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行的吊坎与春典
黑话:秘密流传的江湖语言

黑话:秘密流传的江湖语言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3期“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些曾经只在东北深山老林土匪中秘密流传的黑话,随着当年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被改编成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而走红于中国大地,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对白。
这些江湖黑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江湖为什么有黑话?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黑话江湖黑话,即“春典”,也叫“山音”、“切口”或“怯口”。
有人考证过,这“春”字实为“唇”字。
我们知道,真实的江湖,是一个边缘、底层的社会,其大多数成员或多或少都涉及非法勾当。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是非常难以建立起来的。
但同时,江湖人又大多处于贫困边缘,而且行走四方,迫切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
一口流利的春典,江湖黑话叫“满春满典”,不仅表明你是“自己人”,有助于赢得江湖同道的信任,更是一个人江湖地位的象征。
一些春典,只有江湖中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讲,只有老江湖才会,初出茅庐的入学不到,也没资格讲。
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脸红什么”这样的问话,只有座山雕这样的大土匪头子可以讲,下面的小喽哕是没资格这么问的。
用今日的概念,黑话,是江湖人中的一套完整而复杂的认证体系,掌握了黑话,才能够成为职业的江湖人士。
所以,过去江湖人对春典非常重视,除非是非常信任的徒弟、亲人,绝不轻易传授春典。
英雄好汉们在闯荡江湖之前,都要专门和师父学习春典,所以有“宁给十万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两金,不给一句春”的说法。
旧社会的江湖看似散乱,实则严密,切口是江湖中人独有的机密语言体系。
从古代到近代,各行各业都有许多组织,比如,经商有商会,三教九流有帮派,抢劫绑架有土匪……这些团队组织为了保密,或者为了显示“只有我们是一伙的”,会自创语言,这就是“黑话”。
切口的应用很广泛,比如,商会的黑话运用可算是另一层面的潜规则,比如金子叫“黄”,100块叫“一爵”,1000块叫“一支”江湖帮派的切口更复杂,比如金庸小说《鹿鼎记》里写天地会的切口,“地震高冈,一脉溪水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
相声笑谈之春典—相声界的“江湖黑话”你能听懂几句?

相声笑谈之春典—相声界的“江湖黑话”你能听懂几句?春典,又叫唇典或者春点,也叫切口,行话,说难听点就叫黑话。
春典是江湖人行走江湖的一种隐语,据传有四五万个词语,能全部掌握的没有,大多数江湖艺人能掌握一千来个词语就够用了,也有一些人只掌握几百词也凑合。
根据连阔如先生写的《江湖丛谈》记载,江湖行当分为“风”“马”“燕”“雀”四大门,还分为“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个小门,其中相声行就属于八小门里的团,所以有时候相声管自己行业叫团春。
类似的记载也出现在一些专门介绍相声历史的书籍,比如《相声三字经》里。
相声“三字经”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
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
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崔琦;徐德亮音乐戏剧由此可以看出,春典乃是江湖人共有,非相声独有。
相声艺人走江湖卖艺的时候春典是必须要会的,不然的话寸步难行。
1,这就是春典的第一个作用,江湖联络。
比如,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曾经流浪要饭,在一个桥洞里碰见个会用数来宝要钱的丐帮,他想入伙,领头的老乞丐问了几句春典,他一句也回答不上来,就被丐帮拒之门外还打了一顿。
有反面就有正面,比如马三立和高少亭去济南跑码头卖艺,在济南大观园一时间找不到“穴”,也就是空地,两人身上一分钱也没了只能想办法“联穴”,就是和其他卖艺的一起干。
他找到一个天津口音的变戏法的艺人上前便道“辛苦辛苦”。
见面道辛苦,必是江湖人。
对方也道辛苦。
马三立接上几句春典:“我二人天津卫団春,近几日念啃,能否赏个穴。
”(我们俩天津卫说相声的,这几天没钱饿得慌,能不能帮忙给块地方卖艺)对方一听很痛快就答应了,赶紧把自己的地方让给了马三立高少亭,让他们赚了一下午钱。
其实马三立这几句话也不太标准,白话和春典混杂,江湖上管这叫“翻砂。
春典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江湖上那点事儿·春典

江湖上那点事儿·春典江湖上那点事儿·春典(2008-02-08 13:54:03)转载标签:杂谈江湖上那点事儿芒种编一春典春典,又作唇典,为江湖中人称诸行秘语或称隐语。
《江湖通用切要摘要》云:"江湖各行各道,纷纷不一。
切口,即隐语也,名曰春点。
又作‘唇典’”,《穷行家·附录》言:“穷行家的‘春典’即行家黑话,和各地走江湖的黑话相同。
”“春典”一词的来历说法各异。
一说是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
“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
