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_谈多热源联网供热技术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摘要:近几年,多热源环网联合供热系统经实际运行,已取得明显效果,并充分显现出诸多优点。
本文对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应用的必要性、技术要求与设计运行要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多热源联合供热必要性多热源联合供热是在一个供热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热源共用一个管网的供热形式。
这种供热形式在集中供热发展较早的北欧已被普遍采用,而我国因集中供热事业起步较晚,只最近几年才在部分城市中应用。
推行多热源联合供热十分必要,主要有:(一)降低能耗,是节能必要之路供热能耗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冬季较寒冷地区。
因此,合理利用各种能源和节约能源是降低供热成本的重要环节。
必须从使用地能源的品位、提高燃料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降低运行能耗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而多热源联合供热形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
例如一个多热源系统:(1)当各热源使用不同燃料时,可在低负荷时不启运燃料价格高的热源,以降低运行成本;(2)当各热源热效率不同时,首先投运热效率高的热源使之满负荷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不能满足负荷需要时,再依次投运其它低效率热源;(3)当在一个供热区域内同时存在几个独立单热源供热系统时,可把它们连成一个多热源系统。
在负荷低时只启运其中一个或两个热源,使之达到满负荷运转,以实现整体节能目的。
否则会造成在供热低负荷时,各热源都在低效率下工作,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二)提高供热系统可调性和可靠性,改善供热效果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因系统规模大,常设计为环形网,并在环网干线上配置调节阀门,这样无论热源还是管网,可增加互补性,一旦出现故障或事故,可不必停运维修,只通过正确适时协调、调节调度,就可达到供热需要,这种通过提高供热系统可调性和可靠性,进而改善供热效果是多热源联网的独特优势。
(三)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高管理运行水平燃煤集中供热系统中为提高系统能效,其发展趋势仍是扩大供热规模,提高锅炉热容量,实现大型集中供热。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摘要】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供热模式,将不同的热源有效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意义,接着对其原理进行了解析,并探讨了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潜在价值。
文章也分析了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文章展望了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其对能源结构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原理解析,应用领域,优势,挑战,示范项目案例,发展趋势,推广,能源结构,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概念介绍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是指利用多种不同热源进行联合供热的技术。
传统的供热系统通常只采用单一热源,如锅炉或地热等,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
而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则通过将多种热源组合利用,实现能源互补、优势互补,提高供热系统整体效率和稳定性。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和废热资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利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调度,不仅可以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还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影响。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出现,为城市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在当前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的背景下,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将对城市供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发展意义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发展意义在于有效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单一能源供热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能够整合各种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实现能源之间的互补和转化,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供暖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供暖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供暖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和演进。
过去,人们主要依赖于燃煤锅炉和个人取暖设备来解决冬季供暖问题。
然而,这些传统的供暖方式存在着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了迎合低碳、环保和节能的目标,新型供暖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供暖市场的主流。
本文将探讨供暖方式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展示。
一、地源热泵供暖技术的兴起地源热泵供暖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供暖方式。
该技术利用地下的温度恒定特点,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将地下的热能转移到室内,从而实现供暖和热水的需求。
地源热泵供暖技术以其高效、环保和节能的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居民小区、办公楼和商业建筑中。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地源热泵供暖技术有望在更多的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二、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前景太阳能供暖系统利用太阳能热能进行供暖和热水生产,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太阳能供暖系统通过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并利用管道系统将热能输送到室内。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优点是可再生、清洁和节能,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尽管太阳能供暖系统在一些北方地区的湿冷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鼓励,太阳能供暖系统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集中供热网络的拓展集中供热网络是指通过热源站和管道网络,将热能输送到用户家庭或建筑物的供热系统。
相较于传统的分散供暖方式,集中供热网络具有供热效率高、热力损耗少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集中供热网络主要依靠燃煤热源,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的问题。
未来,随着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集中供热网络有望通过与新能源技术的结合,实现更为环保和高效的供热方式。
四、智能供暖系统的崛起智能供暖系统是指通过感应器、控制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供暖设备的自动调节和远程控制。
智能供暖系统可以根据室内温度、人员活动和天气状况等因素,智能调整供暖设备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舒适度和能效的最佳平衡。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是指利用多种能源对供热系统进行供热,实现能源互补、优化能源利用和降低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城市化程度高、热负荷大、能源短缺的地区,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供热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不同形式的能源应用于供热系统,通过联合供热实现能源的最优匹配。
其中,常见的热源包括锅炉、热泵、太阳能、余热、垃圾焚烧等。
