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f445d8aa00b52acfc7ca5e.png)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
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
要求结合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的部署,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综合节水技术1.1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研究内容:针对主要农牧区的灌溉需求,研究灌溉理论和制度,研究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研究主要作物高效用水调控技术,研发绿色高效节水灌溉装备,开展系统技术集成与典型示范。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cc5243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1.png)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12.06•【文号】发改环资〔2021〕1767号•【施行日期】2021.12.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1767号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水利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农牧)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制定了本方案,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衔接审核,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系统观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实施黄河流域及引黄调水工程受水区深度节水控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加快形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0eb60c278bd63186bdebbc50.png)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总8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地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地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地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地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协调发展,以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地可持续发展.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地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4. 编制《细则》地目地,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地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地定义及确切地内涵,明确采用地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地要求,确保规划地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地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地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地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地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进行.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二)规划思路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地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2.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 技术思路.水资源综合规划地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地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地相互关系见图1-2.(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地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地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地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地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地工作提供分析成果.(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地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地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地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地基础上,提出推荐地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地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地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地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地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地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地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地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地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地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地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地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地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地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地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地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4. 规划重点.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地现状以及未来地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地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地基础.在节约、保护地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地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地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地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工程布局和规划地同时,更要加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地安排;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地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地总体安排,规划地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规划原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规划.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 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4.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地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地重点.5. 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地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地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地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6. 科学治水.应用先进地科学技术,提高规划地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地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地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地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地水资源综合规划.(四)工作要求1. 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地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地关系,突出综合规划地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地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过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地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再经上下多次成果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 做好与相关规划地有机衔接.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制约.3. 把握规划深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地总体思路、布局与方案,为制定相关专业规划提供依据,要对专业规划地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全国规划重点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地宏观配置,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地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河流地水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地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方向和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地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特点,按照统一地技术要求和步骤,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水资源地配置与管理.4. 加强规划地组织与协调.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地组织与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地合作,充分利用已有地基础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开展规划工作,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开展.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注重规划各个环节间地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与中间成果等方面地协调与汇总,按时提出阶段性汇总成果.5. 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区地实际情况,以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应具有较高地起点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地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地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地要求编制规划.6. 提高规划开放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地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地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地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地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地意见和建议.7. 协调统一、平衡汇总.本次规划地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地方式进行.全国按照统一地要求开展工作,对涉及全局性地问题,应提出宏观控制地目标与方向,采取上下协调地方式确定;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进行平衡与汇总.工作方式采取一次性布置任务,分阶段开展工作,保持各阶段工作相互衔接,按照自下而上地方式分批提交规划成果,分期进行阶段成果地平衡、协调与汇总,并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反复协调平衡.8. 加强规划地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地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地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地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地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9. 