后来人口流动频繁,几辈江湖首领就努力融合南北的行话,将“南春”和“北典”统一起来,后来江湖行话就统称为“春典”。
还有一说,这个词本是“唇典”,就是嘴上的典故,谐音叫成了“春点”。
相声艺人张寿臣先生认为“唇典”更为准确。
他讲“春”,实际指的是“相声”曲种,例如一名艺人既说相声又兼说评书,就被认为是“春、评两吃”。
现在许多人把江湖“行话”都称为“春典”,可视为“约定俗成”之称。
据天津老艺人金文声说,“春典”来源于民间地下会道门或帮会组织,最早叫“切口”,在几百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化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形态,其造词方式,有象形、会意,甚至有国外泊来语。
如“冷”,“春典”为“朗丁”,便是由俄文读音演化而来。
简单地说,春典就是行话,而这个行话早期是为了避人耳目而发明的,是内部专用的,所以又可以说是“黑话”。
过去很多行业都有春典,使用的原因各有些差异。
有的是为了保密,干的是见不得人的买卖,不能满世界嚷嚷去,就得用春典,譬如盗墓叫“倒斗”,小偷叫“佛爷”。
还有的行业其实不背人,但是多少有些内幕,所谓不足为外人道的,其实就是偶尔要串和起来多蒙点钱,不算缺德,就是混饭,最典型的,便是戏曲曲艺行了。
对于艺人来说,在恶劣的环境下讨生,就应该、也必须懂得一些“春典”。
而“春典”的传授者是师父,或是出自同一师门之人,如师叔、师哥等。
杂技魔术常用术语(艺人行话、春典)漫谈

杂技博览杂技魔术常用术语(艺人行话、春典)漫谈◎文︱杨宇全(浙江省杂技家协会)在旧社会,士工农商,各行各业,几乎都有自己的专用术语,即专业行话。
据《民社北平指南》中记载:五老乃黑门中一种徽语,又名切语,普通谓之黑话,个中人呼为“春点”。
黑门种类极多,最要者为五老,即老合(包括杂耍、曲艺等行当)、老荣(指盗匪之流)、老柴(指侦探之类)、老月(指凡以腥、赌设局诈骗者)、老架(指拐匪之类)。
可见,杂技魔术(杂耍戏法)与曲艺等行当是被归于“老合”一类的。
无独有偶。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先生自幼行走江湖,对于江湖中的事总是执着探求。
他的《江湖丛谈》所记,其实就是清末民初社会剧烈变动中各行人物及谋生技能,即所谓“五花八门”。
其中“五花”有:偷窃的小绺,是“老荣”;贩卖人口的,是“老渣”;捕盗捉贼的,是“老柴”;使星(腥)赌的,是“老月”;走闯江湖的,是“老合”。
“八门”有:算卦相面的,金门;卖药的,皮门;变戏法的,彩门;打把式卖艺的,挂门;说书的,评门;说相声的,团门;卖各种假东西的,调门;唱曲的,柳门。
这些江湖人物及谋生技能是旧社会平民化生活的缩影。
在“五花”中,走闯江湖的杂技魔术、曲艺等属于“老合”;而在“八门”中,变戏法的(魔术)属于“彩门”,打把式卖艺的属于“挂门”。
虽然“五花八门”这个词早已成为社会上的常用语,其实它最初是典型的行话(春典)用语。
春典,又称“春点”或“唇典”“唇点”,是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出于各自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俗成的一种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
它伴随着杂技魔术的发展曾长期存在于艺术的演变过程中。
在旧社会,杂技艺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他们或是达官显贵寻欢作乐的工具,或被视为是“下九流”,遭受歧视、摧残和迫害。
在撂地卖艺的江湖生涯中,艺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只有使用一种他们之间才能听得懂的语言来交流思想和表达意愿。
春典因此被广泛适用于杂技艺人做艺、生活以及交往的方方面面。
尔雅相声演绎中国文化2018年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相声表演理论体系之一的是()。
A、说B、学C、逗D、唱我的答案:B2相声门派中的“派”指的是什么?A、立场见解B、作风风度C、分支支流D、师承关系我的答案:D3相声作为一种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艺术,最大的优点在于()。
A、通俗B、高雅C、趣味D、幽默我的答案:D4()是传统相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言。
A、北京方言B、山东方言C、怯口D、四川方言我的答案:C5太平歌词是从以下哪种曲调演变而来?()A、昆曲B、柳子腔C、莲花落D、八角鼓我的答案:C6以下歇后语搭配不正确的是()。
A、哑巴吃扁食-肚里有数B、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明白C、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D、茶壶里煮饺子-白玩我的答案:D7下列不属于侯派相声中的小传内容的是()。
A、人物的特点B、人物的年龄C、人物的居住环境D、人物的理论来源我的答案:D8下列不是相声鼻祖朱绍文徒弟的是()。
A、贫有本B、富有根C、徐有禄D、穷不怕我的答案:D9相声大师李德钖的艺名是()。
A、穷不怕B、万人迷C、贫有本D、富有根我的答案:B10相声中的“垫话”的作用是什么?A、抑扬顿挫B、直奔主题C、起承转合D、烘托气氛我的答案:C11下列关于俏皮话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B、一般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C、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D、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解释、说明我的答案:D12早期的“相声”在历史记载上指的是()? A、隔壁戏B、跟现在所看到的小品差不多C、现在所看到的舞台上的相声D、传统的口技表演我的答案:A13“笑”的社会功能是()。
