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荷花蜻蜓图》与《睡莲,水景系列》之比较商学院会计(本)彭婷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本论文论述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得出结论。
都是画荷花,中西方艺术家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齐白石老先生的《荷花蜻蜓图》更注重写实和意境,而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是以一种梦幻,印象画的形式表现的。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大概论述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异同,也让自身更加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主要方法是上网查询资料,当今网络方便快捷,众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在一起讨论某一画作,从中可挖掘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本论文分别赏析了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并由此说开,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
本论文特色在于通过比较中西方艺术家描绘同一事物,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得出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
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荷花;睡莲;差异;形象生动;印象派;中西方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西方认为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自然的主宰;东方尤其是中国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存。
在艺术世界,西方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试点固定的准则,时空概念非常强烈;中国绘画则采用散点透视或动点透视,画面常常是时空变换,景随人移,物随心动。
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各有特色,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造型、笔法、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禅意”是它的核心内涵,注重内心表达和意境再现,形式上有对对称、组合等的发挥。
西方绘画艺术则以光线、色彩、空间、透视等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形式上有对立性、动态性、抽象性等的表达。
二者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而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真实再现。
总之,在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时,应该从各自的形式特点出发,对其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英语本科1104班朱文君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由于采用毛笔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面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点、皴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在审美倾向上,西方油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对象;中国绘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梵高的《向日葵》与王冕的《墨梅图》是东西方绘画著名作品之一。
梵高与王冕的画风对于当今的画家有愈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1)梵高—《向日葵》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
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星空》【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
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
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
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正文】1.《富春山居图》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着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作者:周莹珺高一(6)班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
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
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并且曾以卖卜为生。
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
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
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
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
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
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
《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作品分析中国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
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
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
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
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中外绘画作品鉴赏
《圣礼之争》是一半圆形庞大构图。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画的是人数众多的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神的三位一体: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稣的两边。整个画面人物虽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的人物活动都是紧密相联,互相呼应
据说是拉斐尔的情人芙纳蕾娜的肖像,在这位女子肖像中,画家不仅描绘了她的美丽和多情,更是运用了一种极为丰的色彩语言。在这个形象上,宗教的神秘意味荡然无存,突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
意画: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物画:凡以人物为内容的绘画统称人物画。
水画:是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鸟画:是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
国画的表现手法: 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留白等。
中国画:
在技法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 在题材上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笔画: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由于它确立了某种新的东西,以致引起人们议论纷纷。深暗的调子——主要的表现因素,取代了明亮的调子,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情节,而且主要是为了满足色彩上的需要。“但丁的舟”就像是相互对立的和用色彩表现出来的亮调子和暗调子的一个和弦。画中的形体塑造效果是由死人的痉挛而僵硬的裸体构成的。前景那个向仰的死者的脸部在绘画上很完美,僵死的颜色加了一些红色的变化,而对比性的笔触则使他的形体失去了浑圆的感觉。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英本1202班陈佳玉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中西方绘画艺术犹如两座形貌各异的山峰,虽然同样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
在全球一体化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交流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两座山峰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再则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也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山水注重写意讲求意境,西方则主要注重写实!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水墨;西方画;风景画;水彩【一】中国山水画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
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助于激发业余或专业山水画鉴赏者的兴趣以及加深其对绘画作品的理解。
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
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 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 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 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中西方 代表作 赏析
梵高:星空
梵高:星夜
梵高:咖啡馆
梵高:麦田上的乌鸦
梵高:麦田
梵高:麦田与柏树
梵高:农场午睡的人
梵高:鸢尾花
毕加索:梦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达芬奇:岩间圣母
米勒:拾穗者
米开朗其罗:圣母怜子像
。艺、得追
术人益求
前
或灵重西
言
画魂强方 作,调绘 本西色画 身方彩总 要绘的给
: 西 方 绘
表画渲人
画
达用染以
风
的色。色 情彩色彩
格
感传彩斑
。达是斓
画西的
家方感
的绘觉
情画,
感的着
.
