕾,崔苗苗,袁景玉01.024基于PKPM绿色建筑软件的医院建筑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及评价刘超,周建民01.030徐州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状况调查与分析王磊,徐峰01.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外窗自然通风设计指标的简化与应用胡达明01.040昆明地区办公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与实测分析杨柳,张孝怡,周晓慧,赵勇,洪笃勤01.044“纸”材料在建筑中的生态性利用孔俊婷,邢腾腾02.011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研及分析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吴晓海,狄海燕,张晓彤02.016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张坤,孟丹,孙晓璇,葛圆圆,刘娟02.021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趋势及可视化技术探讨周浩,余娟,林波荣,张仲宸,常晨晨,丁杰02.029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变电站建筑能耗的影响刘洋帆,张宇峰,蔡振华,张军,刘倩妮02.034加州大学2018年校园最佳奖建筑作品解析及启示阿不都西库尔·扎依提,陈国瑞02.039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刘剑03.022美国零能耗建筑最佳案例与激励政策研究吕燕捷,张时聪,徐伟,James Connelly 03.031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王芳芳,王陈栋,李博03.035严寒地区绿色农房多能互补系统设计与运行杨海鸿,田斌守,米应映,邵继新,张馨予03.040动态表皮类型对采光和能耗影响的比较研究汪丽君,史学鹏03.045浅谈宁夏首个绿色运营三星项目刘妍炯,滕飞03.051采光顶下微气候形成效果测试与分析孙多斌,严淇函,王珏,谢笑坤03.055大型公建后评估与绿色建筑评价比较研究卢凌寰03.058北京共有产权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尹灵03.063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位置对能耗的影响项慧珍,程世丹,黄凌江03.070苏州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空间光热环境实测与能耗分析研究杨柳柳,李振全04.091美国高性能建筑研究初探赵小刚,刘雨青,高金峰,张欣烁04.097新疆严寒地区井干式木结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何金春,高颖,熊亚荻04.101章丘山区民宿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影响因素何文晶,桑志奇,王艺晓04.107兰州市私立幼儿园室内热环境初探刘妍妍,王天鹏05.001绿色住宅适宜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邹琼,王雅平,吴邦本,张嘉龙05.007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节能设计与经济性研究周雯,陈宏,王文超05.011一种相变材料驱动的动态建筑表皮应用研究朱仁杰,刘向峰05.019平面布局对建筑群体风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李静05.027严寒地区居住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徐结晶,张永益05.033基于BIM-LCA的建筑方案设计优选方法章驰,李希胜05.040建筑设计视角下呼和浩特高校餐厅热环境实测分析高崇森,贾晓浒,许国强,周家绪05.049基于数值模拟的绿色粮仓储存的节能研究俞晓静,王远成,戚禹康06.027温和地区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实际热环境评价研究孟瑶,牟迪,曹彬,朱颖心06.033夏热冬暖地区超高层绿色办公楼运行实际效果研究周荃,丁可,黄志锋,张广铭06.040基于天然采光的高校教室窗洞口宽度优化设计研究黄博超,苏晓明,郝占国06.046桂林民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测试评价研究梁秒梦,巩新枝,陈爽,刘晶06.051合肥某高校夏季教室物理环境问卷研究董淑月,王旭06.055基于低碳可延续性的高层办公楼遮阳采光节能设计柴云峰2020年总目录202007.039使用需求参数对建筑大数据能耗预测影响规律初探赵海湉,王需,林波荣,朱颖心,张菁华,孙弘历07.043冷通道封闭数据中心机柜热环境指数分析叶思鹭,史伟民,彭来湖,李建强,汝欣07.048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的开孔构造对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崔艳秋,金明明,王志,赖震洲,江朝梅07.053基于全景图的城市街区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刘衍,张沫岩,陈睿昕,郭向斐,杨柳07.05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宋冰,杨蕾07.062基于BIM技术的NFE ES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分析高喜峰,刘丹阳,韩庆华,徐杰07.066基于层次熵物元可拓模型的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李强年,赵巧妮07.072某商业广场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闫加贺07.076基于CFD通风模拟的剧场建筑设计手法浅析贾逸群,郭智,米俊仁07.081光的非视觉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张沁宜,林波荣,曾云一,余娟08.001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策略研究李璐,陈昌勇08.010景迈山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周钰,李显秋,熊凯,侯志凌,朱栩君,饶成玲,饶峻峰08.018既有居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化改造实践研究康熙,赵士永,白佳慧,郝雨杭08.0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示范云松金域华府项目高性能外窗应用技术浅析潘玉勤,原瑞增,孙旭灿,杜永恒08.028建筑性能导向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周浩,邓庆坦,陈平,滕绍鹏08.03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零能耗建筑研究薛一冰,孙雅鑫08.038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经验应用研究纪伟东,袁振皓,乔亚萍,葛葳09.097BIM与绿建设计的结合应用解析卢琬玫,叶青,马辰,赵强,李昕阳09.104公共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价及分级方法研究狄彦强,廉雪丽,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李小娜,吴晓海09.111从乡土到零能耗———干热地区传统蒸发降温技术的工业化演变尹红梅,王崇杰,房涛09.115基于风环境优化的住宅小区布局模式研究姚昊翊,吴笛,张海麟,任昕瑜,刘迪09.120自然通风系统在地下车站公共区应用分析池东10.021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夏季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分析洪安东,范征宇,时雨辰,胡冗冗10.026北方地区某大型博物馆关键技术节能效果分析王雯翡,吕丽娜,李晓萍,周立宁,李以通,田露10.03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的绿色建构虞志淳,孟艳红10.039高层办公建筑风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宋宇辉,曲冠华,原野,张颀,董伟星10.046某示范建筑中庭冬季光热环境的实测与分析常建国,陈先志,范立,付梦菲,刘鸿超,吕栋10.051建筑能耗预测与建筑节能分析模型构建研究侯广明,卓强,孙宇10.056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辅助诊断方法研究张诗达,卢琬玫,宋昆10.063基于被动式视角下的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探讨赵莹莹,何青,赵营,田毓丰,刘长春10.067基于ANP-Fuzzy法的装配式绿色建筑评价李强年,鲍俊超,牛昌林11.045建筑多能源系统优化评价方法研究冯晓梅,张瑞雪,李骥,乔镖,薛汇宇11.051装配式自保温双墙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张奕,韦佳,徐乐11.058陕西关中农村传统民居绿色优化设计虞志淳,孟艳红11.06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适用技术研究李晓萍,李宝伟,王国慧,张成昱,李以通,郭振兴11.067室内高温环境评价指标简化计算方法吕一行,孟晓静,卢棒棒,徐扬帆11.071植物冠层单层模型叶片温差的预测与实测沃文叶,付海明,董玉芳11.075绿色技术在地铁站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赵鹏飞,张同杰,郭建民,任爽爽11.080三位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中的气候设计分析高奇枫,黄琼,张颀11.086甘肃地区绿色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策略研究毕晓莉,贾丽芬,李鸿飞11.093绿色商场建筑和普通商场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对比研究张永超12.001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设计策略与节能技术研究董轶欣,李绥,Mar