A、去百病B、促生产C、聚钱财D、解纠纷我的答案:D14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人美主演的哪一部作品于1935年在苏联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A、《野玫瑰》B、《芭蕉叶上诗》C、《青春之歌》D、《渔光曲》我的答案:D15下列人物中不属于第三代天桥八大怪的是()。
春典

江湖行话《春典》黑道社会行话大全让你在黑白两道行走自如学会江湖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春典》在手到哪都有好朋友,愿丢一锭金不吐一口春地摊江湖语2010-03-03 15:33说书的——江湖术语叫“团柴的”。
唱大鼓的——江湖术语叫“柳海轰的”。
说相声的——江湖术语叫“团春的”。
卖戏法的——江湖术语叫“挑厨供的”。
变戏法的——江湖术语叫“彩立子”。
戏法带武功——江湖术语叫“签子”。
变洋戏法的——江湖术语叫“色唐立子”。
拉洋片的——江湖术语叫“光子”。
护院的——江湖术语叫“支挂子”。
保镖的——江湖术语叫“拉挂子”。
教徒的——江湖术语叫“戳挂子”。
卖武的——江湖术语叫“点挂子”。
卖武带卖药的——江湖术语叫“挑将汉”。
卖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汉儿的”。
卖眼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招汉的”。
卖咳嗽药的——江湖术语叫“挑顿子汉的”。
卖膏药的——江湖术语叫“观炉啃的”。
卖药糖的——江湖术语叫“挑罕子的”。
卖仁丹的——江湖术语叫“挑粒粒的”。
卖闻药的——江湖术语叫“挑薰子汉的”。
卖药书的——江湖术语叫“挑汉册子的”。
卖刀伤药的——江湖术语叫“挑青子汉的”。
卖牙疼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柴吊汉的”。
做广告的——江湖术语叫“撒幅子的”。
卖特产药的——江湖术语叫“挑上海宝的”。
卖化食丹的——江湖术语叫“挑火粒的”。
唱戏为名卖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柳驼的”。
算卦的——江湖术语叫“做金点的”。
相面的——江湖术语叫“戗盘的”。
算奇门的——江湖术语叫“八岔子”。
点痣的——江湖术语叫“戳黑的”。
行骗集团——江湖术语叫“雁尾子”。
理发的——江湖术语叫“扫苗的”。
卖假金的——江湖术语叫“挑黄啃的”。
卖肥皂的——江湖术语叫“挑水滚子的”。
卖刀子的——江湖术语叫“挑青子的”。
卖胶的——江湖术语叫“挑粘汉的”。
修脚的——江湖术语叫“撇年子的”。
抽签赌博的——江湖术语叫“晃条的”。
使假耍赌的——江湖术语叫“老月”。
贩卖人口的——江湖术语叫“老渣”。
江湖春点(唇典)江湖黑话大全

春点春点,又称「春典」或「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中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亦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是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出于各自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
在三教九流社会中,礼节;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餐具的摆设;个人的行、止、坐、立姿态相互辅用,都表达着主、客双方一定的心愿与意图。
但这些还很不够,最终仍需要透过隐语来彻底表达双方的意思。
产生原因春点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
一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语,如在船上说话,讳说「住」、「翻」等,而用其它字语代替。
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
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姓「杨」为「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当代香港黑社会以「四八九」称「大路元帅」,以「四三八」称「二路元帅」亦即「副堂主」等。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春点的内容很广泛,从人体部位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应有尽有,几乎可以成为第二语言系统。
如人体器官名称:头为瓢把子,眼为招子或湖,手为抓子,耳为顺风子,口为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腿为金杠子,肚为南子,脚为踢杞,心为蚕子或定盘子等。
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江湖社会中一般江湖人士常常使用一些春点,这些春点多沿用明、清小说中已有的用法。
在民国时期的旧派武侠小说中,以姚民哀、郑证因对江湖春点最为稔熟,作品中这类语言也最为丰富。
新派武侠小说家大多相沿习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物类◎人:丁。
◎鹰爪孙:官府。
◎糕:老人。
◎翅子顶罗:官帽子。
◎豆儿:姑娘。
◎托线孙:保镖人。
◎芽儿:小伙子。
◎并肩子:即朋友之意。
◎老宽/空(倥)子:外行。
◎点子:对象、敌人。
◎捏班:尼姑。
◎线上:以某个地域为势力地盘,该地域即称「线」。
简单的说,「线上的朋友」就是「地头蛇」。
如:西路川陜这趟线上、衡山这趟线。
◎合(黑)字/老合:贼。
江湖必备:古今江湖春典黑话百科全书!