前
的或等完西
言
渲温自美方 染暖然线绘 ,的景条画 大人观,用 胆文,用色
: 西 方 绘
地景或色彩
画
描观哀彩的
风
绘,伤的对 艺西、渲比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 紊,同时又具有情趣。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绘画艺术作品⽐较赏析中西⽅绘画艺术作品⽐较赏析中西⽅绘画各⾃的特⾊⽐较内容摘要通过中西⽅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西⽅美术鉴赏论⽂对⽐,以及中西⽅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标。
论⽂中主要采⽤对⽐的⼿法,通过对相同主题的两幅不同画的意义的分析和描述,分析西⽅绘画创作型思维注重的精髓,通过不同画主题和涵义却相近的两幅画的分析,分析中国绘画写意的主要⼿法。
再通过中西⽅不同作品运⽤的不同⼿法,找出之间的共同点,从⽽深刻的认识中西⽅绘画的区别在哪,作品的意义在哪,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分析,更加深刻的了解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和知识。
关键词:内容,创作⼿法中西⽅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西⽅认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是⾃然的主宰;东⽅尤其是中国则认为⼈是⾃然界的⼀部分,⼈与⾃然应该和谐共⽣共存。
在艺术世界,西⽅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视点固定的准则,时空概念⾮常强烈;中国绘画则采⽤散点透视或动点透视,画⾯常常是时空变换,景随⼈移,物随⼼动。
在对⾃然的态度上,中西⽅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常强调⼈与⾃然的调和,认为⾃然先于⼈类⽽存在,⼈是⾃然中后⽣的⼀部分;⽽西⽅则认为⼈是⾃然的主⼈,⾃然为⼈类⽽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世界观、艺术观等⽅⾯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活在同⼀⽚蓝天下的⼈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件艺术作品,内容⽅⾯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式。
美术史上的⼤量事实,展⽰了东西⽅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以及在不同的观念世界中表达⽅式的变化。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与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是两幅同样标题、同样题材、同样内容的作品,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样。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专业:汉语言文学班1203班考生姓名:肖朝斯指导老师姓名:李雅娟【内容摘要】在几千年的中西方艺术文化发展中,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艺术历史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以元朝王冕的《墨梅图》与荷兰梵高《向日葵》为代表作品。
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再其次就是审美观念上及绘画手法的侧重点上。
元朝王冕的《墨梅图》是中国绘画史具有极其代表性的一幅画作,荷兰梵高的《向日葵》则体现了西方后印象派的强烈的艺术表达情感。
两幅画作虽然来自不同的两个时代,两个国家,但它们却仍然存在着某种相似的地方。
【关键词】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中西方早期是没有美术史的概念的,在更多的是哲学家和智者对美的讨论。
如春秋时期孔子对美的认识是是社会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庄子则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一种虚空飘渺的无为之道。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应该有的样子”。
这些都是其著名的模仿说。
在这些对美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时代对美的寄托,从而有了更多对艺术的表达。
在中国,绘画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
先秦时期绘画己在古籍中就有所记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多是神话人物,气势恢宏。
魏晋南北朝,出现文人画。
隋唐发展快,产生名家。
宋朝发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继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
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contents
目录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 • 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 西方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鉴赏与评价
