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的风格
•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 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 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 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 ,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 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 隶“八分”的说法。
• 《华山碑》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 波磔秀美。
• 《孔庙碑》 • 《朝侯小子残石》
《 华碑》
山
碑 》
《 孔 庙 碑 》
《 礼 器 碑 》
《 朝 侯 小 子 残 石 》
《朝侯小子残石》
法飘字 劲逸体 健,秀
笔美
㈣舒展峭拔,烂漫多姿
• 《石门颂》 • 《杨准表记》 • 《仓颉庙碑题铭》 • 《沈府君神道阙》
汉 代 隶 书
㈠茂密雄强,浑穆厚重
• 《鄐chu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 《郙阁颂》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
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 ,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 • 《西峡颂》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 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 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 《封龙山碑》
• 《曹全碑》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 行,长短兼备,神采华丽秀美飞动 。
• 《乙瑛碑》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 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 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 《史晨碑》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 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
•
《 郙阁颂》 雍派笔
㈡方整劲挺,斩截爽利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1 )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 )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 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汉代隶书代表作品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 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 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 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 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 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 中画沉厚挺拔。
东汉:《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 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 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 宁二年(169)三月。《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 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 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 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西汉: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 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 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 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
• 东汉:《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 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曹全碑是汉 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 代书家推崇备至。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 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 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 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 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 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东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 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 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 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 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 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 张之势。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中国书法史重镇——汉代隶书浅识
