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大脑缺血或出血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率和残疾率居首的疾病之一、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纷纷采取了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制度。
脑卒中筛查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和检查手段,早期发现可能出现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的干预和治疗。
脑卒中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肥胖等行为习惯的人群。
筛查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健康问卷、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
脑卒中筛查工作的目的是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尽早进行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制度是指通过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脑卒中的管理和防治工作。
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康教育制度。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和了解,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
2.建立脑卒中预防和管理制度。
加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方案,鼓励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
3.建立急性脑卒中救治制度。
包括突发脑卒中急救中心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和救治水平。
4.建立康复服务制度。
提供包括物理康复、职业康复、心理康复等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减少残疾率。
5.建立脑卒中监测和信息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脑卒中病例登记系统,周期性地进行脑卒中监测,掌握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为科学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以上是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需要重视脑卒中的研究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指导规范概述
概述 健康指导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内科干预 外科干预 介入干预治疗 医学康复与专科护理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STROKE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 OF MINISTRY OF HEALTH P.CHINA
主要内容
概述 健康指导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内科干预 外科干预 介入干预治疗 医学康复与专科护理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STROKE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 OF MINISTRY OF HEALTH P.CHINA
脑卒中现状与指导意义
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 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 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给患
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STROKE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 OF MINISTRY OF HEALTH P.CHINA
主要内容
概述 健康指导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内科干预 外科干预 介入干预治疗 医学康复与专科护理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STROKE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JECT OF MINISTRY OF HEALTH P.CHINA
脑卒中风险评估
既往有脑卒中/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 估≥3分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8项(每一项得1分): (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和心瓣膜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 kg/m2); (8)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临床以血管急性闭塞或溃破出血为特征的脑部疾病。
脑卒中的迅猛发展和高致残率对患者家族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重大负担。
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的建立,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的建立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1.早期发现高危人群:通过建立脑卒中的筛查制度,可以提前发现高风险人群,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这些人群的筛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治疗,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2.提高公众预防意识:通过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的建立,可以加强公众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意识和知识的普及。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高危因素的了解和认识,引起他们对于脑卒中预防的重视,并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3.提高筛查与防治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制度,可以统一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的流程和标准,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这有助于提高筛查与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提高脑卒中的早期救治率和防治工作的质量。
1.高危人群筛查:建立针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的筛查制度。
这包括对于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和随访,以及相关检查和评估的要求和方式等。
2.早期干预:建立针对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制度,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干预等措施。
通过制定干预方案,指导高危人群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和治疗慢性疾病,从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3.救治流程:建立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流程,包括急救、转运、诊疗、康复等环节。
通过制定救治流程,规范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4.宣传教育:建立针对公众的脑卒中宣传教育制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了解,引起他们对脑卒中预防的重视。
5.数据统计与评估:建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数据统计与评估制度。
脑卒中筛查规范
•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由于大脑里面的 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 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综合 征。
•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复发率高 的特点。 •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难治可防
急性脑血管病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腔隙性梗死 脑栓塞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工程”介绍