不同热源之间的互补性可通过配置多种供热方式来实现,如蒸汽、热水、直接和间接供热等。
通过多种能源的匹配和优化调控,可以有效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中,热源之间的联合作用是关键。
各热源的运行状态需实时监测、控制,以保证联合供热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系统的不同热源间应具备一定的衔接能力,实现热能的互补利用。
此外,各热源的运行时段应相互协调,以实现最优化的能源利用。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应用已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例如,一些大城市已采用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解决供热难题,同时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在北京,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利用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通过互补利用,使供热效率提高了10%以上。
在南方城市,太阳能与电能联合供暖,可彻底解决采暖难题,同时降低了城市能耗,减轻了环境污染压力。
综上所述,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因其高效、可持续、环保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
如何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技术创新和完善,成为了下一步的关键。
加强热源的监测、参数调控,进一步提高联合供热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将推动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出贡献。
供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供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暖作为一项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冬季越发显得重要。
供暖发展对于确保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供暖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供暖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回顾供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暖规模不断扩大。
传统的供暖方式主要包括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两种形式。
集中供热通过锅炉房将能源转化为热能,通过输送管道将热能传输到用户的房间内,实现供暖的目的。
分散供热则是通过燃烧装置将能源直接转化为热能,供暖设备直接安装在用户的房间内。
然而,当前供暖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能源供应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供暖方式主要依赖于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的能源供应模式不可持续。
其次,供暖设备老化。
许多老旧的供暖系统已经服役多年,存在着安全隐患和能效低下的问题。
再者,能源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能量浪费现象,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然而,未来供暖发展的趋势充满希望。
一方面,清洁能源将成为供暖的重要选择。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熟,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将逐渐在供暖领域得到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提高供暖效率。
另一方面,智能供暖系统将逐渐普及。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供暖设备将通过远程监控、智能调节等方式实现智能化,提高用户的用能体验和设备的能效。
为了推动供暖发展,政府应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
首先,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用户采用清洁能源供暖设备。
其次,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加强对供暖设备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提升供暖设备的能效和安全性能。
最后,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供暖工作。
农村地区供暖设施相对滞后,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供暖设施,提高农民的供暖条件。
此外,企业也应积极主动探索新的供暖模式。
一方面,可以在传统供暖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提高供暖效率和舒适度,例如通过改进集中供热的管道布局,减少热损失;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供暖设备的能效。
我国供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供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供热事业是确保冬季供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民生项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热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就我国供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供热现状我国供热行业目前主要以集中供热为主,通过燃煤锅炉、天然气锅炉等供热设备,将热能输送到建筑物内部,解决居民采暖和热水供应的需求。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热系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供热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部分老旧城区的供热设备陈旧,效率低下,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
同时,由于采暖期间需求峰值较大,供热系统的稳定性有待加强,存在一定的供能压力。
其次,我国供热方式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采用燃煤锅炉供热,这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也存在安全隐患。
在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供热行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清洁供热的发展。
此外,我国供热行业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行业监管不够严格,存在一些违规、滥竽充数等问题,给供热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我国供热发展的趋势1. 清洁能源供热将成为主流随着我国大力推进能源转型,清洁能源将在供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在天然气、光热、地热等清洁能源方面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推动供热行业向清洁能源转型。
特别是在环保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采用清洁能源供热不仅能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还能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2. 供热技术的创新和升级随着供热需求的增加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供热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供热设备方面,由燃煤锅炉向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锅炉的转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同时,利用余热发电、地源热泵等新兴技术也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此外,智能供热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是供热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3. 供热体制的改革和规范为了推动供热行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供热市场的监管,完善法规和政策,推动供热市场的规范化运作。
集中供热的发展历史与供热服务
集中供热发展史及新技术应用一、集中供热发展历史1、集中供热人们在口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都需要使用大量热能。
将自然界能源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热能以满足人们需要科学技术,称为热能工程。
生产、输配和应用中,低品位热能工程技术,称为供热工程。
我们目前探讨研究对\对象主要是采用热水或蒸汽作为媒介输送热能来满足热用户对中低品位热能使用,也就是要保证建筑物卫生和舒适条件用热系统(如供暖、通讯、空调和热水供应)和消耗中低品位(温度低于300°C—350°C)生产工艺用热系统。
