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技术白皮书

合集下载

数据中心技术白皮书_v1.0

数据中心技术白皮书_v1.0

数据中心技术白皮书1、数据中心技术概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IS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GIS应用系统需要访问分布在多个数据源的异构数据,也需要整合诸如文档、数据库属性表等非空间数据。

如何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下对空间数据及非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GIS应用系统本身的构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处理来自多种数据库的异构数据,到使来自多种GIS平台的功能能够协同工作;从GIS空间分析,到复杂的领域业务逻辑的实施;从单机单应用程序到分布多服务器集群的运用等等;除此之外,用户的需求不断变动,系统地设计不断调整,使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成为巨大的挑战,用户也未真正参与到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能自发的对新的需求做出响应,需要通过需求变更、系统软件版本升级等软件过程才能解决那怕看似简单的功能调整。

另一方面,组件技术的日趋成熟、插件式开发的逐渐普遍、Web Service技术的日益盛行,使开发具备高可伸缩性,且满足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集成及应用程序集成的软件开发模式成为可能。

在这种形势下,数据中心技术应运而生。

数据中心是各种数据的集成与交换中心。

数据中心平台是集基础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

数据中心技术的目标是。

建立数据中心的基本原则是。

数据中心是多种概念及思想的综合体,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入手可以得到不同语义的数据中心实例。

数据中心是一种可扩展的程序设计思想,它定义了一系列的规范,可以使功能模块达到搭建级别的可复用,搭建级别的可复用是运行时级别的可复用,通常需要一种脚步语言对功能进行重组,这里主要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功能的重组。

数据中心是一种强兼容性的数据仓库,可以在同一个框架下,把来自不同生产厂商,不同格式,不同标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数据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下;既对分布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数据中心是一个定义完备的功能仓库,支持以多种方式(组件、插件、流程、动态库、程序片断、脚本)提供的功能,并能对这些功能以一种一致的方式进行调用及执行。

数据中心交换机buffer需求分析白皮书

数据中心交换机buffer需求分析白皮书

数据中心交换机 buffer 需求分析白皮书目录1引言 (3)1.1DC 的网络性能要求 (3)1.2国内OTT 厂商对设备Buffer 的困惑 (4)1.3白皮书的目标 (4)2Buffer 需求的经典理论 (5)2.11BDP 理论 (5)2.2Nick Mckeown 理论 (6)2.3经典理论的适用性 (6)3基于尾丢弃的buffer 需求 (9)3.1丢包的影响 (9)3.1.2丢包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9)3.1.3丢包对FCT 的影响 (12)3.2大buffer 的作用 (13)3.2.1吸收突发,减少丢包,保护吞吐 (13)3.2.2带宽分配均匀 (14)3.2.3优化FCT (15)3.3DC 内哪需要大buffer (15)3.4需要多大buffer (17)3.5带宽升级后,buffer 需求的变化 (19)3.6 小结 (19)4基于ECN 的buffer 需求 (21)4.1ECN 的作用 (21)4.2ECN 水线设置 (23)4.3基于ECN 的buffer 需要多大 (24)5基于大小流区分调度的buffer 需求 (27)5.1大小流差异化调度 (27)5.2大小流差异化调度如何实现大buffer 相当甚至更优的性能 (27)5.3基于大小流差异化调度的buffer 需要多大 (28)6 总结 (28)7 缩略语 (29)1 引言1.1DC 的网络性能要求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物联网等应用和服务高速发展,DC 已经成为承载这些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视频、网络直播、游戏等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用户对访问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此外,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对DC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DC 内的网络性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低时延。

2023年中国数联网DSSN发展白皮书

2023年中国数联网DSSN发展白皮书

2023年中国数联网 (DSSN) 白皮书DA T A SWITCHING SERVICE NETWORK WH I TE PAPER \\ \ 二---5二个、目录1.发展形势 (4)1.1.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指引数据要素发展方向 (4)1.2.产业市场积极探索,拓展数据要素发展领域 (4)1.3.关键技术快速发展,激发数据要素发展活力 (5)1.4.应用需求不断深化,推动要素市场规模发展 (6)2.核心理念 (7)2.1.发展定位 (7)2.2.发展目标 (7)2.3.功能架构 (8)3.应用场景 (9)3.1.数字政府协同治理 (10)3.2.交易机构数据交付 (11)3.3.行业客户数据流通 (12)4.技术体系 (14)4.1.技术框架 (14)4.2.关键技术 (15)4.2.1.数算网融合 (15)4.2.2.大规模分布式协同计算 (16)4.2.3.网络化可信隐私计算 (17)4.2.4.数据流通全链路管控 (18)5.产业发展倡议 (19)5.1.产业生态 (19)5.2.发展愿景 (20)1.发展形势数据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数据推动不同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并催生出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是数字经济创新驱动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高度重视数据相关工作,将数据与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为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释放数据价值红利,国家加快推动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加速相关制度的推进,繁荣数据应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成熟。

