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教育管理新课程NEW CURRICULUM 学校要结合工作的实际,建议各学校每月对教师进行两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七个方面的教育。

通过对教师的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理论水平、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宿感、组织纪律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服从于学生的利益,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另外,各学校要教育教师潜心于基础教育、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敬业爱岗、耐得住寂寞、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自己,建功立业。

3.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各学校要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以及师德教育课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教师法制教育全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法治精神。

重点要教育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免受伤害,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通过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增强教师依法执教、依法从教、依法参与学校管理、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

4.大力营造师德建设的氛围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关爱教师,帮助教师”的原则,注重与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制定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切实可行、具有人性化的师德教育方案。

学校领导要抓落实、抓督促、抓效果,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开设“师德教育专栏”“名师专栏”;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加强师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注师德、宣传师德的共识,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积极营造重视师德建设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论文史结合在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意义

论文史结合在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意义
内 涵 讲 透 , 若 只 以教 材 上 只 言 片 语 的 背 景 描 述 作 为 讲 授 依 艺 中 典 型 的 白脸 奸 雄 ,但 历 史 中的 曹 操 显 然 并 不 是 这 种 一
据 ,显然无法 完成这一任 务。这就需要讲 授者在课 前对作 无 是 处 的 反面 形 象 ,鲁 迅 、 郭 沫 若 早 已 写 过 翻 案 文 章 , 无 品的历 史 背景 、文 化 语境 作 详细 了解 ,对 作家 创 作 时心 需笔者辞 费。我们在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堂上所要 强调 态 、情 感 的把握 尽量做 到成 竹在胸 ;而在 课堂上 正式讲授 的是 ,曹操 的某些文学作 品,恰 能说 明他 在汉末战 乱的环 时则应 当对 背景资料予 以适 当剪裁 ,以有 助于学 生思想感 境 里 ,是 ~ 个 少 见 的 能 够 代 表 历 史 进 步 力 量 的杰 出人 物 。
于传统 文化 的理解和 接受 自然存 在更多 的障碍 和 困难 ,咀 中的解说偶有不 同意见 ,而且 言之 有据 ,完全 可 以在课上 嚼 、消化传统文 化的耐心也相对 不足 。在就 业压力较大 的 稍加 点拨 ,以平 等的态度与学 生商榷 ,这样往 往能够 引发 环境下 ,学 生更 不容易安下 心来从事专业 学习 ,相对 于应 学生深入研 究的兴趣 ( 商榷过 程放在课下完 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 ,
论文史结合 在当前 中 国古代文 学史 》教学中 的意义
。翟景运
摘 要:丈史结合 是 中国史学和文学 的优 良传统 。针对 当前 大学生的知识 结构 和接 受特点,在 ( ( 中国古代文学 史 教学 中加强阐释 “ 文” “ 史”交叉的 “ 中间地 带” ,有利于把作 家、作品 的解读在提 纲挈领 中推向深入,大 学生的 自 学和治 学能力、研 究兴趣也容易得到 大幅度提 高。

文中有史,史中有—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

文中有史,史中有—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

文中有史,史中有—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发布时间:2022-12-25T17:29:03.00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2月3期作者:王艳敏[导读] 文史结合能够实现专题延伸阅读和跨学科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品格,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史结合教学更符合“双减”政策下新的教育环境,它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文史素养及人文品味。

王艳敏濮阳市开德中学【内容摘要】文史结合能够实现专题延伸阅读和跨学科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品格,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史结合教学更符合“双减”政策下新的教育环境,它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文史素养及人文品味。

【关键词】文史结合跨学科教学文史素养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2-027-01在历史教学中,老师直白乏味的讲课使学生失去了进入历史的兴趣;在语文课上,老师的逐字逐句的讲解让学生无法观察历史的全貌。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必要性每一部文学作品的生成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

同样,这些社会历史内容也需要以文学形式进行记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很多,其中与历史的关系最为密切。

