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09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09人教PPT课件

本课小结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然原因: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社会基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经济:实行均田制、新租调制(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
2、政治: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魏 刘宋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 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 的时间里,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 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 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 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姓名:元宏 曾用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出生地: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 爱好:儒家思想 特长:诗赋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试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个人因素。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3、文化:革除旧俗
(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
推动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课堂练习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洛阳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究四: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夷物经后政殷济来治料狄阜:中:。。国促推自昨的进动晋至统了了宋洛一北少以阳奠方数来,定经民,始了济 族知视坚的政衣洛实恢权冠阳的复的士为—经和封族荒—济发建土,摘基展化,并自础,;在此杨。巩中中庆固原谓之了长,《北江礼洛魏以仪阳政北富伽权,盛蓝,尽,记为是人》 材化政社国治会家料”、整的……通体 形北扭向:成朝转重。促的了振进强魏的了盛晋隋民来以唐族自来大的体的帝交制帝国流的国的与力颓历融量势史合…,出,…交并口有构替。利成的于了“统走胡一出化的门”多阀和民士“族族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 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 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 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 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 民族矛盾。
【探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 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 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 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②三长制(基层统治机构)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 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 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 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 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它改 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 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1)均田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①内容:政府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汉 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 方 以游牧 少数民族 为主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而居
5
课堂小结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 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 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前期统治者及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 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2、迁都洛阳 措施: 迁都过程
迁都影响 易衣服
讲汉话、
3、移风易俗 措施 改汉姓,
实行汉化
通婚姻
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10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1 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Hale Waihona Puke 从洛阳方面看经济 军事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
不能满足需要
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
游牧民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文化教育 农业生产
定居
农耕民族
畜牧业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19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 远的封建化改革
① 439 年,鲜卑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



文 帝
改革措施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汉语 ,禁用 鲜卑语 北: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均田制
将_国__家__控__制___的 使_无__地__农__民___得到
政府控制着 土地分配给农民 了土地,推动了北
大量的
耕种,土地不得买 方地区社会经济的
__无__主__荒__地__ 卖
恢复和发展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九分。
新制度 三长制 租调制
背景或目的
内容
作用
五家立一邻长,五
配合均田制 的推行,强 化对地方的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九分。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提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 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 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 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 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九分。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 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 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 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 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九分。
2.过程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 的决定。 (2)495 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_洛__阳___。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九分。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37“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 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 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 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 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可以成立。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 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 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性质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 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2.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目的 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内容 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 下呢?北魏向何处去?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卷
扬剑出鞘显神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哪两个阶段?
• 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 • 孝文帝进行了后期改革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封 建 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C 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D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民族矛盾。

【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 、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a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①原因:a 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b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③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作用:a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c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d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②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 相毗邻,很不安全。
④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过程 (1)493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鲜卑贵族接受了迁都 决定。 (2)495 年,北魏正式迁到 洛阳。
3.影响 (1)有利于北魏统治者加强对中原 的统治;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 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使 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 局,对后来城市建设也有较大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 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材料说明(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3.作用 (1)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政治: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改革奠 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②
1.原因 (1)北魏都城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政治上:平城是 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
大,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 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 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 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 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改变了原先 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财政收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21张PPT)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21张PPT)2

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三长制 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阻力,改革者必须有坚定信念;
租调制
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
之田,还受政(以府社生控会死制矛为大盾断量尖。无锐劝主,课荒国农地家桑赋,税兴受富影民响之)本。
④⑤实 影质 响: :封 AB、、建对对土禁农农地业民国?露男女?有::田制4200亩亩
C、对地主牛?:30亩 DE口、、分对对田国后(家世国??家所有)
桑田
男:20亩
永业田(农民所有)
北魏政府怎么知道多少 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 役兵役呢?
B、北魏政权封建化;
C、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融合;
合作探究3: 2、移风易俗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
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
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隔《阂魏和书矛》盾卷四十
材料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
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
措 施: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二、 加速汉化改革(后期) 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why?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
俸禄制 what?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
问题2: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孝文帝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2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2课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教材整理1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深度点拨]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推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1)三长制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