1.1.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指引数据要素发展方向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密集出台超过10余份涉及数据要素的重要文件,对数据要素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该《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数据二十条”政策举措,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单独针对数据要素出台的文件,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起到“指南针”的作用。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介绍5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深入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5G网络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5G网络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5G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5G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5G网络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被广泛认为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节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 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2.1 背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四代(4G)时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需求。

因此,推动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2 目标5G网络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好的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5G网络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3. 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和特点3.1 关键技术3.1.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增加基站的天线数量和天线阵列的规模,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3.1.2 毫米波通信(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也面临传输距离较短和穿透能力较差的挑战。

3.1.3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数据中心白皮书

数据中心白皮书

数据中心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数据中心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作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承载着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输任务。

本文将从数据中心的定义、功能、技术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数据中心是指用于集中存储、管理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设施,它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需求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2. 数据中心的功能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

数据存储是指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以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备份。

数据处理是指对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中心中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用户或其他系统。

3. 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

可靠性是指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可用性,能够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访问性。

安全性是指数据中心的数据和系统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可扩展性是指数据中心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升级,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计算需求。

高效性是指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同时能够提供高性能和低延迟的服务。

4. 数据中心的现状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云服务提供商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同时,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重要目标。

5. 数据中心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模块化设计、软件定义、绿色能源和边缘计算。

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软件定义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和自动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维效率。

华为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

华为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

HUAWEI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目录1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概述 (6)1.1“三大平面”安全能力与风险防御目标 (7)2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9)2.1拒绝服务 (9)2.2信息泄漏 (9)2.3破坏信息完整性 (9)2.4非授权访问 (10)2.5身份欺骗 (10)2.6重放攻击 (10)2.7计算机病毒 (10)2.8人员不慎 (11)2.9物理入侵 (11)3管理平面安全 (12)3.1接入控制 (12)3.1.1认证和授权 (12)3.1.2服务启停控制 (12)3.1.3服务端口变更 (12)3.1.4接入源指定 (13)3.1.5防暴力破解 (13)3.2安全管理 (13)3.2.1SSH (13)3.2.2SNMPv3 (14)3.3软件完整性保护 (14)3.4敏感信息保护 (14)3.5日志安全 (14)4控制平面安全 (16)4.1TCP/IP安全 (16)4.1.1畸形报文攻击防范 (16)4.1.2分片报文攻击防范 (17)4.1.3洪泛报文攻击防范 (17)4.2路由业务安全 (18)4.2.1邻居认证 (18)4.2.2GTSM (19)4.2.3路由过滤 (19)4.3交换业务安全 (20)4.3.1生成树协议安全 (20)4.3.2ARP攻击防御 (22)4.3.3DHCP Snooping (25)4.3.4MFF (27)5数据平面安全 (28)5.1应用层联动 (28)5.2URPF (28)5.3IP Source Gard (29)5.4CP-CAR (29)5.5流量抑制及风暴控制 (30)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数据中心网络摘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衍生。

本文描述了数据中心网络产品具备的基础性网络安全能力。

缩略语清单:1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概述过去的几十年间,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数据中心概述2.1 定义2.2 架构2.3 功能模块2.4 主要特点3:数据中心网络设计3.1 网络拓扑3.2 网络规模3.3 网络配置3.4 网络性能3.5 安全性设计4:数据中心网络硬件设备 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络设备选型4.4 设备管理5:数据中心网络软件配置 5.1 路由协议5.2 虚拟化技术5.3 安全防护软件5.4 网络性能优化软件6:数据中心网络管理6.1 网络监控6.2 故障排除6.3 性能优化6.4 配置管理6.5 安全管理7:数据中心网络中的云计算7.1 云计算概述7.2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关系7.3 云计算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7.4 云计算安全性考虑8:数据中心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8.1 软件定义网络(SDN)8.2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8.3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8.4 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9:附件附件1: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附件2: 数据中心网络性能测试结果法律名词及注释:- GDPR: 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是欧洲联盟针对个人数据保护的一项法规。

它规定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保护的要求及相关责任和义务。

- CCPA: 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针对个人数据保护的一项法规。

它要求企业必须透明披露个人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方式,并为消费者提供对其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全文结束。

数据中心白皮书(年)

数据中心白皮书(年)

