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ppt

合集下载

第四讲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四讲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四讲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分析和解释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以及核心观点。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地理学家彼得·霍尔斯和格里菲斯·泰勒提出。

他们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是由各种人文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其次,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是动态的。

区域内的人文和自然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

这个观点突出了历史和时空背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

第三,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是多中心的。

霍尔斯和泰勒认为,一个区域内可能存在多个功能中心,不同的中心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重叠和互动关系。

这个观点反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四,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是等级的。

霍尔斯和泰勒认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一些核心地区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和控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其他地理学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例如,芬克尔斯坦提出了“核心-边缘”模型,认为区域内存在着一个核心区域和一个边缘区域,核心区域具有更高的经济和人口密度。

《区域结构》课件

《区域结构》课件
产业结构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结构有不 同的影响,例如工业主导的区域 和农业主导的区域在结构上会有 很大的差异。
人口因素
人口数量与分布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区域结构有重要影 响,人口密集的区域通常有更复杂的 区域结构。
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区域结构, 高素质的人口通常会形成更复杂的区 域结构。
自然环境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优化 区域内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 型。
城市规划与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城市空间 布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品质。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协同发展,促进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整体 竞争力的提升。
政策引导与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区域 内的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区域结构调整 和优化。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将区域划 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 、商业区等。
行政区域结构
文化区域结构
根据行政管辖范围,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 行政区域,如省、市、县、乡等。
根据文化特征和民族分布,将区域划分为 不同的文化区域,如民族自治区、文化圈 等。
划分标准
地理特征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 征,如地形、地貌、气 候等,进行区域划分。
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水 平,如GDP、人均收入
等,进行区域划分。
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 如农业、工业、服务业 的比重和分布,进行区
域划分。
人口分布
根据区域的人口分布和 民族构成,进行区域划
分。
03
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 到区域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区域结构越复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廖什结构或廖什景观
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散点,而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会形成六 边形市场网络的最有效形态,因此,不同的市场网相互叠合,最终形成多 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合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大流域 Nhomakorabea济区结构
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范围所确定的经济区具有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因 为域内及域际的经济竞争与分工,流域内始终存在着经济结构同构化和劳 动地域分工两种相反的作用力的对比。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分区明显,生 产齐全,市场多层重合,对外表现为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类型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框架
一 • 空间结构概述 二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 •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及划分 四 •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五 •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政治与政策因素
政府规划
政府规划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如城市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等。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如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也会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 影响。
技术与交通因素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如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区域之 间的联系和交流。
交通发展
交通发展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区域 之间的经济活动和人员流动。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对区 域空间结构也有影响,如气候适宜的 地区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
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密度和变化趋势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 经济活动更活跃。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空 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总结词
区域协同发展旨在促进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详细描述
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交 通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 服务共享等措施,推动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的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
整体竞争力。
智慧城市与智能化区域空间结构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
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某城市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化。初期,城市以市中心为核心,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增长 ,城市逐渐向外扩张,形成了多个副中心和卫星城。这种变化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压力等问题,但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ppt课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ppt课件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P个PT课区件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12 化区域,城市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PPT课件
13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PPT课件
15
四、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PPT课件
16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 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 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 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第8章第1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8章第1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3.空间结构中的“点”的性质、规模、功能多种多样,它 们在空间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4.区域的社会经济中心都具有扩散功能,产品流、资金流、 人流、技术流、信息流、政策流等各种“流”由中心点 (区)向周围流动。
5.渐进式扩散实质是点–轴渐进式扩散。
2.试述上述理论在区域规划应用中的一般步骤。
➢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 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 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 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 然后,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教学目的]: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产业区位指向、集 聚与扩散机制、空间近邻效应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材料:按照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将构筑“一带、三轴、六区”
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一带”即构筑沿江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带; “三轴”即构筑都市服务拓展轴、新兴产业拓展轴和国家级产业发展轴; “六区”即六大功能区,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 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康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 休闲旅游区。未来,赣州中心城市将建设成为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 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国家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区域经济学第5章.ppt.