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地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地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10. 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各层次规划都要严格按照《细则》地要求开展工作,特别要重视与规划有关地基础数据一致性地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地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汇总与平衡.要求各流域机构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等宏观角度对本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提出地有关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供需预测成果以及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五)基本规定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地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地我国全部地区,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职责范围和分工,组织开展规划地编制工作.2. 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资源分区是编制规划地重要基础.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地三级水资源分区(详见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备案.地表水水质评价及保护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并需将有关资料及成果归并到相应地水资源三级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主要水功能区地对照关系详见附件3.3. 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4. 水文系列.本次规划要求水文系列延长到2000年,水资源调查评价按1956~2000年同步系列进行.供需水预测与水资源配置部分涉及调节计算时应尽可能采用长系列.5. 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为使有关经济发展指标及投资具有可比性,要求对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缺乏2000年末可比价计算地统计数据,可按照统计年鉴中地环比指数逐年推算.投资估算要求以2002年末地价格水平为准.6. 水资源.除特殊说明外,本次规划所指地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地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对于可利用地其他水源(含通过集雨工程利用地雨水、处理并再利用地污水、可利用地微咸水以及已利用和规划利用地海水等)在规划中也应根据各地情况,统筹考虑.7. 统计资料地延续性.本次规划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对历史用水情况地调查仍采用现“中国水资源公报”规定地用水统计分类(其统计口径简称“原口径”);需水预测和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工作,依照水资源分区,区别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分城镇和农村,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分别进行(其统计口径简称“新口径”);对2000年地供用水及其相关统计资料,应同时满足“原口径”和“新口径”地要求.8. 本次规划要求提出全口径1地供、用、排、耗水调查统计与开发利用规划.在现状调查及供需水预测中,要求按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供、用、排水现状以及进行供需预测与水资源配置.城镇范围指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镇、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市进行单独统计,统计范围现状为建成区2,预测成果范围为规划区.(六)进度安排1. 规划编制工作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一“调查评价”:重点完成水资源分区及计算面积地核定、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已开展)等工作;部署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及有关专题研究工作等.阶段二“合理配置”:重点完成节约用水、需求预测、供水预测以及水资源配置等工作.阶段三“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和规划实施效果检验等工作,并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最终成果.2. 各阶段进度计划为:2002年8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开展工作;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阶段一“调查评价”地工作,完成第一批专题研究工作;①全口径:指评价区范围内地完整成果.2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用设施达到地地区,包括已建成地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2004年6月:初步完成阶段二“合理配置”地工作,完成第二批专题研究工作;2004年10月:初步完成阶段三“实施方案”地工作;2004年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2005年8月:提出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送审成果;2005年12月: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地审查与上报.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一)基本要求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地要求,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45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地基本依据.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地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地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地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地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地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地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地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地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地45年系列成果.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地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地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地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本次制订地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地变化趋势.(二)降水1. 绘制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幅同步期地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编号分别为附图2-2-1和附图2-2-2),以反映多年平均降水量地地区分布规律.(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地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图地主要点据.一般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大地山区应尽可能多选一些站点,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地平原区着重考虑站点地均匀分布.在点据稀少地地区,可增选一些资料系列较短地雨量站,通过插补延长处理后作为辅助点据.按附表2-2-1内容填报选用雨量站年降水量特征值.(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成图比例尺自行确定,统一要求根据1:100万电子地图缩放.(3)年降水量等值线线距为:降水量>2000mm者,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者,线距200mm;降水量100~800mm者,线距100mm;降水量50~100mm者,线距50mm;降水量<50mm者,线值25mm.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4)勾绘等值线时,既要考虑各测站地统计数据,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以避免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地高、低值中心和造成与当地地理、气候因素不相匹配地不合理现象.山区等值线地勾绘,要考虑降水量随地面高程变化地相应关系,但也不应将等值线完全按等高线地走向勾绘;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切忌横穿山岭.(5)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等值线地分布、走向、弯曲情况及高值区、低值区地位置进行合理性检查.地理因素对年降水量影响地一般规律是:靠近水汽来源地地方降水量要大于远离水汽来源地地方,山地要大于平原,迎风坡要大于背风坡.(6)将本次绘制地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地有关图件进行对照,对有明显差异地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地修改.2. 绘制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等值线图,以反映降水量多年变化在地区上地分布规律.图编号为附图2-2-3,线值无量纲.。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技术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b615fb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0.png)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技术第一章:概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持续开发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技术。
第二章: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技术2.1 水资源勘探技术水资源勘探技术是找寻新增水资源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常用的水资源勘探技术主要有地球物理勘探、电磁勘探、地质勘探、拉曼光谱勘探、光学卫星遥感和空气磁力勘探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勘探技术可有效地识别和发现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2 水资源开发技术水资源开发技术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核心技术。
目前,水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多产水开采技术、原位水开发技术、田间渗漏补给技术、河川征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地下水开采、河道治理、水厂建设等行业领域内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水源的完整性、提高供水效率、保证供水质量和量。
2.3 农业灌溉技术农业灌溉技术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灌溉技术通过提供合理的水量、水质和灌溉方式,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减少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
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喷灌、滴灌、微喷、旋转喷灌和地下滴灌等多种技术手段。
第三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3.1 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多回用水、循环用水、分级用水以及喷淋用水等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可有效地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水资源节水技术节水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水的使用量、质量,利用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措施,以达到减少和避免浪费水的目的。
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水资源短缺严重的情况,同时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3.3 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0 年第三期(总第 16 期)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0 年第三期(总第 16 期)](https://img.taocdn.com/s3/m/64d1f03331126edb6f1a10df.png)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0年第三期(总第16期)2010年 07月30日目录:1、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召开第二届第一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2、中心参加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修编专家咨询会3、衡阳平湖底泥清淤处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全线开工4、中心专家参加日本主办中日污泥技术研讨会5、中心与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商谈合作事宜6、中心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7、技术产品简介——实时洪水预报调度软件系统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召开第二届第一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2010年7月11日上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运营实体—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届第一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河海大学闻天馆顺利召开。