数据中心电力与制冷方案
电力方案
采用多路供电、UPS和发电机等措施,确保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制冷方案
根据数据中心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冷却技术(如风冷、水冷)和 设备,确保服务器正常运行并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
04
数据中心运维与管理
数据中心运维体系
运维策略
01
确保数据中心按照最佳实践进行设计和部署,提供稳定、高效
03
更加绿色化
未来数据中心将更加注重绿色化发展 ,采用更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降低 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弹性扩展、资源池化、自动化管理
详细描述
该数据中心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建设,采用弹性扩展和资源池化 的方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资源 利用率。
总结
该数据中心建设案例突出了弹性、效率和自动化方面的特点,为 云计算和其他数字服务行业提供了参考。
案例四:工业制造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案例
利用闪存、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提高存储性 能和容量。
冷却与节能技术
采用自然冷却、节能设备等绿色技术,降 低数据中心能耗。
数据中心网络与安全
1 2
网络架构
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和管 理。
安全防护
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保障 数据中心安全。
3
容灾与备份
建立容灾备份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 性。
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共享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数 据中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
促进信息化建设
数据中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设施,其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企 业的信息化建设。
02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技术白皮书
来,作为一个通道和外部实体交换机进行通讯,以减少虚拟机上网络功能负担。 VTDB:VSI type database,VSI 类型数据库。 VM:Virtual machine,虚拟机,是指使用系统虚拟化技术,运行在一个隔离环境中、具有完 整硬件功能的逻辑计算机系统,包括客户操作系统和其中的应用程序。 VSI:Virtual Station Interface,虚拟终端接口,指虚拟网桥和虚拟网卡所连接的通路。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 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技术白皮书
前言
摘要
随着服务器逐步走向虚拟化以及数据中心的蓬勃兴起,用于连接服务器的网络组件也开始了 虚拟化的发展和探索。与服务器虚拟定 义和概念,各个产商针对自身的解决方案特点、技术特长发展了几种网络设备虚拟化的技术。 本文介绍的就是网络虚拟化的技术之一,IEEE“数据中心网桥工作组”在 2010 年初所开始的 网桥虚拟化技术中的 802.1Qbg 标准,以及该标准的实现分析等相关内容。
数据中心边缘虚拟交换(IEEE 802.1Qbg)技术白皮书
目录
1 背景 .......................................................................................................................................................... 1
关键词
VEPA、VEB、Reflect Relay、S-channel

数据交换平台.功能白皮书

数据交换平台.功能白皮书

数字校园系列软件产品数据交换平台功能白皮书目录1产品概述 . .............................................................................................................................. - 3 - 1.1 产品简介 . .................................................................................................................. - 3 - 1.2 应用范围 . .................................................................................................................. - 3 - 2 产品功能结构 . ...................................................................................................................... - 4 - 3产品功能 . .............................................................................................................................. - 5 - 3.1 数据源适配器 . .......................................................................................................... - 5 -3.1.1 数据源类型 . .................................................................................................. - 5 - 3.1.2 数据获取方式 . .............................................................................................. - 5 - 3.2 数据抽取 . .................................................................................................................. - 6 -3.2.1 抽取全量、增量数据 . .................................................................................. - 6 - 3.2.2 数据过滤 . ...................................................................................................... - 6 - 3.2.3 数据关联 . ...................................................................................................... - 7 - 3.2.4 数据分包 . ...................................................................................................... - 8 - 3.2.5 数据加密 . ...................................................................................................... - 8 -3.2.6 数据压缩 . ...................................................................................................... - 8 - 3.2.7 数据备份、删除 . .......................................................................................... - 8 - 3.3 数据传输 . .................................................................................................................. - 9 - 3.4 数据映射、转换 . ...................................................................................................... - 9 - 3.5 数据同步 . .................................................................................................................. - 9 -3.5.1 数据同步方式 . ............................................................................................- 10 - 3.5.2 数据同步异常 . ............................................................................................- 10 - 3.6 服务调度 . ................................................................................................................- 10 - 3.7 运维监控 . ................................................................................................................- 11 -3.7.1 告警监控 . ....................................................................................................- 11 - 3.7.2 流程监控 . ....................................................................................................- 12 - 3.7.3 资源监控 . ....................................................................................................- 12 -3.7.4 日志管理 . ....................................................................................................- 13 - 4产品特点 . ............................................................................................................................- 13 - 4.1 支持多种数据交换方式 . ........................................................................................- 13 - 4.2 服务调度时间多种选择 . ........................................................................................- 14 - 4.3 进行可视化的数据交换过程监控 . ........................................................................- 14 - 4.4 提供多种数据个性化业务处理 . ............................................................................- 14 - 4.5 支持海量数据处理 . ................................................................................................- 14 - 4.6 先进的体系结构 . ....................................................................................................- 14 - 4.7 完善的安全设计 . ....................................................................................................- 15 - 5运行环境 . ............................................................................................................................- 15 - 5.1 服务器配置 . ............................................................................................................- 15 - 5.2 客户端配置 . ............................................................................................................- 15 - 6 典型客户 . ............................................................................................................................- 15 -1 产品概述1.1 产品简介在校园信息化趋势日益高涨的同时,暴露出很多问题: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各部门独自为战,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建设时期不同,采用的技术架构和建设情况各有差异,各系统之间的运行管理维护等也相对独立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不能提供基于全面准确的标准数据及基于此的决策分析等深层次的增值服务数据交换平台正是立足于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尤其是对相关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形成统一的数据服务层,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为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的便利、完善和高效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安全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安全技术白皮书
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是数据加密的重要环节,需要采取严格的密 钥生成、存储和使用措施。
身份与访问管理
身份验证
通过多因素认证、单点登录等方式,确保只有 经过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数据中心资源。
访问控制
根据人员的角色和权限,限制其对特定数据或 系统的访问,防止越权操作。
审计与监控
对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记录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进行处置。
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
审计目的
安全审计是对数据中心安全事件的记 录、分析和报告的过程,用于发现潜
在的安全风险。
日志内容
包括系统日志、网络日志、安全设备 日志等,涵盖数据中心的各个方面。
日志分析
通过专业的日志分析工具,对日志数 据进行挖掘和处理,提供安全事件的
完整视图。
03
数据中心物理安全
物理访问控制
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 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
VS
演练与评估
定期进行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并对演练结 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优化应急预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安全技术 白皮书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数据中心安全概述 • 数据中心安全技术 • 数据中心物理安全 •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 • 数据中心应用安全 • 数据中心安全管理
01
数据中心安全概述
数据中心安全定义
数据中心安全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措施,确保数据中心及其数据免受未经授权 的访问、破坏、泄露等风险,保障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数据中心应用日志与监控
日志管理
集中收集、存储和分析应用日志,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实时监控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安全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安全技术白皮书