江湖必备:古今江湖春典黑话百科全书!江湖行话“春点”(唇典)“春点”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中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亦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
为了避人耳目,内部专用的黑话。
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
“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
后来融合南北的行话,将“南春”和“北典”统称为“春典”。
这套特有的语言交流系统,多半是术语和白话的结合,要是没学过的,自然不知道对方在说些什么。
江湖春典一直流传至今,但多用于旧社会,例如说相声的,唱戏的,算卦相面的,混社会的,卖假药的,拐卖妇女儿童的等等。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而走红于中国大地,成为几代人口中的经典对白,里面有大量的春典,是土匪相见必要的切口,杨子荣上山之后立刻和土匪对春典、讲黑话即是此意——更是一个人江湖地位的象征。
你答不上来,自然就知道你是假冒的。
举其中关于“姓”的春典:“甩个蔓儿”,指的是报上名来。
例如我姓张,我就说自己是“跟头蔓儿”。
例如你姓赵,你就说自己是“灯笼蔓儿”。
又例如几年前大火的盗墓小说,大家都知道了个词叫做“倒斗”,这便是春典。
盗墓在任何年代都是大罪,很可能要掉脑袋,两个盗墓贼想商量盗墓,自然不能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就说我是个盗墓贼,于是便用春典,这样一来,旁人听不懂,自然不知道二位是准备去盗墓。
除此之外,说春典还有就是手艺人了,例如说相声的:比如我们说张云雷唱的好,就说他“柳活儿好”。
为什么卖艺的手艺人也需要春典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旧社会相声演员大多都是“撂地”表演,就是站在街上演,或者是小茶馆里。
大家在外面听相声听的入迷,这时候小徒弟看天气要下雨了,于是对师傅说要下雨了,周围这些位一听,要下雨了?赶紧回家吧,马上全散了,这说相声的今天就挣不到钱了。
小徒弟就不能这样说,必须用春典,例如“要摆金了”,就是说要下雨了。
师傅一听,就知道自己该说的快些,之后赶紧要钱了。
抓住机遇 迎难而上

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作者:崔凯来源:《曲艺》2015年第08期历史悠久的中国曲艺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说唱表演艺术(曲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秉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持续传扬着正能量、正趣味,养心、育人,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特别是那些没有机会识文断字的普通民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全靠接受说唱艺术了解历史、明辨善恶、鉴赏美丑、认可正确的道德评判尺度,以及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曲艺是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文化多元化、艺术多样化、传播现代化的大趋势,曲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媒体、自媒体、网络剧、微博、微信、微电影的迅猛崛起,吸引了大多数青少年的眼球,正在影响和改变曲艺的创作、表演和传播方式。
目前,除相声、评弹、娱乐二人转以及部分地区性的少数曲种生存状态尚可,许多曲种都显现出衰退、老化现象,有些曲种甚至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在公益性文化服务和专业性比赛中才有展示的机会,只能依赖于“被保护”维持生命。
出现这种不适应现实文化需求和艺术发展的状况,有客观因素,也有传统曲艺自身保守、观念陈旧的问题,其中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滞后是阻碍曲艺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曲艺教育落后于时代。
千百年来,中国曲艺一直以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所谓的艺术教育。
实践证明,这种门户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某一曲种的传承和培养职业艺人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各个曲种或流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都出现过优秀的艺人。
但是,曲艺这种原始教育方式存在的缺憾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自成一家的局限性。
过去的师父教徒弟,主要是传授跑江湖的生存经验和卖艺赚钱的本事,在曲艺这个江湖之中又非常讲究门派,不属同门同派的艺人很少在一起切磋艺术,所以有“宁舍一锭金,不给一句春”(指春典、艺诀或作品)之说。
到济南“踢门槛”

到济南“踢门槛”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5年第01期相声界曾经有一个行规:凡是说相声的都要到济南“踢门槛”,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提起“曲山艺海”,人们马上就知道这是在说济南,而一提起济南,人们又马上能说出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评书等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或许正是济南人骨子里那与生俱来的幽默情结,传统的曲艺早已经融入了济南百姓的生活。