( 阳 市榕 城 区 文化 馆 , 东省 s 2 o ) 揭 广 2 oo
摘 要: 汉代 出现的隶 书是 中国书法的主要 字体之 一 , 隶书的 出现 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产物 , 对中国文字历史及 中国书法 史具有 重要 的 意 义 。本 文从 隶 书发 展 的历 史 , 合 出土 汉代 隶 书碑 刻 文献 对 隶 书 的作 用及 意 义 、 结 艺术 特 点 以及 艺 术 影 响进 行 分 析 。 关 键 词 : 书 ; 书 法 史 ; 艺 术 特 点 ; 艺术 影 响 隶 中 图分 类 号 :2 21 J 9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3 1 (0 2)5 1 9 0 2 10 — 35 2 1 0 — 6 — 0 公 元 前 2 1 ,秦 结 束 了 诸侯 割 据 称 雄 、长 期 分 裂 战 乱 的局 作 用 , 有 十 分 深 远 的历 史 意 义 。 2 年 具 面, 建立 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制的 中央集权 的统一 国家。同时 , 西汉碑 刻虽然如凤毛麟角 , 传世只有《 五凤二年刻石》 扬量买 《 根 据秦始 皇的车 同轨 、 同文 、 书 统一度 量衡法令 , 利用 了行 政力量 山刻石》 庸 孝禹刻石》 鲁孝 王刻石》 《 《 等少 量刻石 , 大多质朴浑厚 , 规 范文 字 , 创造 了小篆 。至此 , 小篆 书法 以其 曲线圆写 、 画匀称 、 反映出由篆至隶过渡时期的特征。近代 大量 出土的西汉简牍将 隶 笔 结构谨严 、 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 致。 书在这一 阶段 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勾勒 出一段 十分 清晰可证 的 “ 轨 隶书 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迹 ”横势结体 , : 提按顿挫 的用笔和波磔 的夸张 , 变化更趋 明显并 已 有着 四百余年历 史的王朝 ,在 中国书法史上 占据着十分重要 成 为主流性特征 , 明由篆书 向隶书的蜕变 已渐臻完成。 说 的地位 。随着秦王 朝的灭亡 , 篆书对 书坛的绝对 “ 统治 ” 也戛 然而 三、 隶书的艺术特点 止 。汉代 ( 2 6 -2 ) 前 0 - 2 0 是我 国封建社会统一 、 经济繁荣 、 文化昌盛 汉代碑刻以隶书为主 , 也有小 量篆 书。 除少量一些标准小篆之 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是我 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也 书法 外 , 有一些介 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书体 , 还 这使我们得 以看到隶书 艺术的发展 , 由此 随代秦而起 的汉代 的建立 开始走 向另一高峰 , 即 在演变过程 中真实面貌 。 东汉隶书已十分成熟流派纷呈 , 表现 出琳 隶书的 出现 。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 隶 琅满 目、 辉煌竞秀的风貌 , 达到繁盛的时期。 由于 当时统治阶级 的 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古隶又称秦 隶 , 是隶书 的初创期 , 指秦 和汉 政策较 为明智 , 使整个 社会 经济空前繁荣 、 文化艺术也 随着 昌盛 , 代 初期 的隶 书 , 隶又称汉 隶 , 今 是隶 书的成熟和兴盛 期 , 东汉 时 树碑立传之 风兴起 , 指 社会 涌现 出大量技艺精湛 , 风格鲜明的优秀碑 期 的隶 书 , 是隶书 的主要代表 。 刻。 使隶 书迅速发展成为正规而富于艺术性 的, 具有高度审美价值 古 隶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楚 帛书 、 简 、 竹 玺 的书体 。 印、 货币 、 陶埴 、 铜器 、 刻石上就有打破篆 书用 笔 、 写法草率 、 字形扁 有文字记载 的汉碑 7 0余种 , 0 流传至今犹有五十余种 , 些不 这 平、 体式简略的字体 , 这是古隶 的先导 。湖北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 包括近世 出土 的大批东汉简牍隶 书。 清王澍 曾评 :隶 书以汉为极 , “ 简, 就是 秦隶 的代 表 , 它虽 已包含有大量篆 书的体势及笔 意 , 已 每碑各 出一奇 , 但 莫不 同者 ” 最 能代表隶书成就的 , 。 则是东汉碑 刻隶 冲破 了秦隶 的约束 , 写来 自然随意。至西汉隶书 , 含的篆意明显 书。隶 书的出现 , 中国书法史上最革命的进化之一 , 所 是 无论是就其 减弱 , 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 , 的字体 已呈方形并 出现逆入平出蚕 “ 有 内质” 还是 “ 外在 ” 形式来说 均如此 。隶 书是对 篆书的变革 中确立 头雁尾和上挑 的笔势 , 五凤二年刻石》 。 如《 等 了 自身 的艺术特点和存 在价值 , 大概有 以下几方面 :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 中整理 , 去繁就简 , 字形 1 书的抽象性 取代隶书所 赖 以立身 的象形性 , . 隶 避免 遭秦小 变 圆为方 , 笔画改曲为直。 