访问控制
对数据中心的访问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用户身份认 证、权限分配、审计跟踪等,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 数据中心的资源。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在数据中心的网络边界和内部网络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 系统,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威胁。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保证即使数据被窃取,也无法 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读取。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安全实践
安全意识培养与培训
建立安全意识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强化安全意识,形成数据中 心安全文化。
安全培训计划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活动,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学习、安全案例分析、 安全操作演练等。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确保培训 的有效性。
云安全技术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安全技术已成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技术涉及对云端数据的加密、 监控和保护,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AI和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自动化地检测和响应威 胁,提高安全防御效率。
数据中心安全发展方向
自主控制
安全政策与标准
遵守法律法规
01
确保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避免违法行为。
建立安全政策
02 制定并实施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要求和操
作规范。
标准化管理
03
通过引入安全标准,如ISO 27001等,提升安全管理
水平。
安全架构与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架构安全性01确保数据中心架构设计满足安全要求,防止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些数据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

主编单位: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数据中心工作组 参编单位: 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心工 中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 国 中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美国康普公司 美国西蒙公司
CC) D C ( 作组
所有 权 版
泛达网络产品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
Data Center Network System Technology White Paper
(试读)
China Data Center Committe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Expert Commission China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2012. 11


为促进数据中心的技术发展,2010年2月,数据中心工作组开始编制《数据中 心网络技术白皮书》。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根据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 要求,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和调查分析,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总结归纳国内 外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实践经验,经多次修改和专家审查,于2012 年9月定稿。 本白皮书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参考文献,技术内容的解释由中国工程建设标 准化协会信息通பைடு நூலகம்专业委员会数据中心工作组负责。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 和补充的建议,请将有关资料 Email:service@。
课题技术负责人:钟景华 主要起草人:汪澍 参编人:孙玉武 庞俊英 王宏亮 王为 兴嘎 陈宇通 王喆 梁俊 孙慧永 谭俊
主要审查人:庞俊英
李必胜

数据中心白皮书(2023年)

数据中心白皮书(2023年)

内容解读
技术创新
产业现状
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白皮书(2022年)》是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据中心研究团队编写。除此之外,该研究团队还在政 策支撑、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评估测试、咨询服务、培训交流以及平台运作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
一、现状。从规模上来看,全球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我国保持较快增长,大型以上数据中心规模增长迅速。 2021年全球新增服务器总量保持稳定,数据中心总规模增速较之前有所减缓;北美、亚太、西欧三个地区2021年 新增服务器规模占比超过90%,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的重要增长极。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 将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
一、布局逐步优化,协同一体趋势增强。受市场内生算力需求驱动,及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我国数据中心布 局持续优化,协同一体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市场层面,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土地、电力等资源充足。不再仅是进行冷存储的灾备数据中心聚集区, 也将承载更多的应用。东部地区,土地、电力人员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升高,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成本较高,东 西部协同发展逐渐成为趋势。
政策层面,内蒙、贵州等地推出了电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有效帮助数据中心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数 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东数西算”工程将进入到全面建设期,我国数据中心布局或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我 国数据中心产业正在由通用数据中心占主导,演变为多类型数据中心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创新驱动持续,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作为算力服务中枢,数据中心既是数字经济底座,也是数字技术创 新的高地。早期数据中心建设,从基础设施的维度来看,数据中心是由风火水电构成的建筑设施。早期数据中心 建设主要参考建筑、电力、制冷、通信等行业的基建经验。未专门针对数据中心环境进行创新优化。

