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_评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2、读题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3、解题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4、介绍题壁诗(二)学习古诗1、过度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4、解读第一句A、出示句子B、指明朗读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1、自由读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四)拓展训练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题西林壁评课简短
题西林壁评课简短《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新课程标准》有关第二学段学习古诗词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且能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因此,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首先,我以庐山瀑布的图片导入,学生在诵读《望庐山瀑布》后激起学生学习写庐山古诗的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质疑诗题时,顺势讲解什么是题壁诗。
并让学生明白题壁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作者学生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教师作以补充,丰富了学生对题壁诗的认知。
其次,在读中整体感受庐山奇景。
让学生说出对庐山的整体印象(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明白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的?看到了什么景物?接着引导学生辨别山岭和山峰。
(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大致说出前两句诗的含义。
并让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庐山各个角度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景物。
拓展在其它诗人的眼中庐山的形象,学生对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学生举例说在生活中遇到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一样的事物,如《画杨桃》《盲人摸象》等故事。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
”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此让学生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紧接着全班交流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二、初读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三、理解(一)借助题目悟方法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板书:增补调换(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PPT)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一、课文基本信息•课文名称:《题西林壁》•出版版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课文内容概述《题西林壁》是一篇描写唐代文人在西林壁上题字的诗歌。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古代壁上留存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能够感受并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热情和文化积淀;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兴趣;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1.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意义;2.分析《题西林壁》诗句的内涵;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探究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电子设备;2.准备多媒体资料,如图片或录音等来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3.打印并复印相关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课文《题西林壁》。
2. 课文欣赏(10分钟)播放录音或逐句朗读课文,并辅以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手势表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学习课文(15分钟)•读一读:学生自行或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默读: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解释词义和理解诗句的内涵。
4. 探究课文(20分钟)•背景了解:通过讲解或讨论,让学生了解唐代西林壁、文人壁题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诗意: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5. 阅读理解(15分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6. 创作小诗(2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句型和词汇,创作自己的小诗。
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参考《题西林壁》的风格。
7. 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写的小诗,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王好题西林壁评课实录
评课记录王好上周,我参加了学校的“五步互动型”课堂展示活动,课后,本组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课,现将评课记录如下:张丽芳老师: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教学目标“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老师感觉有些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形象,于是老师便通过一组图片(庐山景色)来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大家说,这时,说得就比较具体形象了,程度差的学生也基本会说了。
2各有所得:优秀的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还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角度,呼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很好地做到了与生活相联系。
水平差的学生也明白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通过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3问题解决:教师在作本课小结时,这样问学生: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对待困难?然后指名回答。
最后又说在学习“缘”这个生字时,教师说道:能给“缘”组个词吗?(缘故)能给缘故找个近义词吗?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4新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介绍作者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教师除了让学生交流课外找的资料,也用大屏幕出示一些个人资料,供大家学习;再比如以音乐欣赏(英文歌曲:困难是我的朋友)导入新课,做到了合理使用课外资源。
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读,然后老师范读(同时出示朗读节奏),再让学生在古诗中划出朗读节奏,再指名读,这样很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使学生领略了古诗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利华老师:王好老师的这节课,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孩子们能认真查找资料,提前了解苏轼的有关背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能很好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意见,在教学时巧妙运用了课件,尤其是讲古诗第一句时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横看,不足之处是如果能够把侧看正看等用课件或者是画图的方法展示给孩子们看,可能会更直观,效果更好。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一、说教材内容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情四、说教法、学法五、设计理念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要说的是古诗《题西林壁》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不同写景、写人的诗,借景抒理是这首古诗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第二学段学生古诗词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且能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课程标准阅读的要求中也提到: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因此,我根据以上要求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壁、测、缘”;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重要基本理念。
诗歌十分强调节奏韵律,其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多样性,同时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加入一些意象融入诗人主观的情意,所以我将从抓朗诵、抓语言、抓想象、抓创作几个方面来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示范朗读,带领学生朗诵古诗;借助图画帮助理解一二两句诗意,引导学生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三、说学法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古诗《题西林壁》评课稿