会议第一项议程对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依据公司股东方的董事推荐名单,新一届公司董事会成员为:徐卫亚、邓玉敏、李靖、孙志禹、任旭华、李冠华、陈星莺。
董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董事长由徐卫亚担任、副董事长由邓玉敏担任。
董事会聘任戴萍为公司董事会秘书。
依据股东方的监事推荐名单和公司推荐的监事名单,新一届公司监事会成员为:徐晓玲、韩绪军、张志刚。
监事会选举产生了监事会召集人,由徐晓玲担任。
会议第二项议程由新任董事长徐卫亚先生主持。
与会人员听取了《2009年度工作报告》等13项议案材料的汇报,并就相关议案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形成了决议。
其中:股东会对《第二届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组成方案》等9项议案形成了决议;董事会对《2010年度公司经营目标与运营计划》等7项议案形成了决议;监事会对《2009年度财务决算与审计报告》等4项议案形成了决议。
本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对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的经营成绩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公司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公司2010年度经营目标及财务指标等作出了决议,对公司年度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引导推进作用。
中心参加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修编专家咨询会2010年6月5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长江设计院在武汉联合组织召开了“中国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及“中国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要点暨重点研究项目”专家咨询会。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ec3bfe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04.png)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
•【公布日期】2024.11.08
•【文号】自然资发〔2024〕244号
•【施行日期】2024.11.0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
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自然资发〔2024〕2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科技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科技局,上海市海洋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海南省海洋厅、大连市海洋发展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保障专项组织实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有关要求,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现将《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自然资源部
2024年11月8日
附件:自然资源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
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用水总量控制
![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用水总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54fb37e8e9951e79b892741.png)
资 源战 略储 备 安 排 , 分 地 区水 资 源严 重 短 缺 , 源工 程 部 水 建设 与保 护不 能满 足 可持续 发 展 的要求 , 应对 气 候变 化 和
突发事 件 的能 力及 应急供水 能力不 足 ,一 些城 市和重 要 经 济 区水 源单一 , 水保证 率 尚待 提高 , 供 供水 结构 也存在 着 蓄 水供水 和其他 水源 供水 比例过小 、北方地 区地 下水供 水 比 例普遍 偏高等 问题 。 这些 都为加 强水源工 程建设 与保 护 , 改
19 8 14 0 34 7
E本 t
33 3 7
3 661 2
63 9
美 国 荷 兰 德 国 英 国 高 收 人 法 国 加 拿 大 意 大 利
1 9 3 7 1 4 04 1 3 5 5 7 6 5 5 2 9 5 l 6 3 l 1 6 2 0 7 7 8 3 3 2 7 2 2 6 45 4 8 3 0 2 8 49 21 9 43 9 51 7 11 6 68 6
8 %以上 , 分地 区已经超 过其 可利用 量 。 0 部
水 资源 过 度 开 发 导致 生 态 环 境 用水 被 大 量 挤 占。现 状 情况 下 。北 方 地 区 主要 河 流 多 年平 均 挤 占河 道 内生 态
环境 用 水 约 为 1 2亿 m ;平 水 年挤 占河道 内生 态环 境 用 3
一
、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现 状及 存 在 的 问题
由于各 地水 资源 条件 存 在 巨大 差异 . 经济 社会 发 展水 平各 异 , 承受 的水 资源压力 况很 不平 衡 。北 方水 资源 紧缺地 区水 资源 过度 开发 的 问题 普 遍存 在 , 海河 区 、 河 区 、 河 区和 辽河 区f 绿江 黄 淮 鸭 区除 外) 资源 开发 利用 程度 已超 过或 接近 其合 理上 限 , 水 基 本 没有 开发 潜力 , 了修复 和改 善生 态环境 , 多 地 区还要 为 许 退 减挤 占的生态环 境 用水和 超采 的地下 水 。在南 方 的长江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https://img.taocdn.com/s3/m/3b70362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6.png)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2016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十三五”水资源安全保障急迫的、基础的和涉及重大战略布局的重点流域水利调度、水沙调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水安全等研究任务,设计19项内容,资助31个项目。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本专项实施方案,2017年将持续围绕综合节水等六大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本专项2017年度指南拟支持项目约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
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执行期3-4年。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任务,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8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5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1.1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灌区用水多过程调控理论,研究灌区用水实时调配技术与产品,开发灌区用水测控技术与设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206f0e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b.png)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是指针对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具体细则。
通过制定细则,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本文将从细则的主要内容、参与研究的机构和科研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则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供需状况,为制定综合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包括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
3.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确定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工作,包括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等方面。
4.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5.水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推广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和措施,加大水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水资源科研与技术创新:开展水资源科研和技术创新,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研究的机构1.水利部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工作,承担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负责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地方政府和水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4.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团体: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供实际运作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规划的实施。
三、科研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2.模型建立和模拟仿真: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型和管理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7个重点专项国拨经费一览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7个重点专项国拨经费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eade0f32453610661fd9f41c.png)
序号所属专项1纳米科技2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4纳米科技5新能源汽车6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7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8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精准医学研究10深地资源勘查开采11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2新能源汽车1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14高性能计算15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6地球观测与导航17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8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9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20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1新能源汽车22地球观测与导航23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4云计算和大数据25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6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27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8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9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30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2七大农作物育种33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4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5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6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7地球观测与导航38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9深地资源勘查开采40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41七大农作物育种42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43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44纳米科技45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46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7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4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9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50地球观测与导航5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2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3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