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天时不如地利》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领会这篇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感悟。

3.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在表达和思考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1.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

3.课堂小组活动的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幅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猜测插图与本节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Step 2 导入课文(10分钟)1.让学生跟读课文标题和段落的小标题,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利用问题导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预测和揣测。

Step 3 阅读理解(25分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言和节奏。

2.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课文的相关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画面和情境。

3.让学生逐段理解和解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感情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Step 4 讨论交流(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感悟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整理出一份小结,展示在课堂上。

Step 5 练习巩固(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逆境下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并评选出最佳故事。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并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告。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古典文学作品?A. 《孟子》B. 《论语》C. 《庄子》D. 《道德经》答案:A2.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B.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C. 时机选择的重要性D.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答案:A3.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天时”指的是什么?A. 天气B. 时机C. 命运D. 时局答案:B4.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地利”指的是什么?A. 地理位置B. 土地资源C. 地势条件D. 地缘政治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A. 地理条件比时机更为重要B. 人应该顺应自然C. 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大于时机D. 个人的努力比环境更重要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全文是:“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

”答案:地利不如人和7.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_______篇。

答案:公孙丑8.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地理条件9.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人和”指的是_______。

答案:人心的团结10.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利的_______条件下,只要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成功。

答案:时机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解释“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即使没有有利的时机,只要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胜利。

12.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在商业竞争中,即使没有赶上最佳时机,只要公司选址得当,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团队合作默契,也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论述题(20分)13.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社会,“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这四句运用了”6、“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B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C寡助之至到D天下顺之代词 E 环而攻之代词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复习02《天时不如地利》《望岳》-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复习02《天时不如地利》《望岳》-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天时不如地利》《望岳》(答卷)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2、委.而去.之(抛弃)(离开)3.必有得.天时者矣(得到)4、不胜.(取得胜利)5.失道者寡.助(少)6.天下顺.之(服从)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凭借)8吾义固..不杀人(崇尚仁义)(从来,本来)9.故.君子有不战(因此)10.亲.戚畔.之(族内的人。

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同“叛”背叛)(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到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划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如果)战斗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孟子》,是儒家代表作之一。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2.本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3、从论证思路来看:第二段,以攻城不胜为例,有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以守城失利为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四段紧承上文的“人和”,连用三个排比句,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原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精编版】28页文档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精编版】28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 习【精编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02《天时不如地利》练习及答案

02《天时不如地利》练习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一、文学常识1.天时..: 2.地利..:3.人和....:..: 4.三里之城5.环.而攻之:6.夫.环而攻之:7.池.非不深也: 8.兵革..非不坚利也:9.委.而去之: 10.委而去.之去: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 14.固国15.威.天下: 16.寡助之至..:17.亲.戚畔之: 18.亲戚.畔之:19.亲戚畔.之: 20.天下顺.之:三、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的中心论点。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结论是“”。

3.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4.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即“人和”)的句子是“。

”8.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9.孟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10.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要巩固国家的根本方法是。

11.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和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

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015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

2015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

《天时不如地利》一、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 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节选自《》。

她就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她被尊为“”。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之道,她主张以“”统一天下。

2、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结论就是: “”3、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 的政治思想。

4文中用“攻而不胜”与“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与“”的观点。

5、从上文瞧,得“人与”的实质就是“”,得“人与”的最佳局面就是“”。

要巩固国家的根本方法就是。

6、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________”的重要性。

9、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与..( )( )2、三里之城....( )3、环.而攻之(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 )( )5、委.而去.之(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与。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 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 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就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就是“得道”。

沪教版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课内文言诗歌复习(含答案)

沪教版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课内文言诗歌复习(含答案)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6、《为学》作者是_________。

(1分)7、解释带点字:2分(1)欲之.南海:____________ (2)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分)6、彭端淑(1分)7、到…去、前往 1分;凭借、依靠、依赖、依仗都可以。

1分8、人树立志向,反而(还)比不上四川边远地方的穷和尚吗?(“顾”和“鄙”需落实) 2分9、原因是他立下志向后,缺乏意志力,或光说不做,没有付诸于行动,仅是空想而已。

(1分)。

告诉了我们凡事贵在立志1',事在人为1',才能成功。

(只写到:有志者事竟成、身体力行、强调凡事要脚踏实地的做,给一分)天时不如地利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 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使 弈 秋 诲 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唯 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 听之,一 心以为 有鸿鹄 将至,思 援弓缴 而 射之,虽 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 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 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他的弟 子合著了《孟子》,全书共有七篇, 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
天时不如地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天时不如地利(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天时不如地利(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孟子是著名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并称。

