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题】刑法学(1)期末复习题
刑法学(1)案例分析题(一题)【0303】案情: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
一天晚上9时许,被告人李某驾驶一辆农用车回家途中,不小心将王某撞成重伤。
李某为了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王某后因伤口出血过多而死亡。
李某被抓获后交代说,他想到过这样做王某可能会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王某完全可能醒过来呼叫而获救,因而不一定死亡。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何种表现形式的犯罪?答案:1.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李某并不希望王某死亡,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不属于直接故意.李某在已预见到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可能会致其因出血过多死亡的情况下,认为王某可能醒来呼叫而获救的想法没有任何实际根据,完全是一种侥幸、碰运气的心理,实际上是有意听任王某死亡的发生,因而这种心理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是间接故意。
2.李某的行为造成王某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因此构成犯罪。
3.李某的行为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李某将王某撞伤后负有将王某送往医院救治的义务,但他却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致使王某出血过多死亡,因而其行为符合犯罪不作为的构成条件。
(二)案情: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吴某(陈某的外甥),男25岁,无业,1994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7年11月26日刑满释放。
朱某(吴某的朋友),男20岁,无业。
陈某因为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000元钱。
2002年6月到9月,陈某带着吴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1000元作为往返路费。
2002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人许某某的办公室.许某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便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最新电大【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简答题及答案全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简答题及答案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简答题1.如何理解刑法学及其研究对象答: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刑法.而刑法的基本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所以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刑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刑法学研究对象的这种特殊性是葂于其他部门法学的主要标志.2、如何理解刑法的性质阶级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法律性质:(1)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3、怎样理解我国刑法制定的实践根据宪法是我国刑法制定的法律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是我国刑法制定的实践根据。
4、刑法的解释有哪些种类一按解释效力的不同可分为: 1.立法解释,就是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3.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属于有权解释,有法律约束力.学理解释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属于无权解释.二按解释的方法不同可分为: 1.文理解释,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2.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论理解释可分为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5、怎样理解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答:(一).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二.)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三.)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6、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法律规定。
(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7、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是什么?含义是: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样情节的犯罪人,在定罪处罚时应当平等;任何人受到犯罪的侵害,都应当依法受到保护,而且被害人同样的权益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不得因犯罪人或者受害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或者不同出身、民族、宗教信仰等而对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罚适用。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 )。
A.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文理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
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
A. -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7.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
山广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
《刑法学(1) 》试题一、单选题(题数:25,共50.0分)1如果某犯罪案件不是发生在中国领域,且该案犯罪人不是中国公民、被害人也不是中国国家或者中国公民,但中国对此案仍能行使刑事管辖权的,是基于()。
A、属地管辖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保护管辖原则D、属人管辖原则正确答案:B2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和从犯的数量是()。
A、共同犯罪人可能都是主犯B、共同犯罪人可能都是从犯C、共同犯罪人可能都是胁从犯D、主犯只能是一个正确答案:A3下列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认识正确的是()。
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处罚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C、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D、事后防卫属于防卫过当的一种形式正确答案:B4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得刑法的规定从抽象变为了具体,从而使得社会上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也不敢实施犯罪。
这表明刑罚具有下述哪项功能?()。
A、矫正功能B、教育功能C、威慑功能D、惩罚功能正确答案:C5在罪刑法定基本原则支配下,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是()。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惩罚性D、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正确答案:B6当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了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
对于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A、属人管辖B、保护管辖C、普遍管辖D、属地管辖正确答案:D7危害行为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作为与不作为C、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D、实害行为与危险行为正确答案:B8刑罚的目的是()。
A、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B、预防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不敢犯罪C、对群众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法制教育D、预防犯罪正确答案:D9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伤由谁的行为引起。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B、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C、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D、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正确答案:D10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B、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正确答案:A11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放火行为的,()。
XXX《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XXX《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中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选择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3.按照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也不适用死刑。
5.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6.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盗窃罪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8.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人员包括聋哑人和盲人、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和生理醉酒的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10.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12.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
