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学时:36 学分:2适用专业:三年制美术教育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研究并应用艺术理论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各个时代风格、审美风潮基本的了解,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并对各时期比较重要的艺术理论有一定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与技法教学相互参证,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2、记忆中国各个时期美术发展的各种主要流派,其流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3 理解并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美术的绘画成就以及对其后期美术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原始美术1、熟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纹样2、了解不同类型之间的风格特征二、先秦美术1、了解先秦青铜艺术及其美的特质2、了解先秦绘画的概况三、秦汉美术1、了解秦汉绘画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2、熟悉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四、魏晋南北朝美术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及理论2、了解佛教美术的特点3、了解南朝的石刻艺术成就五、隋唐美术1、了解隋唐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成就2、了解隋唐山水画的发展3、了解鞍马画的主要作品六、五代、宋元美术1、了解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主要的画家和作品2、了解五代、宋元花鸟画的主要风格3、了解五代、宋元人物画的主要风格七、明清美术1、了解明清山水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及主要的流派2、了解明清花鸟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3、了解明清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八、近现代美术1、了解近代中国画的主要成就2、了解近代外来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成就四、教学实施和建议1课时安排2 练习和作业要求在每节课后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考核标准良好(85分以上):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71515 学时数:36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学习美术现象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掌握中国美术观念发展的历史及中国美术技法发展的历史。

增强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力,提高艺术欣赏及鉴别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原始时期美术( 4学时)第一节中国美术的起源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美术一、仰韶、马家窑文化彩陶二、龙山文化黑陶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美术( 4学时)第一节青铜工艺一、青铜器的种类第二节青铜器的发展和演变第三章秦汉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壁画二、画像石和画像砖三、西汉帛画第二节雕塑一、宫苑雕塑二、陵墓雕塑第三节俑一、秦代兵马俑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三国两晋时期绘画二、顾恺之第二节南朝绘画一、陆探微和张僧繇的人物画二、宗炳和王微与早期山水画的发展三、谢赫《画品》第三节敦煌莫高窟第五章隋唐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人物画第二节山水、花鸟和鞍马画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绘画(4学时)第一节五代两宋时期绘画概述第二节五代绘画一、五代人物画二、荆、关、董、巨和五代山水画三、徐熙、黄筌和五代花鸟画第三节北宋绘画一、李成、范宽和北宋前期山水画二、郭熙的山水画和《林泉高致集》三、《清明上河图》第四节南宋绘画一、南宋四家二、梁楷的减笔写意画第七章元代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元初绘画二、元四家第八章明清时期美术(8学时)第一节明代绘画一、明四家二、明代后期绘画第二节清代绘画一、清初绘画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穿插对中国绘画作品的欣赏,交互进行作品欣赏、研讨,以巩固和加强学习效果。

四、成绩评价方法闭卷考试平时分:按照平时考勤,上课发言和讨论情况综合评分(占30%)。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07071]《中国美术史(二)》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二OO四年十二月自学用书:《中国美术史简编》贺西林、赵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美术史》是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

本指定教材分共8部分8章:①石器时代的美术;②夏商周美术;③秦汉美术;④三国魏晋南北朝美术;⑤隋唐五代美术;⑥宋辽金元美术;⑦明清美术;⑧近代美术。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在学习、命题、考试过程中,对目前学术界存在学术争论或有不同表述方式的问题,将一律以本指定教材的论述为准,同时也不超出其论述范围。

题中如涉及时间要素,均只要求回答到年份。

二、考核目标第一章石器时代的美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主要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1、旧石器时代的美术2、新石器时代的雕塑3、新石器时代的绘画4、新石器时代的工艺与建筑(三)考核要求1、旧石器时代的美术识记:美术的早期形态。

领会:美术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识记:陶塑、泥塑、石雕、玉雕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领会:陶塑、泥塑、石雕、玉雕的产生与发展。

3、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识记:各文化时期彩陶造型、纹饰的特征及代表作品;壁画、地画与岩画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领会:彩陶、壁画、地画、岩画的产生与发展。

4、新石器时代的工艺与建筑识记:工艺与建筑的特征领会:工艺与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夏商周美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从中国文明历史开端的角度,主要了解夏商周青铜艺术造型和纹饰的特征,及其所呈现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它门类美术的状况。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秦汉雕塑兴盛的社会背景及汉代厚葬的习俗与陵墓雕刻之间的依存关系。