2024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24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一、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2024年会出现更加发达的移动互联
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随时随地想要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从而增强用户体验。

本白皮书将详细介绍移动互联网在2024年发展的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
1、5G无线网络
2024年,5G无线网络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提供更大
的带宽、更快的网络速度、更安全的信息传输以及更低的延迟等功能。

2、智能语音技术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让用户更轻松的与智能设备进行交流,具有中
文语音识别、国际语音识别等功能,以及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处理复杂的
任务,可以为智能家居、智能安全和社交、电子商务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虚拟现实技术
2024年,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
有趣的体验。

它支持多种形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网的
消费者需求,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消费者行为,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满意度。

4、跨屏技术
2024年,跨屏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数据中心交换机buffer需求分析白皮书

数据中心交换机buffer需求分析白皮书

数据中心交换机 buffer 需求分析白皮书目录1引言 (3)1.1DC 的网络性能要求 (3)1.2国内OTT 厂商对设备Buffer 的困惑 (4)1.3白皮书的目标 (4)2Buffer 需求的经典理论 (5)2.11BDP 理论 (5)2.2Nick Mckeown 理论 (6)2.3经典理论的适用性 (6)3基于尾丢弃的buffer 需求 (9)3.1丢包的影响 (9)3.1.2丢包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9)3.1.3丢包对FCT 的影响 (12)3.2大buffer 的作用 (13)3.2.1吸收突发,减少丢包,保护吞吐 (13)3.2.2带宽分配均匀 (14)3.2.3优化FCT (15)3.3DC 内哪需要大buffer (15)3.4需要多大buffer (17)3.5带宽升级后,buffer 需求的变化 (19)3.6 小结 (19)4基于ECN 的buffer 需求 (21)4.1ECN 的作用 (21)4.2ECN 水线设置 (23)4.3基于ECN 的buffer 需要多大 (24)5基于大小流区分调度的buffer 需求 (27)5.1大小流差异化调度 (27)5.2大小流差异化调度如何实现大buffer 相当甚至更优的性能 (27)5.3基于大小流差异化调度的buffer 需要多大 (28)6 总结 (28)7 缩略语 (29)1 引言1.1DC 的网络性能要求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物联网等应用和服务高速发展,DC 已经成为承载这些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视频、网络直播、游戏等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用户对访问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此外,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对DC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DC 内的网络性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低时延。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技术白皮书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技术白皮书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的设计1 引言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是指拥有包括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高性能局域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的设备系统、专业化管理和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IDC服务商为企业、ISP、ICP和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作为业务承载与分发的基础网络系统,就成为IDC平台的动脉。

随着中国IDC产业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多样化,基础网络逐步发展出一套相对比较通用和开放的方案架构。

2 当前主要的IDC基础网络架构虽然各IDC机房各有度身定制的业务需求,网络设计也有各自的关于带宽、规模、安全和投资的考虑因素,但最基本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和可扩展性上。

2.1 通用的IDC架构在整体设计上,层次化和模块化是IDC架构的特征,如图1,这种架构设计带来了整体网络安全和服务部署的灵活性,给上层应用系统的部署也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图1IDC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架构分区结构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它将数据中心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用于部署不同的应用,使得整个数据中心的架构具备可伸缩性、灵活性和高可用性。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访问特性和核心应用功能,分成不同组,并部署在不同的区域中。

由于整个数据中心的很多服务是统一提供的,例如数据备份和系统管理,因此为保持架构的统一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相似的服务将统一部署在特定的功能区域内,例如与管理相关的服务器将被部署在管理区。

分区结构另一个特点是以IDC的客户群为单位进行划分,将具体客户应用集中在一个物理或逻辑范围内,便于以区域模块为单位,提供管理和其它增值服务。

层次化是将IDC具体功能分布到相应网络层、计算层和存储层,分为数据中心前端网络和后端管理等。

网络本身根据不同的IDC规模,可以有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网络分成标准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