古诗《题西林壁》评课稿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是苏轼五首记游庐山诗中的最后一首。
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在张颖老师的教学中,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本——鉴赏诵读——联系生活。
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合理,层层深入,很有有层次感。
听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也得出了一些个人体会,主要有下面几点:1.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不能含糊不评。
2. 教学古诗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领会古诗的大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生以后能够自主阅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个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那么这个学生的思路就会狭窄,学习的内容也是老师自己的体会,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
相反,如果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
3.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
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我听完张颖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的点滴体会,可能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稚嫩,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题西林壁》评课稿二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同样适用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3、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题西林壁》评课稿3篇
《题西林壁》评课稿3篇《题西林壁》评课稿1一、“实”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
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
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
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
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1、学生的自主。
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
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
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
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题西林壁》评课稿2今天听了丁细莲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扎实、朴实、真实,体现了师生交流的多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丁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评课,希望对老师们有帮助。
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题西林壁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
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讲述。
一、说教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首古诗,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目标、教材给出的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际、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四、说学生。
《题西林壁》说课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五、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
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
王好题西林壁评课实录
评课记录王好上周,我参加了学校的“五步互动型”课堂展示活动,课后,本组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课,现将评课记录如下:张丽芳老师: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教学目标“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老师感觉有些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形象,于是老师便通过一组图片(庐山景色)来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大家说,这时,说得就比较具体形象了,程度差的学生也基本会说了。
2各有所得:优秀的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还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角度,呼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很好地做到了与生活相联系。
水平差的学生也明白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通过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3问题解决:教师在作本课小结时,这样问学生: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对待困难?然后指名回答。
最后又说在学习“缘”这个生字时,教师说道:能给“缘”组个词吗?(缘故)能给缘故找个近义词吗?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4新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介绍作者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教师除了让学生交流课外找的资料,也用大屏幕出示一些个人资料,供大家学习;再比如以音乐欣赏(英文歌曲:困难是我的朋友)导入新课,做到了合理使用课外资源。
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读,然后老师范读(同时出示朗读节奏),再让学生在古诗中划出朗读节奏,再指名读,这样很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使学生领略了古诗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利华老师:王好老师的这节课,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孩子们能认真查找资料,提前了解苏轼的有关背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能很好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意见,在教学时巧妙运用了课件,尤其是讲古诗第一句时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横看,不足之处是如果能够把侧看正看等用课件或者是画图的方法展示给孩子们看,可能会更直观,效果更好。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学评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wenxue)。
于老师把《题西林壁》这首的教学分成三个局部来进展:课题与作者、首联和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课题与作者”局部,读课题,解课题,加进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在“首联和颔联”局部,出示幻灯片,要求看图说话,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是怎么样的;在“颈联和尾联”局部,提醒主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再经由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得出正确读法。
难点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就是两个局部:读和悟诗情。
本堂课的构造大致是三个局部:初探性自学、深究形自学、练习。
1.初探性自学:读诗句。
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读出正确的字音、正确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教师以作者为一个点,引出以前学过的作者的其他古诗,联系了旧知。
不仅如此,还以ppt形式简要给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对下个环节“解诗意”对的更透彻的理解。
但是,写作背景这段话太空泛,缺乏教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只不过是百科里复制粘贴的内容。
对于学生真正了解背景根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学:解诗意。
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从六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实质上是看图说话。
但是,也正是因为给出了图片,学生只会说实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说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难再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
个人认为,小学生“解诗意”不单是要说出字面意思,还要在说的时候运用诗化的语言,这里主要是要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准备,深入挖掘,小学生的课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课一定要备的深,因为教师要有更高的眼界。
题西林壁听课评课记录