中国美术史教学提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提纲

第一章战国秦汉时代中国美术战国美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绘画、雕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青铜画像、漆画、帛画-壁画-俑)秦代美术:建筑(秦都咸阳与阿房前殿、秦瓦当)-工艺性绘画(湖北江陵漆器)-壁画(咸阳秦宫遗址壁画)-秦兵马俑雕塑汉代美术:建筑(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壁画(西汉宫殿壁画、两汉墓室壁画)-画像石(山东武梁祠画像石、河南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四川画像砖)-帛画(长沙马王堆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工艺绘画(漆画、青铜画像)-雕塑(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东汉雕塑)-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1949年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陈家大山楚国墓葬中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

图画用丝织品帛绘制,绘出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侧身而立,双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故定名为《人物龙凤帛画》。

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郊子弹库楚墓出土了另外一幅战国帛画,画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佩宝剑的男子,正站立在一条弯曲成舟状的龙身上,头上端有华盖遮护,龙下面有游鱼,龙尾上立着一只白鹤,华盖的穗带和人物结系高冠的系带都向后飘动,表现出乘龙遨游飞驰前进之疾速。

在原始和商周时代,龙凤都是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是巫师活动中巫师得以凭借其沟通天地人神的助手,战国帛画中的龙凤是导引灵魂升天的灵物。

《人物龙凤帛画》表现死者祈求在龙凤援引下飞升仙界,《人物御龙帛画》表现死者驾驭神力巨大的巨龙升天。

两幅帛画分别出土于埋葬男女死者的坟墓里,画中人物可能为死者的肖像。

帛画上缘有一根细竹竿,当中系绳,可能作悬挂之用。

《御龙人物帛画》出土时置放在棺郭盖板下的隔板之上,当为古代丧葬仪式使用的铭旌,后世招魂出丧的“引路幡”。

《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出当时工匠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

《人物龙凤帛画》画风较为古拙,装饰意味还比较浓厚;《人物御龙帛画》的技巧已较成熟,人物形象准确,表情生动,不仅要求形貌肖似,还能注重通过外貌的描绘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陶器艺术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
3.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十五、教学持续改进
1.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3.收集学生、同行及社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春秋战国美术:分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演变,了解诸侯争霸时期美术的发展。
4.秦汉美术:重点介绍秦陵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作品,展现大一统时期的美术风貌。
5.魏晋南北朝美术:讲解佛教艺术、士人绘画等,探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美术发展。
6.隋唐美术:分析壁画、山水画等艺术成就,了解繁荣时期的美术特点。
7.五代两宋美术:着重介绍文人画、民间画等,探讨世俗美术的兴起。
2.开展学习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提供学术咨询,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路径,明确学习目标。
4.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二十二、教学成果展示与推广
1.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知名度。
2.将学生优秀作品推荐至校内外美术刊物发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元明清美术:讲解宫廷绘画、民间绘画等,分析封建社会晚期美术的发展趋势。
9.近现代美术:介绍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探讨民族美术的转型与创新。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某一时期或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3.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国内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官方网站,获取更多美术作品信息。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美术学专业)课程编码:180101302x学时:60 学分: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教学目的: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及各民族美术的光辉成就,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的基本规律,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鉴赏力,丰富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技法学习和创作水平提高,以便毕业后胜任中学美术教育工作或其他机关的工作。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原始美术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相互之间的联系。

2认知原始社会彩陶、岩画、玉器等艺术形式,以及甲骨文作为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等。

3、掌握原始社会主要的美术作品的特征。

教学内容:1.1概述1.2原始社会时期石骨玉器1.3原始社会时期制陶工艺1.4原始社会时期岩画教学重点:原始社会独特的美术现象、艺术形式以及起源、发展、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玉器、岩画、彩陶等艺术形式形成的因素,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美术教学目标: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认知各个历史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变化,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美术史教学大纲

美术史教学大纲

美术史教学大纲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2013年制订,2014年修订课程代码: 091101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单位:艺术学院美术系开课对象:美术学专业一年级先修课程:无课时:36学时参考教材: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考书:《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中国美术史》李福顺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课程概述:《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中国美术史各时期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画家及代表作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在掌握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对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分析能力,为日后的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等诸多层面,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进程、重要美术现象、重要美术流派及人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运用美术史料分析美术史问题的能力。

鉴于《中国美术史》发展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有限,把握知识点与面的关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系统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是教学过程的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古代美术经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史前美术学时:2学时教学要求对原始社会美术的产生、发展和特征有基本的把握,认识此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6008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先修课程:(无)学分:2 总学时数:32 周学时数:16适用专业:美术学开设学期:第3学期开设系部:艺术设计系编写依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执笔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8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具有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创新性与理论性强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基本历史脉络、美术的发展规律,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