集中供热: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由热源集中向一个城镇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方式成为集中供热。
目前集中供热己成为现代化城镇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城镇公用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标志之一。
集中供热优点:①给城市提供稳定、可靠、高品质热能。
②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美化城市环境。
③有效利用城市空间。
④具有重要社会效益。
集中供热系统组成:热源、热网、热用户三大部分组成。
2、建筑物能耗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从消耗能量总分布來看,用来保证建筑物卫生、舒适条件供暖、空调等能源消耗量占有较大比例。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占到总能耗25%—33%。
我国统计数据我没有查到,从各国发展一个过程中来看有一个共同特点,发展中国家能耗比发达国家消耗大,不发达国家要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能耗小。
不发达国家能耗V发达国家能耗<发展中国家能耗。
我国目前建筑物能耗应该是很大。
3、供热工程发展概况火使用,蒸汽机发明,电能应用及原子能利用,是人类利用能源历史上四次重要突破。
①火利用使人类走向了文明。
②蒸汽机发明开创工业革命道路。
③电能应用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
④原子能利用开拓了人类能源使用新途径。
在人类很长历史时期,如北京原始人化石发源地龙骨山和欧洲安得塔尔化石发源地,都曾经发现过烧火遗迹。
这种局部取暖装置,如火炉、火墙和火炕,至今在北方农村还在大量使用。
未来供气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未来供气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供气供热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供气供热行业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未来供气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一、清洁能源供热成为未来趋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燃煤供热方式将逐渐被清洁能源所取代。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供热行业的主要热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智能化供热系统提升用户体验未来供热行业将加大智能化供热系统的建设和推广。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供热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供热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智能终端实时了解供热信息,方便灵活的调节室温,提升供热体验。
三、地下管网改造提升供热质量地下管网是供气供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供热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未来供气供热行业将加大对地下管网的改造与维护力度,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提升供热质量,减少能源损失。
同时,加强管网的监测和维修,及时排查和修复漏气漏热问题,确保供热安全。
四、供气供热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未来供气供热行业将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供热方式。
例如,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利用电池储能系统存储太阳能和风能,实现供热与储能的双重利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通过智能分析和预测,实现供热系统的智能调度和能源的优化利用。
未来供气供热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供气供热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同时,政府对供气供热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未来供气供热行业将朝着清洁、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
集中供暖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分析
第42卷第31期•134 •20 1 6 年 1 1 月山西建筑S H A N XI ARCHITECTUREV o l.42 No.31Nov.2016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31-0134-02集中供暖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分析刘翠霞(太原市热力公司,山西太原030024)摘要:通过对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稳定、节能、经济等特征分析,阐述了多热源联网系统研究及运行的重点,提出了多热源联网 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以及需要重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集中供暖,多热源,供热系统,节能中图分类号:TU833 文献标识码:A〇引言现阶段,我国逐步开展了“三步节能”活动,而对于供热行业 来说,集中供暖所消耗的能源量最多,并且表现出了逐年增加的 发展态势。
因此,如何在热源方面来减少集中供热对于能源的消 耗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多热源联网系统 开始不断的被推广。
在一些供热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早在 20世纪70年代左右就开始推广多热源联网的集中供热运行模 式。
其中垃圾焚烧企业及热电企业共同来承担供热所需的基本 负荷,而由锅炉来承担供热峰值时的负荷,从而使热电企业、垃圾 焚烧企业以及锅炉房联合、协同的完成整个供热过程。
我国城市 在集中供热的技术规划里也强调,如果城市中有多种供热手段,应逐步地实施多热源供热模式,并不断的完善多热源联网工艺。
并且,我国北京、沈阳等多个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多热源联网集中 供热系统的改造。
1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的特征1.1 系统稳定经过不同的多个热源连结而成的多热源供热联网体系,在系 统的使用过程中不同的热源是存在互为备用的联系。
如果单个 热源亦或供热主干线出现一定的故障,也不会对整个供热系统带 来较大的影响,同样可以保障系统的正常功能,并能够尽量的减 少因系统故障对用户产生的不利影响。
同时,采用多热源联网运 行,其环状管网所拥有的摩阻系数相对小,不同热力站自用压头 要相对大,使供热系统的整体压力更具有稳定性。
我国供热行业智慧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供热行业智慧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供热行业也不例外。
智慧供热作为供热行业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对我国供热行业智慧供热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供热的现状当前,我国供热行业智慧供热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
各地供热企业纷纷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智能监控、数据分析和运行优化。
智慧供热的主要特点包括:1. 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
通过在供热管网、换热站等关键节点布置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现对供热系统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控。
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中心,供热企业可以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实时掌握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数据分析与运行优化。
借助大数据技术,供热企业可以对供热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供热负荷变化规律和用户用能行为趋势。
通过对供热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供热企业可以优化供热计划,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3. 用户便捷的控制方式。
智慧供热还包括对用户的智能化服务。
通过手机APP、智能热表等设备,用户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供热情况,并进行温度调节、用热计量等操作。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实时调整室内温度,提高供热舒适度。
二、智慧供热的发展趋势智慧供热不仅提升了供热行业的管理效率,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供热服务。
未来,智慧供热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1. 智慧供热与清洁能源的结合。
