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篇一:新民主主义论感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号:20XX111117000591王鹏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收获颇多的。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更让我懂得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

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法宝的体会

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法宝的体会

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法宝的体会
(1)建立统一战线,众志成城地打败敌人。

联合一切可以
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2)武装斗争,有了人们团结一致地奋斗,还不够,我们
需要武器来武装自己,增加战斗的胜利率,同时也是自我保护,自我强大。

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的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3)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进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明确目标,区别于其他党派,独立自主,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努力奋起。

三件法宝,使我们团结一致,为追求美好和谐社会为之奋斗。

新民主主义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基本经验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1. 建立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以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实现各阶级的联合和团结,形成广泛的革
命力量。

2.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农业国家,在革命斗争中,农村是革命力量的主要
基地。

通过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组织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实现对城市的包围
和夺取。

3. 武装斗争:在革命斗争中,武装斗争是重要的手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革命中起
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 三民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独立、民主政
治和民生幸福。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建设成为
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积极开展社会主
义建设,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6.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集中统一
领导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完善的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确保
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些新民主主义基本经验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指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中,按照列宁和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民主革命发展的一种特定的阶段”,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主义半殖民地状态下,围绕着民族独立和人民呼声的基本要求,选择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民主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关键特点是:
1. 革命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
2. 革命是和平、民主、自由的人民革命;
3. 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 革命是妥协和斗争相结合,采取“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5. 革命将中国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中解放出来。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坚决推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开创了新时代的发展跨越。

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比较研究本科学位论文

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比较研究本科学位论文

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比较研究摘要: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形成的一个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内涵的思想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则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体系。

它们在政治纲领上基本相同,但是在宇宙观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异,两者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具体内容上。

通过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从而明确只有新民主主义理论才是符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孙中山;毛泽东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Comparative Studyof New DemocracyAbstract: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s an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 ideological system put forward by Sun Yat-sen on the basis of the old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le The New Democracy is a complete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 ideological system produced as Chinese Communists led by Mao Zedong made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Marxism. The two are basically same in political creed, bu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n world view,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ir specific contents. Only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we further recognize that The New Democracy new inherited and transcended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ch demonstrably made it clear that only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dapts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The New Democracy ; Sun Yat-sen;Mao Zedong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关于“三民主义”的讨论

关于“三民主义”的讨论

关于“三民主义”研究研究概况“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最独特的思想,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建国以来,三民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单独研究“三民主义”的论著尚不多,大多研究都是穿插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进行的,而对“三民主义”的研究论文却大量出现。

论著方面主要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日本山本秀夫的《关于三民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东亚研究所1941年版)。

论文前期主要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张磊的《论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开封师院学报》1963年第2期)、李光灿的《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新建设》1956年第12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民主义的研究仍是热点,大量论文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大大促进了此问题的研究进度。

这一时期重要的文章主要有林家有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章开沅的《“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尹全海的《论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先民”》(《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张磊的《试论孙中山的社会经济思想——关于民生主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谢刚的《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郭世佑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既有整体的宏观研究,也有细化、微观的分析。

大多学者围绕三民主义的反帝、反满问题、大亚洲主义问题、平均地权问题、建国三时期问题和五权宪法等诸多问题作了说明和探讨,并逐渐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对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渊源、平均地权与农民问题等也作了探讨。

其中对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界基本上持一致意见,但是在其他问题上仍有很多分歧。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清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国民党(同盟会)纲领的集中体现,后期则吸纳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进化了的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誓词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

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新民主主义是对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指在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斗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合理思想内核,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思想体系。

关于“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思考

关于“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思考

关于“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思考“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理论内容的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亦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考点和易错点。

如何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体会其在中国近代历史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和独特地位,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必须要正视的政治任务。

“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之所以难以深入,其一是因为这两个理论的内涵非常深奥,须要学生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的素养和全面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其二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和另外两个概念“民主主义革命”和“三民主义”紧密相关,互相牵连,易混淆在一起,学生对其感觉乱作一团,不知所云。

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开乱麻,理清线索?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首先,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来确定,即要想确定某种革命的社会性质,只须弄清楚革命要反对的对象也就是要打击的对象是谁便可清楚。

例如,封建地主阶级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便是封建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地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武装斗争即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所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由农民阶级来领导,但由于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之下承担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便具有了一定民主革命的性质。

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了。

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就不难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具体形式和表现,正如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因为现阶段(抗战时期)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地是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相同的,其实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新”字上,“新”就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如何认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