01
CATALOGUE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
绘画材料与工具的比较
绘画材料
代表作品
《抢夺留西波斯的女儿们》、《阿波罗与达芙妮》
印象派绘画
总结词
注重光影变化和色彩运用,追求自然、清新、轻快的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印象派绘画作品以日常生活、风景等题材为主,如莫奈的《睡莲》和塞尚的《苹果与橘子》,通过细腻的光影变化和 色彩运用,展现出自然之美和日常生活之趣。
代表作品
《睡莲》、《苹果与橘子》
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与意境的营造,强调“留白”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完整性和细节的表现,追求真 实再现。
02
CATALOGUE
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文人画
总结词
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内敛的意境,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 底蕴。
详细描述
文人画强调笔墨的运用,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表 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闲适与雅致。其代表作有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明代文徵 明的《山水图》等。
具有跨文化特色的新作品。
探索新的媒介材料
尝试使用新的媒介材料进行创作 ,如综合材料、数字绘画等,可 以突破传统绘画的限制,为中西 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提供更多
可能性。
中西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艺术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艺术家们将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创作自由。
黄沛涵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1201班黄沛涵《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赏析》——吴冠中《柳荫沐牛图》与毕加索《斗牛士》工商企业管理1201班黄沛涵指导老师:李雅娟老师【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吴冠中;毕加索;《柳荫沐牛图》;《斗牛士》这幅《柳荫沐牛图》由吴冠中先生于1995年创作。
国画上钤印为“吴冠中印、九十年代”,题识标明“九五,吴冠中”。
经吴冠中介绍,作此画时是在一个小房子里,由于画面展不开,效果没体现出来就没重视。
后来有人欣赏要去了,裱好以后却惊喜地发现大画要有适当的距离看,吴冠中先生因为当时没能看到全貌,遗憾未收入全集。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
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
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
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
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
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
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
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
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
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
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的胸襟,熟练地运用大泼墨进行表现。
画家用极凝炼、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额头和胸部等关键处,其它部位,充分利用古人宽袍大袖的衣着条件,运用大笔浓墨任情挥洒。
从仙人的肩部至下,笔意先如瀑布一泻而下,至肘部尤如急流曲折回环,奔腾不止。
再往下,至腿部则化为一片飞动的波涛似的浓墨;腹部左右衣襟,都是一笔而下,尤如瀑布的支流,以同样的气势飞流而下,终于在下方与主流汇聚在一起。
全画的笔墨节奏有力,气势磅礴。
梁楷不愧是泼墨人物画的鼻祖,他以湿笔饱蘸浓墨,自上而下大刀阔斧地率性挥写,不过几笔,仙人宽衣慵体、谐趣可爱的神态已经恍如眼前。
他夸张地加高了仙人的前额,最大限度地将其五官挤成窄小的一团,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
他用润墨写出“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是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飘动的意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似乎能听到仙人步履蹒跚行走的声音,也似乎能听到似是而非的笑声。