在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我国供热行业正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智慧供热将与清洁能源技术相结合,优化供热系统的运行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 智慧供热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
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智慧供热将与能源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供需的智能匹配。
通过能源互联网平台,供热企业可以实时了解能源需求,灵活调整供热计划,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灵活性。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是指利用多种热源,如燃煤、燃气、余热、太阳能等,通过合理的配置和组合,实现对供热系统的联合供热。
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热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特点、应用和发展趋势。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特点:1. 资源综合利用: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热源,包括燃煤、燃气、余热、太阳能等,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同的热源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供热需求下能够相互补充,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
2. 灵活性强: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供热需求和运行条件,通过合理的配置和组合,实现热源间的联合供热。
在节能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灵活性使得供热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和市场的变化。
3. 系统稳定性高: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采用多种热源进行联合供热,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当某一热源出现故障时,其他热源可以进行联合供热,保证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
4. 技术实用性强: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实施不需要过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可以使用现有的供热设施和管网,降低了系统改造的成本和风险。
2. 工业余热利用:在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余热,如果能够将这些余热有效地利用起来,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工业余热,为周边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提供供热服务。
3. 太阳能热利用: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能够结合太阳能采暖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热能为供热系统提供支持,不仅能够降低系统的能耗,还能够减少碳排放,对于建筑节能和环保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优化配置和组合:未来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将进一步优化不同热源的配置和组合,使得系统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运行,通过智能控制和管理,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2. 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未来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将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推动供热系统向更加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包括采用新型的供热设备和管网,推动供热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供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供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热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供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供热行业的现状1. 供热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中国,供热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实现了全民供暖。
尤其是北方地区,供热已成为人们冬季生活的基本需求。
2. 能源结构逐渐优化:供热行业的能源结构正在逐渐优化,传统的燃煤锅炉被逐步替代为清洁能源。
新能源热电联供、地热能、太阳能等技术的应用,使供热行业在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 技术水平提高:供热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效节能的供热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和运维管理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供热行业的趋势1. 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供热行业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新能源的应用将成为未来供热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2. 提高供热效率:供热行业将致力于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通过改进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供热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智能化和数据化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热行业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数据化应用。
通过智能计量、远程监控和预测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4. 绿色供热示范项目的推广:为了推动供热行业的绿色发展,各地将加大绿色供热示范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力度。
通过示范推广,引领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5. 跨行业融合发展:供热行业将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形成供热与电力、供热与建筑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模式。
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互补,实现供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法规和政策支持:为了促进供热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将继续加强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力度。
通过完善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推动供热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是指利用多个能源进行供热的一种系统。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在传统供热系统中,通常采用单一能源,如煤炭、天然气或者电力来进行供热。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不够充分利用、环境污染等。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就是通过组合利用多种能源来进行供热,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能源的组合利用,比如太阳能与气体能、地热与电能等。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选择最合适的能源组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二是适当的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比如通过储热罐、热泵等设备来实现不同能源之间的转换和储存,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二、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优势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相对于传统供热技术有很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提高能源利用率。