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通过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的办法,把土地问题解决好,以预防出现欧美那种“贫穷不均”,避免“少数富人专制”而引起的“社会革命”。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半封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试图以革命手段来解决之,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革命的、进步的纲领。

它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它在同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

列宁也曾高度赞扬:“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

”(列宁选集242/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同盟会纲领存在着缺陷,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义纲领:首先,它没有正面的、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口号,没有把斗争锋芒直接对准帝国主义,相反,却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

其次,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新民主主义观后感

新民主主义观后感
中国的革命成果既不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也不能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不可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从国际环境来说,资本主义社会迫切讲中国变成其殖民地,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的敌人,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从革命需求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帮助,这要求中国革命不能向资产阶级妥协;从国内的环境和历史经验来说,国内资产阶级有其软弱性,容易投降、分裂,而且会将革命果实占为己有,抛弃共同战线上的革命同盟。于此同时,中国革命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不可能的,是空谈。这种思想是有害的,它混淆了中国革命目前的首要任务,降低了对当前任务的努力;两次革命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这是有序的革命,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基础,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是最终目标,二者缺一不可。
我阅读了毛主席于1940年1月写作的《新民主主义论》。虽然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现在的中国社会背景相差很大,但是文中深刻的思想,严密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未来方向的阐述,极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对我的思想的提高和认识的加强有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将中于中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的。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混乱,经济动荡,文化愚昧落后。马克思讲:“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要改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须先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结合现状,中国的革命要成功,必须经过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旧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新三民主义是联合共产党、联合苏联、联合工农群众的三民主义;而旧的三民主义,也是伪三民主义,与孙中山先生说到的三民主义是不同的范畴。而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相同,扫除压迫中国人民的各个大山。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清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国民党(同盟会)纲领的集中体现,后期则吸纳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进化了的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誓词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

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新民主主义是对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指在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斗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合理思想内核,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思想体系。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新民主主义论》包括了中国向何处去、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中国的历史特点、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驳资产阶级专政、驳“左”倾空谈主义、驳顽固派、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四个时期、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内容,并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第一个历史阶段。

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总结辛亥革命的同时科学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强调了当时的中国革命既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特殊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相应指出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又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阐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从中国国情出发,全面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中国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而奋斗的目标,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完成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的使命。

而当时在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下,为了清除投降道路上的障碍,采取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发动反共高潮,并在思想上大肆叫嚷“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谬论。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新民主主义论》更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指出了中国革命应走的光明大道,给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以精神武器,统一了党内的思想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加强了全国各解放区政策的统一,更加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新三民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新三民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新三民主义的继承与超

新民主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民主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思想,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马克思
主义学派。

新民主主义被认为是新三民主义的继承者,又是新三民主义的超越者。

新三民主义是由朱德、周恩来、陈独秀等人提出的,侧重于实现中国的革命目标,重视党的纯洁性和团结一致。

他们提倡以民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教育,强调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

新民主主义继承了新三民主义的理念,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更新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强调民主的实践,要求党的领导和计划经济的混合,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求充分发挥人民创造性和创新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从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的双重视角,提出了实现民主的新思路,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就要拓展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新民主主义强调要把民主的原则和方式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超越了新三民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引导中国走上一条全新的民主道路。

新民主主义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改变了以往革命的思路,把民主作为党的基本政治理念,把公正、和谐、协商作为政治斗争的方式,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政治行动的准则,从而促进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继承者和超越者,它继承了新三民主义的理念,又进行了深刻的更新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民主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一九四○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文章主要阐述了当时中国将要往何处去的问题,对未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要达到这个目标所要进行的革命做了探讨,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要成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这之前,要进行包括民主主义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革命在内的革命。

而所谓民主主义,并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即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

文章还讨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即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中国所要进行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特殊的,它不同于任何西方已经进行过的民主主义革命,而这正是由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决定的。

众所周知,在从一八四〇到一九四○的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暴压迫,当然也进行了许多次的反抗。

中国的这段历史是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历史,这与当时整个世界的革命步调是一致的。

第二,以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为界线,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别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和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

”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包括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因为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而对于资产阶级,它虽然保存着一定的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他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异常软弱的,他们又保存了另一种性质,即对于革命敌人的妥协性,正是这种“两面性”导致它并不能算作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

也谈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也谈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也谈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产生: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2、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1)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

