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常识)重点总结
教资综合素质全知识点
教资综合素质全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教资综合素质涵盖了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简单说就是考查一个人是否具备做教师的综合素养。
②重要程度:它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敲门砖一样,不通过综合素质,就没法拿到教师资格证,而且这门知识反映的素养也是当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教学中的教育理念、道德要求还是基本教学能力。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像基本的历史、地理概念等,也需要对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例如知道教育的基本目的等。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如果通过考试成为教师,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学生,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教学,还能在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自己处理日常教育工作各种事务的能力。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资考试学科体系里处于基础核心的位置,它贯穿了教师在职业观念、道德、文化修养和基本能力各个层面。
②关联知识: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有关联。
例如好的教育观念可以指导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职业道德约束学科教学法的运用。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比较难,因为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比如文化素养部分涵盖古今中外的知识。
- 关键点:重点在于把握教师职业理念中的学生观、教育观等核心概念,法律法规的关键条款,职业道德规范等。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是必考科目。
-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考查各种理论、法律法规等的细节;材料分析题会让你根据提供的教师教学情境分析其是否符合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等;写作题考察综合素养对一个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教师职业理念:包含教育观(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变)。
教育观就是你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比如是单纯看成绩还是注重综合素质;学生观就是你怎么看待你的学生,不能老把他们当一成不变的孩子,要知道他们是在发展变化中的。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1、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2 、1997 年 10 月 29 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3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的含义: (重点记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强调因材施教)(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
(重点记忆)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大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6 、教育素质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 “坚持育德为先”,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 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8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二章 学生观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也是确立科学学生观的理论基 。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知识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育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202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 “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两全一个一重点)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
面向全体;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
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
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
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一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一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一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一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一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一、素质教育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教资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一1.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等于平均、平衡发展);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教育内容的基础性;④教育价值多元;⑤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⑥主体性;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⑧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⑨发展性⑩未来性。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①整合教学(师生共同参与);②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平等、双向、理解);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④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的具体体现: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①内容多样化;②主体多元化;③评价系统化。
7.“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②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④学生是独特的人。
8.学生是完整的人:①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②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9.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一《综合素质》教资常考常识汇总
教资笔试,常考这36个地理之“最”1.陆地和海洋(1)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2)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3)最大的海(最深的海)——珊瑚海(4)珊瑚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世界有名的大堡礁就分布在这个海区。
(5)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6)最咸的海——红海(7)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8)最淡的海——波罗的海(9)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
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
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
(10)最多岛屿的海——爱琴海1(11)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
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
(12)沿岸国最多的海——加勒比海(13)加勒比海位于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沿岸有20个国家。
(14)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是世界最大岛。
(15)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2.地形和河湖(1)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2)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青藏高原是中亚一个高原地区,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5)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6)巴西高原是南美洲东部位于巴西境内的广阔高原。
2(7)最大盆地——刚果盆地(8)刚果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
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
(9)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0)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
包括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山脉。
(11)最长的山脉——南美安第斯山(12)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也称安弟斯山脉或安蒂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
(13)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1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教资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总结(前三页)
第一道材料分析题是用职业理念(或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材料,第二道材料分析题是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材料,第三道材料分析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一、第一道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职业理念(或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1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记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发展)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评价观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②评价内容综合化。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2学生观(幼教中称为儿童观。
记忆:王官人差钱或钱坏玩意)(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3教师观(1)教师角色观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学观(记忆:人生教程)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二、第二道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记忆: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中学科目二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1、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小和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5、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将教育的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7、“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力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8、教师观: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者。
综合素质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
综合素质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综合素质常识知识点归纳总结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它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拥有综合素质成为了人们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了解综合素质常识知识点对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综合素质的常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知识层面知识点归纳1.科学常识:科学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科学常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历史常识:了解历史常识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历史,人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3.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对于文化领域的了解和认知。
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丰富的文化常识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4.地理常识:地理常识是指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知。
了解地理常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5.社会常识:社会常识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了解的各种方面的知识,包括法律常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等。
了解社会常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二、能力层面知识点归纳1.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提升思维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
3.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各种问题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提高判断能力,人们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决策的质量。
4.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协同工作并取得共同目标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中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归纳: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1.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大众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与教師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与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2>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接受教学<教師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師引发思考>转变.教師从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中发挥作用.<4>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5>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它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是教育T-作所存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師的工作成绩以与学生学业水平.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唯分是举,限制了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进一步发展,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为广大学子继续深造提供了广泛平台.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是莺在"普与〞,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把它们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为了应付中高考,作业较繁重,较多采用"题海战术〞和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个性的工作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師"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師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師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師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广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必须加快落实素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广大学生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与其所能达到的高度.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生存技能,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整个民族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需要以与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只有德才兼备,综合发展,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教育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必须把创新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5>着重于在教師引导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丽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类的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与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劳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里所指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生产技术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和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又包括开拓和创新的能力;既包括德能.即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的能力,又包括审美的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其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与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的发展程度.自觉能动性是个性的根本特征,创造性则是个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实质是主体对现实的超越.<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措施.<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不仅坚持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是真正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良好的教育是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多方面的教育,促进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人类的社会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因此,教育的方针和目的最终也要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上来.