通过多种能源的组合利用和能源转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
2. 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选择清洁能源和减少燃烧过程,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能源组合,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4. 降低成本。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选择多种能源进行供热,从而在能源采购上节约成本。
5. 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和优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已经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北欧国家、中国西部地区等。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和气象条件的不同,适合利用多种能源进行供热。
以下是一些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的应用案例:1. 太阳能和地热联合供热。
在一些阳光较充足的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热水和地热能够进行供热,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
4. 热泵和电能联合供热。
2024年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舒适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集中供热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供暖方式逐渐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
本文将对集中供热市场的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市场规模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拥有集中供热的城市已经超过300个,其中超过80%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实现了全覆盖。
集中供热所覆盖的居民人口大约在2亿左右,占全国城镇居民的比例约为20%,市场规模巨大。
市场发展动态1. 技术升级与改造为了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集中供热市场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
传统的燃煤锅炉逐渐被清洁能源替代,采用天然气、燃气、生物质等新型能源的供热设施逐渐增多。
同时,加装换热器、改造管道、优化系统等措施也在推进,以提高供热效果和降低能源消耗。
2. 政府政策支持为了加快集中供热市场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例如,对于建设集中供热的新建住宅小区给予经济补贴;对于老旧小区进行供热改造,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对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的扶持力度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集中供热市场的繁荣发展。
3. 居民需求的增长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
集中供热可以确保供暖的稳定和温度的均衡,与传统的地面采暖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因此,市场需求的增长成为促进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集中供热市场存在着多家供应商的竞争。
其中,国有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占据较大比例,拥有较强的资源实力和技术实力。
此外,一些民营企业也正在加快市场布局,以期分一杯羹。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集中供热市场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1. 清洁能源的普及为了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未来集中供热市场将更加侧重清洁能源的应用。
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新型清洁能源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降低碳排放并提高供热效率。
2. 智能化管理的提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未来集中供热市场将进一步智能化。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我国进行供暖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如今多热源联网进行合理供热的系统应用逐渐普及,这种供暖实际运行效果非常好,已经取得了有效地成就,这种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标签:供热技术;多热源应用;设计理念;运行措施;基本应用1、为什么要注重多热源供热技术多热源联合供热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一些欧洲地区,在一些西方国家得到了有效地应用,我国在供暖措施这个领域发展的过程非常晚,很多时候都是借鉴一些西方的先进进步,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转换。
这种技术应用时需要保证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进行应用,此外将多个热源进行统一应用,以一个管网运行的基本供热形式。
我国在近几年才开始逐渐推广这项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介绍它的主要优势:1.1能源消耗较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能耗这项工作,目前世界范围内整体的能源消耗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我国一些冬季寒冷的情况这种能耗值很高。
对于国家而言,如何开展有效地措施进行能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合理节约至关重要,与整个供热工作的成本联系十分紧密。
目前能源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从品味出发,提升整体燃料的实际利用效率,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适当的应用,这样才希望能够达到理想的水平。
应用多热源联合这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
(1)不同的热源进行供应时都会采取不同种类的燃料,整体的负荷程度较低,应用的燃料本身价格较低,这样才能够降低整体的经济成本。
(2)每种热源应用的实际效率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首先采用热效率高的能源进行应用,这样能够满足基本的负荷运行情况,发挥最大的利用作用。
当它自身无法满足基本的负荷时,在填入其他的能源进行补充。
(3)经常会出现几个独立的供热区域在同一范围内运行的情况,此时采用特殊的系统将他们进行有效联系。
当整体负荷程度较低时可以只采用一两个热源,慢慢的将其转化为满负荷运转,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节能效果。
郑州市集中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郑州市集中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摘要:城市供暖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是关系到千户万家的切身利益,因此探析城市集中供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以郑州市集中供热为例,浅谈城市集中供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集中供热;供热现状;发展趋势城市集中供热现状分析(一)国内供热的重要阶段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建设了大批的热电厂,用于给人民解决用电的同时也解决了用暖问题,这一时期也是国内集中供暖迅速发展,也是大型区域锅炉房供暖的黄金时代。
(二)国家政策引导国家政策反复强调,要淘汰燃煤锅炉供暖,采用清洁供暖,鼓励人民采用清洁新能源或者新方法因地制宜的采暖方式取暖。
(三)郑州市集中供热现状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在2018年,市区总面积约74万公顷,2020年城镇人口已超1000万人,城市化普及率很高,而没有享受到集中供暖的人民对集中供暖要求很急切。
郑州市内供热公司及情况如下:2019年采暖季,郑州市集中供暖的企业有:郑州市热力总公司(包括7座已逐步煤改气的区域锅炉房)、兴隆铺热电公司、郑州市高新区热力公司、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国电荥阳电厂、裕中电厂一、二期、豫能电厂等,而以上的燃煤企业,政府也要求它们逐步实现‘煤改气’。
全市供暖面积约1.4亿㎡,而这些企业已覆盖了90%是的集中供暖区域,7%为自备锅炉采暖,3%为其它方式采暖,郑州未来10年肯定满足不了郑州市的供暖需求,还需要增加热力供应。
1.1郑州市热力总公司,截止2019年底,实际供热面积9067万㎡,市区热网总长2600公里。
1.2其它热源1.2.1政七街热源厂是郑州市热力总公司下属分热源站,有4台20吨/小时的蒸汽锅炉,但因锅炉老旧燃烧效率低,管网年久失修,实际仅可供热面积约100万㎡。
1.2.2二马路热源厂是郑州市热力总公司下属分热源站,有4台20吨/小时的蒸汽锅炉,但因锅炉老旧燃烧效率低,,实际仅可供热面积约100万㎡,但其常年为周边群众提供生活热水,并有可以提供夏季制冷。