该课程在本专业的论文写作及艺术评论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具有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及规律,转变学生对美术学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性观念,让学生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美术史理论的学习、研究及自身艺术文化素养的形成;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并能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精神;通过对历代具体美术作品的直观、详细地分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美术发展历史知识和基本的造型特点,懂得从何处着手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力,提高其艺术欣赏及鉴别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知识层面: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

2.能力层面:能用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鉴赏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及艺术分析能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3.素质层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艺术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美术各时期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分析。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t学时学分:44学时, 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选□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公共必选□其它先修课程:艺术概论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美术的类型、发展变迁、内涵、意义、功能等内容进行的阐述,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并学会将特定时代美术放置于一个更宏观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解读。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中国美术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中国画论概述、中国发展史,分别由六位教师主讲。

1、“先秦-魏晋南北朝”的教学内容按原始时期、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发展,从美术考古宗教艺术、绘画艺术三方面以专题形式分别讲授:美术考古、古代岩画及地画、彩陶、古玉器、青铜器、帛画艺术、秦始皇兵马俑、两汉雕塑与壁画、汉画像、六朝陵墓石刻及壁画、顾恺之的人物画、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等。

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的系统梳理,使学生能认知此间出现了哪些美术作品,并能运用美术史的基本方法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置身于整个文化史的发展中,进一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原因。

2、“隋唐五代两宋”的教学内容1)隋唐美术,分为概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杂画、绘画理论、石窟陵墓壁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

2)五代两宋美术,分为概述、宋代的画院及院画、花鸟画的发展、山水画、人物画的繁荣、风俗画与历史故事画,以及辽、金、西夏绘画概述、巴蜀佛教造像的兴盛。

3、“元明清”的教学内容本课程虽为美术的断代史,但应作整体观,将它纳入到通史的脉络里来做思考。

在把握美术基础知识之上,适宜地吸收学术界(不限于美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讲授当做到深入浅出。

1)课程纵向结构如下:元代美术。

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书法篆刻艺术。

明代、清代美术。

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壁画、版画和年画。

2)教学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横向铺陈开来:本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如何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各美术品类的起伏消长及其传承变异。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十一、教学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美术史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2.开展中国美术史课程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临摹、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美术比赛、展览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十二、教学效果与成果
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和美术鉴赏方法。
二十四、课程总结
《中国美术史》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系统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核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十二、教学效果与成果
(接上文)
4.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形成自己的研究观点,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5.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十三、教学支持与保障
1.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设备等,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如提供教学研究经费、优化教学环境等,保障教学质量。
十四、课程调整与优化
1.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10009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数】 2 【适用专业】美术学【学时数】32一、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中国美术史》是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清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和脉络,以及对各个时期、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的阐述能力。

通过课程中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的艺术史观,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丰满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其进行艺术创作奠定理论基础。

2.技能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美术创作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内涵、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背景;了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并具备对其特征风格的阐述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理论的涵养,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评论具体艺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系统的美术史观,以形成赏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同时深刻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去思考美术与社会、与生活、与心灵的关系。

二、课程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课程重点:掌握中国美术各个时期的艺术代表作、艺术风格、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课程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艺术现象产生的潜在性因素,理解艺术创作于社会生活、与经济水平、与艺术评论的关系。

解决办法:在讲解上尽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整体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安排(一)总论主要内容: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讲解,以及它在学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确史论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其它教学环节:课题讨论、分组汇报(二)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主要内容: 1、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大河之源—关于美术的起源问题、诱人的基石—从石器造型看原始人类的审美意识发展;2、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彩陶的艺术成就、精细俊俏的黑陶艺术;3、雕塑与绘画;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主要讲解原始社会艺术风貌和样式,以及不同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重点讲解原始和古代社会艺术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精神功能性,以及艺术与巫术、信仰崇拜等观念之间的联系。

在讲解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举例讲解,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原始社会艺术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三)第二章:奴隶时代的美术主要内容:1、灿烂的青铜工艺: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特点、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的演变;2、宫殿建筑;3、奴隶时代的绘画和雕塑。

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深入讲究奴隶时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以及其所代表的精神意志。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重点讲解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与演变特点,青铜器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和象征之一,各类装饰纹样被视为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讲解过程中,要使学生彻底理解这一艺术形式与工艺、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应使用作品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去对青铜器以及青铜装饰纹样的认识。