SPB技术白皮书

SPB技术白皮书

SPB技术白皮书Copyright © 201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本文档中的信息可能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目录1 概述 (1)1.1 产生背景 (1)1.2 技术优点 (1)2 SPB技术实现 (1)2.1 概念介绍 (1)2.1.1 术语介绍 (1)2.1.2 网络模型 (2)2.2 运行机制 (4)2.2.1 控制平面原理 (4)2.2.2 数据平面原理 (6)2.2.3 双归属 (10)2.2.4 VLAN映射 (11)3 SPB部署参考 (12)3.1 数据中心部署参考 (12)3.2 多租户城域网部署参考 (14)1 概述1.1 产生背景为了实现高可靠性和冗余部署,当今大多数企业网络及其数据中心跨越了多个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站点。

为了实现站点间的资源动态调配和管理,虚拟机在数据中心之间要能够自由迁移,由于虚拟机迁移过程对用户透明,不能改变IP地址,所以必须在分布于异地的站点之间实现二层网络互联。

对站点间二层互联的业务功能基本要求如下:∙站点相互独立:数据中心二层互联后,某个站点的故障(如广播风暴)不会传递到其他站点,站点内的拓扑互不影响和依赖。

∙传输无关性:对站点之间传输数据时使用的技术与站点位置、提供商的网络无特殊要求,尽量使用最通用的技术,例如只要求核心网络支持IP即可。

∙高可靠性:使用多归宿来提供冗余接入,并具有避免流量环路的机制。

∙链路使用效率:站点之间的流量必须得到充分的优化从而尽量节省带宽,在具有冗余链路时实现负载分担。

∙灵活性:数据中心互联不要依赖于站点的拓扑结构,不对站点拓扑结构有特定要求。

∙运营维护简单:站点互联使用的技术尽量简单,可以快速新增和减少站点。

边缘设备上的配置要尽量简单,并且对站点现有的网络变动最小化,部署过程对流量转发不产生影响。

智能数据中心互联技术白皮书

智能数据中心互联技术白皮书

智能数据中心互联技术白皮书17|18智能数据中心互联技术白皮书|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的主流技术3.1智能化MESH网络调度技术成本、部署速度和运维简化仍然是DCI网络的未来重要挑战另外,点对点网络经常采用的1+1平面保护,需要双倍的设之一,除了上面单方面的技术革新来应对挑战以外,能否从备资源和光纤资源。

如果是每段都用1+1光路保护,则整网网络架构上来想办法?需要2倍的光纤资源,端到端成本比较昂贵,可以利用光交智能数据中心互联技术未来展望叉的特点构建准MESH的网络,进行多路径MESH化保目前DCI网络以点对点无保护、双平面的点对点网络保护、护,同时也将整网所用的光纤资源从2倍降低到1.2~1.6点对点+OLP光层保护、简单环网穿通保护等为主。

倍,从而实现提高网络可靠性的同时降低DCI网络的综合成这些网络架构应对未来还有些问题,例如,扩容增加节点时本。

需要连接到已经大部分节点,需要光纤路径多,获取新路径由此可判断DCI网络发展的主流趋势将往准MESH化光交光纤时间很慢,可能需要几周到3个月,但是如果已经采用叉网络发展,准MESH化光交叉网络可以及时响应业务快了光交叉的网络可以任意找2个节点扩容2段光纤即可快速速发展需要的快速扩容扩点需求,同时能降低网络成本、实满足网络扩容需求,可大幅节省时间。

现灵活的网络保护。

光交叉节省扩容光纤和时间新建节点新建节点3.2光缆质量预测和光缆同路由提前预测技术光缆质量会在网络运行性逐步劣化,运维需要提前预测和备路由倒换后同时失效造成严重网络事故,对于租用光纤感知,以便提前倒换到备选业务路径和新建网络,未来的数据中心运营商来说对此未来技术更迫切。

DCI网络需要具备这样的技术。

总结:智能化准MESH化可灵活交叉调度、保护、扩容光缆主备路由可能存在同缆、同井的情况,特别是租用光是未来DCI网络的必然趋势,结合光缆质量和路由预测技缆的情况经常会发生,或者前期建设时没有,但是故障熔术后,将来DCI网络将成为一个可快速部署,质量可预测纤后有可能形成,需要提前预测和在线监测,以便规避主的可靠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的设计1 引言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是指拥有包括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高性能局域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的设备系统、专业化管理和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IDC服务商为企业、ISP、ICP和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作为业务承载与分发的基础网络系统,就成为IDC平台的动脉。

随着中国IDC产业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多样化,基础网络逐步发展出一套相对比较通用和开放的方案架构。

2 当前主要的IDC基础网络架构虽然各IDC机房各有度身定制的业务需求,网络设计也有各自的关于带宽、规模、安全和投资的考虑因素,但最基本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和可扩展性上。

