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_1511643435.ppt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10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 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1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4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 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 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 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5
学校教 育的目 的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6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12
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 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 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 展的个人”。 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15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 定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 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16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
中的这段话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中心,强调 教育应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 文化。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 和创新精神。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生 活做准备。
化。
04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代教育目的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代教育目的
受西方影响,开始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强调科学知识 和技能的传授。
现代教育目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德、智、体、美、 劳五育并举,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 者不能等同。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
01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
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02 03
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 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 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 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社会本位论
02
01
03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 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1)第五章教育目的完美版PPT

(2021)第五章教育目的完美版PPT
2、人的全面发展P169 一方面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 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另一方面指个性 自由,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 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P163-168
(1)主观依据 ①哲学观念: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决定教育活动的
现代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断缩短劳动时 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10、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
育目的,就形成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二、多选题 1、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空功能、评价功能。
P158 2、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雅克·马里 坦、小原国芳。P159 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柏拉图、诺笃尔普、 涂尔干、凯兴斯泰纳。P160
2、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 的?
4、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卢梭、福 禄倍尔、裴斯泰罗齐。P160
5、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哲学观念、 人性假设、理想人格。P163
6、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的客观条件:生产 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社会发展进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P166-168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P155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 和规格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 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智力含 量,有助于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第三,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而这是人的全面 和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现代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断缩短劳动时 间,增加自由时间,这就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提供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地盘”。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 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只要社会 在发展,人就会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完美。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教育目的-PPT文档资料

教育目的-PPT文档资料

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第二阶段(1957-1966)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 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
第三阶段(文革期间)
仍沿用毛泽东57年的提法:“培养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在实 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把劳动者片面 理解为体力劳动者,而大肆地对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进行批判。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工、 学农、学大寨”,“劳动下乡”。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和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结构
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以及相互关系。 一般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二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层级 一级 名称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制定者 内容 政府国家 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 规格、实现途径和原 则(抽象化) 学科专家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2019年11月,中国共产 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 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局面》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 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6月《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第3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第3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5.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是对某一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等)学生学习某门课 程后所应形成的具体素质的设想,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6.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某一教学单元后所应形成的 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具体规定,是学段目标的具体化。
7.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一具体内容主题(通常是某一节课) 后所应形成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规定,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 一步具体化。
1
二、教育目的主体
教育目的主体指的是谁的教育目的的问题。
◆ 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和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育家、哲学
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军事家和教师、家长等等,
对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
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
◆ 受教育者对于自己应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随着经验的增长、自我
8
第二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取向
◆ 什么是价值?价值一般是指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事物的
效用的评价与看法。
◆ 什么是教育价值取向?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依据自
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教育的效用)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的价值会有很多体现,具体要那种教育价值,需要人们去选 择。(如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是选择对个体发 展的价值,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或是两者兼顾?偏重个体发展 的价值,就是个人本位论,偏重社会发展的价值就是社会本位论, 两者兼顾就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论。)
导作用的、普遍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既存在着国家制定的 成文的教育目的 的指导,也
存在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的往往 不成文的教育目的,(指没有形成
文字的教育目的,如教师、家长等的教育目的)这些不成文的当事人的目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
精选课件ppt
1
教育目的
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 育目的的基本点。 5.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部分组成的。
精选课件ppt
31
1993年,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 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 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 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精选课件ppt
32
1995年3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选课件ppt
25
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反映
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我国教
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
的重要方针。
精选课件ppt
26
1981年,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 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 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精选课件ppt
2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 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 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 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 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 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目的(课件)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A 学校的产生 B 学制的建立 C 教育实体的出现 D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
2、有利于教育逐渐普及的学制是( )。 A 双轨学制 C 分支型学制
B 单轨学制 D 多轨学制
教育学
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 年限延长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普通教育 和职业化教育
教育学
1、教育目的明确规定了为谁培养人,体现了( )功能。
A 导向
B 选择
C 调控
D 激励
2、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要充分发挥教育目的的( )
功能。
A 导向
B 选择
C 调控
D 激励
3、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四书五经的教育内容,体现了教育目的
的( )功能。
A 导向
B 选择
教育学
第五章、教育目的
01 教育目的概述 02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01 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0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03 教育目的的功能 04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育学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教育目的:总要求 广义:人们的期望
狭义:国家身与体学发校展的要求
心理发展57主席说方针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5四有好新人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3纲要应身转体素 发展 1993 心《理中发国教展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4意见提素质 1994
《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99决定定终身
199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学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