工程的目标是:
首先,尽快拟定出我国自己的筛查规范、干预原则 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标准与相关要求; 其次,三年内在全国各省、区、市至少建立起一所 脑卒中筛查及干预中心或基地; 第三,建立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开展 基地医院检查考评,以查促建。争取三至五年内, 在全国各省及部分地级城市医院建立起200--300所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 建设全国统一数据库,对脑卒中疾病评估研究提供 科学依据 ,开展科学研究。
完善CRF表
录入数据库
社区筛查流程:
1.对40岁以上人员进行初筛,进行问卷调查,填 写“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开展风 险评估。 2.对经风险评估为非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慢病史者 ,倡导健康生活 方式,对有慢病史者,根据相关 疾病诊治指南给予干预和定期随访。 3.对经风险评估为高危人群者,或既往有脑卒中 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填写“脑卒中发 病风险和脑卒中患者再发风险筛查表”。
脑卒中筛查流程
卒中高危人群及缺血性卒中/TIA患者
1)询问心、脑血管病史 2)神经系统查体 3)颈部血管听诊 4)颈部血管超声 5)血生化全套: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 6)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加做TCD
高危患者干预
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检查 患者干预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规章制度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规章制度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及时的筛查与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关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综述二、工作职责1.卫生部门:(1)组织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2)制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计划,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3)监督各基层卫生机构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2.基层卫生机构:(1)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包括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干预和日常管理;(2)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确保其脑卒中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积极宣传脑卒中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4)及时报告疑似脑卒中病例,协助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流程1.筛查对象确定(1)40岁以上人群;(2)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3)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4)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
2.筛查方法和指标(1)问卷调查:筛查对象填写相关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病史、生活习惯等;(2)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脉搏触诊等;(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血脂、血糖等的检查。
3.高危人群干预管理(1)饮食调整:合理膳食,低盐低脂;(2)生活方式管理:戒烟、限酒、适度运动;(3)药物预防:给予降压、降脂、降糖等药物治疗;(4)定期随访: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确保其病情的监控和管理。
四、工作评估和监督1.工作评估(1)定期进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评估,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2)收集和统计工作数据,制定工作报告,进行工作总结和分析。
2.工作监督(1)卫生部门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2)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3)制定奖惩措施,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整理)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
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及防控指导规范(试行)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筛查规范第二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原则第三部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技术规范附件:1、脑卒中筛查基本信息表2、颈动脉筛查记录单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记录单4、起草专家名单5、参考文献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筛查规范一、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一般要求(一)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1、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2)高胆固醇血症或者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3)糖尿病(4)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它的心脏疾病2、一般危险因素(1)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他的心脏疾病(2)呼吸睡眠暂停(3)直系亲属中有过卒中或心脏病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女)(4)吸烟(5)大量饮酒(6)缺乏体育运动,每周不能坚持做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7)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8)肥胖(9)男性(10)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11)缺血性眼病史(12)突发性耳聋具有以上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以上(包括2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史者,建议接受脑卒中筛查。
(二)筛查内容包括患者既往心脑血管病史、血生化检查、神经系统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等,具体见病例报告表(CRF)。
(附件1) (三)筛查流程颈动脉筛查路径: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必要检查如:超声心动、MRI、MRA、CTA、DSA等。
颈部血管听诊注意事项:1.选用钟型听诊器;2.准确的体表标志;3.注意杂音的最强部位和杂音性质;4.适当加压注意杂音变化。
二、超声筛查(一)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1、目的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动脉血流异常情况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全文)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全文)第一部分概述一、现状与指导意义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
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的 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
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
在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尤为密切。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的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普及适宜性技术,做到早发现与及时干预。
二、脑卒中预防的基本策略一级预防:指发病前预防。