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使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目的.<二>"以人为本〞的内涵教育价值观是指一所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教育价值观作为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人的价值、丰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存竞争,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人格完善和精神升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提出要注重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的理念;另一方面,超越个体本位论的教育——即在重视人的发展、把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通过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的运用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所以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随意剪裁学生,而要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出发,给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二是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绝不是放任不管,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師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_丁.作者,教師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教育中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師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为教師必备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師,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与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教師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教師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教師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師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2>体谅和宽容师生平等并不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看做像教師一样的成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时期,许多方面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教師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亚里士多德曾说:"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对公平事物做出正确判定,正确判定就是对真理的判定.〞<3>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教師应该承认其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3.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師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師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与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节教師观<一>教師职业概述1.教師的概念教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師是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人,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狭义上的教師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師,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我同《教師法》对教師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師职业的性质<1>教師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師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師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師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師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集锦6篇)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集锦6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1)学生权利和保护(重点)一、学生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权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使用教学设施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1)获得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
4、申诉起诉权。
5、法定其他权。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①面临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②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①教师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②教师不得随意缺课。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①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②教师不能侮辱、谩骂学生;③教师不能歧视学生。
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①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②教师不得以其他方式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
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6、教师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7、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①教师不要随意泄露学生隐私;②教师不能随意翻看学生物品。
8、教师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2)一、教师权利的内涵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参与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点总结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2、方法(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四)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2、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3、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4、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5、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二、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概念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内涵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与措施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素质教育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简易常识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简易常识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简易常识(精选3篇)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简易常识(篇1)一、.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1.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如:盲人的触觉很灵敏。
2.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如:红色令人感觉温暖,“红色”一种刺激引起视觉与温度觉两种感觉;甜言蜜语,“语言”一种刺激引起味觉和听觉两种感觉。
【练习】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们很自然地会把莫扎特的《魔笛》与明亮的颜色(如黄色及橙色)联系起来;而《安魂曲》则令人联想起暗淡的颜色(如黑色或青灰色)。
这种明亮的暖色与快节奏的音乐相联系,而悲哀、柔情的音乐则与暗色相关联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补偿D.联觉二、无意注意VS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类和动物都有。
如:上课时被外面的鞭炮声吸引。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如:老司机边开车边看沿路的风景。
【练习】寒假期间,李伟卧室专心做数学题时,突然被妈妈做饭时飘来香味所吸引走向厨房,这种心理现象是(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三、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综合素质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到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综合素质已经被广泛认可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对于综合素质的掌握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我对综合素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学术上的能力和素养。
它包括扎实的学科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并要注重对新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2.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类思想和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它包括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追求。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广泛的阅读和学习,培养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新想法和方法的创造和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此外,还需要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
4.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以及理解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观点。
还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团队合作的能力。
5.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管理和关爱能力。
它包括身体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健康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注重休息和调节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
6.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的是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的能力。
还需要培养主动参与和贡献的态度,以及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梦梅和杜丽娘
5.
孔尚任:
桃花扇
侯方域和李香君
6.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综合类著作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 就,是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明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与手工业 的生产技术,被国外称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中外古代艺术成就:
中国:
1.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 ,《洛神赋图》
2.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3.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天王送子图》
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
5.张大千:20世纪中国花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
6.徐悲鸿:《八骏图》《愚公移山》
7.王羲之:书圣, 《兰亭序》行书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 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13.福拜楼:《包法利夫人》
14.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5.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6.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 《百年孤独》 中国:
古代
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
王实甫:
西厢记
崔莺莺和张君瑞
3.
关汉卿:
窦娥冤
4.
汤显祖:
27.党的第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中国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8.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
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照面积大小顺序)四大洋:太大印北(按照面积大小)
中国:
1.张衡:地动仪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方书的鼻祖。
3.祖冲之:圆周率。
4.贾思勰:《齐民要术》 ,第一部系统的农学著作。
5.沈括:《梦溪笔谈》 ,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6.秦九韶:《数书九章》
7.钱学森:航天科技的奠基人。
8.袁隆平: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西方:
1.泰勒斯:古希腊,科学之祖
2.毕达哥拉斯:勾股定理,黄金分割
14.曹丕:魏国,洛阳;刘备:蜀国,成都;孙权:吴国,建业。
15.淝水之战:东晋。
16.隋文帝和隋炀帝:科举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7.贞观之治:唐朝李世民开元盛世:唐玄宗
18.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9.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20.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3
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家奉为 “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 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中医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诊病方法。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 后世中医视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 “麻沸散” , 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2.分子:构成物质的微小单位, 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的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文学常识:
外国
1.古希腊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荷马史诗》
2.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
3.中世纪最著名的但丁创作的《神曲》 ,但丁是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 巨匠。
4.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四大喜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四大悲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5.西班牙 塞万提斯 《唐吉可德》
6.卢梭: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7.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史诗性的巨作。
8.拜伦:《唐璜》
9.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10.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
11.小仲马:《茶花女》
12.普希金:俄国文学奠基人
6.焚书坑儒:秦国
7.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8.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刘邦胜利。
9.文景之治:汉朝
1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2.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3.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欧几里得:几何之父
4.阿基米德:力学之父
5.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6.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体液学说
7.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8.哥白尼:日心说, 《天球运行论》
9.普朗克:量子理论,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0.库仑:电量;电流:安培;电阻:欧姆;电容:法拉。
化学常识: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现代:
1.《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绉议》 、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是新文学的开端。
2.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 ,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是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
3.茅盾:《子夜》
4.巴金:家、春、秋
5.田汉:20世纪20年代戏剧成就最高的作家
6.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
21.太平天国:第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
22.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规定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2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4.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26.“七七事变”拉开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全国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 总结
历史:
中国:
1.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逐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外国:
1.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莫扎特:音乐神童
3.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4.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蓝色多瑙河》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5.柴可夫斯基:俄国最伟大作曲家
6.李斯特:钢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