在用笔上,画家在传统的中锋用笔的基础上,发展了侧锋用笔,并把线扩展为墨团,但墨中见笔,墨中见骨力,毫无肿胀、浮飘、烂湿的感觉,所以全画水墨淋漓,但仍有深厚的内在力度;画面神采飞扬、飘洒豪放,却无轻飘浅浮的毛病。
这种笔墨效果与画中仙人的精神气质一脉相通的,都是画家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泼墨仙人》的构图,极为简洁,仅有一位仙人独立而行,上下左右一片空白,似游天上,又似游人间,任你想象。
画中的形象也作了极度简化的处理,颈部、手部都有意省略,但这种省略又完全符合生活的依据,并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的简化手法,主观意向的表现并不脱离客观生活的依据,这是我们应予注意的。
(2)维米尔——《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17世纪,荷兰经过30年的流血战争,战胜了西班牙的残暴统治。
激烈斗争的时代过去了,人们生活中所谓英雄主义的因素,已经让位于胜利者的满足。
新兴的中等资产阶级需要歌颂自己的生活,需要看到世俗生活场面;他们生活的特
点是享乐的观点和哀愁的感情,这些都在荷兰风俗画中得到了体现。
其中风俗画家维米尔有着特殊的贡献,他以独特的眼光看现实,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对象,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的美。
他的作品洋溢着纯净、明快、典雅的诗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维米尔是西方美术史上被称为“谜样的画家”。
他去世后不久,曾被人忘却,直到19世纪,一位被放逐到荷兰的法国人托尔,花了三年的时间调查,才第一次发现了这位杰出的画家。
以后,他的作品得到了马奈等印象派大师们的竭力推崇,名气与日俱增,作品价值也升到了现代文物市场售价的最高水平;二次大战时有人意伪造他的作品,事情轰动了整个欧洲,维米尔也被人比喻为一只“沉睡了两百年又醒来的斯芬克斯”。
《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维米尔的代表作。
作品取材于荷兰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在一个窗明几净的房间里,一位少女在窗口阅读书信,室内布置朴素、雅致,金黄色布幔后面,桌上铺着织花的绒毯,放着新鲜的水果,整个房间沉浸在熙和的阳光里。
画中的情节很单纯,形象也十分单纯。
看信少女的动作自然、平易、真实,表情似乎很难捉摸,不带任何戏剧性的色彩。
她的神情也不靠眼神来表现,相反,这一对“灵魂的窗子”却几乎是关上的,下垂的眼睑,使人无法看到她的眸子,这样反而更见含蓄,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见微妙。
她那美丽的侧影透露出内心的安祥、喜悦和幸福。
对面方形玻璃窗上映出她朦胧的面形,使她更为楚楚动人。
她甜美却毫不甜俗。
在这幅作品中,维米尔和伦勃朗一样,同样“追随自然”,忠于自然,光影的效果非常逼真。
但维米尔又不像伦勃朗那样追求强烈的戏剧性的光线处理,而是着意于自然形体、结构、色彩的表现。
画中主要人物放置在空墙的衬托下,外形轮廓清晰优美,整体节奏明确而又富于韵味,以至西方评论家认为:维米尔这是把人当静物来画,追求纯艺术的形体美感。
画中的构图,富
于几何形的美感。
维
米尔在忠实于自然的
前提下,有意舍弃了
物体的许多细节,而
只保留对象最基本最
重要的外形轮廓,把
他们简化成明确的几
何形。
例如画面主要
构成是不同的梯形切
割,右边的布幔和上
方的铁竿,左面的窗
口、窗框以及下面的
桌子、椅子都是大小
形状不同的梯形。
画
上的瓷盘、水果以及
桌布上的花纹,又为
大小形状不一的圆形。
在大面积的梯形和局部圆形的对比下,人物主体的三角形,就显得格外突出和稳定,画中几何形的变化也就格外丰富。
维米尔正是运用这种几何形的美,使以后的评论家认为塞尚等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是从维米尔这里得到了启发。
在这幅画中,维米尔又运用大透视来造成深邃的空间感。
画面前景的布幔和桌子,起了很好的“间隔”作用。
因为,在当时荷兰人家中挂画,就常在画外悬挂一个活动的布幔保护作品。
维米尔巧妙地运用一块画得十分逼真的布幔,使观众产生错觉,以为自己身临其境,画中的人物就在眼前。
这幅画的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十分精彩:窗口射进的光线柔和沉静,物体在这样的光线里体感凸出而又有虚有实,既有局部个体的完整,又要整体全局的坚实
和稳定。
光影的效果非常逼真、人物辉映在通体的墙壁下面、画面会由不同的几何图形分割、在局部的梯形对比当中人物的三角形构图获得了稳定和充实感。
窗口的运用形成纵深的背景、人物生活中穿针引线的动作,既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整体节奏明快,又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安详、喜悦。
那么对于自然、和煦光线的运用、外光与空间的揉合、静物般几何形体的突出,都是维米尔的艺术特色。
那么,我们在这里也能够领略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赞美,作品里面洋溢着纯净、热情、朴实、融洽的暖意。
人物内心世界的沉静、庄重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景物产生出来一种致密和契合,完成了画面的协调和统一.画面采用了黄色为主的调子,辉煌、响亮,在视觉印象上又很宁静、安详。
而且物体的高光部分,维米尔运用了自己独创的“点彩”画法,用笔厚涂,增强了画面色彩的响度。
这种纯净、响亮的色彩和几何形的结构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装饰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