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日记》:因真实而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头日记》:因真实而感人

《街头日记》(又名《自由作家》)取材于上世纪末的美国现实生活。自从“新大陆”被发现之后,北美(尤其是美国)一直是世界移民移入的国家。但因民族、肤色、贫富差距等原因而形成的种族矛盾问题至今仍很突出。现实生活中的艾琳?格鲁威尔是个刚从大学毕业在威尔逊高中任教的年轻女教师,但她却要面对课本之外的东西:种族歧视、校园暴力、家庭遗弃、吸毒等等。她没有选择气馁而是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一本《安妮日记》为开端激发学生的良知,以记日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丑善恶。逐渐化解恩怨融入社会。艾琳后来将学生的日记整理后结集出版,取名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这本书震动了美国的教育界并感动了无数人。如今。影片里的老师艾琳已经成了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还建立了教育基金希望拯救更多底层学生的人生。《街头日记》这部电影就取材于此并由曾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万克扮演女教师艾琳?格鲁威尔。

这部电影感人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美国当前的种族问题和以艺术的手段真实的再现了一位女教师的心路历程。以学校为题材的影片很多,由一名教师引导

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的影片也不乏经典之作,如《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但相比较而言此类影片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如志向、情趣等。与社会现实的残酷还是相差甚远。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所反映的校园暴力和诡秘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威尔逊高中坐落在加州长滩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中,社区表面看一切正常,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而《街头日记》中的学生们却生活在暴力的氛围下,打架斗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不知道这种暴力的根由,只是在盲目继承和实施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暴力。尽管美国社会面对暴力和种族隔阂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解放运动的洗礼,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于是,在对峙和战争之后,人们怀有的是更深的仇恨和不信任。

威尔逊高中203教室正是社会种族冲突的一个缩影,班上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圈子间互相仇视。当艾琳老师问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朋友死于暴力械斗的,他们的答案全都是Yes。原学校的老师们也并没有给这些孩子以更多的了解和关爱,203自然也就成了“垃圾学生”的集中地。只有新来的女老师

艾琳决定改变这一切:她引导学生们写下日记,改变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态度。如果没有她,这150名学生决不会全部顺利从高中毕业,更不要说其中有些人会考上了大学。

当长滩发生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长期隐藏在人们心底间的敌意便显露于媒体报端,所以《街头日记》的拍摄和公映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当艾琳询问有谁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感觉到一种绝望的气息。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不同“阶层”问的仇视心理。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这群孩子形成的圈子和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如换坐位、开展互动活动等)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沟通和了解。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因为她是来自“上层社会”的白人:孩子们认为上学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社会地位和尊严的战斗,而社会地位优越的“白人”怎么会理解这些呢?

班上偷偷传递的一幅类似二战时期纳粹羞辱犹太人的漫画令艾琳勃然大怒,而可悲的是这群孩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种族仇视。更不知什么叫种族灭绝。艾

琳一方面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无知,另一方面又看到了这些孩子人性还未泯灭。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计划之内。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展览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恶。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于是,《安妮日记》成为迷雾中的灯塔。

《安妮日记》是用生命写成的。虽然安妮失去了生命,但在她的日子里真实的有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希望却得以保留下来。这份希望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困苦的现实,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艾琳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日记本,要求学生象安妮一样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生活。这一过程既是经历和思考的过程。又是点滴记录下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转变过程。艾琳老师成功了。

另外,影片中希拉里?斯万克的表演也真实感人,这无疑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又创造了另一条件。虽然出演此片时希拉里?斯万克33岁,现实中的艾琳,23岁,但希拉里的表演可以说准确到位,让观众忘

却了年龄的差异。当艾琳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时,眼神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观众看到教师慈爱的一面。她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感觉不当后直接用手去擦,随手又将粉笔末擦到了自己的干净裙子上。这样的眼神和动作是一个初为人师的人常有的举止。本来是正常的课堂讨论却引来了学生间的武斗,从希拉里的眼神中观众看到了一个教师镇静中的惶恐、无奈中的焦虑。整部影片虽然给艾琳的丈夫和父亲安排的戏并不多,但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因为艾琳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并很有成绩,这使得丈夫感觉受到冷落(或者说压抑)从而主动提出离婚。艾琳两眼含泪极力挽救婚姻,从她的眼神中观众读出了爱情与事业两难选择的矛盾。这样细致入微的场面还很多。我想演员之所以能全身心塑造自己的角色其原因是因为爱。就像希拉里自己说的那样:“真实的故事总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让我第一次拿到影后的《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有真实事件做依据的剧本总是蕴含着无可匹敌的人文关怀,我甚至感觉得到自己的内心和灵魂都在呐喊,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也是一种荣耀。我要说的是,当我知道我得到了爱林?格鲁威尔这个角色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

现实中的艾琳老师曾经说:“学校……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察人知己,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社会和教育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贫富不均、教育的实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等诸多问题。学校不应该只是社会的缩影,她应该象艾琳老师做的那样去引导社会、改变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