自古以来,泉城济南就有着“曲山艺海”的美誉,它曾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的“三大码头”,多少名家从这里成名,多少名段从这里诞生,而又有多少的曲艺新秀来这里“朝圣”。
那时的济南观众非常精通曲艺,看得多了自然欣赏水平就高,一个曲艺新人到济南一张嘴,济南观众就知道他几斤几两,一般演员想得到济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才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儿”等流传了几十年的老话。
说白了,你只要得到了济南观众的认可,你在曲艺界就能火了。
“南来的角儿,北来的腕儿,都要到晨光露露面儿”。
从1943年相声大师孙少林创建晨光茶社,到1966年歇业,晨光茶社极一时之盛,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马三立给孙少林取“大号”晨光茶社1943年9月2日由孙少林创建。
孙少林1923年出生于天津一个贫寒家庭。
父亲主要靠“踩百家门”生活,母亲出身渔民家庭,嫁夫后靠做一些缝补活贴补家用。
在这样一个贫寒家庭,孙少林没有机会入学读书,平时就与一些孩子混迹于天津几家大戏园子,看演出听相声。
他天资聪颖,许多段子一听就会,一学就像,很讨一些老辈相声演员的喜欢。
9岁时,孙少林正式拜师学说相声,13岁时开始崭露头角,此后几年,他一直在天津演出,磨练技艺。
1941年,济南青莲阁剧场老板马玉山专门到天津请人来济南说相声。
青莲阁剧场位于济南二大马路,主要演出京剧、大鼓、山东快书等综艺节目,有时也杂演济南的地方相声,但骂人的“脏口”多,难登大雅之堂。
慕京津两地相声正宗之名,马玉山才想到天津求贤。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建立曲艺学,使曲艺进入国家学科建设的序列,是曲艺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发出的呼唤!当时“文革”已经结束,面对万物复苏百废待兴的大环境,曲艺事业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兴旺局面,河南任骋先生,首先在《曲艺艺术论丛》提出了《关于“曲艺学”的思考》。
当时的曲艺界,演出和创作是活跃的,但理论评论和研究相对冷寂一些。
所以任骋先生关于“曲艺学”的思考虽然感觉新鲜,但对照曲艺现实,遥远得近乎遐想。
原因简单,“曲艺学”虽然涉及曲艺的方方面面,但毕竟是理论研究的主业,而曲艺的理论研究恰好是曲艺整体的软肋。
无论是基础性理论,还是实用性理论,与戏曲、音乐、美术等门类比较而言难免属于积贫积弱,含羞带愧,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
虽然在此之前郑振铎、刘半农、赵景深、李家瑞、谭正璧、陈汝衡、吴晓铃、关德栋、张次溪等知名学者有过一些涉及民间说唱的著述,还有一些如河南张长弓先生等关于地方曲艺的“曲论”,以及解放军总政编辑的部分曲艺曲种介绍等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之上,大部分是分门别类的研究,很少有整体的研究与考察,因此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形成独立体系。
这一些论述或者著述,对曲艺具有普及价值,谈不上理论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曲艺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致使学术成果惨淡,在一些权威典籍那里,基本没有曲艺席位。
比如对当代较早艺术分类问题进行研究的李泽厚,在《略论艺术种类》中,“艺术就可以分为下列几种:1.表现,静的艺术―这是实用艺术:工艺、建筑;2.表现,动的艺术―这是表情艺术:音乐、舞蹈;3.再现,静的艺术―这是造型艺术:雕塑、绘画;4.再现,动的艺术―这是戏剧、电影,因为这类艺术的物质材料的综合特点,故名综合艺术;5.语言艺术:文学”。
这里无论表现与再现的原则,还是动与静的原则,曲艺在这里压根儿没有影儿。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生前对曲艺很感兴趣,还撰写过《台下寻书》等欣赏曲艺的文章,对曲艺中京韵大鼓,尤其是说书艺术无论是苏州评话,还是四川评书,老人家都曾经赞扬有加,但是在进入他艺术分类思想王国里:建筑艺术、使用工艺、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语言艺术、戏剧、电影等九类,曲艺照样不被提及。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唱腔音乐唱腔音乐是河南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由多种曲调(板腔)构成。
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塞韵、滚口白等唱法,形成节奏和旋律上的明显变化,以表现不同的感情。
河南坠子的曲调虽多,但它以一个主体性基本唱腔曲调为基调,根据唱段的起、承、转、合的不同规律和故事情节的不同需要,加以重复、发展和变化。
同时,对传统唱腔中属于插入性或附属性的唱腔曲调,如引子、牌子、三字蹦、五字嵌、大小寒韵等,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取舍处理,把有特性的乐句和片断有机地结合在唱腔音乐中,使整个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
河南坠子在传统唱腔中起腔唱法很多。
