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是平等的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学案例

旬阳县城关第二初级中学鲁迎春课标内容

知道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的。

素质教育目标

(一)、情感体验点

体验人与人是平等的,树立平等的意识,在行动中养成互相尊重。

(二)、能力培养点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能力。

(三)、知识储备点

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的平等。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们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难点:树立平等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行动中养成互相尊重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想

课型:新授课

借助图片、老师收集的大量资料,使学生在分析、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中,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树立平等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行动中养成互相尊重,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媒体平台

(一)、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钢笔、练习本

(二)、多媒体课件

1、课件构思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来反映人们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自学题、讨论题、讨论的结果,增强教材内容的形象性,感染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素材储备

(1)、网上搜集大量图片。

(2)、网上收集大量反映人格平等和法律地位平等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多媒体出示二十世纪上海外滩公园——那块“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这样一个告示牌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甲:心里不舒服。

学生乙:气愤,欺负人。

学生丙:国家贫穷,受人欺负。

学生丁:人与人之间不平等……

过渡: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大家的回答不难看出同学们对平等有了一定认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课《人与人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首先表现在人格方面的平等。

——人与人是平等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图片,在思考问题中,自然而然的就轻松进入今天所要探究的内容,并学会如何倾听他人说话。

(二)探究新课

人格上的平等

老师:多媒体出示资料:重庆市5个小青年在闲逛,大家觉得要搞点新鲜、刺激的游戏。碰见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小青年发现对方有些呆头呆脑,便骗乞丐拽到铁路旁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人拿绳子将乞丐的双手反背着捆住,有人拣来烂麻袋将其腰部以上套住……随后便是疯狂的殴打,拳头、棍棒全派上了用场。

并思考:这些捉弄乞丐的青年,等待他们的结果将是怎样的呢?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做些什么?

老师: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一小组要有主持人、小组代表发言人、记录员。

学生:小组交流发言。等待那些小青年的结果是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有残疾人(瞎子聋子)、乞丐、老年人、精神病人。

老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弱势群体:你们在坐的各位同学、妇女、低收入的人、下岗职工…(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学生:什么是弱势群体?

老师:就是处于社会中不利地位的人群总称。

学生:犯罪刑满释放的人在社会中找不到工作,他们属不属弱势群体?

老师:不属于弱势群体,属于人们监管的重点对象。他们更渴望社会的接纳,亲人的关爱,朋友的鼓励!……人的一生谁能不走

弯路呢?伸出我们团结有爱的手,让他们更快的回归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生活!不要歧视,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份子,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该接纳他们。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弱势群体?

学生:关心、关爱、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不要歧视他们。

老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中,真正的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分析该案列,弄清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还特别设计了弱势群体这一特殊人群,让学生仔细思考,分析,总结他们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意识,在日常行动中养成互相尊重,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人格是人与生俱来的,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歧视、嘲笑。它不是国家这种外力赋予的,而是一种内在、生而有之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国家法律保护。

课后反思:这一课教学内容体现了本课课标内容的主要要求。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以具体事例为载体,以大量图片为辅,以大家关注的弱势群体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展开讨论,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