题西林壁听课评课记录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题西林壁-授课教师:XXX老师-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程概述本节课是针对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题西林壁》这篇古文进行的教学。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和对壁画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题西林壁》的内容、结构和意义;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题西林壁》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理解作者的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视机;3.教具:课件、图片或卡片,用于呈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古文阅读技巧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有了解吗?你们喜欢古代文学吗?步骤二:呈现课文(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的标题和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鼓励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关键词和重要句子。
2.针对课文中的问题和讨论点,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概括和总结。
步骤四:情感表达(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如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2.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可以是口头表达或书面作业。
步骤五:写作训练(20分钟)1.提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自己的作品。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2.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具体的评语和建议。
3.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题西林壁》的写作作业,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题西林壁》课堂教学评析
《题西林壁》课堂教学评析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
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
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喻建国题西林壁评课
喻建国题西林壁评课喻建国(1911-2012)山东省昌邑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先后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导处主任。
现任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主编国家、省市级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
代表作品《语文的春天》《不是因为风》等散文。
论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新进展》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被国务院参事聘为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研示范中心专家咨询员。
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基础教育一等奖多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出版专著8部。
出版诗歌集《山高水长》4部共14卷。
出版专著《一堂好课》共5部。
在《人民教育》(《现代教师》2017年第9期)期刊发表教育论文14篇;专著3部;教材1部;省精品公开课2门;骨干课8门;教坛新秀奖1名;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次)。
主编《语文教学大辞典》第四版《语文教学常规》第30卷第1~3页;《语文教学研究》第7期《现代汉语教学》等杂志副主编。
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篇。
曾获国家中小学教材一等奖1项。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6期第3期1期。
出版专著《文学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10余部。
在全国教育科学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次)学术论文。
主要学术成果有:主编高等教育本科教材2部1部(获)、研究生教材4部(分别为《文学概论》、《语文教学导论》和《语文教学案例》等);主编《现代教材解读》和《文学批评》等教材13部。
发表论文1500余篇(部)次。
主编出版《当代语文》、《语文教学学刊》等。
参与国家与省科研项目多项。
著作:专著《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教学》《语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管理要览》《中小学课堂教学案例精选》等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 SCI收录6篇(首)。
曾获国家级教学一、教学目标1.语言与表达:通过学生的朗读,感知古诗的韵味,感受诗人运用笔墨之妙,在意境中感受诗文之美,体会作品蕴藉的情感。
2.鉴赏与提升:通过学习《离骚》这一篇散文,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境界。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一、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再经由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得出正确读法。
难点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就是两个部分:读诗句和悟诗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堂课的结构大致是三个部分:初探性自学、深究形自学、练习。
2.深究形自学:解诗意。
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从六
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实质上是看图说话。
但是,也正是因为给出了图片,学生只会说实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说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难再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
个人认为,小学生“解诗意”不单是要说出字面意思,还要在说的时候运用诗化的语言,这里主要是要
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准备,深入挖掘,小学生的课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课一定要备的深,因为教师要有更高的眼界。
3.练习:悟诗情。
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我们看不清楚的仅仅是庐山吗?这一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因为时间问题,这个环
节只由老师一人自问自答了一番就结束了。
而且,这首诗的主旨也不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对于主旨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部分老师的
焦点都在后半句,其实要是没有渴求“庐山真面目”的求知态度,又何来“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揭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评课稿
9月18日上午第二节,我有幸听了李正华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
整个课堂氛围活跃,朴实、真实,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李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写的一首相关庐山的诗。
再对苏轼实行了简单的介绍,”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确定标准
教学中,李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当时未作评价,紧接着提出读好古诗的标准有哪些?(1.有节奏2.有重音3.有感情)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实行讲解。
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
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人们:通过李老师反复的引导与图片的结合加上前两句诗句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
李老师又让学生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什么?最后通过老师的指点得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并且实行了延伸与拓展。
纵观本堂课表现出了
几个亮点:1.课堂质朴、真实2.整堂课注重读,有指名读、齐读等方式3.注重学法指导4.课堂脉络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能突破。
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
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
李老师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
所以在课堂上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读古诗的标准、古诗的解释直接出示答案,这样影响学生思维与发展)。
二、教师激情不够,稍显淡定。
因为教师激情不够,导致课堂气氛稍显平淡。
三、传授式的教学方式稍微多了一点。
四、合理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本堂课只有写了一个题目。
五、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必要时还是可用一下其中的一二。
六、教师的过渡语言会使课堂的流利度增色很多。
本堂课刘老师几乎没有使用过渡语言,整堂课显得不连贯。
以上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什么不妥之处,敬请李老师、各位领导、同行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