54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5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6云计算和大数据57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58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59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60地球观测与导航6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62地球观测与导航6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4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6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67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8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6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70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7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2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4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77纳米科技7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79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8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8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82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8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84纳米科技85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86纳米科技87纳米科技88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89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90纳米科技91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9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3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94纳米科技95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96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7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8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99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100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101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02纳米科技10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10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0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06纳米科技107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108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109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1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11纳米科技112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13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114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15云计算和大数据116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117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118纳米科技119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120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121高性能计算122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123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24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2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12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27海洋环境安全保障128全球变化及应对129全球变化及应对130全球变化及应对131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3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33智能农机装备134深地资源勘查开采135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36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137云计算和大数据138全球变化及应对139全球变化及应对140全球变化及应对14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142全球变化及应对143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44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45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14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47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48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49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50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5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15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53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5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55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56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57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58全球变化及应对159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160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6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6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64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165智能农机装备166智能农机装备16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68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6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70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71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7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73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7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7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76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77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78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79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80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81精准医学研究182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183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84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8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86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87精准医学研究188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18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190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91中医药现代化研究19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93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19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95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9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97海洋环境安全保障19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199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0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1七大农作物育种20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03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0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5云计算和大数据206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7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08智能农机装备209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1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211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12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13新能源汽车21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15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1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17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18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19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21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22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2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24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25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26全球变化及应对227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28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2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30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31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32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33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34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35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3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37干细胞及转化研究23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39