区域经济学第5章.ppt.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5.1.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陈才(1991):“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陆大道(1995):“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李小建等(1999 , 2006):“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2.区域经济学观点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③由交通、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

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1.点要素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①“点”有明确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

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

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

第十二讲 区域空间结构

第十二讲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
基本要素组成。

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
分布形态。
●线
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 形态。
● 网络
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状形态。

第三,干扰机会。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
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来自其他 区域干扰的可能性大小和频率高低。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空
间演化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区域分 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 自由区域流动,推动地理位置上邻近 的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


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就近组织相关
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生产和经营;降低决策
风险,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
发展。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
的影响: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活动的就近扩张。 第二,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第三,实现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


促进。

(三)空间相互作用
第三,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 主流方式。 第四,国家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应链的整 体搬迁趋势。 第五,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由产业结构的梯 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
一、经济区

(一)经济区概念
经济区是在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内,由

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

第七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PPT课件

第七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PPT课件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 前工业化期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成熟期
● 后工业化时期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陆大道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 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 业。生产力低下,以自然经济为主; (2)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 (3)工业化中期阶段; (4)工业化后期及工业化阶段。
企业群
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产业群
(2)经济联系聚集
即存在密切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向某一地域集中。
纵向经济联系形成的聚集
产业链
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聚集
专业化分工体系
(3)效应集聚
指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应而向某一地域的集聚。
4、集聚不经济
形成原因:
● 不合理的聚集 ● 聚集过度
宏观方面: 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 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的构成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经济因子
非运费因子
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3、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确定区位主体的最佳区位选
择和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组织的理论。
区位理论包括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 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二、古典区位理论
第七章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 区位理论 ●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 ● 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第一节 区位理论
● 有关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 古典区位理论 ● 近代区位理论
一、有关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1、区位与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或地域。 经济区位即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

第四章 区域空间结构精选版演示课件.ppt

第四章 区域空间结构精选版演示课件.ppt

khk
18
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 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即几乎与聚集同时, 会引起拥挤成本、社会成本、要素投入成本、规 模不经济等导致聚集不经济,聚集不经济的存在, 削弱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果。聚集不经济通过削 弱集中经济的力量,降低了空间聚集的整体经济 效果,从而减弱了聚集利益对厂商、居民的吸引 力,进而出现扩散效应。
khk
20
空间近邻作用产生的条件
互补性: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有需求、有 供给,才会发生相互作用,供需关系越旺盛, 作用力越强。 中介性: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 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 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 通达性:可运输性,通信和交通的连结,通 达性越好,作用力越大。
khk
14
区域经济扩散的机制主要有:
1、避免集聚不经济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4、政府的干预作用
khk
15
扩散的几种形式:
近邻扩散
等级扩散 跳跃式扩散 随机扩散
khk
16
扩散效应
相对均衡的高 级有序状态
集聚效应
局部集聚非均 衡的低级有序 状态
孤立、分散的
状分布状态 ;
khk
5
另外一种分法:
地域核心 (经济中心) 外围地域 (经济腹地) 网络系统 (经济网络)
khk
6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1、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势能) 2、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3、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khk
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khk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
轴线及其网络
轴线,由点状要素组成。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长度和方 向,有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有密度的概念。
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 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的先决条件。
可以抽象为线状要素的地物主要有:交通运输线,包括高速 公路、各种等级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2020/5/23
**
[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目录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二、增长极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五、圈层结构理论
-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空间结构概念 广义概念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
2、构成要素及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 矿点、风景区、旅游点等。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 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 、平原等。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
二、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 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 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
两点说明: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 成彼此联系;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 的区域系统。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四、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 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 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 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区域网络主要形态有放射 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起联结 作用。
-
域面
即经济腹地(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是节点和 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起基础作用。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 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 、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 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 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2)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 资- 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 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 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 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等 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