tin Wollensak 12.010既有工业建筑适应性再生及节能后评价研究杜书波,杨丽,赵庆双,张鹏12.015基于LCA性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参数敏感度研究杨崴,羊思静12.024遮阳设计与用户行为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能耗的探究分析张楠,刘刚,满孝新12.030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屋顶类型的建筑能耗评估闫春辉,任婧,刘吉营暖通空调01.050相变回填材料配比对地埋管换热器蓄能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杨晶晶,杨卫波01.057相变材料应用于空调蓄冷中的研究进展唐瑞,桂树强,颜俊,李东阳01.062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源热泵系统精细化设计魏俊辉,褚赛,刘启明,申雪云,鲍超01.068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贵阳某建筑的应用分析赖振彬,黄巧玲,王玉麟,张宇01.072主动式冷梁性能实验研究胡晨曦,吕静01.077空气膜防结露型空调辐射板的可行性研究余志锋01.080合肥某小区地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及节能初探孟欣,王浩,何伟02.043高校宿舍室内新型空调气流组织及舒适度评价赵福云,成瑾,刘宝,徐颖,申广,王汉青02.052一种气流分布量化描述方法佘昭,潘毅群,黄治钟02.058地埋管地源热泵复合水蓄能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褚赛,魏俊辉,刘启明,樊宏图,李永祥02.062地源、空气源热泵联合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庄浩,李新锐2020年总目录202002.069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冷却数据中心的热回收探讨肖新文02.074冷却塔免费供冷在不同地区商业建筑内区适用及经济性分王硕03.004适于在线应用的空调机组风量连续测试方法特日格乐,赵天怡,刘中杰,张吉礼03.009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03.015不同通风方式对被动式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的分析李永,句德胜,崔晓梅,刘士龙03.019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新风负荷预测研究李佳殷,周勃,乔清锋04.001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分析乔富荣,闫军威,胡小芳04.009空调用共晶盐蓄冷材料的增稠特性实验研究谢奕,史波,冯叶04.014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区岩土体热承载能力评价王洋04.019地能采集井设计工作的数值模拟分析肖天辉,苏柳文,王辰,刘海明04.024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暖通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吴少光,廖晓华04.028基于建筑调适工作对空调系统设计的反思刘广东,张野,唐千喻,李婷05.054基于深入挖掘制冷站监控数据的节能分析及思考何子睿,刘烨,辛本波,唐千喻05.060夏热冬冷地区复合式地源热泵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於继康,温勇萍,于国清05.065竖直平板上蒸汽层流膜状冷凝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夏长伦,郭鑫,刘琳05.071天津某文体中心游泳馆空调系统方案设计和分析丁逾凡,吕静,奕婧05.076基于eQUE ST的某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节能分析杨福,王衍金,王伟宵06.063膜式叉流新风热回收装置结霜及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黄俊峰,白姣,张舸,王立峰,曹阳,曲凯阳06.069分体式空调冷凝水产量计算方法研究廖德妮,张玉,蓝静,谢天明,黄文豪,雷敏聪,杨鸿滔,张磊06.074太阳能-热泵热水机组末端应用与分析王宇翔,王芳,刘登辉,汪青青,宋一昂06.080青岛某大型综合医院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胡军06.084无锡市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研究仇铮,倪文晖06.089某文体中心体育馆狭长静压箱气流组织设计优化刘坡军06.091AC F-TiO2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实验研究冯国会,张峥,张亿先06.097不同气流组织方式对厨房PM2.5分布影响及其数值模拟袁扬,朱能,王清勤,李春龙07.003冷风侵入下的大空间地板辐射采暖效果实测分析刘刚,殷宣宣,徐弋,董伟星,黄文龙07.009供热系统换热站供热参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朱佳,孙春华,齐成勇,夏国强,陈佳丽07.014强化学习算法在空调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丁志梁,潘毅群,谢建彤,王尉同,黄治钟07.021地下水渗流对竖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刘卫,张之强,刘琬铭,刘鹏,郭洁,徐博荣07.027基于EED软件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设计分析陶鹏飞,薛宇泽,韩元红07.033大型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节能诊断与调试优化王波,刘铁,单斌08.079寒冷地区土壤源供暖系统土壤取热及补热特性吕轶娜08.086医院非供暖季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分析王思叶,于振峰,赵伟08.091某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的空调及通风设计赵忠梁08.094道路噪声对临街建筑自然通风被动制冷潜力的影响任宇鑫,柳靖09.018空调外机百叶罩S型叶片最佳叶型及倾斜角度研究祁冰,原瑞增,李展,王可可,段飞09.023基于模糊评判法的多能互补供暖系统评价模型及应用冯艳,王志国,连恩广,赵子琦09.029污水源热泵年运行性能实验研究及预测郑仁春09.036剧场座椅下送风不同上座率的最优参数分析黄华明,聂贤09.042喷射式制冷系统的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张瀚月,罗浩,刘荔,赵宇09.04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季性能分析汤海波,翁文兵,李霞,柳艳艳09.051清洁供热规划关键问题的思考王东,左河涛,方豪,李政09.055青岛市某健身房内冬季热环境及舒适性研究王英黎,王海英,徐曼殊,石崇根,王琳09.060室内热环境对室内人员工作效率影响研究郁文红,董娜娜,江超文10.072上海某社区文体建筑人员密度及冷负荷研究吕静,奕婧,丁逾凡10.078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郁文红,李辉,白金超10.083上海市某研发中心空调系统整体节能优化分析焦乾峰,曾艺,杨丹10.089胶球在线清洗装置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实践及节能评估李昶,张建风,刘昊儒,邹凯凯,孙忠尧10.093某体育馆冰蓄冷空调方案经济性分析李兰10.097沈阳商业中心区多尺度温度变化研究杜思宏,孙贺11.01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方法与实测分析唐辉强11.016严寒C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供暖系统正交优化分析赵芝蓉,唐汝宁,李军军11.023间接蒸发在数据机房的新风节能与过滤特性谭浪,刘鹏,周雪梅11.028冷却塔供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刘乃玲,王淑玲,李向东11.033基于TRNS