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

汉语的主要特点1) 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 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1) 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3) 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 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简述“十恶”的内容。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 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

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

1) “中体西用论”;2) “全盘西化论”;3) “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简述禅宗的传播。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

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下面是几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简答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1.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什么?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心他人、待人宽厚;义是指有正义感、肯为公众利益而奉献;礼是指有礼貌、注重礼仪;智是指有智慧、善于思考;信是指讲信用、守信用。

这些美德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是家庭团聚、互相拜年的时刻。

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祭奠先人的节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则是庆祝丰收和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

3.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哪些?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京剧、曲艺、舞蹈、书法和绘画等。

京剧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形式,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广受欢迎。

中国的舞蹈形式有古典舞、民族舞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舞蹈风格。

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意境传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

4.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哪些特色?中国的传统饮食以多样性和健康性著称。

中国菜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四川菜以麻辣闻名,广东菜注重清淡和鲜味,北京菜则以烤鸭和涮羊肉著称。

中国饮食强调均衡和营养,注重谷物、蔬菜和豆类的摄入。

米饭、面条、豆腐、蔬菜等是中国人常见的主食和配菜。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茶被视为一种健康饮品和交流的媒介。

这些简答题只是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传统医学等。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亩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几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8.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9.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10.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揉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11.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人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1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1.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

1 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2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河运的开凿4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失误?一:土地的过当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二: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的流失等灾难性严重后果5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答:该历史时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①超自然神;②天神地衹;③祖先神:④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

7中国新石器文化分布情况?(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8 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9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0 简述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

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11 简述“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就有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正是这样的观念使秦汉帝国不断经略四方,在经略中打破边境沉寂,把广阔地域上各个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12简述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市:殷商时期,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北方把贸易场所称为“集”;会: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称为庙会13 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一: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路边,路口,等二: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三:坐商经营: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14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答:①具有手工艺性;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③唯一性。

0321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

0321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3、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4、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 )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 )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 )“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l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l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 )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l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30问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30问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中国文化概论秘籍!

中国文化概论秘籍!
①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志》著录文化成果中,四部分书,史学位居第二位。
②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职能。
③古代史学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而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
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①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②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
③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
①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制度的完备,史家的杰出,理论的精善,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
②有贯通古今的编年史,列朝相承的纪传史,典章制度的记录,纪事本末与史评。
著名的史家与名著:司马迁的《史记》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班固的《汉书》
④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题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2.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3.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开元明清时期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简答题1.夏文化的重要征是什么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2,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札".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人世的观点.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6.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后期的法家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7,春秋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于思想的主要观点.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8.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阴阴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9.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10.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①实行"强于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②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②"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答;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以重要影响.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12.何谓"文景之治"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活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都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①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②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③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15.魏晋崇尚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答:魏晋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16.何谓佛教的"空观"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⑥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⑧拂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调和演唱,促使新的本学体裁的产生.⑩馈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4)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⑥拂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⑧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⑦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答: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极星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①两税法以助产等级征收藏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③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答: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韩愈在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通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哪些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2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采取和各项政治措施答: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是非常独特的.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25.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队,管理军政的没有调兵权.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子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球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化教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的措施之一.26,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答: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这些都是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答:自16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遇中,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入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朗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政策遭到了丧权辱国的惩罚.28.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赣.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总汇

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总汇

简答题1、简答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是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因素。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个因素。

2、简述北方文化背景对唐朝开国的影响。

答:(1)尚武精神。

唐代展开了比秦汉更大规模的开边拓土,唐朝之所以有这样强劲的军事实力在于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传统为背景。

唐朝之所以有赫赫武功,与其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惯战的习性(2)开放的民族政策。

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

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唐王室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族,心态开放决定了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

(3)崇佛教与重诗文。

唐代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种以儒学治国(表现是以儒学经典选拔政治人才),以宗教治身并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

其中尤以佛教最盛,最盛的原因与唐王室的北朝背景大有关系。

北朝贵族对南朝文化的羡慕心态,在唐朝初期仍然以强劲的势头沿袭着,诗歌、文章在唐代的大兴,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心态在起作用。

3、简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确立:秦朝建立至汉武帝初期的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

到汉代,分封诸侯的前提已经消失,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得到最终确立。

(2)中央集权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其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称“外朝官”,皇帝的亲近侍从则称“内朝官”。

(3)地方是郡、县两级制,后变为三级。

(4)该时期的历史走向:指向社会基层的政治权力越来越深入普遍,民间可以自为的范围越来越小;“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相权。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的国花是?A. 月季花B. 牡丹花C. 荷花D. 菊花答案:B. 牡丹花2. 下列哪个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A. 火药B. 纸张C. 印刷术D. 井盐答案:A. 火药3. 以下哪个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A. 西安B. 上海C. 成都D. 广州答案:A. 西安4. 中国的四大名著不包括以下哪部作品?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D. 三国演义5. 中国的汉字有多少个基本字?A. 1000个B. 2000个C. 3000个D. 4000个答案:C. 3000个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其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等。

爱国主义指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家庭观念则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简要介绍其中一种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以春节为例,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年末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这一天是农历的新年,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新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窗花、挂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并互相拜年、送红包。

此外,春节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守岁、扫年、踩高跷等,这些习俗充满了吉祥和祝福的意义。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影响力日益增强,请你谈谈你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看法。

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确实在不断增强。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简要说明道教思想渊源的三个主要内容答案:一是中国古代代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学。

自然,还可以包容其他的一些方面,诸如墨家思想及汉代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类学说,但主要是以上三个方面(要点)简要说明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善于学习各种文化的先进之处,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会通”精神。

(要点)简要说明孔子儒学“仁”的主要内容。

答案:孔子所说的“仁”乃是儒家道德的总称,主要包含了五种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

孔子讲道德并不止于这五种,其他德目如:俭、让、温、良、恭等也可以称之为“仁”。

(要点)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答案:(参考)一笔法,熟练操纵毛笔,掌握指法等,二结体,指字的点画安排与笔势布置等,三笔意,指书法的内在气韵等简要说明中国文化人文始祖炎黄二氏的主要功绩。

答案:(参考)炎帝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原始农业,另一个功绩是发明了医药;皇帝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等的发明。

简要说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参考)一崇拜与信仰,不过越是到后来,金银器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就越少。

二等级观念,代表占有者的社会地位。

三反映出非常明显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金银器所反映的艺术水平也很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价值。

简要说明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参考)一可以看到青铜器所反映的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色。

二可以看到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反映出商周不可逾越的尊卑贵贱的等级,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礼制观念。

三要看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纹饰、造型、铭文,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它给后来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瓷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论述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论述

简答1、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

2、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答: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4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

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5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6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地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什么精神?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地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一章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失误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大全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大全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我们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加以扩大的。

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到辛亥革命基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到明清时期走向极端,终于消亡。

(4)对人生控制严密。

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时间久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基本信仰是“道”,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仙。

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

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确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于是教徒们就采用服食丹药的方法来修行,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对于药方的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书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答案: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 新乐府运动答案: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 类比思维答案: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进行类比象征,已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达的目的。

4: 租庸调制答案: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0分5: 制度文化答:答案: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6: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答案:(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2分)(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2分)(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2分)7: 简述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答案:⑴正面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3分)⑵负面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论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1、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P5答:(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P9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P10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

(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作用?P11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起积极作用,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P17答:(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

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
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
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
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
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
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
1、“山西”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
(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林木的滥砍滥伐。
(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
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
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二十、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