有些课文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等,有些课文涉及相关历史知识,比如《猫》、《紫藤罗瀑布》、《老王》等,还有些课文审视历史事件,比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和诗歌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知识,运用恰当的文史结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探析

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探析

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探析作者:邹晓华来源:《课外语文·上》2019年第01期【摘要】语文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肩负着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文史结合法,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是对作家、作品相关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是知人论世的要求,也是学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的良好手段。

文史结合教学法有很多,如历史背景介绍法、历史事件切入法、历史故事讲解法和文人年谱梳理法等,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灵活把握。

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准确、适度和串联性等原则,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史结合【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涵盖了人的思想、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的维度上着力于使学生开阔视野,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理想。

而语文教材中许多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又与我国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民族精神,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深入理解和体会。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史结合法,使学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

一、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必要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部中国文学史,实质上也就是一部中国史。

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

每个朝代的作家作品,都离不开孕育他的那个时代;古代多以科举取士,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出自仕宦人物之手,这些人物与历史的联系非常紧密。

而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与民族精神更是与历史密不可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知人论世的必然要求语文学习中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主要是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这种解读和赏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方法有很多,“社会——历史批评”一直是应用最广、影响也最大的批评模式。

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时,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等联系起来考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我们大局部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缺乏,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如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

这些现象提醒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根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

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上下,而人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修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

谈文史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

谈文史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

谈文史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中职学校学生的教材中历史知识丰富。

因此,对文本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介绍和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文史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前言:历史与汉语这门学科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一直是相通的。

“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历史文化知识中的营养,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利于突破语文教学的困难,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品味和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与阅读理解、写作指导、学习质量培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史结合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语文学科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着语言和文学素养的教学。

同时语文学科还研究语言的运用与写作还包含着对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与结合,从而促进我国语言文学的进步发展。

因此可以说语文学科的教学与中国的古代史是不能分开的,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互相促进发展。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对历史知识的结合与渗透,从而使课堂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活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很丰富的汉语基础知识,因此对于文章的理解掌握以及阅读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这时如果教师对于文章的讲解没有办法生动有趣的进行,就会使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语文知识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佳。

语文教学要求建立出一个生动的形象,而历史本身就是生动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进行文史结合可以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培养,引起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同时将文史结合,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的同时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引入历史知识,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掌握其他知识,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知识转移,形成高层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人格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整合

初中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整合

初中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整合摘要:历史和文学,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密不可分的。

初中语文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扩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初中知识学习。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知识来引入新的课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其思想的含义,利用历史知识来充实课堂的内容,由此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容的目的,以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为教学目的,以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历史知识;初中语文;思想内涵;教学内容在初中时期,学生们对历史课程已有了较好的认识,许多人对这门课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也有了较高的兴趣。

另外,初中语文的教材和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充实教材的内容,又可以提高教材的质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改善实际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能够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地引入并应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能。

一、以历史为背景引入新课在初中语文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调动起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许多文章都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的。

教师可以以新课的内容为基础,对与之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以丰富的文本、图片和视频为基础,将其呈现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更好地引入新课教学。

比如,在七年级的《木兰诗》课上,作者用平实的文字描述了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姑娘,她扮成男装,为父亲参军,立下赫赫战功且“归家团圆”的传说,歌颂了女性勇敢善良,保家卫国的优良品德和对父母的尊敬。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与该课文有关的一些历史信息(如:公元402-492年,在南、北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20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如迪士尼动画《花木兰》和《花木兰》的宣传片等,把这些信息导入到课堂上,就可以创造一个活灵活现的教学环境,通过历史信息的指引,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更要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将历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课程设计:挖掘历史文化内涵1.教材内容选择: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应尽量丰富多样,涵盖神话、史诗、传奇、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效融合。

2.课程目标设定:将历史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变迁,认识历史人物,感受历史事件,传承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课程结构安排: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古代与现代的交融。

可以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单元,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也可以按照文学流派、艺术风格等划分单元,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增进文化理解1.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如在教授《出师表》一文时,可以通过播放古装电视剧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历史情境。

