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慎独”素材串

一、解释何为“慎独”

“慎独”出处:1.“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

2“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大学》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3.“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不得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礼器》

4.慎独者,慎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郑玄

5.“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

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朱熹《朱子语类》

6.“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慎”最初含义理解为“诚”,即心不自欺,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均作此意解。——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

7.而另有人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

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

3 后世多参照郑玄、朱熹的说法,认为“慎独”是强调独处时候的作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独”),侧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慎”)等。

二、围绕“慎独”的立意

1.是什么

a. 谨慎独处,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

b.内心的专注专一,珍重自己的内心,使内心专一。

(注:a 是最保险,肯定不会偏题的选择)

2.为什么(重要意义)

a.自我完善之道——君子修身养性,自身道德修养的标准,为儒家所大力倡导。b.社会安然之法——人民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人民遵守社会规范礼仪的自觉性,提倡这种修身的德性,是仁人志士所认为的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手段,

(注:可由此分述为很多小分论点,如获得自我良心认可,赢得他人信任和敬重,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

3.怎么样(如何做到慎独)

a.注重“隐”处,“隐,暗处也。”暗室不欺,君子之道更体现于在“暗室”中的行为,注重行为“隐”的方面,恰恰在于更有效地实行对于所有行为的自我制约,这是个人独处的道德要求。b.注重“微”处,“微,细事也。”指行为的细微之处,这是从对行为着手处的一种道德要求, 因为微处不容易被发觉,很可能就发展为“著”。尽小者大,积微者著。要“禁于微”。

(注:“隐”“微”是“慎独”的两段,要注重谨慎的自我省察,不要使任何不好的念头滋生于幽暗和细微之中。由此可设置分论点如慎独需自律、慎独需自省、慎独需自重或表里如一,不自欺;严格要求,不断反省;保持独立性,不与世俗合污等等等)

三、作文结构组织安排

可参考以下结构:

1.开头引出“慎独”话题——可用名言、或用排比、比喻等等,可在此处大秀一把文采。

2.自然过渡到第一分论点,引用事例,加以分析论证。

3.过渡到第二分论点,引用事例,加以分析论证

4.过渡到第三分论点,引用事例,加以分析论证

5 结尾总结,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此处不妨再秀一把文采。可于其中添加细枝末节,如联系自身、或对比、或引申等等,但大局还是走正路为好。

四、作文素材分享

【名人故事】

1. 柳下惠坐怀不乱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郭门。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

有一个没有住处的美貌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2. 蘧伯玉不欺暗室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是卫灵公时著名的

贤大夫,“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

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3.颜叔子缩屋称贞《诗·小雅·巷伯》毛传记载:“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

(寡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麻秆)尽,缩(拆取)屋而继之。”——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邻居寡妇的房子被雨淋坏,到独处一室颜叔子这里避雨。颜叔子让她进屋以后,一直让寡妇用烛火照明取暖,后来柴草烧完了,就把屋子上的柴草抽取下来照明,通宵以礼相待。

4. 子罕以廉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春秋时期,“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司城子罕(“司城”是个官职,相当于现在主管城建的官员),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给懂玉的人看了,这是一块宝玉,几世难得,所以才敢拿来献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这块玉也就不是宝了。还不如你我各自留着各自的宝贝呢。

5. 杨震清廉诫四知《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东汉安帝时的

荆州刺使)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6. 陶母大义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

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7.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

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