有的起腔,开头采用紧缩节奏的手法,然后突然来一个懈板(突慢)伴之以大甩腔。
也有前边几个字用白,然后起腔。
平腔指唱段中间大段落的唱腔部分,侧重于故事的叙述,为唱腔的主体部分。
平腔都是由若干个小段组成,小段里又有开始句和叙述句之分。
开始句多是两句或四句,叙述句则是无限反复,它的变化多、容量大。
河南坠子各流派的形成,也就是他们各具有不同的平腔。
这些曲调各不相同,有的华丽流畅,有的质朴硬朗,有的较悲切,有的则豪放。
落腔指唱段结尾时用的小乐段或乐句。
有的落腔比较华丽,有的落腔欢快俏皮,显得干脆利落。
河南坠子唱腔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因为河南坠子的唱腔主体是平腔,而平腔又主要是徵调式。
板式通常是一板一眼(即2/4拍子),也有有板无眼(1/4拍子)和散板、紧打慢唱以及连说带唱的滚白形式。
表演形式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
琼剧的吊弦演奏之我见

琼剧的吊弦演奏之我见作者:陈明春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6期摘要:琼剧音乐独具魅力。
吊弦作为领奏乐器,地位与作用极其重要,对吊弦演奏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十分苛刻。
了解曲式结构,把握运用技巧,提高艺术修养,三者不可偏废。
在本文中笔者谈了对琼剧的吊弦演奏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琼剧;吊弦演奏;主导地位;提高修养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41-01琼剧是海南的地方大戏,是在明代海南流行的源于弋阳腔的杂剧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
琼剧曲调可分两个部分:前期是带帮腔的曲牌体。
后期演化成板腔体。
琼剧的乐器,有丝弦类、弹拨类、管吹类、打击乐类等三十多种。
其中吊弦是琼剧的领奏乐器。
吊弦在琼剧音乐演奏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洋乐队中的首席小提琴。
它在琼剧乐队中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乐器无法代替的。
在演奏中,作为整出戏或整场戏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吊弦必须灵活把握不同的戏剧情绪,有机衔接不同板式、不同节奏的联结和变化,准确抓住节拍、旋律的切入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做为一位合格的吊弦演奏者,首先要具备如下几点: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素质,有一定的阅读水平与能力,要精通古文文言与诗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剧本和历史时代背景。
二、要把握琼剧音乐的结构的特色和运用技巧。
吊弦演奏者必须全面了解板曲牌体、板腔体这两种曲式结构的特点和运用。
曲牌体是根据唱腔设计的需要,各种曲牌进行联缀的套曲形式。
这种曲式结构只见于一些经典剧目,新创作的剧目已经很少套用,偶尔一用,会散发出古色古香,起到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作为吊弦演奏者就必须全面了解曲牌体(又称联曲体)的基本结构和运用技巧,尤其是要把握其节奏变化、情感色彩的处理运用,做到不呆板,不死搬硬套,在存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剧情,注入新的理解,诠释新的内容。
春典大全——江湖行话

铁板大鼓
翻车
北京土话,即翻脸的意思
片子
双簧
炸了庙
北京土话,惊愕,急眼的意思
显快
连珠快书
练家子
北京土话,练武术的人
口上的
莲花落
理门儿
老北京一种禁烟酒的民间社会组织,形式近似宗教,有"理门公所"管 理事务,加入者称为"在理儿",对外人推辞烟酒时说"我有门坎 "
使扁家伙的
唱竹板书的
瞎了
北京土话,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提搂把子
书馆伙计
睖
北京土话,斜眼瞪
择毛儿
观众为说书人指正
光荣喽
北京新流行语,光荣牺牲的简化。光荣,即牺牲,也就是死
钻锅
现学现演
棒槌
北京话,蠢笨,外行的意思
过口白
鼓曲演唱中夹入的说白
撂高儿
北京土话,观察的意思,常与打远儿连用
碟子
口白
哈着
北京土话,央求的意思。哈,有点头哈腰,巴结对方的含义
浑碟子
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拴娃娃》(相声曲目)
怯勺
北京土话,不懂行,闹笑话的意思
晃梁子
《地理图》(相声曲目)
全活儿
京城隐语,即卖身,也就是暗娼
单子
《报菜名》(相声曲目)
葛
北京方言,即脾气各色,古怪。有时也用作形容词,形容什么事儿或什么东西葛
垫话儿
相声即兴的开场白
打漂儿
即无职无业,在社会上闲逛。北京土话
瓢把儿
相声转入正文过渡性的引子
皮儿厚
不容易明白、发笑
刷夜
北京流行语,即有家不回,夜里在外闲荡
包袱儿
笑料
江湖春典

补锅匠补锅匠信奉老君。
行话:大锤子---缠手小锤子---闹海龙钳子---接手锔子---鹤眉砧子---白索弯钻---定海针钻眼时交油的小勺---浇海龙钻完眼后用小勺把眼通一下---探海压杠---七星旅店---瓦窑小板凳---三星火铲---戒尺锅---黑争生火---烧红托铜液的布---托火干活---缠蘸铜的布卷---拦火吃饭---九苗窝头---黄金塔干饭---星星沙喝水---搬火山鸡蛋---屁塞子吃喝好---苗鲜亮东西少---苗不丘东西多---丘的咧被卷---辘辘头钱---拨人---巴得老头---老仓胡老太婆---老仓虎少妇---小虎镖行走镖者遇事先喊小号“哈武”二字。