(四)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主要内容:1、缣帛画:战国楚帛画、西汉帛画;2、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画像石(砖)的分布、古朴深厚的山东画像石艺术、泼辣豪放的南阳画像石艺术、清新明朗的四川画像石艺术;3、壁画:宏丽的殿廷壁画、纷繁的墓室壁画;4、器物上的装饰绘画:铜壁上的装饰绘画、瑰丽的漆器装饰画;5、雕塑:深沉雄大的大型纪念性石雕、寓美于朴的陶俑、多姿多彩的铜雕;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艺术门类为线索展开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风貌特征。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重点讲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分析这一艺术形式在战国秦汉风靡兴起的社会背景,以及各地区画像砖(石)艺术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特征。

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艺术风格与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

(五)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主要内容:1、人物画的新发展:顾恺之和南朝人物画、标程千古的“六法论”、北朝绘画;2、山水画的兴起:顾恺之与山水画、宗斌与王微的山水画论、山水画兴起的原因;3、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早期佛教雕塑与建筑。

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

全面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与创造观念。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所涉教学内容全属重点,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透彻理解某种思想对艺术创作、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恰当准确的图式范例进行讲解。

(六)第五章:隋唐美术主要内容:1、人物画:初唐画坛上的两大画风—阎立本与尉迟乙僧的绘画艺术、“画圣”吴道子、丰腴华贵之美—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画、魏晋遗风—孙位及其《高逸图》;2、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水墨山水的兴起:展子虔及其《游春图》、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图、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中晚唐山水画的水墨运动与画家;3、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花鸟画兴起于唐的原因、中晚唐时期知名的花鸟画家、唐代的画马名家及风俗画家;4、佛教壁画与陵墓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墓室壁画;5、画论中的美学思想;6、佛教雕塑与陵墓雕刻;7、“唐三彩”。

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不同美术类别为分类,讲解隋唐美术的全风貌。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艺术家、代表作以及艺术风格,在讲解过程中应大量列举图片。

(七)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主要内容:1、宋代的画院及院画:画院的渊源、宋代的画院及其画学、院画的艺术特征;2、花鸟画的发展:徐熙与黄笙的花鸟画艺术、北宋院体花鸟画、文同、苏轼的绘画及其绘画主张;3、山水画:荆,关,董,巨的山水画、北宋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南宋“四家”的山水画;4、人物画的繁荣;5、宋代的风俗画与历史故事画;6、巴蜀佛教造像的兴盛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具体作品为例,分别列举讲解宋代院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特征样式。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重点讲解宋代院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风格特征,这些典型的画种艺术中,又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创造思想,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各风格流派的特征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恰当准确的图片资料作为案例进行讲解。

(八)第七章:元代美术主要内容:1、元初画坛上的“复古”思潮;2、“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文人画形成的历史条件、“元四家”的绘画艺术;3、水墨花鸟画的兴盛;4、寺观壁画:永乐宫壁画、元代莫高窟壁画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中的讲解文人画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及“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其它教学环节:专题影片观摩讨论。

(九)第八章:明清美术主要内容:1、继承两宋院体画风的“院派”和“浙派”;2、吴门画派和“明四家”;3、松江画派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4、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5、明末的人物画大家;6、清初画坛:“四王”,吴的绘画艺术、“四僧”及龚贤的绘画艺术;7、扬州画派;8、清代的宫廷绘画与仕女人物画:宫廷绘画、改琦,费丹旭的仕女人物画;9、明清的版画艺术:木刻版画、木板年画;10、西洋绘画的输入;11、明清的建筑成就:北京城与故宫、园林艺术。

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按风格特征艺术观念讲解具有典型意义的绘画流派。

其他教学环境:专题影片观摩讨论。

(十)第九章:中国近代美术主要内容:1、清末的“海派”名家;2、新的美术观之形成于发展;3、中国早期的美术留学生;4、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学习内容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应按主要学习内容分别阐述讲解。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本章的学习难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发展状况。

在教学过程总,应做到深入浅出,避免枯燥。

(十一)第十章:四川画派主要内容:1、四川画派的定义;2、四川画派的发展;3、四川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也典型代表作;4、四川画派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

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以专题形式展开,系统的讲解四川画派以及其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的影响。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教材: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美】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巫鸿:《美术史十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六、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铺以讨论和参观考察,尽力加强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实物和研究图片资料。

运用图像、幻灯、录像、影片等现代化手段,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教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各时期艺术流派与风格,理解艺术观念转变的内涵,从而为其美术创作实践提供经验参考和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七、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百分制。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主要由学生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上课出勤次数、课后完成任务情况决定;终结性评价是课程期末的闭卷卷面成绩。

3.评价方法:课程总成绩中,形成性评价成绩,可占成绩总分30%;课程期末的闭卷卷面成绩占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