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4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41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42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43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44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45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4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47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48云计算和大数据249云计算和大数据250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51精准医学研究252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5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5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55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56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57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5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59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260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6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26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63七大农作物育种26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65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6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67精准医学研究268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69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70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71网络空间安全27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73海洋环境安全保障27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75精准医学研究276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77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78网络空间安全279精准医学研究280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81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82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83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84海洋环境安全保障285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86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87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88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89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90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91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292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9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9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95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96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297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98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99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00网络空间安全301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02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303精准医学研究30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05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30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07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308精准医学研究309精准医学研究310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11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312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13智能机器人314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15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316全球变化及应对317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18新能源汽车319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20智能机器人321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22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323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24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25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2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27精准医学研究328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329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30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31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3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33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34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35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3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37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38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39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40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1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4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4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44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5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6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7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48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9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50深地资源勘查开采351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52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353全球变化及应对35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55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35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57全球变化及应对358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59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60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61精准医学研究362精准医学研究36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64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65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36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67智能机器人368精准医学研究369精准医学研究370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71高性能计算372智能机器人373地球观测与导航374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375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76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77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78精准医学研究379精准医学研究380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381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8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8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84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85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86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387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88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389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90高性能计算391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392高性能计算393高性能计算394高性能计算395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96高性能计算397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98高性能计算39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01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0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3高性能计算404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0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0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407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08海洋环境安全保障409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2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41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4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41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6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17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1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19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42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2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2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2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