房上有人--哈武,云片马撒着,哈武,哈哈武我胡同有人--哈武,袖里往东看--哈武,倒念麻往西看--哈武,窃念麻往南看--哈武,阳念麻往北看--哈武,墨念麻见砖窑--哈武,孤堆宣屋麻见土坯--哈武,古排麻见庙院墙--哈武,孤群麻见道沟子--哈武,桶子里麻路旁一死人--哈武,梁子麻车后有人--哈武,扫倚麻如有好人--哈武,乌雅跟帮一溜溜乏了,哈哈武我见了歹人--哈武,雁子麻撒着,哈武,哈哈武我赶会--神凑下乡--摩杆男人--孙氏女子--果氏阴天--茶棚下雨--摆金富人--火家贫人--水家父母--尊老儿女--铃铛和尚--化道道士--直把,亘把秀才--挥卷窑姐--射果先生--师老相面--平金算卦--明金差人--英子睡觉--闷密点灯--明星告状--朝古看--对盘子亭子--闷子井--龙宫宣子褂子--四块瓦要钱--盔处分钱--均处茶壶--宣赁子保镖--唱戏的镖旗--眼钱搭链--蛇腰一个人--流丁门半掩半开--夜扇马散松林--林子马哈武寺庙--神堂晴天--天高天黑--明路走远--卜长走近--卜短墙头--马庄稼把式--上等土风子护院人--镇山虎贼--芒古人胆大---点粗胆小--点细心眼多--全海火药--夫子洋枪--黑驴有钱--海拉无钱--念拉人物类人---丁:官府---鹰爪孙:老人--糕::官帽子---翅子顶罗姑娘---豆儿:保镖人---托线孙小伙子---芽儿:即朋友之意---并肩子:外行---老宽/空(倥)子对象、敌人---点子尼姑---捏班线上:以某个地域为势力地盘,该地域即称“线”。
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

收稿日期:2019-01-22作者简介:骆洋(1988-),女,辽宁铁岭人,铁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文学。
摘要:二人转行话,又叫春典、唇典,也叫“徽宗语”,是二人转艺人交流时使用的行业术语和行业隐语。
二人转行话具有保护行业利益和机密、获得同行的身份认同、寻求社会认同感、替代忌讳语、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交流的效率等语用功效。
二人转行话语用功效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和习得二人转行话。
二人转行话作为二人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二人转行话;语用功效;二人转艺术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9)02-0067-030引言行话是社会上的一些集团、群体,由于工作上、活动上或其他目的上的共同性在相互交往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词汇、用语或符号[1]。
行话,就是行业用语,是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士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是非专业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
行话中包含很多术语和特殊化词语,行话中的词汇和语法的构成都有其特殊性,隐喻的使用是行话的一个显著特征[2]。
二人转是一种东北民间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行业语言,二人转也不例外[3-4]。
二人转行话,又叫春典、唇典,也叫“徽宗语”,其产生和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是宋徽宗被俘时传递信息用的一种暗语。
每一种行话都有其产生的缘由和存在的作用,对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归纳,便于对二人转行话的深入了解,也可为二人转行话的研究和习得提供参考。
本文按照二人转行话在具体使用时所起的作用,如保护行业利益和机密,获得同行的身份认同,扩大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认同感,替代忌讳语,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交流的效率等,将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进行归纳分类。
1保护行业利益和机密每一个行业都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和行业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艺行的吊坎与春典
“坎儿”又叫“春典”,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典,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
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随便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曲艺行常用春典
疃春——说相声
春口——说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对春——对口相声
疃柴——说评书
使短家伙的——说评书
柳海轰儿的——唱大鼓的
使长家伙的——唱大鼓的
怯的——京韵大鼓
清的——梅花大鼓
正的——铁板儿大鼓
片子——双簧
显快——联珠快书
□上的——莲花落
使扁家伙的——唱竹板书的
串花——《济公传》(评书书目) 丘山——《精忠传》(评书书目)
浑水子——《于公案》(评书书目)
丑官儿——《施公案》(评书书目)
神册子——《封神榜》(评书书目)
大黑脸——《包公案》(评书书目)
小黑脸——《小五义》(评书书目)
黄脸儿——《隋唐》(评书书目)
钻天儿——《西游记》(评书书目)
大瓦刀——《永庆升平》(评书书目)
黄杨儿——《三侠剑》(评书书目)
明册子——《明英烈》(评书书目)
汉册子——《东汉》、《西汉》(评书书目) 汪册子——《三国》(评书书目)