YS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和经济性分析吴昊,徐以洋,谢若怡,张绍志,陈光明11.038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DHC系统负荷时序预测方法焦良珍,陈海生,高革,李冠男,胡云鹏12.055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及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的节能热舒适性研究胡俊涛,王赞社,尹芳汀,吴越12.062“红飘带”显示屏背后腔体的通风散热方案分析周浩,张菁华,刘建华,刘加根,洪迎迎12.069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贺延壮,曾贺湛,赵晓宇,潘立君12.073基于Airpak的冬季办公室机械通风研究宫克勤,杨子昱,张楠2020年总目录2020运行管理与调适02.137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监测技术体系需求分析李振全,雷亚平,高信,马思聪,施海星,许政涛03.148上海地铁某基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肖琳04.144医院建筑节能与运维管理分析赵丽娜,许壮莹09.064基于数字孪生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王艺蕾,陈烨,王文10.001我国建筑调适发展现状与前景逄秀锋,宋业辉,徐伟10.008国内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孙洪鹏,陈晨,张广智10.014某高校区域供冷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任德瑜11.116广州市民用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计算研究与分析李叶红,黄涛,江向阳,杨建坤保温隔热与材料01.129聚合聚苯板燃烧热值测定的试验研究王彬,徐长春,陈刚,于跃洋,李振宇,张文华01.133硅酸盐水泥-碱矿渣配制低密度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田聪,陈丽红,秦旭飞,王宏园,张敏02.079不同窗型对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潘玉勤,孙旭灿,付梦菲,常建国03.089豫中地区传统民居适宜性节能窗应用探讨于冰清,赵威,吕红医04.033屋顶绿化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模拟研究任婧,闫春辉,赵莹莹,刘吉营04.039阜新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巩玉发,郑文瑶04.044湖北省公共建筑外墙自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及适用性研究黄倞04.048相变材料耦合太阳能在冬季建筑采暖中的应用晁岳鹏04.052一种热致变色调光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陶勤练05.111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参数与导热性能的相关性赵伟同,胡东方,江春伟05.115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性能研究姜奇奇06.001典型外墙构造复合相变层的热工性能研究乔宇豪,鲍嘉阳,刘衍,杨柳06.006墙体热阻测试过程三维导热的模拟研究寇方铖,王馨,邹瑜,莫金汉06.012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能耗模拟研究俞天琦,王艳06.018SEPS-VIP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研究原瑞增,李展,贾云飞06.022围护结构二维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王立娟,王海波07.090双层定型相变墙体结构在中国三种典型气候区的温度与能耗模拟研究亓文超,刘志强,俞佳明,张冠华07.096α石膏制备轻质发泡隔墙材料的研究李永生,韩菲菲,徐龙,李美红09.071蒸压加气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中尺寸效应的影响研究李艳娟,孙立新,杨静芬,张孟林,张松浩09.074建筑玻璃贴膜节能性能研究谢建华,宋文荣,龚延风,段凯09.082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型材的尺寸变化率试验研究胡薇月09.086气候变化下蓄热层构筑墙体保温改造热性能研究邓蕾10.102相变特朗贝房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研究邓仁洁,朱娜,胡平放,雷飞,罗振宇,吴涛,唐广11.098国内规范岩棉板外保温抗风设计对比分析曾松春,徐晓攀,李安娜11.102夏热冬冷地区墙体外保温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研究杨少玮,张伟捷12.036西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墙体蓄热性能建议李峥嵘,斯阳,赵群,谢一建,陆世康12.041常见外窗型材填充保温材料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梅国永,李琪,杨娇娇,李海滨,李迪12.046农村建筑外墙局部保温及性能测试王冬计,刘联胜,高英,王爱新,祁广钰,王恩宇,胡玉洁12.051再生聚丙烯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叶邦土,吕润平可再生能源及其应用03.075基于气候风洞的大型太阳辐射模拟系统研究李令令,孟庆林,张磊03.080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高朋,刘启明,魏俊辉,刘嘉,张伟东03.084基于弃风利用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信博文,南新元,陈慧05.080江水源热泵系统取退水对水体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李瑞霞,郭啸峰,张彬彬,岳玉亮,钱堃06.102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在区域集中供热中的应用杨凡09.008公共机构浅层地热能与主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研究冯国会,柳梦媛,李环宇09.01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青海省循化县的运用研究祁焕嵬11.106商业综合体建筑减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刘烨,燕达,郭偲悦12.077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系统模拟计算平台开发乔镖,倪晶,冯晓梅,李骥,薛汇宇12.083严寒地区供暖用空气源热泵机组群热环境模拟田晓焱,马广兴,梁春阳12.089太阳能百叶窗应用于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室内热环境研究白梦梦,王沣浩,王志华,康彦青,郑爱平节能改造与技术01.115旧工业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探析毕晓莉,徐杨杨,张顺尧01.122轴向微槽结构平板热管毛细力表征及性能研究张芳莉,杨庆,丁昀,卢玫洁01.127高校教室智慧照明改造案例分析卢彦铮02.097中国公共建筑的建筑典型模型建立陈智博,沙华晶,许鹏,奚培峰02.100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姜向阳02.103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性能研究李御锋,杨金钢,朱林,曹东旭,邓兰西02.107基于CFD的变压器室通风散热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张勇,徐天光,王永庆,朱超,马玉龙,傅金柱02.112冀南地区农村民居生态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孔俊婷,刘苗02.118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改造有效方法探讨陈岩02.121节能监管平台在高校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王洪瑞,耿守浩03.094热激活蓄能墙体流热耦合特性动态分析及优化李佳奇,曲世琳,胡玮聪03.100小区级灵活分布式可调控供暖系统研究杨波,宋健京,陈卉,杨肖,杨冬梅2020