2.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就课文中的历史文化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亲情关系在历史变迁中的变化。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如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岳阳楼,领略古建筑之美,了解《岳阳楼记》背后的历史故事。

浅谈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浅谈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摘要: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决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综合性更强,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文学作品同时也承载着很多历史信息,“文以史载,史以文传”,文史结合,把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史结合语文教学历史知识学科融合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课程。

不同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互为关联的知识点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学科融合进行教学,将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科知识并灵活地转换思维方式,这无疑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中蕴含了很多历史学科的元素,实际操作中对知识进行合理渗透和融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体验的质量。

一、历史知识融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的古诗文,甚至有的古诗文必须借助历史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古诗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且学习一篇古诗文时,如果能够适时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出师表》,先用“卧龙”一词引出中心人物,再出示给学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列举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欲擒故纵、鞠躬尽瘁、淡泊明志等成语典故,这样就能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了历史知识的铺垫,学生更能深刻地体悟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作品融入历史环境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基于一定的历史环境的,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学生能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身处的环境等,就能更明白得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将文学作品还原到真实的历史环境当中,不但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更能让学生体悟真实的历史与艺术加工过的历史之间的差别,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写作水平。

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取“ 史” 的精 华 , 激 发 学 生的 学 习兴趣 , 引 领 学 生 的德 育 升 华 。 从语文的字、 词的讲解 , 导 入 历 史 知 识 的传 授 ; 利 用成 语 、 典故、 诗词、 联 语 等 生动 、 具 体 的历 史材 料 , 帮 助 学 生 加 深 对语 文教 学的 理 解 。 在 此基 础 上 , 根 据求真、 务 实、 有度 、 持 恒 的原 则 , 文 史结 合 教 学 . 帮 助 学 生 更好 地 掌 握 好 语 文知 识 , 提 高语 文思 维 能 力
在 语 文 教学 中要 注 意 纠 正 一 些 不 真 实 的或 讹 误 的 内容 。课 堂 上 首 先 明确 : 《 三 国演 义 》 七 实三 虚 , 不 能当正 史来读 , 电 影 《 英 雄》 , 电视剧《 康熙大帝》 、 《 雍正王朝》 、 《 宰 相 刘 罗锅 》 、 《 还 珠
格格》 就 更 不 能 当 成 历 史 来看 。指 出 这些 不 真 实 的故 事 , 防止 以
内容 也很 多 . 既有生动形象性 , 又 为学 生 所 熟 悉 . 对 理 解 语 文 有
帮助 , 都可拿来 , 作为“ 文” 的 内容 , 与“ 史” 结合 , 互相借鉴 、 互 相 对照 . 促 进学 生语 文 思 维 能 力 的 不断 提 高 。 ( 一) 文 史 结 合 容 易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进入 知识 的海 洋 。
学 目的, 促进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如“ 梦汉 战争 ” 中涉 及 的成 语有“ 江 东弟 子 ” 、 “ 破釜 沉舟 ” 、 “ 楚 河汉 界 ” : 故 事有 “ 约 法 三 章” 、 “ 鸿门宴” 、 “ 霸王 别 姬 ” 、 “ 四面 楚 歌 ” 、 “ 衣 锦还 乡 ” 等 。在 这 种情 况下 , 教 师 应 先 考 虑 教 材 的重 点 , 力 求 眉 目清 楚 , 突 出 重 点 。否 则 , 喧 宾夺 主 , 影 响 通 盘计 划 ; 其次 , 讲 多 了学 生 消 化 不

语文与历史教学的结合

语文与历史教学的结合

语文与历史教学的结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许多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

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1、从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看,文史本一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

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也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2、从语文教材来看,文史交融更有意义《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并阐述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简论初中语文课泛文化渗透论文

简论初中语文课泛文化渗透论文

简论初中语文课的泛文化渗透对于一位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课堂可以堂堂精彩,引人入胜。