24纳米科技425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2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427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28精准医学研究429纳米科技430纳米科技43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43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3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34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35纳米科技436纳米科技437纳米科技438纳米科技439纳米科技44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4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4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4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44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45纳米科技446精准医学研究447精准医学研究448精准医学研究449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51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2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54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5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先进轨道交通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先进轨道交通云计算和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先进轨道交通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网络空间安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和大数据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智能农机装备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新能源汽车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智能农机装备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智能农机装备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智能农机装备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智能农机装备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智能机器人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智能机器人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智能机器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ef45f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7.png)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18•【文号】水资源司[2016]379号•【施行日期】2016.10.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水资源司[2016]3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0月18日“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控制水资源消耗,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切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控制水资源消耗强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双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以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加强对双控行动的规范和引导,强化政府目标责任考核。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0848dd082e3f5727a5e962c6.png)
2018YFC0407600
区生态水利综合 治理关键技术及
长江水利委员 会长江科学院
杨文俊
1921
3
示范
16
国家水资源动态 2018YFC0407700 评价关键技术与
中国水利水电
蒋云钟
1921
3
应用
科学研究院
河湖岸线和内河
17
2018YFC0407800
洲滩资源高效利 用与保护关键技
长江水利委员 会长江科学院
附件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8 年度
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 承担单位
公共建筑节水精 中国建筑设计
1 2018YFC0406200 细化控制技术及 研究院有限公
应用
司
再生水景观环境
2 2018YFC0406300 利用水质基准与 清华大学
风险控制技术
3
黄河干支流骨干 黄河水利委员
13 2018YFC0407400 枢纽群泥沙动态 会黄河水利科 江恩慧
1977
3
调控关键技术 学研究院
河口海岸滩涂资 水利部交通运
14
2018YFC0407500
源保护与高效利 用关键技术研究
输部国家能源 局南京水利科
余锡平
1970
3.5
及应用
学研究院
鄱阳湖五河及湖
15
机制与控制技术
水库大坝安全诊 水利部交通运
10
2018YFC0407100
断与智慧管理关 键技术与应用
输部国家能源 局南京水利科 学研究院
项目 负责人
赵锂 解跃峰 刘廷玺 阮本清 拓万全
科技成果综合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
![科技成果综合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0a0c0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e.png)
Mar.2021NO.3VOL.312021年3月第3期第31卷研究探讨STUDIES AND DISCUSSIONS科技成果综合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收稿日期:2021-01-23第一作者信息:冯杰,男,正高级工程师,E-mail:通信作者:雷添杰,男,高级工程师,E-mail: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407706)。
冯杰1伍小龙1燕文昌1孙锐1冯珺1雷添杰1,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38)摘要:为有效管理和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专项研究成果,研发了科研成果综合集成系统,在实现成果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条件查询、报表统计、多维多层展示等功能的基础上,集成了成果全文搜索、智能爬取、自动生成报告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科研成果实时动态管理,提升了成果管理和应用分析能力,为总结和应用专项成果以及“十四五”科技项目立项提供支撑。
关键词:水资源;全文搜索;智能爬取;科技成果;集成系统中图法分类号:TP315;TV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264(2021)03-55-03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21031冯杰,伍小龙,燕文昌,等.科技成果综合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防汛抗旱,2021,31(3):55-57.FENG Jie ,WU Xiaolong ,YAN Wenchang ,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egration system[J].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2021,31(3):55-57.(in Chinese )1概述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取得大量的科技成果,但将成果综合集成管理和应用系统还较少,也未将成果智能服务等功能纳入[1-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48f19b0f6edb6f1aff001fe5.png)
附录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 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目标,在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重大装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等重点领域,围绕核心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共性技术,促进与国际社会开展持久、广泛、深入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升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具体立项条件:结合各行业和部门提出的重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支持中外机构合作实施先进技术适用性研发和示范应用项目。
发挥我国的比较技术优势,支持开展合作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通过实施联合研发重点解决相关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适用性问题以及各部门、各地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科技难题,促进技术、产品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
重点支持农业、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资源、环境、海洋、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城镇化发展、医药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以及其他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方向。
2.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通过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者协议框架确定,并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外交工作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重点资助领域主要包括:(1)能源、资源和环境领域: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先进能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开发利用;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节能减排技术。
(2)农业、人口健康与生物医药领域:重大慢性疾病与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生物医药开发与利用;绿色农业关键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引进、利用与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
(3)信息、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产业技术升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4)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资助科学技术人员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以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1b57a2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5.png)
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为了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水利部不断推出各种技术创新项目。
其中,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是水利部最为重视的一个科技项目,它旨在推广和应用多种水利科技成果,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项目概述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由水利部组织和实施,采用全国范围内公告申报、专家论证、审核评估等程序进行申报和评审。
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推广已经在试点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水利科技成果,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类型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分为四类:一是重点技术攻关项目,针对水利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推广创新成果;二是重点推广项目,推广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良好社会效益的水利科技成果;三是应急救援项目,应对突发水灾、旱灾、地震等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技术方案;四是示范推广项目,以地方优势资源和问题需求为主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或水利治理项目进行推广。
三、项目资金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
国家投资主要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各地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
水利部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资金支持项目的实施。
四、项目实施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项目评审、签订实施协议、组织实施、工程验收、成果推广等。