年总目录202003.106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实践朱晓姣,柳松,宋波,张思思,叶少华03.111泉州农村石构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及优化吴钟奇,夏博,韩婧,梁坤03.116高校既有学生公寓外窗节能改造方案评价赵泰,程东03.121某示范建筑暖通和给排水绿色节能设计分析邹宇亮,杨少林,金鹏04.057天津农村既有住宅现状及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岳晓鹏,罗浩,高源,王舒扬04.062多孔铝介质-石蜡复合蓄能炕的热性能对比研究陈月,马秀琴,贺晓杨,胡明月,王慧04.068基于热响应试验地埋管分层热物性研究汪启龙,张卫东,田东蒙04.073开式地表水源热泵引水管道颗粒沉积现象的模拟和优化节能分析郭啸峰,李瑞霞,熊泽宇,齐月松,钱堃04.081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初探李德新,安欣然,李浩宇04.087高校浴室节能改造及优化提升方案探析姜永增,潘军刚05.084基于软件模拟的北京农村民宿节能改造研究魏广龙,付钰,李睿乾,褚娟娟05.090坝上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新型节能窗适寒设计研究杨孟秋,于沈尉,王金奎05.095鄂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节能设计优化研究徐楚星,赵敬源05.100无锡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技术研究仇铮,倪文晖05.106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黄玉珠06.117基于双源热泵能源耦合系统的相变储能研究梁栋06.122基于既有传统乡村建筑改造的研究芮如忆,莫弘之,刘晓哲,项浚,李钢06.126山东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调查研究徐振红,李星宇,王鸿宇,刘俊红07.123土体热物性对能量桩换热效率特性的影响研究令永春,刘大鹏,季伟伟,陆浩杰07.128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王玉来,李永安07.134传统民居的天然光环境优化研究侯薇,袁景玉,高源,谭柯07.141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风管穿外墙热桥研究刘少亮,强万明07.146建筑用电流向分析在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探索汪剑,冯一,代勇,杜栩08.042某校区供热系统改造及分时分区运行优化姚震,周美玲,林日亿08.048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任彬彬,安晓莹,冯策08.053冀西山区传统村落石窑洞民居节能改造初探赵小刚,闫晓颖,吴楠,刘雨青,徐良08.059湖南省双峰县伟训堂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彭小洪,伍国正,任雯,郭俊明08.065影响建筑整体气密性关键因素研究综述李扬捷,徐伟,董宏08.070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的既有建筑节能规划分析吴豆豆,斯依提艾力·艾麦提,吴振08.076上海传统民居屋顶节能特性研究刘晓哲,莫弘之,芮如忆,王海松09.124供暖邻室数量对非供暖房间热环境的实验研究沙心奕,李进,龙恩深09.130天津某医院冷凝锅炉节能改造及运行策略优化董明,刘勇,王永亮09.134大型冷库室内保温吊顶创新施工关键技术任斌向,张增国,郭卫萍09.139高寒地区铁路站房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刘韦伟,赵艳,严建伟,张兴艳,欧眉10.109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技术体系研究王建军,李东彬,熊珍珍,郭向勇,袁骥10.116绿色生态视角下乡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舒平,郭昊阳,解丹10.122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李建华,刘阳,郑欢欢10.129颗粒浓度对含纳米氧化铝石蜡光热特性的影响高梦,杨瑞桐,卢丽冰,李栋,吴洋洋11.124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敏感性分析金虹,张乙川11.129基于过渡季舒适性的寒冷地区东西向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初探李建华,刘玉,任彬彬,梁志恒11.135自动脱气设备在高校供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姜永增,潘军刚11.140PP P模式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研究李强年,徐弘毅,牛昌林12.096广州市公共建筑室内照明情况现状调研与分析罗运有,刘畅,余鹏12.099基于实际热需求的单一建筑类型区域供热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姜永增,刘涛,潘军刚12.105医院业务增加引起的能源浪费及节能措施分析李智慧,赵琨浩,李树勋12.111集中淋浴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蔡辉旺,陈亦文,曾清标准规范与检测02.126建筑门窗保温性能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万成龙,张素丽,单波,王昭君,王俊洋,王洪涛02.130民用建筑典型场所机械排烟口分布因素分析陈捷,刘国成02.134建筑保温砂浆抗压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王学成,曹杨,张新玉,吴美升03.144广西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张小静05.125马鞍山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能耗定额研究黄志甲,甘琳,江陆军,沈正05.128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建筑———浅析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的修订郭夏清06.059住宅通风设计标准研究任俊,高峣12.129建筑节能率的计算和转换关系研究殷健,瞿海霞电气与智能建筑07.100基于非线性特征工程的短期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王振亚,范成,李达生,曾妍洁,刘明辉07.108低压直流配电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秦文军,陈文波,房建军,李忠,严建海11.111基于BIPV示范项目的低压直流配电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房建军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01.13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能耗特点王会粉,徐俊芳,王皆腾,梁元元,赵会刚。
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情况介绍
![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情况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29bdd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5.png)
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情况介绍应用于建筑业的十项新技术为: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生物降解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技术、智能建筑技术、太阳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和可穿戴技术。
首先,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在建筑业中应用范围广泛。
这项技术可以将设计师的构思直接转化为实物,提高建筑设计效率,减少误差和成本。
以此为基础,建筑师可以构建更复杂和精细的结构,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
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建筑师和客户之间的更直观和交互式的沟通方式。
通过虚拟现实模拟,用户可以在建筑完成之前就对其进行实际感受,以便更好地评估和调整设计方案。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集成化的设计和管理工具,可以将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的信息整合在一起。
