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课堂PPT)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讲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课件
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知识讲解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省略 谓语 宾语
稍 稍 宾 客 其 父 。
副词
名词
名词
把……当做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
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 人或事发生变化。
主观认为
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知识讲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渔
人
甚
异
形容词
之
。
名词
副词
代词
以……为异
认为“之”奇异
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 的人或事发生变化。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
情境导入
鱼肉百姓--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鱼 肉:视……为鱼肉。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 觉得不好意思。耻:以……为耻。 幸灾乐祸--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幸、乐:以……为幸;以……为乐。
成语积累
A B C
以……为异,认为……奇怪。 认为……有才能。 以……为美,认为……美丽。 使动用法,使……劳累。
C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 D 无案牍之劳形。
D
课堂小结
使动、意动的区分
使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 思,它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表示主 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使动用法指动作客观发生,常由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意动是主观认为,不一定发生,常由名 词、形容词活用。 使动用法的词可译为“使......”;意动用法的词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课堂小结
初中文言文意动用法梳理
1、父异焉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 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伤仲永》 4、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大道之行也》 5、不独子其子 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大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堂PPT)
句式特点:……者,……也
.
4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粟者,民之所种。 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
10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且相如素贱人。 8、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
11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15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
30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
31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3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主谓取独用法课件(共18页)
二 判定:
判定小结:
1、定位: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主语
谓语
2、检查:去“之”独立成句
二 判定:
过关练习:判断下列“之”的用法。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主谓取独
课堂目标
掌握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识记主谓取独 “之”的定义
判定主谓取独 “之”的用法
翻译含有主谓取独 “之”的句子
掌握文言文中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达到高级理解程度★ ★ ★
文言文中的“之”
— 虚词—
中考考频
时间 分值
2022年 选择2分
2021年 翻译3分
2019年 选择2分、翻译2分
2017至2022年中考考频为50%!
文言文中的“之”
课堂目标
掌握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识记主谓取独 “之”的定义
判定主谓取独 “之”的用法
翻译含有主谓取独 “之”的句子
掌握文言文中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达到高级理解程度★ ★ ★
一 识记: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我 爱 你。 主语 谓语 宾语
结果 2、我 之 爱 你,
主语
谓语
独立的句子
独立性
独立的句子。
非独立性
原因
源于你灿烂的笑容。
句子的一部分
一 识记:过关练习
下列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单独成为句子, 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 B、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后,仍可以单独使用。
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二 判定:
过关练习:判断下列“之”前后是不是主谓成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专题04文言翻译之三翻译原则技巧考点解析(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
⑤运用典故的翻译,结合典故灵活翻译。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 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 遍意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 胥”,翻译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 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
五.文言文翻译的四种意识 1.强化人物意识——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2.强化语境意识——①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②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完整表达句意。 3.强化采点意识——有的放矢,一举得到关键词的3分!!! 4.强化连贯意识——让句意通顺合理,增强大意1分的把握度!!!
(节选自《晋书·郭舒传》) 【答案】(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 (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称赞他为人仗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 ,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 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 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①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 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 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②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 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文言文之于的用法
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表示二者 相比较
于=“和”
知识讲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于=“比”
表示比较
知识讲解
1.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于=“在……方面”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在……上”
引进动作的 范围、方面
知识讲解
复合结构
到 从 在……中 在 给 比
课堂小结
“于”字用法 “于”字从语意上讲,大部分用作介词,既 “表比较”“表被动”,又能说明谓语的时间、 地点、方位等。其实“于”字本身并不能把种种 关系区别开,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关 系才能明确,这就提示我们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于=“在……”
2.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从……”
引出行为的 处所、环境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岳阳楼记》)
于=“到……”
知识讲解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给”
2.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
情境导入
于
成语积累
无动于衷 防患于未然 哀莫大于心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业精于勤 苛政猛于虎 事实胜于雄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讲解 1.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在”
(《出师表》) 说明行为 发生的时间 (《出师表》)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到”
知识讲解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于=“在这时”
相当于 “于+此”
知识讲解
复合结构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除了课堂上所学,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同样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
“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作助词,“之”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可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也能作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
“而”字用法也多样,可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作介词,有“用、把、凭借、因为”等意思,例如“以刀劈狼首”中是“用”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作连词,表目的,如“无从致书以观”;表结果,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战于长勺”中的“于”是“在”的意思,“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是“对于”的意思。
二、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跑;“汤”,古义是“热水”,“媵人持汤沃灌”里的“汤”便是此意;“再”,古义是“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再”即为此意。
还有一些词的意思会随着语境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如“亡”,通常指“逃跑、丢失、灭亡”,但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是“通‘无’,没有”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中考复习:文言文断句课件(44张PPT)
(2)注意对称句,利用其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 的结构的特点断句。
【小试牛刀】 例句:
北 山 愚 公 者/年 且 九 十/面 山而 居
考察形式
给文章某一段,某句断句,用 “/”标记隔开。
我喜欢你喜欢什么喜欢你谁你我什么我喜欢你谁喜欢你我
我喜欢你。 喜欢什么? 喜欢你。 谁? 你。 我什么? 我喜欢你。 谁喜欢你? 我。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拔高练习,积累常用文言字 词。
2、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陌生文本断句 题型。
壹
认识文言文
知识小拓展
①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②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 ③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 ④到了明代又出现 ︴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 名。 ⑤进入20世纪,一些学者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 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 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 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注意: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 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 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 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
2、文言文拔高练习,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方法(共54张PPT)课件
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v.治玉”。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动物类有关;