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14.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三种情况:补充、限制或例外。
15.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则应免除处罚。
16.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且故意放任这种结果发生,那么这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17.刑罚是指刑法明确规定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施加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new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一、填空1、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2、刑法3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刑罚强制性最为严厉。
4刑罚5组成、结构6、但书、补充例外、限制7、立法、司法、学理8、文理、论理9、立法机关10、最高院、最高检11、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有明文规定的,没有明文规定的13、适用法律、超越法律14、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15、地域、人、国家刑事管辖权16、属地、人、保护、普遍17、属地、人、保护、普遍18、领域内、航空器19、行为、结果20、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1、国家工作人员、军人22、保护23、所承担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24、外交特权、豁免全25、1997、10、1 26、从旧兼从轻、27、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28、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29、严重社会危害性30、罪、非罪31、社会危害性、程度32、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33、保护、危害34、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35、单一客体、复杂客体36、整体37、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38、直接客体39、一种、一种40、两种以上41、客观外在表现42、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及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43意识、对社会有害的44、作为、不作为45、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46、犯罪构成要件、定罪47、危害行为、危害结果48、行为49、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辨认、控制50辨认能力、控制能力5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52、完全不负、相对负、完全负53、不满14周岁54、已满16周岁5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56、从轻、减轻57、不能辨认、不能控制、造成危害结果、其家属、监护人、医疗、强制医疗58、间歇性、在精神正常时59、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60、应当负61、又聋又哑、盲人62、处罚金、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3、危害社会结果、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目的、动机64、明知、会发生、希望、放任65、直接、间接66明知、必然、可能、希望67、明知、可能、放任68、疏忽大意、过于自信69、预见到、轻信70、应当预见、行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71、客观上、故意、过失、不能预见72社会为危害性、刑事违法性73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财产、不法侵害、不法侵害者、必要限度74、防卫挑拨、75、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76、不法侵害者本人77防卫不适时78、不法侵害行为确实自动中止、不法侵害人已经自动放弃了犯罪、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或已丧失侵害能力、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不法侵害人也没有实行进一步侵害的明显意图79、明显、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80、减轻、免除81、杀人、抢劫、强奸、绑架82、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83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84、职务上、义务上85、应当86、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87、直接故意、间接故意88、行为犯、举动犯89、准备工具、制造条件90、从轻、减轻、免除91、着手、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得逞的92、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93、从轻、减轻94、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95、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96、有效性97、减轻处罚98、必要共同犯罪99、事前通谋、事前无通谋100、复杂101、三人较为固定的102、胁从犯、教唆犯103、主犯104、策划、指挥105、集团犯罪106、主要辅助107、从轻、减轻、免除108、犯罪情节109、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110、从轻、减轻111、犯罪构成标准说112、持续犯、不法状态113、想象竞合犯114、加重法定刑115、性质相同、同一1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17、犯罪人、国家司法机关、犯罪人118、犯罪、刑罚119、刑罚120、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人身专属性121、犯罪构成、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122、犯罪人、限制、剥夺123、犯罪人124、特殊预案、一般预案125、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26、3个月、2年、3年127、执行、二日128、1个月、6个月、1年129、公安机关130、6个月、15年、20年131、终身自由、参加劳动132、罪行极其严重133、不满十八周岁、怀孕时期134、2年135、故意犯罪136、15、20 137、确定、死刑缓期执行期满138、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139、犯罪情节140、死刑、无期徒刑141、1年、5年142、管制143、3年、10年144、个人所有145、犯罪的外国人146、责令赔礼道歉、训诫147、法定情节、酌定情节148、情节、危害程度149、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50、犯罪的手段、犯罪侵害的对象、损害结果犯罪后的态度151、最高院152、一般累犯、特别累犯153、赦免5年154、任何时候155、从重156、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15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158、从轻、减轻、免除159、揭发他人犯罪行为、重要线索160、重大立功161、吸收、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162、吸收163、有期徒刑、拘役、管制164并科原则165、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166、战时、现实危险167、原判刑期、一年、二个月168、原判刑期5年、1年169、公安机关、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170、不再执行171管制、拘役、有期、无期徒刑172、1/2、10年173、中级174、减刑之日175、有期、无期176、爆炸、抢劫、强奸177、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10年178、追诉时效179、5 、180、15 、181、20、20、最高检182、受理案件183、追诉期限184、犯罪之日、犯罪行为终了之日185、犯后罪186、大赦、特赦二、选择1D2C3B4BC5BCD6D7ABD8A9D10C11ABD12ABCD13D14BD15AC D16C17B18A19C20A21B22C23C24B25D26BC27B28B29B30C31C32 C33B34B35D36B37D38B39B40C41C42C43B44A45A46A47C48A49C 50BD51D52D53B54AB55B56D57AB58C59D60D61C62A63C64A65C66BC67C68B69C70C71B72D三、案例分析1 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
2020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综合试卷-新疆电大一体化平台参考资料
2020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综合试卷-新疆电大一体化平台参考资料新疆电大一体化平台- 2020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综合试卷-参考资料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本文档的说明:题库有可能会换,不保证全部都有!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一、判断题(共15题,共30分)1、犯非法拘禁罪,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2、刑法是对犯罪的规定和惩处,不需要考虑刑事责任。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B3、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罪,没有规定的刑罚酌情适用刑罚。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B4、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不论犯罪分子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其罪行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还是我国领域外,只要犯罪分子在我国境内被发现,我国应当行使刑事管辖权。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5、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XXX和XXX。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6、刑法是规定立功、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7、各国刑法对溯及力问题采用的原则包括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和从旧兼从轻原则。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8、刑事责任能力程度一般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10、我国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隶属刑法组成。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11、刑法具有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两个显著的特点。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12、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刑罚打击立功,保护国度和群众。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13、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 :对B :错参考答案是:A14、我国刑法办理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同等原则。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空格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D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A )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C.间接故意D.既遂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C )。