这项技术能够准确地描述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提高设计师和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并提高建筑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生物降解材料技术是一种环保材料技术,可以在建筑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物降解材料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其原始组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并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碳纤维材料技术在建筑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和耐腐蚀的特点,可以用于加固和修复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智能建筑技术是一种将传感器、网络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建筑物中的技术。
通过智能建筑技术,建筑物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供更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太阳能技术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的自给自足或部分自给自足。
太阳能技术可以用于供热、供电和照明等方面,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关注建筑物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用节能、节水、循环再生和绿色材料等措施,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提供更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是一种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技术。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及实施要点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及实施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3d8ad1844769eae109edc9.png)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及实施要点发表时间:2020-11-30T02:50:36.533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3期作者:洪琪波[导读] 终使得房屋建筑物满足国家绿色节能相关强制性标准,真正将绿色节能的概念落实执行到房屋建筑中。
浙江万事达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嵊泗分公司浙江舟山 202450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屋建筑物的数量也实现了飞跃式增长,这意味着建筑能耗愈发严重。
现代化的建设已经度过了以往单一谋求经济效益和追求大化的成本控制度的阶段,在考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建筑物更多的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意在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并改善生态环境。
这项工程技术对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建筑物的综合效能所得而言意义重大,在探讨绿色节能理念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落实节能的各项技术施工要点,通过技术控制,实施相关举措,真正将绿色节能运用到建筑当中,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生态效益,真正发挥绿色节能理念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实施要点引言为了适应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施工设计单位在施工图纸设计中增加了绿色节能设计专篇,工程施工单位也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图纸要求改进房屋节能施工相应的节能施工技术,终使得房屋建筑物满足国家绿色节能相关强制性标准,真正将绿色节能的概念落实执行到房屋建筑中。
1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1)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符合时代发展规律,能够保证在施工中,尽量将对环境的影响与伤害。
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资源浪费问题逐渐严重。
此类情况的出现,会影响我国社会的更好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近些年我国针对环保等环境工作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发展的龙头行业,更要起到良好带头作用,将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影响。
(2)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中,还能够为建设部门节省更多成本。
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文件目录2020版
![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文件目录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0c4847dd3383c4ba4cd25d.png)
40
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
JGJ 237-2011
2011-12-01
41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176-2009
2009-12-01
42
导光管采光系统技术规程
JGJ/T 374-2015
2016-05-01
4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JGJ/T 129-2012
2013-03-01
GB50364-2018
2018-12-01
20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T 50801-2013
2013-05-01
21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66-2005
(2009年版)
2009-06-01
22
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4-2017
2017-10-01
2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T 51268-2017
2018-05-01
70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GB/T 51255-2017
2018-04-01
71
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148-2016
2017-02-01
72
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165-2016
2016-12-01
73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153-2015
JGJ/T 154-2007
2008-01-01
2014-03-01
78
建筑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果评价标准
GB/T 51285-2018
2018-09-01
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明细
![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明细](https://img.taocdn.com/s3/m/f228ab85680203d8ce2f24de.png)
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明细1、先进节能技术燃煤工业炉窑改造技术,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术,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与装备,工业余热余压利用技术,能量转换系统效能提高及改造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仿真节能控制技术,半导体照明与照明节能控制技术,建筑节能及节能改造技术,电机系统节能控制及改造技术,热电冷等联产联供技术。
