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课堂出现了大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提问的频率明显提高,但其中不乏很多无效的提问。本文以个人的一次听课为基础,从中论述了自己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看法,主要从优化提问的角度,提高新课改的实效性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进而展开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类型提问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其中重庆七中实行的“168问题导学学习模式”就是在这方面进行的大胆尝试。“168问题导学学习模式”主张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先学后导,师生共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是指要将文本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能力素质化;“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导”是指在师生充分交往和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指导。通过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学生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提升、学科科学发展的目的。从重庆七中的这项革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问题”逐渐成为语文教育工作中的焦点问题,所以问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将从重
庆七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设置的有效性。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从七中的革新中本人发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而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是互教互学。但本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课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频繁互动,但实质上存在很多的无效提问,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本人认为在新课改课中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过易,缺乏启发性;问题过难,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常常设计大量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基本都是一些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丝毫没有变通性,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这种提问只是一种课堂作秀,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学生往往回答雷声大,收效微。这种“大合唱”似的提问,不言自明,学生站在地上就“摘着了苹果”,无须经过“意志的努力”就很轻松地回答了,没有任何启发性。
与问题过易相反,有些教师则把一些问题设置的过难,跳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跨过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即使经过苦苦思考也得不出答案,这种问题不仅不能激发
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2.提问过于繁琐,不分轻重巨细,处处皆问,过于形式化
设计的问题过多过杂且主次不明,造成学生思维转移过快,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不能深入。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于是教师便从文本中处处寻找问题,同时把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整堂课变成了问题的海洋。
3.提问只顾点不顾面,忽视个性差别
教师为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寻找问题,从而忽视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与处理。同时在设置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不能对问题本身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效地匹配。
二、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的智慧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本人认为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提问方面,需注意一些技巧性的问题,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把握难易度,激发思维兴奋点
课堂问题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即教师应清楚了解学生认知“已知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提出的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最近发展区”上升到“未知区”,同时也激
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备学生,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防止课堂提问出现过难或过易的情况。
2.看准提问点,围绕重难点
为了防止“满堂问”,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就教学的具体内容而言,提问的时机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所处的具体阶段。一般认为,在一个具体知识讲解之前,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认知水平进行课堂提问,其目的在于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在知识点的衔接处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其目的是通过提问,让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理解知识发展的演进过程;在课堂结束时也适当提问,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得到课堂反馈信息。另外,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
3.因材施教,提高针对性
教师要想在课堂提问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针对性,首先应对“问题”本身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大分类,可以把“问题”大体分为四大类型:事实性问题、经验
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只有分清楚了问题的类型及不同学生的思维特征,才能为下一步的问题设置做好准备。课堂提问如果只提问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势必造成教学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发展,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分成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四个不同的梯度。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学生呢!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别,这必然造成学生中存在着好中差。提问时应根据前面问题类型中所讲的,不同的学生给匹配对应的问题类型。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不仅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烘托课堂学习的整体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4.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提问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