连笔” “ 改“ 为 断笔”从线条 向笔 画, 便 篆 因装饰过分而有可能达致 的凝 固停滞 ,从而复兴 了书法 内在 的 , 更 于书写 。 卫恒《 四体 书势》 所说秦既用 篆 、 奏事繁多 、 篆字难成 , 即令 活力与生机 , 并使之得 以健康繁衍 与发展 。 求人佐书 , : 日 隶书。 隶者 , 篆之捷也 。 书在古代也称 “ 隶 佐书” 它的 , 2从外在形式看 , . 隶书的横 向波磔取 代了篆书的纵 向舒展 , 其 出现 , 中国书法艺术进入 一个崭新 的境 界 , 使 也是今 文字 的开端 , 特点呈现蚕 头雁尾 , 笔势摆布开张 , 字形扁方 , 每个字都有翩 翩欲 是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是汉字 书法发展史上 的一次重大转折。 为此 飞之态 。 用笔或方 中带圆 , 藏锋 、 露锋诸法具备。结构上下缜密 , 向 时的中国文字已经过长期 的发 展探索 , 不断经受各种各样 的检验。 背分明 , 画向左右发展 , 笔 呈左右对称 的“ 八字型” 根据其 字型态 , 。 二、 书的出现 作用及意义 隶 又被命名 “ 分” 八 ,清代 书法家翁方纲对其进行定义 :八分之义 , “ 汉代隶 书的出现 , 体现 了艺术 的多元发展 ; 新艺术 、 形式与 ‘ ’ 新 八 别也 ; 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 。” 由于隶书的横向波磔从而 构建 、 完善是建立在对此前艺术的某些反叛和破 坏之上 的。 带来 了章法的变化 , 隶书的欹侧翻飞取代 了篆书 的对称端庄 , 隶书 汉 代 是 中 国 文化 历 史 发 展 的重 要 阶段 。 隶 书 作 为 书 法 艺 术 的 的 方 折 和 提按 顿 挫 , 富 了篆 书 的 圆势 为 主 、 止 无 迹 的 用笔 。 丰 起 组成部分 , 更是一种重要书体。“ 隶变 ” 的意义十分深远 , 它使 中国 3 . 隶书的笔画在发展 中逐渐形成规律和体系。由隶书开端 , 到 的象 形 文 字 进 入 由点 画组 成 的方 块 字 的抽 象 符 号 阶段 ,篆 书 前 后 楷 书 阶段 , 字 的笔 画 即形 成 了 由基 本 笔 画 、 本 笔 画 变 势 和 复合 汉 基 点象形 的痕迹被泯灭 ,把象形符号需要 的曲线 条统统变成规整 笔画组成 的笔 画体系 , 大大丰富 了笔法。 的点画 , 字形变成横势的扁方 形。隶体 主要靠本身 的质感 、 力度和 参 与隶书“ 创作” , 的 有上 层文人 , 有下层卒吏 医匠 、 亦 官方 的 结体的处理 , 产生隶 书的艺术 效果 , 成为 书法 中具有本 身特点的一 典雅 庄重 、 严整饬 富有庙 堂气与庶 民的质朴直率 、 谨 灵动飘逸 、 自 种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 , 留有许 多篆意 , 还 此后 , 经过不断发展 , 然 随意 , 同构成 了 自由奔放 、 共 开放洒脱 、 轻松纯朴 、 生趣盎然 的书 逐步完善。汉代是 中国书法史的鼎盛时期 , 汉承秦制 , 官方文书 法艺术 的精彩乐章 。 朝 以篆书为主 , 民间及官吏 以隶 书通用 。因隶 书省 易 , 书写较 篆书快 汉隶 名碑各具特色 、 富有极高 的艺 术水准 , 风格多样 , 结体运 捷 方便 , 富于 旺盛生命力 , 最终打破了周秦 以来 的书写传统 。 “ 在 罢 笔极尽变化 。较有代表性 的有 : 方整雄伟的《 西狭颂》 古气磅礴 的 ; 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的思想统治下 , 使汉代隶 书逐 步发 展定型 , 为 《 成 景君碑》 意态逸宕 的《 门颂 》 隽利肃穆 的《 ; 石 ; 乙瑛碑》 拙朴茂密 ; 占统 治地 位的主体 。 亦派生出草书 、 行书 、 书等各种 书体 。 楷 由于不 的《 张迁碑》 瘦劲奇 绝的《 ; 礼器碑》 华丽俊美 的《 山碑 》厚 重古 ; 华 ; 断 的发展 , 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狂草开辟 了道路 , 也 朴的《 衡方碑》 清丽秀逸的《 ; 曹全碑》 等等不胜枚举 。 就是说隶 书为 中国书法艺术全 面发展铺 下基石 ,起着承先启后 的 东汉隶书碑刻是两汉书法最优秀的代 表, 下转 第 1 8页 ) ( 1
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
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代隶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艺术字体。
那么,汉代隶书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代隶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汉代隶书
三、隶书发展简史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
整无波磔。
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 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 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 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 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 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四)、衰落时期----魏晋宋元明
魏晋以后,隶书的发展已没有太多的余地,在标准化
样本隶书《熹平石经》的影响下,体态大小一律,横 平竖直,工整而且规矩,点划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 波磔挑法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规矩的路上滑 行。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 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面临日趋 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 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隶书基本笔画
右肩接笔