A.意外事件B.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7.死刑不适用于( C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C )。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不溯及既往。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瞒骗和暴力。
1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法人。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犯罪过失和非犯罪过失。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狭义刑法是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
2、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是前段的例外或者对前段的限制。
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行为之定罪处刑(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6、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7、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8、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9、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0、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1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1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7、所谓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抢劫罪C.放火罪D.贩卖毒品罪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A.时空性B.自动性C.有效性D.彻底性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法规竞合B.吸收犯C.结合犯D.想象竞合犯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1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1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刑法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
刑法学综合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前的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颁布,其开始施行的日期是( )。
A.1986年1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3月14日D.1997年10月1日2.下列答案中哪个是从解释的效力上分类的:( )。
A.立法解释B.论理解释C.文理解释D.限制解释3.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4.在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
A.都是主犯B.都是从犯C.一般是主犯,有的是从犯D.可以分别是主犯、从犯、胁从犯5.被告人张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但在缓刑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且未过追诉时效,对张某的处理应该是()。
A.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B.撤销缓刑将前罪与后罪按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C.对后罪处以刑罚,原判刑罚不再执行D.按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6.某农民偷割了20米(约价值80元人民币)正在使用中的高架穿过铁路的长途电话线,构成犯罪。
其罪名是( )。
A.盗窃罪B.破坏通讯设施罪C.破坏交通设施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7.在一起强奸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证人陈某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向法庭提供虚假证明,意图包庇被告人。
陈某构成犯罪的罪名是( )。
A.帮助毁灭伪据罪B.包庇罪C.伪证罪D.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8.某乡政府在换届选举时,某乙纠集数人,以对选举有意见为由,冲入选举会场,大声叫骂,并把票箱砸毁。
某乙的行为属于()。
A.破坏选举的行为B.妨害公务的行为C.聚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D.打砸抢的行为9.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还需具备的条件是( )。
A.数量较大的B.窃取财物的C.情节严重的D.邮政工作人员10.国家工作人员肖某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归个人所有,肖某的行为构成( )。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1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犯罪刑事责任刑罚2、刑法3、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加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4、刑罚5、组成结构6、但书补充例外限制7、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8、文理解释论理解释9、立法机关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1、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13、适用法律超越法律14、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15、地域人国家刑事管辖权16、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7、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8、领域内航空器19、行为结果20、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1、国家工作人员军人22、保护23、所承担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24、外交特权豁免权25、1997 10 126、从旧兼从轻27、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28、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29、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0、罪非罪31、社会危害性程度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32、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33、保护危害34、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35、简单客体复杂客体36、整体37、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38、直接客体39、一种一种40、两种以上41、客观外在表现42、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43、意识对社会有害44、作为不作为45、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46、犯罪构成要件定罪47、危害行为危害结果48、行为49、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辨认控制50、辨认能力控制能力5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5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53、不满14周54、已满16周5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56、从轻减轻57、不能辨认不能控制造成危害结果他的家属监护人医疗强制医疗58、间歇性精神正常的时候59、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60、应当负61、又聋又哑盲62、罚金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3、危害社会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64、明知会发生希望放任65、直接故意间接故意66、明知必然可能希望67、明知可能放任68、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69、预见到轻信能够70、应当预见行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71、客观上故意过失不能抗拒不能预见72、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73、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财产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必要限度74、防卫挑拨故意75、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76、不法侵害者本人77、防卫不适时78、不法侵害行为确已自动中止,也即不法侵害人已经自动放弃了犯罪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或者已经丧失了侵害能力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不法侵害人也没有实行进一步侵害的明显意图79、明显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80、减轻免除81、杀人抢劫强奸绑架82、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