2、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灵敏、快速的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水质在线检测和预警技术,饮用水强化处理技术,高效安全消毒技术,微污染净化技术,高效控藻、除藻和藻毒素去除技术,管网水质在线检测技术,多功能自动化捞藻船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多物种智能生物预警仪,管网水质稳定技术和直饮水净化技术,农村饮用水除氟、除砷技术与装置。
3、工业和城市节水、废水处理洗涤等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供水管网防漏技术,高浓度有毒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石油废水处理与分质回用技术,高效水处理药剂的研制与开发,工业、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高含盐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
4、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与回渗技术与装置,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与装备,海水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及关键材料,规模化海水淡化热能设备和海水淡化设备,海水、卤水直接利用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耦合海水淡化技术,浓盐水浓缩结晶零排放技术与装备。
5、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用高性能蜂窝载体、满足国IV、国V 标准汽车净化器,高性能除尘滤料和高性能电、袋组合式除尘技术与设备,燃煤烟气脱硫、脱硝、脱汞或一体化的高效技术和装备,工业排放有毒废气控制技术与设备,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烟气脱硝催化剂及再生技术,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与削减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控制技术,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与设备,碳减排及碳转化利用技术,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低温室潜能替代技术及产品。
6、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分选、破碎、生化脱水等预处理和综合处理技术与装备,城市及农林固体废弃物处置及能源利用技术,厨余垃圾处理技术与配套设备,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工程结构制品等技术及设备,电厂粉煤灰及煤矿矸石、冶金废渣、低品位矿及尾矿废渣、建筑废弃物等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汽车等拆解、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矿山尾矿资源生态型管理与综合利用技术,贵金属资源二次高效回收利用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7bac80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5.png)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摘要:建筑业具有能耗大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极容易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
绿色节能技术不同于普通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节能施工技术可以有效优化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建材使用方案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实现降本增效目标,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协调统一好自然、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致力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从而构建舒适、无污染的建筑环境,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引言推进现代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打造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等理念,实现建筑设计、施工和应用中的节能环保,减少能源资料损害和对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中引进和使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打造“绿色、生态、优质”的建筑项目,满足当前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需求。
1、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强调打造绿色建筑、生态建筑。
也就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将“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理念融入其中,有意识地引进和使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和工艺,以起到节约资源、节约成本、优化工程质量的目的,确保建筑施工更满足当前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建筑施工技术,强调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人员、资源、设备、材料、生态、污染等的管理,提高了施工工艺和管理水平,在保障建筑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节约资源,节约成本。
二是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强调采取有效的措施,高效化地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符合绿色节能技术的标准,提高建筑的生态环保性能,促使建筑施工更环保,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节能减排的目标,也更符合当前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新技术
![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128062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4.png)
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新技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环保政策的逐步完善,环境保护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
这些新技术既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新技术。
一、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一种以环保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造出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水资源的节约、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少,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绿色建筑中,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说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还可以节约水资源等多种优点,成为未来建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储量不断减少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对新能源技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形式,这些能源不仅环保,而且可再生。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从传统发电、汽车行业到家居生活等不同领域都有了新的应用。