所以在自己执教鞭的几年里,一直在摸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经验。

虽不是成绩斐然,倒也颇有些心得体会:就是要注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泛文化渗透,要将文史地文化知识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强调了学科的独立性和照本宣科,结果造成了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学习兴趣,缺乏创造个性和融会贯通能力,综合能力偏弱。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已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正向着综合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结构的主体性和系统性,重视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我在教学中重视将语文与生活与实践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尝试着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自古“文史不分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文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历史教学的长处和优势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最终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高举“文史一家”的大旗,才能与时俱进,激活语文教学的一潭死水,才能适应时代与形势的变化要求。

当然,这也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文史兼通,否则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对此个人浅见有如下几点:一、渗透历史知识历史讲述各国政治史、经济史,还有文化史。

教材讲述古代文化时,提到了历史上著名诗人、词人及其作品中的佳句,要上好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共赏名篇佳句,真是回味无穷。

如讲《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中的古诗时,不少学生脱口而出,从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们希望懂得更多的诗词知识和得到欣赏诗词的机会,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组织了一堂“诗词赏析”活动课,重点比较空前绝后的两位大师——李白与杜甫。

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好的资料,李白豪迈洒脱的诗风令人敬仰。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试图利用多学科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师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等。

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时应遵循教学性、适度性、现实性的原则。

研究者以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为例,对融合策略进行了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学科融合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以语文学科知识点为主线,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吸收学科外的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跨学科资源融合可以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跨学科资源利用的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1]。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通过文史知识、文地知识、文政知识间的跨学科融合,有利于丰富语文学科的内容,也能加深对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资源整合的实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自觉进行跨学科资源融合的能力和积极性不足学生对于跨学科的概念理解模糊,即便是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学生仍然会出现很多知识性错误,他们大多希望教师在授课时能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知识以及各种相关资源的融合,帮助自己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能力。

即学生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资源融合改变语文课堂沉闷的气氛,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轻松,但自己并不想在语文学习中投入太多时间,而是更想在课堂学习中直接获取与考试相关的知识,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知识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

融史入文文史结合----浅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

融史入文文史结合----浅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

融史入文文史结合----浅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2泰安市仓库路学校泰安市泰山区 271000摘要:语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入历史知识,发挥“以史明鉴”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历史文化,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文化性。

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些许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可借助语文的“载体性”作用,做到文史结合、以史促文。

以下文中便以中职语文为例,探析了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融入。

关键词:中职语文;历史知识;文史结合一、在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的必要性(一)从课程定位看从古至今,语文都是必修课程,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自身基础,提高综合素养。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中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中职学校的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根据课堂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出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放在首位,随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1]。

由于中职生是中考发挥失利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难免会产生误解,无法正确掌握语文内容的含义,在课堂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

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从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实现高效的跨领域学习。

(二)从课程关系上看在教学中,语文与历史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人物、事件与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加之历史的记载与历史知识的传播需要运用文学形式,由此出现了“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更加容易理解语文含义。

在古代,我国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史学家与文学家,如司马迁、沈括等,创作了一些史学名著,如《左传》、《国语》等,为古代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语文课程的有效性。

浅议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文本,通过文学作品、文言文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和思考。

语文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分析。

语文教学法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

它加强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分析案例应用,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理解历史文本、历史写作能力、历史学科兴趣、历史思辨能力、案例应用、重要作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是一门需要理解、分析和表达的学科,而语文作为传达信息和思想的工具,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本。

历史文本通常古老且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背景。

通过语文教学法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历史文本,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语文教学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

写作是历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书写历史论文、演讲或文章,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技巧,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历史观点,逻辑严谨地展开历史论证。

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文本和提升历史写作能力两方面。

只有通过语文教学法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1.2 探讨语文教学法对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本,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从“文史不分家”漫谈语文的整合教学

从“文史不分家”漫谈语文的整合教学

从“文史不分家”漫谈语文的整合教学作者:潘敏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年第12期作为母语学科和一门基础性学科,汉语言文学必须应用到任何课程的学习活动之中。