具体的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在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中,通常需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研究,在重点推广项目中,主要是推广现有成果,帮助更多地区和企业实现应用。
五、项目成果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针对农业灌溉的现代化技术推广项目中,成功实现了以更少的水量,更高效的灌溉作业;在针对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的现代化技术推广项目中,成功提高了城市用水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城市污水排放标准,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2020年
![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25dfd54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7.png)
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2020年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2020年节水被视为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了推动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的节水技术政策大纲。
该大纲旨在加强节水技术创新,提高节水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一、制定重点领域节水技术政策根据各个领域的需求和潜力,制定专门的节水技术政策,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重点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等。
在农业领域,政府将加大力度推广滴灌、微喷灌、覆膜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使用节水型装备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水消耗。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加强高效洁具的普及和推广。
二、加强科技研发和转化政府将加大对节水技术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节水领域的创新研究。
为了加强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政府将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让。
同时,政府还将建立节水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三、推进节水技术示范项目政府将通过实施节水技术示范项目,宣传和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节水工作。
同时,政府还将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示范项目的开展。
四、完善节水技术评价体系为了提高节水技术的质量和应用效果,政府将建立完善的节水技术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将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各类节水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
通过评估结果,政府将确定优质节水技术和产品,并提供相关的奖励和政策支持,推动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政府将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节水技术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中国还可以将自己的节水技术和经验推广到其他国家,提高中国在国际节水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2020年旨在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01b44d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8.png)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3.09.01•【文号】发改环资〔2023〕1193号•【施行日期】2023.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发改环资〔2023〕11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会同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坚持“四水四定”,健全节水制度政策,推进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6%。
到2030年,节水制度体系、市场调节机制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指南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指南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6f1e5a01b9d528ea81c779de.png)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同济大学 河海大学 浙江津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工业大学 山西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项目实施 周期(年)
3 2.5 3 3 3 3 2.5
1
附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9 年度定向指南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 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
1 2019YFC0408200 上海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 2019YFC0408300 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 3 2019YFC0408400 高新区印染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4 2019YFC0408500 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5 2019YFC0408600 太原市高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6 2019YFC0408700 北京市房山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7 2019YFC0408800 南方城乡生活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金正大再获国家级研发平台
![“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金正大再获国家级研发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291de0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7c.png)
“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金正大再获国家级研发平台
徐秀红
【期刊名称】《中国农资》
【年(卷),期】2015(0)43
【摘要】近日,科技部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5]329号),金正大零建的“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批复建设,这是金正大获批的第7个国家级重点研发平台。
11月5日,山东省在济南专门召开“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座谈会”,与相关单位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推进进行了研讨。
【总页数】1页(PM0001-M0001)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综合利用;高效开发;养分资源;国家级;金正;实验室建设
【作者】徐秀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24
【相关文献】
1.司法鉴定创新研究再获新动力——“司法鉴定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J], 陈忆九
2.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和学术团队运行管理的思考——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J], 李舍梅;郭志慧;王志文
3.打造知名钒钛研发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J],
4.我校获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再获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J], 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
5.金川“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准建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万元)
项目实施
周期(年)
1
2017YFC0403200
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李益农
1979
3.5
2
2017YFC0403300
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
黄冠华
1988
3.5
3
2017YFC0403400
城镇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及集成应用
同济大学
夏四清
1479
3
4
2017YFC0403500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风险管控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刘九夫
19033.55源自2017YFC0403600
河源区及干旱区降雨径流挖潜与高效利用技术
王煜
1290
3.5
14
2017YFC0404500
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保障技术体系及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
杨志峰
1642
3.5
15
2017YFC0404600
“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王慧敏
1441
3.5
16
2017YFC0404700
三峡库区水循环演变机制与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及应用
海水淡化泵与能量回收一体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王生辉
469
3
12
2017YFC0404300
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冯起
1369
3.5
13
2017YFC0404400
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关键技术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金焱
500
3.5
9
2017YFC0404000
压力驱动-电驱动分级脱盐海水淡化新工艺
南开大学
王建友
500
3
10
2017YFC0404100
海水淡化全流程药剂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王维珍
494
3.5
11
2017YFC0404200
曹文洪
1462
3.5
22
2017YFC0405300
洞庭湖与鄱阳湖多目标调控关键技术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胡维忠
1828
3.5
23
2017YFC0405400
长江口水沙变化与重大工程安全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窦希萍
1551
3.5
24
2017YFC0405500
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石建省
1990
3.5
青海大学
魏加华
1787
3
6
2017YFC0403700
面向规模化应用的膜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与示范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郑根江
1985
3.5
7
2017YFC0403800
高效大流量转盘式能量回收装置研制与工程示范
天津大学
王越
470
3.5
8
2017YFC0403900
高性能海水淡化混合基质反渗透膜产品开发与应用示范
重庆大学
柴宏祥
1461
3.5
17
2017YFC0404800
复杂条件下特高土石坝建设与长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陈生水
1975
3.5
18
2017YFC0404900
300m级特高坝抗震安全评价与控制关键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胡晓
2192
3.5
19
2017YFC0405000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余欣
1478
3.5
25
2017YFC0405600
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
河海大学
钟平安
1847
3.5
26
2017YFC0405700
江河湖库水文要素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邵军
1338
3.5
27
2017YFC0405800
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与遥感技术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赵红莉
1335
3.5
28
2017YFC0405900
珠江流域水资源多目标调度技术与应用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陈晓宏
1490
3.5
29
2017YFC0406000
松辽流域江河湖库综合调控技术与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张弛
1758
3.5
30
2017YFC0406100
我国西部特殊地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功能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应急抢险和快速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谢向荣
1508
3.5
20
2017YFC0405100
高寒区长距离供水工程能力提升与安全保障技术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蔡正银
1946
3.5
21
2017YFC0405200
水库和湖泊淤积控制与功能恢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