2.1 通用的IDC架构在整体设计上,层次化和模块化是IDC架构的特征,如图1,这种架构设计带来了整体网络安全和服务部署的灵活性,给上层应用系统的部署也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图1IDC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架构分区结构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它将数据中心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用于部署不同的应用,使得整个数据中心的架构具备可伸缩性、灵活性和高可用性。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访问特性和核心应用功能,分成不同组,并部署在不同的区域中。

由于整个数据中心的很多服务是统一提供的,例如数据备份和系统管理,因此为保持架构的统一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相似的服务将统一部署在特定的功能区域内,例如与管理相关的服务器将被部署在管理区。

分区结构另一个特点是以IDC的客户群为单位进行划分,将具体客户应用集中在一个物理或逻辑范围内,便于以区域模块为单位,提供管理和其它增值服务。

层次化是将IDC具体功能分布到相应网络层、计算层和存储层,分为数据中心前端网络和后端管理等。

网络本身根据不同的IDC规模,可以有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网络分成标准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

1)核心层:提供多个数据中心汇聚模块互联,并连接园区网核心;要求其具有高交换能力和突发流量适应能力;大型数据中心核心要求多汇聚模块扩展能力,中小型数据中心共用园区核心;当前以10G 接口为主,高性能的将要求4到8个10GE端口捆绑。

2)汇聚层:为服务器群(server farm)提供高带宽出口;要求提供大密度GE/10GE 端口,实现接入层互联;具有较多槽位数提供增值业务模块部署。

3)接入层:支持高密度千兆接入和万兆接入;接入总带宽和上行带宽存在收敛比和线速两种模式;基于机架考虑,1RU 更具灵活部署能力;支持堆叠,更具扩展能力;上行双链路冗余能力。

图2IDC整体架构图2注解:FW---fire wall 防火墙ASE---Application Speed-up Engine 应用加速引擎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入侵防御系统AFC---Anomaly Flow Cleaner 异常流量清洗层次化和模块化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IDC的灵活扩展要求,在整体设计上的关键节点采用双机冗余和链路冗余的方案,如图2,也可以极大提高系统可靠性。

冗余链路:在骨干网设备连接中,单一链路的连接很容易实现,但一个简单的故障就会造成网络的中断,因此在实际网络组建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在多台交换机组成的网络环境中,通常都使用一些备份连接,以提高网络的健壮性和稳定性。

备份连接也称为备份链路或者冗余链路.备份链路之间的交换机经常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环路,通过环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冗余。

此种设计对于IDC的增值服务带来了可操作性。

当前IDC增值业务发展迅速,包括安全防护、流量清洗、内容监控和应用计费等,具体实施部署则可依据主机单元和分区模块单元进行业务提供。

2.2 IDC内部的基础网络设计基本的网络模型是三层组网,通常情况下,以汇聚层为单位,划分IDC的区域和模块,安全防护地部署在每个分区模块内,按需部署。

图3 IDC单分区模块内部网络图3注解 LB---Load Balancer 负载均衡器常用的设计是以网络核心为全路由层,而各分区服务器的二层终结在汇聚层交换机上,汇聚层交换机与核心通过路由三层互联,因此在IDC各个模块内,以多生成树协议MSTP(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VRRP)的方案,形成了服务器群的高可靠接入。

除了产品高可用设计外,H3C 作为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数据中心高可用方案设计上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具体可分为服务器接入高可用设计,接入层到汇聚的高可用设计,汇聚层的高可用设计。

2.2.1 服务器接入高可用设计就是所谓的服务器多网卡接入。

为了实现接入高可用,服务器通常采用多链路上行,即服务器采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多网卡接入,服务器中的网络驱动程序将两块或者多块网卡捆绑成一个虚拟的网卡,如果一个网卡失效,另一个网卡会接管它的MAC 地址,两块网卡使用同一个IP 地址,而且必须位于同一广播域,即同一子网下。

服务器和接入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有4种方式:网络可用性从右至左依次升高。

因此H3C 推荐采用第一种接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的服务器采用交换机容错模式分别接入到两台机柜式交换机上,并且将VLAN Trunk 到两台设备上,实现服务器的高可靠接入。

2.2.2 接入到汇聚层高可用设计接入到汇聚层共有4种连接方式,分别为倒U 型接法、U 型接法、三角型接法和矩形接法,这里所谓不同类型的接法是以二层链路作为评判依据,比如说矩形接法,从接入到接入,接入到汇聚、汇聚到汇聚均为二层链路连接,因此形成了矩形的二层链路接法。

H3C 推荐三角型接法:因为1)链路冗余,路径冗余,故障收敛时间最短。

2)VLAN 可以跨汇聚层交换机,服务器部署灵活。

在实际部署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下方案:1)H3C 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H3C IRF 能够实现分布式设备管理、分布式路由和跨设备链路聚合。