指导国民培养良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特别是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通过早期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探寻病因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
三级预防:针对脑卒中患者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预防或减轻残疾,促进功能恢复。
图1脑卒中三级预防策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省、地市、县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广泛开展脑卒中的防治、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规范干预和管理。
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及防控指导规范
CCB ACEI/ARB
目标血压:<140/90mmHg 肾病/糖尿病<130/80mmHg 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如能 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不降压
试 验 性 降 压 CCB ACEI/ARB
目标血压: 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低于150-160mmHg
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原则
缺血性卒中/TIA的行为干预措施(生活指导)
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 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 测结果准确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原则
缺血性脑卒中/TIA的行为干预措施(生活指导)
缺血性脑卒中/TIA的抗栓治疗(二级预防)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适应证
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 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患者进行评价;
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评价及随访;
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原则
缺血性卒中/TIA的行为干预措施(生活指导)
缺血性卒中/TIA的抗栓治疗(二级预防)
缺血性卒中/TIA的降压治疗
缺血性卒中/TIA的调脂治疗
缺血性卒中/TIA的血糖控制 颈动脉狭窄干预措施
缺血性卒中/TIA的血糖控制
高危组:
中危组伴 有粥样硬 化性动脉 狭窄
极高危:
高危病人 接受脑动 脉支架成 形术
阿 司 匹 林 75150mg/d 或 氯 吡格雷 75mg/d 或阿司匹林和双 密哒莫的复合制 剂 25/200 mg bid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技术规范
附件12023年度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技术规范一、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包括筛查方案简介,调查表、人体测量措施、现场工作程序、现场调查技巧、高危人群管理措施及质量控制。
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有关专家统一培训。
参与培训学员需填写参训登记表(附录1),培训进行严格考勤。
对培训内容采用考卷与现场测量相结合旳方式进行考核。
填写培训成绩汇总表(附录2)。
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筛查工作,否则需参与复训。
(一)颈动脉听诊一般让患者取坐位,用钟型听诊器听诊。
在正常状况下仅在颈动脉及锁骨上动脉上可听到与S1、S2相一致旳两个心音,称正常动脉音。
如发现异常杂音,应注意其部位、强度、性质、音调、传播方向和出现时间,以及患者姿势变化和呼吸等对杂音旳影响。
如在颈部大血管区听到血管性杂音,应考虑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旳经典杂音发自颈动脉分叉部,并向下颌部放射,出现于收缩中期,呈吹风样高音调性质。
这种杂音往往提醒颈动脉血流异常和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
若在锁骨上窝处听到杂音,则也许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见于颈肋压迫。
颈静脉杂音最常出现于右颈下部,它随体位变动、转颈、呼吸等变化其性质,故与动脉杂音不一样。
如在右锁骨上窝听到低调、柔和、持续性杂音,则也许为颈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口径较宽旳球部所产生,这种静脉音是生理性旳,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即可消失。
(二)上肢血压测量1、测量应在安静温暖旳房间中进行,理想旳室内温度在摄氏21度左右。
测量时应远离辐射。
2、被测者测量前1小时内应防止剧烈旳运动或锻炼以及进食、喝饮料,例如茶、咖啡;防止长时间暴露于过高或过低旳温度下,不要服用影响血压旳药物等。
测量前30分钟应停止吸烟,精神放松,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分钟。
3、测量时被测者应精神放松,防止用力,说话和移动。
4、被测者坐在调查员左侧对面,左手肘部平置在桌上,双脚平置不交叉。
5、确认将臂带旳空气管插头插入本体旳空气管插孔并将臂带缠在左臂上(最佳是将袖带缠在裸露旳肌肤上,若有较厚旳上衣,测量时应脱去上衣,切勿卷起衣袖)。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制度为切实做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医院的学科优势,确保基地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1.基地各项工作由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2.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协调解决基地创建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涉及专业性的问题应提请专家组进行讨论研究,确保相关规范及标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4.符合卫生部《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及防控指导规范(试行)》筛查条件的患者,由筛查科室动员患者完善相关检查,由主管医师认真填写脑卒中筛查基本信息表(CRF表)。
应有专人负责CRF表的收集整理。
5.急诊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应按照医院脑血管疾病绿色通道救治流程进行诊治。
6.基地办公室负责筛查科室相关医务人员脑卒中筛查和防治知识培训的组织、场地协调、人员安排等,培训师资由专家组成员承担。
7.对诊断存在困难的脑血管疾病病例,由收治科室报基地办公室,申请病例讨论,专家组成员参加讨论,共同研究诊治方案。
8.基地办公室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实施方案、工作制度等进行修订和完善。
9.各部门应各司其职,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改进工作机制,探索脑卒中防治体系的新思路、新做法。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关于开展创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的工作制度及工作计划为贯彻和落实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防治的工作会议精神,力争通过“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的检查验收。
按照“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有关任务要求,为了更好的做好基地医院的规范化建设,接受卫生部组织的相关专家检查,积极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建立并完善中国脑卒中防控体系。
现结合我区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经2012年5月11日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及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一、工作制度1、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及工作目标,提高认识充份调动全院人员的积极性。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
1
内容
➢ 脑卒中流行状况 ➢ 脑卒中危险因素 ➢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 脑卒中健康教育 ➢ 脑卒中二级预防 ➢ 脑卒中的识别与处理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
2
Stroke
革 命 导 师 列 宁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
——
政 治 强 人
——
沙 龙 艺 术 大 师
——
徐
悲
鸿
3
脑卒中流行状况
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
的相对危险增加46%。
➢ 当血压水平<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
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
<130/80mmHg为宜。