折肩 起笔后右行至笔画尽处 向左上方提笔以竖画起笔方式衔接向 下行笔
隶书基本笔画
右肩接笔 转肩 起笔后右行至笔画尽处转鋒向下行笔
隶书基本笔画
左肩接笔 实接
笔画与笔画緊密結合 虚接 笔断意连
隶书基本笔画
点接橫 点的笔法运笔 点的收笔笔勢微向左帶与橫画交集
笔画尽处顺势向右上方 提收
隶书基本笔画
右弯钩 起笔向左上藏鋒逆入 向下轻挤运笔 转弯处向右方行笔渐行 渐按
东汉隶书曹全碑
汉碑的基本特点
,故不宜以楷书提按笔法用之于隶书,提按成
份愈多,朴茂之气就愈少” 。
• 4、转折:在笔画转弯时,由篆书的圆重起,但无顿笔,此为与楷书的差异。
• 5、波挑:起笔逆锋,中截稍提,末尾重按,
然后侧锋挑出,或有中锋挑出者。
• 二、结构特点:
• 1、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是笔画方向多水平、 垂直方向,少斜画,这是篆、隶书构字的基本
法则。斜画大量出现就是楷书出现之时。
• 2、整齐:篆书讲对称,楷书讲参差,隶书介 于其中,讲究整齐。点画分布以均匀为主。
• 三、章法类型
• 1、行列整齐:这是与其结构特点相匹配的。 字呈扁方,而字距大于行距,明清以来夸张这
汉代隶书碑刻的基本特点
一、用笔的特点:
1 、方笔圆笔:碑刻大多是方圆结合,
而魏晋至唐的隶书渐趋方削尖露,顿
失厚重。摩崖大多笔画直率拙朴,多 呈圆笔。
• 2、逆入平出:起笔、收笔,藏头、护尾。即
俗谓:“蚕头燕尾”,有“蚕不双设、燕不双
飞”的规律。
• 3、中实中虚:承袭篆书用笔不作提按变化,
种特点。
• 2、有行无列:经常画有竖行线,字形长扁不
一,随形而异,字距较近,行距稍宽,贯气而 紧凑。
• 3、无行无列:主要见于摩崖刻石,此章法看
似散乱,字形大小悬殊,彼此错落,互相让就 ,由穿插而生奇趣。
汉代的隶书发展历程
汉代的隶书发展历程汉代隶书发展历程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中国书法艺术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隶书在汉代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隶书是由古代篆刻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具有工整、严谨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汉代隶书的发展历程。
汉代隶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西汉隶书和东汉隶书。
西汉隶书以刘邦时代为起点,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当时,汉朝许多重要公文、碑刻等文献都使用隶书书写。
西汉隶书主要以刘邦时期的“尚书隶”为代表,这是一种笔画清晰、结构分明的字体,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
随着汉武帝时期的中书、侍郎等重要文官不断使用隶书写公文,汉代隶书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规范、工整的字体。
东汉隶书时期,隶书由于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隶书书法家们不断探索创新,吸收了当时其他字体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品有刘仲节的《刘平仲碑》,这是一座全身的自傲之作,给人以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之感。
刘仲节以工整的字形、流畅的笔势和严谨的结构,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书写风格,被后人称为“后汉隶”,成为东汉隶书的典范。
东汉末年,由于内外战乱的影响,文化艺术受到很大的冲击,书法艺术也走向了衰落。
然而,东汉末年的隶书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作为汉代隶书发展的继承者,他们不仅对隶书字形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还对隶书的书写技巧和用笔方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
总结起来,汉代隶书的发展历程表明,隶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分支,经过汉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它既继承了篆刻的精华,又吸取了其他字体的优点,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后世的书法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汉代的隶书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独特风采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隶书的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的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汉代隶书中,隶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书写文书的主要书体,并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隶书的形成和发展汉代隶书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隶书的来源和发展汉代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隶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流传于古代的秦国和齐国。
汉代隶书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隶书的规范化汉代隶书在书写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化,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严谨规范性的书体。