部署H3C IRF,除了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减少单点故障影响,还可以:①分布式处理二三层协议,极大提高网络高性能。

②多台交换机组成一个逻辑Fabric,配置管理更高效。

③堆叠组内设备软件版本同步升级容易。

④整个堆叠组的设备支持热插拔,灵活管理。

2)接入与汇聚采用MSTP+VRRP:提高可用性,还可以做到链路的负载均衡。

2.2.3 汇聚高可用性设计1)汇聚交换设备之间的VRRP;2)安全、应用优化设备之间的VRRP:可以内置或者旁挂到汇聚交换机上(推荐旁挂,而不是串连到网络中,消除性能瓶颈)。

利用HRP 协议实现在Master 和Backup 防火墙设备之间备份关键配置命令和会话表状态信息的备份。

HRP 协议承载在VGMP 报文上。

通过指定的负载均衡算法,对指向服务器的流量做负载均衡,保证服务器群能够尽最大努力向外提供服务,提升服务器的可用性,提升服务器群的处理性能。

2.3 当前网络架构的不足为了提高IDC基础网络适应性,各方案提供商针对STP/VRRP的快速收敛与可靠计算,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对于故障恢复速度不断加快。

但是本方案架构的不足也是明显的:2.3.1 设计复杂性对于大型IDC来说,每个汇聚模块下都将作MSTP的环路设计。

当实例数增多时,链路故障及切换计算分析的复杂性增加,网络设备为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要增强的手段也要加强,除了服务器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 Teaming的兼容性设计,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双向转发检测) For VRRP、Root Guard、Loop Guard、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桥协议数据单元) Guard、Port fast、Uplink-fast、Backbone-fast、Dispute Mechanism、Bridge Assurance等诸多复杂特性将在网络配置。

额外的功能目标是为增强网络健壮性,但是它们相互耦合,使组网环境复杂化,并消耗各个网络设备自身的计算与通信资源;过多的状态机制、通信量与计算量,又引入了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局部设计已经带来IDC的架构复杂化,在当前IDC虚拟化趋势下,难以将服务器虚拟化后再将整个IDC资源的调配扩展到数据中心。

图4 复杂的接入与汇聚架构2.3.2 带宽利用不足在当前网络架构下,MSTP环路防止能力将使得接入交换机的上行链路只有一半处于工作状态,即双归属的其中一条链路被阻塞了,使链路利用率低下了;当活动链路的流量接近设计门限时,带宽升级成本是两倍关系,即对于双归属的两边需要同质地进行升级。

当前网络技术也部分支持在VRRP的两个网关上进行流量负载分担的架构设计,但是这同样使得设计复杂性,使 IDC故障定位引入了更复杂的网络环境,由于这与服务器群的流量有关系,负载分担的效果基本无法描述。

图5VRRP&MSTP负载分担的架构2.3.3 虚拟化支持有限为提升大量闲置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计算虚拟化技术已经逐步在IDC进行应用。

形成计算池,并能在IDC范围内进行计算调配。

计算虚拟化能够极大提高IDC服务器利用率,大幅降低IDC能耗及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总体拥有成本)。

但MSTP&VRRP的架构对虚拟机的迁移,使之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模块内,即模块级的虚拟化能力,在IDC虚拟化应用初期,具有一定空间。

但伴随模块内部计算密度的不断增强,业务流量不断增大,现有的架构仍将带来带宽利用率不充分的问题。

图6 服务器虚拟化要求虚拟机在二层连通网络迁移3 下一代IDC的架构设计3.1 关键的驱动力―――虚拟化当前IDC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越来越大,服务器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单台服务器利用率低下,总体IDC的计算资源利用不充分。

虚拟化技术面向IDC,将计算资源池化,按照IDC应用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使得服务器上闲置的计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图7 计算虚拟化3.1.1 计算虚拟化的直接效果单位计算密度极大提升。

据统计,服务器利用率从虚拟化前平均15%可提升到50%-60%,甚至可以更高。

某些拥有主流虚拟化技术的厂家可达到的物理服务器整合比为8:1~20:1。

物理服务器吞吐量增加。

一台物理服务器被虚拟化成多台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VM)后,各VM对外吞吐量总和将比虚拟化前成数倍提升。

3.1.2 对基础网络的影响虚拟化后,相同网络单元接入的逻辑服务器密度增加,业务流量增加,相当于将一个原来大规模的网络业务,合并到一个较小的网络单元进行承载,网络本身的承载业务被扩展了,网络服务器密度大量增加,吞吐量极大增加,局部网络故障带来的业务影响也扩大了范围和增加了严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