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区11。

2.6水环境功能区

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范围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12。

2.7环境容量

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某环境单元所允许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13。

3 总体要求

3.1规划定位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规划,是对今后一定时期内保护或增强生态环境功能、保护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维护或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的行动计划,主要解决影响城市发展的底层的、格局性的、战略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是全市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基本原则

3.2.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统一的绿色发展。

3.2.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规划对象特有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环境禀赋、主导功能定位、总体发展特点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和任务,突出不同类型

1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T 14-1996)

12《水功能区划分标准》(GB/ T 50594-2010)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3.2.3坚持质量为纲,系统施治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抓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城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认清国土空间中各单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统筹运用结构优化、布局调整、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提出系统施治策略。

3.2.4坚持空间管治,分区施策

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环境特征以及不同生态环境功能目标,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因地制宜制定分区治理策略,实现差异化多空间多要素的有效管治,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3.2.5坚持立足实际、展望未来

既要立足当前生态环保工作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远期发展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6 坚持多方参与、科学决策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组织方式,强化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扩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程度,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

3.3规划任务

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市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基础,以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保护红线等为约束条件,优化区域空间管治分区,制定差异化的分区管治策略,研究并提出城市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应对气候变化、防范环境风险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提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措施,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具体的任务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落实上级规划要求(如国家发展规划、国家空间规划、国家区域规划、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省级发展规划、省级空间规划、省级区域规划、省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