(2)在民权主义方面,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3)在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提出“节制资本”,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新”在扶助农工,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3、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做比较,指出四点,其中“(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

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

”“(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

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纲领。

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

(三)宇宙观的不同。

(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

教材只概要写了(一)(二)两点主要的原则区别。

由第一点可以看出,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更具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由第二点可以看出,共产党的革命目标更为远大崇高。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

结合中国近代史谈谈对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认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

从那以后,被唤醒的无数志士仁人开始反思和探求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振兴的“良策”。

但无论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都失败了。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应“时势之要求”,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摆脱贫弱,实现民族复兴的意愿。

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的近代化理论,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总图样”。

新民主主义理论,整体上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而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现代化国家和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论述得非常清楚。

他一再强调,革命是“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对于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指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以后,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他再次强调:革命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

这表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从革命开始破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就是要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第一,指出了一条通过建立、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道路和途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在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以后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道路和途径。

新民主主义的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中心问题
摘要:
一、新民主主义的概述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正文:
新民主主义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旧中国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革命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我国革命道路的科学总结。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为我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我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思考“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内容的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亦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考点和易错点。

如何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体会其在中国近代历史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和独特地位,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必须要正视的政治任务。

“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之所以难以深入,其一是因为这两个理论的内涵非常深奥,须要学生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的素养和全面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其二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和另外两个概念“民主主义革命”和“三民主义”紧密相关,互相牵连,易混淆在一起,学生对其感觉乱作一团,不知所云。

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开乱麻,理清线索?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首先,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来确定,即要想确定某种革命的社会性质,只须弄清楚革命要反对的对象也就是要打击的对象是谁便可清楚。

例如,封建地主阶级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便是封建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地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武装斗争即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所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由农民阶级来领导,但由于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之下承担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
侵略的任务,因此便具有了一定民主革命的性质。

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了。

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就不难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具体形式和表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因为现阶段(抗战时期)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地是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相同的,其实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新”字上,“新”就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确实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她的前途不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发展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对此毛泽东同志同样有过精辟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成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详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连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和形式。

上述皆在突出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民主主义革命”都意在强调革命的社会性质问题。

至于“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中的“新”又意在何指呢?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或“三民主义”之间的区别不是意在强调说明革命性质的问题,而是为了突出说明革命形式和任务的新变化。

其实就其性质而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革命的对象相同,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基本相同,革命的领导阶级也相同)。

之所以会有“新旧三民主义”之称谓乃是由中国近代革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将十六字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概括深化为“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理论,亦可称为“旧三民主义”。

此后,“三民主义”便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指针,她的实施成功实现了在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国共和的新纪元。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最终失败并未完成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帝制不存,封建犹在”,至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享受到的侵略权益和和特殊利益更是毫发未损。

但此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种变化是全新的,那就是中国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和觉醒,以及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此情形之下,孙中山先生在完成了对中国国民党的改组的同时也实现了“三民主义”的创新工作,深刻体现了其作为伟大历史人物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此后中国国民党的革命活动即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实现了国民革命中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形式上对全国的统一。

从“新旧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程和实际所起作用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区别不在于革命性质而是革命形势的变化使其必须重新武装自己以便于继续完成其未竟的革
命任务,孙先生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即对此作了很好的阐释。

教学中学生会将“新三民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混淆,其原因在于这两种革命理论不仅在时间上有重合而且在内容上也确有关联。

“新三民主义”理论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大会上为世人所熟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尽管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其出现的标志却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从时间上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出现要早于“新三民主义”理论,并有后来者居上的意味。

中国无产阶级在不断发展壮大和已有自己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却也在进行革命理论的创新,这一点最是学生容易疑惑之处。

其实革命理论出现时间的早晚并不能代表什么和说明什么重大问题,因为这两大革命理论的阶级属性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理论,而后者则为中国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武器。

在革命内容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打倒资产阶级而是提出要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对于“新三民主义”理论而言,其实际执行的策略中也遵循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这就使他们在内容上相互穿插而关系也变得异常微妙。

因此,在如何对待这两种革命理论的关系上,只有从把握他们的阶级属性出发才能抓住他们的关键和实质,才能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地领悟,也才能明白这两种革命理论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上的异同。

上述内容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和阶级属性出发对其概念作出粗浅的探析,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其实要述及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已有众多同仁对此作出过深入浅出和精微地说明,当然学生自己亦可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此作自己的解读并尝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加以运用。

拙文如能在此问题上对学生有些许启发,目的便达即可慰藉教师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