2024年集中供暖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集中供暖市场前景分析概述集中供暖是指通过集中供热设备,将热能集中供应给多个住宅和商业建筑,以实现冬季供暖的一种方式。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集中供暖市场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集中供暖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市场需求1.舒适性要求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需要稳定且高效的供暖系统来保障冬季的舒适度。
2.节能减排意识增强: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集中供暖能够减少燃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3.老旧小区改造需求:传统的分散供暖方式存在热能损失大、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老旧小区改造成集中供暖系统能够提高供暖效果,降低能源浪费。
市场规模1.政策推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是推动集中供暖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鼓励老旧小区的集中供暖改造,并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居民供暖需求也随之增加,市场规模潜力巨大。
3.环境压力: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碳排放规定的加强,推动了供暖市场的转型,集中供暖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1.供暖技术不断革新:供暖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如地源热泵、太阳能集热器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供暖效果更好,增加了市场的竞争。
2.企业数量增加: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集中供暖市场,竞争加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价格竞争激烈:供暖服务的价格是影响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前景1.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舒适性要求的提高,集中供暖市场前景广阔。
据预测,未来几年集中供暖市场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2.节能减排政策支持: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将推动集中供暖市场的发展,政府补贴和贷款政策将刺激企业投资和推广集中供暖系统。
3.技术升级的机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集中供暖系统将不断升级,提高供暖效果和使用体验,为市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集中供热系统中多热源联网有关问题的探讨
朱威 成 ( 松北区 供热管理办 公室 )
摘要 : 随着 城 市 建设 的 高 速 发 展 , 热 系 统 向着 大 型 化 、 热 源 方 向 发 热 能 的 成 本 是 不 同 的 。而 且 热 源 制 备 热 能 和 输 送 热 能 的成 本 随 着 所 供 多
展 。对 于 多 热 源 的 热 网 , 行 合 理 的调 度 , 定 优 化 的 运 行 方 式 尤 为 重 要 。 进 确 关 键 词 : 中供 热 多 热 源 联 网 问题 探 讨 集
承 担 的 热 负荷 而 变 化。 主 热 源 一 般 是 热 电联 产 的热 电厂 ,其 经济 性 好 、 靠 性 高 。 调 峰 热 源 的 运 行 时 间较 少 , 负荷 增 加 超 过 某 一 范 围 可 热 O 引言 时 调 峰 热 源 投 入 , 负 荷 低 于 某一 范 围 时调 峰 热 源 退 出 。 煤 调 峰 锅 热 燃 随 着 城 市 建 设 的 高速 发 展 , 热 系统 向着 大 型 化 、 供 多热 源 方 向发 炉 房 的 供 热 量调 节 及 时性 不 好 , 的投 入 和 退 出 不 很 灵 活 , 在 一 个 它 存 展 。 很 多城 市热 网规模 已经 超过 千万 平 方米 , 形成 了多 个 热 源联 网的 热 负 荷 过 渡 区 。 格 局 。 与单 热 源运 行调 度 不 同 , 热源 联 网运 行 的水 力 和 热 力过 程 相 多 6 多 热 源 联 网 运行 时各 个 热 源 调 度 方 法 当复 杂 , 运行 调 度 的难 度成 倍 增 加 。 于 多热 源 的 热 网 , 行 合理 的调 对 进 国 外 的 通 常做 法 是 , 热 源 满 负荷 运 行 , 峰 热 源 依 次 投 运 , 主 调 调 度, 确定 优 化 的运 行 方 式 ( 即确 定 是 采 用联 网 运行 还 是 解 裂 运 行 的 方 峰 热 源 与 主 热 源保 持 相 同供 热 温 度 ,按 照最 不 利 环 路 压 差调 度 调 峰 式) 尤为 重要 。 热 源 的循 环 泵 转速 。 国 的 热 源 与热 网 由两 家 分 管 , 热 量 与 需 热量 我 供 1 多热 源 联 网 运 行水 力过 程 模 拟 分 析 之 间 由 于 各 个单 位 的本 位 利 益 , 在 着 不 协 调 因 素 。另 外 , 国 的热 存 我 多 热 源 联 网 运行 时 , 源 分布 在 热 网 的不 同 位 置 , 在 水 力 汇 交 源供 热负荷调节能 力较差经常存在供 热量 不足 的问题 ,此时维持整 热 存 点 。 当各 个 热 源 的 运行 工 况 发 生 变 化 时 , 力 汇 交 点 将移 动 , 网 的 个 二 次 热 网 的供 回水 平 均 温 度 一 致 ,达 到均 匀 供 热 是 第 一位 的。 因 水 热 压 力分 布 和 流 量 分布 也将 随之 变 化 ,而 且 单 热 源枝 状 网运 行 时 的 水 此 , 国供 热 系 统 多 热 源联 网运 行 的 方法 应 该 有 别 于 国外 。 我 我们 的调 力 工况 变化 的一 致性 和 等 比 例 原 则 在 多 热 源 联 网运 行 时 不 再 适 用 。 度方法是 , 按照各个热源的热 负荷 分配 比例调度各个热源 的供热量 , 由于 各 个 热 源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联 网 后 的水 力工 况 与 各 个 热 源 解 裂 同 时按 照最 不利 环 路 的 运 行 工 况 ( 一 个 综 合 判据 , 不 是简 单 的压 是 而 运 行 的水 力 工 况 会 有很 大 的变 化 。 通 过 对 多热 源 联 网运 行 进 行 水 力 差 ) 整 整 个供 需 关 系 , 调 当最 不 利 环 路供 热 量 不 足 时 , 照 不 足 比例 按 工 况模 拟 分 析 , 算 出 水 力 汇 交 点 的位 置 、 网 的压 力和 流 量 分 布 、 同 比 例增 大 总供 热 量 , 之减 小 ; 计 热 反 由于 通 过 改变 循 环 泵 的 转速 比通 过 各个 热 源 循 环 水 泵 的运 行 工 况 和 耗 电量 、 个 补 水 点 处 的压 力 分布 。 调 整 热 源锅 炉 燃 烧 能 力 来 改 变供 水 温度 要 容 易得 多 ,因 此我 们 尽 可 各 2 多热 源 联 网 运行 的 补水 定 压 能 使 各个 热 源 供 水 温 度 保 持 一 致 的 方 法是 通 过 控 制 各 个 热 源 的循 环 个 热 网 中 只能 有 一 个 定 压 点 , 热 源 联 网 运 行 的热 网 , 于 考 泵转速 , 热温度 高时加 大循环泵转速 , 多 由 供 供热温度低时减 小循环泵转 虑 到 有 可 能 要解 裂运 行 , 个热 源 处都 会 设 置 自 己的 补水 定 压 点 。 每 在 速 。 由于 向各 个 热 源 发送 供 热 量 和 供 热 温 度 的调 度 指令 的 实时 性 , 最 多热 源 联 网 运行 时 , 般 主 热 源 的 回水 压 力 最 低 , 其 他 辅 热 源 的 回 好 采 用计 算机 监 控 技 术 实 现 。 一 而 水 压 力 比它 们 单 独运 行 时 要 高 。 此 , 水定 压 点 一 般 应 该 设 置 在 主 因 补 7 多 热 源联 网运 行 时一 次 热 网 的 调节 方法 热 源 的 回 水 管道 上 , 主 热 源定 压 点 压 力 恒 定 后 , 他 辅 热 源 的 原 有 当 其 次 网 的调 节 实 质 是 各 个 热 力站 一 次 流 量 的调 节 ,按 照 国外 的 单 独 运 行 时 的补 水 定 压 点 只 能 作 为 补 水 点 。 做 法 , 个 热 力 站按 照室 外 温 度 实 现 气 候 补偿 即可 。 国 的热 源与 热 各 我 3 热 负 荷 变 化 的 动态 计 算 方 法 网供 需 匹 配情 况 与 国外 不 同 , 们 经 常 出 现供 热量 不足 , 各 个热 力 我 若 影 响 热 负 荷 变 化 的主 要 因 素 是 室 外 温 度 和 供 热 面 积 的 变 化 , 其 站按 照 室 外温 度 进 行 气 候 补 偿就 必然 存在 争 抢 供 热 量 的 问题 ,造 成 次夜 间休 息 时 降 低 室 内温 度 和 白天 太 阳 辐 射 、 着 人 们 生 活 起 居 时 不 利环 路 不热 ,而 我 国 的供 热 原 则是 尽 可 能 让 所 有 用 户 享 受 同等 的 随 间部 分 生 活 热 水 负荷 规 律 性 的 周 期 变 化 都 将 引起 热 负荷 的 变化 。 供 供 热待 遇 , 因此 一 次 网调 节 的主 要 目的 是 平衡 调 节 。 虑 到 各个 热 力 考 热 的最 终 目的 是 为 了随 着 热 负荷 的 变 化 及 时 供 应 相 应 的 热 能 , 此 站换 热器 选 型 面 积 和 运 行 工 况 的 差 异性 ,考 虑 到 二 次 网循 环 水 量 的 因 热 负荷 变 化 的 动 态 实 时 计 算 很 有 必 要 。 中室 外 温 度 变 化是 引 起 热 差 异 性 ,不能 简 单 的将 按 照供 热 负荷 计 算 的一 次 流 量作 为一 次 网 的 其 负 荷 变 化 的 最 主 要 因 素 , 由于 室 外 温 度 的 变 化 频 率 和 变 化 幅 度 较 平衡 依 据 。 大 ,供 热 系 统 实 时 地 跟 踪 室 外 温 度 的 变 化 进 行 调 节 的难 度 很 大 , 甚 对于 小型 单 热 源 枝 状 网 , 衡 调 节 完 成 后 不 必频 繁 调 节 , 般 可 平 一 至不可能。 以 手工 实现 。 而 对 于 大 型 或 特 大 型热 网应 该 采 用计 算机 全 网 自动 平 在 动态 计 算 热 负 荷 时 室 外 温度 是 关键 , 因此 , 外 温 度 的 测 量 要 衡 调 节 技 术 。 