同时,在汉代初期,隶书还受到了印章文化的影响,书写的规范化与印章文化相辅相成,使得隶书在当时的文书书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隶书的流行与推广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书体。
汉代隶书的流行,也为后来的楷书、行书等书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隶书的书写特点汉代隶书在书写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的流畅与硬朗汉代隶书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具有较强的书写节奏和力度。
在书写时,力度趋向均匀,线条之间的间距也较为合理。
这种线条的流畅和硬朗,使得整体字体显得工整、美观。
2. 结构的稳健与均衡汉代隶书的字体结构稳健而均衡,形态规整。
笔画之间的比例协调,字形的对称性和统一性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种结构的稳健和均衡,使得隶书的书写规范性较高,有利于书写的流畅与美观。
3. 线条的笔法运用汉代隶书在书写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笔法。
包括颤抖、颠勒、醉勒、跌折等多种笔法的运用,让整体字体显得生动活泼,富有韵律感。
4. 篆书的影响汉代隶书还受到了篆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篆隶风格。
这种隶书的书写风格,既具有篆书的古拙、刚劲,又具有隶书的流畅、优美,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书体。
汉代隶书的书法家及代表作品在汉代,有许多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隶书又名佐书
汉隶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为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不断经受各种各样的检验。
汉代隶书
东汉隶书刻石欣赏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 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通篇看来, 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 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 中草书”之称。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守敬《评 碑记》云: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 皆从此出。”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
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 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 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
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二、隶书的起源 1、《说文解字·叙》这样解释说:在秦始皇推行小篆
的时候,“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笔画尽处顺势向右上方 提收
隶书基本笔画
右弯钩 起笔向左上藏鋒逆入 向下轻挤运笔 转弯处向右方行笔渐行
渐按
笔画尽处顺势向右上方 提收
隶书基本笔画
烈火点 起笔向左上藏鋒逆入落笔加重 向下轻挤短距离运笔 收笔時稍停向上回鋒提收或向右提收
隶书基本笔画
散水点 起笔向左藏鋒逆入落笔加重 向右上轻挤后向右行笔渐行渐提 三点須有同一交集目标
隶书基本笔画
丁字形接笔法 橫画与竖画相接 以竖画中线自上向
下切入向左轻挤转 锋向右行笔
隶书创作视频 1、 2、
提收
隶书基本笔画
竖画 写法和无波磔的橫画一
样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笔画有摆荡之势 上下粗细均勻
隶书基本笔画
撇画 起笔向左上藏鋒逆入 向下轻挤运笔笔下行渐
汉代摩崖隶书的特征
汉代摩崖隶书的特征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
汉代隶书的发展历程中,摩崖隶书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摩崖隶书是指在山石上刻写的隶书,多见于汉代的石刻和石碑上。
汉代摩崖隶书具有许多特征,本文将从字体形态、笔画特点、布局结构和风格特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字体形态汉代摩崖隶书的字体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字体刚劲有力汉代摩崖隶书的字体刚劲有力,笔画粗实有力,线条硬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字体形态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汉武帝时期,中国处于一个战争频繁、统一大业的时期,因此刻石的人们都希望用刚劲有力的字体来表现他们的决心和信念。
2. 字形端庄秀丽汉代摩崖隶书的字形端庄秀丽,线条流畅,笔画精细,显得非常典雅。
这种字形的形成,与汉代隶书的发展有关。
汉代隶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终形成了规范的隶书字形。
汉代摩崖隶书受到了这种规范字形的影响,因此字形更加端庄秀丽。
3. 字体规整整齐汉代摩崖隶书的字体规整整齐,字形匀称,排列有序,整体呈现出一种美感。
这种字体规整整齐的形态,与汉代摩崖隶书的刻写方式有关。
摩崖隶书是在山石上刻写,因此需要考虑字体的大小、排列等问题。
为了让刻写出来的字体整齐规整,刻石的人们通过调整字体大小和排列方式来达到这种效果。
二、笔画特点汉代摩崖隶书的笔画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粗实有力汉代摩崖隶书的笔画粗实有力,线条硬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笔画特点的形成,与刻石的工具和刻石的方式有关。