三、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方式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且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新技术处理污水,如生物膜、生物球等。
生物膜技术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转化为细胞质和氨化作用。
大量实践证明,生物膜技术是一种比传统污水处理方式更具有优势的新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四、绿色交通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绿色交通则是以减少汽车对环境的影响为出发点,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以降低碳排放、节能等为目的来提高交通的环保性。
新技术在绿色交通领域中主要体现在电动汽车上。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交通工具,不但能够减少污染和噪声,而且能带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维护成本。
建筑行业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
![建筑行业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ce1c12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f.png)
建筑行业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建筑行业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建筑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并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效能。
建筑节能检测及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检测及节能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de57ec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6.png)
建筑节能检测及节能技术摘要:我国建筑面积的快速増长,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等都消耗了巨大的能源。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建筑节能设计的普及将会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作出重要的贡献。
建筑物数量的增加,建筑物能耗的减少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对于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节能建筑材料;节能测试;节能技术1引言在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中,建筑与工业、交通用能占据了能源需求增长的绝大部分,这些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建筑能耗超过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面对巨大的能源消耗,建筑节能的形式十分严峻,但同时也说明现阶段中国的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为早日实现碳排放的目标,应积极发挥建筑节能的巨大作用。
2建筑耗能发展状况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虽然和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上有一定差距,但我国的建筑节能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率也在逐年增加,节能效果显著。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事业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很多成果,针对全国城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部修订并颁布,对下一步的节能实施起到了指导推进的作用。
在新的节能设计标颁布下,在全国使得100%的新建城镇建筑使用了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节能面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玻璃材质的幕墙在城市中的广泛使用,在形成各种反射光的同时,增大了室内空调的能耗,因此建筑设计的选择应因地制宜。
与发达国家的节能现状作对比可发现,发达国家中高效保温材料等节能材料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我国,且绿色节能设计理念更优于我国的设计理念。
因此在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前提下,完善和改进我国对于节能设计的要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措施。
3建筑节能发展方向建筑节能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就己经提出,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开始阶段,人们以为减少建筑能源就是建筑节能的意义;后来进一步理解为是要减少建筑能量的散失,直到今日发展为是对建筑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21)之七——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21)之七——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3bdd3316137ee06eef918ac.png)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XX)之七——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7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7.1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7.1.1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㈠各种砌块施工中防止裂缝的操纵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国内生产的砌块有:①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②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③混凝土夹心聚苯砌块④凯福298〔Core-Fill500〕砌块体系应当说目前国内生产各种类型的砌块从技术到生产工艺都是比较成熟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砌筑质量较差:砌体灰缝不实产生裂缝;砌体与钢筋混凝土墙之间产生裂缝;砌筑砂浆是一般砂浆,在灰缝处形成冷桥易结露等问题。
砌筑时,要提前将砌块浇水潮湿,砌筑时还应适当湿水,严禁干砌块上墙,幸免砂浆水分被砌块过快吸干,降低砂浆的强度;砌筑时一边砌筑一边勾缝补缝,使灰浆饱满,重点做好砌体与钢筋混凝土墙之间的接缝处理,砌块砌完后应静置一段时间,待结构变形稳定后再将框架梁底与砌块之间的缝隙填实,再对全部的灰缝进行二次勾缝。
也可在砌筑灰浆初凝时喷涂防裂剂,如YH-2 型砂浆防裂剂,可有效防止裂纹的产生。
对有暗箱、线盒、线管和钢筋混凝土墙〔或框架梁〕的地方,应在抹灰前锭铺密目钢XX片,防止抹灰空鼓裂缝;抹灰前对基层进行界面处理,提高界面的粘和力,防止空鼓和开裂。
轻质砌块的砌筑砂浆,应使用轻质保温砂浆,削减冷桥,提高砌体的保温性能。
(2) 技术指标砌体裂缝的宽度以小于0.2mm 以下。
(3) 适用范围可适用于砌块结构的全部建筑的外墙和内填充墙。
全部砌块的热工性能均可参考《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JGJ/T14- 20XX。
(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应用的典型工程有XX东方生活配套楼、新宫新村住宅楼、汇龙森国际科技园、大雄郁金香舍和将来假日花园、丰XX的世嘉丽晶小区、加来小镇、ZG建筑文化中心、科技部节能示范楼等。