计 算 机 全 网 自动平 衡 调 节 技 术 要 求 各 个 热 力站 的运 行 室 准 确 。 方面 我 们 要 选精 度 等 级 高 , 一 可靠 性 强 , 定性 好 的产 品 。 一 工 况 实 时采 集 到 监 控 中 心 ,监 控 中 心能 够 实 时调 节 各 个 热 力站 的 电 稳 另 方面 我们 要规 范 室 外 温 度 的 安 装 , 强 室 外 温 度 的校 准 工 作 。 加 动调 节 阀 门 , 这样 做 一般 投 资 较 大 实 施 较 难 , 虑 到 在 多 热 源热 网 中 考 控制滞后 时间的参数是实际室外温度 与用于参控 的当量室外温 存 在 一 些 大型 分支 ,每 个 分 支 中 的热 力站 的运 行 工 况 存 在 一 致等 比 度 的偏 差对 时 间 的积 分 值 , 当该 积 分值 超 过 我 们 的规 定 后 “ 分 常 失调 的规 律 , 以将 各大 型 分 支 作 为 一 个 热 力 站进 行 总体 平 衡 。 支 积 可 分 数 ” 将 改 变 当 量 室 外温 度 值 。 制平 滑 程 度 的参 数 是 每 次 改 变 当 量 内 各 个热 力站 的平 衡 调 节 , 以手 工 完 成 , 好 后 一 般 就 不 需再 调 节 就 控 可 调 室 外 温度 的幅 度 ,该 幅 度值 为 实 际 室外 温 度 与 当量 室 外 温度 偏 差 除 了 。 主 干 管 上还 会 存在 大量 的小 规 模 热 力 站 , 些 站 的 运行 工况 变 在 这 以“ 滑 系 数 ” 该 系数 是 我 们 事 先 设 定 好 的 。 平 , 化 对 整个 大 网工 况 的影 响 不 大 , 以采 用 本 地 自动 控 制 的 方法 , 这 可 让 热 源供 热 与房 间 需热 之 间存 在 几 级热 网系 统 , 由于 热 网 的蓄 热 作 些 热 力 站按 照 室外 温 度 的变 化 实 现 气候 补 偿 , 时 自动 限制 流 量 。 同 经 需 便 用 , 得供 热量 变化和 需 热 量 变化 之 间 的 矛盾 有 可 能得 以缓 解 。合 理 过 简 化 的热 网 , 要 实 时监 控 的规 模 会 大 幅 度减 小 , 于 实 现计 算 机 使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
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摘要:多热源联合供热在节约能源、提高系统的供热质量和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等多个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供热企业的关注。
本文从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概述了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必要性,分析了热源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总结了多热源环网供热系统的主要优点。
关键词:多热源;系统;供热;技术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y, reliability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joint heating heat source, analyzed the heat source of the technica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sums up the heat source ring network more than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e heating system.Keywords: heat source; System; technology引言多热源联合供热就是在一个供热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热源共用一个管网,而且联合运行时又不相互隔断的供热形式。
这种供热形式在集中供热发展比较早的北欧已被普遍采用,而在我国由于集中供热事业起步较晚,只在近几年才在部分城市中得到应用。
其中一些城市已有了较成熟的运行经验,而大部分城市还处在试运行阶段。
但总的看来,多热源联合供热已在不少城市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它在节约能源、提高系统的供热质量和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等多个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供热企业的关注。
1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必要性这些年,由于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以及能源供应的紧张,人们在探讨各种能源利用的同时,在供热界展开了何种供热方式最好的争论。
我认为:在我国,只要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改变,那么就全国范围而言,集中供热显然应该是供热的主要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年第4期(总第51期) SHANXI ENERGY AND CONSERVATION 2008年12月 出版27集 中 供 热 的 发 展 趋 势——谈多热源联网供热技术刘欢,王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叙述了多热源联网供热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特点、构成、设计步骤以及各种工况下多热源的运行调节等,提出了多热源联网供热技术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指出了多热源联网技术在多方面的优势和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多热源联网;工况;运行调节中图分类号:TU8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997-(2008)04-0027-030 引言多热源联网是指2个以上的热源组成1个热网系统为用户供热。
这项技术是国际上供热技术先进的国家,为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综合运用水泵调速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项先进的热水管网运行技术[1]。
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可极大地减少区域锅炉的运行时间,还能充分利用热电厂多余的热能[2]。
1 多热源联网的特点1.1 节能多热源联网系统,由主热源担负基本热负荷,尖峰热源承担尖峰热负荷,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庞大设备的数量,进而减少初投资,而且可以使更多的设备在满负荷下高效运行,其节能及降低运行成本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3]。
1.2 经济多热源联网的供热系统,由于其系统规模大,多被设计为环形网。
这种设计有利于各热源竞价上网,优胜劣汰。
低热价的热源(如热电厂)在整个采暖期尽量做到满负荷运行,从而压缩高热价热源的供热量,促进供热系统的优化,提高供热系统运行的效率。
这样,热力公司就可大幅度地减少热量购入费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1.3 可靠在多热源的供热系统中,当其中某一热源(或该热源主管网)发生事故,停止或减少对外供热时,其他热源能够承担全部(含故障热源所带的热用户)负荷的 75%以上,并能将这部分热量均衡地分配给用户,因此,他的安全可靠性比单一热源的供热系统有明显提高。
1.4 可扩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在迅猛发展,集中供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种形势下,多热源联网有利于提高供热系统可扩展能力,比较适应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
2 系统的构成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由热源、热交换站与管网组成。
2.1 热源的基本形式以1个或几个热源作基本热源(也称主热源),一处或几处锅炉房为峰荷热源(也称调峰热源) [4]。
这种热源形式是不同类型热源的组合。
在设计和运行上,通常是以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利用率高或可再生的、运行成本低的为主热源,保持长时间、高效率、稳定负荷的供热。
其他则为峰荷热源,当用热量超过主热源时依次投入运行供热[5]。
2.2 热交换站在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中,热交换站可看作是从热网上取热的热用户。
他的负荷是根据他所供热用户提供的资料来确定的。
2.3 管网的基本形式和特殊结构多热源的供热管网可以是枝状管网,也可以是环状管网,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但因整个管网与多个热源连接,因此,又有别于单热源的管网。
3 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的设计多热源环状管网与枝状管网的设计步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与枝状管网相比,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具体步骤如下。
3.1 收集资料首先全面了解供热地形全貌,热用户近期负荷与规划负荷的分布情况及其性质。
3.2 确定供热整体方案确定热源的分布情况、供热能力、供热范围、供热方式、供热介质及供热参数等。
3.3 确定环网主干线路径收稿日期:2008-10-15第一作者简介:刘 欢(1983— ),男,山西朔州人,太原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在读硕士。
2008年第4期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8年12月28环网主干线力求穿越热负荷中心。
根据工程要求及当地条件确定环网主干线路径,明确热源、主干线、热用户的相对关系,并进一步画出管网平面图。
管网平面图应包括各热源供热参数、介质参数、各管段自然长度、热用户负荷分布等。