常言道“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就是对这一“普遍联系现象”的最典型佐证。

语言是记载并传承历史文明(科学文化是文明现象之一)的主要承载工具,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几乎与汉语言文学的成长过程同步运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广深度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笔者立足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把语文教学与历史知识整合凡是编入基础教材中的语篇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或者存在相应的创作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把它们联系起来。

与之相对应的是,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历史(背景)知识积极地渗透并融入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学生视野、增加教学厚度,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开创一条无限发展的活水源头通道。

比如,《藤野先生》讲述了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与藤野先生的一段交往及其弃医从文的过程。

筆者向学生讲述了他“弃医从文”这一历史缘由。

原来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清朝留学生在饱受中国人耻辱的上野公园里游玩,听到他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后来在仙台还看了相关纪实片,由此认定了一个事实和道理——学医只能医治国人身体,却无法唤醒思想上的良知,要想唤醒并治好他们的思想,必须以笔为战斗武器,高举民族觉醒大旗,并在黑暗道路上向着光明奔去。

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让学生找到了对鲁迅文章学习的切入点。

再如,《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历史背景下,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沦陷后一所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这些都是文史结合的现象。

二、把语文教学与信息知识整合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环境,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其音像和谐、直观形象、动静自如的优势功能极大地激发了教与学的活跃状态;二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有利于触摸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三是它的储备海量特点,非常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四是强大的“人机互动”功能,非常有利于解放教与学的实际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历史文化融合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一、学好重要性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学好初中语文更具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学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的重要素材。

2.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这些知识是学生运用语文进行表达的基础。

3.作文技巧:包括写作方法、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4.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学史、文学名著、历史人物、典故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阅读: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

2.积累词汇:词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学生应注重词汇积累,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表达思想。

3.强化写作练习:写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学生应多练习写作,提高写作技巧。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深度阅读: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联想法则: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3.结构分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文章的布局和构思技巧。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考试大纲:了解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强化练习:多做中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3.查漏补缺: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整体水平。

文史合璧,让语文课堂生辉

文史合璧,让语文课堂生辉

文史合璧,让语文课堂生辉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找准语文和历史的结合点,借用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借用历史知识,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历史人物、历史小故事,丰富写作素材。

关键词:历史语文写作“文史不分家”,语文本身就是历史的浪漫,而历史也让语文变得更为实际。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有机融合,把语文教学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不仅符合两者的内在联系,也符合提倡的“大语文教学观”。

注重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找准语文和历史的结合点,恰当地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一、借用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精彩的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录音,都可以很好地导入新课。

我在讲授一些课文时,运用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来导入新课,同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很好的效果。

讲授《隆中对》时,我首先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未读课文就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诸葛孔明肃然起敬;讲授《范进中举》时,我先讲述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危害。

这些历史小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学生,使之尽快地进入课文的境界之中。

二、借用历史知识,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任何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了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

而这些历史背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陈漪:文史本一家——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的思考(拟获区二等奖)【内容摘要】在文科综合已是大势所趋的今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文史结合。

本文主要从文史结合的必要性、方法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方面,阐明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几点看法。

本意是呼吁教育界同行,不要漠视历史,而应当注意文史知识的整合渗透,毕竟“谈史使人明智”。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史结合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许多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

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1、从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看,文史本一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

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也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2、从语文教材来看,文史交融更有意义《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并阐述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改版后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很多,其中与历史的关系最密切,有的课文就是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等,有的课文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如《最后一课》、《紫藤萝瀑布》等。

此外教材中还增加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名著导读,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更是比比皆是。

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只要对理解语文有帮助的,都可拿来,作为“史”的内容,与“文”结合,互相借鉴、互相对照,定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3、从课堂氛围来看,文史结合能够激活课堂语文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讲解吸引学生,即使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史结合。