㈡膨胀聚苯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体系(1) 主要技术内容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体系由自熄型模塑聚苯板、锚栓〔必要时使用〕、聚合物砂浆、抹面胶浆和耐碱XX布及涂料等材料组成,置于建筑物外墙外侧的保温及饰面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新技术
(2020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新技术(2020新版)
摘要:在现今世界的能源利用中,煤炭和石油作为首要能源被不断的开采着,而随着人类不断的采集与利用,其存量不断的减少,而太阳能技术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性能源的需求。
此外,太阳能建筑绿色环保的推广模式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相符合,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建筑节能的应用,太阳能建筑,环保与节能
在传统石油煤炭资源不断消耗的同时,世界各国逐渐的把能源问题置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
而从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说,提出新能源建筑概念,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根据能源专家估计,21世纪中,这种新能源将占世界电力市场的五分之三,燃料性市场的五分之二。
而且太阳能,也将作为未来新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建筑节能的范畴
建筑节能的范畴有两大方面:建筑作为节能材料与建筑外的设备的节能。
建筑材料的节能在建筑的策划建造施工中有很多体现,而对于建筑材料节能性的判断可以从其是否为新类型的节能材料、是否能从实际出发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和这些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情况。
建筑材料以外的设备性节能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均有体现,包括细节方面的改造与管理,如从电气、照明、卫生、给水、空调等设备入手,便可以充分开发其节能潜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环保节能与太阳能建筑的概念
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制冷的建筑。
在建筑中应用太阳能供暖、制冷,可节省大量电力、煤炭等能源,而且不污染环境,在年日照时间长、空气洁净度高、阳光充足而缺乏其他能源的地区,采用太阳能供暖、制冷,尤为有利。
目前太阳能建筑还存在投资大,回收年限长等问题。
所谓的太阳能建筑,其利用太阳能的最高境界是“零能耗”,即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
为零;从而真正做到环保清洁、绿色生态。
根据以上对太阳能建筑的性质分析,太阳能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1)舒适健康;2)节约能源;3)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保节能中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现状
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已经在中国经历了很长时间。
从最开始五六十年代太阳能的被动技术,通过一些非主动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到现在的主动技术,都体现了太阳能对光热和光电的利用。
光热的利用变现在采暖和制冷,通过采用温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利用方面。
供热的工程化主要利用太阳能的高温,而平常生活中的热水供应主要是利用低温。
太阳能技术在光电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单晶硅与多晶硅的光能转化成电能。
用于航天飞机、空间站和边缘的地区。
光电利用在太阳能建筑方面,主要用来实现照明。
光热太阳能技术在我国应用尤其广泛,具有良好的商业产业化基础。
而关电技术的应用,因其高成本,还未如光热那么普及。
中国的太阳能建筑发展环境逐渐转向好的一面。
在中国,一九
九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签署加入《京都议定书》,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一日被批准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二零零七年八月三十一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规划》,二零零八年四月一日起正式实施的《节约能源法》,二零零八年十月一日起开始实施的《建筑节能减排条例》。
“节能减排”、“节能省地”成为了建筑业点击最高的热门词语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都在向人们说明:中国房屋建设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性关注。
目前,山东、河北、云南、海南、江苏等省份,大连、上海、北京、深圳等市也在新建14层以下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开始不断的推行太阳能热水系统,所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完全可以成为国家要求层面上的建筑节能要求,从而实现60%或66%的建筑节能目标。
太阳能和建筑的一体化有独特的特点:一是把太阳能的利用纳入了环境的总体设计之中,把建筑学、技术学和美学三者合为一体,把太阳能设施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相互间的有机结合,取代了
传统意义上太阳能结构所造成的影响;二是把太阳能设施完全取代或部分取代屋顶的覆盖层,可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可用于平屋顶与斜屋顶,一般情况下对平屋顶而言可用覆盖式,对斜屋顶而言可用镶嵌式,四是该项技术属于综合性的技术,涉及了太阳能的利用,建筑,流体分布等多种技术科学领域。
四、利用太阳能的环保节能建筑的典型应用模式
主动式太阳能系统:
主动式的太阳能系统:通过常规方式运行的系统,以水为收集太阳能的介质,由蓄热集热器和收集分配回路构成。
对升温的水进行吸热,通过外圈的石块将空气加热传至室内来供暖。
主要供暖系统有:液体平板集热系统、空气平板集热系统、真空管集热系统、聚集集热系统和热泵集热系统。
被动式太阳能系统:
被动式太阳能系统:把建筑物部分结构实体化,作为热传递介质对流分配热能。
被动太阳能系统通过对建筑材料吸热储热和传热性的对流收集储存分配热能,把夏季建筑物能量发散出去,来调节
室温。
这种太阳能系统利用充分,效率高,且经济实惠,简单易行,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在我国西北一些省份多处采用。
五、太阳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推动下,预测我国在21世纪中叶太阳能利用在总能源利用中占10%左右。
而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就超过了6000万MZ,而此数据的太阳能建筑只占所有建筑的1%左右
通过美国环境总署EPA的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各国的建筑能耗排放量:大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而未来在大气中含量的预计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五十年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是现在的4倍。
众所周知,国家对太阳能推广的目的是为了环保节能,而环保节能的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就是尽量减少排放。
从另一方面来说,排量与绿地吸收的效果相一致。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环保节能效应。
总之,能源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能源节约比能源开发更为重要,而建筑节能是重中之重。
中国作为一个建筑大国,每
年新建房屋面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
所以建筑节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用太阳能技术使建筑真正做到环保清洁、绿色生态。
参考资料:
[1]王军华.浅析吸收式太阳能空调的应用[M],中国电气出版社,2003
[2]季戬洪,太阳能空调的研究与发展[M],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006
[3]王海涛.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概况和趋势[M],农村电气化,2004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