摩崖隶书是用刀刻写在山石上的,因此需要用力,笔画才能刻得深入山石之中。
同时,为了让字体更加清晰、有力,刻石的人们会加重笔画,让字体更加粗实有力。
2. 笔画精细流畅汉代摩崖隶书的笔画精细流畅,线条流畅,字形端庄秀丽。
这种笔画特点的形成,与刻石的技艺和经验有关。
刻石是一项非常考验技艺和经验的工作,刻石的人们需要有非常高的技艺和经验才能刻出精美的字体。
汉代隶书碑刻及其艺术特征分类综述
10汉代乃书法史上大放异彩之时期,今日可见之大量汉代隶书碑刻是其时书法之优秀代表。
现存汉碑众多,知名者亦有数十种,依风格大约可以划分为典雅平正、清丽婉转、方整拙朴、浑厚朴茂、野逸纵肆、瘦劲简直、静穆沉雄、古淡虚和八类,试分述如下:典雅平正《礼器碑》《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无额,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原在曲阜孔庙,今存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礼器碑》作为汉代庙堂碑刻之典型代表,历来广受赞誉。
清王澍尤为推崇,以为“此碑上承斯、喜,下启锺、王,无法不备,而不可名一法;无妙不臻,而莫能穷众妙”“自有书法以来,变化之妙,无有及者” 。
《礼器碑》用笔瘦劲,提按强烈,文质相生,典雅堂正,以正面示人,达中和之境,无愧王澍此评。
《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无额,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原在曲阜孔庙,今亦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与《礼器碑》俱为成熟期之隶书,即“八分书”。
其“八分”体势表现完善,左右背分,用笔厚重,风格平和典雅,庙堂气息浓郁。
清人方朔言“(乙瑛)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
《史晨碑》《史晨碑》,分前后两碑,并刻一石,立于东汉建宁二年现存汉碑众多,知名者亦有数十种,依风格大约可以划分为典雅平正、清丽婉转、方整拙朴、浑厚朴茂、野逸纵肆、瘦劲简直、静穆沉雄、古淡虚和,凡八类。
汉代隶书碑刻及其艺术特征分类综述周寒筠汉 礼器碑局部11(169),原在曲阜孔庙,今亦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风格成熟,平正整饬,为汉隶名品之一。
王澍以此碑与《礼器》《乙瑛》并举,云:“汉孔庙碑传于世者,于今有三:一《乙瑛》,二《韩敕》,三《史晨》,皆鲁相也。
三碑,《乙瑛》雄古,《韩敕》变化,《史晨》严谨,皆汉隶极则。
”《西岳华山庙碑》《西岳华山庙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内,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关中大地震。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原帖很抱歉,由于《曹全碑》全文较为冗长,且其原文并非为隶书书写,而是碑文的形式,因此我无法为您提供全文。
以下是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歌颂曹全的功德而立。
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阳县莘里村东出土。
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是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曹全碑》全文如下:【碑阳】君讳全,字景完,敦煌郡效谷人也。
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秦汉之际,曹参以功封于清丘为侯,世祖朗陵侯辅助翼赞,皇汉四百有八载,运遭孝宣皇帝,圣皇高宗,则天稽古,宠章允符,金日磾观德于田蚧之时,黄丞相宣力于韩卢逐逡。
【碑阴】君高祖父敏,以孝景帝乙酉年,为曲城令。
仲祖父晤,以孝景帝甲辰年,为敦煌长史。
考敞,孝武帝延光四年,为沛相,莅事明理,显名诸夏。
春秋七十有三,遭王莽篡盗,适牧犍守将校尉鲍恢所。
上以厥功当兴,而艰于道路,以故旋驾之计未得逞,是用追录先功,并录二祖世食敦煌郡二千六百二十七顷,以五户二百人共一具牛,充为世祭。
复以故沛相亢礼未备,有阙不叙,以须更表,会遭兵戎且属岁荒,介狄不至八年之闲,暂有一见。
大曹君素有畜积金玉巨万,计与沛宗连比,未及更应该具上国之用,以故永无仑述之理。
正以戎轩方驾之会,而值王莽篡窃之灾,曾不须臾展共惟之效。
于时乘涅之君,不能修成上国之典仪以白到厥庸,是用大鸿胪奏状皇朝,具文而已。
会遭敦难之变,复见寇盗之益。
望绝四郊,晏温无几。
而君孤守后垒,营隔绝张掖之地,与首领争开酒之会。
意在羁縻,且以自固。
昔在秦焚书坑儒以绝圣人之术,建除二祖四辟故君无他之际,况复先觉早定同志者几何人斯时也盖与周之思想并在,为法垂世者也。
于戏!久阙大典不叙之封而又有力命之会也。
唯命长存而道不期而薄厚也。
亦以宣精阐化西海虞诩之徒诚心密会之式也。
盖西海虞诩之徒亦咸成所赖有也云尔。
其官属三署郎谒者从官给事黄门郎司马督营长千人领士七百人部曲司马百人百六掾属及五官掾功曹更始将军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州从事舍人自君敦煌长史已上十有一人假佐二吏并奉诏书十有三人故三署郎及从官十人奉诏书三十九人部曲长及丞司马二十人假佐二十三人故县相三人计奏书生八百七十一人皆当为君故宗亲外内昆弟也。
汉代隶书刻石体系
《熹平石经》
《樊敏》碑
作于东汉末年,此时的隶书已经高度成熟, 华饰的风气在此时隶书中已成时尚,然此 碑因地处偏僻,用篆意,“体格甚高”。
《樊敏》碑
《裴岑纪功碑》
内容: 东汉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率领兵卒 三千余人,讨伐呼衍王,结果大胜。归郡之后,太守 一边犒赏士卒,一边勒石记功。 风格: 视觉造型非常奇特.点画以方折为主,间参圆笔, 没有隶书的典型波磔。结体外形一般大小取长方,内 部线条穿插近乎平均,长短不分比例,直线、棱角、 方形如此突出而乏柔情……这种看似笨拙、简单的手 法,正是毫无雕饰、粗犷豪放的表现,面目庄严、气 势夺人,质朴、厚重显透出的是磅礴的内在力量, “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擒王俘众气象”!