另一方个较小83、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84、职务上,业务上85、应当86、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87、直接故意间接故意88、行为犯举动犯89、准备工具创造条件90、从轻减轻免除91、着手意志以外完成92、能犯不能犯93、从轻减轻94、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95、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96、有效性97、减轻处罚98、必要共同犯罪99、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100、复杂共同犯罪101、三人较为固定102、胁从犯教唆犯103、主犯104、策划指挥105、集团所犯106、次要辅助107、从轻减轻免除108、犯罪情节109、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十八110、从轻减轻111、犯罪构成112、持续犯不法状态113、想象竞合犯114、加重法定刑115、性质相同同一1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17、犯罪人国家司法机关犯罪人118、犯罪刑罚犯罪刑罚119、刑罚120、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人身专属性121、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122、犯罪人限制剥夺123、犯罪人124、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25、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26、3个月2年3年127、执行2日128、1个月6个月一年129、公安机关130、6个月15年20年131、终身自由参加劳动132、罪行极其严重133、不满十八周岁怀孕的妇女134、二年135、故意犯罪136、十五年二十年137、确定死刑缓期执行期满138、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139、犯罪情节140、死刑无期徒刑141、一年五年142、管制143、三年十年144、个人所有145、犯罪的外国人146、训诫赔礼道歉147、法定情节酌定情节148、情节危害程度149、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50、犯罪的手段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后的态度151、最高人民法院152、一般累犯特别累犯153、赦免5154、任何时候155、从重156、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15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158、从轻减轻免除159、揭发他人犯罪行为重要线索160、重大立功161、吸收并科162、吸收163、有期徒刑拘役管制164、并科165、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66、战时现实危险167、原判刑期一年二个月168、原判刑期五年一年169、公安机关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170、不再执行17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2、二分之一10年173、中级174、减刑之日175、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6、爆炸抢劫强奸177、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10年178、追诉时效179、5180、15181、20 20 最高人民检察院182、受理案件183、追诉期限184、犯罪犯罪行为终了185、犯后罪186、大赦特赦二,选择题1、D2、C3、B4、BC5、BCD6、BD7、ABD8、A9、D 10、C 11、AD 12、ABCD 13、D 14、BD 15、A16、C 17、B 18、A 19、C 20、A 21、B 22、C 23、C 24、B 25、D 26、BC 27、B 28、B 29、B 30、C 31、C32、C 33、B 34、B 35、D 36、B 37、D 38、B 39、A 40、C 41、C 42、C 43、C 44、A 45、A 46、A 47、C48、A 49、C 50、BD 51、AD 52、D 53、B 54、AB 55、B 56、D57、C(注:此题选择项印刷错误,选择项C应为"相对较重")58、C 59、D 60、D 61、A 62、C 63、C 64、A 65、C 66、BC 67、C68、B 69、C 70、C 71、B 72、BD【刑法学】简答题1、如何理解刑法学及其研究对象?答: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刑法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刑法学综合练习及答案《刑法学》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综合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刑事责任能力2.减刑3.死缓4.引证罪状5.洗钱罪6.累犯7.单位犯罪8.管制9、绝对确定的法定刑10.绑架罪11.犯罪过失12.结果加重犯13.犯罪未遂14.军人违反职责罪15.绑架16.意外事件17.假释18.罚金19.缓刑20.交通肇事罪21.同类客体22.犯罪中止23.管制24.追诉时效25.劫持航空器罪26.刑事责任27.犯罪故意28.自首29.空白罪状30.叛逃罪二、简答题1.简述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2.简述我国数罪并罚的原则。
3.简述想像竞合犯的特征。
4.简述保险诈骗罪的行为表现.5.简述量刑的特征。
6.简述罪行法定原则的容7.简述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8.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9.简述连续犯的特征。
10.简述间谍罪的构成要件.11.简述盗窃罪、诈骗罪和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
12. 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13.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刑事立法上的体现。
14.简述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的原则。
15.简述继续犯的特征。
16.简述间谍罪的构成要件。
17.简述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18.简述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的条件19.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容。
20.简述刑罚的基本特征。
21.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22.简述洗钱罪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23简述刑事责任的特征。
24简述牵连犯的特征。
25.简述自首与坦白的区别。
26. 简述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27.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28.简述保险诈骗罪的行为表现. 29.简述量刑的特征。
30.简述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
31.简述法条竞合的特征。
32.简述假释的条件。
33.简述继续犯的特征。
34.简述洗钱罪的行为表现.35.简述正当防卫的特征。
36. 简述数罪并罚的原则有哪些?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
2.试述犯罪故意的特征。
3.试述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
4.试述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
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
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本总复习资料包括两方面内容:1、往年试题3套。
2、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10套。
3、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可以作为期末考试前数周冲刺使用。
第一部分往年试题法学专业刑法学(1)试题(2005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刑法,就是规定、和的法律。
2、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和相适应。
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4、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并对直接负责的和判处刑罚。
6、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7、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8、刑罚适用的主体是。
9、对犯罪的时候的人和审判的时候,不能适用死刑。
10、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A、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B、强制性最为严厉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C、对前段的强调D、对前段的例外3、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
A、1997年3月14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0月1日D、1998年1月1日4、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
《刑法学(1)》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C.一年 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1)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开专)一、填空题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科学。
2.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
3.刑法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阶段性)和(法律性)。
4.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刑法)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
5.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6.刑法条文中用转折词“但是”所引的内容在学理上称为(但书),它表示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情况的(例外)或者是前段情况的(限制)。
7.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和(司法、学理解释)。
8.根据解释的方法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和(论理)。
9.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10.在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检察院)。