3.4 环网水力计算热网水力计算在供热热网设计、运行、调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水力计算有问题,必然发生流量分配不均,系统发生水力失调,供热效果不佳等问题。
多热源环状管网中水力平衡点的确定是多热源环状管网水力计算的重要内容。
应明确各个运行工况下环网的子系统(子系统是指在某一运行工况下, 把热源与其所带的热用户及其管网划分为1个独立的系统[6]),确定环网的水力平衡点。
3.5 确定管网参数根据水力计算的数据及水压图,确定多热源环状管网的压力等级、管径、管道壁厚等。
3.6 确定调节方法根据各种工况的水压图,确定系统初调节的方法、运行调节的方法,以指导系统的实际运行,做到对系统的运行调节心中有数。
环网水力工况计算的数学模型是根据基尔霍夫流量定律和压降定律[7-10]建立的。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通过调研或参照设计图纸来确定管网的拓扑结构[11-12]、管段展开长度、总体供热规模、各热源的供热能力、各小区的热负荷分布、性质与位置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力工况的计算。
4 系统的运行调节在多热源联网的供热系统中,运行调节,包括水力工况运行调节和热力工况运行调节。
水力工况运行调节,指的是在各种工况下实现系统的流量平衡,亦即压力平衡。
热力工况运行调节,是指在各种工况下,实现系统热量平衡。
供热系统的运行工况,主要包括设计工况、调节工况和事故工况。
在多热源联网运行中,随着室外温度的不断变化,热源的运行数目(包括机组的台数)也跟着变化,因此,工况的变动将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掌握工况变动规律,实施合理的调节,满足供热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4.1 水力工况调节水力工况调节的目的,是实现不同调节工况下的系统流量平衡,亦即压力平衡。
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运行调节。
a )首先制订全年运行方案。
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优化调度程序软件进行。
如果条件不具备,可在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量化性的估算。
b )调整系统工况,按既定的水力平衡点运行。
在进行这一步的现场操作前,系统的定压必须正常,各循环水泵和其他功能水泵其运行台数和主要参数必须和预先制订的运行方案相一致。
c )调整热用户流量,实现供需平衡。
在系统水力平衡点的调整工作完成后,把若干个单热源的树枝状供热分系统组合成1个多热源联网环形供热系统,进行水利工况调节。
4.2 热力工况调节热力工况调节,实际上是通过对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和系统循环流量的调节,实现供热量的调节,达到供热量与需热量的平衡。
在实际运行中,着重进行热源和热力站(或热用户入口)2级调节。
只要供水温度按照设计的调节曲线运行,在热用户系统只进行局部的流量平衡调节,即可实现供热量调节的目的。
对于多热源联网,各热源应采用同一种调节方法,即采用相同的温度流量调节曲线,保证在同一室外温度下,各热源都有相同的供水温度。
为实现这点,除锅炉实行燃烧自动控制外,在热源处通过旁通管进行供回水的混合也不失为1种适用的供水温度调节方法。
实现各热源供水温度的一致性,主要为了便于运行管理。
当各热源供水温度出现不一致时,系统的联网同样能安全运行。
如果系统作到了流量平衡,则各热源的总回水温度也出现不一致,但各热源的供回水温差将相同。
出现事故工况,当某一热源或某一干管不能正常运行时,将按事故工况进行调节。
此时,常常采取提高某个热源(无事故)的供水温度,以最大限度减少供热量的不足,这种措施,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5 国内多热源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 方法a) 我国多热源发展缓慢,工作阻力较大。
有些城市虽然采用了多热源联网技术,但是在实际运行期间又人为把管道隔断,变成了单热源支状管网供热系统。
解决方法:对联网运行以及联网后如何运行操作进行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加强实践中理论方面的指导设计和运行调节等方面知识的运用。
充分认识联网运行在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
b) 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管理,在整个运行期间,为满足供热平衡、供水平衡,各热源和泵站如何运行是1个难题。
解决方法:在确定最佳运行方案时应主要依据以下原则:(a )热源应尽量在满负荷下连续运行。
(b )力争最大的水输送系数。
(c )实现简单有效的调节。
c) 多热源联网由于刚在我国兴起,缺乏经验,尤其在运行调节和自控技术方面还不成熟。
解决方法:根据已积累的经验,结合国外的先进技术总结出1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热源联网供热技术。
6 多热源联网供热的发展前景近几年, 多热源环网联合供热系统经过实际运行, 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并充分显现出诸多优点。
a )整个供热系统运行可靠、安全。
当热网中某一热源出现故障时, 各热源可相互替代,相互补充。
b )可灵活调整供热量,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c )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好。
采用环状网连接,热网比摩阻较小,换热站压头大,增强了系统的水力稳定性。
d )优化水力工况,供热效果平衡。
e )供热系统热源的可扩充性强。
发达国家已开发形成了多热源(如垃圾焚烧厂、热电厂、锅炉房等) 供热格局。
随着多种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2008年第4期 刘 欢,等: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 2008年12月29必将开发出更多可利用的热源,如,地热、太阳能以及垃圾焚烧所产生的附加热源等。
可见,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为更多新能源的加入提供了必要的平台[13]。
参考文献:[1] 张琪欣.浅谈多热源联网技术的优越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6):111-112.[2] 叶 明,孟 燕.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设计原则与工况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4,33(增刊):141-142.[3] 张殿光.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工况分析及最佳方案确定[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4] 石兆玉.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再认识[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6(2):52-58.[5] 王魁吉,孙玉庆.多热源环网供热技术[J].暖通空调,2002,32(6):83-86.[6] 邓耀军.多热源共网技术和变流量运行[J].应用能源技术,2003(2):32-33.[7] 苏保青.多热源环状管网设计方法探究[J].科学之友(B 版),2007(10):158-159.[8] 李祥立,孙宗宇,邹平华.多热源环状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与分析[J].暖通空调,2004,34(7):97-101.[9] 韩晓红,邹平华,陈光明.多热源环状热网的水力计算与事故工况分析[J].燃气与热力,2004 (6):307-311.[10] 徐宝萍,付 林,狄洪发.大型多热源环状热水网水力计算方法[J].区域供热,2005(6):25-32.[11] 王晓霞,周志刚,邹平华.多热源多环空间热网水力工况模拟与分析方法[J].暖通空调,2004,34(11):131-134.[12] 王晓霞,邹平华,谭羽非.环型热网隔离故障管段方案水力工况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4):473-475. [13] 黄 文,管昌生.城市集中供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外建材科技,2004,25(5):78-80.Developing Trend of Central Heating——Talking about the Heat Supply Technology of Multi-Heat Sources NetworksLIU Huan ,WANG Fei(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 0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narrates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of multi-heat sources networks, its pres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itutions, the design procedure, and the operation regulations of multi-heat sources in variety of conditions etc. .It points out the technical problems existed in multi-heat sources networks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possible ways of solution. Many advantages of the technology of multi-heat sources networks and its developing prospects in our country are also related.. Key words :multi-heat sources networks; conditions; operation regulation (上接第24页)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