碑中相同的字很多结字却无一重复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却将书很多结字却无一重复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却将书法形式因子中的诸多对立的矛盾如粗与细圆与方法形式因子中的诸多对立的矛盾如粗与细圆与方向与背肥与瘦等等进行和谐的统一而这一切变化向与背肥与瘦等等进行和谐的统一而这一切变化全在不知不觉毫无惊人之举中静静地完成使人对全在不知不觉毫无惊人之举中静静地完成使人对手法之高超叹为观止
例一:《开通褒斜道刻石》与《曹全碑》 风格的差异,固然因其形制的不同而致, 却又和它们所处的地理区域的不同而密切 相关。 《开通褒斜道刻石》地处塞外褒斜谷,而 《曹全碑》出在当时儒教中心地带的曲阜。
例二:《樊敏》碑、《裴岑纪功碑》 与《华山碑》、《礼器碑》 比较
《樊敏》碑、《裴岑纪功碑》 地处偏僻 自然古拙,气势宏宕。书风质朴恣肆率意 《华山碑》、《礼器碑》 地处儒教中心 雍石经》
《熹平石经》,又称《鸿都石经》,刻于东汉灵帝 熹平四年 (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 (183年),是中 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因用隶书这一种书 体刻成, 所以又称“一体石经”。共计用石46方, 字数达加余万。 当时著名学者、经学家蔡邕针对当时“文字多谬、 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的情况奏请皇帝准诏硕儒正 定六经文字。 作品由蔡邕等24名经学家一同完成。内容为《周 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 《公羊传》和《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 儒家经典刻本。其作用在于使读书人可以以此为据, 传抄、学习,作为知识分子考试的唯一依据。其它 版本的儒家经典则不作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郙阁颂》
雍派笔体 容宏力方 。大遒笔 ,稳拙 浑,, 厚气
㈡方整劲挺,斩截爽利
《张迁碑》 《鲜于璜碑》 《子游残石》 《张寿碑》
张迁碑
变势爽的笔 化挑利方画 之法痛笔多 妙的快,是 。笔。斩棱 画也钉角 ,有截森 具波铁挺 ,
鲜于璜碑
通碑字迹清晰,是建 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 整的汉碑 . 书风方整朴厚,笔法 方圆结合,碑阴字大 小不一,不甚工整, 参差错落,真率稚拙。 碑文字体结构谨严, 浑朴苍劲,含蓄沉着。
汉 代 隶 书
㈠茂密雄强,浑穆厚重
《鄐chu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郙阁颂》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 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 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 《西峡颂》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 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 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封龙山碑》
《石门颂》其中
“升,受,诵”三 字垂笔拖长并重按, “落落大方,粗犷 拙实”。这种大胆 泼辣,奔放不羁的 笔势,正是汉代艺 术中追求气势,力 度,速度的体现, 其势如长枪大矛, 舒展峭拔。
《 仓 颉 庙 碑 题 铭 》
汉代隶书的风格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 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 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 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 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 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 “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 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 书,用笔通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 华 山 碑 》
碑》
《 孔 庙 碑 》
《 礼 器 碑 》
《 朝 侯 小 子 残 石 》
《朝侯小子残石》
法 飘字 劲 逸体 健 ,秀 笔美
㈣舒展峭拔,烂漫多姿
《石门颂》
《杨准表记》
《仓颉庙碑题铭》
《沈府君神道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石门颂
泼大疏而简结 多小密结”体 姿参,法骨“ 。差斜险干武 ,正奇平威 活,。正汉
㈢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立汉碑风范
《礼器碑》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 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 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 《曹全碑》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 行,长短兼备,神采华丽秀美飞动 。 《乙瑛碑》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 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 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史晨碑》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 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 《华山碑》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 波磔秀美。 《孔庙碑》 《朝侯小子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