11.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2.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法按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未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13.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4.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刑)和(承担责任)相适应。
15.刑法的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亦即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16.世界各国立法关于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主要原则有(属地、属人、保护)和(普遍)原则等几种17.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保护)和(普遍原则中合理因素)。
18.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19.根据属地原则,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即受我国刑法管辖。
20.根据属人原则,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1.(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我国刑法规定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罚。
22.根据(保护)原则,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23.根据普通管辖权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管辖)的,适应我国刑法。
24、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经过修订后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2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27.根据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刑法施行前的这段时间内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犯罪)的,依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刑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应刑法。
在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28.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和(惩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29.(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30.犯罪概念是区分(犯罪)与(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
3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32.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主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33.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4.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一般、同类)和(直接客体)。
35.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犯罪客体可以分为(复杂)和(简单)。
36.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37.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部分、某方面)。
38.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就是犯罪的(直接客体)。
39.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到(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40.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4 1.犯罪客观方面就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42.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很多,包括(行为、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其中(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4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4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45.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法律规定特定义务、职业务履义)和(先行行为义务)。
46.刑法意义上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重要根据之一。
4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原因)与(结果)之间因果关。
48.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4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责)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50.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辩认)和(控制能力)。
51.刑事责任能力通常被划分为(完全有、完全无、相对无)和(减轻)四种程度。
52.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负、完全不负)和(相对负)三个年龄段。
5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54.(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强奸、故伤致重、抢劫、投毒、放火、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56.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7.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58(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9.(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0.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61.生理方面(缺陷)的人或者(盲、聋、哑)人犯罚,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2.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和(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3.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目的、动机)等几种因素。
64.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65.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
即(直接)与(间接故意)。
66.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7.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8.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
69.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自信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70.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态度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71.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因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刑法理论上称为意外事件。
72.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是指外表上似乎构成犯罪而实质上不具备(危害性)和(违法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73.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74.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加以侵袭,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对他人加以危害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防卫挑逗)。
构成犯罪的,以(犯已过当)犯罪论处。
75.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存在现实不法侵害)。
76.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侵害者本人)。
77.违反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进行提前防卫或事后防卫的情形,刑法理论上称为(防卫不适时)。
78·所谓“不法侵害已经结束’’的情形有三种,即(侵害行为人、自动中止、被制服和(行为完毕结果已发生)。
79·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违反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刑责)的行为。
80·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减免)处罚。
81.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特别防卫权,亦称无限防卫权。
82.紧急避险就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危险,不得以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83·作为紧急避险起因条件的危险来源于4个方面,包括(大自然、动物、人为行为)和(生理疾病)。
84·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85·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处(免除)处罚。
86·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分为(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两种基本类型。
87、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停止形态。
88·犯罪既遂有4种不同的类型: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
89·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90.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91.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基(犯者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