➢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见表2。
➢ 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对于服用单药疗效不好的患者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
19
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
20
二、心脏病
➢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
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
,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
。
➢ 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
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
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华法令
和阿司匹林治疗房颤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
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
➢ 其他类型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
第三部分 脑卒中筛查
一、筛查标准
脑卒中筛查的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 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和心瓣膜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或未知;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 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 kg/m2); (8)有卒中家族史。 注:每一项得1分。
5、限制饮酒:
(1)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饮酒者应适度,不要酗酒。限每天白酒<50ml或葡萄酒<100ml或 啤酒<300ml。
健康指导
二、定期体检 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每 年检查一次为宜。可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有无异 常,特别是有无房颤或缺血性改变。同时也应监 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后即应积极 治疗。对于某些易患卒中的家族遗传病,如 Fabry病(半乳糖苷酶缺乏性疾病)、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等的人群,应及时接受遗传咨 询,评估卒中风险。
采用上海诺诚医疗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NATION8128型16导便携式脑电图仪 (EEG),按照国际头皮电极安装法 放置电极。所有病例均将便携式EEG 置于患者床旁用常规16导联进行描记 ,描记时间30min,不作睁闭眼反应 及过度换气诱发试验。
便携式脑电图仪
概 述
二、脑卒中预防的基本策略 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针对未患脑卒中 的人群,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 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 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 通过寻找病因和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达到预 防或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减轻残疾程度的目的。 三级预防:对脑卒中患者积极开展临床治疗,防 止病情加重,预防器官或系统的残疾和功能障碍; 积极开展功能康复,恢复或改善器官或系统功能。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
易县中医医院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制度
1、制定服务患者群众的路径流程和相关便民措施;
2、定期组织我院医务人员的脑血管病相关知识培训;
3、将高危人群的脑卒中筛查纳入就诊的诊疗常规中;
4、医务人员主动告知,根据患者意愿进行脑卒中的筛查,费用计入患者
常规的医保诊疗费用;
5、将高危人群的脑卒中筛查纳入当地干部群众的健康常规体检项目中;
6、具有2项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以上(包括2
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史者,建议接受脑卒中筛查;
7、脑卒中筛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颈动脉听诊、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
氨酸(Hcy)、神经系统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等;
8、真实、完整地填写脑卒中筛查基本信息表(CRF表)相关信息的,专
人负责相关资料的收录与整理,并按要求报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9、执行ABCDE防治策略(A:抗栓治疗;B:控制血压和体重;C:降
低胆固醇、戒烟、开展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D:控制糖尿病、膳食调整;E: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定期查体),及时干预、预防或缓解、制止脑卒中疾病的发展, 并有专人负责监督;
10、设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醒目标识,设立相关诊疗科室醒目的导医标识;
1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在厂矿企业、社区、基层医院及广大乡镇等地,开
展医疗义诊咨询、健康教育大讲堂等活动;
12、设立脑卒中门诊、脑血管病病房,建立脑卒中筛查与诊治绿色通道;
13、高危人群新发TIA和脑卒中报告登记制度。
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内容和流程
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内容和流程脑卒中,也称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暂时中断,从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进行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至关重要。
一、脑卒中的筛查1.高危人群筛查: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吸烟和饮酒等人群。
通过评估这些风险因素,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脑卒中风险评估。
2.脑卒中风险评估:脑卒中风险评估通常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通过建立患者的整体风险评分系统,医生可以根据其评分确定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水平。
3.脑血管状况评估:脑血管状况评估是通过脑血管成像技术来观察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的狭窄和堵塞情况。
这些成像技术包括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等。
二、脑卒中的防治脑卒中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健康教育: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宣传、戒烟和戒酒等。
通过提高个人对脑卒中风险的认知,患者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2.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持续进行监测和治疗,以保持其危险因素处于安全水平。
3.药物治疗:脑卒中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压治疗等。
这些药物的目标是减少血液凝结、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血压,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4.康复治疗:对于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血栓导致的脑卒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血栓溶解治疗和血栓摘除手术等。
这些手术可以快速恢复脑部供血,减少脑损伤。
三、脑卒中的防治流程脑卒中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以下是通常的脑卒中防治流程:1.筛查: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风险评估。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项目技术规范
附件22012 年度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项目技术规范一、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包括筛查方案介绍,调查表、人体测量方法、现场工作程序、现场调查技巧、高危人群管理方法及质量控制。