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个个平实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干瘪枯燥的语言、空洞的思想教育,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的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学习《孙权劝学》时,我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涉及人和事,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一投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的氛围一改往日的沉闷,一下子群情高昂,举手的同学此起彼伏,甚至有些男生恨不主动站起来发表意见,就在这一个个精彩的发言中,同学们自主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结合历史知识,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文史结合,就会生趣盎然。

4、从中考形势和要求看,文史结合符合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取向文史本是同根同源,文史紧密结合的试题在中考施工试卷中时有出现。

例1:北京海淀区的一道题: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

参考提示,为语段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况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

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

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鲁定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例2:从《出师表》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请再列举中国古代的一位贤臣,并说说他成为“贤臣”的具体原因。

这两道题都涉及到历史知识,并要学生熟悉重要人物的典故,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

在文科综合大势所趋的今天,如果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底蕴,就能写出闪烁着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的答案。

在当代,世界上的学术发展也主要呈现综合性整体化的特点。

当代学术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①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②“纬线学科”迅速发展;③总体比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如:日本高中开设“数量”课,即包括综合数学、计算机教学、综合物理、综合化学、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美国普通教育则设置了跨学科的“科学教学方案”,其特点就是多科性。

所以,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为了与世界更好的接轨,也为了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文史结合教学总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文史结合的方法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名言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导入课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我在教《陈涉世家》时,先简介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更重,致使天下困乏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然后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又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我在幻灯片上打出杜甫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问学生:“这四句诗是写谁的?你能说出跟他有关的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吗?”虽然学生对于四句诗不大熟悉,但根据关键词还是能够推测出诸葛亮来,接着大家就争先恐后回答与他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我们很快就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引用借鉴历史知识,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对历史知识也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渗透一些历史资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可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人物个性、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课》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这样问学生:“往常顽皮、幼稚的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节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讨论的过程,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本质不坏,还能管住自己;有的说,他有一个好老师;也有的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具有纪念意义等等。

当听到第三种回答时,我追问:为什么小弗郎士不能像我们一样学母语呢?于是接着学生的答案适时地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然后总结,其实更重要的是亡国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促成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

如:教《风筝》这篇课文时,要想理解“‘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为什么弟弟对‘我’的粗暴行径毫无反抗?”两个问题,教师就必须结合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介绍当时人们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长幼尊卑的封建传统观念。

同样教《故乡》、《孔乙已》无不需要介入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讲,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些文章,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

在这里尤其强调诗词教学中对历史背景、个人经历的渗透。

如果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花了10分钟左右介绍安史之乱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然后示范读诗歌,在我的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学生的心灵与诗歌主旨得到了碰撞。

安史之乱时的国都衰败,亲人离散,叹息衰老的内容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坎上,于是当学生感情朗读时,作为老师的我根本无需指导朗读的节奏、重音,比任何一次都读得好。

这样有机地结合,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也丰富了历史知识,学生和我都会终生难忘。

运用历史资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衰伤幽怨的气氛之中,这比我们照本宣科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可见,历史资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3、将语文活动适当地延伸到历史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如果说前两点说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到文史结合,那么这里谈的是让学生在课后学会做到文史结合。

因为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

如:在进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做“排行榜”。

第一步:让他们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英雄人物”,并简要介绍一下理由。

然后让学生统计出他们心中十个共同的英雄。

第二步:我问学生,你对这十个英雄中的哪个人物还不够了解,请你在课外搜集资料来加深了解,然后写一个小传记。

倘是诗人,就针对他的某一首诗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赏析;倘是历史人物,就结合他的贡献写写主要事迹。

第三步:我选择一个英雄人物在课堂上作比较深入的介绍。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了学生阅历,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审美情趣。

这样的活动多了,至少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启迪他们在课余更广泛阅读、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注意对学生文科基本功的培养,也是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4、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作,积累历史素材,增强人文精神。

从写作的角度看,史实、名人、名言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但是很多学生因缺乏历史素材而难以写出理想的作文;写作的关键是选材,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综观历年中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作,如《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促进作文品位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