《孟子》是所著,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强调了,提出了“”的观点,主张。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全篇结构紧密。

文章把“”“”、“”“”两两对比,交织立论,提出“”(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第四段又紧接着前面的“”加以深述,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关系。

,不可颠倒。

在论证方法上,突出特点是论证和论证并用。

不仅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之间也进行了比较。

可以说,本文的论述是在对比中完成的。

4.大量运用排比句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在强调守方拥有的“地利”优势时,连用四个排比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强调,给人影响深刻。

又如,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很好地突出了“”在战争中的地位。

正是由于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在气势上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摄人心魄。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必有得天时者矣得:__________1. 2.然而不胜者胜:__________3.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4.委而去之去:__________故曰故:__________2.故君子有不战故: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__________6.以天下之所顺以:__________环而攻之之:__________寡助之至之:__________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之:__________亲戚畔之之:__________二、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环而攻之,必有的天使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最新文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文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文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阅读附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按论证的顺序,将文段分为三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层意:
第二层(“ ”至“ ” ):层意:
第三层(“ ”至“ ” ):层意: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池非不深也()
④兵革非不坚利也()
⑤委而去之()
⑥亲戚畔之()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参考文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参考文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参考文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阅读答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解释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之:______________
(2)池非不深也池:______________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当_______讲,在文中具体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

3.第③段中,“地利”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4.具体阐述第②段、第③段与第①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它(城郭)(2)护城河
2.这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要点:。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练习题 参考答案.doc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练习题  参考答案.doc

九下文言文复习:《天时不如地利》参考答案三、习题A套1.《孟子》;四书。

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

(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B套1.《孟子》;儒。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D(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套1.战国;亚圣。

2.没有施行仁政,无法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关键词:者、寡)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考题链接2011届一模卷A卷1.《孟子》;儒家。

2.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

(关键词:以、威、兵革;注意“兵革之利”的翻译)3.D2011届黄浦二模卷1.儒家2.缺少帮助达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关键词:之、至、畔)3.A2011届虹口二模卷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2012届一模卷D卷1.《孟子》2.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2013届金山一模卷1.(1)儒家(1分)《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2.(守城的士兵)抛弃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去、之、是)3.D(错在文中并未涉及“弱者”和“强者”,另外文章论述的是“治国”而非“治军”)2015届松江二模卷1.(2分)天时不如地利司马迁2.(3+3分)众人响应陈涉,诛伐暴秦(写到一点得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③是以善为国者为__________________④必先富民富____________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9.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7、答案: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9、答案:以民为本施仁政富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③是以善为国者为__________________④必先富民富____________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9.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7、答案: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9、答案:以民为本施仁政富民。

“天时不如地利”“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来源:教改先锋网]【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委而去之()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是以善为国者()④必先富民()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12.理解填空。

(3分)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9.答案: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答案:B评分:选对得2分。

[来源:教.改先|锋|网]11.答案: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B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C寡助之至到D天下顺之代词 E 环而攻之代词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多出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用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D.第四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你能用你所了解的历史上的某场战争(或战役)来证实作者的观点吗?试举一例。

《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亚圣”,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本文选自《孟子》,它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4、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地利不如人和”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第二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优越。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人和”,必先“得道”,突出“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仁政”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地利”。

14、“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天时、地利是客观条件,人和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人和”的关键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畔通叛三、解释加点字:孟子曰: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外城),七里之郭(城墙),环(包围)而攻之而(表示转折关系)不胜。

夫(发语词)环而(表示承接关系)攻之,必(一定)有得(得到、获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的原因),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城墙)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兵器、盔甲)非不坚(坚固)利(锋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放弃)而去(离开)之(代词,指代城邑),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用)封疆之界,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险要、险阻),威(威服)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施行)道(仁政、王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达到,到)至(极点),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指族内,戚,指族外)畔(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服从)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指能施行仁政的君王)有(副词,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 )(D )环而攻之代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寡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文多出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用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D.第四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条件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条件,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条件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条件,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得到有利的时令、气候条件不如得到有利的地形条件。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又譬如,另有一座城池)它的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来进犯时)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正说明得到有利的地形条件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治国之道,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去治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限制理百姓不能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倚仗武力的强大。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自己的内亲外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意顺从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那些)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一战立即就会获得胜利。

11、你能用你所了解的历史上的某场战争(或战役)来证实作者的观点吗?试举一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