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相关专家统一培训。
参加培训学员需填写参训登记表(附录1),培训进行严格考勤。
对培训内容采用考卷与现场测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填写培训成绩汇总表(附录2)。
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筛查工作,否则需参加复训。
2、体格检查(1)颈A 听诊一般让患者取坐位,用钟型听诊器听诊。
在正常情况下仅在颈动脉及锁骨上动脉上可听到与S1、S2 相一致的两个心音,称正常动脉音。
如发现异常杂音,应注意其部位、强度、性质、音调、传播方向和出现时间,以及患者姿势改变和呼吸等对杂音的影响。
如在颈部大血管区听到血管性杂音,应考虑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典型杂音发自颈动脉分叉部,并向下颌部放射,出现于收缩中期,呈吹风样高音调性质。
这种杂音往往提示颈动脉血流异常和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
若在锁骨上窝处听到杂音,则可能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见于颈肋压迫。
颈静脉杂音最常出现于右颈下部,它12随体位变动、转颈、呼吸等改变其性质,故与动脉杂音不同。
如在右锁骨上窝听到低调、柔和、连续性杂音,则可能为颈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口径较宽的球部所产生,这种静脉音是生理性的,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即可消失。
(2)上肢血压测量1)测量应在安静温暖的房间中进行,理想的室内温度在摄氏21度左右。
测量时应远离手机辐射。
2)被测者测量前1 小时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或锻炼以及进食、喝饮料,例如茶、咖啡;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不要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等。
测量前30 分钟应停止吸烟,精神放松,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 分钟。
3)测量时被测者应精神放松,避免用力,说话和移动。
4)被测者坐在调查员左侧对面,左手肘部平置在桌上,双脚平置不交叉。
5)确认将臂带的空气管插头插入本体的空气管插孔并将臂带缠在左臂上(最好是将袖带缠在裸露的肌肤上,若有较厚的上衣,测量时应脱去上衣,切勿卷起衣袖)。
2014年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卫计委发布
2014年《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卫计委发布卒中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
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3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卒中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卒中危险因素非常复杂,除年龄和遗传因素等不可干预者外。
在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都与卒中的关系尤为密切。
世界各国卒中防控的经验表明,针对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卒中筛查与防治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普及适宜技术,做到早发现与及时干预。
一、概述(一)卒中预防的基本策略一级预防:指发病前预防。
指导国民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特别是针对卒中高危人群,通过早期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1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探寻病因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卒中再发危险。
三级预防:针对卒中患者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预防或减轻残疾程度,促进功能恢复。
(二)组织与管理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省、地市、县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广泛开展卒中的防治,进行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规范干预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探索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工作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和综合性防治措施,形成跨学科防治协作机制,为相关专业多学科协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第一部分 概述一、现状与指导意义 3二、脑卒中预防的基本策略 4三、组织与管理 4第二部分 健康指导一、健康生活方式 5二、定期体检 5三、重视脑卒中早期症状 6第三部分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一、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 7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 7三、筛查方法与步骤 8第四部分 内科干预一、血压管理 10二、血糖管理 10三、血脂调控 10四、急性期溶栓治疗 11五、抗血小板治疗 11六、抗凝治疗 12七、中医药治疗 12八、其他 12第五部分 外科干预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13二、血管搭桥术 14三、动脉瘤夹闭术 14四、血肿清除术 15五、脑室穿刺引流术 15六、其他 15第六部分 介入干预一、介入干预治疗适应证 16二、介入干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 17第七部分 脑卒中康复与护理一、脑卒中康复 18二、脑卒中护理 19附录1、参考文献 202、起草专家名单 21第一部分 概述一、现状与指导意义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
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
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
在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尤为密切。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的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要 “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普及适宜性技术,做到早发现与及时干预。
二、脑卒中预防的基本策略一级预防:指发病前预防。
指导国民培养良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特别是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通过早期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探寻病因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
三级预防:针对脑卒中患者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预防或减轻残疾,促进功能恢复。
三、组织与管理图1 脑卒中三级预防策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省、地市、县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广泛开展脑卒中的防治、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规范干预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探索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工作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和综合性防治措施,形成跨学科防治协作机制,为相关专业多学科协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脑卒中筛查防治门诊和脑卒中病区(单元)。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联合,逐步建立区域内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作服务网,实行双向转诊协作机制,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二部分 健康指导一、健康生活方式1、戒烟:(1)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2)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戒烟咨询、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害性的认识。