彭册子——《彭公案》(评书书目)
老劈儿——《劈牌》(折唱八角鼓曲目) 嘴子——《射雁》(折唱八角鼓曲目)
丘子——《小上坟儿》(拆唱八角鼓曲目) 怯念儿——《怯算命》(拆唱八角鼓曲目) 挪营儿——《拉骆驼》(拆唱八角鼓曲目) 真子——《真逛西顶》(拆唱八角鼓曲目) 钻黑——《胡迪骂阎》(联珠快书曲目) 锔子——《锔大缸》(莲花落曲目)
腿子——《赶脚》(莲花落曲目)
墙子——《小化缘》(莲花落曲目)
摘挑儿——《四大卖》(莲花落曲目)
张扇儿——《八扇屏》(相声曲目)
楼腿子——《黄鹤楼》(相声曲目)
罗口——《大上寿》(相声曲目)
爬坡儿——《拴娃娃》(相声曲目)
晃梁子——《地理图》(相声曲目)
单子——《报菜名》(相声曲目)
垫话儿——相声即兴的开场白
瓢把儿——相声转入正文过渡性的引子正活——相声的正文
底——相声中掀起高潮的结尾
活——节目曲目书目
点活——点节目
戳活——点节目
使活——演节目
逗哏的——相声表演中的甲
捧哏的——相声表演中的乙
量活的——相声表演中的乙
调(diao)侃儿——说行话
疃——说
倒口——说方言
怯口——方言挛丝儿——弹弦儿
拐着——拉四胡
皮儿薄——容易使观众明白、发笑皮儿厚——不容易明白、发笑
包袱儿——笑料
圆黏儿——招徕观众
下挂——重新编排整理
相儿——面部表情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火啦——演出效果极佳
泥啦——演出效果不好
闷啦——抖出“包袱儿”后没人笑
夯头——嗓子
格念——别说了,别动了
马前——快些说唱
马后——慢些说唱
醒攒儿——明白了
出蛊儿—发生问题
铆地——禁止演出
顶瓜——心里紧张
叩瓢儿——磕头
咧瓢儿——笑啦
联穴——搭班演出
劈穴——拆班分演
攒儿亮——心里明白
响蔓儿——名声大者
纲口——说话
滚纲——说书人将书中人名说错混纲——乱说
黑板了——唱得没板了
鬼搭墙——唱词来回反复
稀溜纲——逗趣的话
杵头——钱
托杵——收钱
杵门子——能够赚钱的说词
连环杵——唱几句或说一段科诨即敛一次钱,间隔很短
疙疸杵——观众格外多给的钱
硬买卖——能挣钱的艺术或节目
空码儿——外行
对托——异口同声
滚噘官儿——记错了
越词——唱段重复
越——在一台演出中唱前边人唱过的曲目,犯规之举
折腰——指节目演出中间,因演员失误而使观众情绪涣散
黏箔——开书馆的人
询家——听书的人
提搂把子——书馆伙计
择毛儿——观众为说书人指正
钻锅——现学现演
过口白——鼓曲演唱中夹入的说白
碟子——口白
浑碟子——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海(hai)——大、多
蹶(jue)——小、少
拢蔓儿——票房组织的名称
把儿头——组织票房的负责人
拢子——装道具及乐器的圆盒子掌班的——艺人班社组织的领头人
班底——演出组织中相对稳定的骨干演员卖单胳膊的——对班底演员的称呼
单档儿——不在班底之列的临时搭班演员大蔓儿——名演员
黄调——走调
串邪钵——到妓院演出
念家——盲艺人
亮家——明眼艺人
把点开活——根据观众的情况决定所演的节目
火——节目效果热烈
瘟——节目效果平淡
抽签儿——演出中,陆续走掉一些观众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观众离去
相不错赚——有名气的演员必有其长处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的梗概
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大关节和高潮处
扣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悬念
书道儿——评书或鼓书的内容大纲
长(zhǎng)夯儿——提高嗓音
落(lao)夯儿——压低声音
杂正儿——演出服装的统称
蔓子活——长篇大书
拧蔓儿——说完一部书又换另一部书
蹚蔓儿——按提纲口头加工编说新书
蔓子海(hai)——书越说越长
纂弄蔓子——艺人自己编书
鞭轰儿——打鼓
撅柳儿——小曲儿
掐柳儿——点唱(后台语)
群活儿——多人节目
上量活——上堂会
一块活——一个节目
老合——江湖行内人
戳朵儿——写字
彩棒子——拆活
丑棒——拆唱
打里的——拆活中的正角
打外的——拆活的丑角
挂甲的——《双锁山》中的高君保
张家轰儿——八角鼓
大□——莲花落的大板儿
客儿——大鼓板
团丝——三弦
忙子——三弦
册(chǎi)子——记录曲词、书词的本子
坎子——把守戏园门的人
驳了口儿——说评书散了,书不说了
钻朵——认识字
不钻朵儿——不认识字
人式压点——演员相貌好,表演时能压住场
人式不正——长相一般,言不压众
贴身靠儿——说书艺人与观众套交情
挖点——说书艺人设法骗听书人的钱
蔓儿正——艺人名誉好
蔓儿念——艺人名誉不好
幌幌——海报鼓了夯儿——嗓子坏了
章年不正——运气不好
海青腿儿——没拜过师的艺人
墨刻儿——书局出售的话本
道儿活——按所继承的前辈艺人的说书提纲敷衍而成的评书
鸳鸯档子——男女二人唱对口大鼓
火穴大转——挣钱很多
喷口好——字音清楚
黏子不酥——指观众不散
臭包袱——内容不健康的笑料
越道——散场
八大棍儿——中篇评书或中篇单口相声的俗称
片子活——短篇评书
驳口——说书中小段落截止处通常用几句话打住
开脸儿——对书中人物的外形描绘
诗赋赞——说书中写人、状物、绘景、形声的韵文
贯口——演员快速连续歌唱或数说一连串事物
书外书——在评书正书外插入讲述的故事现挂——演员离开脚本的现场即兴发挥摘挂——说书中摘取其他书目的内容
扦关儿——说书中的接榫处
笔法——说书中结构故事的方法
拉典——说书中引入典故讲述
使挂子——说书中用扇子等模拟开打动作放汤——说书中使扣子失当,未能使听众
入扣
空子——外行相家——内行
一头沉——对口相声中主要由逗哏的叙述的说表形式
子母哏——对口相声中甲乙互相争辩的说表形式
腻缝的——指群口相声表演中的演员丙三翻四抖——相声表演中制造笑料
迟疾顿挫——相声演员掌握节奏的技巧瞪谝踹卖——相声捧哏的常用表演技巧说学逗唱——相声表演的基本功夫
春点——江湖行话
花辙——谓指曲艺曲本(多为唱词)中多次转换韵脚
袍带书——讲史和英雄传奇类书目
短打书——武侠、公案类书目
书胆——评书中主人公
书筋——评书中正面诙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