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
(行)”等与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牛刀小试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 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 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 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
解释“篡”、“贼”在文中的含义并 说说你的理由。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 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 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 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 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 下之害也。”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议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 六.字形分析法 ▪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四、邻词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 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 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当之字作助词时时情况有些复杂,它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音节助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4.之字如果被放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比如“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被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成了倒装句,那么这里的之字就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了。
5.之字还能标志定语后置呢,比如“马之千里者”,本来正确顺序其实是千里马,千里是定语移到后面则为定语后置。
三、课后小结
好啦,之字最常用的方法已经讲解完毕,屏幕面前的同学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个课后小测试吧!请同学自行暂停,完成习题,并在页面下载答案自行对照哦!今天周老师的课就上到这里啦,同学再见。
(三)助词
1.之做结构助词时,译为的。比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翻译为一做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实欲界之仙都,译为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之做音节助词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比如称善者久之,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之都是为了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如果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话会取消该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一个短语,才能更好的镶嵌在句子中间,使其更紧凑,重点更突出。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要分成两个部分看。“予”和“爱”字已经是句子的主干了,那就必须把原本完整的主谓“莲”与“出”之间加上之子,取消它原本的独立性才能融入到这个句式中来。同样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这个道理。
(二)代词
1.当之做代词时,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一般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比如狼一文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指屠夫从后面将他的大腿砍断,也将它杀死了。这里的之代指前文出现的狼。第二句邻居京城氏有一个寡妇,他有一个男孩儿才刚刚换牙的年纪跳跳蹦蹦的前去帮助他们。这里的之代指愚公一家。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G副词,怎么;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 C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学之道》(课件)
24
字字落实之“删”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 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 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 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 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 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25
如: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山东卷)
译:皇帝赞赏阴兴谦让,不改变他 (不愿加封关内侯)的志节。
意分。
21
文言翻译第一招: 字字落实,留删换
22
字字落实之“留”
“留”即保留原词。文言文中凡人名、 地名、物名、书名、帝号、年号、国号、 朝代、官名、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都可 以保留不译。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 诸路。(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 (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 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 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 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重点字词: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23
如: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
励风俗。(3分)
(2012广东卷)
译成:(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 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 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如: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
知。(3分)
(2010浙江
译卷成):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
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译: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 世间所用呢?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一、导入用成语“之乎者也”导入(意义,“之”字开头)二、今古联系现代汉语是有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里遗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语、语法等,“之”字的用法也一样,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
(请学生举出现代汉语里见到的或听到的“之”)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范围之大,影响之广等等。
根据其用法及意义进行分类:(举例讲解,边讲边板书)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倾之,烟炎张天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2、作《师说》以贻之;代词,第三人称人非生而知之他,他们)取而代之,为之欢呼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取消句子独立性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这部电影影响之大,是我意料之外的。
)(补充讲解“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或不常见的用法及意义4、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6、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助词,的7、之二虫又何如代词(指示代词),这,那8、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讲解“盗泉"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四、总结回顾(以板书为基础,再进行一次分类,加深印象)“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助词,包括音节助词一种、结构助词四种等2、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3、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在诗歌中也见这种用法:《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五、练习反馈(教师出示练习)为“之”的每种用法再各举几例(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文言文中“之”
七、表目的关系
“而”连接的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在译 文时一般可以加进“为了”“目的是”等词语。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 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 门宴》)
八、用作通假字
通“尔”,一般译文“你”“你们”等。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2、而翁鬼,自与汝复算耳。(《促 织》)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 师》)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六、表因果关系
“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 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加进关联词”因为“” 所以“等。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 论》) 3、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左右平等表并列, 前后动作表承接, 后面意深表递进, 后面意转表转折, 动作未发表假设, 前面条件表假设, 前因后果表因果, 连接状谓表修饰。 同“尔“代词作人称, 复音”而已“在句末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 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表修饰关系
“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 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 轲刺秦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 壁赋》)
四、表假设关系
“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知识讲解
之=凑足音节,无义
实战演练
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或用法。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吾欲之南海( )
(3)一人虽听之( )
(4)思援弓缴而射之( )
(5)水陆草木之花( )
参考答案:1.结构助词,的 3.代词,它 5.结构助词,的
2.动词,到 4.代词,它
课堂小结
优翼微课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情境导入
原文: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2)应。久之(3), 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4)于唐僧:“此何难之(5) 有?” 唐僧曰:“汝之(6)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7)言亦过矣,君 将骄而笑 之(8)乎?”
动词+之 代词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陈涉世家》) 之=代人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之=代事
知识讲解
之+地点 动词
1.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辍耕之垄上。
代人 代事
代 词
代物
“之”字用法
之
动 词
(到、往)
(的)
结构助词 助
词 (不译)
音节助词
(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阳县塘渡口镇第五完全小学 王玲玲
1
同学们,《牧童评画》是我们接触到的
第一篇文言文,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一牧童 见之。 处士笑而然之。这两个“之”都
是代词,但替代的对象却不同。第一个“之” 代指书画,第二个“之”代指牧童的评论。 一个字可以代替很多个字。” 这个代词“之” 就像那些替身演员一样,可以代替很多角色。
2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1、作代词 (他,她,它们 )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3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2、作助词 (的)
如: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3、作动词 (往,到……去)
如:如欲之南海,何如? 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5
练一练
1、尝与人佣之二虫又何如?
之:作代词,这,那
3、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之:作助词,的
6