(2)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隐瞒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居乐业,也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

教材整理2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020/2/29
2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改革第二阶段)
1.推行
(1)主持者:孝文帝 (2)侧重点:汉化政策。
2.措施 3.作用
(1)设巧计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 (3)学习汉族的制度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 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020/2/29
3
三、移风易俗 —(改革第二阶段)
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0/2/29
1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改革第一阶段)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皇太后
(2)侧重点:建立各种新的政治制度。
2.措施 3.作用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 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位置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过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 程 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影 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

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 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C.作用:使无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 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20/2/29
6
(3)设立三长制
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 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18张PPT)
3)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
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
邻长 5户 里一党长,负责清查户口和田亩、征收赋
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里长 25户 党长 125户
经过三长体系的清查和核实,改变了隐瞒 户籍的情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 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也使北魏的地方 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三国魏文帝曹丕曾讲:“三世长者知被 服”(三代富贵的家族才懂得如何穿衣)。
当时的人认为穿衣不仅是为了御寒,而且 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衣冠人物)
说汉 语
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
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免)。
——《北史·魏本纪》
孝文帝皇后冯氏 被废出家为尼,终于瑶光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 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 持,有 (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北魏洛阳龙门石窟《皇帝礼佛图》孝文帝
6)均田制的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 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3、设立三长制(基层管理制度)
1)原因 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
方与中央的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人教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_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6张PP

人教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_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6张PP

租 国家税收 调 税制混乱 制
侧重点:建立 新制。 如:俸禄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官制);均田制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土地制度);三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长制(基层行政制 和徭役 度);租调制(赋 减轻农民负担; 税制度)
4.北魏中期的社会问题
自主探究:结合材料及教材P34、36页内容,你认为孝 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国家税收和力役征派 3 税制混乱吏治黑暗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民族矛盾激化 6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
九品三等税制 官无俸禄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4.北魏中期的社会问题
自主探究:结合材料及教材P34、36页内容,你认为孝 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国家税收和力役征派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
• 材料2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令集乡邑三老,计 赀订课, ”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 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 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实际征税时,并不按九 品征收.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 土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富莫辨的情 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 主勾结,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 《选修一教学参考65页》
4.北魏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改革的必要性
“黄帝子曰昌意,昌意 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 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 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 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结绳而已。”(《北 史·魏本纪》)
1.北魏的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道 武 帝 拓 跋 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分析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帝改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评价改革的历史影响。
2.重点:学生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会以史为鉴,关注现实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学习,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价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剖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4.设计相关的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历史观。
3.引导学生从孝文帝的改革中汲取智慧,学会以史为鉴,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完成课后习题:针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将统一批改并给予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俸禄制
原因:吏财政治混收入乱,,加贪污深严矛重盾,。影响 目的:为澄清吏治 ,巩固统治 . 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 ,筹集禄银,
按级别高低发放 ,不许官吏自筹 .
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民,农民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 原因 2. 过程 3. 影响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 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 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平城不宜为都。
(1)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 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2)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 食产量有限。(3)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4)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
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 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 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 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三、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 ,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 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 会威胁我们的统治。
面对众多的守旧
反迁都势力,请你设 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 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 其迁都的目的?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 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 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 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 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 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 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 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 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 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 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农民
“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
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 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 赋税 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 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
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 ,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易胡服
2.内容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 的融合
3.意义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 统治模式的转化
必修2: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Βιβλιοθήκη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 不是主要类型 ,但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 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 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
2.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 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3.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 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 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 赋税和徭役。
北方 经济 恢复 发展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 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 兵役呢?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土地 私有 制
君主土地 私有制
地主土地 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自耕农土 拥有很少土地, 地私有制 或完全没有土地
3.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 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 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 , 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 , 粮食供应困难
1、原因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 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 ,经 略中原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