2、控制体重:(1)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取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病危险;(2)体重指数(BMI)目标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3、合理饮食: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10%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食盐摄入量(<6g/d);不喝或尽量少喝含糖饮料。
4、体力活动:采用适宜个体的体力活动。
(1)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运动强度,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2)成年人每周≥3次适度的体育活动,每次时间≥30分钟(如快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5、限制饮酒:不饮酒;饮酒者应适度,一般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25g,女性减半,不酗酒。
二、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一般每年检查一次为宜。
了解心脑血管有无异常;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高危个体应进行颅内外血管评估。
发现异常应积极干预。
对于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接受遗传咨询,评估脑卒中风险。
三、重视脑卒中早期症状脑卒中早期症状:1、突发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涎;2、突发视力模糊或失明;3、突发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4、突发严重的不明原因头痛、呕吐;5、突发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遗忘或记忆力障碍,尤其是伴有1至4项中任一症状时。
出现脑卒中早期症状,不论时间长短应及时就医,以缩短院前延误时间。
第三部分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一、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针对40岁以上人群,依据以下8项危险因素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每一项1分)。
(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和/或心瓣膜病等心脏病;(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8)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或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TIA病史者,依据个体危险程度不同,选择性进行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和适宜性技术干预。
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图2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三、筛查方法与步骤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主要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 I A的症状,既往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测身高、体重、腹围、双上肢血压、听颈部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及既往有异常指标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
3、脑、颈部血管超声脑、颈部血管超声包括颈部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信息。
执业人员应经过血管超声筛查知识、技术的专门培训。
4、其他筛查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如脑、颈血管超声发现有血管病变,可选择性行CTA、MRA、DSA等检查。
第四部分 内科干预针对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采取群体预防和个体干预的措施,及时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一、血压管理定期监测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应该接受脑血管评估,根据是否有脑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合理控制血压。
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对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早期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
二、血糖管理有脑卒中病史/TIA或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建议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可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7%,但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
对于年轻、病程短及无并发症的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老年人、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三、血脂调控定期检查血脂,异常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
伴有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卒中/T I 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
根据危险分层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者,L D L-C目标值<2.07m m o l/L;其他患者L D L-C<2.59mmol/L。
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注意肌痛等临床症状,监测肝酶和肌酶变化。
对于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四、急性期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应严格遵循溶栓时间窗及适应证治疗;在治疗时间窗内,首先考虑静脉溶栓,如不适合,经严格评估后可进行动脉溶栓;溶栓治疗须在具备溶栓条件的医院进行,医院对溶栓进行组织化管理,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多学科合作,缩短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溶栓须由具有医师资质且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指南规范实施。
1、静脉溶栓适应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小时内,推荐静脉应用r t-PA溶栓治疗。
发病6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 rt-PA 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2、动脉溶栓患者接受动脉溶栓应符合以下条件:(1)临床症状符合缺血性卒中的诊断,血管造影显示闭塞特点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病变;(2)前循环卒中治疗时间窗在6小时以内;后循环缺血治疗时间窗为12小时内。
(3)靶血管为大血管闭塞(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及M2段等)。
五、抗血小板治疗1、推荐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根据Framingham量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6%~10%)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2、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的二级预防,要加强科学的危险分层及分层管理(Essen评分或ABCD2评分)。
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10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3、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应注意脑出血的风险,在血压控制稳定后(<150/90mmHg)应用。
六、抗凝治疗1、对于房颤不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出血风险评估和患者意愿,结合当地医院是否具备抗凝监测条件,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如有抗凝适应证,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
使用华法林需要监测INR,新一代抗凝药物沙班类有不用监测INR的优点。
2、对于既往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TIA病史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颈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